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笑话故事 > 朝内大街166号的文学闹剧 ()

朝内大街166号的文学闹剧 ()

发布于:2022-05-28 作者:admin123 阅读:48

  年度 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朝内大街166号的文学闹剧

  肖夏林

朝内大街166号的文学闹剧 ()

  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生产文学丑闻

  2002年底中国文坛又多了一个所谓的文学奖,所谓当代文学研究会何所谓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文学人物”,当然,主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什么文学研究会不过是骗钱的走狗而已。这个奖已经评出两届,但是,这个奖毫无文学的公正可言,完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商业运作和几个哥们为自己的几个哥们姐们进行商业炒做的一个鸟奖,是用来欺骗大众获取商业名利的个人化工具。 (左岸文化:)

  有人评说,所谓中华年度文学人物,就是文坛又一次的年度文学闹剧,文坛又多了一个文学丑闻,无聊而且无耻的文学丑闻。

  所以,有人说,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活动,是年度哗众文学人物。

  两年两次文学闹剧,在朝内大街166号。

  年度文学人物是谁的文学人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度商业文学人物,是《中华文学选刊》的年度文学人物。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钱,《中华文学选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刊物)出力,不仅评委大部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而且这些文学人物大都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家,或者准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书,是典型的商业操作和炒做,虽然有多少多少家媒体参与,但是这些媒体只有发稿炒作的份,没有任何说话的份,既是被哗众者,也是哗众者。

  有人说是《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和哥们评委的年度文学人物。因为除了几个别不得不评的几个人物外,得奖者大都是王干的叔叔阿姨哥们和姐们,都是评委的哥们和姐妹,等等,就是不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读者的年度文学人物。

  出版社等利益集团操纵文学评奖,黑箱出诞生中华文学人物。如果说不公正是正常的,说公正才是不正常的。

  这个奖的出现,只是使中国越来越荒唐腐败的文学评奖活动又每年多了一个闹剧。

  虽然里面8个奖项中也有极个别人物符合条件,他们只是花瓶或者他们属于不得不的选择,或者是在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所谓年度文学人物,应该是本年度,作为一个中国大陆(应该是全球汉语作家)的作家在一年里对中国文学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起码是年度某一个文学方向的最佳,或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或者思想文化的深度高度的代表;另一方面作家崇高的人格力量道德勇气抵抗厚黑中国,在年度内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产生的重大影响的作家,是文学责任和使命的楷模和典范。

  顾名思义,年度文学人物,就是年度文学贡献和影响最大的作家们,和年度作家的道德榜样。2002年年度文学人物,必须在2002年做出重大文学贡献,2003年的年度文学人物,必须是2003年中国文学文学创作的和文学影响的卓越者。作家的年度行为决定了作家年度文学人物的身份何地位,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也是一个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所谓的年度文学人物就不存在。

  但是,我们看到中华文学人物的评选,完全违背了这个常识。我想违背这个常识有两个原因,一是主办者和所谓的评委们不知道年度文学人物为何物,二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哥们姐们利益只能违背这个常识,以便使“自己人”当选。在这个常识失效和普遍不遵守常识的年代,这两个原因的因素都存在,只是比例的大小而已。否则文学评奖就没有丑闻了。

  二2002年度的年度文学人物丑闻

  1 王蒙是文学政客,还是文学先生

  2002年的文学先生是王蒙,但是,2002年王蒙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文学成就,当然,作为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和坚定的捍卫者,王蒙更不可能成为作家和社会的道德楷模。但是王蒙当选了。

  我们看一下评语:

  “文学先生”王蒙:丰富多变的人生道路历练了王蒙智慧丰盈的文学个性。不断地给文学输入新的元素,不懈地对民族灵魂进行叩问,不停地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思索和自省,使他成为文学创新的先行者之一。他把感性、悟性与智性贯穿于自己的各种文学实践,取得了多方面的卓著成就,建构了一个当代文学大家的基本格局,表现出入乎文学又出乎文学的哲人风貌。

  这个诺贝尔式的评语,是对王蒙一生的文学评价,完全是一个吹捧稿,严重的失实,因为真实的王蒙与此背道而驰,永远阶级斗争的王蒙,永远政治利益第一的文化政客王蒙,何来文学新元素,何来“对民族灵魂进行叩问”,何来“不停地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思索和自省”。但是,王蒙2002年的年度贡献呢?记录2002年大事记的评委白烨先生,其年度大事记中似乎也没有关于王蒙像样的事迹,更何况年杰出度贡献。如果有年度贡献,这个评语肯定不会有漏。因为无法年度,只能以终生来年度了,来滥竽充数了。 (左岸文化:)

  没有年度贡献,怎么能够当选2002年度文学先生呢?

  所以一家媒体开完新闻发布会之后这样写道:“以《青春万岁》享誉文坛的老作家王蒙摘取2002年度‘文学先生’”。这实在是笑掉国际大牙的中国的玩笑。

  2002年王蒙文学成就和文学活动极其平常,没有什么傲人之处。89年之后的王蒙,告别崇高,侏儒万岁,道德文章一路下滑。创作上4部季节系列的失败,就是明证,道德使命上逃避自由的侏儒主义和反对知识分之批判现实社会的奴才主义,是王蒙的自己人生哲学的智慧。企望侏儒大师王蒙为这个时代立言,绝无半点可能。

  王蒙首先是一个政客,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而且然后,才是文学何文化,而是文学永远是政治或者商业的工具,王蒙的文学永远是政治文学,是帮忙帮闲,甚至是帮凶的文学,永远是主流的政治三个代表的与时俱进的文学。纯文学的东西对于王蒙来说是少之又少的,而且,大多是一些领袖式的高屋建瓴的抚摸文字,特别是对女作家。

  我幸福着部长着,那管百姓国家洪水滔天。

  但是,王大师却绝对不允许你对这个时代不满,否则你就是文革,就是破坏安定团结,影响国家建设。文学家的外衣下面是政客的丑恶嘴脸。

  让王蒙当选,是文学丑闻,是文学闹剧,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评委们都是文学白痴,否则,评委们在背后被人收买,成为他人工具,也可能是大家共谋名利事业。毕竟这些文学评委们也跟着人民出版社向王蒙效忠。 (左岸文化:)

  有人说,王蒙应该有自知之明,应该拒绝。但是,对于利益王蒙是不会拒绝的,无论什么利益,无论什么奖。

  但是,这个所谓的首届文学先生,评委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绝对不会给别人,这个奖似乎就是为王蒙准备的,非王蒙莫属。看一看主办者单位和操盘手和评委是谁,他们与王蒙的关系,在看一看王蒙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关系,我们就知道这个奖只能是王蒙的,无论内定还是非内定,无论违规还不违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王蒙的大本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包括他们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有很浓郁的王蒙痕迹。王干当年就是靠王蒙一举成名的,据说王干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来,也是王蒙的功劳。王蒙失败的的季节系列,也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愿意赔本出版。就像前两年的10万元大奖,无论王蒙合格不合格,必须给王蒙。那10万元,王蒙自觉有愧,不敢收入囊中,只好拿出来搞一个什么春天文学奖,将给自己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奖和荣誉的颁发,第一个获得者肯定是王蒙。王蒙之后,他人才有希望。

  王蒙被所谓的文学走狗们评为文学先生,文学尊严何在?

  2

  那人气最旺的所谓年度文学人物给予池莉也是文学的莫名其妙。2002年池莉出版了完全商业化和影视化写作的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可以说是池莉的失败之作。出版后除了少数的商业炒做的新闻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学评论,而且商业销售的成绩也很一般,与20世纪末期的池莉不可同日而语。池莉的影视化商业化的写作,除了商业化和哥们化的吹捧之外,早就使其丧失了之外真正的文学评论的关注。池莉发迹于影视,成功于影视,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很不富足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也在商业化的影视中丧失殆尽。池莉前几年因为其批评家批评自己没有向其请示批准,争辩自己不是小市民写作,等几个可笑而又违背常识错误,让文坛内外见识了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和文学修养。池莉要求评论家写批评要经过其批准的文学言论,与金庸余秋雨要作传者研究者必须采访他们本人和亲人朋友的做法,成为中国文坛三个超级的违背文学常识的最低级的超级笑话。 (左岸文化:)

  2001年第六期《大家》发表池莉所谓新的转向的中篇小说《看麦娘》,并获得什么红河大奖,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质疑。这部作品池莉一改粗俗的小市民写作,装疯卖傻,玩起“老妇猛作少女狂”酷游戏,不仅可读性差,文学性更差,比以前的作品更差。这篇作品是池莉小市民写作无法再重复的写作,或者说池莉的小市民写作超级枯竭之后,池莉拼命转向的一次时尚化的尝试,应该说是失败的转向。这种失败,不是尝试的失败,而是作为作家难以在进行文学意义写作的失败,是池莉文学灵魂和文学感觉被商业化泡沫化不再来的失败。不动文学完全傀儡的大家《大家》被几个池莉的哥们评论家晕头转向,竟然把奖匆忙给了池莉,《大家》的文学声誉文学公信力彻底崩溃。《大家》不是文学的大家,不是云南的大家,不是读者的大家,也不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大家,而是池莉等少数几个人的大家,有人说是南京人的大家。云南人出钱出力,最后得到的是丧权辱国的耻辱。

  《看麦娘》之后池莉又重新回到新写实的小市民形而下的老路上来,2002年《水与火的缠绵》,2003年《有了快感你就喊》,池莉没有别的选择。2003年,池莉只能以《有了快感你就喊》的叫春文学的题目来强行推销自己,招揽顾客欺骗大众了。

  进入21世纪以来,池莉的创作力和个人的文学名声急速下滑。2002年是池莉的一个大低谷,这一年甚至连批评她的人都懒的批评了,2003年池莉的创作和名声真正跌入谷底了,只能以叫喊来强力吸引文坛关注,吸引批评家何读者愤怒的关注,获取商业利益了。

  2002年池莉竟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文学外行和评论家哥们的护航下获得所谓的2002年度最有人气的作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所谓文学人物的评奖,是多么的荒诞和不堪真实的文学一击。

  所以,所谓评语也没有提池莉在2002年的文学活动。

  “人气最旺的作家”池莉:池莉因《烦恼人生》等作品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多年以来,她的小说一直高居文学畅销书排行榜,并因频仍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响巨大。她对市民社会“现在时”的敏锐而持久的关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超出市民阶层的广泛认同,从而成为“人气最旺”的作家。

  这个评语依然是池莉完全文学的评语,值得一提的竟然还是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似乎《烦恼人生》就是池莉获奖的核心,是2002年的新作。而且,这个评语也恰恰说明池莉在2002年毫无值得一提的作为,评委只能以所有作品来搪塞,来欺骗文学和读者了。“赢得了超出市民阶层的广泛认同,从而成为“人气最旺”的作家”,实在是胡说八道,以为几个比小市民素养还低级还无聊的评委违心的谄媚,就说超越市民阶层实在是自己大自己的嘴巴。池莉什么时候获得过“超出市民阶层的广泛认同”,这些评委为了哥们的利益完全不顾文学的尊严和事实了。

  看一看一贯的吹鼓手王干等,就知道关于池莉的鼓吹,不这样吹似乎也不太可能。,

  所谓“多年以来,她的小说一直高居文学畅销书排行榜,并因频仍改编成影视作品而影响巨大”,实在颠倒黑白。90年代后期池莉的小说被改成电视剧之前,池莉只是一个文坛内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声势才力远不如同在武汉的方方。只是池莉进入影视圈之后,池莉名声大振,池莉进入小市民市场,池莉的小说方才进入所谓的畅销书行列。所谓的评为们是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搞不清楚,还是为了献媚池莉欺骗大众慌不择言。

  这是池莉影响文学评委的魅力令人震惊,还是文学评奖的恶臭的腐败令人震惊。

  池莉好像还是什么全国人大代表,但是,这个时代的帮忙帮闲代表,除了为自己最大可能的商业化之外,池莉是不会为人民说一句话的。所以,中国的人大代表。在中国作家中,无论政协还是人大,除了冯骥才先生为保护文化与邪恶政府禾黑社会斗争之外,还有他妈的谁说人话,还有谁不是三帮分子? (左岸文化:)

