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笑话 > 十山笔谈(周作人遗作)

十山笔谈(周作人遗作)

发布于:2024-03-22 作者:admin123 阅读:95

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3期

  十山笔谈

   周作人遗作

  一 笔谈的意思

  近来想写几篇小文章,不一定相连,却也并不一定不相连,因此要给他取一个总名,这叫作什么好呢?讲到内容,那大概总有既定的范围,即是我们的这伟大的祖国。可是说起来的时候,那就可以拉扯开去,刚在讲中国的文字,下回就会说起吃饭用筷子来,要用一个题目来包括在里边,实在有点不大容易。新的书名想不要,便想到旧的方面,这里自然更少可用的材料了,但是偶然的记起宋朝以后常用的什么笔谈,觉得这倒是似乎可以使得的一个名字。从《梦溪笔谈》下来那些所谓笔谈,本来也只是笔记的别称,全是杂录的性质,而且没有什么明显的对象,在千百年后的我们固然也可以看,可是作者原是自说自话,目的并不是对着我们说的。我的意思却是看中了笔谈这两个字,笔记这名字便没有什么意思,而且假如说偶谈或是丛谈,也都不成,因为这里是两个字连在一起才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简单的一句话,我所写的文章在内容上不容易用一个名称包括,但目的原只有一个,就是同读者诸位谈谈,因为中间地隔千百里,天南地北,即使现在有了无线电,声音可以传达,可是我们的蓝青官话也使用不得,还是凭了这一枝秃笔,写出来印在纸上,更为可靠,这样说来正是十足道地的笔谈,那么这个总题目也可算是适合的了。

  二 谈汉字

  平常写信称作“如面谈”,一般写文章发表在报纸上,都可以算作笔谈,不过这里我想只是狭义的应用于我们自己,至少在外国是不能适用的。因为在我们中国这笔谈有一种特殊性,如从反面的来说明最容易明白便是,这并不像别的外国文,先要彼此懂得这话语,随后读文听音,可以明了里边的意思,却是使得方言各别对面说话,读出一个字的音来不能相通的人,看了文字能够懂得,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只此一家,并无分出的。它的特别的地方只是在于使用汉字。这实在只是中国文字罢了,但是习惯上这么叫,所以现在也就沿用着称。我想这大概是清朝末年的新名词之一,是从日本传来的吧,日本古代借用中国字,后来利用字的偏旁造了一套字母,称中国字曰真名,意思即是本字,字母则称为假名,到了明治维新以后仍将真名改称汉字,与汉文相对。我们自己用这名称未免有点不合适,但是一时无法改正,也就只好随俗便了。

  我现在便想来略谈汉字的特色。关于这汉字,种种好坏不同的说法可就多了,我自己来回想一下,最初在民国以前是复古思想的,觉得现今的汉字用楷书还不够古,不能回复到篆书那里去,至少也应该依照篆字来订正笔画,写那一种所谓“说文体”的字才对。五四以后大家批评古文,连及汉字,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要改用拼音,我那时虽然觉得中国没有统一的国语,要改用拼音字必须从统一国语做起,等到人民都能说这标准国语了,那时才可办得,便是只认为废汉字用拼音有条件,对于汉字的不好却是意见一致的。近来二十年经验加多了,反覆的思想过,改用新文字仍旧感觉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对于汉字从新认出它的价值,这回却与以前只从感情上出发的不同,乃是以事实为根据,即是政治与历史。现在我觉得中国人至今使用着汉字,对于别国固然不必以为世上独一无二,自夸自大,但在我们自己这实在是一个幸运,便是碰着好运气,而且也有幸福。文字是给本国人用的东西,如果这给与我们自己以运气与幸福,那岂不是够好了么?

  三 汉字不难学

  我们首先来客观的看一下汉字吧。客观的,便是我们暂离了中国人的立场,把本国的文化和政治都搁在一旁,努力去从西洋人的观点来看,那么这汉字的东西的确有点古怪,不合理,也很难学。这个批评,由外国人来说是很对的。他们的文字都是拼音的,二三十个一套的字母,学会了便读得出字音来,也都写得出来,这是多么简单省力的事情。中国字则是一个个的方块字,从字面上看不出读音,要另外去记,笔画多少不定,有一画至三十画以上,横直歪斜,各不相同,至于直写左行,那还是小节了。埃及文字说是象形,实在还是用那象形的字来标音,结果也是拼音文字,与中国是迥不相同的。西洋人根据了他们自己的经验看见这一种希奇文字感觉头痛,原是难怪的事,有如觉得黄面孔黑头发不好看一样。不过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经验,不能同外国人一样的看法,这里我们应当以中国人的立场,主观的来看才对。所谓主观,并不是说感情用事的从什么定见上出发,乃是说把中国文字与中国人生活联系着来说罢了。我这里首先只说,汉字难学乃是外国人的说法,这在他们是不假的,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这汉字并不难学,因为这是本国的文字。平常一个人学外国文,须得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形,二是声,三是义。西洋人学汉字,眼看着那么奇怪复杂的方块字,耳听着凭空出来的单音,心里记它的意思?这工作十分繁重。若是在中国人,他平常说的是从母亲怀中学来的中国话,一个字的音与义原是熟悉的,馀下来的只是一件事,即是认字形,这工作已经只剩三分之一了。说中国人天分上特别有容易认识汉字的才能,似乎太唯心一点,我也并不这么想,但是住在这使用汉字的社会环境里,可能给与他们一种认识的便利,这一层却也不算重要,我们还当去从别处找寻证据。中国近来国内举行扫除文盲运动,大举的推广速成识字法,这个成绩报纸上大旨已有报道,不必赘说,我所要说的,只是成年失学的老百姓都记得住汉字,这便因为他们学的是本国话本国文,在这上面比起外国的学者有一日之长,所以学者所公认为很难的文字在老百姓却并不觉得难了。

