首页 - 笑话故事 > 一份书单(纪念我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一份书单(纪念我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发布于:2022-06-10 作者:admin123 阅读:48

话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完她的末期了。

   在这虚无缥缈的大学四年中,我有过欢笑,有过彷徨,有时候也会痛痛快快地难过一场,但更多的是沉默,冷眼旁观着周围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或闲散悠闲的人们。实在无聊的时候,也会打开电脑玩玩游戏,或是凑上几个人打扑克,搓麻将,将学业在不知不觉中荒废得所剩无几。我大抵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每天这样生活着时不时地也会抱怨自己几声,或是偶尔来了兴致,拿上几本沾满灰尘的小说匆匆忙忙地往读书馆走去;或是夜里做梦,梦到自己潦倒邋遢地立在空旷的大街上,凛冽的寒风无情地穿过我瘦弱的躯体,街角的路灯发出昏黄的微光,闪闪烁烁地照亮我肮脏的双手,便会吓出一身冷汗,猛地睁开双眼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暗暗下定决心明天一定早早起来背上书包去课堂。但这样的警醒与热情却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又慢慢回到了不再激情的时日。如此一来,我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沉默的深渊,它似乎是我的故乡,让我魂牵梦绕,静静地在远方等待着我的归去。渐渐的我又沉湎于故乡的温情,照样独来独往,照样冷眼旁观,照样幻想我可能辉煌的未来。然而总会有疲乏的时候,也会耐不住寂寞,怎么办,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焦虑不安,忽然眼睛一亮随手打开一本小说,便静静地读了下去。

   有一天,我正读着小说。

   一匹高大威猛的白马正向我奔驰而来,它似乎面带笑意,又似乎面露愤怒之色。我先是惊奇,惊奇之余我又似乎恍然大悟,立马扔掉手中的小说,手舞足蹈起来。可是白马并没有奔来我身边,我感到落寞,感到从未有过的悲伤。于是我怏怏地向白马的方向疯跑去,这时候我才发现白马其实一直都在尽力向我奔来,它的微笑转为愤怒,愤怒又转为微笑,我追不上它,它也赶不上我。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跑着,互相把惊奇的目光送给对方。忽然白马嗷的一声,我身后的书架也附和着啪的一声扭捏着垮掉了,可爱的小说像细雨一般纷纷落在我的脚下,黑白相间的书页哗哗作响,好似在凑响一曲与胜利有关的乐歌。这乐歌时而激昂,时而飘渺,时而戛然止住,时而峰回路转,我陶醉在这优美销魂的乐声中,却无缘无故地流下了泪水。这泪水在眼睛中不停地汇聚成泪滴,不舍的滴落下来,滚到书页中,浸染了书中的文字,使黑白相间的书页布满点点不规则的淡黄斑块。

  喏,你们看,我又在胡言乱语了,可能是临近毕业,我心中尚存有些伤感吧。那么诸位看官何不让我将这伤感舒畅淋漓地发泄在这文字中,让伤感流过文字,也沾染些文字的灵气呢?

   现在想想这大学四年的生活都在小说中度过了。小说把我带进一个崭新的国度,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光怪陆离都像风一样拂过我的发梢,于是我学会了悲伤,懂得了爱情,知晓了做人,体会了世间万种风情,激发了我坚定不移地向着理想的世界而奋斗。写到这里,我不得不依着我古怪的性子对着蔚蓝的苍穹大嚎一声:“这世道真是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暗无天日啊!美好的时代伸出你肮脏的怀抱来尽情拥抱我把!”暂且打住吧,你这个混蛋,你怎能把这样俗不可耐的悲观情绪展现在高贵的读者面前?你真是无可救药了,你这个傻子!

   我就要离开这所大学了,细细想来,还真有些不舍。曾经一块儿玩耍唠嗑的兄弟姐妹们就要各奔东西了,男同胞们不再聚在一起喝酒玩牌,他们都将要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与上天争得一席世俗之地了。女孩子们也都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慢慢地浑浊起来,不再有年轻时的高傲与清爽了,可是,失去了这份高傲与清爽,也就不再是女孩子了,她们或是母亲,或是阿姨,遇到曾经一处打闹的同学朋友们,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新自然地玩笑逗趣了。

   大学四年来,我整天无所事事,竟没能干成一件值得我书写的事情,唯有读小说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值得我写下这些文字来纪念它了。这一份书单仅仅是一个纪念将要终了的大学生活的读书人聊以自慰的账单,把读过的小说端端正正地记录下来,它们就像流水一样划过我的大学生活。等到日后老了,拿出这份书单细细地把玩一番,回忆起读大学时的点点滴滴,把它们编成故事讲给孙子孙女们听,告诫他们上学读书就要有个上学读书的样子,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要学你们爷爷尽读些歪书,不务正业,致使学业荒废,一事无成,身后竟无立足之地。

   喏,你们又在笑话我了吧,写着写着又在幻想了,还当爷爷呢,他们奶奶在哪儿还糊涂着呢。真是痴人说梦。

   在大学读的第一本小说应该是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时候刚上大学,初进图书馆,看着这浩如烟海的书籍,喜悦之情不禁涌灌全身,只差没喊叫出来,心中早已涌上了要读尽这馆中书籍的豪迈计划。请注意这个计划只是小儿的惊喜与狂妄之情朦胧中造就的,况我一向缺乏恒心与毅力,且大好时光又被我慷慨地挥霍在沉默与网络世界中了,这初次萌生的诳语也就只当玩笑了。不过我也一本一本地读了下来,虽不多,却也能稍稍缓解我积压已久的惭愧了。

   闲话少叙,写书单的正事再不能向后拖了,不然,你们就要烦我尽说废话了。

   书单如下:

  (此书单仅记录我大学四年来读过的小说,鉴于水平有限不做评论,只当是我闲来无事记下的流水账罢了)

  中国古代部分:

  (碍于我古文知识的欠缺,中国古典小说竟没能读多少,所知也甚乏,只知鲁迅先生曾写过一本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书《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详尽叙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方方面面,对于热爱古典小说的朋友们可拿来细读。)

  曹雪芹《红楼梦》

  罗贯中《三国演义》

  罗贯中、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许仲琳《封神演义》

  沈三白《浮生六记》

  纳兰性德《饮水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国现当代部分: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

  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西散记》

  萧红《呼兰河传》

  老舍《骆驼祥子》《猫城记》《茶馆》

  巴金《寒夜》

  曹禺《雷雨》

  郁达夫《沉沦》

  张爱玲《传奇》《同学少年多不贱》

  汪曾祺《受戒》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王蒙短篇小说选》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钱钟书《围城》

  杨绛《洗澡》

  高行健《灵山》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

  贾平凹《废都》

  王小波《黄金时代》《白银时代》《2010》《革命时期的爱情》

  王安忆《长恨歌》《小鲍庄》

  宗璞《东藏记》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莫言《红高粱》

  刘心武《班主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原短篇小说选》《阅读大师》

  苏童《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阿来《尘埃落定》

  阿城《棋王》

  余华《活着》《兄弟》《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许三观卖血记》

  刘桓《狗日的粮食》

  王力雄《黄祸》

  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刘震云《一地鸡毛》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访问梦境》(中短篇小说选)

  韩东《我和你》《美元硬过人民币》《爸爸在天上看我》

  王朔《顽主》《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

  庄羽《不是我说你》《圈里圈外》

  黄晖《恰同学少年》

  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

  韩寒《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光荣日》《一座城池》《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他的国》

  郭敬民《幻城》《悲伤逆流成河》

  蒋峰《维以不永伤》

  李傻傻《红X》

  春树《北京娃娃》

  孙睿《活不明白》《我是你儿子》

  赵玫《欲望旅程》

  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惜春纪》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借我一生》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张立宪《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郑树森《小说地图》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奚密《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

  杨黎《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

  谭五昌《中国新诗三百首》

  伊沙《现代诗经》

  蔡天新《现代汉诗100首》

  法国部分:

  让保尔#8226;萨特《恶心》《文字生涯》(又名《词语》)《墙》(短篇小说集)《禁闭》《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

  西蒙#8226;德#8226;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

  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的神话》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雨果《悲惨世界》

  司汤达《红与黑》

  巴尔扎克《高老头》

  贝克特《等待戈多》

  杜拉斯《情人》

  莫泊桑《漂亮朋友》

  罗伯#8226;格里耶《窥视者》

  弗朗索瓦兹#8226;萨冈《你好,忧愁》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要塞》

  梅里美《卡门》

  安妮#8226;弗朗索瓦《闲话读书》

  英国部分:

  查尔斯#8226;狄更斯《双城记》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

  乔治#8226;奥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庄园》

  丹尼尔#8226;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毛姆《刀锋》《毛姆读书随笔》

  王尔德《快乐王子》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美国部分:

  海明威《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凯鲁亚克《在路上》

  威廉#8226;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纳博科夫《洛丽塔》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爱伦#8226;坡《经典爱伦坡惊悚集》

  霍桑《红字》

  俄罗斯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日本部分: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

  川端康成《雪国》《千鹤》《古都》《伊豆的舞女》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

  夏目漱石《我是猫》

  其他国家部分:

  【捷克】米兰#8226;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雅#8226;哈谢克《好兵帅克》

  【挪威】乔斯坦#8226;贾德《苏菲的世界》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瑞典】阿斯特丽德#8226;林格伦《米欧,我的米欧》

  【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审判》

  【奥地利】斯蒂芬#8226;茨威格《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

  【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

  【意大利】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土耳其】奥尔罕#8226;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爱尔兰】伏尼契《牛虻》

  【爱尔兰】凯特#8226;汤普森《寻找时间的人》

  【德】黑塞《荒原狼》

  【德】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哥伦比亚】加西亚#822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阿根廷】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小说集》

  【澳大利亚】马克斯#8226;苏萨克《偷书贼》

一、和教官的故事

这是我自己的故事,故事并不浪漫,我也不是为了编个浪漫的故事,写它是因为心里一直有这个故事,写出来而以。

  写故事之前就要回忆,因为这个故事已经远离我很多年了,我要让这个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

  (一)

  那年是97年,我刚满16岁--美好的豆蔻年华。那时侯无忧无虑的我迎来了一个非常开心的夏天,我考上了市里最有名气的高中,对高中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当然踏入新的学期自然就是第一课--军训。

  刚刚开了个头,已经有朋友开始撇嘴了吧,太过俗套的故事了,很多小女生就是这样懵懵懂懂的和自己的教官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没错,就是这样平凡的有些俗的故事。我要说的就是我和我的张教官的故事。

  小的时候,我家就住在一个武警分队训练大院的对面,每天清晨都是一片响亮的军歌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站在我家的阳台,就能清楚的看见大院里武警们的艰苦的训练场面,在我眼里,那种艰苦根本就是一种神秘的潇洒。说实在话,我根本就分不出来武警和解放军的区别,到现在也没怎么分清楚过,反正只要是穿着军装的人,我都简称他们是“当兵的”。

  可能是小时候的一些情结,看到军人的时候,我会特别的注意,注意里都是崇拜,无论是军官还是大兵,在我眼里也都是一样的,都属于偶像一类的。

  所以,当我看见自己教官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眼睛在发光。

  当时我们有八个新生班级,于是从军车上跳下来连领队在内的十几个“当兵的”,当时我就乐了,站在我们面前的8个教官个头儿实在相差得比较均匀,目测起来排头的一米八多,排尾的一米六多,中间的阶梯型排列,齐刷的一条斜线。

  排头的大个子身上的着装和其他的七个有点不同,肩上有星,还穿着一双棕色的皮鞋---后来我知道,他就是我们一班的教官张广福,后来我也知道那个小个子排尾叫陶陶。

  (二)

  张教官的帽檐总是低低的档住他的眼睛,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所以无论我看到他的时候眼睛怎么发光也断不敢主动和高高在上的教官讲上一句话的。

  军训对学生来说总是新奇而又枯燥的,每次在踢正步的分解动作时,我一边摇摇晃晃,一边盼着休息时间的快点到来。到了休息的时候,各班的教官就都被自己班的学位团团围住,问长问短。但主要内容还是学唱军歌,听说学歌自己还是不免有些得意,从小就是班级里的文娱委员,那么简单的几首军歌都已经烂记于心了,更何况自己本来就是在武警大院邻居。而恰恰张口唱歌确是张教官的弱项。

  这样我大大方方的“解救”了张教官的尴尬,每当到了唱军歌的时候,我就成了大家的小教官。领着大家唱歌并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让我窃喜的是张教官在这个时候确实注意到了我这号人物。

  军训的几天里,军训日记是我们的必备功课,每天都要交出前一天的日记给教官做批示。我还记得自己在第一天的日记里,就非常不客气的,“尖锐”的指出,既然教官大人要求所有的学员在军训过程中都必须穿运动鞋,不可以穿皮鞋,那么教官大人是否该以身作则呢?