  3 北大的标签

  最有潜质的作家是张者,这同样很有争议。

  有人说张者所表现出来潜质能与南京的写作《青衣》《玉米》《玉秀》的作家相比吗?显然是不能比的,由于人际关系哥们阵营不同和商业利益问题,这个奖显然是不能给他的,他甚至连初选都没有。

  张者是一位很优秀的青年作家,他以北大为中心创作的几篇中篇小说堪称所谓好看小说的代表。但是,张者的小说有些为了好看而好看,游戏的味道精致,从而消解了现实的悲剧和文学的人文情怀,而完全不是评委们所言的“蕴藏着深沉的悲剧意味和人文关怀”。张者2002年的成名作《桃李》其实是几篇中篇小说的相加,只能算一个中篇小说集,完全没有长篇小说的结构,作为长篇小说实在不合格。恐怕张者当时也没有把这个小说当作长篇来写,也没有想到北大故事如此让他一夜成名。所以,把他拿出来与钱钟书的《围城》比,并誉为当代的所谓《围城》太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杨绛出来做广告又能说明什么呢?杨绛看没看这部小说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杨绛的出场肯定蒙蔽了广大的读者,为出版社创造了高额的利润。2003年,杨绛获得所谓的文学女士,可能就是2002年做广告有功得到的丰厚回报。

  张者是北大人,他的作品是北大背景,作品纪实色彩浓郁,两个北大背景快速地成就了张者。张者奋斗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成名,在写了几篇北大背景的小说之后,迅速成名成功。看来北大标签是成功成名的终南捷径。

  但是,是不是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仅仅凭借目前作品还难以做出可靠的判断。

  张入选是因为张者的《桃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商业炒做的意义大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商业第一的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只能将文学标准放弃,完全商业了。

  但是,评语中并未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吹上天的《桃李》并没有出现在评语中,让人怀疑是部分评委无法认同出版社对《桃李》的商业化大胆的鼓吹,还是评委不懂年度文学人物评语规则,还是这个奖必须按出版社的规则给张者。

  但是,中国的青年作家们经年奋斗一旦成名,其成名作是其高峰,往往也是终点。一是商业的利诱走商业化的下坡路,一因文学和文化素养积累不厚,缺乏形而上超越力量,没几部作品就耗尽才华,走到了文学创造的尽头,二是无法抵挡商业化写作,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文学想象文学信仰崩溃,几年之后无法再文学感觉。 (左岸文化:)

  4 脱略裤子干什么?

  所谓最有影视缘的作家是海岩,也完全是一个文学笑话。

  海岩就是一个完全商业完全影视的作家,他总是先有影视再有小说,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影视小说。对于海岩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影视缘不影视缘的问题,什么时候不写影视了才是海岩的问题。没有影视就没有海岩,也没有海岩的影视小说,海岩的小说纯粹是影视的副产品。海岩是一个先于作家而存在商业编剧,写作影视剧本是海岩的本分,甚至唯一。海岩完全是一个商业写手,有人说海岩是一个商人,这可能更接近海岩。所谓的海岩影视小说,是不是海岩写得都有人怀疑。

  海岩似乎也没有期望自己是一个文学意义上的作家,只是拍马屁者吹捧而已。

  海岩即是一个彻底的影视作家,剧本写作是其第一要务,而且他的剧本写作是在预先确定拍摄的前提下进行的写作,是先确定拍摄先签订合同才进行写作,而且海岩本身似乎就是影视公司的重要领导,可以说是为自己的公司写作,所以,其剧本百分之百都影视,其小说更是百分之百影视作品。 (左岸文化:)

  对于海岩来说,商业影视是绝对的,没有商业影视,就没有海岩的写作;文学只是海岩影视写作的工具而已。海岩的文学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这样完全的影视作家,已经不存在什么影视缘和非影视缘了,把海岩列入最有影视缘的评选范围,是荒唐的,让其当选就更加荒唐了。

  这是评委的无知,还是谁在借此拍海岩的马屁,借海岩在影视界的春风?

  所谓作家的影视缘,是一位纯文学作家的纯文学文本,被影视界看中改编成影视剧,或者某导演或者影视公司力邀某位作家加盟,写剧本、把他人或者自己的小说改变成剧本或者进行文学顾问与指导,例如过去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而不是海岩被导演预定或者海岩为自己的公司写作百分之百拍摄影视剧的影视写作。

  这样的常识评委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真难道不懂?

  5

  虹影当选最富争议的作家也大出大家所料,但是,看一看评委会的人员,就知道这是哥们在为姐们炒做。

  要说最会借所谓的官司进行商业运作商业炒做的女作家,最会借媒体炒做自己借自己的隐私操作自己的女作家当属虹影,海外最会夫妻对拜对吹的也当属虹影和赵毅衡,回国之后还可以与余秋雨夫妇比一下高低。大家知道虹影是因为虹影利用小说制造的新闻,虹影是靠隐私写作不断造官司成为著名作家的。虹影的隐私写作,是虹影自己和盗窃他人隐私进行的商业化写作,所谓的争议都是虹影炒做的新闻化的泡沫,几乎没有什么文本的争议。看一看关于虹影的文学评论,除了哥们商业化的吹捧之外,还有没有有价值的评论文本。 (左岸文化:)

  关于虹影有什么可以争论的吗?有任何争议的价值禾意义吗?现在很多争议新闻都是当事人自己炒作出来的用以发展明星经济或者文学绯闻经济的,例如文化首骗余秋雨。

  谈到虹影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虹影《饥饿的女儿》写的不错,不管看没看过的人都这样说。

  6 什么牌子的卫生纸最好

  所谓,最会变脸的作家给予柯云路,完全是因为柯云路的《龙年档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奖是专门为炒做柯云路设立的,所以,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这个奖取消了。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什么当代文学研究会,进行文学人物评奖的随意性和绝对的商业性就可想而知了。

  看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年度文学人物的奖项当作一次性不同牌子的的卫生纸来使用的,某些评论家某些什么文学会,大概是同一中牌子的卫生纸多次被使用了,反正文学,特别是文学评奖早就不怕什么艾滋病梅毒什么的了,因为文学早就被同化了。

  对于文学文学评奖来说,什么样的卫生纸最好呢?看来必须搞一个年度文学卫生纸的评选了。

  7这些人是搞文学的吗

  2002年所谓的首届年度文学人物评选,张洁因《无字》被评为文学女士,阎真因《仓浪之水》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没有多少异议当之无愧之外,其他评选大多违背作家现实文学评选规则,充满的哥们姐妹意气和文学出版社的商业意气,完全是借文学的名誉进行的商业炒作。

  所谓的年度人物评语,也只有张洁阎真的评语符合客观真理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胡扯,基本上都违背了最基本的“年度文学人物”“年度文学杰出贡献和年度人格卓越文学影响”的根本原则,而且常识性错误满天飞。

  人民文学出版社搞这个所谓的年度文学人物的评选,完全出于商业利益,第一自己评自己出版的书,自己的领导充当评委,自己的责任编辑当评委,评自己的书,其他人则是出版社的商业化聘请,完全为出版社服务,一些评为在出版社之外评自己的哥们姐妹,为自己捞取利益名利;第二出版社利用评选后动,将不是自己出版社范围的作家入选,是为了拉拢一些作家,为自己服务,一是利用老作家为自己增添光彩,而是为自己商业出版谋取资源。

  文学先生王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恩师,阎真《仓浪之水》200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者《桃李》200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柯云路的《龙年档案》200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等等。

  其他也都是出版社或者评论家们的“亲朋好友”,2002年初选的情况要远比当选的情况更为严重,更是出版社自己的利益和哥们意气的结果。 (左岸文化:)

  有人质问说,《中华文学选刊》人民文学还有什么文学会,这些人是搞文学的吗?他们不是搞文学的是搞什么的,高农业大农民肯定是不敢这样搞的。

  三 继续将文学闹剧进行到底

  1 人民文学出版社,不搞闹剧谁高闹剧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什么当代文学研究会的所谓年度文学评奖是闹剧,是密室文学政治撒谎女冠也政治的结果,所以,108家单位参加评选,只收到了80张选票,恐怕每家媒体发的选票不止是一张,而且所发选票恐怕也不止108家,这说明主办者极力拉拢地方媒体参与炒做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想大家对于这样的文学闹剧也没有多达的兴趣,虽然这些地方媒体,急需这样的文学新闻,但是,对于如此荒谬文学闹剧还是不敢放肆。

  当然,这些选票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其可靠性也有问题,而且他们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合法自己的工具。

  2003年的年度文学人物评选并没有总结上一年的经验教训,学会和掌握“年度文学人物”是一个什么文学概念,走向年度文学人物的真理,放弃出版社低级的商业利益和评委狭隘的个人和集团利益,走向文学的公正,走向文学评论公共权威,而不是将闹剧继续进行,甚至进行到底。

  所以,2003年的文学年度人物的闹剧没有任何转变,而是变本加厉。

  除了有上一年度当选者及评选的所有问题之外,其胡评乱奖的问题更加公开和突出。

  2003年的选票上是8个文学人物选票,而且,这8个奖项与上一年相比驱除了最会变脸的年度作家,但是,增加了一个网络年度作家,不知道为何?

  但是,在公布的评选结果上是9个作家9项文学人物,增加的这个奖项是“最有活力的作家”,这个作家是南京作家韩东。而且,在预选中,韩东在他们自己排列的所谓进步最快的作家行列中,而且排名第一。 (左岸文化:)

  这种商业化哥们化的操作何其荒唐。

  人气最旺的作家给了贾平凹,但是,在人气最旺的作家预选的行列中,贾平凹连提名都没有提名,但是,却在所谓的评委评选中评委人气最旺的作家,实在可笑之至。

  2 继续凌迟巴金者,向谁献媚

  2003年的文学先生是巴金,更是荒谬。某些人物向官方献媚向李小林献媚的动机十分明显。

  巴金先生不仅被官方挟持强奸,还一些打着民间旗帜的官方奴才们侮辱强奸。

  巴金先生已经多年不能说一句话,不能够写一个字,他没有年度文学作品,他是被最部奖人性的人强制地活着。他获奖大概是因为他被强制活到了百岁,还是中国作协 中国政协等单位的领导人。把这个奖给巴金是在用巴金最羞辱的语言凌迟巴金。渴望死亡是巴金的唯一一愿望,他绝对不会欢迎那些用各种方式绑架他的混子和骗子们让他活着,或者给他什么文学奖和什么文学先生。

  巴金活着不仅是巴金最大的耻辱,而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耻辱。

  把年度文学先生给予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所谓的评委们在凌迟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巴金。

  巴金是一个勇敢的作家吗?不是,巴金自己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甚至多次说自己是一个软弱的人,不是一个战士,而且巴金从来也不是战士。这也完全符合无政府主义者巴金的性格。巴金也却是一个这样的人。巴金是一个善良的无政府主义作家,但是软弱是巴金的最重要人格。

  评语——“文学先生”巴金:他的文学生涯跨越了两个世纪,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他追求真理、探索人生的艰难历程,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寒夜》等已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经典。晚年,他的《随想录》等著作语言返璞归真,思想沉潜深宏,尤其是他顽强的求真意识、不懈的人文追索,成了几代知识者艰难前行的精神滋养。 (左岸文化:)

  这样的吹捧似乎很专业,但是,这与2003年的文学先生有任何关系吗?

