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笑话 > [音乐心情]歌声魅影,魂萦旧梦:30-40'S醇香时代流行曲深醉浅尝!

[音乐心情]歌声魅影,魂萦旧梦:30-40'S醇香时代流行曲深醉浅尝!

发布于:2022-06-09 作者:admin123 阅读:51

中国流行音乐其源头就在二十世纪的东方夜巴黎上海

    20世纪初,上海这个东方的大城市,也与全国一样仍然处于传统古老文化的社会中,乐坛静悄悄,虽然当时的“租界政府”创办的“工部局乐队”,已由仪仗形式的乐队演变为正规的交响乐队,经常公开演出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上海国立音专及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艺术院校也都已建校招生授课,但所有这些文艺活动,都被当年人们称之为“象牙塔里”的人,人数即少,活动范围也不大,因此在当年上海的文化生活中并未起到多大的影响。

    到了三十年代,上海乐坛却轻轻刮起一股流行音乐风,这股风开始在一些民间歌舞团,民营无线电台及有声电影里萌芽生根,很快便开花结果,遍及全市乃至全国,但这些文艺活动却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开辟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推动了民间文艺的发展。当时的歌曲分为2种类型:一是反映工农革命运动和抗日救国群众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二是抒情咏怀的时代曲,如《夜来香》、《四季歌》、《玫瑰玫瑰我爱你》、《给我一个吻》、《一夜销魂》、《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小小洞房》、《听我细诉》、《凤凰于飞》、《垅上一朵玫瑰》等。

    最早推出歌舞剧及流行歌曲这一新生儿的,应该算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黎锦晖及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了,节目即是黎本人的创作,其代表作有“毛毛雨”、“可怜的秋香”、“桃花江”、“特别快车”及小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等。现代话剧的开创者欧阳予倩,现代流行音乐及流行舞蹈的开山鼻祖是黎锦晖,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是由著名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是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聂耳、周旋及三、四十年代演艺界的四大天王都是他的学生。他的歌曲《毛毛雨》、《桃花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始的标志,曾风靡了华夏及南洋,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桃花江》,上海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出自他的手笔。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的器乐曲奖《牧童短笛》是湘人贺禄汀,他的其他作品如:《四季歌》、《天涯歌女》、《春天里》、《游击队之歌》可是风靡了一代人, 再继黎锦晖以后的岁月里,写流行歌曲的大约有十多位。他们是:陈歌辛、黎锦光、姚敏、李厚襄、严个凡、严华等等,其中以陈歌辛、黎锦光最为知名,作品也最多。陈歌辛主要为电影写作,黎锦晖的弟弟黎锦光则为“百代唱片公司”写作,他们俩年龄相仿,都写过数百首歌曲,成名作品也同样多,黎锦光是当时百代唱片公司的旗杆,《夜来香》、《采槟榔》就是他作的。

    演出的艺人中,有后来成为我国国歌作曲者的著名革命音乐家聂耳,女演员有黎明晖、王人美、白虹、徐来、胡茄等等。受到当年许多市民的喜爱!但是,小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之类的演出影响所及,甚至当年的一些中小学校,都采纳其为学生文艺活动的节目,可见当年黎锦晖及其明月歌舞团是如何的红极一时,不久它的演员大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演员。与明月歌舞团同时代比较有名的,还有严华,周璇所在的新华歌舞团,龚秋霞,胡蓉蓉所在的梅花歌舞团,这些歌舞团在推动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方面是首开先河的!

    还有一个推动力就是如雨后春笋的民营电台(1923年1月23日夜晚,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播音,由建立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上的奥邦斯电台开始广播),和有声电影的兴起。当时上海的歌手主要由商会和电台举办的歌唱比赛中选出,电影明星有时也为电影录制歌曲,电影皇后胡蝶和阮玲玉都曾经录制过歌曲,还有一些专门在电台为听众点歌而现场演唱的歌手,也有一些在酒廊夜总会演唱的驻场歌手。后来,歌舞团里有些出色的演员都部转业去当电影明星:如周璇,在《马路天使》电影里唱红了贺绿汀的《天涯歌女》、王人美唱红了《渔光曲》的电影主题歌。电台就早晚不断播出《夜上海》、《夜来香》、《蔷薇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香格里拉》和《何日君再来》。上海的时代曲,一时间唱得火热。歌舞团大部分歌手,如姚莉和吴莺音,则转至当时生意十分红火的舞厅去唱。她们后来跟上海的英、美唱片公司签约,灌制大量时代曲唱片。 上海流行曲更广泛地传至世界各地了。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许多歌星如:周璇、姚莉、白光、龚秋霞、张露、吴莺音等,纷纷南下香港,海派时代曲潮流一度吹至香港。可惜,香港的粤语流行曲最终还是取代了国语时代曲。曾几何时,人们听到邓丽君唱《何日君再来》和《苏州河边》,还以为她就是原唱者;当王家卫的电影《苏州河边》用《夜上海》音乐来烘托上海背景的时候,观众哪里会想到,这是陈歌辛在半个世纪之前的作品。(部分转自陈钢个人主页)

