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些详细,长一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很多的,比如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
2024-03-24
一、
我梦想着有一天能飞出这里,这腻味了的城市,这闲透了的生活。只是当这梦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我有种恍惚,感觉不真实。
当列车使出站台,奔向另一个转折点时,我知道,梦已成真。只是这段梦,真的很长很长,长到我无法入睡。
时间如记忆般漫长飞逝,几个小时前我正在重庆的某地忙活,顶着大太阳在批发市场转悠,有趣没趣的看着这顶着铁皮盖子,如同微波炉似的场地,任汗水从我身体中慢慢蒸发出来,我却无心擦拭。总觉得日子就像夏日这无云的天空一样惨烈,能将人活活的晒掉一层皮。好不容易进入火车站,吹着超大功率的空调却无丝毫凉意。任务如同潮水般涌动过来,我只能一波又一波的执行。我终于在快要废了我两条臂膀的时候可以休息下了。爬上火车那高层的卧铺式空床,躺在上面却无丝毫睡意。我只能抱怨这些娃太吵了。睡了几分钟,我投降了。我在他们的哄闹声中爬下床,若有若无的在三节车厢中转悠。机械而又简单的进行着一系列活动。
孩子总是天真,善良,单纯的天使。于是在这三节车厢上,有一百多个天使。大部分的时间我是在他们的吵闹声中度过的,当然偶尔会跟某些孩子聊天。有的则自己玩儿自己的:看小说,玩儿游戏,打电话,上蹿下跳。他们简单,直白,如同一张张白纸,有着迷惑的双眼与兴奋的神情。原来,天使就是孩子。我,只是个寻梦人。
一滴,两滴……当雨水慢慢爬上窗户时,天慢慢的黑了。望着窗外飞速闪过的景物,我陌生的不知所措。我孤独的呆了一会,又继续融入这欢闹的氛围。
夜里十点,终于安静了。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听着火车铁轮碾压过轨道上留下的缝隙,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心不免有些寂寥。车内每隔一段距离亮着的微光,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夜晚的宁静,只是这样静的夜晚太过无聊。我拿着手电筒如同安保工作员一样走来走去,时不时的为某个踢被子的孩子盖好被子。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想想自己的梦,想想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只是这一切都是我脑子里胡思乱想而又没有定论的假设,但我又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空白起来。拿出手机,看着时有时无的信号,才发现在火车上熬通宵是一件多么悲剧的事。反复酝酿的文在火车的颠簸中被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我只能无聊的拿起电筒,没完没了的给一个个踢被子的孩子盖被子……
二、
夜总是漫长而寂静的,在黎明前的那一刻,我昏昏欲睡。有时候想想,孤独似乎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慢慢回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在夜里,似乎总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释放,只是夜,过得很快。
看着太阳在列车的移动下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覆盖整片浓绿的稻田,无边无际的原野替代了那一座座崇山峻岭,没有险峻,只有平坦。
我在汉口逗留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时间在这个炎热的早上变得十分匆忙,我忙忙碌碌的来回,在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之后慌忙的回到自己的座位补充因晚上熬夜所耗费的体力。
这个转折的下一个站,就是我的终点。
我不知道自己在睡眠过程中丢掉了多少美丽的景物,我只知道当我每次醒来,睁开眼看见的就是外面时而繁华,时而破旧的站台,列车在一次次缓慢减速与加速的过程中独自前行,我看着屏幕上因提速而显现出来的速度,才发现“和谐号”似乎也不怎么样。除了外形酷一点,速度快一点,座位舒服一点,我实在没看出它有什么可取之处,依旧有站票,依旧每站必停,依旧浪费时间。或许,下次去试下“磁悬浮”,效果会不一样些吧。
我看见自己的汗水从手臂上慢慢冒出来,阳光斜照在手臂上,那些细密的水珠发散着淡淡的白光,衣服已经在汗水的包裹下湿透了一大片。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偶尔有微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原来,上海的天空有云,上海的风是凉的。我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地方感受着不一样的夏天。
这里有小说中的“弄堂”,有笔直的“东方明珠”,有美丽的“外滩”,有我这次来这里的目的。只是我现在要去的,是一个名为“地球村”的地方。
大巴车沿着外环高速行驶,我听着车内“GPRS”定位系统发出的指示命令,不得不感慨这家伙的强大之处,什么时候拐弯,什么时候减速,什么地方有摄像头,它都汇报得一清二楚。我想我以后要是有钱了,车上一定得配个这玩意儿,到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就不怕“电子狗”了。不过想归想,当下我还是要好好的计划下考驾照这浪费钱的事。
人生就是件很离奇的事,温度与天气的不同让我自己承认了我不在原来的那个地方。其实我自己在哪儿对于我来说已经没什么重要的了,只是没事的时候还是会回想,那所谓的得与失,那我连撇都不撇一眼的风景,或许,真的是累了,或许,那里真没有我自己所留恋的地方,我只当一切烟消云散。
坐车总是件无聊的事,窗外倒退的风景,让我眼花缭乱,迷迷糊糊的我又睡着了,靠着平稳的座椅睡着了。
醒来后眼前是一片绿色,高大的法国梧桐镶嵌在道路两旁,翠绿的草地铺天盖地的爬满整个土地,有着各式各样风格的建筑点缀在草地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看见有人在那儿悠闲的喝着啤酒,一条小狗蹲在他身边,伸着长长的舌头露出一脸可怜的表情,那是“德国”。斗牛士在草地里尽情的挥洒着汗水。“西班牙”,别样的建筑风格。
三、
夜的来临总是那么的不期而遇,我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对我微笑,苍穹一样乌黑的遮阳伞点缀着无数明亮的水晶,才发现自己有很久都没有仰望过星空了。我试图寻找那有着美丽爱情故事的牛郎与织女星,无奈银河总是在与我捉迷藏。风吹过青草,带来淡淡凉爽的味道,蚊虫围着一个个路灯飞舞,不知疲倦。我静静的坐在宿舍外的水泥小凳上,悠闲的看着天空,看着月,感受着这陌生而又悠闲的地方。原来,没有什么不适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太阳似乎比以前起来得早了一点。清晨有鸟鸣的感觉是温馨的,我喜欢这个地方,喜欢一出门就能看见一片绿色。
孩子们的动作总是慢腾腾的,一个个睡眼惺忪,就跟我在家时一个样,老妈叫我做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一副要死不活,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过这也无怪他们,第一次出远门,都有些恋家。与我先天的逆反心理不一样,我总想着父母不在的时候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不用到哪儿就打报告,想玩儿多久就多久。只是有时候受委屈了,想到的人始终是父母,他们就是我的肩膀,给我力量与翅膀。
“未来广场”是个不错的名字,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与未来,放飞着梦想。梦想,从这里起航。
简单的“趣味拔河比赛”,开心的“圆圈”游戏,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破冰”。欢笑,汗水,友谊,团结,是这个“开营仪式”中我所学到的。
活动继续进行,只是我中途退场。在穿过“澳大利亚”(就一建筑风格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公寓),经过“白鲸屋”路过“非洲草屋”(教育超市),坐上“黑车”,来到这里最近的小镇。我在经过多次的语言交流,才发现我真的不是在重庆,原来上海话我还是能听懂的,除了某些字句模糊之外,其它的还是没多大障碍的。不过我后悔的是自己居然没有用四川话跟他们交流,一个劲儿的用没有“京味”的普通话说话,这对我来说真是一项残酷的考验。
回来时已是午饭时间。我津津有味的吃着大块甜味的肉,心里想着,上海的肉不都是这么一整块的吧!(事实证明,以后的肉都是那么的大块,我就没吃到细丝的肉,于是上海人切肉跟切牛排没啥区别。)喝着咸味过头的紫菜汤,补充着我身体里流失的盐分。
午后的阳光格外刺眼,我躲在树荫下乘凉,背靠着一颗法国梧桐,坐在高高的土堆上,地上是一大片枯黄的叶子,我透过绿树向上望去,有着淡蓝色的天空漂浮着朵朵软绵绵的“棉花糖”。我拿出手机,将这美好的一瞬间定格在屏幕上。