  拉大旗做虎皮,其中的政治利益公里目的可想而知,不过官方和李小林未必理睬。

  2003年最能够震撼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当属陈桂棣和其夫人春桃女士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这部报告文学以作家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写出了中国农民惊天敌泣鬼神的苦难,被中国作家早已百分之九十九刻意遗忘和刻意回避,甚至嘲讽的农民的苦难,在这对夫妇的长达5年的艰苦卓绝的写作中得到捍卫。2003年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早就被人唾弃的报告文学在这一年里又有了尊严和荣光。这让帮忙帮闲帮凶的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们所不齿,甚至斥之为影响安定团结的坏分子作家,因为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文学力量和作家的人格力量,让最广大最春风得意最商业得意官场得意的作家们,在广大的读者面前现出了三帮作家的原形。

  在9年前陈桂棣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淮河污染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的报告文学,也曾经震撼中国和读者,陈桂棣引用的宋健先生“淮河流域三点五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今让我不敢忘怀,但是,极少数权势阶级和黑恶势力依然在淮河流域升官发财,置广大人民死活于不顾,淮河流域的人民依然甚至更加水深火热,陈桂棣一直未敢忘却。大批报告文学作家逃亡了,逃向金钱和权势,像我一直敬佩的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也倒在中国商业新贵新东方金钱的马车里。

  感谢陈桂棣夫妇,感谢《当代》发表了这样一篇为苦难的农民兄弟发生感动中国的好报告文学。

  陈桂棣春桃夫妇,中国最后的报告文学作家,也中国作家最后的极少数贵族,这才是真正的人民作家,2003年真正的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而不是今年政府给予巴金的所谓“人民作家”的称号和所谓的杨绛。

  如果把文学先生和文学女士给予这对报告文学夫妇,对于已经败坏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年度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一次悔过自新重塑形象的机会,对于腐败丛生的文学评奖活动是一次拯救,对于中国文学也将是是一次拯救。

  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新书,他们为什么没有作出正义而且正确的选择,以维护文学正义和尊严。不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何对于文学错误的独有情锺。

  如果因为这篇报告文学不选择陈桂棣夫妇,那么莫言作为中国文学的常青树,在2003年又有力作《四十一炮》出版,而且他的《檀香刑》也在2003年的茅盾文学初评评奖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莫言不仅是他们那一代作家,在所有中国的作家,很少有作家像莫言那样保持了文学创造的激情和力量,那样长盛不衰。

  如果把文学先生给予一个小说家,我想没有那位作家比莫言更具有综合和年度的竞争力。

  如果给予文学老人,我想上海99岁去世的现代派文学大师百科全书式学者施蛰存先生,其绝世遗立的不与权贵浊世合作的文人清雅和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格,是巴金难以企及的。他是苍茫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个典范。 (左岸文化:)

  北京的吴祖光先生也是一位文学烈士,其作家的铮铮铁骨,无论何时何地都屹立中国不倒,敢怒敢言,道德文章天地生辉,是中国作家永远的榜样。

  他们才是中国的文学先生。他们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是中国最后的文学贵族名士风流。他们的离去使文学使作家和知识分子群体更加黯淡,当然也让不幸的中国,再次在黑暗中缅怀大师高贵的道德文章,获取心灵的温暖,也给予在堕落沉沦奔跑的中国文学一次绝望的拯救。

  3《我们仨》,帮忙帮闲,无知无趣无味

  2003年的文学女士给予杨绛先生,看起来是众望所归,但是,实质上是一个误会,不知道评委们看没看《我们仨》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完全是一本家族自我崇拜,粉饰历史苦难,感谢权贵,甚至要知识分子向权贵忏悔的一本帮闲帮忙之作,更是钱家自我神话之作。一位经历目睹近百年历史沧桑的老作家,如此毫无知识分子风骨,如此缺乏知识分子气质,如此媚颜甚至奴才的写作,实在令人震惊。

  不过也没有什么可以震惊的,这就是聪明绝顶的钱钟书和杨绛家族的人格本质所在。

  我曾经再另一篇文章中说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明星写作,但是,这本书不仅令知识分之失望,而且也令明星崇拜者失望,这本书实在是一本难以卒读的无智无趣无味的书,厚重的历史没有,人生有趣的故事没有,文人逸事没有,掩盖历史掩盖人生真相的节制的文字,是冷血的乏味的,更是枯燥的文字游戏。一位文学老人的文字竟然像老干菜一样毫无情感的生机毫无审美的意味,一切隐藏或者有益遗忘于内心的深坑,一切拒人千里之外。而书的第二部分梦中三人行的小说文字,又是在是小姑娘的矫情滥情腐酸文字,再加上历史时空的干涩,更让人卒读。

  在美国的夏志清先生说,钱钟书一家是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没有在历史的洪流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所以,要让钱家有历史反省和和忏悔是不可能的,他们掩盖历史为过去和现在的当局辩护,则是他们凌绝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和幸福。

  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是时代的宠儿和俊杰。这是钱家神话的秘诀之一。

  前几年,杭州家族的人为了保护钱家大院不被政府和开发商拆毁,钱钟书杨绛完全站在官方和开发商立场上,不惜与亲人识破脸皮,其自私其帮忙帮闲之态实在精妙绝伦。她与冯友兰女儿宗璞的你死我活,让我们看到了钱杨二人背信弃义的坚决自私自恋的小人精神

  聪明实在太聪明。 (左岸文化:)

  《我们仨》应该说是2003年,让几乎所有的读者大失所望的一本书,她所展现的自私自恋小气媚骨和孤傲令人惊诧,文本内容与读者的期望的巨大落差,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媲美。当然,很多读者并没有深刻地感觉到这一点。

  不过钱家再造神话神采的最大最好的一次机会也丧失了。

  《干校六记》《洗澡》之后的杨绛,完全变成了一个帮忙帮闲的文化明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荡然无存。

  2004年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女士写得一本《往事并不如烟》的书,这本书记录了章伯钧罗隆基等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的历史和人生,堪称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是去年中国最好的一本关于中国文人和百年中国历史的一本书。这本书亲历视角,历史手笔,理性力量,将个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悲剧国家的悲剧融和在一起,在人生的大舞台和人生的小舞台中,将时代大舞台和历史的大舞台历史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再次唤醒了中国人对苦难中国历史的悲怆记忆。这本书力透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中国历史的理性力量和超越个人与历史超越力量,让当代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无法回避。

  青年作家李静曾经大力向我推荐这本书,我对这样回忆历史的书,表示了怀疑,我也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的个人式的受难史,在今日艰难悲惨的中国,这样的历史回忆还有多大的价值,还有多少影响我们的力量。因为现实的苦难,已经让历史的苦难相形见绌。在网上读了部分篇章之后,改变了自己。

  章家没有要求党和国家修改他们的右派历史,为他们追认什么党员之类的历史称号,他们为自己是永远的右派感到无限的光荣。这是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贵的灵魂。

  历史不能遗忘,历史的书写应该如此开阔震撼。

  在这本大书面前,《我们仨》这样无色无味的小摆设,简直就是荒谬的垃圾。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三帮文学的经典《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就更是文学和人生的垃圾了。

  文学政客文化政客王蒙谈人生,岂不荒谬,他那里有资格谭人生?王蒙人生只不过是后黑中国文化部长在野在朝的阿Q的人生。王蒙进退都是王部长,他可以Q,,你的房子你的地你的牛被黑官黑社会抢去,面临绝境之时,甚至只有自杀的自由时,你还能像王部长一样兴高采烈地将人生阿Q吗? (左岸文化:)

  相信王蒙,阅读王蒙阶级斗争的人生哲学垃圾,不如打自己两个耳光舒服。

  4 韩东的“活力”,就是哥们的捧

  “最具活力的作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想“活力”和完全“商业”的作家,还是“南京帮”最具活力的作家,还是中国文坛最具活力的作家,或者是商业和哥们的胡吹乱捧?

  2003年中华文学人物提名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具活力”的什么鸟作家,什么叫最具活力。所有稍微对文坛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韩东的哥们王干还有什么谢有顺等在操作炒做韩东,为寂寞的韩东叫嚣,其次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商业欲望。大家再看一看出版社和责任编辑是谁?知道“活力”问题所在

  中国文坛有不少帮派,北大帮,北师大帮,南京帮,上海帮等,还有什么民间派,知识分之派,等等。各个帮派相互打斗争权夺利,抢夺中心话语霸权,抢占话语地盘和名利蛋糕。

  “南京帮”就是其中最善于在文坛制造风云炒做自己的军团,这一军团还包括广东的青年表扬家(早期是攻击手,成名之后成为专制吹鼓手)谢有顺,云南的诗人于坚。于坚是大南京帮最重要的精神领袖之一。南京帮最善于装模作样或者耸人听闻地在全国制造文学新闻,进行商业操作。他们看似非常团结,精心制造文学事端进行集团式义和团式文学攻击,以便新闻媒体中频频露相炒做自己,使自己快速成名,获取暴名暴利。他们之间相互吹捧,几乎是面对面对吹,你是大师他是大师,你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是中国最天才的批评家(例如谢有顺于坚等),我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他是中国最天才的评论家,等等,中国文学世纪排行榜,上榜的全部是兄弟姐们。如果相互吹捧不过瘾,还会相互攻击于媒体,共同富裕。他们抢占阵地,据为己有,拼命发展自己成长哥们,直至被人赶走。他们把阵地作为自己和哥们迅速成功成名发财致富或者获取美女的工具,至于被霸占的刊物媒体的命运,他们则不管。一旦被人赶走,他们则破口大骂,一副中国文坛董事长的样子。

  南京派所谓标榜的民间派,反知识分子派的民间,但是,知识分子派也并非官方。他们的民间基本的不反对官方理念,绝不向官方挑战,其实就是准主旋律的边缘官方派,所以,他们一直被人怀疑,一直想进入中心,只是做奴才而不得的遥望官方派。

  探讨南京帮在文坛上的种种登龙术还需要更大的篇幅。

  2003年“最具活力的作家”,顾名思义韩东在2003年的创作及其杰出深具思想和艺术的创造活力,但是,韩东2003年的新作《扎根》,除了亲朋和商业炒做之外,还没有可观的比较高具有信服力的评论。《扎根》是否杰作依然是疑问。另一方面,最近5年或者最近3年,起码最近2年应该有杰出表现,有影响力的作品影响文坛和读者,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最近几年,韩东虽然也在写作,有诗歌,也有小说和战斗批评,给人留下印象的是4、5年前的“断裂”运动和一些火气旺盛的批判文章。实际上,韩东主要精力都放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文学刊物《芙蓉》上。看这本刊物的操作,就会知道这本刊物主要由韩东把持,无论风格还是作家作品,浓郁的南京帮气息哥们姐们气息。所以,有湖南人说《芙蓉》就是南京帮的《芙蓉》,就是韩东的《芙蓉》,但是,《芙蓉》连年大亏损,直到2002年第5期湖南人忍无可忍,将早就失去合法性的《芙蓉》彻底改组,主编萧元先生流落异乡。

  湖南文艺出版社改革早已失败了,《芙蓉》终于落下彻底失败的帏幕,回归到湖南人手中。

  但是,《芙蓉》让湖南文学界长期丧失主权,她让湖南既失去了面子,又失了金钱,这几乎成为湖南文学界的耻辱。但是,她成就了韩东。因为韩东经营《芙蓉》像经营自己的自留地一样。在很多人看来,湖南的文学公器变成了韩东的私器。韩东盘踞《芙蓉》,经营多年,壮大了自己,也壮大了南京帮。由于种种原因湖南文学界望韩兴叹。

  韩东多年将众多精力放在《芙蓉》,其创作应该说大受影响,写作质量也不如以前。难道文学的创造活力大大“活力”了。

  韩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但是,是一位蹩脚的小说家和批评家。韩东的小说虽然有其独特性,韩东的小说有其诗歌写作的浓厚影子,叙事简练,文本纯粹。但是,小说不是诗歌,其叙事和结构不能诗歌化。所以,韩东并没有将他的小说诗化,使小说更上层楼。而是既失去了诗歌的特质,也没有创造出小说的意味和空间。韩东的小说明显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简练简单的像白开水,缺乏小说应有的叙事和空间和艺术张力,读者难以进入,这带来了阅读的困难,这样的小说恐怕很难是一流小说。韩东的小说因为其独特的小说形式,引起一批文学青年的崇拜,但是,这批文学青年不多久就会断然离开韩东,他们说韩东的小说容量太小,小说故事太乏味无聊,盲目崇拜会误入小说的企图,会路越走越窄。