  四 汉字不难写

  据那些实际从事于速成识字法的人们的话,老百姓识字所感觉困难的一点是字形与字音联结不起来,这里便须得利用以前的那一套注音符号。在老百姓中间这套符号被叫作“拐棍”,这名称起得很有点幽默,也是很有意味。有如腿脚不大灵便的人,走路觉得为难,拿着一根拐棍,有了靠傍,便可以走得路了。可是老百姓中间另外还有一句口号,叫作“丢拐棍”,这就是更有意味的事。拿了拐棍能够走路之后,还得要自己独自走得路才成,所以到了一个时期,又须得把拐棍放下,这里即是认识了汉字之后,设法逐渐摆脱附属的注音符号,要单独的一看汉字就认识它,记得它的音义。我在这事情上看出了中国人民对于汉字的感情,觉得非常可以尊重,也很有意义。我曾经听说什么地方有人把罗马字拼音教给民众,大家却不喜欢接受,他们说要认识真的文字,可以使用的,这固然因为社会上使用着汉字,别的写法不能通行,实际上也觉得祖先传下来的才是本字。我们又常看到两人问询姓氏,有些近似的字例如走肖赵,曲日曹,口天吴,古月胡,耳东陈,耳奠郑之类,必须斤斤辩明,如无可说的便要用了指头在手心写起字来。同音的字在姓氏里我想最多的要算四声俱备的黎李厉栗了吧,此外也还有姓理利励郦的,本来有些姓字多没有解说,似乎不值得那么分别,可是大家都不肯随便混合,你要说是落后的旧俗也罢,但总之给他简单的用字母拼写作“ ㄌㄧ ”,那是不能满意的。从速成识字法的经验报告上,我得到的第二点证明,是汉字并不难写。据说老百姓写字不怕笔画多,只要平正,这总有办法写,例如轟字,这在我们从小写方块字的人看来也还觉得有点麻烦,但是因为那里只有一直一横,又是重复的写三个车字,老百姓觉得倒还好写,虽然写得肥大点,难写的倒是笔画少而不平正,不规律的左右歪斜,如必乃戈等字,写起来比轟字要烦难得多了。我听了这话,当时真是如开茅塞,原来我们在书房里的想象完全不合实际,不去向老百姓请教,却是关了门地唱高调,这即使不是无益有损,也总之是无一是处。我因此感觉到生薑省写作生姜,这在天天开药方的医生或是必要,若是一般人民偶然写到,还是薑字平正好写,而且新疆的地名与万寿无疆的文句也还要用,所以认识这生姜的本字可以不算浪费,而且也是有用的吧。

  五 汉字的功绩

  关于汉字的不难学,不难写,都是根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验来说,所以确实是不成问题的,不过这些近于辩论的话,说多了也怕有点烦厌,虽然还有些别的论据,现在且从略,只来一说在政治上的汉字的价值吧。我说政治上,实际也就是在历史上汉字有过什么有政治意义的作用罢了。我们从直的时间上来看,从五代时,即公元十世纪起,直至明初即十四世纪后半止,华北地方失陷,经辽金元的统治,有四百年之久,可是到了明朝收复中国,永乐建都北京,一点都并无隔阂,显得仍是整个的中国的一部分。再从横的空间上来看,在那么广阔的地面上住着的人民方言复杂,相差很远,如用欧洲来作比较,南北闽粤的不同,大概要过于英德荷兰,或意大利西班牙吧,可是尽管对面不能谈话,却始终没有分化,而且结合成功一大民族,逐渐更加密合,这在我们自己并不觉得什么奇异,但在世界上和别国相比,总是非常特别的事。中国民族与文化上有什么特点我们不知道不好随便说,但总之语言文字上能够保持统一,实现古人所理想的“书同文”,这的确是一种重大力量,而作为工具的汉字便很有功劳的了。汉字为什么有这种保持民族统一的力量呢?简单的一句话,这便因为它不是拼音的,假如中国用的是拼音字,那么国内各系方言都照语音拼写,早已分成几十种的小国语,即使中国民族不愿意分立,不像欧洲的建立许多小国,总之这在政治上是很大的损失了。汉字不是拼音字,可是也并不纯是象形,它的极大多数还都是形声字,即是左边偏旁部分属于意义(也有些在上下或右边的),右边属于声音。它在这里有两重矛盾的好处,其一这如速成识字法指出过,从同一的声的字,有一连串的字往往可以一看便懂,例如从文字化出来的蚊是蚊虫,坟是坟墓,汶是水名,纹是花纹等,算不得是全生的生字,可是其二这些字在字典上虽有标准的读音,向来各地可以自由去读,与方言配合了一样可以使用。这个用处很大,汉字的所以那么久远的广阔的使用,我想与这事很有关系。我们举例来说吧。在外国,德国叫狗为弘特,英国为杭特,本来是同一个字,但既然用字母拼得有点不同,读音也各别了,虽然在语言学家还可以认为同一字,但一般便都不能那么理解了。中国的狗字在北方话区域当然读音准确,拿到别地方去有的读若九,有的读若稿,或者读的更为奇怪也无不可,反正狗字都知道是指那东西就是了。这个办法有点古怪不合理,与那方块的字相像,但是这却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有如在方言的河流上面架了一座浮桥,随着水的波动上下,同时也让人马渡了过去。汉字的有些矛盾也就是它的弹性,这在过去现在都给与我们不小的恩惠,我们是永不该忘记的。