    三四十年代上海歌坛最知名的歌星有周璇、吴莺音、张露、白光、龚秋霞、王人美、白虹、韩菁清等,当年她们演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玫瑰玫瑰我爱你》、《我有一段情》、《魂萦旧梦》、《花好月圆》、《香格里拉》等成为国语歌中的经典之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到了世纪末的今天,我们能听到、能看到的只有当年歌坛无冕皇后周璇的部分作品。如今这些歌以其清新的旋律和独特的历史背景令我们如醉如痴,周璇这位红颜薄命的歌者也被视为那段充满传奇的上海滩历史的标志性人物。

    还是《寻找上海的感觉 原来就在老歌中》这篇文章总结得最好:(转自人民网,读书论坛,[爱你一~~万~~年~~~] 上贴,原作者:李永乐(上海特派员)吴韦材 ) ,这是对一代歌仙陈歌辛的儿子--《梁祝协奏曲》的作曲之一陈钢和他的一部老歌巨著的采访记。

    汾阳路是淮海中路的一条分叉,它非但没有商业闹市的喧嚣,还难得地保持一方的宁静,而著名的上海音乐学院,就在这条路上。

  67岁的作曲系教授陈钢,在“上音”这个大院里,有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天地虽然并不新,是在一幢外表老旧的楼房内,连梯子的木料也老迈。然而,屋里的布置却很雅致。

  [音乐装点生活]

    陈钢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这个既是工作室、又兼教室和寝室的小天地,让音乐装点着他的生活。尽管年过花甲之龄,我实在不“忍心”称呼他为陈老,因为除了外表,比实际年龄要轻之外,陈钢还有颗活跃的心。

    他的许多灵感和作品,都在这小房子内催生。对大家来说,陈钢的名字不一定听过,但是蜚声海内外的《梁祝协奏曲》,许多人皆耳熟能详,陈钢就是作曲者之一。最近,陈钢更编撰了一大本《上海老歌名典》,为华语流行歌曲,谱下极具历史意义的篇章。

  一月份是上海的“三九严冬”,今年的冬天较往年来得冷,我在陈钢的屋内,却感觉不到冰寒,反而觉得有丝丝的暖意,尤其是在走进他的音乐历程之后。

    温馨来自屋内弥漫的书香和艺术气息。靠墙部分几乎都是书架,摆满了各类的文艺书籍,音乐是当然的主题,书架上有音乐辞典、音乐史书、乐谱,还有文学类的书籍。

  [历史奢华和沧桑]

  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名“老上海”的藏书当中,竟然有不少属于“上海内容”,比如王安忆的《寻找上海》、李欧梵的《上海摩登》等十来本。可以看出他对探寻这座城市内涵的浓厚兴趣。但是,他要找的东西是什么呢?

    上海确实是个绝对丰富的城市,它的丰厚内涵,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其中有民族的自尊与耻辱,也有历史的奢华和沧桑,以及许许多多被切割了的,已经断层的感情和氛围。

    不管是现存的还是失去的,解读上海的角度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或许上海的本来面目已经模糊,他们无法找到原汁原味的上海,对其他人而言,往昔仍然有迹可寻,而且就在街道里弄之中。

  [老上海的失落感]

    老上海哪儿去了?散居世界各地的老华人和华侨,尽管记忆是清晰的,在现实中却颇有失落,尤其是亲身来到上海。

[音乐心情]歌声魅影,魂萦旧梦:30-40'S醇香时代流行曲深醉浅尝!

    陈钢在他的工作室中,对本报谈及这个话题时,是饱满的深情与丝丝的遗憾兼具。他告诉记者一桩亲身经历的事。

    几年前,台湾文化界名人,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第一次到上海,虽然住在外滩的和平饭店,她对上海乃至周边城市的地理和现实认识,却是十分的贫乏。

    然而,提起上海的老歌,龙应台倒如数家珍的熟悉,她告诉陈钢,小时候妈妈带她过马路,总是哼着《永远的微笑》这首歌,就是那首周璇唱的“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她曾在深秋,给我春光……”。事隔多年,龙应台还是清楚记得这首歌。

    龙应台没有想到,《永远的微笑》的词曲作者,就是陈钢的父亲,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歌仙”之称的陈歌辛。这是陈歌辛写给太太,也就是陈钢母亲的一首情歌。

    老歌的爱好者,一定晓得陈歌辛许多传颂数十载的隽永创作,比如《玫瑰玫瑰我爱你》、《苏州河边》、《恭喜恭喜》、《小小洞房》、《蔷薇处处开》等等等等。

    之所以用上四个“等”字,是因为陈歌辛传世的作品实在枚不胜举,经过儿子陈钢的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本辑集131首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

  [断了层记忆]

    话说对今日上海所知有限的龙应台,以她作家特有的敏锐,发现当今的上海人,尤其年龄在六十以下的,对于这个城市在上个世纪初,有一页光辉灿烂的流行歌曲历史,是流行歌曲的发祥地,几乎是一无所知。

    时下的上海青年,也和其他城市的年轻人一样,是“港台流行”的追逐者、港台偶像的崇拜者,他们并不晓得,更不会想到,本身生活的这座城市,才是流行音乐的发祥地。

    数十年下来,政治的旋风,将犹如轻风细雨般的流行音乐文化,几乎吹刮殆尽荡然无存,仿佛那一页璀璨的光华,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出现过。一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似乎突然间断了层,留下一片的空白。

    反过来看,散布世界各地的华裔,对这些琅琅上口的歌曲,却熟悉得很,农历新年期间,《恭喜恭喜》响彻华人的世界,可说变成了世界名曲,殊不知这首歌的创作原意,是庆祝抗战的胜利!