  韩东诗到语言为止,创造了韩东的诗歌。但是,毁灭了韩东的小说。如此文学气场无法给予小说以空间和自由,而且还扼杀了韩东的胸怀和气度。韩东把这一诗歌原则贯彻到小说中,也是小说到语言为止,小说的空间就会被大大压制,小说失去了天空和大地,小说文本成为铁窗中的死刑犯,小说文本失去了文学艺术的自由。这当然毁灭了小说,起码毁灭了创造一流小说的可能。

  我想这也是韩东小说的悲剧。 (左岸文化:)

  文学青年崇拜韩东,除了年轻不能深刻理解小说,除了韩东的小说形式,还有韩东的诗名,韩东是一位诗歌小说家,也是一个文坛活动家。当韩东小说的那点形式的新鲜感和智慧北弄明白之后,他们就无法在韩东小说面前流连。

  《扎根》虽然这是韩东的第一个长篇,其中贯彻的依然是韩东小说固有的坚强理念,其顽强的自以为是的自信,恐怕依然将大多数读者拒之门外。韩东过度“精致”的小说形式,消解了小说固有的文学的审美性,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不是被压抑就是被消解扭曲。韩冬的小说恐怕很难有文学意义上的普通读者。

  前几天,我曾经问一位文学刊物的主编,问他韩东的小说《扎根》怎么样?他说,我怎么读得下去这样的小说。

  韩东的小说除了几个哥们胡吹乱捧之外,不会有几个人完成文学的阅读。

  评委会对《扎根》的吹嘘,背离了小说文本的现实。但是,这符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评奖活动——被商业集团控制被文坛哥们操作和被评奖专业户垄断的现实。

  大家欺骗的不是文坛,而是掏钱的被骗的大众和无奈的无力反抗的文学。

  不管初选的可靠性如何,但是,韩东在进步最大的作家的行列中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最终结果不是韩东,而是另一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麦加。如果把进步最快快的作家称号给予韩东,我想已具当代文学诗歌史稳固地位的韩东肯定觉得是在侮辱他,因为这个称号依然是一个标准的文学新秀的称号。

  把最具活力作家分给韩东,除了相关利益集团的争夺之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僧多粥少的现实是主要原因用最具活力作家炒做韩东,用进步最快炒做麦家,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来说是商业上的双赢。反正在增加一个奖项也不需要化一分钱,文学奖项像不花钱的妓女一样可以供嫖客随便使用。

  把韩东私自列为中国年度“最有活力作家”,我想对于韩东来说,也未必光荣。韩东毕竟在文坛驰骋了20多年,也是文学界名气实力的资深作家。一句“最有活力作家”,好似韩东刚刚出道没几年的文坛新秀,奋斗20年,2003年才获得标准的非文学史意义只具鼓励意义“最有活力作家”的称号,不知韩东内心深处是喜还是悲。从作家的意义上来说,这肯定羞辱。但是,韩东肯定是高兴的,哥们给这个称号,会“大大”给他带来商业上的利益。他知道,这是商业操作与文学关系不大。 (左岸文化:)

  5麦家,进步最快——疯狂的炒作

  “进步最快的作家”的给了麦家肯定有失公正,在初选中韩东名列第一,另一位作家是董立勃名列第二,麦家名列第四。

  论说进步最快的作家当属居于新疆的董立勃,我想这是2003年文坛和读者的共识。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年初一发表就让文坛眼睛猛然一亮,引来文坛阵阵好评,许多评论家包括雷达先生自觉提笔撰文赞美《白豆》,其后董立勃的多个中篇也在多家重要刊物发表,引起读者评论家和多家选刊的最热切关注。

  董立勃的小说之所以让文坛和读者侧目,最重要的是董立勃的小说,在广阔的天高地广的新疆背景下,创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学惊奇,经典的故事经典的文学语言,现代小说的节奏,创造的董立勃迷人的文学风景。

  董立勃的小说,所展现的纯粹的审美的,人们久违了的迷人的文学魅力,征服文坛内外,唤起了读者对于经典文学的缅怀,和对当代文学形而下写作的质疑——同时证明了文学并不是越形而下越具有文学市场和读者。

  遭遇《白豆》董立勃,犹如当年文学界遭遇《尘埃落定》的阿来。但愿董力勃不要骄傲,也不要功利主义薰心,否则,像刘亮程那样成名快,但是,流星滑过天空,会很快消失在黑暗中。 (左岸文化:)

  一个默默无闻的边疆作家,顿时在一个春天迅速红遍中国文坛。

  可以说董立勃在2003年的文坛刮起了一阵强烈的新疆文学旋风,而且要必比当年的刘亮成更具有文学的冲击力。

  但是,董立勃远在新疆,无法长居京城密切文坛关系网,密切评奖专业户,或者加入某一个文学义和团式的小集团。

  董立勃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在文坛内外产生的文学影响,都是麦家和韩东无法比拟的。

  但是,韩东麦家与人民出版社的关系与文学评论家的关系以及文坛哥们关系,都是董立勃无法媲美的。 (左岸文化:)

  麦加是四川作协重点推出的作家,四川作家与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关系一直无比的深厚,而且川籍势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很强大。而且麦家是四川官方在2003年大力炒做的作家。当然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商业炒做的作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重点推出和商业运作的作家是王蒙(《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然后是麦加(《解密》)韩东(《扎根》)邓闲等作家。

  商业利益地区利益哥们利益,永远大于作家。

  中国文坛上被炒做的作家,一是由文学刊物评论家炒做的美女作家,一是由出版社炒做的商业化作家,一是由官方与文学期刊评论家合作的作家。当然,这里面又有交叉合作。2003年有几个作家,是由本省官方中国数家核心和非核心文学刊物积极推动评论家热情参与的炒做,四川的麦家,福建的须一瓜北北,当属2003年的最幸运儿。这些作家特别获得数家大型文学期刊孜孜不倦的关怀,让全国众多作家嫉妒的跳脚。不过这些文学期刊对少说作家过度的热情也引起了文坛的愤怒,虽然这几个作家都是不错的作家。作家功利地开足马力地全力迎合几个刊物,或者说配合几个文学刊物舵手的写作文学趣味,虽然大大提升了作家在文坛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但是,对于作家的文学水平和个人写作风格形成并没有多少好处。具我的观察,这些作家的创作水准并没有多少提高,相反功利追求数量的写作正在混乱和枯竭作家的文学才华和文学感觉,甚至迷失了自己最好的文学方向,文学创作水平低于往年,甚至相当低于往年。

  这是需要文坛关注的文学现象。

  麦家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是,大多读不下去,评委所谓的先锋气质,我无法感觉,评论家笔下的先锋作家是最不可信的。另外绝对商业化下的中国,还有先锋作家吗?麦家的《解密》就是一个通俗故事,模仿美国某作家的痕迹非常明显,文学性也比较粗糙,虽然众多评论家随着出版社的商业炒做故弄文学的玄虚,但是,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到底由多大,他们是清楚的。

  官方民间对麦家的炒作近来一直很疯狂,官方的民间的齐头并进,这样炒作的背后,文学还剩下多少,还有多少意义?! (左岸文化:)

  6女人脸上的褶皱

  把所谓“人气最旺的作家”给予贾平凹,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在意料之外,读者对文学对作家的普遍怀疑。近几年文学越来越商业化,不择手段的商业炒作历经多年也几乎破产,文学越来越远离中国的现实人心,越来越远离文学,文学失去的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正义立场,文学大大落后时代15年,正在被时代和读者抛弃,文学和作家的合法性不断的被质疑和批判,作家在文学文本上的所谓人气几乎丧失殆尽。

  “防火防盗防作家”已经成为高层文学读者面对作家的最大共识。

  第二,贾平凹近几年文学创作处于低谷,甚至可以说在不可逆转地走向低谷。《废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废都》之后的贾平凹,其社会批判人文情怀越来越平淡,叙事越来越流畅,文字似乎也越来越精致,但是作品的思想激情和艺术激情越来越虚弱,丧失了阅读的审美愉悦。所以,他的作品越来越轻,越来越没有文学的灵魂,越来越难以卒读,更不用说感动读者了。到了《怀念狼》已经简直是小女人“请你来抚摸我”的发嗲和做作了,与《浮躁》《废都》的大气开阔相比,变成比政治文件字体还大出版的《怀念狼》,是何其的萎缩和无聊。前些年贾平凹几乎每年都写一部长篇小说,让人感觉商业的驱动大大高于文学的需要。对金钱的渴望,对苦难立场的放弃,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生活的枯萎,商业化的过度开发,贾平凹给人的感觉是被他人被自己掏空了,文学的精神魅力离贾平凹而去。在贾平凹的作品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肿的肉体干涸的灵魂和目光都空荡荡的贾平凹,那个《废都》和前《废都》时代的,那个布衣的才华横溢的精灵一样迷人的贾平凹不见了。

  当然,贾平凹完成了自己千万富豪的宏愿。 (左岸文化:)

  当然,中国文坛不止是贾平凹失去文学的自己,而是整个文坛都几乎这样,特别是成名作家,周梅森刘震云等都是杰出代表。商业和金钱使他们丧失了一个作家和知识分子的永远应该坚持的价值立场,而且成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形而下欲望化的先锋。

  近几年,贾平凹的创作处于低谷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对于贾平凹来说,也是创作的危机,而且是贾平凹几乎不可能逾越的危机。起码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贾平凹有任何复苏和回转的可能。贾平凹文学创造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结束。

  2001年有一个中篇小说《阿吉》虽然还不错,但是,在2001年的优秀的中篇小说中,贾平凹的这篇小说,只能说是一般,更无法与他10年前的作品相比了。2002年贾平凹有《饺子馆》《猎人》等三个短篇和一个中篇,但是,这篇小说实在让人难以卒读。《饺子馆》叙事毫无节制,平庸平面的故事落伍的价值观,实在无聊透顶,基本上是贾平凹的无聊游戏。三个短篇虽然极力想保持一种艺术的情致,但是,艺术的圆润和思想的沉吟不见了,其严重的做作叙事的生涩,显现了贾平凹艺术才华空折枝的困境。小说《猎人》中,以熊人操人屁股故事招揽读者的故事,简直就是恶俗恶心之至了,让人不敢想象贾平凹已经不择手段到这种无耻又无聊的地步。恐怕也是贾平凹文学创造力和想像力枯竭的最好见证。

  2003年我看到的只有一个《艺术家韩起祥》一个作品。大家都把他看作一个中篇小说,实际上是篇口述实录的作品,写得相当的生动,这是贾平凹近几年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但是作为一个中篇小说来说,这篇小说在人物命运的描摹上还有很多问题,还很不完善。正是因为是一篇口述实录的作品,正是口述者内心历史记忆的生机和永恒,贾平凹的小说化写作成就了这篇作品,让这篇作品为谷底的贾平凹平添许多生动和神采。如果不是口述者记忆精华的领动,贾平凹是不可能再写出这样耐人寻味的作品的。 (左岸文化:)

  2003年书商疯狂炒作贾平凹所谓《废都》,提升了贾平凹名气,但是,也葬送的《废都》的再度出版。这可能是老贾获得人气的根本原因之一

  虽然依然在,也在获奖。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恐怕这个现实还要继续。因为中国的一些文学选刊,一些评奖机构,有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尤其哥们姐们的作品)无论好坏都一律入选,无论作品好坏都必须获奖。这是中国文坛名人崇拜和集团既得利益的现实准则。

  很显然贾平凹只是在靠名气发表自己的作品,作品的水准与其名气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中国被某些评论家某些文学刊物称之为人气作家的所谓作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不堪阅读,都是已经过时和过气的作家,都是进入日暮途穷之境者。当然,他们都是著名作家,但是,今天越是著名作家,其文学的人气实质上越贫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他们的大多数作品按今天中国写作者的整体水平和发表水平来说,他们的这些作品都是不能发表的。如果他们的作品不述上他们的名字,大多数作家的作品(指的是中断篇小说)是无法通过一审的,无论是王蒙从维熙李国文等右派,还是刘心武张抗抗梁晓声等准知青和知青作家,包括现在所谓“人气”正旺的贾平凹王安忆池莉毕淑敏等作家。