悠闲了几个小时后是忙碌的征途,“龙舟争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游戏,有水,可以划桨。我在错愕的情况下带了十个娃娃,正当我惶恐的时候这一群娃便向我扑过来,我只能诚惶诚恐的接受着他们的热情。
我不知道是自己太过和蔼可亲了,还是脾气太好了,他们就是不配合我。集合,排队,真的是一盘散沙,把我弄得是焦头烂额,头疼不已。我只能怪我亲和力太强,威信度不够,他们根本没把我当老师。或许,在他们眼中,我也是个孩子。
好不容易穿好救生衣,拿好船桨,上了船,龙头却半天转不过来。手忙脚乱了一阵,慢慢熟悉了,我带着一群娃娃“水手”在偌大的湖面开始了“泛舟”比赛。
碧波荡漾,微风轻抚,水珠在船桨的划动下跃出水面,像一串串散落在空中的水晶。莲动,荷花香。湖中央有个小岛,岛的一边长满了荷叶,荷花在莲叶的包围中格外显眼。
在我的错误指挥下我们被困在了莲花丛中,先前部队已把我们甩出了老远,有的已经到达终点。此时,比赛的结果似乎已无关紧要,但孩子们似乎很在乎胜利,我告诉他们,与其在这儿着急,不如好好的划船,慢慢的看着这凉爽的风景。
当冲锋舟来解救我们的时候,一切有关输赢的话题似乎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的船被绑着,乘风破浪的向终点驶去,四周溅起的水花,灵动的跃上我们的脸,湖中的水纹,露出一个个甜甜的酒窝……
就像歌里唱的,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
夕阳的余晖慢慢洒满这童话般的深林,鸟儿归家,返回的途中我与小秋(一个学员)走在最后,聊着些充满童真的有趣话题,唱着在我脑海里沉睡多年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在这里的第一口血献给了“未来广场”中的蚊子。我一直庆幸自己没穿短裤来这地方,可恶的是这里的蚊子居然连裤子都能戳破,我表示很不理解,于是一场电影下来,我也变得体无完肤,不过当时我愣是忍住痒不去挠,结果没过多会就没事了。于是乎,我懒人的境界又提升了一大步,迈向懒羊羊的步伐又离我近了一小步。
屏幕上放的是刚出来的新片《七小罗汉》。一部很搞笑,很适合孩子看的影片,只是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的孩子还记得“三个和尚”的故事,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得“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影片似乎是以前动画片的翻版,最后的目的也是在教人要学会团结。
只是这道理,我似乎跟哪个孩子闲聊时谈到过,我当时指着我身旁的一团树问他,如果我坐在那团树上,树会倒下不,他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后我继续问,如果这团树再多些,我再坐上去呢?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团结就是一加十,十加百。
影片是以喜剧结尾,我的待遇确是悲剧的。好在有清风明月,繁星点点,我的人生也变得不那么悲惨。
睡觉之前我总是喜欢在屋外的水泥凳上坐会,碰巧今天晚上宿舍的管理员阿姨也在那儿,可能是之前在她那儿借了点东西,彼此间也很熟悉了,说话也没有什么隔阂。她告诉我他们的工资是一千二,很多年轻的姑娘都做不来,没做多久就走了,她来这儿才两个月。我庆幸自己耳朵很好使,在她一系列上海话的攻击下居然能听懂。我告诉她,这工作挺好的,很舒服,如果我以后老了,说不定也跑到这儿来某职业。她笑了笑,正准备回我话的时候却被一声呼唤打断了。我匆匆的告辞,快步向阴影处跑去……
“蘑菇屋”总是这里很神秘的地方,传说住着位“巫婆”,至于里面有什么,我一概不知。
昏暗的路灯照着原本就黑暗的街道,白天地面上的“动物”(图案)也在此时歇息去了,沿途有一条潺潺的小溪跟着我们,奏着欢快的曲调,一块木牌上蹲着一只猫咪,在远处静静的看着我们。
“蘑菇屋”就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藏着,里面发出淡淡的白光。我们推开门走进去,一座环形的旋转式楼梯旁有一道小门,我用力的推门,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婆婆端坐在桌前,带着眼镜,镜框低垂,目光上扬的看着我们。
我们说明了来意,她撕掉小女孩伤口上包裹着的纱布,在那儿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啰里啰嗦的说了大半天,然后慢腾腾的换药,我们在一边唯唯诺诺,唯恐得罪了这位“白衣天使”。
好不容易换好了药,道过谢后,我们迅速的关门,逃跑,原路返回。
四、
这是哪儿了?我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眼前一片参差不齐的建筑群,大巴车在缓缓行驶的过程中漫步在“黄浦江”上,透过窗外望去,我看见“漩涡”状的丹麦,“鸟笼”般的西班牙,“爆炸”式的英国……那个地方叫世博。
他们说,我们这辈子可能只能在中国看见一次世博;他们说,没去世博的想去,去了的就后悔;他们还说,很多建筑在世博之后都会被拆掉……我只想说,世博的人很多,很多。在进园的时候我就被当成了“植物”,上方是吹着细微水珠的新式“电风扇”(一种农药喷雾器与电风扇的结合体),不过降温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九点钟进园,接受一系列“贵宾级”的安检工作,待整队完毕,我们直奔“主题馆”。
世博最大的馆,也有着世博最大的空调系统,我站在门外十米开外的地方,依然能感觉到丝丝凉意,进去才知道里面一片漆黑,闪着微弱的光芒,沿途是来自世界各地孩子们的笑脸,我自己,仿佛回到了小学时代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年代,人类的繁衍,发展,生产……以及我们迄今为止对地球所造成的伤害,一页页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似乎在诉说着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我喜欢那些人造的蜡像,生动逼真的展示着各个国家人口与幸福指数。那用幕布制造的偌大的地球演变,似乎在告知着我们,地球的形成,过去,现在与将来,提醒着我们,未来的地球,是绿色还是白色,全在我们现在该如何行动。抬头望见那一片因绿色而变成白色的短片,似乎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金属时代的重工业,污染与环保似乎成了一项很严峻的问题。城市的住房,人口的膨胀,臭氧层的空洞,冰山融化……我看见的,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地球。
身边的小BABY(另一个学员)总有那么多个为什么,我牵着她慢慢的看过来,一路上对她提出的问题略加解释,好在世博里的东西都做得很形象生动,解释着也不怎么困难。“主题馆”似乎就是给孩子们看的,有着奇幻与未来的馆。
当我对“百事可乐”怀着崇敬的心情时,才发现世博里清一色的卖的“可口可乐”,我表示看着红色的瓶子我非常的怨念,不过在嗓子冒烟的情况下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喜欢的梅西与卡卡,只能暂时跟你们告别了。
午饭吃的什么我忘了,一心想着澳大利亚的袋鼠去了。事实上,当我来到澳大利亚馆的时候没见着一只袋鼠,就一红色的木条在那儿插着,进去的时候一甬道,从里往外看是一片落霞的颜色,路的尽头有一澳大利亚人在那儿用纯“澳大利亚风味”的中国话在那儿做着“无厘头”的互动,我们则在那儿等待着里面的人离场。
一把铲子,一堆,一些砖,故事从风车与三个不同肤色的孩子开始,在美轮美奂的视觉与听觉过程中缓慢的变动,中间的建筑与外围的浮动视频诉说着澳大利亚的诞生,到最后,一系列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影院中央。
我拿着手上的票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刚刚自己用那袋鼠形状的章盖上去的是什么玩意儿,原本刚刚还陶醉在那美妙的视听盛宴中,结果现在我又陷入了一团迷雾当中。还好孩子们都被天上那一对吊着钢丝的潜水员吸引住了,我也清闲的坐在地上看着自己刚盖在票上如同波浪形的章。原本还以为那章会是个袋鼠或者浣熊之类的澳大利亚特产,没想到这馆居然会整点抽象派,我郁闷了。不过想了半天我也没明白那章到底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直到我走出澳大利亚馆,回头再看一眼澳大利亚馆的时候才明白,那章似乎是澳大利亚馆的平面剖析图。我恍然大悟,然后跟着队伍屁颠屁颠的跑去中国国家馆……
“这是第几个弯道了?”我用模糊的意识问自己。
原本以为走绿色通道是件幸福的事,结果在众人羡慕加嫉妒的眼神中我登上缓慢的电梯,直到电梯的尽头我才发现中国馆的恐怖之处,偌大的地面两边挤着密密麻麻的人,周围围着不知道多少铁栏杆。这阵仗,绝对是惊世骇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有绿色通道没。遗憾的是我们被忽悠了,排队,转圈,漫长移动。直到一个小时后,我终于进入了中国馆的入口,那感觉,只能用我身上无形的汗水来表明我内心的喜不自禁。这也创造了我有生以来排队一个小时的新记录!