  为老歌“树碑立传”

    身为歌仙的儿子,自己又是音乐人,陈钢本应责无旁贷,而且还要具备一种使命感,然而导致他认真其事,真正动手为“上海老歌”的历史补笔,却是为一位新加坡歌友的热忱所打动。

    三年前,在上海艺术书店的一场售书签名会上,来自新加坡的黄丁全,询问陈钢是否就是陈歌辛的儿子,在获得肯定的答案后,黄丁全建议他收集上海老歌加以出版。

    当时陈钢认为,单是出版歌谱意义不大,而应用“史料”的角度,则工程艰巨,非力所能及。但想到海外华人,如此心仪上海老歌,他作为陈歌辛的儿子,本身又是音乐家,在情在理都有种“非我莫属”的无形压力,也就毅然扛下这项重任。

    既然有心为老歌“树碑立传”,便得认真其事,务求尽善尽美,这样才对得起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努力。陈钢很清楚,他要编的不仅是一部歌谱,而是一段史实,一份既为听歌人所喜爱的老歌大全,且具有文献价值。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对陈钢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更是好的开始。虽然那个时代的作者和歌者大多数已告别人世,但尚在人间的,即使已经移居国外的老歌星,都很配合这项工作。

    陈钢告诉本报,在编书时许多老歌的原唱者还健在,李香兰在日本、姚莉和龚秋霞在香港、吴莺莺和李丽华在美国。他写信给“姚莉阿姨”借照片,看在“当年老友”之子的份上,姚莉很大方便答应了。还有一位就是《真善美》的创作者李厚襄,陈钢写信给住在香港的李太太借照片,对方也爽快地应允。

    一部至今为止,内容和图片都堪称详尽的老歌大全——上海名典老歌,精雕细琢下终于出炉,装在锦盒中的歌书,还配送两块老歌CD。

    用“精雕细琢”形容并非溢美,你会惊鸿于今日上海的出版水平,不仅表现在纸张和设计等“技术层面”,同时也体现在陈钢倾注的一片心血之上。

    前阵子台湾歌手蔡琴和费玉清,前来上海演绎老歌,大剧院现场搞签名售书,短短两天竟卖出四百多本。事实证明上海风情、老歌旧韵,同样魅力无穷。

    而今天的繁华上海,如果漠视这份别人都当宝的文化遗产,则未免可惜,对于历史本身而言,也是一份欠缺与愧疚。

    离开陈钢的工作室,带着旧上海的独特旋律,像穿梭于时光隧道,回返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眼前仿佛便是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冒险故事和则则传奇。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上,车声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

  [不朽老歌历史性结集]

    要介绍这本书,还真要先稳住那份兴奋难禁的心情,慢慢道来。

    喜欢不朽老歌的朋友,听好,这里有本“称得上历史性结集”的《上海老歌名典》,书是28公分乘28公分见方,厚达480页,重得不能捧着看,只能放在桌上,一边翻,一边唱。

    这本大全,每首曲子都附上简谱,相信谁翻开来都会哼上几句。它收集了三四十年代50位著名作曲家,总共313首在上海红极一时的时代曲,如《卖相思》、《月圆花好》、《夜来香》、《两条路上》、《听我细诉》、《凤凰于飞》、《垅上一朵玫瑰》,《前程万里》,随便举几首,爱唱老歌的朋友恐怕就已流口水了。

  [给历史的一份答卷]

    如此大手笔,又牵涉到那么繁复琐碎的搜集工作,这肯定不是一本容易出版的书。发行人沈登恩,在30年前年纪轻轻勇闯台湾出版界时,就说过远景出版社宗旨是只出版一流制作的书,事隔三十年,风风雨雨过去了,沈登恩这份对出版的执著始终没变。又正如当年作曲家陈歌辛的儿子陈钢--也即是此书主编,在书首中所说的,“此书谓之名典,是因为不敢妄称经典。名典,可解释为“可典藏之名曲”,这些歌在当时都是流行曲,都有其特定历史意义……我们只是历史的记录者,只想将历史留给上海,这就是我给历史的一份答卷。”

    此书也实在做到这点。

    书中每位作曲家,都附有一则小传。每首歌曲都带有一篇介绍短文,甚至附上当时人物、海报或电影的剧照。这样的资料搜集,确属不易。

  [上海摩登的时代之声]

    上海,当时是时代曲的摇篮。

    但为什么?为什么是上海?