  他们都是著名作家,但是以作品及其道德衡量他们,他们有几个不是过时的过气的作家。他们不是因为今天的作品而著名,他们文学和作家的人气是在过去创造的,是他们的年轻的历史成就了今天的著名,他们今天是在靠这个所谓的“著名”继续存在。他们不是因为作品继续领先时代而著名而存在,他们是因为著名而存在,而且发表,而且继续著名,甚至被商家和哥们们继续人气,继续欺骗大众。 (左岸文化:)

  他们是在靠历史积累的名气吃饭,是在吃名气卖名气,甚至在死皮赖脸地商业化地透支自己,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免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很多刊物之所以发表他们的作品,是因为他们的名气,而不是因为其作品优异,精通文学价值和文学刊物意义的主编和编辑,绝对不会不管作品如何,只因为是名作家作品就发表的。把名气当作人气是文学期刊的歧路,把名气当作人气的刊物,肯定都是些而三流的刊物。在不惟名气惟作品的刊物,《天涯》做得最好,其业绩和成就大家也有目共睹。

  贾平凹是中国的明星作家,名气只能越来越大,但是,一个人的人气并不与人气成正比,一个作家的人气是靠作家有创造力的作品和作家高尚道德人格的力量提升的,如果这两点不行,就无法有什么人气存在。有些作家靠行为艺术,靠自我大师靠文化骂街靠钱权滥打官司,提高自己的名气,有时也因为大众不明真相而提高自己的人气,但是,最终要被大众被文坛社会唾弃,2003年的余秋雨就是最好的标本。

  最近几年贾平凹也写了不少散文,其中有用脚写作充满商业气味的一些所谓的西部散文,虽然比其他一些作家写的好,但是,毕竟是用脚写作的东西,只是名人的一些热闹的游戏性的东西,很少有形而上的价值光彩。

  2003年与他的吹鼓手谢有顺的所谓超长对话,在自己所主编的刊物《美文》上连续刊登,除了对吹之外,就是故作理论状故作学问状,但是,双方都有许多常识性的错误出现。这样一个东西在自己的刊物上大篇幅刊出,不仅不符合刊物的性质,而且也是公器私用,因而引起了文坛很多人的不满。

  这个所谓的对话,商业操作的痕迹非常明显。创作走近死胡同,只能对话废话来显示学问增加财富了。

  近年,因为贾平凹作品水平和价值的不断下降再下降,,公共评论家对于他研究和评论逐渐疏远。但是,贾平凹竟然说由于当年《废都》风波,导致评论家不再或者不敢评论他,实在是荒唐透顶,这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哪里跟哪里?贾平凹不从自身找问题,却把自己少人喝彩的罪责推卸给历史,这证明贾平凹一直沉浸在历史和自己几个吹鼓手惟自己虚造的神话里,拒绝检讨自己。看来贾平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反省能力,所以,贾平凹要想从目前的低谷里走出来,看来希望不是很大了。 (左岸文化:)

  贾平凹的作品里曾经充满艺术人文的气质情怀,充满大地的苦难和悲痛,今天还剩下什么,只是文字游戏了,而且是空壳的无聊的游戏。贾平凹已经被自己彻底淘空。有人说,看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比如看贾平凹的作品,再坚强的男人也会阳痿,再青春的女人也会脸上起褶皱。

  在“人气最旺的作家”提名作家中没有贾平凹的名字,最后当选的竟然是贾平凹,可见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评奖活动是多么的水性杨花。

  我们看到评委中所谓的评论家,雷达孟繁华白烨王干谢有顺等都是贾平凹的吹鼓手,这个所谓的2003年最有人气的作家,是贾平凹也不足为怪了。

  我再次提出年度文学人物问题,年度作家的年度杰出贡献是什么,这篇文学飘扬的评语中没有任何体现。在评语中,这些评委也不得不承认,“2003年虽非他的创作年,但他的影响,还是通过他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在继续扩大”。第一,年度作品不多,怎么能够成为年度最有人气作家,这不是连“年度最有人气”这个最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不懂了吗?这些评论家或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此捧老贾的臭脚,难道拿了贾平凹的钱不成?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获得贾平凹的下一本小说,在向贾平凹献媚。不过这是在强奸文学愚弄大众吗?第二,贾平凹的作品不多,影响确实也在扩大。这种说法纯粹是脱了裤子放屁,即使贾平凹一年不写东西,到处参加社会活动和重复出版作品,贾平凹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但是,这与年度最有人气作家有多少关系,很多作家只要还活着,还做着做官,还能帮忙和帮闲,只要还能走路能开会,而不是10年8年不写作不江湖行走,那个作家的影响不是在继续扩大,毕竟影响是年代的累加,是随着年龄不断成长的。当然,作家的创作在进入衰败期,甚至彻底进入谷底数年之后,作家的名气然在增加,影响在增大,我是说的是大众层面。如果作家在谷底无法再向上攀登,写出好作品,或者成为社会良心,这样的作家肯定会被人唾弃,这样的作家肯定会逐渐,甚至是很快被人遗忘。今天的右派作家们,今天的刘心武梁晓声们,甚至不少美女作家,还有几个读者。如果贾平凹执迷不悟,我想他很快就会走入刘心武他们的行列。

  今天,贾平凹的确是影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是好的影响,是读者和评论家的失望,是贾平凹江郎才尽的衰败,是人气的不断下降。这是任何熟悉贾平凹的读者和评论家都不需要再思考的一个基本事实。

  人气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完成美好的作品,而不是哥们的吹捧和商业的炒做,因为这样的吹这样恩的炒肯定会吹破肯定会炒糊,我说的是大众读者,文坛人士早就看到被吹破被炒糊了的余贾平凹。

  曾经有人说,面对这个2003年度最有人气作家称号,贾平凹作何感想呢?我想这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左岸文化:)

  7谁的生活质量问题

  “最有潜质的作家”给予邵丽,这是南京帮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共同利益。因为邵丽《我的生活质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然要靠“最有潜质的”称号来进行商业操作。

  邵丽是河南,也只是河南一位不错的作家,她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作,作品朴实大方,也算厚重,文学语言相当不错。她写作年代不长,创作量也不是很大,但是其写作相当成熟,但是,其作品的文学创造能力不足,语言和故事显得比较陈旧。邵丽最多可以成为文学新秀,青年作家中的二流。她被评为年度最有潜力作家,实在太横空出世,服气的青年作家恐怕难以看到。

  她是不是2003年年度最有潜质的作家,在失尽文学权威和诚信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评奖专业户们的操作中变得似是而非,读者更是无法判断。智者当然不会相信。

  2002年《当代》中篇增刊评选一个什么奖,也把奖给了邵丽。但是,很明显的是邵丽的《吴跃生的生活质量问题》,远不如李肇正的《永远不说再见》具有现实主义的震撼力和强大的艺术张力。但是,李肇正没有获奖,这是很不公平的。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难道是男女有别?

  《我的生活质量问题》作为一篇官场小说,无论语言叙事还是任务故事,都没有多少新意,而且其文学性更是低于她的一些中短篇小说。

  所谓最年度有潜质的作家,仅仅靠一部好的年度作品,或者为数不多而且也不是具有年度代表意义的作品,是无法判断其年度意义的。另一方面“年度最有潜力作家” (左岸文化:)

  在商业的利益和哥们姐们利益大大高于文学的时代,所谓的“最有潜质作家”又有多少“潜质”来自于文学本身,又有多少是来自于种种利益的交换。

  7

  最有影视渊的作家是刘震云,我们不难理解,这是商业社会的结果,与文学无关。几个文学表扬家和几个文学白痴拿到几个臭评审费就胡说八道也很正常,这些人早就没有什么是非,举国无是非,要求他们有正义不腐败也强人所难。但是,把《手机》这么一部完全商业化完全低俗甚至无聊下流的电影剧本奉为杰作,也太离谱了点。新浪网在前一段时间做2003年年度文学奖时将给了刘震云和他的《手机》,新浪是文盲加德盲的新闻网站,但是,为什么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什么文学研究会也是文盲和德盲,加上一些人本来就是文盲德盲,商业之下还有谁不是文盲和德盲呢?

  如果讲最有影视缘,恐怕周梅森陆天明比刘震云更有资格,这是不需要论争的现实常识。

  刘震云因为一部三流小说频频获奖,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恐怕是《手机》背后影视单位出版社作家等在操作,在拼命获取最大的利润。《手机》就是一个庸俗的,甚至有人说是准三级片,这是刘震云文学上困顿的标志,刘震云说白了就是冯小刚的贺岁“枪手”,这是完全的商业活动与纯粹的文学艺术完全无关。刘震云贺冯小刚精心策划的《手机》,还故意把《实化实说》的崔永元和晶影射进去,以挑逗崔永元制造市场操作点和市场卖点。据说为了《手机》中的“有一说一”还去采访过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据说崔永元还热情接待,这种设置陷阱出卖朋友招徕市场的行为还有一点作家的脸面吗?

  刘震云竟然还说是崔永元的朋友,难道这样为了商业利益出卖朋友的人就是朋友。刘震云的脸皮实在越来越不厚了。

  为金钱为市场炒做,刘震云已经不择手段,这难道是刘震云“影视艺术才华”的伟大喷发和对中国电影的“哺育”,中国的作家和电影难道靠这种低俗无聊来拯救吗? (左岸文化:)

  而所谓的年度最有影视缘的作家评语中竟然还有这样的评语“刘震云并非以丧失文学立场屈从于影视来获得成功”,它“给陷入形式风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一种从内容贺结构”,这样的胡说,大众已经不知道谁在当婊子,谁在为婊子立牌坊了。

  看一看各种奖项的背后是谁的黑手在操纵,因为今天的一些所谓的民间性的文学评奖活动越来越被出版社影视单位书商控制(例如新浪网的评选活动),他们甚至比官方还大胆还黑暗还不要脸。毕竟官方那里还有一种恐怖平衡,还有一初评委和终评委,有某种公开性。

  8做文坛首骗余秋雨忠实的走狗。

  看到余秋雨成为2003年“最富争议的作家”,我感到荒谬。

  我想连什么是最有争议都不明白。看所谓的评语,我就感觉这个评语可能是余秋雨的吹鼓手谢有顺写的,因为这个评语好像抄的他的导师孙绍振先生吹捧余秋雨散文的文学史式的表扬稿,孙绍振是我尊敬的文学前辈,是一位有性格和操守的学者,但是,我不明白他为何不在乎自己的名誉,成为余秋雨的吹鼓手(当然,他们也对吹),而且吹的无边无涯。他甚至在2000年公开拿着余秋雨操作的谎言文章为余秋雨的文革行为进行辩护,说余秋雨在文革中没有问题,似乎孙先生是中国文坛唯一敢于站出来为余秋雨的文革历史进行辩护的知名学者,所以,被文坛耻笑。他的学生谢有顺师唱生随,不甘落后,成为福建吹捧余秋雨的两员大将。 (左岸文化:)

  ●“最富争议的作家”余秋雨:  余秋雨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界的明星。他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散文的风范,一直名列文学畅销书的榜首。余秋雨的散文对普及历史、文化、文学的常识有着一般传媒所不可企及的功能,美文的韵味,学识的抒情化,在同类作家中当属翘楚。在2003年,这位文坛的风云人物因不堪种种非议,开始了漫长的诉讼苦旅,官司有胜有负,争议也从文章本身扩展到人的议论,文学家们在法律面前顿时失去了昔日的潇洒和风采。他若能及早放弃诉讼的俗套,或许能再现《文化苦旅》的辉煌。