  六 汉字与英文

  上边所说是汉字所给与中国的特殊的好处,这也并不是古代造字的人(姑且那么的说)有意的这样办,大概由于语言性质和民族心理的关系,先来象形,转而指事会意,以至形声,造成一套特别的字,过去是那么有用,现在也是一样,只是责任更大了。中国现在须要国语统一,就是各人于说本地方言之外,必须懂得全国一致的国语,这里注音符号与汉字的用处便很重大。现今通行的普通话还很贫弱,语体文也多生硬,可是它的作用已经不小,我们就遇见过好些实例。在民国二十年以前,我还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时候,时常见到新来的学生,问他的籍贯多是广东,这回升学才到北京来的,以前不曾出过门,可是说得清楚的国语。问他在广东怎么学会说国语的呢?他只看语体文,照着国语的发音一个个的读去,不久就可以学说了,不过稍为慢一点。语体文是新兴的,它的背后却还有漫长的一串旧小说,所以有这力量。话又说了回来,国语可以这样的推广,它却是离不了汉字,因为中国五方的声调不同,囫囵听去大致可以了解,反正末了不清楚时可以手心里来画字,若是单用精密的拼音字来写了出来,那时便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中国要国语统一,完全为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文化与思想可以流通,因了交通发展,南山北海的人聚会一处,便于交谈,这是关于实利的问题,只要这事能够办到,别的学问上的空论都在其次,没有什么关系了。只了解“曲折语”的西洋学者尽管对于中国文字下什么判断,说不进步也罢,不合理也罢,只要在我们自己能够使用,并不难学,也不难写,过去现在给我们许多帮助,就够好了,还有什么必要改用罗马字拼音呢?

  现今世界上各国所用文字的确多用拉丁字母了,可是在这种事情上面是不能用多数决的。拉丁字母本来也是从希腊字母改变来的,可是现今斯拉夫语系的各国,除波兰捷克之外,还都使用着希腊统系的字母,不曾改变,而且便是用拉丁字母的英国,读音很不统一,写了伊字读作挨,写了奥字读作伊,可是也不肯照着发音去改拼,还是那么固执的用着。看了一个字,虽然知道它的意思,却是读不出音来,要去查字典才明白的,世界上除中国字外只有英文了。可是他们的固执不改,在我想也正是对的,爱惜祖国的文化遗产是其一,其次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慎重处理关于文化的改革,这也是重要的一点。文化上的改革须以不改有大害,或改了有大利为条件,文字拼音的问题在文化只捏在少数特权阶级手里的时代,怎么变更都还不难,等到广大民间得着了文化,这就不好办了,再说费尽力量去改了,其好处又何在?美国没有英国那么的文化遗产,实在也只削去一两个如“虽然”等字的无音的尾巴,但在英国却还是不承认,只看作美国佬的一种土气罢了。

  七 客店的对联

  我这时候连带的想起书中所记的两件故事来。第一件是关于朱舜水的。他是明末的一个学者,明朝亡了以后他不肯投降满清逃往日本,水户的诸侯德川光国招待他,后来就老死在那里,日本人从他求学的很多,在学术上成了所谓水户学派。我所记得的是日本原公道在《先哲丛谈》中所记,说舜水住日本久了,能够说日本话,可是到了病重的时候,却又说起他的方言,即是浙江的余姚话,看病的弟子们都不能了解了。第二件的故事是在清初的刘继庄所著的《广阳杂记》里,原文云:“大兄云,满洲掳去汉人女子,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即是满人)无别,至老年乡音渐出矣,虽操满语,其音则土,百不遗一云。予谓人至晚年渐归根本,此中有至理,非粗心者所能会也。”这两件事都痛切的告诉我们,语言有多么深厚的根本,文字也是如此,古人所谓叶落归根,正是经验很深的话。我们中国人一般有守旧的批评,平常有勇气冒险出外谋生,可是在外乡以至外国,却又是保守故乡的习俗,受到周围的非笑也不顾惜。平心说起来,除了迷信或封建的旧习之外,大抵这保守可以说是对的,因为爱重祖国的根苗就从这里长发出来,结成很好的果实。现在暂不要拉扯开去,还是只就上文说着的文字来讲吧。我们在这里也曾经被人讥笑为文字之国,虽然朝鲜日本安南也用汉字,却只有中国,不论城乡大小户人家,到处都是文字。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清初裘君弘在他的笔记中记着山东一带客店的门对,其一云,“包如玉兔盘中坐,面似银龙碗内游”。这副对联在读书人看来自然觉得可笑,但这总可以证明中国老百姓多么爱弄文字,这风俗多么普遍,问题只是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较高的趣味,只要民间文化增高,这问题便可解决了。又如夏天手里一把摺扇,一面总有字,即使是秃笔写的千家诗也罢,若是芭蕉扇即蒲葵扇也有人用烟薰出黑底白字,说什么“清风徐来”,至于草笠上边写“白云一片”,或是“盖此身发”,或者是嘱托教书先生所写的,总之都表示出老百姓的爱好,那是无疑的了。这类事情,大家在某一时期也曾经指摘非难过,有如五四以后这二三十年里,中国正在革命奋斗中,怀旧思古之情要妨碍前进,所以是有害的。到得国事底定,要紧的是在建设,第一是为国家与人民尽力,那么这些旧的怀念与爱好便都无妨了,这不但是人情之常,而且出于自然,有如说话里的到老去不掉土音,正与黄面孔黑头发一样,无法改变,任其自然发达,倒是很对的,新年在门口贴红纸对联,于今大可以贴得,因为现今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了。