    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上海租界地区的工商业特别发达,市场繁荣,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娱乐事业也就特别蓬勃。

    更因为上海是中国一个在文化感情上从来未曾有过的缺口。

    因为白话文运动替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松了绑。因为上海是一个华洋生活交混的租界。因为上海是一个华人在情感上首次想拥有自己摩登方向的港口。蜂拥而至的舶来文化,和中国的新文化,都在这里碰撞冲击。再加上文人雅士齐聚,大家赶时髦,追新潮,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搞热消闲文化,那才是主因。

    早期的刘雪庵、范烟桥、李叔同、严工上、任光、严华、严折西,都是社会上出名的文化人和音乐人,稍后的李厚襄、陈歌辛、冼星海、姚敏,黎锦光兄弟,则全是在上海时代曲最辉煌时期的多产作曲家,再加上像陈蝶衣、李隽青的优美歌词,上海,这个十里洋场,早在当年就已经找到并且认定自己那份该有的闪烁气质,这份气质,一直延续至今。

  [要走红 须有独特气质]

    要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闯出名堂还真不容易,除了歌艺超群,还得有强烈个人风格,当时红歌星如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个个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招牌气质。

    像白虹,她音域非常广阔,有歌评家评她:“歌喉嘹亮就像阳光普照,能激发人们高远的情怀。”她的《卖汤丸》至今教人琅琅上口,和严华合唱的《人海飘航》,是早期著名的探戈歌曲,《郎如春日风》更是代表作,后来也有不少歌星重唱。白虹除了歌唱还拍电影,1934年的歌后选举,还赢了周璇两百多票,当上“歌后”。

    而在中国沈阳出世的日本美人李香兰,恐怕是当时最神秘的人物了。

    原来李香兰有过许多名字。她小名“豆豆”,学名“山口淑子”,曾经叫做“潘淑华”,后来有个干爹姓李,就改名“李香兰”,抗战后回到日本,她拍戏的艺名又变成“山口香兰”。

    李香兰有多首成名曲收录在书里,据她自己的挑选,她认为她所唱过最受欢迎的歌曲是《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和《夜来香》。虽然《何日君再来》是周璇原唱,但李香兰的《何》曲,又别具另种风情,那种感觉就如她在书里的几幅照片,艳而媚的脸,穿着旗袍,是东方但又不是中国的,有一份暧昧。

    形象给人“烟视媚行,冶荡挑逗”的“妖姬”白光,是另位在书里有着多幅珍贵照片的歌星。白光一生唱过的许多成名曲,也有简谱收录于此,像《我是浮萍一片》、《恋之火》、《何处是儿家》、《假正经》、《秋夜》等等,在书后,对她晚年生活还有忠实详细交代的文章,原来她是一个用情极深也用情极专的人。看了教人感慨,也许她当年的“冶荡”,一直只是徇众要求的气质。  

    书里形象变化最多,要数周璇,她简直是个百变美人,假如一边听歌一边看书,有朦胧回返旧时情境之感。吴莺音和姚莉的歌曲也介绍不少,这两位歌后在歌唱生涯里的坎坷起伏,也十分详尽感人。

  [来龙去脉,引人入胜]

    够八卦的读者,还能从《上海老歌名典》的珍贵照片中,窥探到一些当时耐人寻味的情境。比如说,那张扑朔迷离的周璇“单人”结婚照片,就很够意思。还有一张旧上海时期的百代唱片海报,上有八字:“并非最贱,但是最好”,也可圈可点。还有李丽华的照片,几乎张张是个不同的人,可谓“女大十八变”奇观。

    更有趣是,好些歌曲,原来比我们原来想象的更要老旧。譬如说一直以为是舒云原唱的《田园之歌》,原来是大作曲家姚敏自己作曲兼原唱的。还有,《夜来香》原来有两首。《重逢》以为是崔萍在70年代的歌曲,原来是严折西在30年代的创作,原唱是姚莉。而崔萍另首《第二梦》,是姚敏在40年代写的曲,原唱竟是李香兰。还有,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来是一首电影插曲,给它填词的,是鼎鼎大名的田汉,作曲者是23岁就遭溺毙的中国音乐天才聂耳。

      <比较一下官方定性和民间评价,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曲受到的贬抑和刻意的冷落>

     ① 三十年代初,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上海,有五位风格各异、声色艺俱佳的歌坛天后,她们是周璇、张露、吴莺音、李香兰、白光。

    周璇以主演《马路天使》一举成名,随后拍摄了六十部电影,录制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尤以《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为其代表作。一九五六年因脑炎在上海逝世,年仅三十六岁,葬于上海静安公墓。

    张露以一曲《小小羊儿要回家》成名,是当今香港歌星杜德伟的母亲。张露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后与一名葡萄牙琴师结婚后退出歌坛,至今仍居香港。

    吴莺音因《明月千里寄相思》、《我等着你回来》、《我有一段情》等唱红。解放后,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一九六三年移居美国,现七十一岁高龄。

    李香兰日本人。一九三一年到上海后,即开始拍电影,同时主唱电影主题曲,轰动一时。日本投降后,她曾按汉奸罪入狱,随后回日本进入政坛。

    白光形象百变,声音慵懒性感。白光于今年八月二十七日在吉隆坡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② 王人美是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的四大台柱之一。她的嗓音清脆响亮,她的歌声富于节奏感。她的一首《渔光曲》享誉海内外。她所拍的《都会的早晨》、《渔光曲》、《风云儿女》等片已载入电影史册。解放后,她拍片不多,50年代拍过一部《青春的脚步》,饰演一个被丈夫遗弃的妻子。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是名画家叶浅予的夫人。

    白虹是30年代崛起的歌坛新星,在明月歌舞团受到王人美、黎莉莉等前辈的指点,很快成熟起来。40年代,白虹既唱歌,又拍电影,还演话剧,相当活跃。她唱歌吐字清楚,音色浑厚纯正,很有韵味。她演唱的《人隔万重山》、《秋的怀念》、《郎是春日风》、《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歌曲在40年代流传很广。她主演过《无花果》、《孤岛春秋》、《玉碎珠圆》、《地老天荒》等影片,红极一时。

