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简短的红色故事?
简短的红色故事: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吴连长带着队...
2024-03-24
为了进一步弘扬鄂尔多斯优秀精神品质,在“爱我鄂尔多斯”发展旗帜下,渲染“让创新创业、尽责圆梦在鄂尔多斯蔚然成风”的浓厚舆论氛围,为“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把鄂尔多斯建成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提供精神动力,鄂尔多斯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拟在全市范围内举行“爱我鄂尔多斯?讲创新创业故事”网络主题征文比赛。征文活动将于9月1日截止,望社会各界踊跃投稿。
作品要讲述各行各业的鄂尔多斯人创新、创业的生动故事,展示鄂尔多斯人“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优秀精神品质。文章在内容上强调真实、真情,在语言和风格上保持朴实、自然。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
征文将在“鄂尔多斯发布”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发表。征稿截止后,由鄂尔多斯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优秀作品进行评选。鄂尔多斯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根据评选结果,对获奖作者给予奖励,对认真组织此次征文比赛的单位予以颁发优秀组织奖。此次征文获奖作品将在各大网站予以推广。
征文电子版发送至ordoswxzx@126.com邮箱,邮件题目为“XXX 鄂尔多斯创新创业故事征文参赛作品”。征文稿格式统一用A4版面排版,题目用小标宋体2号,正文用仿宋体3号字。请在文尾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同时注明“爱我鄂尔多斯?讲创新创业故事”征文字样。
关于到底怎么样才算成功的问题,我与我老公的观点着实不同。我估计,对这个问题,可能十个人中会产生六种以上的不同观点。有的人认为,只要事业成功,就算成功。结果,对这些人来说,往往事业成功之日,也正是家庭破裂之日。下面,我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老公有一个好朋友,姓张,也是浙江人,为了方便起见,就叫他“老张”吧。老张其实并不怎么老,也就是40出头而已。98年前后,他在北京天外天市场苦苦经营,却没有挣到足够的利润,反而被一个俄罗斯老毛子骗去了整整一货柜的高档仿名牌皮鞋,价值约200万人民币。厂方苦苦逼他,他没办法了,就只好跟着一帮闯荡江湖的人一起去了俄罗斯。第一次去时,由于人头不熟。所以,没能讨到债,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结果,厂方又来找他逼债,地方上的人也都看不起他,都笑话他。他觉得实在难以吞下这口怨气,所以,就第二次去了俄罗斯。这次去前,他发誓不成功就不回中国来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死也要死在俄罗斯了。”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哪,这次,他终于找到了那个俄罗斯商人,也从这老毛子手里讨到了一部分货款。可那老毛子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一下子都还给他,于是,就约定每个月支付他一笔款项,另外再补贴一些他在俄罗斯的生活开支,还给老张一个房间,让老张与他一起住。就这样,老张在俄罗斯住了下来。原来他打算讨还了货款就回国内的,可现在变成了必需住一段较长的时间了。于是就干脆用拿到的货款在俄罗斯做起了生意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闲着也是闲着,就干脆做点事吧。”因为手头钱不多,进了货就没钱还国内那家厂家的货款了。所以,就干脆不回国内了。头几个月,他还往家里打电话,可每次打电话听到的都是家人的咒骂声和法院追查他的坏消息。所以,慢慢地就变得不爱往家里打电话了。这么过了一年,他虽然挣了点小钱,但毕竟没能挣出200万人民币来。相反,却把很多钱都变成了压库货。结果,就更不敢回国内了。这么整整混了四年多时间,他始终没敢回一次老家,甚至后面整整二年多时间,他都没给家里打过一次电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气都气死了,还打什么电话?既然他们都那么看不起我,就干脆等到发了大财再与他们联系、再回去看他们吧。”就这么子拖呀拖,一直拖到了2003年“非典”暴发。