  问题提得非常到位!很有效果!在第二天,张教官就换掉了他那双擦得亮亮的棕色皮鞋换成了一双黑色皮鞋。(原谅我的无知,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军官是可以穿皮鞋的,才会闹了这样的笑话...)

  (三)

  应该是在军训第二天,休息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坐在操场边的大柳树下闲聊,教官从远处慢慢的向我走来,就在他越走越近的时候,我知道他是来找我的,我心开始突突的跳起来,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来找我。

  其他的同学很识相的纷纷走开,这样的气氛让我更有点紧张。他走到我跟前,高大的身影就这么吸引了我全部视线,他说:你叫...非...“我叫非雁”我仰着头,清脆的接了他的话。他笑了,他笑得很好看,能感染得我心情很好。

  “就是你指责我不可以穿皮鞋的?看,我已经换过来了,这双鞋是部队发的,那双棕色的是自己买的。”

  短短的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已经可以让我开心很久了,他问了我好多问题,学习啦,唱歌啦,训练啦,他的口气很轻柔又带点不经意,我倒是紧张得心脏一抽一抽的,但完全是强装镇定,常常是咧着嘴佯装开朗的笑容来掩饰自己的不知所措。之后军训的日子里,他偶尔会有意无意的走到我跟前,低声的讲“来,做一遍动作”,在我认真地完成不大标准的动作时,他会笑笑的给个承认的评语“不错”。

  虽然,我看不清他的眼睛,但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嘴唇是非常性感的,笑的时候会露出没有很整齐却看起来感觉很舒服的牙齿。只要他对着我讲话,无论内容是什么,我的心里都会一荡一荡的。

  但军训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终于到了筵席散场的时候了。教官和学员们从操场上来到了教室里,举行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同学们纷纷的向教官提各种问题,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他是大专毕业,他24岁,他属于一支后勤部队,还有他是有女朋友的。

  我早在刚刚军训的时候,就听说了,他是有女朋友的。听说他和他女友的感情很好,他的女朋友是个军医。还听说,他女友曾来过我们学校,为的是专程来看他,还买了个皮带送给他...

  但我一直很固执的忽略这个事实,也很固执的告诉自己他有没有女朋友与我无关。

  他在临走的那天,我很沉默,我一句话也没说。但是当我看到教官批示过的军训日记时,我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在我的日记上,他留下了他的通信地址...

  (四)

  我很主动的给他写了第 ,我只记得我一遍又一遍的修改自己的那封信,我的信里应该全是崇拜和真诚,信在投入邮递箱的时候,我的心也随着信一起飞走了。

  等待回信的日子是紧张又激动的,我还记得我在收到教官的第 是时,激动得无法呼吸。手是颤抖着打开信的,找到没有人的地方,一遍遍的读,害怕漏掉上面任何一个字。

  教官的字写得很漂亮,行云流水一般,信上的内容全是赞美,措辞也同样很漂亮,整个信把我带入幸福的天堂,但一点点清醒的理智让我怀疑他的美丽的措辞形容得是真的我吗,他把我形容得太过完美了。而我还是忽略掉这一点点怀疑。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频繁的鸿雁传书,每当班级的值日生高扬着手中的信喊着,雁子,你好幸福啊,教官又给你来信了,我都会从座位上飞一般的跑过去抢掉信,迫不及待的打开来读。同桌打趣我,说我是典型的情窦初开。

  就这样,我们一直保持通信了一个多月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隔壁班的一位叫阿兰的同学说:“我们前几天去看过六班教官呢,你有没有去拜访过你们班的教官?”我听到这个消息惊奇极了,我可以吗,我可以见到他吗?他们的部队可以让我去拜访我魂牵梦绕的教官吗。我小心翼翼的问阿兰,你可以带我去吗?我不认识路... 阿兰爽快的答应了:“现在就去吧,很近的,骑脚踏车20分钟就到了!”

  在去看教官的路上,我又一次激动得发抖,我都不知道见到他我该说些什么,他又会对我说些什么...

  到了他所在的部队后,我才知道,原来在这座城市里,他的单位不过仅仅是个油供站,门口漆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几个大字。站里只有包括站长在内的一共也就十几个军人。

  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冷,当我骑着脚踏车到了油供站的时候,脸已经冻得红红的了,有个小个子的士兵把我和阿兰迎进了值班室。

  “你们找谁?”小个子士兵问

  “我是来看看我的教官,张教官。”我回答得有点腼腆。

  “哪个张教官?哦,你们是一中的学生吧,你等等,我去给你叫。”小个子士兵还没等我解释我要找“哪个张教官”的时候就跑出去了。

  从远处走来另一个小个子士兵,就听值班士兵朝他喊:“小陶,你们的学员来看你了!”我看到了那个被叫做小陶的教官,我虽然没有和他讲过话,但我认识他,他是八班的教官--陶陶。

  陶陶是军训时候的风云人物,他以搞笑著称,常常把他们班的学生逗得前仰后合的,甚至我们一班的女学员也对他欣赏有加,拼命的打听他。

  我没有看到张教官本来是非常失望的,但看陶教官兴致勃勃的来了,也只得很热情的打招呼:“HI,你是陶教官吧,旧闻大名了。”陶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咧着大嘴,摘下随身听的耳机,大声问:“你找我啊!我好像不认识你啊,你是我们班的吗?”(我后来觉得陶陶长得有点像孙红雷)

  “不是,我是一班的,我来找张教官。”我老老实实的回答。

  “那你要失望了,老张外出购物去了,可能上午回不来。”听了陶陶的话,我的确失望极了,但也勉强的和陶陶聊了几句。

  “我们好多女同学都想认识你呢,陶教官,你的魅力很大啊,为什么不是你教我们班呢?”陶陶听我恭维他,小眼睛又眯成了缝,“咳,别提了,我们当初按大小个排的,老张个儿最高就教了一班,我个儿头实在够不上,就只能教八班了。”我和阿兰都笑了起来。

  闲聊了一会儿后,阿兰见张教官一直未归,就催促我先回去,下次再来,我一百个不情愿的带着失望离开了油供站。

  回去的路上,心里正委屈着,就瞥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我再仔细一看,吉普车后面站着张教官!我告诉阿兰先回家,我方向一转就来到了吉普车前,一声不响的站到了张教官的面前,教官见到我有点没反映过来,张了张嘴,愣了一下,“怎么是你?”

  “就是我,我刚刚去站里看你,但你一直没回,想不到在这里看到你。但我今天没有时间了,得走了,下次再来看你吧。”甩完了这几个字,我自认为很潇洒的离开了。

  我不知道这个简短的见面这么快的结束了。

  之后由于面临着紧张的期末考试准备,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去油供站看教官,但我们维持着很频繁的通信。

  在信里,他说,“知道吗,那天你骑着小车子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像从天下掉下来的一样,我真是很惊喜,我真的觉得缘分真的很奇妙...”

  (五)

  考上重点高中就是为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所以高中的学习生活是非常紧张的。为了迎接高中里的第一次大考,我不得不暂时压下去看教官的想法,乖乖的进行期考前的准备。而教官一封封“甜言蜜语”的信给了我所有的力量。

  寒假是比较难熬的日子,因为被严厉的爸爸关在房间里安安静静做寒假作业,给教官写了信也不知道寄到哪里,我知道教官这个时候一定是回家过年了,我也很难能收到他的来信。

  熬过了寒假,就到了98年,我掰着手指算自己已经十七岁了--多么美丽的年龄啊。在高中的第二个学期,由于文理分班我被分到了六班文科班,离开了相处一个学期的同学和老师让我心情很差,为了这个分班,自己很没出息的哭了几次,并且把自己的不开心都倾诉给了教官。

  98年的3月份的一天,我们刚刚开学不久,那天天气好得不得了,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北方的三月虽然还有点凉,但大地已经暖了,到处都充满了生机。那天中午因为午休,学校里到处都静悄悄的,我为了值日就早早到了学校。当我满头大汗的拎着拖把走在空空荡荡的走廊的时候,从走廊的另一头,走来了两个人,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人是我的教官吗。教官带着一个看起来年龄很小的小兵也这么一声不响的出现在我面前,教官没有穿军装,一身清清爽爽的休闲装,怎一个帅字了得!基本上可以用“伟岸”两个字形容了。相对比来说,我就很惨了,一身宽宽大大的校服,值日后的一脸汗水,还拎着滴着水的拖把发呆,实在是糗大了。

  看到了梦中的白马王子,我慌乱的把他们请进了教室。“你怎么这个时候来了,如果我今天不值日的话,我是不会这么早来的。你也就看不到我啦”,我一边发问,一边在咀嚼缘分这两个字。“我其实是出来办事,路过了你们学校,就忍不住来这里看看,碰碰运气。”--他怎么每次讲话都这么低声轻语的,不经意的就道出了他的有心。

  他的休闲打扮让我清楚的看见了他没有帽檐遮挡的眼睛,那是一双深邃的,近乎于美丽的眼睛,我都不知道男生可以有着那么长,那么迷人的睫毛。他的眼睛就像一潭望不到底的湖水,就这么吸引着我,蛊惑着我,把我的整个魂灵都吞了进去。我的心脏又开始缩紧,我的手臂又开始发抖,我暗暗的问自己这是爱吗?还是迷恋?对一个十七的女孩来说,爱这个字就像雷池一样不敢涉足,想到“爱”字的时候,我紧张得要命。

  (六)

  自从那天他来校看我后,我就成了他们油供站里的常客。几乎每个周六的下午或者就凭中午的一点时间我都要到油供站里去转一下。我根本管不住自己,即使不进油供站的大门,也要骑着脚踏车到站门口路过一下再去上学,如今想来,那个时候,我真的像是招了魔一样。

  记得第一次到油供站的时候,一进门就碰到了陶陶,陶陶热情的把我迎了进去,在走廊里冲着最里面的房间喊:“张广福,你看谁来了!!”,然后我就看到教官从房间里拎着一件刚刚洗过的湿嗒嗒的衣服露出头来向走廊里望了一眼。最受不了他一副处变不惊的样子,明明就很惊喜才对。

  虽然他极力表现得从容不迫的样子,但我还是窃笑,他根本就是有点紧张。我看到了他的单人房,房间窄窄小小的,一张床和一个书桌就占了房间的一半,我很不客气的坐在了书桌前的椅子上打量着他的房间。床上的被褥,枕头不是我想象的军绿色,不过是平常人家用的普通被褥,虽然整整齐齐的叠着,但也没有被叠成“豆腐块”。除了他身上的军装,和墙上挂着的军装,这个房间更像个大学生的大男生的房间。挨着床的,是个露着木头原色的木架板,这个木架板更显出房间的简陋。架板上摆放着很多洗漱用品,我居然还看到了有护肤霜护手霜什么的。架上的脸盆里还有他没有洗完的衣服,所以整个木板上都湿淋淋的。架上还有个大录音机,音乐放得很大声,但在我踏进房间的那一刻,他已经让录音机迅速闭嘴了。恩---是个很爱干净的男人,我心里暗想着。

  能坐在他的房间里,我很满足,我坐得离他那么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碰触到他--虽然我无论怎样都不敢这么做。即使什么都不说,我也喜欢这么坐着。他书桌上摊着一本厚厚大大的书,上面有很多化学符号,和油料什么的内容,对于文科生的我对“化学”类的东西是一点也不敢兴趣的,但隐隐的觉得他的专业也许和油料原料什么的有关,而且他应该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你很爱学习哦。”

  “是的,我必须学习,我要考学,考后勤指挥学院。”

  听了这话,我是有点惭愧,我就很不爱学习,虽然考上了重点高中,虽然要考大学,但凭的都是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和爸爸的严厉管教。

  “很高的志向哦--”