    龚秋霞8岁加入葡萄歌舞团,几年后成为梅花少女歌舞团的台柱。她的歌声柔润淳厚,深得中年人的喜爱。后来她去香港拍片,专演老旦。50年代初,她在长城公司的《新红楼梦》中扮演贾母,把一个既慈祥又威严的老夫人演得惟妙惟肖。当时香港有龚秋霞,大陆有吴茵,都是演老太婆的高手。

    白光的音色沙哑、低沉,颇具磁性。她的《何日君再来》是舞厅、酒吧播放最多的歌曲之一。李香兰的名曲《夜来香》也是她的拿手曲目。在电影中,她擅长演风骚泼辣的女人。解放前,她去了香港,一度是“国泰”影片公司的成员。

    “金嗓子”周璇更是家喻户晓。她自明月歌舞团踏进电影界之后,平步青云。影片《马路天使》及一曲《天涯歌女》使她声誉雀起,迅速红遍影坛。她在《红楼梦》、《渔家女》、《鸾凤和鸣》、《凤凰于飞》、《长相思》、《忆江南》等影片中演唱了大量的歌曲。她那甜润优美的歌声,加上那娇小玲珑、楚楚动人的形象,使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雄居“金嗓子”的宝座。她演唱的《采槟榔》、《葬花》、《拷红》、《疯狂世界》成了当年流行歌曲的典范。但是,应了一句“红颜薄命”的老话,婚姻的不幸,加上病魔缠身,39岁就魂归离恨天了。

    姚莉是三四十年代当红歌星。上海“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为她录制了《白兰香》、《蔷薇花》、《恭喜恭喜》、《恼人的夜雨》等近百首歌曲,名噪一时。1948年,她受“丽的呼声”电台邀请赴港定居。

    韩菁清是当时年龄最小的歌星。她一生中有过两次辉煌的时刻。一次是1946年8月20日在“上海小姐”的选举中荣膺歌唱皇后的桂冠,一次是1975年5月9日与文坛泰斗梁实秋喜结良缘。韩菁清和其他歌星不同,她既不是小家碧玉,也不是穷人家的养女,而是一个豪门小姐。1946年8月,新仙林舞厅选举“上海小姐”、“歌星皇后”,她以一曲《雷梦娜》征服了评委,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一夜之间,年仅15岁的韩菁清成了十里洋场的新闻人物。韩菁清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不依赖家庭,自强自立,成了新时代的杰出女性。1949年,她随父迁居香港,进入电影圈。她自组影业公司,出品自编、自演、自写歌词、自己演唱的“四自”片《大众情人》、《一代歌后》、《我的爱人就是你》等。1967年她去了台湾,成了那里的走红歌星。她的唱片《一曲寄情意》发行量达100万张。1974年,她与年长30岁的梁实秋一见钟情,演绎出了轰动港台和大陆的倾城之恋。1987年11月3日,才高八斗而又温柔多情的梁实秋撒手人寰,几年后,他的“小娃”也随之而去。梁韩的忘年姻缘成为流传后世的佳话。 摘自《上海小姐》

     ③ 以饰演《马路天使》中歌女小红而一举成名的周璇有着金嗓子的美誉,她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共拍摄了60多部电影,录制了200多首歌曲,其中尤以《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花好月圆》《采红菱》等最为著名。虽然在事业上如鱼得水,但个人感情生活却十分坎坷的周璇1956年在上海因患脑炎病逝,年仅36岁,葬于上海静安公墓。

    说起张露现在的歌迷知道的肯定不多,但是说道张露的儿子杜德伟恐怕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当年在电台演唱比赛中占露头角的张露以一曲《小小羊儿要回家》成名,1936年出道的她风格百变,一首性感妖治的《给我一个吻》为其代表作。1948年移居香港的她与一名葡籍琴师结婚,随后告别歌坛生下杜德伟两兄弟,现在已经很少公开露面的她和大儿子生活在美国。

    因1937年在读书期间参加电台的歌唱比赛而毅然改名唱歌的吴莺音曾经唱红了《明月千里寄相思》《我有一段情》《三年》《我等着你回来》《断肠红》等等名曲,生活简单的她在当年的5人中是最为低调的,解放后,她同周璇一样选择了留在祖国,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63年她移居美国,1998年她曾应邀回到香港举行演唱会,现已73岁高龄。

    “五大歌后”中入行最迟的白光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一位,形象上性感娇媚,声音磁性慵懒的她在1998年香港评选的“本世纪最性感女星”中成功挫败叶玉卿、朱茵等人,成为榜首人物。1942年22岁的白光开始在上海唱歌和演戏,战后又到香港拍戏,以一双迷人的眼睛倾倒众生,有“一代妖姬、”“绝代尤物”之称。1955年,白光复出香港影坛,4年后又告退出,随后行踪飘突,直到90年代才传出她与自己30多年的老影迷结婚,移居吉隆坡的她生活低调,1998年8月27日已经79岁的一代歌后在吉隆坡家里因肠癌病逝,结束了“上海夜莺”的传奇人生。白光生前一共主演了40多部影片,演唱的歌曲中《恋之火》《魂萦旧梦》《如果没有你》《我是女菩萨》《假正经》《醉在你的怀里》等等,虽然叶玉卿、梅艳芳、蔡琴等人都时常翻唱,但是始终无法超越白光。