  这个评语实在太恶心太不要脸,文坛还有极少数人吹捧余秋雨不遗余力,余秋雨是文化明星,千万富翁,有的是钱。但是,在这年,这些人面对文化首骗余秋雨不却步了,退缩了,害怕自己与余秋雨一起毁灭,但是,又难以忘怀哥们恩情,只能借人民文学出版社报答余秋雨的恩情。

  余秋雨的评语有两部分,第一,是对余秋雨的文学史式的断语。

  余秋雨伟大太伟大,中国绝对第一,完全毫无争议的盖馆定论,是上帝之言。最有争议变成最无争议的吹捧赞美,变成为余秋雨做超级广告,为余秋雨明星经济添砖加瓦,不知道这些人拿没拿余秋雨的广告费,拿了余秋雨拿了多少广告费。“他的《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散文的风范,一直名列文学畅销书的榜首”,这句话最起码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直名列文学畅销书的榜首”,完全是胡说八道,违背一加一等于二式畅销书排行榜常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经在有过畅销书榜首的历史,但是最近几年,最起码进入21世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绝对没有进入过榜首,甚至连中国地方大大小小的排行榜都难以进入了。2003年别说第一名就是钱10名前20名都见不到了。一本再好的书,别说十几年雄踞畅销书榜首,就是连续半年,甚至一个月盘踞畅销书榜首都是很困难的,尤其在中国,而且不可能。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在《文化苦旅》出版后,发行量超过余秋雨的书的成千上万,例如,倪萍《日子》赵忠祥的《岁月随想》,一年的发行量就要让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奋斗终生,人民文学出版一套文学垃圾国际文化沙尘暴《哈利波特》一年的市场量,要让多少个余秋雨所有麦当劳散文肯德鸡作品终生望尘莫及。 (左岸文化:)

  要说谁是中国文化年度首骗文坛首骗,多年来,恐怕在可以预见的中国未来,无人在余秋雨面前称大。

  余秋雨的散文“对普及历史、文化、文学的常识有着一般传媒所不可企及的功能”,这又是在为余秋雨做假大空的超级虚假广告。

  2003年只金文明先生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揪出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散文100多处文史常识性错误。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散文出版以来,文史等常识性错误被读者学者抓出一片有一片,余秋雨目前4本散文中的各种常识性错误估计不会少于500处。余秋雨成为中国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史常识性错误大师。按出版质量法,他的散文可以说是不合格的伪劣产品,也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文化假冒伪劣产品。

  余秋雨《文化苦旅》,是向日本军国主义元帅敬礼和全力歌颂日本军国主义作家二叶亭四迷抒情典范,让人怀疑余秋雨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如果是日本人,或者与日本有某种亲密关系,应该说清楚,如果是中国人,我们只能称其为汉奸了。 (左岸文化:)

  而且余秋雨面对学者和读者对他的散文的指出的常识性错误,余秋雨坚决拒绝接受,坚决拒绝改正,而且大肆辱骂诽谤批评者,说批评者是盗版分子雇佣的文化杀手等无耻称号。

  余秋雨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诽谤犯,侵犯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尊严。余秋雨所谓的法律苦旅,第一纯粹是商业炒做是余秋雨发展余秋雨文化绯闻拒绝,第二,纯粹是恶人先告状,制造混乱,以假乱真。实在是中国文化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典范。

  大家不愿意理会他,并不是要宽恕他,是因为大家不愿意与文化首骗文化无赖打交道,不愿意上余秋雨的当炒做余秋雨娱乐明星经济和文化绯闻经济。你理睬他,就正中他的的下怀,你不理睬他,他就更觉得真理在他一边。所以,当他打官司失败就落荒而逃,跑到台湾说自己胜诉。

  有种继续法律苦旅?

  难道这就余秋雨要普及的文化历史和文化人格。难道这就是评委们奉为大师的典范!

  余秋雨所谓文化散文,影响很大,是因为余秋雨疯狂炒做成为文化绯闻明星成为官司大王,是因为余秋雨散文滥情,是因为余秋雨散文完全不顾历史事实进行武侠小说写作戏剧化处理,是典型的麦当劳肯德鸡散文,迷惑和欺骗了中学生等读者(是因为余秋雨散文读者绝大部分是中学生,余秋雨散文是中学生作文的学习华丽词藻和格言排比的范文,中学生不知天高地大,不知文学精品为何?就像他们只知道麦当劳肯德鸡天下最好食品,其实它们),等等。

  这些捧余秋雨臭脚的人为了歌颂余秋雨已经无耻到不择手段这种地步,简直是余秋雨的走狗,实在令人惊讶。他们不敢署名歌颂余秋雨,只有在这里匿名报答,似乎终于在这里报答余秋雨了。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余秋雨置一些走狗多年为他效劳不顾,去年在香港《明报》公开说,所有的朋友没有人为她说话,所有的朋友都背叛了他,大骂他的所谓朋友。余秋雨的走狗们在这里似乎在忏悔,在痛改前非,以实际行动悔过自新,请求余秋雨的宽恕。

  第二,是希望走上不归路的余秋雨,回过头来再造《文化苦旅》辉煌。这不是为堕落的文坛首骗余秋雨变相吹捧,就是对余秋雨进行对牛弹琴式的判断。“在2003年,这位文坛的风云人物因不堪种种非议,开始了漫长的诉讼苦旅”,完全是外行了,余秋雨在2000年春天就策划了所谓的“法律苦旅”,发展余秋雨文化绯闻经济(有人说是恶人),或者是引发媒体批判。2002年余秋雨起诉文联出版社,起诉古远清。2003年8月在上海官方的运作下,余秋雨与古远清和解,古远清把一场胜诉的官司弄成失败。2003年1月8日,余秋雨起诉肖夏林,一败再败,计划的法律苦旅彻底破产,他竟然还不要脸地发表声明说自己胜诉。文化首骗在2003年,引起公愤,上海文化新闻两界联合打假,余秋雨抱头鼠窜,全国媒体也压倒一切地一篇恶心声,在台湾更是无人为余秋雨变护,也有几个余迷为余秋雨辩护,不过都莫名其妙,毫无公信力。例如上海的什么章培恒,特别是什么辞书出版社的李伟国的辩护更是常识性错误满天飞,简直是一个文化白痴李伟国为什么为余秋雨辩护,批评金文明呢?因为第一李伟国捧余秋雨的臭脚做余秋雨的走狗(可能还有其他政治目的),为余秋雨出版所谓的《文化苦旅》线装本,据说360元一本,在金文明《石破天惊逗秋雨》后,和北京学者批判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公开歌颂日本军国主义元帅和日本军国主义作家二叶四亭四迷之后,辞书出版社在上海书市展览之后不敢再卖,第二李伟国请余秋雨做所谓《辞海》的形象大使,为所谓的《辞海》作宣传。李伟国请文化首骗做形象大使,可见《辞书》的形象是一个什么东西了。余秋雨为辞书出版社做形象大使,在新闻上可能获得了胜利,但是在市场上肯定大输特输,文化首骗做形象大使的产品还有多少文化品质和尊严。章培恒为文革时期的哥们余秋雨的尝试性错误辩护,可见章培恒的学识和智商。2003年是压倒性的批判余秋雨不屑一顾余秋雨,对于余秋雨几乎没有什么争论,何来最受枕争议?以至余秋雨在香港《明报》大骂大陆他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余秋雨竟然在几个哥们的运作下成为2003年最受争议的所谓作家。

  但是,余秋雨的哥们评委连基本的事实都不顾,还当评委,这些评委无知愚蠢到这种地步,竟然还是评委。这些人为了为余秋雨造势,为了当余秋雨的走狗,竟然荒腔走班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恶心。由此看出中国的这些评奖专业户,原来都是写毫无职业道德毫无职业水准的无耻之徒,只任钱,只认主子,不认文学和社会公道,只管不着边际不顾常识,胡吹乱捧。 (左岸文化:)

  所谓“他若能及早放弃诉讼的俗套”,余秋雨因为官司失败,“法律苦旅”在2003年就彻底破产,余秋雨也早就宣告自己的破产,不再打官司。大概余秋雨没有告诉吹鼓手谢有顺等人,以为他还在“法律苦旅”中。

  吹捧余秋雨的小丑们,在这里死皮赖脸地捧余秋雨,余秋雨在深圳的灯红酒绿中肯定窃喜不止。余秋雨或许在想,也该给自己的吹鼓手上上课了。

  2003年余秋雨狂赚420万元,恐怕他的“法律苦旅”为他赚取的明星绯闻经济应该在300万元以上,如果不是余秋雨的法律苦旅在2003年彻底破产,不是金文明让余秋雨落花流水,余秋雨恐怕还要赚取更多的钱。古远清最近这两年为余秋雨赚取最少不会少于500万。余秋雨2000年开始炒作的“法律苦率”概念是余秋雨明星经济的最大支柱,很遗憾余秋雨的这个支柱在2003年被法律给彻底砍断。不过法律苦旅最少给余秋雨带来了上千万元的财富。余秋雨的“法律苦率”使余秋雨真正成为千万富翁,大陆文坛首富,当然,也成为中国文化首骗。

  不是首骗如何首富?中国特色的道路天下无双。

  三

  评论家评奖专业户们,是什么呢?

  闹剧结束了,闹剧中的人物,制造闹剧的人,帮忙的帮闲的帮凶的,权力了金钱的商业的,都灯红酒绿心满意足提着大包小包愉快地走了。

  2004年的文学闹剧等待着,制造闹剧的专业户文学评论家文学官员,期待着,期待着,吃吃喝喝,偷偷摸摸,明火执仗。 (左岸文化:)

  文学沦为街头妓女,评论家评奖专业户们,是什么呢?

一、[原创]原创……,我倒没这么认为整理贴(原贴打开费劲儿)

…………上小学六年级时候,安们市的小学都开始流行学英语,同学们都纷纷参加。

   在小学毕业后有一个暑假休息,我想太好了,可以没有作业,好好玩玩,可班主任说有个英语班希望大家都参加(有点硬性规定的意思,小学的班都这样),说英语老师她认识,教好几年英语了。结果百分之八十五的同学都参加了(没参加的还要让家长向老师请假)安妈也非让安参加,安就硬着头皮去了,当时是没什么兴趣啊,跟完成任务似的。后来想也没学到什么太多,会念几个字母,还不一定念的准。这个英语老师我看她自己学的好象行,但不太会教啊,英语说的也一般(她的嗓音有些发哑,故我们的兴趣也不太大)其实那时和现在一样都是办个班,老师挣点学费罢了,教的有点敷衍了事。

     初中时候夏天,和亲戚去逛夜市,街边很多卖吃的,衣服,生活用品等的小摊。突然听到很摇滚的音乐,唱什么就听不懂,很好听,我想大概是英语,就拉着亲戚去看,然后就买了一盘磁带,是后街男孩的(当时不认得是什么组合,后来查字典来着,只有磁带皮印刷的英语正确),哇,好听啊回家天天听。这就有感觉了,里面有几首特别喜欢,想我要是能把这几首唱出来就好了,每天跟着哼哼,因为磁带是盗版,所以歌词印的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字母,完全不是英语,估计也不是其他外语。这下字典也用不上了,每天就得干听磁带,听他们唱的什么音,跟着照葫芦画瓢。

   这是自己在家自学属于,我认为。安妈说,啊,你每天回家就听歌,有什么用啊,上了初中一下就6,7门课,你不好好看学校的书,净整些没用的。

     我说,那是安在学习英语啊。安妈说,你把学校发的课本学明白就不错了,还整这些乱七八糟的干吗,学校又不考。安只好作罢,到周末放假,拿出来继续“练听力”

    学校的英语课就是按部就班的了,一天一课,听老师“指挥”:每天背单词,写句子,几天一个小测验。(感觉老师念的不是太标准啊)我们那时开始有英语磁带和课本配套的,我听着磁带里说的口音很重,就不大听。(其实同学们也都没谁听,还有好几门别的课程呢,所以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课上放的时候我们听,老师也不经常放,快到期末集中让大家听几节课)。