  “为了摆脱...”我听了他的话,真是有点奇怪,他要摆脱什么,为什么说话的时候那么严肃?我不是刨根问底的人,看他不想多说,我也就没有多问。

  “谈谈你的女朋友吧。”我本来不愿意谈起这个话题,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不过是走得比较近的教官与学员的关系,我也试探性的想知道他是如何和我谈他的女朋友问题。

  “没什么好谈的,我不想谈,我们已经分手了。”(狂窃喜中--)虽然我知道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太道德,所以我还是尽量表现得很遗憾的样子。

  “怎么会这样?你们感情不是很好吗?”--简直就是揭人伤疤,而且想进一步确认事实的阴险想法--我这么责备自己。

  “我们彻底分手是在3月8日,那天妇女节,我打电话给她,结果越谈越不和,甚至摔了电话,回房后摔了和她有关的所有的东西。我们就这样分手了。”他的口气就像和我在解释什么,急于撇清他和他女友的一切关系。就因为他这种急于解释的口气,我的眼神里透出了一点怀疑。

  “你不信?油供站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事,那天我还喝了很多酒,你看--”他掀起床单,我看到了床底下几个没有了玻璃的相框。之后,他还不经意的拉了下抽屉,“我把从前写的日记都撕掉了”。我一听说是日记,就半耍赖的抢过了日记本,“是吗?我检查一下!”本来我以为他会阻止我,但他没有。我期待性的翻开他的日记本,我真的希望可以从那里会看到我的名字,但是没有。那是本很旧的日记本了,近期的日记都被撕掉了,剩下的小半本也是前几年的日记了。日记里的内容就像一本散文集,倾诉的全是爱情,全是他对他女友的爱恋。看着这些文字,我感觉自己的心在不停的下沉,脸上调皮的笑容也渐渐消失了。

  显然他发现了我的情绪变化,立刻从我手上抽回了日记本“别看了,聊点别的吧。”

  (七)

  “既然你们曾那么相爱,为什么分手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有点严肃了,严肃得有点想新闻调查的记者。

  他在回答的时候也板起了面孔,带了点激动的,气愤的,甚至有点语无伦次的说了原因。

  大致意思就是由于两个人在不同的地区工作,长期分开,一次他在去看她女朋友的时候,发现了他女友和另一个当地男子的通信。信中的内容宣告着背叛。他们因此而吵架,和好,再吵架,直到分手。

  “她是怎么解释的呢?”

  “她死不承认。”

  我笑了,“那说明你还是没有真凭实据,也许你是真的误会了她。”

  “不,她确实是背叛了我,我们不再有可能了。”看他那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判断,我没有多说什么。客观的讲,虽然我不了解他们之间的具体故事,但我总是隐约的觉得也许真的是个误会。但我没有必要做他感情的分析员,也许这个结果能让我更开心些--太自私的想法,但我保留这点自私。

  就这样,我还是常常去他的房间做客,去得次数多了,在油供站里混得熟了。很多时候,我去了油供站都遇到教官外出,这种时候我就去找陶陶和他的战友们聊天。可能油供站里女客不多的原因,所有的兵们都对我非常热情,大家也聊得非常开心。他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比如我在体育测试里扔铅球的成绩,当我骄傲的告诉他们4米3时,他们都哈哈大笑,说小妹妹,我觉得那和直接砸在脚面上也差不太多了。我很不服气的说,那我扔棒球能扔十多米呢,结果他们还是哈哈大笑。

  陶陶说,“我很羡慕张广福啊,有个这么忠诚的‘笔友’,雁子,给我也介绍个笔友吧。”

  “没问题啊,我给你介绍个漂亮的笔友。”

  红红,非常漂亮的大眼睛女孩,是我的初中同学,虽然我们没有在同一个高中上学,但我们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

  我把红红介绍给了陶陶,他们比我勇敢,他们“一见钟情”,后来在我上了大学后,红红已经可以毫不客气的坐在陶陶的腿上告诉我,“我爱陶陶,陶陶是我的男朋友。”

  我曾对陶陶说,陶陶,你应该好好感谢我这个媒人啊。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和陶陶的联系,每次打电话给他,他都会先发制人的说:“臭丫头,又把你哥哥我给忘了吧。”

  (八)

  可以到油供站看他的日子,我真的很开心,而且又是三、四月份的天气,每天的心情就像被春风吹过一样。

  直到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看他,我一进他的房间就看到一个大大的电视放在那个木架子上,我奇怪的问了一句:“怎么这里会有个电视在这里?”

  “用来结婚啊”我听到后愣了一下,抬头就看到他调侃的眼神,我知道他在逗我,就笑了一下“骗--人--”

  开了个头儿,我们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来了。

  “今天站里怎么这么静?人都哪儿去了,陶陶他们呢?”

  “今天是周日,他们集体去游泳了,出去玩了,都不在站里。”

  “你怎么没出去?”

  “我猜到你会来。”--心里再漏跳一拍。

  外面没有了陶陶他们吵吵闹闹的声音,到处都静悄悄的,房间里的气氛有点暧昧起来。

  “做我的妹妹吧,我没有妹妹。”哥哥妹妹这种事,在即使十七岁的我来说也觉得土得掉渣的事,但是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疼爱,我怎么能拒绝呢,我很乖的点点头“好啊,我也没有哥哥。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很疼爱我,但缺少兄弟姐妹,现在有了哥哥,看我多好命。”

  “你很好命?让我来看看你的手相。”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他就将我的手摊在了他的掌心里,这个动作太突然了,我十七岁哦,从来没有被除了亲人的男生这样抓过手,我有点难为情,但看他认真看手相的样子,我没有挣扎,但心里已经突突的跳了起来。我完全没有听到他怎么分析我的命运,只觉得自己的手在他的手心里微微的出汗。

  手相看完了,他放开了我的手,一边喝水一边眯着眼睛看了我一下,然后定定的和我说:“雁子,你年纪太小了,如果你不是这么小的年龄,我不会让你做我的妹妹。”

  “那做什么?”话一出口,我差点咬掉自己的舌头。

  “你猜呢?”

  我没有接他的话,就发起了呆。我好想告诉他,教官,你愿意等我长大吗。

  “给我看看你的影集吧。”沉默了一会儿,我转移了话题。

  “我的照片不多,也不太好找,你把眼睛闭起来,我找出来给你。”我心里笑了一下,有什么了不起的,找个东西还不让看。

  我不以为意的闭上了眼睛,但我没有听到任何声音,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已经觉得不大对劲了。

  虽然我还什么都没有感觉到,但我猜到了,他的脸在渐渐的接近我。我紧张极了,心都快从嗓子眼蹦出来了,我知道我面临的是什么!

  果然,我的嘴唇感觉到了他的温度,柔柔的,我眩晕了,他在吻我。

  可是就在我即将沉沦的一瞬间,一千个一万个不可以出现在我脑海里,我还这么小,我还要考学,爸爸严厉的表情也出现在我面前。

  当我感受了一秒钟的幸福之后,我像电击了一样立刻远离了他的嘴唇,我努力的让自己清醒起来。

  他应该非常失望和尴尬,他没有想到这个结果。他第一个试探失败了,他不再敢轻举妄动。

  我记不得自己后来说了些什么,应该都是些违心话,我无情的打击了他,但我发誓那些话都不是真心的。

  我也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的,我的头晕晕沉沉的,我心乱如麻。

  (九)

  再以后,我们依然保持着通信,但谁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我去油供站的次数少了很多,但是每次去都没有遇到教官,很不巧的,他总是外出。

  从陶陶那里,我得到了一个地震级的消息:

  陶陶说,由于裁军,这个小小的油供站被撤消了!

  撤消?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的教官就要离我远去了,意味了陶陶和陶陶的战友们小宝,阿德,小磊...他们都要走了。

  陶陶说,他们会被调回辽宁白城总部。那教官呢?张教官会去哪里?

  教官告诉我,“我必须做出选择,我当初不是白城那边派来的,而是军校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油供站来的,如果油供站被撤消,我将面临着转业。但我并不想转业。”当时,我虽然不是很懂他的意思,但我明白,这是个人生的转折点,看你如何选择和努力了。

  陶陶得到通知要先离开这座城市了,比教官更早的离开了油供站。和陶陶他们离别的时候,我非常伤心。我在家里哭了一通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往火车站去送行了。在火车站看到他们背得大包小包的,心里一阵阵酸楚。陶陶说,别难过,我会回来看你的,也会常常写信给你,何况红红还在这里呢。(陶陶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见过红红,只见过红红的照片)

  再后来,我收到了教官的来信,告诉我,他真的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要到北京海淀区去深造了。我真为他高兴而且自豪,就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家伙,像这样有能力有责任心的男生,我可能真的爱上他了。

  他还告诉了我他要离开是时间,但刚刚好那个时候我要联考,我可能没有时间去送他。像我这样在爸爸严厉管教下的乖乖女对逃学、旷课连想都不敢想。

  在他要离开的前一天傍晚,我心里就像被火烧一样难受,在他临走前,我一定要见他最后一面,我一定要见他!

  可是就要上晚自习了,晚自习上老师还要上课,我不能错过上课啊。

  管不了那么多了,最后我疯一样的像油供站奔去,起码让我再看一眼也好啊。

  我大汗淋漓的到了油供站里,站里已经人去楼空,陶陶他们住过地方都已经空荡荡的了,教官的房间锁着门--他不在!

  就在那一刻,我沮丧极了,我好想大哭一场。我失魂落魄的往外走,遇到了他们的站长,“你找谁啊?人都走光了。”

  “我找张广福,我有样东西要交给他。”--我掩饰着自己的狼狈与尴尬。

  “哦,他出去买东西了,一会儿就回来,你到我办公室里等等他吧。”站长把我请进办公室,给我倒了杯茶,就开始没完没了的打起电话来。

  我等了十几分钟,眼看就要上晚自习了,我心里非常焦急。终于还是忍不住告辞了,“我不等了,如果您看到他就说有个叫雁子的曾经来找过他。”“那你的东西,我转交给他吧。”站长还蛮热心的。

  “不,不用了,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哪里有什么东西要交给他呢,那不过是我刚刚的借口罢了。

  回去的路上,我有气无力的蹬着脚踏车,真的好想找个没有人的地方痛痛快快的哭上一场。

  (十)

  一路上,我想着,难道就这么分开了吗?还会有以后吗?这一切是不是一场梦啊。

  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辆摩的停在了我的前面,从车下跳下来的---是我的教官。

  我停住脚踏车,愣愣的看着他快速的交了车费,然后转身向我走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还是见到了他!

  他走过来,低头望着我,“你刚走,我就回去了,听站长说你刚刚离开,我就立刻追出来了。”我记得我看到他的时候是在笑,但是我真的很想哭,“我知道你明天要走了,想来见见你,现在见到了,也了了心愿了。我要赶回去上晚自习了,你走吧。”

  “我到学院一安定下来就会写信给你,你放心。”

  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我那时十七岁啊,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感情,如果重来一次,我也许不会躲开他的吻,我也许在他临走前会扑在他的怀里哭一场,我也许会告诉他我好喜欢他,我想和他在一起。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看着他上了计程车,看着他离开了我。

  ----那是我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

  (十一)

  本来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段往事,但是回忆被拉到眼前,我还是有些难以平静。

  分开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盼着他来信,我知道他没有那么快可以安定下来,也不可能这么快给我写信。那时候又不能上网,也没有手机,想联络没有地址的他真是没有可能。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一等就是几个月,直到我上了高二。

  那天早上,又是轮到我值日,打扫完了分担区,回到教室里,刚一坐下,就看见书桌上有封信,信上的字迹那么熟悉,信封是后指学院的专用信封,从北京寄来的。我知道这个让我牵肠挂肚的人终于来信了。

  他在信上向我道歉,不该这么久没有消息,他告诉我在学院的学习生活已经稳定下来,他说他很想念我。

  我的教官又回到了我身边,我的教官还惦记着我,我的心情又晴朗起来。每天的书信就是带给我幸福的天使,我期盼着和他的再次相见。

  我也开始在信里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我知道我们之间的这种朦朦胧胧的感情,虽然双方都没有捅破这层纸,但爱情已经心照不宣了。

  在这段日子里,陶陶和红红的感情也是迅速加温,两人几乎每天 ,幸福得不得了。我常常去红红家做客,听她讲她和陶陶的故事,也给她讲我和教官的故事。

  甚至陶陶,从白城跑回来看望红红,我也和陶陶老友相见。而陶陶走了之后,红红就很委婉的对我说,雁子,你别再和那个张广福通信了。

  我听了这话,惊奇极了,“为什么?”