    演唱《玫瑰玫瑰我爱你》《得不到的爱情》(叶玉卿《挡不住的风情》原曲)而走红一时的姚莉是五大歌后中专门改唱英文歌曲的女歌星,她和哥哥姚敏一起合作,在当年堪称“无敌组合”,解放前移居香港后她又再创高峰,在百代唱片先后录制了许多中词西曲的代表歌曲,如《大江东去》《雪绒花》《叮当》等等,在80年代初姚莉已经很少出现,只在1998年接受过香港一家电台的采访。

    上世纪20-40年代迎来了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个高潮,80年代是第二个高潮。对此有一个普遍被认同的评论:{近百年来我国流行歌坛仅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三、四十年代以陈歌辛、黎锦光、周旋、李香兰、龚秋霞、姚莉、姚敏为代表的词曲作家和演唱家,第二次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以庄奴、林惶坤、邓丽君、凤飞飞、龙飘飘、余天、张帝为代表的词曲作家和演唱家。两次歌坛高峰的特点是歌曲创作、演唱都是以民族音乐为素材以时代生活为主题“洋为中用”结合的恰倒好处。} 当年有“东方夜巴黎”之称的上海曾经是亚洲地区的一大唱片中心,当时在上海设立远东总部的唱片公司就有10多个,而加上本土的一些唱片公司。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现在中国歌坛的规模,当时的歌手有5、60人之多,在20多年的繁花似锦的吟唱岁月中共录制了2000多首歌,出版了300多张唱片,具有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唱片宣传、策划、制作、版税制度,与现在的香港歌坛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而现在香港唱片公司的那一套看似前卫的操作手段好多早在30、40年代的上海歌坛就已经是屡见不鲜的做法了。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商业运做也手法娴熟,为今天玩剩下了许多东东。也转一帖,让我们来略窥一斑:(原创林鸥)

                 难忘的小歌本,难忘的小歌片

                       林鸥

    过去的生活中,娱乐品种并不是很多,所以唱歌就成了廉价而又能满足自己情感抒发的好方法。中国古代有“余音绕梁”的说法,就是比喻那时唱歌的人已很有艺术魅力。但在民间,像 “刘三姐”、“阿诗玛”这样的歌唱家也毕竟不多,所以对普通民众来说,听唱歌和自己唱都是不容易的事。我想∶那时候吟唱诗词就是有学问了,而在私塾里摇头晃脑地朗朗念书声,虽然也有点腔调,但毕竟还不是唱歌。

    到了八十多年前,西方的歌曲进入中国,小学生要唱儿歌了,那时才有了大量的中国和外国的歌声在飘扬,也才有了像李叔同先生所作的《送别》这样的名歌被广泛流传。

    当上海市民有了看电影明星的感觉后,会做生意的人马上用明星照片来满足市场需求。而当电影有了声音,又有了好听的歌声后,唱片公司为推销唱片,又马上印了歌词单片和歌谱让人们学唱。于是,在戏迷、影迷之后,又多了一群歌迷,特别是那些十多岁的豆蔻少女,更是不亚于如今的“追星族”。

    二、三十年代的唱歌书大多是六十四开本的小册子,封面上大多印有当时的电影明星。出版唱歌书最有名的书店是国光书店,每月出版《吉士新歌》、《上海新歌》,还有《吉士袖珍歌选》十二集、《袖珍歌曲大全》九集、《现代袖珍歌选》十集,内容十分丰富。于是吸引了一些小书店也争相仿效,他们不断地变换名目,用“现代”、“影舞”、“流行”来吸引读者,书名奇特的还有《我爱他歌选》、《就是我歌选》,而内容则大同小异,赚了歌迷们不少钱。

    袖珍唱歌书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金嗓子”周璇了,她唱的歌曲最多。还有时常排在第一位的是王人美,因为照姓氏笔划排列她的笔划最少。有趣的是,当时的袖珍唱歌书为了方便读者尽快找到自己心爱的歌,已经发明了按歌名的字数多少来分部检索的方法,看到那些分部排列整齐的歌名,再想到现在歌厅中小姐捧上的点歌本,不禁会对当时的流行新潮肃然起敬。

    当时歌星演唱的歌曲,除了一些爱国歌曲和反映社会劳苦大众生活的歌曲外,大多是反映郎情妹意、风花雪月的情歌,还有一些反映离情别意、异地风情的民歌,而那些后来被指责为靡靡之音的宣扬及时行乐的歌曲自然也有不少,但这些都是由当时的时代所决定的,歌星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从好听的角度来讲,那些歌曲都会成为眼下的所谓“经典老歌”。

    有意思的是当时在舞厅唱歌的专业歌女大多出不了名,没有人去捧她们当“歌星”,而当时的电影明星唱歌则一下红遍全上海,有人捧,有人签约出唱片。这可能也与当时社会对歌女的看法有关吧?直到后来有了歌舞团,有了专业的歌唱演员,电台里经常播放歌曲,人们才改变了对歌女的看法,于是歌星中也逐渐不再是影星的一统天下。