     反正每天的英语课学的单词必须背下来,大家都头痛。我也是短的就好记住,长的就忘的快,拼写也是出差,不是丢个字母,就是多个字母。然后死记硬背还勉强,考试没太大问题。作文老师说只要句子通顺就行,没什么文不文采的要求。于是大家就罗列一堆叙述性质的句子,老师判分也就挑挑单词,语法的错误。出分差距不大,有学的不好的实在写不出什么,才有个低分。其实我最头痛的还是语法

    这语法我学那么长时间,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和语文似的,句子也是什么介词啊,什么倒置啊,天,我怎么觉得和中国人说汉语一样,平常谁也没说句话还要研究一下语法吧。对语文课上中文的语法我还学的可以,英语的简单的语法我会,复杂点的就糊里糊图了。后来干脆就暂时放到一边,不去“研究”它了。

    每天除了英语课学的,也不多去看教科书。倒是课外,又买了些英语歌的磁带,觉得唱得真是好听呢,有歌词的单词不懂就查字典,但放在句子里又不是那么个意思了,还是有时一知半解。这样算也听了不少歌了。短时间长进不大,因为不能花多时间在这,还有其他课程,平时的衣食住行,学校里的琐事,同学间的矛盾或其他活动。忙的脚打后脑勺,回家也是边听歌边忙,权当放松一下心情

     上初一是93年,后3年的生活也差不多,只是我自己把兴趣就培养出来了,但凡见到有英文的什么都很有感觉,想知道那些单词句子啊是什么意思

    上了初中,周末放假没事就爱去书店,我是什么书都看,哪方面的都有,什么饮食,医学,科普,教育,文学,法制,新闻,科幻,体育,服装,音乐…………,我的业余时间还真是排的满。英语方面就是买的英汉辞典,短语辞典,中学英语小百科,英语语法表解,等等。练习册我是不买的,就是学校发的还做不完呢

     音乐杂志上介绍很多英美歌手,我就到处找他们的磁带,开始都没几个地方卖,得跑好多地方。后来我喜欢的乐队都很红,然后买过好多磁带。再过几年,就出vcd了,俺又买了好多碟,这方面又消费不少。

    初中三年就以课程为主,其他科都忙完了,闲下来的时间看看买的辅导书,里面有什么解答疑问的内容,还有很多近义词的区别等等,有些课内也用的上。

     对于那些怎么才能记很多单词的书啊什么的我就不买,我看这与个人的时间安排,记忆力有关。我的记忆力一般,我就捡短些的单词看几遍就行,长点的就拿笔多写几遍,大概有个印象就得。要不也是今天学,过了几天就“就饭吃进肚子里了”,当时大家都范这毛病。

     到了期末要把本学期的教科书单词都过一遍,以应付考试。不过考完试过一阵,就会把难点的单词忘了不少。

    那时候大家有买疯狂英语系列的,一盒两盘磁带的。不过我没买,因为我看好象都是名著,故事什么的,我觉得会闷吧,再说时间也少的可怜。电视是有的英语节目不错,但我们没时间看电视,早上不到7点出门,晚上8点多回家,还得洗洗衣裳,复习加预习,再忙点别的。就感觉挺累的天天,忙不完就睡着了。

     我实际是没给自己加压力,根本就8,9门课,所以就不提倡多加什么,初中就差不多这样过的。到毕业英语还行考的,反正大家要想开,这中国式英语的出题者,这些题让人看着不知说什么好。我看成绩不太高不说明什么。

     其实大家也是没外语环境,就算一句也不会说的人,到国外半年就说的讲的不错了。

     还得说说有关联的算‘追星’的事情。那几年,国内传媒不是很发达,什么外国的影音作品过很久才到国内,那我上初中时候就一般喜欢的是内地,港台的明星之类。国外的就手指头数得过来的几个,一般音像制品都是国外的经典老歌,是很耐听的歌,不过毕竟那时岁数小,还是不大听的。

     我爱看一些杂志,当时主要是〈当代歌坛〉啊什么的,知道的也比同学们多(杂志总是很超前)。比如后街男孩,我买他们的专辑都有几年了,问同学他们还不知道(当时后街在中国还不出名)。所以跟同学没过多探讨,我说个某某歌星,他们都没听说过,我就感觉比较郁闷当时。

     上高中时候,杂志上日韩的明星多了起来,我听那些歌也好听,就喜欢上日语,韩语,英语歌就先放在了一旁。不过日韩语就学了日常的一些话。不怕大家笑话,我是觉得日韩语越往下学越难,就只学点皮毛了。学历史课还是什么课来着说英语是说的最普遍的语言,故决定先学好英语再说。

   那期间大家都买的很多名家英语我也没买,如“某某英语”,就是因为时间不够。上了高中就更“脚打后脑勺”了,加上家离学校远点,每天回家更累。自然期间没太大长进。放寒暑假也歇不着,学校一定要办补习班,剩下点时间和同学上街买买文具,流行的小饰品什么的。再和老妈看看衣服,生活用品………。去亲戚家串串门什么的,还要在家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跑题了有点,有电视看时教育台有系列英语节目,讲的还好。一般是一位中国主持人,一位外国主持人,内容都很实用,片段对话也是外国演员来讲。

     高中毕业的考试也考的可以,然后去上了一个警校。现在一点不觉得好,因为那里的学生一般不怎么学习,期末背一下应付考试。刚去老师就说你们学习要靠自觉了,我们是法律专业,课程也是每学期6,7科,需要背的挺多,但开学一阵都不紧,大家就有很多业余时间。有的同学打球,有的聊天……我就喜欢看电视啦,因为有很精彩的节目!

    首先是有Channel[V],哇,大开眼界,,各国的MTV都有,还有凤凰卫视什么的。我简直是一吃完晚饭就守着电视看啊,但班级其他同学没几个感兴趣的,都是一副忙得不得了的样子,进来出去都一阵风似的,但又不知在忙什么?我就眼睛不离屏幕的盯着节目,拍的画面很好,歌手要唱英文我就听得差不多明白大意,韩日的我也尽量跟着培养语感。

     还有的主持人说中文中间很多英文,有看电视的男生就说:太厉害了,说得这么好!------我就想俺要说那样多好,羡慕死了。(现在想来,人家大概都是在国外生活过一段的,才会说到这样的程度。)然后就每天都坚持看有英文的节目,同时听歌,真是两全其美

    那阵还很爱看报刊,什么报刊都看啊,读者,青年文摘之类大家都看,买书时有些英文报纸我碰到就买一份。但是一看就感觉单词量不够,很影响阅读质量。但那么多专业类单词又记不下来,便又放下这码事了。

     那时候放寒假,晚上看新闻(中央4台改版前,每天有一档英语新闻的节目)。我坚持天天听,几个主持人英语说的应该是6级证书的水平吧,听着是典型的中国式,有不自然的口音在里面,听着不是太舒服。不过他们认得单词多,念稿很溜,我就很佩服。自己争取能早点达到那样水平,每天捧着字典记单词,坚持一段时间,念文章倒没问题了,但单词意思还是一整就忘。

   后来警校毕业,学校不分工作,很多同学出去打工了。我有去保险公司上几个月班,真是乱七八糟,气愤不已,勾心斗角,身心俱疲最后炒了经理,回家先(不过也了解些保险地内幕)。

     在家郁闷了两天,然后想这英语不能闲置,还得继续。每天早上起来就拿只笔,一个笔记本,往电视前一坐,看哪个台播英语教学节目,就跟着像以前上课记笔记似的,边看边记。有中央台的教育频道还有我那地方台的频道也播,基本连得上从早上到下午,跟上电大似的。哈,我挺满意这种方式。我学的效果也行,节目内容都很贴近日常生活,我还一努力记了好几本笔记,(还有点成就感自己,真不容易哦一直记了好几个月,每天都写。)英语也自我感觉提高不少。

   省台的影视频道每天都放几部电影,内地港台及国外的影片,真是看得津津有味,可惜都是中文配音。粤语片我也很喜欢,但配成汉语就没那么精彩,和其他语言被配成汉语是一样,都失去原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精华。但凡看中文片,对话被翻成别的语言是同样感觉,所表达的都降了一个水准。

     那阵,省台新开一个农业频道。一天晚上正在拿遥控器翻台,正在播一部外国影片,没在意还要接着换台,感觉说的不是中文,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噢,立马扔下遥控器,跑到电视跟前以确认没有听错,是英语原音,高兴得我立刻来了精神,一直把它看完才觉得困了。对话语速很快,中间有的整句可以听懂,有的听懂一半,主要还是单词不晓得啥意思,看来又是归结到俺地老问题上了

     然后就晚上又多了一项学习内容,准时等着节目开始。开始两天是英文影片,之后就是什么法国,俄国,德国,韩国,日本………的原音电影,太多了简直是大聚会,有时候听着都听不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那我听得也很有兴趣。不过相对来说英语听的就少了,倒是看了不少很有水平的作品。

     说起和外国人说话倒是没有,这边很落后基本是没见过。去省会的时候大街上有时候会见到,应该是旅游或外教之类。大家说的英语角,我们上学时候也没,主要是都应试教育搞的这样。在平时同学们顶多打招呼用用,什么Hello,Byebye之类,其他方面也都说不了那么溜,都是“哑巴英语”。

     老师也不要求说的方面,倒是考试要考听力,故让大家练练听力。这还是我们那届开始头回实施新教材才有听力的,以前的往届用的都是很多年的老教材。

   回到俺地老问题:单词太多记不住,这怎么办?平时的报刊等都需要很多词汇量,专业技术类的更是巨多。本来中文的专业书籍就让人发晕,更别说英文的了。现在英语单词总共有50多万了吧,要我背下来是不可能的啦,干脆我只要会基础的就得了,然后电脑上挂一翻译软件好了。就做到俺地以前目标就成,听得懂歌然后会唱,电影看得懂意思,一般文章大概明白就行了。

     安上大专时候毕业证不涉及英语成绩,不像本科什么的都要英语四级等什么证的,我就觉得没大必要和毕业联系在一起,如果用人单位要的话,可以再考啊。安妈说过好几次让安去考,安没听她的,认为不是必要条件。考个证,到时不会说,听也跟不上人家讲话速度,写也不得要领,还不如不考。先逐渐积累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水平再说。

    还看过一些有关的短片,比如对李阳的一期专场节目,然后他在现场让大家一起来读单词。让大伙放开嗓子大声读出来,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但首先注意你的语音,单词发音要准才会有效果,不然就会很不好改过来。那在学习音标的时候尽量打好基础,我们初中学时老师教的还算标准,自己也要听听其他资料,看是否准确。还要问问其他同学是怎样读,大家相互找一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另有一期关于一个中央台政府对外会议,领导讲一段,翻译翻一段,哇,我这回是佩服了。不光各种专业政治单词都会,这太难了吧;还要别人讲的同时翻成英文,时间太短;虽然她说的语音让人听了不是太舒服,像阅读课文似的,和比较中国的发音方式,但我还是觉得她们付出的肯定够多

    现在的各电视台都有英语新闻,我看这倒是一进步,但主持人及读稿件的人士讲的太让我难受了。他们说的统统是一听就在模仿美国语音,简直是故意的了。本来英语就是说话基本在一个语调上,像个直道一样,可他们特意模仿就让人受不了,那一个单词音就正常说呗,非要拐一下子,一句话下来拐好几个弯儿,天啊

     有的人说非学英语干吗?这要看你的用途了,比如说我就是为了听歌,看影视节目,和外国人基本的交流就行。因为很小时候看过文章说外国人用外语说中国人的不好听的话,但他们听不懂,不知道是难听的话。所以我得最少听得懂大概意思,免得人家说咱们的坏话,咱还听不懂,那多衰呀

     还有什么发达国家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只有英文版本的,所以咱们国家要学啊,好发展繁荣咱们国家各方面啊,不过日本什么的就是让专业英语翻译干这个,翻译过来大家来学习。不象咱们国家好象除了农村的极偏远地区和城市岁数较大的不学,其他的都加入其中了,我看没必要的地方是:学生在上学期间,其他科目很多也很重要,故应减少学习量及难度。那么工作的人士来不及现学的可以直接找翻译过来的书籍资料啊什么的(国家让专人翻译呗,要不成立个部门也行)。年龄大的或退休的等没事情就学些才是应该的,陶冶陶冶性情,丰富晚年生活啊,正好为以后奥运当个什么志愿者多好啊