  八 真草隶篆

  中国人爱好文字,这与中国文字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各国文字都有一种“书法”,就是手写得好看,但是要讲清楚,总比不上打字机打出来的,讲花样多也不及“花字”,他实在只是学堂里的习字罢了,无论怎么写得好,也不能拿来配油画,挂在墙壁上。可以那么的挂,如上文所说去贴在门口柱子上的,遍天下只有中国字,在国家衰弱时被人笑话,现在却可以认作一种奇迹了。世间只有这种文字可以有种种写法,写起来好看,有变化。大家都知道字有真草隶篆四种,这是通俗的说法,要说得更正确一点该是三样,一篆字,二隶字,正楷字附在内,三是草字。中国最古的文字,现在所知道的有甲骨文与钟鼎文,是殷周时代的字,大抵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内,因为是刻在龟甲牛骨上,钟鼎铜器里的,所以如此称呼。秦始皇时统一中国,集合历来各地通用文字,整理一下,普通说是李斯的工作,就是那通称篆字的小篆,同时由程邈把他加以简易化,以便公文上书写,大致是将原来的圆笔势改得方正些,这就成为隶字了。隶是胥隶,即是官衙里的书吏,因为他们文化不高,不大会写篆字,所以给他们改得简单点,这却很合于民众的要求,到了汉朝差不多那些碑文都已用隶字书写,只剩了碑头要显得堂皇一点,才还用的是篆字。在甘肃敦煌地方发见的汉朝文书,用的是木简和纸,写的是隶字,有的也就是楷字了,因为这原是从隶书变来,不过又改得轻便些罢了。后汉章帝时,公元一世纪后半,创始一种从隶字出来的草书,名称“章草”,后人或者说起源还要早一百年,是前汉末编那《急就章》的史游所作,总之,在汉朝很通行,到了晋朝,又从真书(正楷)出发,另成功为草书,最有名的是王羲之,至今差不多被当作书家的代表。篆隶比较难写,草书却又变得太简单了,结果不但难认,又有点难写,所以传说有“匆匆不及草书”的笑话,因为中国一个个方块字各字固然有规定的草写法,可是把好几个字集合成为一句的时候,写时必须上下都打算安排好了,这才可以一笔挥洒下去,假如立等要写回信,便没法子这样办,虽然用心写出来,作为一张条幅去看,倒是很有意思的。因此之故,中国字在实用上只剩了楷字,虽是手写,却可以清楚赛得过打字机,此外是楷七八分,草二三分的“行书”,一般使用极为方便,至于篆隶章草以及“十七帖”派的草书,社会上差不多已不通用,但是也并不就此销声匿迹,它们在特殊状况下还很有用,上文我们已经说过,中国人喜爱用文字装饰,那就很用得着它们了。我们从文字的写法变迁上边,可以发见它的装饰性的来源,一个个的方块字,用一种种的笔势写去,这形状是很有可观的,不适宜于日用是别一问题,干脆搁了下来,一方面便拿去专用美术资料,这办法也正是很合实际的。

