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编写故事啊?
如何进行寓言写作呢?我们应从把握其文体特征入手。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因而,写寓言一定...
2024-03-23
女王敲门
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
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
”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
”又大声吆喝:“泡好茶。”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其实,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对事实表示无可奈何的承认和接受。———周国平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体谅。
———富兰克林
人与人之间,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惟有理解是化解隔膜为知己,消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
———赫尔利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最孤寂的,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佚名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佚名
理解还是很有用的!如果你不理解,你就得不到什么。———罗曼·罗兰
卡耐基挨骂
(理解意味着宽容)
理解意味宽容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
理解的一大妙用就是它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
”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理解可以打破人们之间的阻隔,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给对方一个痛哭的机会
(理解就是心灵相通)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据说,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她经常说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
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戴安娜一句贴心的话,足以让埃利受益一生。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
(理解造就科学大师)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
”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老师理论。但是,她得到的答复是:“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
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理解爱迪生小时候的所作所为,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于黑暗之中。
王野罢官
(理解会使人如释重负)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两浙转运判官王野被别人诽谤诬陷。结果,他就被罢了官。于是,他回到了老家。王野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怕母亲难过,担心,就谎称自己是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想以此来让母亲高兴高兴。不料,他的母亲早就猜出来了。
母亲说:“你罢官的事,我已经知道了。当初你父亲就是因为直言敢谏,触犯了当权者,被贬官流放的。现在你又是这样,我其实很高兴,因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好传统。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王野就非常感激母亲的理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朱德为母亲分忧
(要理解父母)
朱德从小就非常理解自己的母亲,经常主动为母亲分忧。
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总是天没亮就起床,把饭煮熟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朱德看到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从四五岁开始就在旁边帮忙。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朱德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从学堂回家,看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时,朱德便一声不响地把书包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一到农忙季节,他就整日在田里跟着母亲劳作。
他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是很累人的。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一个秋天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收拾完厨房,又忙了半天。等一切忙完,已经是深夜了,她看到水缸空了,就打算一早去挑水。
第二天一早,母亲发现水缸是满满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母亲终于发现是朱德趁天不亮挑的。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用稚嫩的双肩分担了母亲的负担。
首先要明白,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易中天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是他的经验积累,他对历史的任何理解都是他对自我经验的总结,所以以他的角度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反对这句话的人只因为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反对这句话的人也是对的。
个人认为易中天先生之所以提出这句话是因为历史不像物质一样具有持久的、不变的属性,历史是文字的描述,是个人以自我的世界观记录下他认为存在过的东西,而这个存在性却仅仅靠的是记录者的见闻,而他的见闻不但具有片面性而且还不具有持久性,随着记录者的逝去,这个见闻而随之消失,于是这个记录也就失去了唯一的存在的证据,而且越是久远的历史这个存在性越不可靠,最终流于传说。
有人说文物或者可以佐证历史的记录,但是文物能证明自身的存在,确不能证明事情的存在,特别是证明事情的唯一性。因为当从现在往过去推导发生在文物身上的事情有无穷的可能性,但时间是唯一的,所以实际上文物身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确是唯一的。
就拿《史记》来说,讨论汉武帝以前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它,可它的真实性却是依据一代代后人的认可,最终我们也认可了(同时也是表达了我们对史记的创作者--司马迁的尊敬,能写出像史记这样空前绝后的伟大著作的人是不可能随意扭曲历史--或者说他的见闻的),但如果有一天有另一种版本的“史记”,我们将无法像自然科学一样证明孰真伪。
记得有人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就说明了历史的作用:指导人类今后的行为。所以,即使虚构的历史(或者说大家认为它是虚构的),只要具有指导意义,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也可以被认为是历史。
如果按照字面拆解,就是过去的事情,所以没错;即使是按照虚构成分居多的意义理解,也不算不对,因为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真实的历史。
历史是故事,是人类曾经的故事,是集体的故事
跳过狭隘来理解故事一词,或者将故事的内核抽出来理解,这句话就成立了. 故事一般由几大要素组成 时间 地点 人物和情节演绎. 任何一部历史都不可能缺失这些东西,历史本身就是一连串的事件组成,每个事件决不能离这些要素而去.所以历史就是广义的故事.
其实在人类早期,缺乏文字的时代,本民族的历史多以史诗的形式用口头代代相传,这种情况东西方都有.内容也就是不同时期的英雄演义,而演义本身就是一种故事.
扩大事故停电范围。(1) 事故经过:某500kV交流变电站内500kV为3/2接线方式,发生中开关5052电流互感器爆炸事故,导致站内所有500kV线路距离保护的后加速出口,造成站内500kV电压几乎全部失电,事故扩大。经查由于运行规程中关于保护屏上开关位置的功能理解与实际相反而采取了错误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在断路器运行时将此小开关放在投入位置,在断路器检修时放在退出位置。但在该站的运行规程中对此小开关的位置作用叙述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该站在断路器运行时将此小开关放置在退出位置,造成距离保护装置一直误认为开关在分闸状态,因而不带方向的后加速功能常投入,保护在区外故障误动。(2) 事故总结:编制保护规程时必须根据实际的图纸、设计方案以及装置功能,熟悉每一操作部件的使 用方式以及处于不同位置对保护功能的影响,并应经相应技术部门审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