  “不为什么,反正就别和他联系了,他那个人不太好。”

  “不太好是什么意思,是不是陶陶和你说了什么。”

  “老实说,雁子,我们也不知道你和张广福是什么关系,但我知道你喜欢他。我又不认识张广福,不好下什么结论,他的事我也是听陶陶说的,要不,你自己问陶陶吧。以后要不要和张联系,你也得慎重考虑。陶陶也劝你不要和张继续交往了。”

  红红的一番含含糊糊的话让我感到震惊。是什么事情让我的朋友们劝阻我和教官来往,教官到底做了什么,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我真是满腹狐疑,我从头到尾回忆了一下我们认识后发生的种种,始终想不出哪里出了问题,还是他走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我给陶陶写了信,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十二)

  收到陶陶的来信是在一天上午,我正在上体育课。听说有从辽宁来的信,我立刻请了假,回到空空的教室里看信。

  陶陶的信委婉而又陌生,完全没有了平时和我调侃的口气。他说雁子,本来早就想告诉你,但一想你和张广福也不过是笔友的关系,这么多嘴也不知道应该不应该。反正那会儿我们也要离开了,本来想离开后,筵席也就散了,所以也一直没说。

  但上次来看红红,听她说,你喜欢上张广福了,我就挺担心你的。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告诉你比较好。

  其实在98年春节的时候,张广福就已经结婚了。新娘就是你们曾经听说过的那个军医,给你们军训的时候,她还是他的女朋友,而过了春节就已经是他的妻子了。

  他已经是个有妇之夫了,你要处理好你们之间的关系,我害怕他会伤害到你。

  ----他已经伤害到我了!我看了陶陶的信,无异于青天霹雳!怎么会呢,怎么可能呢,他明明告诉我他和他女友在98年3月8日分手的,怎么会结婚了呢。

  他为什么骗我,他打算骗我多久啊。他在玩什么,他在想什么,他不是个军人吗,他怎么可以做这种事?他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老天在开我的玩笑吗,这让我如何自处啊。

  整整几天,我都昏昏的,我把他写给我的信都拿出来看,我想在上面的字里行间里找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那么真真切切的语言,都是骗人的吗。我该怎么办,我好恨啊---

  当时,我好想就此停止和他的一切联系,就这么忘了他,因为我知道陶陶一定不会骗我的。但我想不通,他为什么不告诉我。虽然我喜欢他,但我没有明确的表白过,我不是他的女朋友,更不是他的情人,他为什么要瞒着我,为什么要欺骗我。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想了很久,我还是决定写封信问个明白。即使断,也要断个清清楚楚。即使是死刑,也该有个罪状。

  我尽量平静的写了封信给他,信上没有丝毫的责怪和质问。我简单客观的总结了我们交往的过程,也感谢他在这段日子带给我的幸福和快乐。在信的末尾我委婉的表示不想打扰他的家庭生活,也不希望引起他的妻子的不必要的误会。

  ---坦白说,我那个时候不满十八岁,现在想起来挺佩服自己冷静的个性,我在信里用的都是外交词汇,真是酷到家了。

  等待他回信的日子里,我想了很多,无论是什么结果,我都要坚强一些。我还要考学,还要自己的前途,我不能被个骗子所击垮。但同时,我也期盼着他能给我个合理的解释,我希望他能说服我。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个误会,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婚的事情,陶陶一定听错了,误会了...

  我的无数猜想终于在几天后停止了,我收到了教官从北京寄来了的一封厚厚的信...

  (十三)

  在看信之前,我做了个深呼吸,拆开信后先查了下页数,一共满满的六页。我尽力平静的,冷静的,慢慢的把信看完。

  教官没有问我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他很聪明,他知道我的一语带过就代表着我什么都知道了。

  他在信里解释了很多,他说,在军训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女友的背叛,但是婚期将至,没有深究。但后来女友变本加厉,没有断了和那人的来往,并且坚持要和教官成婚,而他们之间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感情破裂了。

  他说,当时他需要这桩婚姻,因为油供站就要被撤消,而教官也面临着转业的问题,而他女友是在长春做军医,如果和他女友结婚,就可以通过这个婚姻关系将他调入长春的某部队,他才可以避免转业的困境。于是就产生了这个没有爱的婚姻。没有爱的家庭就好比一座监牢,他说,为了摆脱这个监牢,他努力的考入了后指学院进行深造,为的就是在这学习的三年里可以不用回家!

  他说,本来很多次都想告诉我这个事实,但是他怕吓到我,他怕我会远离他。他说,他真的很喜欢我;他说,他愿意等我长大。

  说真的,看到他的解释,我心里非常复杂,为了前途就把婚姻当儿戏对吗,他的妻子不知道他是为前途结婚吗,即使知道了,也心甘情愿的嫁给他,出卖自己的婚姻成全他人吗。或者他的妻子依然爱着他,打算挽回彼此的感情呢,他呢,一点都不肯原谅曾经爱得那么深的爱人吗。他这样利用他的妻子是不是有点不道德啊,明知道不爱,还要勉强走到一起,他有没有也同时欺骗着他的妻子呢?

  我呢,我在这场闹剧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啊,不知道这个事实,我是个可怜的被骗者,知道了这个事实,如果还不离开他,不就变成了第三者,我还这么年轻,就要充当这么不光彩的角色吗?

  我该怎么选择!

  (十四)

  我应该像简爱里的JANE一样转身离去,无论什么原因,他已经结婚了,这是个事实。我应该毫不犹豫的离开他,斩断这段不明不白的关系。

  但我忍不住,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再次写信给他,把我的疑问一股脑的倒给了他,我不知道他还能解释什么,但这些疑问如果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我一定会发疯。

  他看出了我的犹豫,他知道我给了他希望。他一遍遍重申对我的感情,他还告诉我他没有欺骗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明白他需要这段婚姻为跳板,也就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才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要求他结婚。但在婚后,两人总是冷语相向,根本没有爱情可言。

  我收到教官的信后,心里疲惫极了,我觉得自己被莫名其妙的卷入了一场旋涡之中难以自拔。

  看他在信中总是这么信誓旦旦的,我心一横,做了个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选择。

  我一定是疯了,才会写那封信给他。

  在信里,我很认真的说,张广福,我承认我喜欢你。既然你说你的婚姻没有爱情,既然你不爱你的妻子,既然你喜欢我。那么请你想办法离开你的妻子,结束掉这段婚姻,雁子从今往后就是你的人,你做得到吗?

  信一发出去,我已经有点后悔了,这算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呢,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想清楚了吗。

  (十五)

  我本以为他在回信中会推脱说自己的难处,但事实上他在信中欣喜若狂。他说,他看到我的信,感觉到好开心,对着信亲个不停。他怎么都没想到我会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他兴奋的要计划我们美好的未来,他还在信中承诺了很多很多。

  但为什么我看了他的信一点也不像他一样兴奋,我的心里就像有支笔在我心上不停的划着圈,搅得我心里乱乱的。

  从那以后的每封信都甜得发腻,全是对我的表白和赞美,我总觉得他爱上的不是我,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九天仙女。而我满是矛盾的偶尔会回信给他,我的心理也很乱,我只要想到他在长春还有个家,家里还有个他曾经爱得刻骨铭心的妻子,我就一阵阵的心慌。我真的很想摆脱这一切,忘掉他,忘掉这段感情,忘了和他的一切,让自己的情绪和生活都正常起来。毕竟,我还有自己的学业,毕竟我年龄还这么小。

  高二的寒假很快就到来了,我知道,他只要一放假,一定会回到他妻子的身边。他们是夫妻啊,他们会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会接吻吗,他们不会有夫妻生活吗,我只要一想到这些,心里就刺刺的痛。

  刚刚过了情人节时,接到了他的来信,他讲了他在家里的这段日子有多么不开心。情人节的时候,他买了一束玫瑰花放在窗口,他的妻子还讽刺他“想不到你还挺浪漫哦”,但他说,其实她不知道,我的这束花是送给远方的雁子的。

  我想,他的妻子不是讽刺他,是真的欣喜吧,他的妻子一定还爱着他,他的婚姻也许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不可救药,就算我真的要等,真的要摆脱这种第三者的尴尬身份,也不是短期能实现的。

  那段日子,我完全是在折磨自己,胡思乱想,心里也总是那么摇摆不定的。我不再把自己的烦心事写给教官知道,而是默默的写在自己的日记里。即使写回信也渐渐的言不由衷起来,我真的有点厌烦这段不伦不类的感情纠葛。

  就这样经过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都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我们之间虽然还是书信来往,但已经不像从前那么频繁了,他也没怎么提过要离婚的事情。

  在一次信中,我很委婉的提到了这个敏感的话题,我说是不是你的妻子还在努力挽回,而面对曾经深爱过的人你也无法做出抉择。我多希望他可以反驳我,告诉我他坚定了决心会想办法和我在一起,尽快的斩断这段无谓的婚姻。

  但我错了,他在回信中居然说我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那也就是说我的猜测是对的,他犹豫了,他根本就是在脚踏两只船!

  我没有把我的不开心告诉他,这是我的初恋啊,就让我承受如此的不堪,我想,我承受不住了。

  (十六)

  进入了高三,学习生活更加紧张了,对这个困扰了这么久的感情,我都有点麻木了。他在信里写的每一个字我都会分析一下是真是假,我们之间相隔这么远,又没有了信任的基础,我真的又疲惫,又厌倦。

  我时常在想,我了解教官吗,我好象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我爱他吗,爱他这个人吗,又或许我迷恋的不过是他身上的军装。这是爱吗,即使有过爱,这种爱里已经搀杂了太多的不信任,我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纯纯的甜甜的感觉了。

  在高三的下半学期,我认识了Pretty, 和Pretty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感到久违的安全和舒服。Pretty抚着我的额头说,为什么你的笑容背后隐藏着忧伤,你有什么心事告诉我好吗。

  终于,我下定了决心和教官到此为止,不再“斗智斗勇”的周旋下去了。于是还是写了封信婉转的告诉他,我不该和一个有妇之夫再有任何瓜葛,更何况,教官也没有打算离婚,不是吗。

  教官在回信里不停的用各种美好的憧憬来劝说我,但是在回信的最后一段也生硬的说:“你如果有时间就多到户外做做运动,不要没事乱听别人嚼舌头。”我真的被他的这句话彻彻底底的击怒了,我不该怨吗,我该承受这么多吗,我积压在心底的怒火完完全全的爆发出来,你骗我,你骗我,从头到尾你都在骗我,凭什么我不可以质问你,你怎么可以这样不负责任的欺骗后还敢对我发脾气,我受够了,受够了,我不要再理你!!!!!!!!!