    让我们来打开一本四十年代的《袖珍歌选》,看看当时的一些歌星∶王人美、王丹凤、白光、白虹、白云、李丽华、吴莺音、周小燕、周璇、金溢、姚莉、姚敏、胡然、张帆、张露、梁萍、陈娟娟、逸敏、云云、管喻宜萱、赵丹、欧阳飞莺、严华、龚秋霞。从中可见那时的男歌星很少,这可能与当时的男性不屑于从事歌唱的职业有关,也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有关,唱片公司、电台都不断以推出女歌星吸引听众,争取赢利卖点,大多数市民也喜欢听女声的莺歌燕鸣。

    袖珍唱歌书影响了好几代人,这种形式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所以直到九十年代,还有出版社在出版这种袖珍唱歌书,当然,内容已经是港台的劲歌金曲了,其中有些二、三十年代的老歌也由邓丽君、蔡琴来唱了。

    唱片公司在推销唱片时还印过大大小小的歌片,把歌词、曲谱都印上,使歌迷们能边听边看边唱,也吸引了不少歌迷们去收集这些歌片。如今,由于这种纸制的歌片不容易保存,这些歌片已经十分少见。

  后来,上海出现了用照片制作的唱歌片,像名片一样大小,方便携带,也可以当小礼品送人,博得了不少歌迷的喜爱。

    这种小歌片大多是横式设计,大多是黑底白字,大多是电影歌曲,大多印上一个电影明星的头像,又大多是上海一家叫光荣摄影图片厂制作的,右下角都印有一朵“光荣”花。后来在杭州也生产这种小歌片,印上了“杭州湖滨”字样。

    这些小歌片大多印有歌词和简谱,也有一些是只印歌词的,那是一些戏曲歌片。但有个图片是必定的,不管是明星头像,还是电影剧照,都要有一张图,这就是用照片制作和印在纸上的不同,照片上可以翻印明星照片而且图像清晰,印在纸上就没有这种效果。

    那时的制作小歌片也是速度很快的,只要有新电影放映,电影院里也马上会有电影歌曲的小歌片出售。对洗印照片的行家来说,一个晚上洗印三、五百张是比较轻松的。所以,上海有一家开在新城隍庙的良友影迷社可以每日出版明星照片,销行全国。

    后来又有了彩色墨水,可以在照片上着色,也吸引了不少人自己动手为小歌片画上心爱的颜色。我记得那种墨水是7分钱一瓶,那小瓶子只有最小的注射药瓶那么大,在上海南京路上一家摄影材料店里有卖。当我用小毛笔蘸着墨水画小歌片时,那颗童心是多么的喜悦!

     小学生花3分钱买一张这样的小歌片,可以让同学一起观赏,而如果积攒了几十张小歌片,也算是有钱人了,因为那时的孩子每月只有几毛零花钱。

    小姑娘们有了小歌片还会互相交换,要换来自己认为好看、漂亮的明星照片,有时还会因为换不到心中的偶像而不高兴,好同学也会几天不理睬。那时可没有“帅哥”的观念,女孩子喜欢的也是漂亮的女明星。即使是男孩子送给女友的小歌片,也大多是女明星。即使有女孩子想收藏男明星的照片也很难,一是男明星不多,二是也不敢,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很少有隐私。

    这种小歌片直到八十年代中期还由上海光荣摄影图片厂生产,后来随着录音机、录音盒带的普及,歌片的内容也转到录音盒带里夹放的小包装纸上了,小歌片逐渐退出了市场。

    现在,在旧货地摊上还能看见一些小歌片,但确实是不多了。小歌片的价钱也由几分钱一张飚升到几元钱一张,有些尺寸较大些的更属珍稀品种,价格在二十元钱以上。

    现代生活使唱歌变得容易了,生活的开放使人的个性张扬,好多人拉开嗓子敢唱了,在卡拉OK歌厅,在酒店的包房,在家庭派对中,都可以听到一些不敢恭维的歌声。而我们也丢失了手抄的歌本,袖珍小歌本,黑白的小歌片……

  嗯,是的!那个风情万种的世界的夜总会和那一群早已化为记忆碎片的时光里的摩登歌星,风采逼人的写词做曲人。

一、新女性杂志征稿

  《新女性》约稿函

  《新女性》杂志由重庆市妇联主办,为全国统一刊号CN50-1158/GO,72页全彩印刷,封面157克钢版纸,内面70克轻涂纸,现向各位征集大作。

  主要栏目介绍:

  风雨丽人:有很强的可读性、精彩、传奇的人物故事专访。人物身上有不同反响的特质,经历曲折、引人注目,能够展现出新女性的内涵和成就。女性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照片极为精美,8000字内。

  女行天下:行走、流动的女性人生风景。女性人物采访稿,要求多张精美图片。无论是跳来跳去的女人,还是飘来飘去的女人,一定要落足在“行”字上,让人感觉到人物命运、角色、行路的游动和曲折。

  知性女人:不是大全景式的描写,只写出女人独立、个性、阳刚、理性、中性的那一面。果敢的、有主心骨的,职业化的、专业型的女性人物。1400字。配图一张。

  凤眼看男:女人视角下的男性,可以是自己或别人经历的故事,和由此引发的感想和思考。故事、随笔、杂文均可。文中必须有作者的观点:我如何看待某类男人,或男人的某些思想行为。正面、反面均可。1500字。文风犀利俏皮,言之有物,只要不违法犯忌,尽可大胆写来。也可能是男性人物的专访。