  九 毛笔

  第二点有关系的是中国写字的方法。我常这样空想,假如中国文字止于甲骨文与钟鼎文的程度,那么它的装饰性大要减少,至少写条幅与对联总不大适宜了吧。的确近时也曾看见有人写甲骨文的对联,或石鼓文的扇面的,不过这不很好看,即使他们把毛笔尖剪齐或是用火烧了再写,也仍不济事,因为那里总有些刀削的神气,显得瘦骨支离的。中国字的后来那么富于变化,我想都是由于用笔来的。文房四宝的东西都是中国特有,如墨与砚,或者也与别国不同,如纸,但是最奇特的却是要算是那毛笔了。真草篆隶的各种特色(和装饰的可能性)差不多是由毛笔助成的。这东西在西洋各国都没有,如有人在英文里要说及,只好老实的说一声勃勒许,西洋画油画的朋友手里的确也拿着那么一种物事,不过意译虽是可以说是画笔,实在只可算是“刷子”,与中国的“笔”是有相当的距离的。上海《大公报》以前曾征集“世界第一”的中国的东西,这笔可以说是最确实的一种了。甲骨文是刻成的,一般记录到周朝还称笔削,可见是用木简了,汉朝的遗物至今尚有留存,同时也存有纸片,可以知道已经用纸了。中国西北考古团在居延旧址发掘出汉代的毛笔,笔干系用两片半圆木头合成,笔毛半缺,与后世的笔形状无甚殊异,又可证明那时的纸也已很进步,因为纸笔的关系密切,如果单写木简是用不着那样的笔的。其次是纸笔都制造进步了,这又影响了写字的方法。用刀在甲骨木石上刻画是一种手法,用刷子似的家伙在硬纸上写又是一种,若是细薄的纸,尖软的笔,那么须得用别一种手法才对。这第三种的执笔也和前两者不同,这不像刻字匠的拿刀,也不同西洋人的拿钢笔,口说为难,意会很容易,我们现今拿毛笔便是这种手法,我相信至少从汉朝就是这么的传下来的了。我们固然在书房里由老师教过,笔是要怎么拿的,但其实这也用不着怎么学,我们本来从小就会,因为这正是和吃饭时拿筷子一样的。我们中国人从什么时候起吃饭用筷子的呢?这已是无可查考的古老,那么我们拿笔的本领也已早就学会了。即使那时还没有笔,因为据说纣王已经使用象牙筷子,那又在汉朝一千年以前了。本来人们吃饭只是用手抓,从那里分化出来共有三派。其一是仍旧用手抓,那算是嫡系的甲派。其二是改为刀叉,那叉即是手指,不过从五个减为三个,那是乙派吧。其三是改为筷子,还是代表两个手指,却更可以灵活使用,它可夹起大肉丸子,也可以夹小豌豆,这是丙派了。丙派是以中国为代表,说也奇怪,朝鲜日本安南各地借用汉字,同时也都用筷子吃饭,似乎并非全是偶然。我们不必吃过西洋大菜,可是拿钢笔写字时也就使出手叉的手法来似乎是同样的理由。现在用金笔写汉字固然可以,但是要写一副小对联,却是没有法子用了。

  十 亲近与伟大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来提倡,说中国人应该玩书画(画只是连带的说起的),只是说明中国字在它的写法上于实用外,有装饰用的可能,这与别国文字不同,写的花样很多,不提各派各人的特色,只就字体来看,方圆动静,变化无尽,与翻来覆去的写那二十几个的罗马字母的迥不相同,已经足够有装饰的价值了。我们上面说过,中国现今国势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提高,有余暇来赏玩艺术的美,也是可以的,况且这又是属于用旧话来说是国粹的东西,更觉得有意思。不过我们须得添加说明,中国过去施行一种考试制度,有千年之久,前半还好,到了明朝专用八股文,为愚民政策的一部分,影响很坏,清朝又变本加厉,殿试朝考专取写字光润,于是书法也大为堕落,出现了一种“馆阁体”,可以说是把晋唐以来的道路完全走歪了。社会上余留下来迷信科名的思想,有些人尊重前代的举人翰林,购求他们的字来加以宝藏,其实除了极少数的有点学问的人以外,他们太史公所写的都是那通俗的一套,在中国的书法系统上是没有地位的。在民国的上半期,我记得上海有些大书局曾经影印过大批名人字画,这在现今倒很有意义,精选古今名品,郑重复制,货真价实,便利顾客,这种生意可以说是有合于传播国粹,同时为人民服务的意思。我觉得另有一件事,还更有意义,那即是将中国文字历来的变迁具体的表现出来,编成一册的书,供一般人民去看。这一面从甲骨钟鼎文起首,经过秦金石刻辞,陶瓦文以及碑志,唐宋木刻以至近代铜铅活字,别一面以墨迹为主,汉朝木简,晋唐写本,两宋以后名人真迹甚多,更可丰富采录了。这样在形式上是文字变迁的小史,事实上乃是各时代各种类的书法图录,一页页的看过去,即是小张的册页,可供爱玩与赏鉴,比较只在墙上挂着一两张条幅,还要更有意思,因为这里是更珍贵而丰富了。一个人爱玩别国的美术品也是好的,但是本国的便要更有意义,因为这是自己的文化遗产,它能够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感到祖国的可爱。我们平常的毛病可以说是不知宇宙之大。独自坐在房里,只感觉自己重要,可是出外去走两天,才知道疆域是那么的广大,翻开图书来阅看,才知道历史的久远,我们的形寿虽然渺小,但是与这广大和久远是有关联的。我们凭了理性来推断,宋朝成立于一千年以前,苏东坡也总已是公元十世纪的人,和我们离得很远了,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我们一看他的诗与杂文(题跋尺牍之类,策论不行,没有这么的力量),特别是他的字,便发见实在去我们不远,我们只是没有写得那么好的能力,觉得和我们却是一族的,至多是叔祖辈的人罢了。我们与本国文化遗产接触,多少都可以引起这种感情,和我们是一族这使人感觉亲近,高出我们以上的地方便使人感觉伟大。