乘坐上“和谐号”(其实就一电梯),我们便来到了第一展厅。“改革开放三十年”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文艺片,影片由论语中的话串连而成,在一连串照片的快速移动中反应着我国近三十年的变迁,从孩子到老人,从黑白到彩色,从风扇到空调,从BB机到手机……一系列大事件如年轮般慢慢围成厚厚的圈。厚重的历史上有着悠悠岁月,慢慢回想,幸福的日子如同一页页泛黄的纸,旧的一页翻过去,新的一页又来了。我们在探讨大同的时候也是在净化一颗心,不悲,不躁,平淡,笃定。
影片的结尾处有一幅破墨山水画,画的是一池子莲花,清淡,高雅,不失秀美。
《清明上河图》在变成动态后似乎形象生动了许多。全新的演绎,有着黑夜白天的展示似乎更让人一目了然,屏幕的下面是用灯光做成的河流,波光粼粼。
可惜的是我不是懂画之人,自然不能对着它评头论足一番,以至于在下一个儿童画展区我也是这么眼盲着走过来。
孩子的世界总是这么的色彩,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着自己所喜欢的世博与海宝。一张张明媚的画,似乎是在述说着这个盛夏的开心,他们的用色就是一组万花筒,亮丽多彩,有着鲜明的主题,标新立异,喜欢创新。有人曾说,色彩是能体现一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我看着那些画是开心,有趣的,充满童真的。
桥似乎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历史的桥梁中转悠了一圈,我们向着更底层走去。
有着闪光的啤酒瓶组成的亮丽的字,低碳的节能生活似乎慢慢的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馆,在哪儿都能看见古代先贤所留下的智慧及给我们的警示。
夜幕笼罩下的世博将天空照得格外的亮,抬头,能看见天上飘浮着的白云。此时,我总会大声的对他们说“看,好大的‘棉花糖’!”他们总是会问我,为什么晚上还能看见云,我告诉他们,这里的天空很亮,能照耀出天上的云。
说说笑笑便来到了阿联酋馆,热情好客的阿联酋人在我们还没进馆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孩子们纷纷与他们拍照合影。我则仔细的看着这如沙丘般的场馆,外表冰冷而内心似火。
珍珠是一个传承,石油是一个机遇,团结成为了一切城市发展的根源。人造陆地,超七星级酒店,祥和的寺庙……天赐的,人为的,都是这么的不可思议。就如影片最后所说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并不是我们真正创造的!”
一天世博,一场梦,留在我记忆中的,总是那么的冰山一角。明天,我们又会去哪儿翱翔……
一、
我梦想着有一天能飞出这里,这腻味了的城市,这闲透了的生活。只是当这梦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我有种恍惚,感觉不真实。
当列车使出站台,奔向另一个转折点时,我知道,梦已成真。只是这段梦,真的很长很长,长到我无法入睡。
时间如记忆般漫长飞逝,几个小时前我正在重庆的某地忙活,顶着大太阳在批发市场转悠,有趣没趣的看着这顶着铁皮盖子,如同微波炉似的场地,任汗水从我身体中慢慢蒸发出来,我却无心擦拭。总觉得日子就像夏日这无云的天空一样惨烈,能将人活活的晒掉一层皮。好不容易进入火车站,吹着超大功率的空调却无丝毫凉意。任务如同潮水般涌动过来,我只能一波又一波的执行。我终于在快要废了我两条臂膀的时候可以休息下了。爬上火车那高层的卧铺式空床,躺在上面却无丝毫睡意。我只能抱怨这些娃太吵了。睡了几分钟,我投降了。我在他们的哄闹声中爬下床,若有若无的在三节车厢中转悠。机械而又简单的进行着一系列活动。
孩子总是天真,善良,单纯的天使。于是在这三节车厢上,有一百多个天使。大部分的时间我是在他们的吵闹声中度过的,当然偶尔会跟某些孩子聊天。有的则自己玩儿自己的:看小说,玩儿游戏,打电话,上蹿下跳。他们简单,直白,如同一张张白纸,有着迷惑的双眼与兴奋的神情。原来,天使就是孩子。我,只是个寻梦人。
一滴,两滴……当雨水慢慢爬上窗户时,天慢慢的黑了。望着窗外飞速闪过的景物,我陌生的不知所措。我孤独的呆了一会,又继续融入这欢闹的氛围。
夜里十点,终于安静了。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听着火车铁轮碾压过轨道上留下的缝隙,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心不免有些寂寥。车内每隔一段距离亮着的微光,似乎在诉说着这个夜晚的宁静,只是这样静的夜晚太过无聊。我拿着手电筒如同安保工作员一样走来走去,时不时的为某个踢被子的孩子盖好被子。
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想想自己的梦,想想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只是这一切都是我脑子里胡思乱想而又没有定论的假设,但我又不能让自己的脑子空白起来。拿出手机,看着时有时无的信号,才发现在火车上熬通宵是一件多么悲剧的事。反复酝酿的文在火车的颠簸中被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我只能无聊的拿起电筒,没完没了的给一个个踢被子的孩子盖被子……
二、
夜总是漫长而寂静的,在黎明前的那一刻,我昏昏欲睡。有时候想想,孤独似乎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慢慢回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在夜里,似乎总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释放,只是夜,过得很快。
看着太阳在列车的移动下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覆盖整片浓绿的稻田,无边无际的原野替代了那一座座崇山峻岭,没有险峻,只有平坦。
我在汉口逗留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时间在这个炎热的早上变得十分匆忙,我忙忙碌碌的来回,在完成了一系列任务之后慌忙的回到自己的座位补充因晚上熬夜所耗费的体力。
这个转折的下一个站,就是我的终点。
我不知道自己在睡眠过程中丢掉了多少美丽的景物,我只知道当我每次醒来,睁开眼看见的就是外面时而繁华,时而破旧的站台,列车在一次次缓慢减速与加速的过程中独自前行,我看着屏幕上因提速而显现出来的速度,才发现“和谐号”似乎也不怎么样。除了外形酷一点,速度快一点,座位舒服一点,我实在没看出它有什么可取之处,依旧有站票,依旧每站必停,依旧浪费时间。或许,下次去试下“磁悬浮”,效果会不一样些吧。
我看见自己的汗水从手臂上慢慢冒出来,阳光斜照在手臂上,那些细密的水珠发散着淡淡的白光,衣服已经在汗水的包裹下湿透了一大片。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偶尔有微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原来,上海的天空有云,上海的风是凉的。我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地方感受着不一样的夏天。
这里有小说中的“弄堂”,有笔直的“东方明珠”,有美丽的“外滩”,有我这次来这里的目的。只是我现在要去的,是一个名为“地球村”的地方。
大巴车沿着外环高速行驶,我听着车内“GPRS”定位系统发出的指示命令,不得不感慨这家伙的强大之处,什么时候拐弯,什么时候减速,什么地方有摄像头,它都汇报得一清二楚。我想我以后要是有钱了,车上一定得配个这玩意儿,到时候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就不怕“电子狗”了。不过想归想,当下我还是要好好的计划下考驾照这浪费钱的事。
人生就是件很离奇的事,温度与天气的不同让我自己承认了我不在原来的那个地方。其实我自己在哪儿对于我来说已经没什么重要的了,只是没事的时候还是会回想,那所谓的得与失,那我连撇都不撇一眼的风景,或许,真的是累了,或许,那里真没有我自己所留恋的地方,我只当一切烟消云散。
坐车总是件无聊的事,窗外倒退的风景,让我眼花缭乱,迷迷糊糊的我又睡着了,靠着平稳的座椅睡着了。
醒来后眼前是一片绿色,高大的法国梧桐镶嵌在道路两旁,翠绿的草地铺天盖地的爬满整个土地,有着各式各样风格的建筑点缀在草地的每一个角落里。
我看见有人在那儿悠闲的喝着啤酒,一条小狗蹲在他身边,伸着长长的舌头露出一脸可怜的表情,那是“德国”。斗牛士在草地里尽情的挥洒着汗水。“西班牙”,别样的建筑风格。
三、
夜的来临总是那么的不期而遇,我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对我微笑,苍穹一样乌黑的遮阳伞点缀着无数明亮的水晶,才发现自己有很久都没有仰望过星空了。我试图寻找那有着美丽爱情故事的牛郎与织女星,无奈银河总是在与我捉迷藏。风吹过青草,带来淡淡凉爽的味道,蚊虫围着一个个路灯飞舞,不知疲倦。我静静的坐在宿舍外的水泥小凳上,悠闲的看着天空,看着月,感受着这陌生而又悠闲的地方。原来,没有什么不适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太阳似乎比以前起来得早了一点。清晨有鸟鸣的感觉是温馨的,我喜欢这个地方,喜欢一出门就能看见一片绿色。
孩子们的动作总是慢腾腾的,一个个睡眼惺忪,就跟我在家时一个样,老妈叫我做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一副要死不活,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过这也无怪他们,第一次出远门,都有些恋家。与我先天的逆反心理不一样,我总想着父母不在的时候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不用到哪儿就打报告,想玩儿多久就多久。只是有时候受委屈了,想到的人始终是父母,他们就是我的肩膀,给我力量与翅膀。
“未来广场”是个不错的名字,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与未来,放飞着梦想。梦想,从这里起航。