   我说英语倒是不用搞的那么隆重,好像高处不胜寒似的,大可把它地距离拉近,把它当成一交流工具就成。类比一下,中国好多个少数民族,有不少种语言吧,听着也一点不懂,但感觉就不那么难似的,这是为什么呢?要不把英语感觉上当成一方言来学更好,心里先觉得简单了,再学习就不会很吃力。

     我喜欢那个原子少女猫的《The tide is high》,还有艾米纳姆的《Lose yourself》。艾薇儿的《Complicated》MTV拍的有创意,Spice girl的《Good bye》副歌部分很好。记得有个叫羊毛衫乐队的唱了一首获大奖的歌叫什么的特好听,还是在MTV台就看过一遍是碰巧已经开始了,名字没记得

   还有就是平时吃穿住用行都有留心一点,比如吃的饼干,方便面,薯片啊,火腿,罐头之类,喝的矿泉水,果汁类的,奶制品等都有英文说明大家不要随手扔掉,不妨仔细看看,有米面类的蔬菜类调味品类的矿物质类水果类的单词。穿的一般标签上有什么纺织品的词等,其他用品相应也有,这是随时见到随时记忆,比堆在一块儿记要强。

     还有那首《Anotherday in paradise》(原唱男声版唱的有感情我较喜欢,女声翻唱的就重点有些放在唱腔上)唱的我眼泪哗哗的,特别是前奏音乐的旋律 编曲 配器我觉得都好,换个乐器也许都不那么好听。

     对了 还有现在各国都在开始热衷学中文,大家把外语学好先, 然后普通话说的好的就可以去国外当老师了,很有前景的职业哦

   作者:月光下的青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英语对我来说并不难,只是我太懒~

   作者:hzzasdf 

    现在觉得学英语不难,知道该怎么学. 但是没兴趣把它学好 :(

    to下的青蛙:不着急,等你有心情时候再继续学

    to hzzasdf  你觉得什么时候工作或生活中需要英语的时候你再主动学就行了

   一个网友说看6套的一个栏目,我以前倒是看5套的体育英语,教体育的专业词汇,对话也是外国人说的,不过说的不错,语速很快,有点演员家乡口音。我开初听时很费力,得后面详细讲解时才弄懂全部意思。这个坚持看了很长时间,单词就记不得几个了,有很多有用的短语和惯用语。现在在亲戚家没‘有线’都好久没看啦

     我还不太明白大家为什么背新概念的课文?

   考研我还是不太赞同现在,只要有真的本事,没证书也会有地方要啊。这是我前两年至今的想法,再说估计以后也会这样,现在公司倒都多招本科生为主了,专科的也可以。什么博士,博士后等少些供需基本平衡,很多海归还找不到单位呢,有费劲八力考研的时间不如去上班。

     大家新年都有什么打算啊,我想先多吃点,吃胖点才好,然后把看看春节晚会啥样,年后找个和爱好有关的工作最好,我是不挑的,一般工作都可以胜任,俺就是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丑恶现象,如果真在身边遇见,我想我会保持分清是非的心吧。还要公正,公平,公开。还有我喜欢的歌词:走的是人间的道,扛的是顶风的旗!

   刚看些文章,这个《英语学习方法经验介绍──给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写的不错啊,回复里的意见也很好。大家翻些心得体会写得好的贴来,我们一起学学方法啊。------《最常用口语!show出你自己》也不错啊,我表妹好像就有这么一本,这类小册子书店不少,买来阅读携带也方便。还有的也很好,望大家转来些精品共赏。还有几个点击率很高的帖子我一看似乎是在给什么什么做广告啊??我看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书籍及练习的资料等,一般大众点的方法就行,没必要去…………还有各自的时间有限故应制订一个大略的计划,把听说读写都顾及到才好,这4方面还要均匀分配。毕竟一般人的学习时间都少,专业的除外。然后大伙倒不毕把它当一项任务,这样会感觉不轻松,故当成一项爱好就是可行的

二、你还想杀死自己几回?

  假期就在各种party和百无聊赖中piapia滴走了。

  结果脑子疯狂得在夺命三连:

  冷静下来之后,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躁动的心更加躁动了,甚至有些害怕。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何止是二三十岁,进入大三以后,似乎每天都是在重复中度过。

  上课时,熬夜赶Due刷Homework写Paper,复习到深夜不但一页书没翻过,还不忘发条朋友圈寻找一下还没睡的小伙伴,顺便呻吟一下自己凌晨三点赶Project的痛。

  周末时,酒局Party狼人杀浪起来浪到凌晨四五点,睡前把自己P得美美的照片发上朋友圈,等着一波无关痛痒的人来点赞,结果周日醒来才发现,一个周末又被荒废掉了。

  临考时,四处抱腿刷人情卡,很不好意思的一次又一次用语音求助连自己都觉得弱爆了的问题,考试当天早早跑到课室张望小伙伴,只求受到同课大神同学的关照。

  终于放假了,还是免不了朝九晚五地跑去自己不喜欢的公司做着一份的更加不喜欢的实习的命运,为的就是能够在自己的简历上换来一枚看上去炒鸡漂亮的公司名字。

  这20多年,一直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借口

  最近在油管上刷到这个动画短片,可能就是我想起罗兰那段话的诱因吧。

  一个老人家在天台浇花,踩中蕉皮意外坠楼。当他在空中坠落地的时候,匆匆一世从脑子里闪过:20岁前,他参加童军,上台演话剧,打篮球夺冠,当飞行员获功勋,生活丰富多彩;20岁以后,西装革履,面对一台电脑,一张书桌,一沓文件,一坐就是十几年,每天都是copy+paste,唯一的变化,就是他脸上的胡子长短和脑门逐渐变秃。他发现十几年如一日的自己如同行尸走肉,所以落地前,他释怀了。用@愈姑娘 的话说:“其实我早就死了,只不过今天才停止呼吸。”

  2019年1月,距离大学毕业还有6个月。

  22年的岁月里,有过一些高光时刻,现在过着有大把闲但没半点钱的日子。

  22岁,真不希望就这样死了。

  在无理之人里,压抑多年的哲学教授因为策划杀死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毫无瓜葛的人而找回了人生的意义

  2003年,7岁,一年级,跟老师说:我想当天文学家。以前最喜欢的事就是数星星,抱着那套翻烂的百科全书,对着各种星座图在满天繁星中寻找。现在想想,数星星还有那么点小浪漫。

  可是一切都在高二那年game over了。

  “物理什么时候能及格?”

  不知该怎么解释,小时候各种天文知识信手拈来,现在开普勒定律是啥都想不起来。

  天文梦就被物理试卷中的每一个个红叉杀死了。

  把梦想当个梦吧,起码醒来的时候不会可惜。

  2012年,16岁,高二,怀揣着天文梦的我似乎被高一的语文老师带跑偏了,虽然头很硬,还是选择了理科,虽然物理及格是奢望,但是作文一度被当作范文在全班传阅。

  初中的时候也喜欢看韩寒的《三重门》和《独唱团》,甚至还模仿过他桀骜不驯的风格,可能作家的种子就在那时萌芽的吧。

  也试过写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把自己感动的每天郁郁不乐。

  有一天老师说,你应该改一改你的笔风了,你写的东西太矫情,太晦气了,根本没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学生的样子,你这样下去,会害了你一辈子。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总不能说“凭什么韩寒能装老成,而我不能”吧。

  但是为了考试,我亲手杀死了韩寒,选择了流水线式的写作模式。

  别人都跟我说:你做梦。可怕的是我也这么觉得。

  2017年,21岁,作家梦在我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彻底破碎了(选择了理工专业),说来奇怪,虽然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而我刚好习惯了写下来。突然有一天我想,要不拍出来吧。

  于是开始写剧本,找来几个同学,和一台尼康D5600,风风火火的开始了自己的拍片大计。

  在人头涌涌的超市手扶梯上飞奔,在自习的课室隔壁点蜡烛鸣枪,在五层高的体育馆顶放绳垂降,回到宿舍。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时间都扑在拍片上。

  终于在大二结束的时候,有了两部上在视频网站超过一万播放的片子了,还被两个志同道合的兄弟拉入伙,拍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片子”。

  于是踌躇满志地放弃掉原有的实习,打了鸡血般写了一本七十几页的本子,没日没夜地蹲在宿舍昏黄的台灯下,辗转反复地打磨了一个月。

  可是事与愿违,三个月过去了,剧本打磨好了,片方却没了音讯,俩兄弟也从视野中消失了。

  最后,还是又重新找实习,向所谓正确的人生轨迹道歉,不情不愿的又踏进了实验室的门槛。

  21岁这年,导演梦好像也死得差不多了。

  有很多人,从小做着各种各样的梦,却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掉了。

  不过,是不是梦醒了就真的无路可走?

  是不是因为死去了梦想,就真的失去了做梦的能力?

  7岁那年,就算当不了天文学家,我也不该放弃去仰望天空,不该在年少时去否定自己,起码宇宙这两个字在我的轨迹中还一直在运转,让我未来的人生不止惊叹万物的渺小,还有对世界保持的理性。

  16岁那年,真以为做不了作家了,于是就真的收敛了那些华丽的辞藻,可是直到今天,每每提笔写字或者写短片文案时,第一时间想到的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文字,好像都是从16岁那个时候想出来的。原来,你所有的努力,都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付诸现实。

  21岁那年,又一场导演梦付诸东流,只好将所见所闻写成一封有去无回的email,当作业交给了写作课老师。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真的有人回复了这封邮件,还打电话来邀约到LA见面。终于有了勇气继续为这个梦想努力着,说不定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坐上去往LA的飞机,身边还有一个和颜悦色的老人家,聊起所有看似荒诞的经历。

  当我们一遍一遍重复着人生,曾怀揣着各种梦远赴海外,不知道在脑后还能不能找到。把人生一遍一遍杀死,又在恍惚中重生,还好,我还记得那几个梦。那么你呢?

  是不是应该学做一回痴人,重新学学怎么做梦。

  做不到不怕,可怕的是,我本可以。

标签: #杀死 #自己

相关文章

  • 到哪里可查找一些有关狐狸的资料呢

    到哪里可查找一些有关狐狸的资料呢

      照片:各大网站搜索栏里选择“图片”,输入关键词“狐狸”即可。 视频: 但目前只有四个(这是我常去的一个视频网站,没有毒的)。 相关知识:个人最喜欢的是维基百...

    2024-03-24

  • 想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亲戚朋友那发生或听说的故事,有人看吗?

    想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亲戚朋友那发生或听说的故事,有人看吗?

      自己亲身经历,亲戚朋友发生或听说的故事,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人看,有人看就写,没人看就算喽…   还得够字………………………………………………………………………...

    2024-03-24

  • 为什么有人说教育孩子,故事加提问胜过说教讲道理?

    为什么有人说教育孩子,故事加提问胜过说教讲道理?

    您好!我是@暖阳鸽说教。其实家长们都知道教育孩子,故事加提问胜过说教讲道理。但在日常生活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的调皮、横蛮、无理、捣蛋、固执等不良表现,加...

    2024-03-23

  • 有什么短一点的古文寓言故事

    有什么短一点的古文寓言故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

    2024-03-23

  • 涸辙之鱼庄子对监河侯讲此故事有什么用意?

    涸辙之鱼庄子对监河侯讲此故事有什么用意?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

    2024-03-23

  • 用自己的话说说“猪肝”与“竹竿“的故事

    用自己的话说说“猪肝”与“竹竿“的故事

      说是在某连队,一日,连长将士兵叫到办公室:“你去市场给我买三根竹竿!”“是”,士兵痛快的答应了。 时值下午,士兵气喘吁吁的跑到菜市场,他来的太晚,市场上卖猪...

    2024-03-23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