  十一 汉字的字形

  上述所说大抵都是关于汉文的形式方面,现在想来就别的方面补说几句,我们上文多在说中国人喜爱写出来的中国字,这里是说用那中国字写出来的东西,即是诗文,有什么可以喜爱的么?这答语当然是说“是的”,至于理由,那自然并不是因为用真草隶篆各字体所写的缘故了。说是因为用祖国文字的缘故,这也还是表面的话,它此外别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是只有中国人最能明了的。这说出来很是平常,即是中国字的构成分子,字形与声音。向来说这有六种方式,称为六书,前四种最为重要。其一是象形,如日月山川口目瓜果,只看篆文便很明白。其二是指事,因为事无形不可象,用一二笔表示出来,如中字在方框中间画一长直,甘字在口中画一点,本字在木下画一画,这是根本,末字在木上一画(现今末字上画拉长,与未字区别,这在楷书上虽是必要,却与原来的意思是不合的),乃是末梢,朱字系在木中一画,这是木心,因为松柏之类的木心是红的,我们说到姓氏叫作“未撇朱”,也是根据楷书的说法。其三是会意,这与指事很是相像,不过它用二三文字拼合而成,指事里则有一部分不成形的文字混在里边,例如一画(不是一字),一直一点之类。最好的例是用木日二字合成会意,日在木下为杳,意云杳冥,日在木上为杲,意为明亮,日在木中为東,是说日出东方,这与上文本末朱相似,所不同的是木与日都是完整的文字。我们再来举出几个有趣味的例子来,虽然写作楷书有点不大明显了。有如止字,现今作止住的意义讲,另外加足字旁,添出一个趾字,解作脚指,其实“止”字原来是说脚趾,而且还是象形,这须要画成脚掌形的一个轮廓,即是用一条线画作马蹄铁的外形,在接近上边两直线的地方画一横线,向右岔出线外向上弯去,同那直线上部平行,这就成了。这很有点像甘字,只是去掉中间一点和左边露出的短画,却将右画接上一段直画,便仿佛是一只脚底,那两直代表较小的脚指,右边的翘在外面,乃是大拇指。这形态明明是指右脚,所以还有一个方向相反的字,代表左脚,楷书写得像是少字,两者本来都是象形的字,但是拿来合成一字便是会意,我们用惯了“步”字,它原本就是左右两脚一前一后的走着,想起来是很好玩的。步字旁边加一个“花耳朵”,这在左边是“阜”字,其实只是山字的变体罢了,合成“陟”字,即是上山,若是将步字倒转过来,便是把两个止字成分写为脚指向下,那就别成一个字,即是“降”字,与“陟”字的意义正相反,只可惜在楷书上看不清楚了。最好如引用甲明文来说,可以有更好的例证,但是说来话长,恐怕太是絮聒了,这里只好从略,把这段说话赶紧结束吧。

  周作人遗作《十山笔谈》

  周颖南  

  1980年初,王益知委托香港友人把周作人的遗作《十山笔谈》寄给我,我感到颇具深意,遂写了一段按语,交新加坡南洋商报发表。屈指一算,这篇文章距写作时间半世纪,发表亦已近20年了。周家兄弟三人,长为树人,字豫才,即鲁迅大师;次作人,号知堂;三为建人,当年主持中国民主促进会。抗战胜利后,知堂因文化汉奸罪,一度入狱。解放后,章行严先生(章士钊)向周总理关说,得到照顾。知堂精拉丁文字,由出版社供给工薪月二百元,为之审核译稿。“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出版社不再供给工资,他受到经济压迫,函请行老设法,若得不到帮助,生活便难维持。当时,行老嘱益知往其八道湾寓所探望,告以稍待必为设法。益知和知堂原是熟人,解放初期同在沪报写稿。见面时,益知询其藏书情况,谓无甚佳本,遂出手稿一册相赠,用资纪念,谈时许始告别。不料未出三日,自沉“十刹海”。益知始知其赠稿别有深意,用示永别。行老更悔未能资助。盖行老当时手中亦拮据云。文章刊出后,益知来信谓:《十山笔谈》赖公印行,广为流传,胜似藏之名山多多,此老有知,亦当感谢高谊!大著序言拜读,甚佩!我与知堂,虽不相识,然其佳作,我乐予推荐。1999年7月19日于新加坡映华楼

十山笔谈(周作人遗作)

  (支持一下肖毛兄:)

一、端午凑趣,谈妙联,说趣诗

刘宝瑞先生说过一个名为《狗噘嘴》的段子,讲的是旧式学堂授课,先生跟学生之间对对子的趣事。先生的形象迂腐、古板,又喜欢在别人面前逞能:既要向学生显示自己的学问,又要向外人显示自己的学生如何有能耐,弄出很多笑话。刘先生说他那时候是学堂里最聪明的学生,总让老师下不了台。有一次,老师想出个上联,得意洋洋地念给学生听:

  灯笼笼灯 白纸防风

  这个上联很妙,妙在前四字回文,后四字是两味中药,连在一起还很顺畅。在场的学生没有一个能对上来。这时刘宝瑞站出来说:“老师我来对。您的上联以灯笼为题,我的下联就以您穿的这外套为题”:

  外套套外 陈皮龟盖

  对上下联以后,这个很有些歪才的学生还埋怨老师不但没有夸奖,反而显出“很生气的样子”。到现在回味起刘宝瑞故作不解的样子,夜里躺在床上都会笑出声来。

  刘宝瑞的段子很有文化气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对联。几年来,这些有趣的文字游戏在我脑子里滚来滚去,其中大多出自洋洋洒洒一个多小时的《解学士》。其实像才子解缙对对联的故事,在别种叙事里兴许就安在了其他才子比如纪晓岚的身上,“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也是民间传说中绕不开的经典,但是,相声本身的特色给对联注入了生命力,何况是刘大师演绎的杰作。