简单的“趣味拔河比赛”,开心的“圆圈”游戏,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破冰”。欢笑,汗水,友谊,团结,是这个“开营仪式”中我所学到的。
活动继续进行,只是我中途退场。在穿过“澳大利亚”(就一建筑风格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公寓),经过“白鲸屋”路过“非洲草屋”(教育超市),坐上“黑车”,来到这里最近的小镇。我在经过多次的语言交流,才发现我真的不是在重庆,原来上海话我还是能听懂的,除了某些字句模糊之外,其它的还是没多大障碍的。不过我后悔的是自己居然没有用四川话跟他们交流,一个劲儿的用没有“京味”的普通话说话,这对我来说真是一项残酷的考验。
回来时已是午饭时间。我津津有味的吃着大块甜味的肉,心里想着,上海的肉不都是这么一整块的吧!(事实证明,以后的肉都是那么的大块,我就没吃到细丝的肉,于是上海人切肉跟切牛排没啥区别。)喝着咸味过头的紫菜汤,补充着我身体里流失的盐分。
午后的阳光格外刺眼,我躲在树荫下乘凉,背靠着一颗法国梧桐,坐在高高的土堆上,地上是一大片枯黄的叶子,我透过绿树向上望去,有着淡蓝色的天空漂浮着朵朵软绵绵的“棉花糖”。我拿出手机,将这美好的一瞬间定格在屏幕上。
悠闲了几个小时后是忙碌的征途,“龙舟争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游戏,有水,可以划桨。我在错愕的情况下带了十个娃娃,正当我惶恐的时候这一群娃便向我扑过来,我只能诚惶诚恐的接受着他们的热情。
我不知道是自己太过和蔼可亲了,还是脾气太好了,他们就是不配合我。集合,排队,真的是一盘散沙,把我弄得是焦头烂额,头疼不已。我只能怪我亲和力太强,威信度不够,他们根本没把我当老师。或许,在他们眼中,我也是个孩子。
好不容易穿好救生衣,拿好船桨,上了船,龙头却半天转不过来。手忙脚乱了一阵,慢慢熟悉了,我带着一群娃娃“水手”在偌大的湖面开始了“泛舟”比赛。
碧波荡漾,微风轻抚,水珠在船桨的划动下跃出水面,像一串串散落在空中的水晶。莲动,荷花香。湖中央有个小岛,岛的一边长满了荷叶,荷花在莲叶的包围中格外显眼。
在我的错误指挥下我们被困在了莲花丛中,先前部队已把我们甩出了老远,有的已经到达终点。此时,比赛的结果似乎已无关紧要,但孩子们似乎很在乎胜利,我告诉他们,与其在这儿着急,不如好好的划船,慢慢的看着这凉爽的风景。
当冲锋舟来解救我们的时候,一切有关输赢的话题似乎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的船被绑着,乘风破浪的向终点驶去,四周溅起的水花,灵动的跃上我们的脸,湖中的水纹,露出一个个甜甜的酒窝……
就像歌里唱的,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
夕阳的余晖慢慢洒满这童话般的深林,鸟儿归家,返回的途中我与小秋(一个学员)走在最后,聊着些充满童真的有趣话题,唱着在我脑海里沉睡多年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在这里的第一口血献给了“未来广场”中的蚊子。我一直庆幸自己没穿短裤来这地方,可恶的是这里的蚊子居然连裤子都能戳破,我表示很不理解,于是一场电影下来,我也变得体无完肤,不过当时我愣是忍住痒不去挠,结果没过多会就没事了。于是乎,我懒人的境界又提升了一大步,迈向懒羊羊的步伐又离我近了一小步。
屏幕上放的是刚出来的新片《七小罗汉》。一部很搞笑,很适合孩子看的影片,只是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的孩子还记得“三个和尚”的故事,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得“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影片似乎是以前动画片的翻版,最后的目的也是在教人要学会团结。
只是这道理,我似乎跟哪个孩子闲聊时谈到过,我当时指着我身旁的一团树问他,如果我坐在那团树上,树会倒下不,他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后我继续问,如果这团树再多些,我再坐上去呢?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团结就是一加十,十加百。
影片是以喜剧结尾,我的待遇确是悲剧的。好在有清风明月,繁星点点,我的人生也变得不那么悲惨。
睡觉之前我总是喜欢在屋外的水泥凳上坐会,碰巧今天晚上宿舍的管理员阿姨也在那儿,可能是之前在她那儿借了点东西,彼此间也很熟悉了,说话也没有什么隔阂。她告诉我他们的工资是一千二,很多年轻的姑娘都做不来,没做多久就走了,她来这儿才两个月。我庆幸自己耳朵很好使,在她一系列上海话的攻击下居然能听懂。我告诉她,这工作挺好的,很舒服,如果我以后老了,说不定也跑到这儿来某职业。她笑了笑,正准备回我话的时候却被一声呼唤打断了。我匆匆的告辞,快步向阴影处跑去……
“蘑菇屋”总是这里很神秘的地方,传说住着位“巫婆”,至于里面有什么,我一概不知。
昏暗的路灯照着原本就黑暗的街道,白天地面上的“动物”(图案)也在此时歇息去了,沿途有一条潺潺的小溪跟着我们,奏着欢快的曲调,一块木牌上蹲着一只猫咪,在远处静静的看着我们。
“蘑菇屋”就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藏着,里面发出淡淡的白光。我们推开门走进去,一座环形的旋转式楼梯旁有一道小门,我用力的推门,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婆婆端坐在桌前,带着眼镜,镜框低垂,目光上扬的看着我们。
我们说明了来意,她撕掉小女孩伤口上包裹着的纱布,在那儿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啰里啰嗦的说了大半天,然后慢腾腾的换药,我们在一边唯唯诺诺,唯恐得罪了这位“白衣天使”。
好不容易换好了药,道过谢后,我们迅速的关门,逃跑,原路返回。
四、
这是哪儿了?我睁着惺忪的睡眼望着眼前一片参差不齐的建筑群,大巴车在缓缓行驶的过程中漫步在“黄浦江”上,透过窗外望去,我看见“漩涡”状的丹麦,“鸟笼”般的西班牙,“爆炸”式的英国……那个地方叫世博。
他们说,我们这辈子可能只能在中国看见一次世博;他们说,没去世博的想去,去了的就后悔;他们还说,很多建筑在世博之后都会被拆掉……我只想说,世博的人很多,很多。在进园的时候我就被当成了“植物”,上方是吹着细微水珠的新式“电风扇”(一种农药喷雾器与电风扇的结合体),不过降温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九点钟进园,接受一系列“贵宾级”的安检工作,待整队完毕,我们直奔“主题馆”。
世博最大的馆,也有着世博最大的空调系统,我站在门外十米开外的地方,依然能感觉到丝丝凉意,进去才知道里面一片漆黑,闪着微弱的光芒,沿途是来自世界各地孩子们的笑脸,我自己,仿佛回到了小学时代看《十万个为什么》的年代,人类的繁衍,发展,生产……以及我们迄今为止对地球所造成的伤害,一页页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似乎在诉说着人类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我喜欢那些人造的蜡像,生动逼真的展示着各个国家人口与幸福指数。那用幕布制造的偌大的地球演变,似乎在告知着我们,地球的形成,过去,现在与将来,提醒着我们,未来的地球,是绿色还是白色,全在我们现在该如何行动。抬头望见那一片因绿色而变成白色的短片,似乎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金属时代的重工业,污染与环保似乎成了一项很严峻的问题。城市的住房,人口的膨胀,臭氧层的空洞,冰山融化……我看见的,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地球。
身边的小BABY(另一个学员)总有那么多个为什么,我牵着她慢慢的看过来,一路上对她提出的问题略加解释,好在世博里的东西都做得很形象生动,解释着也不怎么困难。“主题馆”似乎就是给孩子们看的,有着奇幻与未来的馆。
当我对“百事可乐”怀着崇敬的心情时,才发现世博里清一色的卖的“可口可乐”,我表示看着红色的瓶子我非常的怨念,不过在嗓子冒烟的情况下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喜欢的梅西与卡卡,只能暂时跟你们告别了。
午饭吃的什么我忘了,一心想着澳大利亚的袋鼠去了。事实上,当我来到澳大利亚馆的时候没见着一只袋鼠,就一红色的木条在那儿插着,进去的时候一甬道,从里往外看是一片落霞的颜色,路的尽头有一澳大利亚人在那儿用纯“澳大利亚风味”的中国话在那儿做着“无厘头”的互动,我们则在那儿等待着里面的人离场。
一把铲子,一堆,一些砖,故事从风车与三个不同肤色的孩子开始,在美轮美奂的视觉与听觉过程中缓慢的变动,中间的建筑与外围的浮动视频诉说着澳大利亚的诞生,到最后,一系列的标志性建筑屹立在影院中央。
我拿着手上的票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刚刚自己用那袋鼠形状的章盖上去的是什么玩意儿,原本刚刚还陶醉在那美妙的视听盛宴中,结果现在我又陷入了一团迷雾当中。还好孩子们都被天上那一对吊着钢丝的潜水员吸引住了,我也清闲的坐在地上看着自己刚盖在票上如同波浪形的章。原本还以为那章会是个袋鼠或者浣熊之类的澳大利亚特产,没想到这馆居然会整点抽象派,我郁闷了。不过想了半天我也没明白那章到底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
直到我走出澳大利亚馆,回头再看一眼澳大利亚馆的时候才明白,那章似乎是澳大利亚馆的平面剖析图。我恍然大悟,然后跟着队伍屁颠屁颠的跑去中国国家馆……
“这是第几个弯道了?”我用模糊的意识问自己。
原本以为走绿色通道是件幸福的事,结果在众人羡慕加嫉妒的眼神中我登上缓慢的电梯,直到电梯的尽头我才发现中国馆的恐怖之处,偌大的地面两边挤着密密麻麻的人,周围围着不知道多少铁栏杆。这阵仗,绝对是惊世骇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有绿色通道没。遗憾的是我们被忽悠了,排队,转圈,漫长移动。直到一个小时后,我终于进入了中国馆的入口,那感觉,只能用我身上无形的汗水来表明我内心的喜不自禁。这也创造了我有生以来排队一个小时的新记录!