  我就这样和教官彻底的分手了。

  后来我也想,其实,我们根本都没有在一起过,这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根本就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梦。

  (十七)

  故事基本上接近了尾声,但还有点后续再交代一下。

  Pretty成了我的真正的男朋友,他虽然知道我曾经爱过一个叫张广福的有妇之军人,但完全不知道我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

  很多次Pretty都试探性的问我,我和那个军人交往到什么程度,牵过手吗,接过吻吗,但只要他一谈到张广福,我都烦躁得打断他,我一个字都不想提。Pretty对我的态度很不理解,他不懂叽叽喳喳什么都爱讲的我为什么惟独对这件事情守口如瓶。甚至有一次Pretty把我压在身下问我,他有没有对你这样过?我很无奈的说,没有,没有,完全没有。

  我和Pretty是无话不谈的,我也经常听他讲他曾经的感情经历,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和他提起这段往事。我把它深深的埋在心底,偶尔想起来,会默默的体会它的酸甜苦辣。

  我坦白的告诉教官我已经把纯洁的自己献给了Pretty,请他放弃吧。

  我和Pretty考到了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级,我们成了所有同学最羡慕的一对情侣,我幸福的生活着,从前的烦躁早已离我远去,我真的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

  我烧毁了教官写给我的所有的信,包括照片。但是我还是给他留了我大学的通信地址和宿舍电话,我不是想和他有什么继续的来往,只是觉得毕竟相处三年,也不必音信绝无吧。

  但即使我告诉了教官地址和电话,他也一直都没再有什么消息。

  渐渐的,我完全陷入Pretty为我编织的爱网之中,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也努力的忘掉从前的不愉快。

  在大一快结束的时候,再次收到了教官的来信,他说他很快就要从后指学院毕业了,将被调到长春的某部队工作,知道我有了新的感情生活,以后也不愿意再打扰我,也更怕会引起我男朋友的误会,即使的通信地址变了也没有告诉我,也不想再保持联系了。

  我没有回信,这样也好,让往事都随风去吧。

  (十八)

  大二的一天,意外的接到了教官的来电,有点“有朋自远方来电话,不亦乐乎”的感慨。他的一口河南腔已经改成了京片子了。开始我还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我很朋友的口吻问他好不好,他说,“我离婚了。”

  我愣了一下,“什么时候的事”

  “三个月前”

  “到底还是离了哦。”--我在想,也许他当初没有骗我,也许他的婚姻确实是不幸的。

  “不过在北国,是不是还有个女孩在等我啊。”

  我听得出,他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气。

  我有点尴尬,只好无奈的说,“你别这样,我已经有了男朋友,我现在生活得很好。”

  他听了我的话,没有再多说什么就草草收线了。

  ---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联络,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直到今天。

  我已经毕业两年多了,在深圳工作,年底就要和Pretty订婚了。我试着打听过教官的消息,但都失败了,打听他的消息只是把他当作个老朋友,想问候他一句现在过得好不好。

  我也曾在GOOGLE里搜索过他的名字,结果叫张广福的人实在太多了,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信息。

  我猜他也应该已经结婚生子,也该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了。

  无论过去怎么样,我都默默的祝福他。

  如果有认识他的朋友可以替我问一句,还记得97年认识的16岁的雁子吗,她问你现在好不好。

  愿意交流的朋友请给我来信,我申请了个特别的信箱:

  zhangguangfu1997@163.com

二、[创业故事]创业必读:大富豪们的发家史

【本周生意推荐】街头手机下载生意忙,小本创业好项目,最想不到的赚钱方式,保证绝对赚钱,小额投资,一本万利!加盟手机:13430239785 QQ:130140380

    【创业资讯共享】[特别策划]大富豪们的发家史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富豪

   纵观华人界的大富豪们,他们几乎都经历了穷则思变、贫则励志的阶段,他们总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最终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成为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尽管每一个富豪发家的历程肯定不一样,但是,他们发家过程及掘取第一桶金的“秘密”,都必定会给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我们认为:一个人从穷到富,一定存在其必然性。

   当前,大多数人过分忙碌于应付生活,而无法停下来思索如何解决他们的金钱问题。大多数人甚至无法花1小时的时间来想想他们应如何致富,以及他们为何从来不这么做。

   可叹的是:富人舍钱,穷人舍力;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其实,一个人有100万并不能称为“百万富翁”,只有那些拥有100万但又能连续投资使100万再增值100万的人,才可以称得上“百万富翁”。前者充其量只是个“存款额”很高的人,他们不能荣获“百万富翁”的称号。凡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用金钱买到了,它原有的价值便不存在了。1角硬币和20美元的金币沉在海底是毫无区别的。只有当你将他们拾起并投入流通时,它们的价值区别才显现出来。

   一位百万富翁说:我一直让自己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相反,许多人喜欢调整自己的需要来适应自己的收入。

   另一位千万富翁说:做生意第一要大胆,第二要大胆,第三还是要大胆。

   而亿万富翁们说: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虽可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长远之计,宁可舍弃,不可强求(何鸿燊);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更加坚持专注(刘永好)。

   ———他们已经将生命与财富融为一体,财富观即人生观。

   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富豪洛克菲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把我的衣服脱光,再放到杳无人烟的沙漠中,只要有一个商队经过,我又会成为百万富翁。

  假如你也有大富豪们的洒脱、豪情、拼劲,好好地思索一下人生与财富,想清楚了之后放手去干吧!那么你有可能会像他们一样成为财富传奇的缔造者!

   “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珠宝大王———郑裕彤(香港)

   人物简介

   郑裕彤,男,1925年8月生,籍贯广东顺德,自幼家境贫寒。从学徒一步步做起,现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 、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 ,被誉为地产界四大天王之一,个人财富约有30亿美元,在香港富豪中名列第三。

   处世箴言: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

   成功秘诀:心诚体勤;大胆投资博大额回报。

   周大福珠宝、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君悦酒店、北京新世界中心,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那就是郑裕彤。从金铺打工的少年到香港新世界集团的创始人,郑裕彤被称为香港的超级富豪,其个人资产在香港排名第三。有人说他是运气,而他自己却说是勤奋。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勤劳的小学徒

   1925年8月27日郑裕彤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今顺德市)一个贫寒的家庭。幼时一家人仅靠父亲开小店勉强糊口。原来父母亲希望他专攻学业,但是只念到初中便被迫辍学。13岁那年,由于日本侵略军进犯广州、香港,百万市民受战火纷飞的侵扰,衣食不稳,性命难保,纷纷出外投亲靠友。当时,澳门是葡萄牙殖民属地,因不少日本移民在葡萄牙殖民统治区的南美洲寄居,因此,日本侵略军唯独没敢践踏澳门。万般无奈之下,父亲郑敬诒也将儿子送往澳门,到挚友周至元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伙计。

   金铺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人的。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金店里分大伙计和小伙计,小伙计就是当杂役,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对于一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段工作显得十分忙碌辛苦,但懂事的小阿彤却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一天,周至元派阿彤去码头接一位亲戚。码头上,来自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海船不断靠岸,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忽然,一位南洋商人向路人打听在哪里可以竞换港币。许多人都懂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商机,年纪尚小的阿彤也热情地上前搭话,他用浓重的顺德口音说:“到周大福金铺可竞换,价格公道”。阿彤说话时口齿稍显笨拙,却在众口之争中赢得了信任。这样,商人望了望老实巴交的阿彤,随他来到了“周大福”开创了一笔新的生意。而后,周至元发现阿彤在这方面显得过人的智慧,于是继续派他发展这项工作。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他常利用上下班的时间,看看路途经过的金铺来作对比,用行话说这叫“看铺”。而周老板并不知阿彤如此痴迷。长此以往,阿彤经常上班迟到,因而引起了周至元的注意。一日,在上班途中阿彤路过一家金铺,发现橱窗里摆放着好几款别具一格的饰品,不由得停住脚步,良久地揣摩起来,竟又耽搁了上班的时间。当他急匆匆赶回金铺时,老板已经在店内等候多时,阿彤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战战兢兢地说明了原因,结果老板不但没有责备,反将上街“看铺”的特权交给了他。这样只要生意不忙时,他便上可以上街去“看铺”了。照规矩,在金铺学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可郑裕彤却未满3年就荣升为金铺掌管,负责铺面的日常经营了。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与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自己操盘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郑裕彤虽说接受的是金铺旧式的带徒教育方式,但是他并不保守,甚至超前具备现代人的经营理念。在他全新思想指导下,“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不再为总裁独有,而是资产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在他的思维方式中,独具特色的洞察力,令同事们人人称道。

   当时在香港,金铺比比皆是,竞争十分激烈。那时,黄金成色一律为九九金,而郑裕彤却大胆投入资金,首创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开创了金饰制造的新工艺,同时也领导了消费领域的新潮流,此项壮举为“周大福”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郑裕彤锐意进取,不断开拓新市场,短短几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有人说他是靠运气发的财。郑裕彤却说:“香港是个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面对挑战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关键在你如何去辨识,有无足够的心理准备”。

   把事业做宽做大

   当郑裕彤将“周大福”推上一个新台阶后,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军了。

   郑裕彤具有极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香港,郑裕彤享有“珠宝大王”的美称,而这还不仅仅指他的金饰,更有后来使他进入世界珠宝之林的钻石业。郑裕彤十分关注国际珠宝饰品的流行款式,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极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欢佩戴钻石饰品,黄金饰品已不被她们所器重,得出此结论后,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钻石业。

   按照国际上的规定,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就是这张“戴比尔斯”牌照,曾吓退了一大批钟表商,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顿生主意,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了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实际上,郑裕彤开创钻石业所取得的功业,起到了引导香港珠宝业挑战传统,寻求发展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郑裕彤先生今年76岁,翻开他的创业史,每一页都有他60年如一日的奋斗足迹:60年代初,一手握着黄金,一手伸向钻石,叱咤风云于急风暴雨刺刀见红的商场上,稳操胜券。70年代,兴建香港新世界中心,这座恢宏的大厦至今仍然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80年代。与香港贸易局合作建成香港会展中心,名列亚洲同类建筑之最。90年代,率先大举进军祖国内地,投资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收购亚洲电视股权、组建全港最大的酒店集团,收购美国STOUFFER集团海外28间酒店和欧洲PENTA集团9间酒店。

   郑裕彤不善高谈阔论,不了解他的人,总以为他辉煌业绩的背后是数不清的运气。对此,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幸运碰上一两次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远幸运。如果你希望永远幸运,你一定要付出永恒的‘勤’与‘诚’,那幸运才会常伴你左右。”

   多年来,郑裕彤创下的业绩,早已传为佳话,他以自己60年勤奋进取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心“诚”体“勤”是成功的不败原理。

   何鸿燊是个不赌的赌王。

   何鸿燊这样评价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在赌桌上赌呢?每天这么多人来赌钱,不就是跟我赌输赢吗?我其实是天天在赌。”

   赌王———何鸿燊(澳门)

   人物简介

   姓名:何鸿燊

   父系:曾祖父英国犹太人H.T.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

   母系:曾祖母中国广东宝安施氏(宝安即现在的深圳市宝安区)

   出生日期:1921年11月25日

   家庭状况:已婚,首任太太黎婉华,第二任太太蓝琼缨,三太太陈婉珍,四太太梁安琪,父亲何世光,祖父何福,是何东的弟弟,曾祖父是具有荷兰血统的英国犹太人H.T. Bosman先生,何不是他的中国姓氏,是他的英国曾祖父英文字母H的中文音译,因为要溶入华人社会,从此改姓何。何鸿燊先生更遗传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特点。育有11女6子。

   成功心得: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虽可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长远之计,宁可舍弃,不可强求。

   争一口气

   在20世纪中叶之前,提起何东的大名,粤港澳无人不晓。何东做过香港最大的洋行怡和洋行的买办,后辞去买办职务做大地产商,还经营东南亚的食糖贸易、香港的航运公司、纺织工业、酒店业等。何东在商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声望,是公认的香港首富,世称何东爵士。何鸿燊的祖父何福(何东弟)也是香港的顶级人物,是当时几大洋行的大买办,并出任过立法局议员,是同时代的华商五巨头之一。

   何福共有13个子女,何鸿燊的父亲何世光是何福的第4个儿子。何世光同样是一个杰出的商人,身任沙宣洋行买办、东华医院 、廿四行商会 、华商会所 等多种职务。

   1934年,13岁的何鸿燊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变故,父亲因为炒股票破产,与其哥哥逃往越南。在20世纪40年代末,汇丰银行率先打破行规,直接向华商贷款,这一重大改革引起各洋行纷纷效仿,从而迫使买办退出历史舞台。香港的几大买办世家风光不再,两代买办的何家面临巨大的冲击,何世光的财产开始大量缩水。何家家道衰落,何鸿燊一夜之间由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人见人欺的穷小子。也在这一年的某一天,何鸿燊彻底改变了,这个故事几乎在何鸿燊所有的传记中都曾出现过。

   这一天,饱受烂牙之苦而无钱补治的何鸿燊不得不找一位亲戚补牙。在这位亲戚的牙科诊所里,何鸿燊遭遇了这样一场对话。

   “来这里做什么?”

   “牙坏了,想补牙。”

   “身上有钱吗?”

   “没有钱。”

   “没有钱,走吧,补什么牙?干脆把牙齿全部拔掉算了。”

   何鸿燊瞠目结舌,过去经常往自己家里跑的亲戚怎么会在几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变成这个样子?何鸿燊扭头就走,回到家里,把事情告诉了母亲,和母亲抱头痛哭。

   成长都必须经历某些裂痛。正是这件事,让何鸿燊从富家子弟的旧梦中彻底清醒过来。多年以后,成为巨富的何鸿燊回忆辛酸往事,仍然无法释怀。

   “那个时候,我在想,想不到人穷,亲戚便如此势利。经过家境变故后,我们一家人都感觉到人情冷暖,母亲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我于是下决心要争一口气!”