  须眉观女:观点以正面为主,表达男性对女性的善意和关怀,甚至可以流露出一点女权主义倾向。其余要求同“凤眼看男”。

  泡吧泡吧:小资味很重的个人泡吧感受。国内国外都可。配该酒吧的图片,行文注重情趣和个人体验,写出活色生香的都市氛围来。

  乐之淘淘:女人淘到的美丽小物件以及整个过程和体验,表现出她的得意之处。文字或诙谐或优美,有个性。要求有演示该物的照片一张。

  燃情时分:用女性的视角来写个性化的性爱体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字要美,感受到位,不用往性技巧上靠;性爱中的困惑和矛盾,性爱中的新发现,以及情趣。需要可配专家解答。

  物质女郎:女性对物质产品(如车、房、手机、数码产品)的钟爱和感受。文中一定要写出女性在使中它的过程中产生的爱恨情仇,赋予物质以动人的灵性。长短皆宜。配主人公及相关物件构图较美的合照一张。

  我的天堂:展现另类、新潮、细节、个性化的家装。尤其欢迎家装中的神来之笔,比如构思巧妙的一物多用,着力展现家居装饰中的智慧,和得意之情。配相应图片多张,不必过多提及屋主人。

  亲子时间:呢喃细语,母子对话。父母与年幼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相关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绿意满窗:园艺类。家居植物的栽种与管理。配图片1到2张。

  美丽武器:美容、保养的观念和知识,以及相关的体验和感受。如香薰,花茶。也可以是扮靓的话题和小策划。

  集成资源:法律、政策、咨询、资源、救助信息。一个页码。

  全职方式:职场事件及技巧的小策划、小故事。从小处入手,展现女性职业生涯中的瓶颈、陷阱和困惑,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并给出解决的建议和技巧。行文可以诙谐风趣,切忌干巴,讲大道理。

  星踪碟影:女性角度的电影评论,文字优美,观点切中要害,引人击节赞叹。

  独乐众乐:800字左右的女性体验的音乐评论,一事一说,一人一说,加入七嘴八舌的众人观点。

  我行我路:女性视角的旅游稿,反应旅途中发生的酸甜苦辣,文字动人,引人向往。包括旅行工具,旅行方式,文后附简短旅行线路。

  漫画论语:为懒人设置的互动栏目。轻松愉快,自嘲与嘲人。包括语录体,三言两语谈观点、感受,说笑话均可。

  风往爱情吹:小资小说。要求精彩,出人意表。3500字。

  缘来如此:风格强烈的小资情调的情感小故事。1500字。

  青涩时代:文字有强烈的青春气息,灵动幽默,反映年轻一族的活跃生活。

  浓情岁月:文字干净漂亮,情节曲折、催人泪下、煽情动人,一气呵成的情感故事稿。风格可多样化。3000至4500字,最好附配文照片。

  稿件要求:

  人物、纪实稿应以都市题材为主,人物有较强的时代感,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内心体验的刻画,在波澜起伏的矛盾与情感中展现人物性格、命运或情爱,富有生活气息和震撼力。文章的导向必须正确,细节生动,文字简洁生动,富于感染力和冲击力片。图片一经采用,按质付酬。

  稿酬标准:200-500元/千字,特稿600--1000元/千字,优稿优酬。

  彩色插图:主图80元/幅,副图50/幅。

  投给本刊的稿件必须是首发稿,保证真实。如需要,作者应向刊社提供真实的证据。发现一稿多投和抄袭现象,本刊将扣发稿酬。

  地址:重庆市中山四路81号《新女性》杂志社 桃花收 邮编:400015

  e-mail: taohua829@163.com

  编辑:桃花

标签: #杂志征稿 #女性

相关文章

  • 10岁女编对付母亲招数书 《斗妈大全》蹿红网络

    10岁女编对付母亲招数书 《斗妈大全》蹿红网络

     第一招     你的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的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     第二招     你的老妈骂你,不让你看...

    2024-03-24

  • 狗为什么是第十一个生肖?

    狗为什么是第十一个生肖?

    纠正“三月的水”: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不知道天干地支的话,解释起来比较麻烦,简单地说,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是对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2024-03-23

  • 《新e代 卡通故事》杂志征稿

    《新e代 卡通故事》杂志征稿

                《新e代 卡通故事》是一本将在2004年1月推向市场的16开本双色印刷的时尚杂志。读者对象以年轻人为主,分为文字板块和卡通板块。为充分突...

    2024-03-22

  • 导游为气氛讲荤笑话 男游客赞同女游客尴尬[已扎口]

    导游为气氛讲荤笑话 男游客赞同女游客尴尬[已扎口]

      来源: 信息时报     热热闹闹的黄金周已过去,市民游山玩水归来,带回了对秀丽景致的美好回忆,也带回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其中,最受市民关注的就是导游在旅途...

    2024-03-22

  • [征稿]《新故事》2010约故事

    [征稿]《新故事》2010约故事

    《新故事》2010年约稿函     稿件要求:     1、   行文流畅。本刊提倡“以时尚文字讲述时尚故事”,但不鼓励刻意雕凿的华丽和花哨,自然、朴素而不失清...

    2022-05-27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