乘坐上“和谐号”(其实就一电梯),我们便来到了第一展厅。“改革开放三十年”似乎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文艺片,影片由论语中的话串连而成,在一连串照片的快速移动中反应着我国近三十年的变迁,从孩子到老人,从黑白到彩色,从风扇到空调,从BB机到手机……一系列大事件如年轮般慢慢围成厚厚的圈。厚重的历史上有着悠悠岁月,慢慢回想,幸福的日子如同一页页泛黄的纸,旧的一页翻过去,新的一页又来了。我们在探讨大同的时候也是在净化一颗心,不悲,不躁,平淡,笃定。
影片的结尾处有一幅破墨山水画,画的是一池子莲花,清淡,高雅,不失秀美。
《清明上河图》在变成动态后似乎形象生动了许多。全新的演绎,有着黑夜白天的展示似乎更让人一目了然,屏幕的下面是用灯光做成的河流,波光粼粼。
可惜的是我不是懂画之人,自然不能对着它评头论足一番,以至于在下一个儿童画展区我也是这么眼盲着走过来。
孩子的世界总是这么的色彩,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着自己所喜欢的世博与海宝。一张张明媚的画,似乎是在述说着这个盛夏的开心,他们的用色就是一组万花筒,亮丽多彩,有着鲜明的主题,标新立异,喜欢创新。有人曾说,色彩是能体现一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我看着那些画是开心,有趣的,充满童真的。
桥似乎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在历史的桥梁中转悠了一圈,我们向着更底层走去。
有着闪光的啤酒瓶组成的亮丽的字,低碳的节能生活似乎慢慢的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馆,在哪儿都能看见古代先贤所留下的智慧及给我们的警示。
夜幕笼罩下的世博将天空照得格外的亮,抬头,能看见天上飘浮着的白云。此时,我总会大声的对他们说“看,好大的‘棉花糖’!”他们总是会问我,为什么晚上还能看见云,我告诉他们,这里的天空很亮,能照耀出天上的云。
说说笑笑便来到了阿联酋馆,热情好客的阿联酋人在我们还没进馆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孩子们纷纷与他们拍照合影。我则仔细的看着这如沙丘般的场馆,外表冰冷而内心似火。
珍珠是一个传承,石油是一个机遇,团结成为了一切城市发展的根源。人造陆地,超七星级酒店,祥和的寺庙……天赐的,人为的,都是这么的不可思议。就如影片最后所说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并不是我们真正创造的!”
一天世博,一场梦,留在我记忆中的,总是那么的冰山一角。明天,我们又会去哪儿翱翔……
生命困境一端之梳理
不知何时,大概是从很小时候吧,我养成了一种让其他人都颇为奇怪的意识:一切痛苦都是有益的、深刻的,一切幸福快乐都是有害的、浅薄的。由于某种公正的自然的原因,我内心撕扯非常!于是,我开始探索,发现它与我童年时期的阴暗恐怖、对幸福快乐的缺乏深广性体验理解、文学史视野和价值观视野的极度狭隘、缺乏自我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易于恐怖易于愤怒(固执)的性格、对伟大权威的过分崇仰笃信密切相关。
我所浅薄地熟悉的那些杰出文学家无一不是精神极其痛苦压抑的。“高尔基”就是痛苦的意思、卡夫卡一生悲观忧郁、二十世纪中国最痛苦的灵魂是鲁迅(我觉得王国维也是)、海明威、海子与川端康成自杀了……我是以内心直觉领悟这些现象的,在深重粘滞的恐怖感宿命感生成的同时,你会发现一点:我早经弃绝理性深思——我也从未认真审视理性独立深思的“大意义”!现实中,每一次遭遇痛苦,我都会返归到这种意识里,自我疗救,与伟大文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契合,奇异地升华到与痛苦共舞的神异生命。这时,痛苦就变成为我输送能量的广大宇宙,我的精神痛苦解除了,精神振奋!虽然这并非屡屡成功,然而无疑壮大了我对痛苦的笃信。
一个谬误,会因我们坚定固执的相信而附上“真理”的灿烂色彩,贪婪地生长在我们的心底,预备于生命的当口发出“真理之光”,恣肆照耀,完成它对自身“真理身份”的体认。它酷似真理,以至于稍稍远离它,我便感到不安与无聊,只有迅速地像鸵鸟一样退回内心,慌忙地紧抱起这段至理,我才会比较安宁舒适。在我固执地以谬误为真理的时候,无论是出于怎样复杂的心理精神原因,我都切切实实地遭逢到了一种悲剧情形:否定理性。
然而就真的不能脱离吗?
没错,不能!
因为我还过分迷信权威。无论是哪一种痛苦,或轻或重,或大或小,若我想逃开它,我的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怀疑:尼采鲁迅那么痛苦,为什么不去摆脱呢?他们真的没有能力吗?他们没有智慧吗?他们没有意志?似乎并不是这样。我则坚信这样一种观点:因为痛苦中存在着使他们思想、精神与生命抵达某种独特深邃的创造境界的因素。如果没了痛苦,尼采鲁迅还会有那样伟大的创造力吗?
那么,好,就不必逃了吧?就在痛苦中活着吧,无论这是什么痛苦。可是,现实偏偏不使我那么“悠闲”:由于长时间过分的痛苦,我的身体状态与智力能力大大下降了,我真的成了傻瓜!我的脊背经常发麻,像是被电得透透彻彻一样,极度地麻,我用指甲去划它捏它,完全没有知觉,像是别人的肉盖在我身上一样。我肠胃渐渐坏了,好几次饭后,一直晕头转向地呕吐,一直吐到医务室,吐得我肚子痉挛地疼。在极度痛苦的时候,我的头脑发懵发沉,我嗅到自己的口中有一股浓重的血味儿,我以为是错觉,又细细地嗅,又细细地嗅,仍是血味恐怖一股,吐一口唾沫,全然是血红的。我的头发一天不洗就会发出恶臭,令人恶心……我的头一直闷闷地疼痛,从高一到高三大概去了几十次医院:拍片子,吃西药,吃中药,看心理医生,不见好,却日渐其严重。课堂上,我完全搞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一节课下来,像是手被绑在一匹飞驰的马上被拉了十几里地,我的身体一直被地面的粗糙坚硬摩擦磕碰,无期地剧烈疼痛。我的学习成绩日益差了,“一些人”迅速变了“脸”,有的人甚至与我彻底断交,更有一些“神圣者”无以复加地表现其阴毒,我只得在冷眼和冷笑中嚎叫了。这时,由此,我才真正体会到迅翁“有谁从小康人家而一下子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抵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的愤激与沉痛。为是否痛苦而痛苦,让我再一次从鲁迅那里获得极强烈的共鸣!