   这一口气,成就的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赌王传奇。

   第一桶金

   1939年,何鸿燊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香港大学,专修理科。在香港大学读书期间,他的学业一直良好,大学二年级时,他的平均成绩在理学院排第一。

   l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本空军轰炸香港启德机场,战争爆发。何鸿燊参加了当时政府组织的义勇军,并被分配在防空警报室,做接线生。

   这一年年底,何鸿燊受朋友之邀,身带着10港元———这是他在报警室工作8天所得的津贴———离开了战火纷飞的香港前往澳门。

   何鸿燊来澳门后不久,就进入了后来让他获得起家第一桶金的联昌公司。联昌是当时澳门最大的公司之一,拥有不少特权,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以货易货,用机器零件和船只交换粮油食品等澳门紧缺物质,中、葡、日各占1/3股权。

   何鸿燊在联昌任秘书,并兼做粮油棉纱业务,学习日语、葡语。作为秘书,何鸿燊拥有很多特殊的专长,据说他记得和公司有业务关系的2000多个电话号码,这几乎是当时商家和客户电话号码的全部,如果老板想要某商社的号码,何鸿燊立马就能报出。

   仅仅一年时间,何鸿燊就因为才干出众,被吸收为公司的合伙人。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43年,联昌一次性给何鸿燊分红100万港元。

   “只一两年,我就赚了许多前辈商人一生都赚不到的钱。百万身家,在当时的人听来如天文数字,可我的钱来之不易,我是用命换来的。”何鸿燊说。

   联昌公司并没有成为何鸿燊的久居之地,没过多久,何鸿燊进入了由梁基浩做局长的澳门贸易局,并专门负责战时采购物资的工作。

   1947年,何鸿燊与梁基浩、澳门老牌赌王傅老榕手下的钟子光等人合伙开办炼油厂。何鸿燊担任经理。由于炼油厂“油水”丰厚,当地一位强权人士要求介入何的生意。在一系列变故后,同样强硬的何鸿燊带着近300万的家产离开澳门,返回香港。

   回到香港后,何鸿燊决定投资地产。地产成为了何鸿燊新的聚宝盆,到1959年,何鸿燊的身家从离澳时的300万港元,增加到1000万港元。

   一直到这个时候,还没有人会想到,38岁的何鸿燊会成为中国百年不出的一代赌王,并且在之后的40多年里,以“赌”成就他的“帝王”之业。

   赌场多风云

   在澳门赌博史上,叶汉是唯一一位跟三代赌王卢九、傅老榕、何鸿燊打过交道的人。

   1937年,傅老榕联合港澳押业大王高可宁参与赌牌竞标。结果,傅老榕以180万澳元的巨额年饷一举中标。傅老榕和高可宁合组的赌博公司名叫“泰兴”。在泰兴成立后不久,叶汉在傅老榕的极力邀请下转投泰兴。

   这之后几年,叶汉声名大振,依靠出色的赌技,被一些澳门赌界人士称为“赌神”,而在盛名之下,心高气傲的叶汉却和傅老榕有了很多摩擦。1946年,叶汉自立门户开设石歧镇赌场,但赌技精湛,并不意味着赌场生意兴隆,到1947年,石歧镇赌场已经日暮西山。

   20世纪40年代末,澳门的赌场再次进入繁荣期,港澳人口激增,赌场更是人满为患。

   直到1961年叶汉第三次投标赌牌,何鸿燊的身影开始浮现。

   叶汉知道机会来了,他自己总结前两次竞牌惨败的原因,一是官商互相勾结、黑幕重重;二是自己势单力薄,实力与傅、高两大家族悬殊极大。

   于是,他先后邀请了叶北海、高海林、叶德利、何鸿燊、霍英东加盟。

   1969年10月上旬,赌界人士盼望已久的投标揭盅,开标结果:现持牌财团泰兴公司的承价是315万元;何鸿燊、叶汉等香港商人组成的新财团出价是316.7万元,新财团仅比对手高出1.7万元。

   作为合作者,叶汉将何鸿燊带入了博彩业,但最终却在和何鸿燊的争夺中成了一个新的悲剧。

  在获得赌牌后,新财团成立了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叶汉为娱乐公司新赌场的总经理。在叶汉的潜心经营下,赌场的生意日渐转旺,每天的赢利达三四万元。到农历正月,每天进账高达十余万元。

  何鸿燊明白,需要叶汉这样懂得中西赌术,又善管赌场的人来开发先期的市场,所以在新公司经营的前几年,何鸿燊很少过问赌场的事宜。叶汉也乐得大权独揽,赌场一间接一间地开张,尤其是海上皇宫新赌坊的开张,让叶汉在澳门赌界的声誉达到顶峰。无论是民间还是传媒,都称叶汉为“澳门赌王”。

   后来,因霍英东的支持,何鸿燊成为了整个娱乐公司的最大股权拥有者。

   在叶汉与何鸿燊争权夺利斗得日益激烈的同时,赌场的生意却在各种利好的刺激下,日益走高。

   1965年,娱乐公司斥巨资购买喷射式水翼船。这种船用的是美国波音飞机的发动机,功率大,价钱昂贵,时速可达50海里,较普通水翼船快一倍,往返港澳只需1个多小时,使来澳的赌客更加方便。

   1975年春节,迫于种种压力,叶汉正式提出,把辛辛苦苦创立的赌业管理权让给何鸿燊,自己只保留原有的股份,赌王之位,首度旁落。

   何鸿燊与叶汉不同,何鸿燊是个不赌的赌王。

   何鸿燊这样评价自己:“我为什么还要在赌桌上赌呢?每天这么多人来葡京赌钱,不就是跟我赌输赢吗?我其实是天天在赌。”

   相比于前几届赌王的惨淡,何鸿燊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他们。

   2005年,何鸿燊以36亿美元居于《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第6位,其通过博彩业创造的财富奇迹令人侧目。

   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认为何鸿燊是澳门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赌王。这个在澳门历史上在位最长的赌牌持有人,在统领澳门赌业江山的日子里,除了被誉以“赌王”之称外,还常被称为“无冕澳督”。

   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经营之神———王永庆(台湾)

   人物简介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从王永庆卖大米说起

   问:王永庆为什么要卖大米?

   答:因为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注:王永庆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几十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问:王永庆怎么会在15岁就离家打工?

   答: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的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问:王永庆米店开张后是怎么卖大米的?

   答:米店开张后,任凭永庆喊破嗓子,也没卖出去多少,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经过观察,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际,就照顾客人和店面,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

   一天一位主妇慕名来米店,一下子要买三斗,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吗?”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不用去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做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家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买了碾米设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

   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也是最经典的创业故事。

   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传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没人愿意收购。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结果成功了。

   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

   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

  然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拘禁29天,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

   此后,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因缺乏经验,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过难关,站稳脚跟,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作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后被人告发,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国民党到了台湾,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时任“行政院长”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让他度过一劫。

   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一时木材价格飞涨,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几年间便牟取暴利,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

   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拟定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走访学者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是:塑胶业为基础工业,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金,美国援助67万美金。1957年3月,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

   1965年,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

  1978年,王永庆自行设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年产量为24万吨。

   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塑胶王国。

   王永庆是一个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到目前为止他身上还保留着那种旧时代大家长、大地主、大商人印记,但不管世事如何在变,老母鸡自己下蛋孵小鸡的方法永远是最正确的、最管用的。心到、力到、功夫到,不管做任何事有这三到必然无难。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分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饲料大王———刘永好(四川)

   人物简介

   刘永好,男,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刘永好曾是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讲师,1982年以后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 、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

   处世箴言:适者生存;欲速则不达。

   成功秘诀: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

   第一个梦想泡汤了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为年仅15岁的红卫兵小将,刘永好为了跟着老师去北京接受毛 检阅,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来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刘永好把它当成了宝贝。

   1980年春节,二哥刘永行为了让自己四岁的儿子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时间,他竟然赚了300块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兄弟们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中国历来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却极度缺乏将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并不是难事。很快,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起了个名字叫“新意音响”。

  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人家出钱,工厂一人一半。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让刘氏兄弟们的美梦胎死腹中。

   回农村养鹌鹑去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强烈愿望却被点燃了。当“万元户”成了刘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何况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从养殖业开始做起。于是,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当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

   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就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偶尔碰到自己的学生,难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钱包毕竟鼓了起来。刘永好兄弟们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办一个良种场吧。

   别的问题可以毫无顾忌,但是政治觉悟一定要有。为了确保自己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刘永好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

   “没啥子问题嘛!”钟光林很开明,紧跟着提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这个没有问题,刘永好也是这么想的。自家没多少钱,吃了定心丸的兄弟们马上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元,结果当头便是一盆冷水,银行不贷!1000元钱对于银行不算个大数,对于刘氏兄弟们却不是个小数。

   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凑起1000块钱。三哥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下乡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老板。为了保险起见,刘永好和大哥、二哥决定随后再跟进。“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拖拉机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了两公里之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

   1983年底,兄弟们一盘点,这一年育新良种厂孵鸡5万只,孵鹌鹑1万只,并带出了11个专业户。

   灾难降临

   天有不测风云,转过年来,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就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被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他们便听说这个专业户跑了。他们去追款,发现交给这个专业户的2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

   “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永好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一丝悲凉。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们一碰头,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那次会议,真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最终,他们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想来想去,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刘永好带着鸡仔去农贸市场卖,一竹筐鸡仔加一个瘦弱的人,撑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农贸市场上的商贩们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彼此寸土不让。刘永好初来乍到,想在他们的身边安营扎寨,门都没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是,鸡仔是不能带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爷借了一个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这样,没有逼到份上,谁都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坚持到不能再坚持,执著到不能再执著的时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刘永好终于靠自己的诚恳得到了一个地方。这一天,一竹筐的鸡仔总算是卖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刘永好一样,连着十几天,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8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被学生看不起的市场小贩,刘永好经历了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直接的结果是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说好听的,他的内心从此变得坚强起来;说不好听的,他的脸皮从此变得厚起来。无论是内心的坚强还是脸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奋起成功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谁能想到,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开山鼻祖竟然是中国首富刘永好。从卖鹌鹑蛋开始,刘永好就积累了一整套散发张贴小广告的经验。“希望”牌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

   刘永好回忆说:“我租了一台刻印机,请一个写字好的朋友写好广告语。创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写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贴是我自己贴的,每家每户猪圈都贴上了我们的广告。后来我们又做墙头广告。我们喊的口号,最开始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后来是‘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那个时候,这种广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别好。”

   从此,希望飞速发展,三五年时间,便成为中国饲料业的霸主。

   尔后,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刘永好的名字常出现在前十甲!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乳业巨子———牛根生(内蒙古)

   人物简介

   牛根生,1958年生,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养过牛,刷过瓶子,当过车间主任,一步步做到伊利副总裁,1998年被伊利免职,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2004年蒙牛赴港上市,年底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短短几年,蒙牛从中国乳业的1116位上升至第2位,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获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处世箴言: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成功秘诀: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

   早年磨难

   1958年,牛根生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公粮,牛根生的父亲得带头交,可是又没钱。怎么办呢?他的父亲想来想去,就把办法落在孩子身上。牛根生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他的父亲狠狠心,把牛根生送了人,换来了50元钱。那时候50元钱不得了,城里人一个月5块钱生活费就够了,农村只要3元。

  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养父姓牛,职业是养牛。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当过警察;养母当过国民党的官太太。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文革期间,养父养母被拉去批斗,扫马路。养母病重,扫不了马路,就由牛根生替她扫。牛根生那时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怕同学们看见后笑话,他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替养母扫大街。

   牛根生14岁的时候,养母去世了。孤独的牛根生,挨过饿,受过冻,遭过打。那时候,牛根生也申请过救济。后来牛根生回忆说:“可以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没有父老乡亲的关照,就没有我的今天。”

   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

   牛根生1978年继承父业,开始养牛。1983年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在伊利,他从一个洗瓶工开始干起,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在这个位置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八年。

   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儿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了。

   从那时起,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为了做出品牌,他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我。我跟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几年后,牛根生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

   1998年,牛根生突然被免职。有人称,这是一段充满个人恩怨同时夹杂着体制之痛的“草原公案”。如今,已是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不愿多加评论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1998年,被免职的牛根生带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遗憾离开了伊利。

   得人心者得天下

   被老东家伊利夺了“兵权”的牛根生,人生之路又开始变幻莫测。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的一天,牛根生走到了呼和浩特人才市场的招聘柜台。“你多大了?”“40岁。”

   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公司是属于安排下岗的。”对方笑着说。

   “不要不等于我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知道我辞职后,老板马上找到我,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加盟。我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做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我后来对部下说:当时他们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啊。”

   1999年,牛根生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伊利传出话来,“一百万元能干什么!”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不是有十分的把握。但是令牛根生出乎意料的是,郑俊怀(伊利老总)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出……一位中层干部说,“可以说大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在大家的努力下,凑了一千多万元的“同心钱”。

   ———牛根生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2004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蒙牛先后遭受了新闻诽谤和来自犯罪分子的连环恐吓。身经百战的牛根生回首这些往事时置之一笑:“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看来我们被逼成了后者。”九死一生的蒙牛集团没有倒下,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人说,蒙牛的成功是个奇迹。牛根生否认“奇迹”的说法,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能力上,蒙牛的成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却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牛根生的人格魅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其秘密竟是牛根生喜欢“散财”。

   牛根生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再造一个伊利”,就在于他的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的理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赢格局

   刚刚成立的蒙牛势头很猛,弱小容易受人欺负,牛根生又是从伊利出来的,两家企业的竞争不可避免,怎样才不两败俱伤呢?