  ●曹丞相的院子里由于刚下过雪,水缸边落着光滑洁白的一条雪带。曹丞相便以此为题:

  雪落缸沿 天赐一条白玉带

  解缙很快对上来:

  烟熏火畔 地产半幅皂罗袍

  ●曹丞相带着小解缙来到书房前,顺口吟出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这是悬在书房门口的联,以示书香门第主人的清高。解缙答道:

  盗者休来道者来

  ●曹丞相屡次难不住解缙,于是吩咐管家曹安把房间里的东西全部收走,搬到外边院里,想让解缙对句时找不到题目。收拾了半天,最后只留下对面影壁墙上挂的五幅画:风、雨、雪、雷,中间一幅是“刘海戏金蟾”。曹丞相说:

  风不摇,雨不潲,蟾不叫,钱不掉,一大仙,开口笑

  解缙一见手边的东西都被拿走了,正没注意的时候,管家曹安急急忙忙进屋来取刚才遗漏的一件东西:解缙坐的椅子扶手里还放着一副象棋,曹安忘了拿出去。解缙一见大喜过望,当下诵出下联:

  车无轮,马无鞍,相无权,炮无烟,二人走,红占先

  融入相声的对联,都取材于形形色色的民间传说。我第一次领教文字游戏的好处,靠的就是一个无情对故事。说的是一家石姓富户,平素仗势欺人。有一天看见一只鸡不慎被房上掉下来的砖头砸死,就出了一个上联刁难手下长工:

  细羽家禽砖后死

  长工故作为难状,说:“我不会对对子,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来——‘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禽’对‘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您看看,这样能念得顺吗?”

  富户好奇,连在一起念了一遍,顿时窘得面红耳赤。

  无情对的好处,就在于汉字分合之间的歪打正着,平添无穷趣味。“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一联便是其中典范。此外,汉语“先生”、“东西”等常用词由于构成上的特点都很容易入对。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一集,说的是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名丑杨三在戏台上自杀。次日,报纸上头版头条赫然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无情对: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另一种妙联,用的是顶针格:字字连珠,句句镶嵌,读来如水银泻地般酣畅淋漓,饶有情趣。长沙白沙井边有一座龙王庙,庙门前挂着这么一副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不过,顶针格更多的还是用在诗里。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把“雅量高致”的周瑜在群英会上的歌谱成曲子,配以周郎舞剑英姿,一首顶针诗顿显慷慨英豪: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

  吾将醉兮发狂吟!

  我过去抄录过李太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也是一首顶针诗,意象优雅,文字蹁迁:

  楚山泰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度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周郎的诗,与东坡和小妹与秦少游唱和流传下的诗相比,便小巫见大巫了。顶针的高境界在于回环,末句回到首句,整首诗作如蛟龙吞尾,连绵不绝: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采莲人”、“赏花归”相继回到句首。七绝顶针诗,一般每句都是“四/三”结构,如四句回环,则诗得享浑然天成之妙。“一阕新歌声漱玉”、“醒时已暮赏花归”,玩味起来,我觉得比秦观的那首相对有名的《静思伊》更胜一筹:“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这里的关键在于动作是否衔接顺畅,“酒力微醒时已暮”的节奏似乎要比“忆别离时闻漏转”更多起伏,但意境也更为幽远。

  当然,最爱的还是对联。顶针联中的极品仍然出自讽喻世象民间故事。说一个贪财小人,平素不学无术,只是觊觎岳父的遗产,平时不想别的,一心要讨丈人的欢心。有一次丈人大寿,那人找了个秀才求一副对联,要求只有一个:把岳父捧得高,越高越好;把自己贬得低,越低给钱越多。秀才灵机一动,写下了这样一副顶针格对子:

  大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凌霄盖高楼,楼上为你做寿,寿山寿海寿千年,千年永康健;

  少晚婿,晚婿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地狱掘陷阱,阱下让我挖泥,泥人泥鬼泥一世,一世不出头。

二、网络对联野史之一[已扎口]

  《网络对联野史》

  (作者:笑意苍凉)

  [前注]《网络对联野史》作者为[东元]。该文名为“野史”,实为“正说”,较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对联的几个发展阶段,然片面强调《秋雁茶社》地位,很多论断与事实有所出入,主观性强,遂引出[时习之]、[Q813]等资深联友的一系列有价值的补充。其间更有[御赐金牙]之《我的网络对联之路(连载)》,体例也以章回的形式回顾自己的网路历程,后因涉及个人恩怨而在《楹联纵横谈》、《联都》等地多次发生口角,连载中断,为还原历史,排解怨隙,拙作《网联闲话》应时而生。《网络对联野史》、《我的网络对联之路(连载)》、《网联闲话》三部作品可供朋友们比较品评,或许更为客观(其二人的作品鹰某不会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

  一、网络对联印象

  所谓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即网络化的楹联。网络对联活动具有即兴、随意、快速、夸时空和年轻化等特点。网络对联活动与传统对联活动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集中性,传统的对联活动,不管是文人士大夫的应对,还是民间巧对游戏都具有发散性,局限性,容易导致对联作品的大量散失,而网络对联则很集中,只要在网络进行的对联活动,就必须经过网络这道档板,所有的网络对联活动都会在这道档板中留下映射和印记。因为网络对联的这些特点,网络对联活动的积累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楹联,所以网络对联从其出现到今天不过10左右的时间(真正进入发展阶段不过5年),却已有蔚然雏相。