既然“痛苦是文学艺术的源泉”,那么此时阅读文学作品应该十分高效了吧?NO!面对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别人一读就懂,而我一连读十几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像根本没读什么一样,唯一变的就是:我的痛苦愈益加重,何谈深入理解?我也并不完全懂得尼采鲁迅王国维在极其痛苦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伟大绝世地精神文化创造的。是不是这样:他是有精神安宁平静时刻的,在那些时刻里,他们对痛苦进行深刻的返观沉思,从而从中悟出精神文化创造的要素,或者在极度的痛苦中依靠强大的生命意志进行大飞扬大欢喜的搏斗,把自我的悟性与创造力提升到当世极致的水平呢?似乎是。(或者比我所想的更复杂,在这一点上,我竟从无自信。)但要进入这种平静态,我觉得他们必须对痛苦态持某种否定态度(至少不能太过沉浸其中)以使痛苦态退去,让平静态升起。可是(也许是自我误判),当我试图以这种态度否定痛苦时,我感觉自己又要又会全然舍弃痛苦,似乎无法再从痛苦中获益,而且更为恐怖的是由此我意识到自己过往诸多痛苦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这对我这样一个对生命时间极度重视的人是多么大的催折!)因为我之所以那么痛苦,很大一部分是对痛苦太过肯定以及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摇摆导致的——这和尼采鲁迅王国维等人灵魂精神文化困境还不一样。此路不通!也许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都是天才与命运:他们有不能解除的深广痛苦,但他们的生命在某些时刻也可以平静安宁,具有强大的生命战斗意志与悟性,可以从痛苦中分娩“思想”分娩“艺术”,成就他们的伟大。然而我不禁要想:“痛苦”的强制性与狭隘性,难道没有限制他们的思想艺术?他们都真正达到了极致的伟大吗?我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痛苦已经把我折磨得十分疲惫,疲惫的同时,我心中轻轻冒出这样一些疑问:这世上有多少人超越了他们?如果他们不够极致伟大,那极致的伟大究竟是多难?
有时,突然会获得一种对这个问题的新认识,在那一瞬间,我无比兴奋,无比坚定这个认识,趁机告诉自己要乐观,先努力奋斗,成为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再去理解作为他们那个时代最伟大人物的他们!然而,不出几天,我过分强大的怀疑本能就会像鬼的阴影一样突然出现在心间,我为自己先前那浅薄的乐观感到腻腻的恶心,像粘滞在污秽的内脏里的油,几乎要呕吐,同时也万分不安……
那么,究竟还要不要痛苦?我极其茫然……
那么如果弃绝痛苦,我可以成为像泰戈尔苏轼陶渊明那样安然自若超脱达观的文学家吗?不,不行,我的痛苦情结不允许。那么我不做文学家了,就做一个像周围其他人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快快乐乐的人,行吗?不行,绝对不行,我固执的伟人情结绝不允许我有这样的思想。实际上,让我在极致痛苦中还能活下来的,除了“阿Q精神”之外,就是这渺茫可悲的伟大理想了——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无人可及的巨擘级思想家和文学家!我毕竟是一直抱持这样的理想才一脚踩进了“漩涡”。当然,这里所说的,仅仅是高中时期我极度痛苦的生命之一端。回想这段生命,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疑问之纷繁之复杂之深重之恐怖,完全击溃了我的精神承受能力,问题无法被妥善安置与精细处理了。
网络的重大意义
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做些什么?
痛苦到达极致,一个人有时竟会随随便便模模糊糊,以一种“什么都可以”的堕落态度面对生存,但也正因这样的态度,我才一步步走出自己生命的困境。除了一种绝望外,多半还因为极端的痛苦造成的生命能量的消耗,让我时常处于疲惫状态。我知道,我是自然而然地走向了“魏连殳”与“阿Q”的道路上来了。
阿Q?谁不是阿Q?鲁迅固然一贯地勇猛强悍,可是最终不还是因为深哀巨痛不自觉地蹈入虚无?而且,他有时也不得不选择一种阿Q或魏连殳的态度暂时活着。且看他在《答有恒先生》中的话:“但我也在救助我自己,还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二是忘却。一面挣扎着,还想从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看见一点东西,誊在纸片上。”难道鲁迅这一面应该被忽视?而且越到生命后期,随着身心状况的下降,他趋向虚无的惯性就会更大。实际上,我深深明白,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行为。鲁迅毕竟不是完全的“魏连殳”,也究竟不是“阿Q”,他在依靠他们的方式回避现实暂时性解除痛苦之后,依然在深度地凝视与思考现实——这就是鲁迅根本的伟大之处了。虽然痛苦给了他深广诡异的灵魂境界与极有价值的创作灵感材料,但如没有走入虚无,也便没有清晰深邃的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虚无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鲁迅,也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我。
一个人若一直直面现实,非死即疯!
既然对生命已经很随便了,那么上网来消遣时间也就必然了。一次,我偶然发现曾艳兵讲卡夫卡的视频,大喜过望。据说,他是中国卡夫卡研究的权威。我即刻萌生了向他写 的计划。其实,我的性格是十分挑剔和固执,非鲁迅尼采这样独特深邃的,我是几乎是不接触的,也许是痛苦克服了我的性格吧。我抓起笔,随便拉来一张纸,狂乱地写起来,内容主要是关于“卡夫卡贯穿一生的忧郁痛苦对其文学创作究竟有多大意义”。然而,写了一段话,我发现突然写不下去了,好像无法融入到文字里,十分抗拒。在这样的不死不活的状态里,我突然想到我并不知道曾艳兵的所在学校的地址与邮政编码,这时我依稀记得《香草山》中宁萱给余杰写信时落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余杰收。于是,我上网查找他所在学校的邮编,然而他竟供职于多所学校,我觉得我写 过去很可能石沉大海,纷乱的脑子又接二连三地想起写信寄信等多种令我不堪忍受的痛苦与麻烦,因此无聊空虚感涌上心头,“计划”就此作罢。而且让我自己都惊讶的是,我是在一种迷迷茫茫的心态里稀里糊涂地放弃了,很自然,好像也并没有怎样的不适。
对鲁迅的痴迷,让我接触到一本书——范美忠的《民间野草》——我是一直在网络下载搜罗各种各样的世界级经典的。这本书注定成为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宝书”!对鲁迅精辟深邃的分析与我当时心境无比贴合,虽然当时的极端痛苦让我并无能力认识这本书真正的价值,不过它在许多方面已经给了我极重大的启发!我也时常阅读范美忠老师的博客,仅仅是泛读,处于那样痛苦而虚无的生命状态里,我已经不把阅读看得十分重要了。一次,见他博客留言框里应一个人的问题,回复自己的电话号码,我欣喜若狂,连忙记下,成功加了他的微信。后来,我找到了梁卫星老师、茅卫东老师、郑伟老师、蔡朝阳老师、魏勇老师等老师的微信号,陆续添加了他们。不过,我询问最多的,给我启发最多的还是范美忠老师。我知道他是一位有极高才华与宏大志向的人,这么冒昧地打搅他,我也深感不安,但我无法,痛苦已经让我不顾及这些了。然而范美忠老师毕竟回复我了。我的问题,他的话,很大一部分都深深烙刻我的心里。不知怎么,在痛苦中记忆力严重下降的我,却较清晰地记得这些。——现在,我预见它们都会在不远的将来我身上产生巨大的生机。
“老师,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权威无条件坚信与服从。我读过你的《民间野草》,里面有一篇《反思精英意识与超越启蒙》,我很用力地从头到尾地思考了几遍,觉得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我头脑中仍然是鲁迅的看法。”
“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不是一个问题。一个人青年时代需要坚信一些权威的,这是有助于他追求到真正的自我的。那篇文章是我05年写的。这些事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是需要一些人对它进行反思的。你现在还小,是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以前听到别人说鲁迅的不是,都是要跳起来的。我有一个朋友,叫林贤治,终生奉鲁迅为权威,我说,奉一个人为权威是没什么错的,可是你不能终生奉鲁迅为权威吧。”
“可是,老师,对他们的崇仰让我十分痛苦。比如,我喜欢数学,但是做题时一想到鲁迅尼采不喜欢数学,我好像也觉得自己也不应该喜欢数学似的,十分痛苦,思路板结凝滞,做题兴趣完全丧失!”
“这就比较具体了。如果你本身不喜欢数学,那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喜欢数学,你不能因为尼采鲁迅不喜欢数学,你就不喜欢数学。这一点是要克服的。”
“老师,我原来喜欢数学,只是一这样想,便不喜欢了。我只要稍稍反对鲁迅尼采,内心便十分痛苦,像是犯了罪一样。”
“这一点是绝对绝对不应该有的,是绝对绝对要克服的!”
“怎样超越权威?”
“超越权威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经历很多很多事情,经历很多很多生命的痛苦,也要读很多很多的书。”
“以黑暗的心看待生活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于分别心。在于对黑暗的执念。”
“克尔凯廓尔忧郁悲观的童年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去经受这样的痛苦,不也太残忍了吗?”
“当然有呀。敏锐而深入的体验。”
“怎样提升思维能力?”