   牛根生是一个有着大胸襟大格局的企业家,他说,“蒙牛和伊利是兄弟,应相互促进,把统一战线做大了,行业内部规矩了,对自己的发展也有好处。”于是,他有一句名言:“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只有把这个行业的市场做大了,大家才都有饭吃。”抱着这样的心态,牛根生从蒙牛产品的宣传开始就与伊利联系在一起。他的第一批广告牌子上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这样既是谦虚,又可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无形中将蒙牛的品牌打了出去。在牛根生看来,一个品牌不单单是一种产品的问题,而是一个地区的问题,内蒙古就是一个大品牌。所以蒙牛的广告牌上还频频使用“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的用语,几个品牌经常一起出现。尽管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时刻都在关心对方的增长曲线,但事实上是头三年,蒙牛的成长速度成为中国非上市企业的成长冠军,伊利也在健康有序的环境里高速发展。

   牛根生说,蒙牛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看清楚了环境和自身的关系:“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想收入,合作伙伴为赚钱,顾客购买要实惠。我们做企业不能总想自己的赔和赚,首先应该想到别人的赔和赚。世界上没有傻子,今天你可以,他说:想发财就去万通商联找优质拖鞋供货商!以剥夺别人的利益,但后天你将得到苦果。所以创业之初,我就宣布了蒙牛的‘纲领’———以股东、银行、员工、伙伴、顾客五方的利益为利益,建立大利益圈,形成‘五赢格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财富分配的和谐。”

   牛根生经常说的“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等等一类的话已经成为蒙牛集团的理念,而他告诫世人的“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名企业家豁达的金钱观。

三、情人,你接受吗?

告版主:本文将“情人关系”作为学术课题加以探讨,因而不是属于情感类文字,拜托版主别将此文转移。

   (一)

     本文中的"情人"不是指任何一个与你有感情的人,特指婚外的异性情人。我们首先得厘定"情人"的概念,以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

     也许你尚无情人,但你不妨直面人性。坦诚地说,那不是因为你不需要,那只是由于你还未冲破世俗传统的束缚,或还没有觅得一把与你心门配对的钥匙。

    人需要理性,也需要非理性。我的话就准备从这里说起了,因为这是文章的逻辑始基,或者叫"阿基米德点"吧。

    婚姻是理性的,爱情则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的激情后,爱情就进入了理性的婚姻殿堂。有人说,婚姻使爱情变成亲情。还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过,婚姻是殿堂还是坟墓可先暂作阙疑,先且说说我所理解的婚姻的本质。我以为,婚姻中的鸾凤和鸣固然不错,但如果少了浪漫与激情,婚姻就会变成友谊。但此时附加在这种友谊上的法律效力会变成一种压力,让你不得不负起责任来。即便老婆在你眼里并不如意,两人天天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吵架甚至打架时有发生,她生病时你还得硬着头皮照看她。一般的友谊则不同。你去医院照顾朋友,不是因为有外在的压力,而是出于一片真诚的友情。

    婚姻是友谊,如果这点成立,也未必就是将其降格。试想想,既然是友谊,夫妻间就得有起码的尊重与理解,而不是奴役般地使唤对方。缺乏了尊重与理解,友情就丧失了根基。事实上,婚姻这种友谊有点像美酒-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在暮年之际越发芬芳甘醇。

    婚姻生活单调乏味。如果双方都深深懂得婚姻像盆栽,还需要双方精心呵护,这种婚姻生活也算是蛮好,但要做到这点需要双方都有比较接近的情趣和品味。事实上,要达到这点并不容易,于是大多数人过上了忙于工作的锁务和耽于柴油米盐的平淡日子。但是,每当夜深人静入睡前与自己的灵魂面对时,你心底仍会有一种萌动的遐想或梦幻。于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当你与某位异性邂逅后,你便有了一个开始。

    情人与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还应该有所不同。依我看,与知己交往只是柏拉图式的那种没有肉体参与的"神交",而情人关系则不应该排除肉体的结合。当激情烈火中烧时,你也不必压制自己的欲望。传统的世俗观念说它是罪恶的,但事实上那并不罪恶。生活中那样美好的东西,你没有理由拒绝它。这也是造物主的旨意。

    不过,虽然情人关系不排除有肉体的结合,但情人应该还主要是精神世界里的情人。肉欲意义上的情人不是真正的情人,因为它不涉及灵魂。这种异性在世上多如牛毛,失去了情人的内涵价值。这种所谓的情人关系实则为对情人关系的亵渎。

一份书单(纪念我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婚姻因爱情而来,爱情因婚姻而去。婚姻生活充满单调乏味,爱情生活充满激情浪漫。虽然人们总在寻求婚姻与爱情的统一,但毕竟二者始终难以调和。离婚吧,你还得尽作为父母的义务,况且再婚后你又回到以前了;不离吧,无论你怎么掩饰,你的心却总是有隐隐的冲动和渴望。同时,情人关系是以双方的自愿为基础的,而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情人关系的产生便具有了某种必然性的基础。

    渴望浪漫,渴望心灵的沟通都是人之天性,生活中有情人并不可耻,况且一个情人还可能改变你的人生。歌德那个老家伙,八十多年还在与小女生爱恋,想必爱情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据说哲学家罗素至少曾有过九个情人,连世人也揶揄他说,是情人培育出了他那些绝妙的哲学思想。萨特有个情人叫波伏瓦,她是现代女权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他在巴黎高师时的同学。在萨特命运多舛的一生中,波伏瓦都始终坚定地与萨特站在一起,始终没有背叛过萨特,给予萨特了以极大的支持。萨特也承认,"她是最理想的对话者,人们从未有过的对话者",足见波伏瓦在萨特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蒙田还热情洋溢地赞扬过情人关系,说"如果可以建立一种自愿和自由的关系,不仅灵魂可以互相完全拥有,而且肉体也参加这一结合,男人全身心投入进去,那么可以肯定,友谊会因此而更充分,更完整。"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一言蔽之了:婚姻是法律规定的友谊,而情人关系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婚姻。

    我始终认为,人的感情犹如大海一般浩瀚,一个人是根本无法完全占有另一个的全部感情。你爱妻子或丈夫,但仍然还可以爱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学生,你的尊长...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爱是高尚的,爱的广博也并非一种"恶"。如果你与异性有一种高尚的情人关系,我看你不必拒绝它。接受它吧,或许你的生活会因此更阳光一些,但是我得提醒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二)

    拜伦说:"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他似乎已经看到了男人的困境,但很遗憾,他并没有为男人指明哪儿才是出路。

    我信笔涂鸦地写出上面的《情人,你接受吗?》后,邀请了几位朋友读后提点意见。没有想到,朋友们对其评价近乎于一种指责:"你这不是在始作俑者,嗾使别人败坏传统道德吗?"实际上,我并不把朋友的评论视为谮言。只是话己到这个份上,眼看自己已成为诲淫诲盗的教唆犯了,迫不得已之下只好再续狗尾,以使我的想法更明澈清亮一些--借用伏尔泰的一句名言: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一定给予我说话的权利。

    在《情》文中,我的观点非常明确:我对婚外的情人关系表示接受。对此,我丝毫也不隐晦。事实上,我也让老婆看过此文。记得她看完后,神秘地问我:"你真的想有情人?"我说:"是的,但我想我永远也找不到满意的情人。"此话到不是为了搪塞老婆,为自己开脱"罪过"。本来,天地之大,人海茫茫,我如何知道最理想的情人在哪儿呢?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通过厄洛斯的神话,表达了人的真善美统一的思想:人原来是一个完美的整体,由于"原罪"而被劈成两半,使得每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每个人都在渴望得到自己的另一半,以实现自身的重新完美。但是每个人只能从异性中才能找到最理想的另一半,这便是爱情--使人自我完善而达到至高的精神上的幸福。如此看来,既然人是希望自己完美,自己的另一半也必须是最适合自己的伴侣。但问题是,世人都很难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我相信,大部分婚姻中的双方都不是彼此的最佳伴侣。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柏拉图曾问过其师苏格拉底爱情与婚姻。当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爱情时,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叫他去田里把最大的麦穗摘回来,但条件是不能回头,且只能摘一次。过了良久,柏拉图两手空空回来了。

     "看到一个麦穗比较好,我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所以我不敢摘,只得往前面走,走到最后才发现两手空空,我只得回来了。" 柏拉图说。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次,柏拉图又问什么婚姻。苏格拉底也并不直接作答,而叫柏拉图去树林取一棵树材,但条件是树材要好,且只能取一次。半晌后,柏拉图拉着一棵树材回来了。

     "这是最好的吗?"苏格拉底问。

     "我还记得让次摘麦穗的教训。这次我走了好远,好不容易看到一棵像样的树材。怕没有精力和时间了,我只得将它带回来了,也不管它是不是最好的了。"柏拉图回答道。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便是婚姻。"

    在这个故事中,苏格拉底对柏拉图并不明示,而是以两件事例让他来理解爱情和婚姻。所以,如果你想找到最满意的另一半,可能就会跟柏氏摘麦穗一样空手而归。结果,追求完美的大龄青年们抵挡不住媒妁之言的纠缠或异性的脉脉明眸的诱惑,最终像柏氏取树材一样,遇到差不多的配偶就结婚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大概就是如此。

    我知道,情人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似乎有冲突。一旦你有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冲突的行为,世人便会因为不接受而对你进行围攻。如果你问为什么要遵守传统,世人便会说因为传统好,你接着再问为什么传统好,那世人一定会告诉你:因为传统好,所以传统就好。这就是中国人崇古守常的特点。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千秋不改,亘古不变。

    在进入现代之前,中国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买,可见中国人的婚姻中的真正幸福并不多。在那种讲"三纲"和"五常"的时代里,情人关系根本无法生根。我在《情》文中说的,爱情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对于家庭有着破坏作用,中国又是个家庭结构式的国度,家庭对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女人必须保持贞洁,这不仅是男人的思想,而且政府还不断地给民众灌输"失身是小,失节是大"的思想--如果女人誓死保持贞洁,政府即可授予贞洁牌坊,以示嘉奖。

    尼采认为,凡是扼杀人性的道德都是不道德的,不尊重人性的传统道德只有一个特征--恶。于是,这位向传统道德挑战的战士,发起了一场向基督教道德的战争。我也以为,一种伦理道德好不好,不应是以传统为标准,而应以理性为基础,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妇人裹足与守寡,男人留辫,这些传统不都改变了吗?为什么没有强制地继承传统呢?我们不应该忽略一点:传统伦理道德有"灭人欲"的特点,人欲本是人的本性,人欲在被压抑的时候,可能会使人走向极端的。 1988年在北京长城发生过一起爆炸案件,死者二人都是有家室的人,他们的婚外情最终敌不过世俗的压力,从而他们最终选择了殉情。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妈妈也是与情人一起服毒殉情自杀的,当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命因传统的伦理道德而逝去,但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在现代社会里,情人关系巳不是一种乌托邦,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了。既然婚姻中的双方难以成为彼此最为满意的伴侣,人性又总是催促人向往完美,那么是不是就离婚?如果选择了离婚,孩子怎么办?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伤害谁来负责?我同意周国平的观点,即亲密不必无间。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都应该有独立的空间,为什么非得把自己全部交给对方呢?那样高尚吗?即使这也称得上高尚,那也只是传统里的高尚,不是现实里的高尚。

    也许,你又要批判我是"反传统"了,因为我的观点与传统不一样。马克思说中国是个"家庭结构式的国家",孟子也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观念在中国是如此重要,"五好家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情人关系有悖于家庭和睦,于是我好象就成了"反社会主义"。拜托,你不必这样为我"上纲上线"地扣高帽。因为如果咱们按这种逻辑,把任何事情都给强加一个冠冕堂皇的高尚理由,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滑稽或让人尴尬了--街头卖唱的人说,为了活跃祖国文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请你捧个场吧!听到这话你真要捧场?或者乞丐行乞时跟你说,为了加快货币流通,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你就施舍点给我吧!听了这话你真会掏空自己的钱袋来施舍?…如果你胆敢说"NO",你岂不也是"反社会主义"了?!