  二、网络对联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网络对联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依照其活动所依托的网络场所,大致可以分为“网络新闻组”(1993——1999)、“网络聊天室”(1999——2003初)和“网络BBS论坛”(2000—今)三大阶段

  (一)“网络新闻组”阶段(1993年——1999年)

  1、楹联网络化的起源和模糊状况

  (1)ACT新闻组的诞生为楹联网络化提供了载体和基础

  1992年2月28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魏亚桂请该校的系统管理员建立了ACT(alt.chinese.text),即“互联网新闻组”。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和测试应用,从1993年开始,中文国际网络开始形成。中文汉字开始有了网络ACT的交流空间,而楹联也开始通过这个空间开始了网络化交流。1993年3月27日,在最早订阅ACT的服务器——印第安那大学新闻服务器上,出现了迄今有记录的最早的网络楹联交流帖子,此帖是 ACT的第2732封张贴,是一个征下联和应征,上联为“紫阳泽民”,应征的下联为“瑞环耀邦”。征联者和应征者分别贴自德国和加拿大。此记录不但是网络楹联最早的记录,也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ACT交流张贴。由于当时全世界中文网络刚刚起步,仅有ACT一家,因此ACT自然成为网络楹联交流的独一场所,可以说它也是全世界楹联网络化的起点。

  ACT是国际网络中最早采用中文张贴的新闻组,可以说,有了ACT,才有了所谓的中文国际网络,才有供公众通过新闻组网络传煤来交流楹联的基础,而又因为国际网络出现和应用的时间早于国内,因此作为中国国粹的楹联的网络化却是起源于国外。

  (2)楹联在ACT新闻组的状况和发展

  自1993年网络对联首帖出现到交流逐渐增多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ACT新闻组的兴旺,加入网络的楹联爱好者有所增多,楹联与灯谜等夹杂在一起经常出现在ACT新闻组的交流舞台上。据ACT新闻组的资深管理员方舟子先生(现为新语丝网站站长)在《新闻组ACT的兴起、繁荣、衰败》一文提到的:“自一九九三年年底起,ACT进入了长达两年多的鼎盛时期……有在那里进行政治宣传和反宣传的,有传教和反传教的,有发表文学创作的,有抄书的,有聊天的,有感慨的,有吵架的,有骂大街的,有讲故事说笑话的,有交流日常生活经验的,有对联猜谜的……”可以推知当时网络楹联已经在ACT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并非只有首帖的昙花一现了。但是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楹联新闻组频道,楹联交流在网络中还只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又因当时大陆尚未有互相网,台湾的互联网也是自成一家,没有放开与外界的互相,因此能接触网络楹联的读者并不多,吸引的青少年楹联新军也是数量有限,主要限于ACT的中国海外留学生。在受到网络资源和青少年楹联爱好者数量的双重限制之下,当时的网络对联更多的还是传统楹联的影子,其网络化、年轻化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

  (3)“邮件讨论组”取代“ACT新闻组”为网络楹联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1996年,新语丝从ACT中分化蜕变出“新语丝之友”邮件讨论组,此举既标志着ACT的衰落,也为网络楹联另辟专题新闻组,开创新的交流空间打开了局面。1996年后,以楹联灯谜为核心主题的邮件讨论组开始零星出现,网络楹联开始在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通过网络得以传播和交流起来,网络对联开始有了自己的专门空间和形式,吸引了新一批楹联新军爱好者,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以邮件讨论新闻组为主流的网络楹联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

  1999年后,随着网络交流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万维网、BBS、网络聊天室等新的、更为高效、灵活的交流形式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邮件新闻组,楹联开始朝聊天室即兴化和论坛集群化两个方向发展,网络楹联的邮件讨论新闻组形式开始逐渐淡出。

标签: #野史 #对联 #之一 #转载 #网络

相关文章

  • “ 拿细耳人“有什么小故事?

    “ 拿细耳人“有什么小故事?

    古代希伯来人中经过洁身归圣的人。在摩西的律法下,男人或女人许 了特别的愿,就要离俗归耶和华,严格遵守戒律。在离俗期间他们不许理发,不许喝 酒,不许吃葡萄或葡萄干...

    2024-03-24

  •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分不清ADND和DND、或不知道PH、DMG是什么的新手,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ADD常用缩略语表”   魔幻世界之旅龙与地下城的故事   发表于大众软件CD杂志...

    2024-03-24

  •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大家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忆中有没有哪些猥琐的老师做过的龌龊之事?   1):大学时的摄影课中,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从外面聘来的在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头子。而且...

    2024-03-24

  •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老徐头条巴黎讯(邢彦春)12月5日,主题为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举行。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024-03-24

  •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在他大三的時候交了一個學妹,兩個人一個帥一個美,   簡直是學校裡最強的一道閃光,經過了約半年的交往後,   男同學想說也該去見見女方的父母...

    2024-03-24

  •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约稿拉《花蕊》约稿拉.尤其欢迎搞笑的东东。稿费在千字100元—150元。每期评3篇好稿在杂志上公布并发一定奖金。   欢迎大家对这个栏目策划多提意见。   ...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