“做一道数学难题,读庄子的《齐物论》,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全力以赴地写一篇思想类的随笔,每一次思考都追求完美拼尽全力,这样你慢慢就会发现你的思想越来越清晰、敏锐、深刻。当然,最根本地说还是热爱思考。”
“精神不受权威奴役的意义在那里?”
“诚实于自己内心的体验、持续地开放自我生命。”
“怎样克服心中顽固的虚无倾向?”
“求道、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怎样把自己的痛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
“阅读,反思,写作。”
之所以要这样细致掏出自己的记忆,是因为我想尽可能还原当时我真实的生命状态,它的深刻、它的浅薄、它的复杂、它的封闭、它的僵化、它的刻板。我完全拒绝简单地肤浅地将其视为“青春期的心灵动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那段痛苦的生命之下潜藏着一种奇异渺茫的鬼或神,它们从一开始就狠狠地甩给我人生无限深奥的内涵。现在看我的提问,仍不得不承认:极端的痛苦粉碎了我的一切(身体健康、勤奋、刻苦、冷静等必备的思考品质),导致我对自我生命困境缺乏透彻清晰的梳理与认识,导致我提问的方式与水准都很低劣!我最欠缺的并非理性思维能力,而是理性精神与自信人格。这大概就是我“固执己见”的表象原因。它具体机制这样的:按理说,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之后,就是坚信自己的评判了,但我完全不能,我总认为还有许多深邃的东西没被看出,我深深执着于此,而将已经明确得到的认知一概斥之为肤浅,包括在一开始面对范美忠老师的一些回答,这样我就很可悲了——永远处于精神的动荡与流浪之中,没有立足点,无所发展与跃进。在得到老师那个“诚实于自己内心的体验,持续地开放自我生命”的后一两天,我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范美忠老师“推铁环”的视频,上面还缀了一句话“童年的感觉”,我突然想:不知鲁迅尼采看到悠闲自在的范美忠会作何感想?不知范美忠老师意识到自己和鲁迅尼采的大不同时,会不会产生强烈的不适?第一个问题不知道,第二问题是很明显的。然而两个问题却把我又一次引入对自我生命极大残缺的痛苦之中……
我的生命困境并没有因为这些询问而打破,它只是顺遂自身固有的逻辑存在着。
以奇崛绚烂式想象与生命的对立态自救
然而我毕竟是要活着的。高中末期,我渐渐发现自己一个思维特点:喜爱想象,换句话说,想象最能激生塑造我的感觉。我后来慢慢发现,它之所以能让我无条件地喜欢,是因为它们抵达了我的本性:极致性与偶然性。在一种平静如死灰心绪中,我脑中的意象纷纭,并不能为我把控。但是,我若奇异绚烂地对各种表象进行修改、组合、叠加,加快表象变换的速度暴烈度,着重关注整体画面中神奇的细节,我便能很快生成许多微妙感觉,这些感觉加强了我的控制性,使我更快进入极致的激情态。这时,我的大脑便又重新出现许多不受控制的偶然的意象,与开始不同的是,它们每一个都能给我带来炽烈的感觉,偶然性在这里终于幻化成了灵感。走路时,我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教室,我看也可以想象,躺在床上,我也可以想象。除了背诵《野草》之外,这几乎是高中时期唯一的能够给我极大安慰与愉悦的途径了。
然而,规律性强制性的所谓生活所谓学习,仍然不断地增添我心中的反感,这些抵达并占领内心深处的反感,让我更易疲惫更易虚无。所以,我很多时候还是无法充分落实贯彻“奇崛绚烂式想象”这个令我激动不已的理念。更不用说,我许多固有的痛苦根性依然时不时乍入想象世界,给我惊恐,以至毁弃整个美好的想象状态。应该说,整体的生命态并无大变。
不知鲁迅还是三岛由纪夫给我的启发,有一天,我突然想构建对立态生命来自救。鲁迅写作分为为他人和为自己的,他说自己的“说”和“做”时常不一样。三岛由纪夫有一句我印象极深的话:“1945年那个夏天将我引向两种极端相反的观念:一是生、活力和健康,一是死、颓废与腐败。这两种观念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腐败带有灿烂的意象,活力留下满是鲜血的伤的印象。”我所说的对立态生命主要是痛苦与欢乐的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之所以强调“对立”,一是因为我从《野草》中模糊地看出生命尖锐对立对抗的状态,是足以把一个人的灵魂吸引至最深最高处,赋予其无限激情,层级式地提升创造力的;二是因为我在痛苦中已经活不下去了,我也极其怀疑痛苦的意义,我需要建立幸福愉悦态先活着,然后再深入研究痛苦问题。对立态生命这一理念的提出,坚定了我向外要求的信念,因为它并不意味着你要彻底否定抛弃过往的生命,你只是在寻求一种更好地利用这种生命的方式而已。为了克服我那以痛苦为至尊视幸福为浅下的顽固意识,使对立态生命的建立更加顺利,我给自己制定了四字方针:信、有、化、探。“信”就是坚信自己的“向外看”的选择以及这个过程中一切有利于抵达目的的原则、理念与方法;“有”是为了强化过往痛苦的实存意识,让我绝不能在探求过程中忘记过往丰富的痛苦,以至于最后失去对这一生命的探究、反思与“大利用”;“化”针对痛苦对探求过程的阻碍而言的,因为痛苦的顽固性,它时常会突然出现,破坏探求过程,把我拉回过往的生命牢笼里,所以必须对痛苦进行转化化解;“探”也是最基本的姿态,“摸着石头过河”,重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文学,要谨慎要严苛!
于是,我的“自救”就真正开始了。
暑假时,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王国强老师十读阎连科的网课。王国强老师一直是对我精神与思维启发最大的人,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没有之一。这个以后可以写文章详说。虽然课前准备对我来说颇为艰难,但深入到课堂里,王国强老师巧妙的引导与深刻的思考,同学们自由的发言与讨论,还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感到舒适、欢快与自由,以至于灵感迭出。十读阎连科,强化了我文本细读的意识习惯,塑造了“以写作促思考”的意识,加深了我对能力发展的理解与认识,懂得了那种在固定的时间内连续十天做一件让自己感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情的深远意义。
这是暑假里我的精读课,其他时间我主要是泛读——“不加思索地纯粹以感觉切入文本”的阅读,因为我认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锻炼强健的心理调适能力。以此法,我陆续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百年孤独》、《欧也妮葛朗台》《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金阁寺》、《我与父辈》、《最后一个女知青》、《丁庄梦》等书(《雪国》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就放下了。)。给我最大触动,让我爱不释手的当属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真的,比读鲁迅尼采痴迷得多了!后来想,为什么尤爱此书呢?高中时期我还有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对童年无比怀恋,我常常躺在床上回想自己无忧的童年时光,沉沉地陷入茫然的惆怅之中。因此,《在细雨中的呼喊》纯真的儿童视角就特别贴合我当时的这种心理。不仅如此,打破线性叙述模式时空来回跳跃、对人性恶的精细刻画、死亡瞬间奇幻的精神意识、童年伙伴之间的友谊、特殊的幽默(“大热天,真卖力气呀!”“你想把我们淹死呀!”)、人伦亲情的温暖、心灵历史的纵深感,也让我极其沉醉。《百年孤独》神幻地让我深深感悟到纯文学的精致、纯文学情感的浓烈真挚以及纯文学高远深邃的思想境界——揭示人生的悲剧宿命。
当然,这些我并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也需要休息与调剂。我并不那么用心地听完了《万历十五年》与百家讲台上喻大华讲的咸丰、光绪与溥仪,很喜欢喻大华带有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后来他讲嘉庆,普通话中练得已经颇为纯熟,东北口音去了大半,我倒没兴趣听了。此外,我反复在喜马拉雅上听《刘心武解密〈红楼梦〉》,在网易公开课上粗心地在观看台湾大学欧丽娟讲的红楼梦——164集,每集两个小时,这个课到现在还没看完,可见:倘做一件事,没有恒心,是很不好的,YES!由于我已经听了四五遍白云出岫朗读的《红楼梦》,情节内容已十分熟悉,因此听或看他们的课,倒并不觉怎样疏隔,轻快得很!对于鲁迅,还和上高中一样,不听懒人听书中傅乙泰读的《鲁迅文集》是睡不着的。
