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冷笑话 >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发布于:2022-05-28 作者:admin123 阅读:58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

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50,为什么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将编号改成了250+网名的格式。心里思忖着只要我不说,静悄悄地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群里不一会儿却因这个250热闹了起来。有人建议说怎么没有避开这个数字,有人建议换成2500,或换成25000……

250,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来“二百五”是指说话做事傻里傻气,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憨包一个。

憨就憨吧,也没什么,看来我这250心里,“二百五”是当定了。

这么多数字,为什么只有二百五成了骂人的代名词?虽然有书君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当当250也没什么,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为此有书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当得知其来历后,再也不愿当250了。

为什么呢,且看两个故事:

一、瓜分黄金250两的历史渊源: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六国帅印的苏秦竟然被人暗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铁定的军事纪律,谁有这样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让齐王大怒。

为了替苏秦报仇,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并贴了悬赏广告。说苏秦是内奸,杀得好,为了惩奸扬忠,决定悬赏千两黄金,望杀人英雄前来领赏。

告示一贴出,就有四个人来邀功,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千两黄金他们怎么分,他们说每人250。这下齐王火了,怒喝:“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在科举时代,有一考试多年的秀才,从十七八岁开始科考,考到结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两个孩子。

当一个孩子五六岁,另一个孩子七八岁时,还是没考上举人。心想不能误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宽裕。于是决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给他的这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败事。

有一天,他要出门了。于是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作业。要求成事写300遍,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发现成事只完成了250,而败事也完成了250。于是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后来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还带来坏影响时,就会说他是一个“二百五”,因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这个“二百五”当不得,有书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声说事。于是在群里郑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后来细思极恐,还是觉得不妙,于是向助教申请退出进阶班群,留了一级到了基础班。重新分号时没想到是150,群里不足200人。看着这个150,有书君哑然失笑,还好,总比“二百五”好多了!

这个250,虽是一个代号,能避就避吧,免得带来心理阴影。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不是有个心里暗示效应么,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唐伯虎那么有才,为什么没有考中状元?

只要提起江南四大才子这几个字,我们都会想到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我们通过一些艺术作品中知道唐伯虎诗画双绝,身边伴有八位娇妻,依然去华府扮作下人,窃玉偷香。

那怕现代唐伯虎的画作倍受人追崇,一副《庐山观瀑图》曾经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天价成交。

别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看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如此有才华的唐伯虎为何没有考中状元呢?

唐伯虎为何没有考中状元唐寅字伯虎乃是明朝时期江南著名才子,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斌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不能说唐伯虎没有考中状元,只是考中之后又被免除了状元之名,这件事要与两个人有关,一位是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一位是另一位才子徐经。

当年唐伯虎与徐经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我们都知道古代考生一般在考试之前都会得到消息,谁是此届科举的主考官,当然两人并无意外也是知道的。

当他们知道主考官是才高八斗的程敏政和李东阳的时候,两人都是回心一笑,因为两人才子都是有名的才学之人,名声在外,唐伯虎和徐经两人以文会友自然成为了莫逆之交。

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和李东阳也是才高八斗之人,在看到两张试卷写的让人流连忘返,文笔精彩绝伦。

程敏政知道这次考生之中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位才子,在看这两张试卷之时被考生的文采所吸引,脱口而出说出这两张试卷一定是唐伯虎和徐泾之作。

我们要知道当时试卷都是糊名的不存在能看到考生姓名,程敏政说出此话无非是因为知道两人的才学,才说这两张试卷乃是唐伯虎和徐经的佳作。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快这句话流传出去,加上唐伯虎和徐经两位才子高调的行事作风,认为状元必定在两人之中产生,当然最后结果也是唐伯虎为状元,徐经屈居第二。

放榜之日就是各位考生喜愁之时,看到状元真如两人之前说的一样,自然很多考生心生怨恨,满街流言蜚语加上两人的高调,主考官的指名点姓,于是乎,有人就在朝堂上弹劾程敏政在科举上徇私舞弊。

皇帝知道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决定让百官复查此次考生试卷,百官也许为了是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也好,也许是为了消除大街上的流言蜚语也罢。最后百官在复查试卷时,唐伯虎和许经的试卷只能被无情的淘汰,并未选中。

百官都是为官多年,自然是官场老手,虽然试卷是糊名,根据文采高低也能知道那两张试卷是唐伯虎和徐经所作,排除文采非凡的即可。

后来经过细察此事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此次科举有徇私舞弊之举,最后以两位才子与程敏政有深交为由免去两人的功名,削除仕籍,发配原籍充当县衙小吏使用。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程敏政被降职,徐经回到家乡碌碌不得志,死前告诫后人永世不得为官,因为徐经看到了官员之间的黑暗。

唐伯虎也是消极对待生活,诗文终其一生,唐伯虎不但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还看到了人心,正如唐伯虎诗句那样无花无酒锄作田,昏昏碌碌的度过平凡的一生。

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却因为自己行事不妥留下把柄,为奸人所害,百官之中竟然无一人刚正不阿,为其鸣冤。

二、二百五的来历?

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好出洋相的人称为“二百五”,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数字变成骂人的话。

传说来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和苏秦有关。

苏秦是战国时最有名的说客,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很多诸候的信任。身佩六个国家的相印,一时威风八面。由于傲慢自大,树敌太多,终于在齐国被人暗杀。

苏秦是齐国国君的左膀右臂,很多国家大事,齐王都和苏秦商量,如今看见爱相被杀,齐王恼羞成怒,发誓要为苏秦报仇。

齐王苦于没有证据,一时抓不到凶手,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城墙上。

齐王说“苏秦是个内奸,已经被人杀掉,真是大快人心,谁杀了他,速来领赏千两黄金。”

很快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据称杀了苏秦的是一个人,你们四个人来领赏,这事可不能冒充啊”。

四个人坚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好,那就算你们四个人杀的,这一千两黄金怎么分?”

结果四个人说:“一个人二百五”,齐王大怒:“把这四个人都给我拉出去杀了,”齐王巧用千两黄金的诱惑终于为苏秦报了仇。

从此以后“二百五”一词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傻乎乎好出洋相的人很贴切。

三、为什么说别人傻,叫“二百五”?

“二百五”不叫二百五,过去人说成“半吊子”。它是从80年代后现时社会生活当中体验出来的丑化言词。“二百五”一般是指不够钱数或斤数,只有一半,欠缺,构不成完美,寓意是“掰开料”,显示丑陋,很难看,不成样子,把整体分开了,不能用的费物,白甩等一些很难听的话,是对傻子或野蛮丑恶人的一种极大污辱和讽刺,很多人都把它误解了。

其实“二百五”不单纯是指一些傻子,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有不少人因行为表现不当被人朝笑,受到攻击或谩骂。包括违背众人的思想观点和意见、逆行倒施、反人类等黑社性质丑恶非正常变态的二货们都是“二掰五”。名人名星专家中有,更高层次人中也有,象特朗普就被众人称他是“二掰五”。

标签: #二百五 #别人 #为什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