    我是一个冒险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冒险者,而冒险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布鲁诺提出日心说,弄得教徒们惊恐不安,怕把上帝弄丢了;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居然还敢"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出"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马寅初提出要控制人口,这不是明摆着跟社会主义过不去?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都为自己的冒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是不敢与他们相比的。我作为一个冒险者,仅引来几位朋友的围啄,这代价比那些前辈来说,想来还只是微不足道。

    无论怎么讲,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确实被"道德保守主义"占据了。如果"婚姻是理性的"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苏格拉底那个被尼采称为"最稀奇古怪的等式"-- "理性-道德-幸福"--也就可换作"婚姻-道德-幸福"了。事实上,由于婚姻摒弃了非理性,单纯靠理性来获得幸福的婚姻有多少呢?于我看来,传统的伦理道德未必就好。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有精髓,但同样也有糟粕。在还有大量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情况下,世人的铺张浪费却大得让人咋舌;在科技文化进步的今天,迷信却还有强劲的势头...对此应持否定态度,我想这是不容置喙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全盘保留传统文化呢?我赞成情人关系,因为这是一种"中间路线"--既不破坏家庭,也不违背人性。但是,我并不赞成太离谱的情人关系,比如哲学家罗素,任凭老婆生下情人的孩子也无动于衷。至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会不会有很多人像罗素一样,我并不知道,因为那离我太远了。

    最后说一件与《情》文有点关系的事情,因为对此事的态度也反映出我的包容态度。最近由于《断背山》这部电影,同性恋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王小波先生在中国最先研究同性恋,结果他的学术成果也被批得体无完肤,就此打住不敢深入研究了。国人的"鸵鸟思维"方式注定使国人无法容忍同性恋这个社会现象,更遑论正视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同性恋了这个事实。对于同性恋,我与史铁生持相同观点:我不反对同性恋。爱恋主要是灵魂的事,不是肉身的事;况且那是二人之间的事情(无论是否于异性之间),并不妨碍社会。社会的伦理道德对它讳谟如深,那也只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已。现在开放多了,很多人的观点是:我不危害社会,不涉及他人,你管得着吗?但是据闻,最近上海的同性恋者们要求法律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我对此并不表示赞成。同性恋一旦结婚,性道德的基座就岌岌可危了。至于同性之间有感情,我们管得着吗?比如,我有那么多"铁哥们",只要你愿意,你尽管说我是同性恋者好了。我知道,中国人喜欢人云亦云,思想多了些传统成分,少了些理性成分。

    还有,至于同性恋者之间的对方是不是理想中的另一半,这个问题就留给你思考了吧。

     (三)

    最近灵感不多,找不到话题,今天就戏侃一下“情人”,算是进行一次“公开答疑”,澄清一些问题。

    《情人,你接受吗?》是我最喜欢,也是我最好的篇目之一。自从发布以来,在点击率一直位居榜首。这些都说明,情人关系是读者们关注的敏感话题。《情》这题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触及到他们的心弦,或撩拨他们的幽思或闺怨。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多少人在为情人夙兴夜寐朝思暮想啊?

    我相信,《情》可以给读者们以生活的勇气,让大家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它把大家心里想的,却又不敢言说的欲望,放到阳光的照耀之下。那颗本来就不安份的心,被我的文字搔得痒痒的,最终可能去做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事。不过,我并不责怪大家,因为那是人性所为。我只是希望,受益的读者们能够回来看看我,而且不妨回贴如下:“我从中你的文字中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并以你的理论为武器,找到心爱的情人。感谢你给了我美丽的人生!”如果能看到这样的回贴,说明我的思想得到传播,并用以指导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心里该有怎样的成就感啊!可惜,至今尚未发现有这样的回贴,莫非大家忙着享受成果,成天只顾约情人玩了?这种“吃水忘了挖井人”的做法,让人不禁喟叹:唉,真是世道浇离,人心不古啊。

    《情》虽有一万多人读过,回贴发表意见的却寥若晨星。读者读后都保持沉默,只有个别大胆的人说支持。这说明了读者们的心态,一种只敢想而不敢为的心态。如果说句支持的话,旁人会以为自己不正经,自己莫名地会沾上污点。本来是“正统”人物,可是晚节不保,为回贴落得个“色”或“浪”之臭名,那又是何苦呢?若是这样,说明读者还是被传统束缚着,只是为别人而活着。

    《情》的写作,是基于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用说理的方式来表达出的一种观点。一位朋友说,写得非常有理性,绝不是矫情或煽情之作。有几位朋友说,写得确实好,也有道理,但就是与传统道德相悖。是的,它确实与传统道德有点相悖。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社会为中心”,把社会道德强加给个体。建国后所建立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又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所以中国社会从来就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为了“社会与集体”的道德,情人关系一直不是光明正大的关系。

    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西方价值,个人主义尊重个体价值。只有当个体生命受到尊重时,个人主义才会被广泛接受,一个社会才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个人主义也必将成为世界流。“社会为中心”与“集体为中心”的社会,将社会与集体的价值强加给个体,只能是专制社会。所以,情人关系不只是社会现象,也可纳入政治问题加以讨论,这点我在《ji女与民主》等篇目中也有所分析。当然,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过程的,世界的普世价值被中国民众接受也需要时间。

    我可以光荣和骄傲地声明,我是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好,他们人性丰满,个性突出,有思想主见,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然,他们往往也会支持或同情情人关系,因为情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主义。那些在外面找情人的人,不管他们意识到没有,他们的价值取向也是个人主义。所以,那些带头找情人的人,实际上还以某种方式引领着社会思潮。

    上海市前任市长陈良宇跨台后,最近官方出台了文件,欲整治政府官员的腐败现状,禁止政府官员“养情人”。对于这种文件,我认为政府没有找到病根,属于本末倒置的做法。政府官员是先腐败后养情人,而不是先养情人后才腐败。陈良宇的情人有十几个,每个情人有财产几百万或上千万,这钱是如何来的呢?没有这么多钱,陈良宇能养活几个情人?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体制上,只有好的体制才能有纯洁的官员。人都是贪婪的,正如男人都想找情人一样,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使然。如果认为官员学了几个文件就纯洁高尚了,这只是一种虚妄,是忽视人性的做法。好的体制会有很多监督机构,而这些监督机构独立的,不受任何政党的领导,它只为人民服务。假如陈有了第一个情人,某报就刊登出来,他还敢有第二个吗?假如他贪污了一万,就有人报道,他还敢贪污几亿吗?一味强调“和谐”,有问题就捂住而不准暴光,必然出现比陈良宇还陈良宇的人。

    因此,对于官方的文件,我不以为然,甚至有点同情陈。他的贪污与找情人,只是人性所为,而体制的弊端又让他全部承担了。当然,说到陈的那么多情人,有几个有真情实感,这也只有陈自己知道了。不过我认为,只要是有真情实感的情人,也算是有高尚的一面,至少是有人性的一面。找情人本来没有什么,只是因为陈良宇贪污而将其败坏了。

    不扯远了,还是继续谈《情》吧。《情》发布后,好几个朋友见我如此大胆“提倡”情人关系,为其铺设“理论”基础,于是便断定我是江湖大盗似的人物,我的情人肯定一大把,说不定比陈良宇还多。对此,我的回答是:一个也没有。爱叫的狗不咬人,爱咬人的狗不叫。我能公开地发表观点,恰好说明我没有情人。不过,坦诚地讲,不是我不想,只是没有机会罢了。我这人吧,说好点是有点品味,说差点是太苛刻,遇上合适的人实不容易,加上我对情人的定义是包括性爱,所以网络中更不可能有情人了。

    不过,我在网络中也遇到过两个才女。读读她们的文字,一股书香味和女人味扑面而来。我比较欣赏她们的才情,也均表达了对她们的好感。不料其中一个并不接受我的好感,没有加入圈子就跑掉了,至今仍然“逍遥圈外”,这种突兀这举着实让人摸不着脑。另外一个才认识几天,这是一种朋友关系,也永远不可能是情人关系。至于说它属于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拙作《雅趣不风流》。

     也有人问我,如果老婆或老公知道后会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只有傻瓜才会告诉老婆或老公。你是独立自主的人,有自己的空间,又何必把唯一的空间让给老婆或老公分享呢?能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尽到自己的义务就行了。

    最后还有一类朋友,他们比较担心老公或老婆有情人,苦于没有办法杜绝。听罢,我立即开出了自己的“祖传秘方”。在《女人·男人》中,我写过自己的“三维理论”,指出“在经济、时间、空间三个方面,如果夫妻一方享有两个方面以上的自由独立,这种家庭则多半暗藏危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聪明人一看就懂。你若明白自己家里有了危机,那就赶快采取措施整顿一下吧。

    拉拉杂杂写到这里,突然感觉自己真像是江湖庸医,诲淫诲盗,教人坑蒙拐骗,又该有人要攻击我说:“你好人也当,坏人也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我真心地希望每个朋友有自己的美好生活。生活对于每人的意义不尽相同,且每人的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本来就是多样化的,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想法,绝不是呼吁或提倡什么。

     走自己的路,让我打车去吧。

标签: #接受 #情人

相关文章

  • 男朋友年终奖发了六万,转了520给我,我该生气吗?

    男朋友年终奖发了六万,转了520给我,我该生气吗?

    男朋友年终奖发了六万,转了520给我,我该生气吗?怎么滴,听你这口气是嫌钱少呀?那你别收了,把520也还给人家吧! 臭毛病惯的,是男朋友又不是老公,人家的钱你也...

    2024-03-21

  • 趣味数学小笑话10则

    趣味数学小笑话10则

      二年级趣味数学小笑话   1、四舍五入   仔仔兴高采烈地从学校里回来,问妈妈:“爸爸呢?”   妈妈看到仔仔兴奋的样子,奇怪地问:“爸爸在家,你找爸爸做什...

    2022-06-09

  • 怎么制定一年级小朋友作息时?

    怎么制定一年级小朋友作息时?

    6:30——6:45起床,刷牙洗脸(上课的东西昨天准备好) 7:00——7:10吃饭(这是必要滴) 7:15——7:20上学(上学前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东...

    2022-05-18

  • 请问新手投稿读者和意林之类的会接受吗?

    请问新手投稿读者和意林之类的会接受吗?

    新手被采用几乎不太可能。 若你是新手想投稿,建议先找些门槛低的省级期刊投稿,这类杂志有《故事》、《故事汇》、《故事世界》、《幽默与笑话》。另外《知识窗》、《青年...

    2022-05-17

  • 追女孩要讲的冷笑话大全

    追女孩要讲的冷笑话大全

      一只蝴蝶折断了翅膀,但它还是飞走了,为什么?………………因为它很坚强   有一颗手榴弹,一天它吃完饭,清一清它的牙齿,突然发现牙缝中间有一根刺,它就用力的把...

    2022-05-16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