因为是调剂休息,我没怎么拒挡影视,在极不想看书的时候就观看电视或电影,在头痛中,仍采用一种“不加思索”的态度——后来我发现这就是我能“容忍”那些影视语言的粗糙、拙劣的逗乐、思想情感的浅下。这也看了许多,比如有《秦始皇》《少年包青天》《潜伏》《勇敢的心》《人民的名义》《大秧歌》《神盾局特工》等。为了谨防自己耽溺于故事情节,我采取了一个措施:跳看!有时用几分钟看完一集,有时跳跃一两集,有时连跳一二十集。实在没力气观看影视,剧烈头痛时,我只是听着JAM的《七月上》,玩神庙逃亡。这个游戏简单,《七月上》十分柔软,听着,玩着,我精力便会恢复,轻松愉悦。现在,不玩任何游戏的我,最喜欢最擅长唱的歌曲就是《七月上》了。
持续地开放自我生命
升入大学之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与自由。
由于暑假读了《金阁寺》,我的脑海里始终回旋着沟口那深长诡异的心理独白的调子,我也以“想象”在我身边塑造了类似柏木与鹤川那样的朋友,每天走路时我都用那种调子跟他说话或编织我们之间的故事,语言在我心里很流畅地浮动着。因此,军训时,我都用“语言”观察记录周围,军训日记也都一挥而就——我对语言的感觉大变了!有一天上午,军训休息。天空蔚蓝高远,太阳巨大而光明地照耀着砖红色的操场跑道,操场十分宽阔。当即我内心触动而飞扬,就写了一首不算诗的“诗”:《凝固的血》。随后凝视着天空和太阳,我眼前又红又黑,接着写了一篇《一只眼》,那个上午一个神奇的上午。写完后,我突然问自己,我写的东西叫诗吗?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读诗,严格认真地读。我更加沉迷在海子以奇特语言塑造的那个纯洁神圣深邃的诗歌世界。他的诗句涵盖性巨大,凝聚力极强,想象亦奇崛绚烂,特别是那种携带巨大痛苦步入神圣光明诗歌世界的姿态,以及生命痛苦与诗歌欢愉完满融合的诗感,给了我巨大启发。我就更其持续地写不算诗的“诗”。写那两篇之前,我也写过《诗人不死》与《愤怒的颜色》,它们俩在促使我更严格认真地读,更严格认真地写方面也是功勋卓著。——现在,它们都沉睡在“简书”里,预备要给永久地掩埋吧。
读诗、写“诗”以及大学的相当大的“自由”,使我更顺利地深入应用“想象与对立态”原则,我成功在剧烈地奇崛绚烂式想象之中抵达了另一种神圣经典光明的文学场地,那里我的感觉情感、思维思想被无限地打通,精神完全实现天马行空地飞翔。其间所散发强劲的独特深邃之气之光与无限迸发的天才般特异感觉与灵感,与更广大宇宙与精神灵魂境界的接通,使我深深觉得即使没有痛苦,即使被鲁迅尼采批判甚至深恶痛嫉,我依然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如此坚定,如此自由!这一认识极为重要,它的生成与确立保证了我持续打破固有生命牢笼,不断去尝试,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吸纳,不断去创造!同时,我发现我对痛苦的认识、理解感、领悟力与转化力大大变化提升了!这是怎样奇妙的现象呢?以独特方式追求幸福快乐,不仅发现了崭新的文学场地,而且意外收获了高强的处理痛苦以促创造的能力。这是怎样令我激越狂喜的事件呵!!!!我能利用奇崛绚烂式想象“轰击”直至“粉碎”痛苦,然后坐拥痛苦的瓦砾,深情感悟,极致地深思。或者,让“奇崛绚烂式想象”从痛苦内部陡然升起,为其包裹,真正实现一种“痛苦与幸福”并存的“生命的沉酣的极致的大飞扬与大欢喜”。我常常因为欢狂而不能自已地发出怪叫,或流泪。我由此彻底领悟鲁迅何以在《秋夜》中大笑之后才发现笑声在“我”的嘴里。这是“有灵”或“通灵”的艺术态。也由此,我彻底理解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那句“去吧!你们只有首先成为了独特的自我,你们才能理解我!”类似的或者不类似的状态,还有许多,比如在痛苦中激情写作、完全沿着痛苦的脉络进行自我精神挖掘……更不必说我马上要深入展开的对痛苦更深入的研究了。瞧着吧!接下来,叔本华、克尔凯廓尔、卡夫卡、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海子、荷尔德林、特拉克尔、波德莱尔、兰波、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我要一一破解!
极端痛苦曾经让我吐血,没想到极致的欢愉也是这样让我恐怖。有一个阴天,我上着高数课,但没怎么听。我沉浸在将教室中的各样各种的形象吸纳入我的大脑,尤其是那十几根清冷耀眼的日光灯。我同时凝视那些日光灯,不停闭眼、睁眼,每一次都闭眼都是在脑中重新建立它们的形象的过程,而那种“变异”又是和我“奇崛绚烂”的原则和相合。它们使我感到神异的清冷光明的快意。忽然,我嗅到了自己空中的血味儿,我的心紧了一下,连忙吐出一大口,全是血。我万分惊恐!人只有在面对自己的鲜血与白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意义吧?!这肯定是自己大脑太过兴奋太过激情导致的。我当即决定:必须养成一种平静而愉悦的想象力。先前我就注意到“空闲平静之自然态”对我的生命的开掘的意义,我也天天在一种轻音乐的伴随下无意地听流沙河的《庄子现代版》,现在是我要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建立这样的生命了。这正趋向于尼采尼大师所言“最高贵的美是慢箭似的美”!它的养成,也有助于我看建立起平静态中的强健自信,提高思维与学习效率。“不加思索”地阅读“诗感”或“深情”的小说,“不加思索”地观看如《穆赫兰道》《蓝丝绒》之类的世界级经典电影,随时随地在一种“轻音乐”中聆听《庄子现代版》,在夜晚独自静坐树林间凝视一物……它们又助长了我的另一个倾向:对世界本体的强烈的敏感与好奇。静静地看着我眼中的景物,心中绵绵地稠稠地出现一种平坦而浩茫的感觉,它不断向我提示某种感觉的实体本体就在这些景物之下,然而我无能力探索……我跟我一个朋友说:这里面必定蕴藏一种与鲁迅海子断然不同的诗歌,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这样的诗歌可能是“极致的”“至尊的”诗歌。不管怎么说,我更善于保持平静态了,自然,也更开放了。
我参加了三个社团,跑宿舍帮人找兼职,重拾篮球认真训练,骑自行车在城市街道“散步”,继续观看欧丽娟讲的《红楼梦》,阅读我以前拒斥的《三体》与《雍正王朝》,主动去爱和关怀他人,搜集观看各样经典电影与纪录片,建立“意象理性”的小说段落训练,构建“意象非理性”的诗歌语句训练,从“局部”出发……
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面对一切前代伟人,我仍十分谦卑。我拒绝一切对他们简单浅薄地理解——他们的思想精神灵魂还有诸多我所不知道的独特伟大与复杂。我仍把自己当做一个“探索者”!让我十分高兴的是,我已经完全形成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并在其中添加了诸多独创性的阅读“原则”与“工具”,对阅读效果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较长远考量也让我一窥能力发展之堂奥。高中时期极端的痛苦毕竟也让我深切认识到人的精神是无限的,因此,精神人格与思维发展亦将是无限的。通过独特的诗歌与写作姿态,我早经建立了一个精神人格与思维协同发展的“活”的模式,每天的进展都让我信心满满。我对痛苦与自我深层心理的开掘能力完全到了一个新境界。——兰波说:成为伟大诗人的首要条件是研究你自己,因此我仍将持续研究式思考高中时期的巨痛深哀。我的志向如故: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短短几个月,我的生命与思想、艺术已经化为一体:我的一切生命原则即艺术原则思想原则,一切艺术法则即生命法则思想法则,一切思想规则即生命规则艺术规则。
相关文章
很多的,比如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
2024-03-24
李玲自传 小女孩一位,现年十三岁,并非大家闺秀,其貌不扬, 生于广西柳州市。祖籍浙江(为金庸之老乡),却从未涉足此地。四岁上,随父进京,进入地科院幼儿园。人...
2024-03-24
“诗文观止”征文启事 位于天涯别院-----[文学]下面的诗文观止自开版以来一直是诗歌、小说爱好者的一片小乐园。现在,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熟悉...
2024-03-23
序言 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孙悟空练就千年石猴的前世,也就是“仙佛大战”的亿万年前。 悟空的前世乃未知的孤魂野魄所幻化,茫然的徘徊在那雏形混沌的世界,浸泽在...
2024-03-23
有趣味的, 优雅内涵的 ,段子, 笑话故事都行,来吧,嗨出来,一起分享故事吧,有故事的天涯友友们~~~ 有趣味的, 优雅内涵的 ,段子, 笑话故事都行,...
2024-03-22
俺讲一个,据说,只有猪不笑的。喂,你笑了吗? 护士给欲"割包皮"的患者用酒精消毒,患者下身胀然挺立,护士大怒,手一弹,小弟立马蔫倒,护士曰:小样,这点酒量,还敢...
2024-03-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