一提起“非典”二字,很多人都会心有余悸。可老张却总是一听说“非典”二字就特别地来劲、特别地兴奋。因为就在那一年,他在短短二个月时间内,就一下子挣了整整500万人民币。因为“非典”时期“国门关闭”,很多国内的货物根本无法运往俄罗斯。结果,就造成俄罗斯市场物资严重短缺,那些留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手上普遍没有了货源,而那些原来专业销售中国货的俄罗斯人,更是急得火烧眉毛一般。就这样,他不但清空了所有的库存商品,还因为有头脑,提前到位的二车皮的草席草帽还畅销一空。他说,光那二车皮的草席草帽,他就挣了整整不下100万元。更妙的是,他很早就结识了一位管铁路运输的官员。所以,这次他就利用这道关系,让那官员把他的货提前发到了俄罗斯。结果,他可以说是一下子暴富了。用他现在的话来说:“财神爷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有了钱后,他就想起来要与家里联系一下了。可他一拨家里的电话,居然不是自己的父母双亲,也不是自己的老婆孩子,而是另外一个男人。原来,法院已经把他的所有家产,都判给了那家厂家。他父亲因为这一变故,而一气归天了。他老婆因为长时间与他联系不上,又对他失去了信心,加上谣言说他已经有了俄罗斯老婆,所以,一气之下提交了离婚诉讼。法院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公告了好几次,结果,因为他始终没有与家人和法院取得联系,法院就判了离婚。等到他在“非典”结束后回到老家时,那房子也已经不是他的了,那老婆也已经不是他的了,那女儿也不叫他爸爸了,唯有老娘还住在老房子旁边的一间破柴房里,靠着给人家装配打火机艰难度日。每每当他讲到这里时,我们大家都会陪着他一起哭泣……
他说他2003年年底回家时,就整整在老爹的坟头前跪了半个多小时,整整号啕大哭了一个上午。最后,他留下200万给女儿,把老娘带上,又回到了俄罗斯。2004年,他加入了俄罗斯国籍。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老家。他说他只要一回老家,一看到老爹的坟、一看到已经不属于他的老婆、一看到不管他叫爸爸的女儿,他就会痛苦不堪……
是呀,各位,我们这些做朋友的,也都责怪他不该丢掉亲人不管。可每当你责怪他时,他都会有一种特别的表情,那是一种集无奈、痛苦、愤恨、自责于一体的奇怪表情呀。他现在在俄罗斯已经成就了一番很大的事业,旗下的连锁超市已经有100家之多,还有货运公司,还有一家中国大市场。可是,在他获得巨大成就的时候,他却失去了最最宝贵的亲情呀!
小女子在流泪中完成本篇文章,谢谢大家的支持!可真的是真人真事呀!
请大家评一评,这样的情况,能不能算成功?
袁远,女,成都女作家。
袁远,祖籍四川绵阳,生于北京,长于贵州,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居成都,在多家媒体报刊工作多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有中、短、长篇小说一百多万字、散文随笔三十多万字发表出版,作品被多家选刊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曾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获得过四川第六届文学奖。
此贴专门为袁远长篇小说《隐痛》(原出版书名《亲仇》)发布连载。
第一次发帖,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还请多多原谅。
字数不足,先把关于袁远作品的一些评论拿来凑字数。
姜飞:说说袁远的《亲仇》、《一墙之隔》
去年去泸州,讨论袁远的《一墙之隔》,我趁领导们讲话的时间读完小说,领导们讲完话,我的肚子已经响鼓不用重锤,然后是几位同行讲话,他们都绅淑,属于进化得好的人类,温文尔雅。饥饿令我躁动,平静的会议甚至放大了我的躁动,我在座位上度日如年,听不见大家的话,只虎视所有人的脖子,随时打算下口。如你所知,我已经悲哀地发现自己是血腥的恐怖分子。恐怖分子破罐子破摔,断然抢过话筒。
我从“一墙之隔”的哲学概括,讲到作者温婉的文字与软弱的内心(她让酒吧里的保安准时出现,从而黑老大对那位不K的小姐没能痛下杀手,她让夏葳掏出刀来抢拼死捍卫钱包的段晓蕾,那刀却还未落到段晓蕾身上而小巷中车灯亮起,作者总是不能直面残酷的细节,别有意味),讲到可否突破善良女人式的温婉而笔锋锐利起来,在应当锐利起来的时候,讲到善良的作家袁远与恣肆的杰出作家袁远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一墙之隔”,但这个作家会破墙而逾吗。
我的声音打乱了议程,最初,主持人不知道这厮要搞什么飞机,但随后所有人都知道,这厮已经把会议这个飞机从平流层搞到对流层,对流层掌声四起。
这就认识了袁远,原来是学长啊,失敬失敬,大家在歌厅唱歌,我们就在大厅喝茶,谈小说写作,我甚至给袁远学长分析了昆德拉的《身份》。
于是三五天前三五朋友吃饭,又谈文学——你会发现,朋友相聚谈文学,容易让人误会,因为这个时代的飞机一般都不是这么个搞法。袁远递来一本书,姜老批评,翻开书,又是飞老批评——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老了起来,况她是学长。书是《亲仇》。昨晚看完了《亲仇》,亲与仇,这个题材,的确该让女作家做,男作家搞的是战争与和平,不是亲情与仇怨,如果偏要男作家做而且要做得杰出,那除非他是白先勇。
生活庸常地屈伸,谁会成为你的仇人?当然首先是你最亲近的人,譬如袁远写到的父母与儿女,丈夫与妻子,媳妇与公公婆婆,女婿与泰山泰水,当然,还有其他。人的亲近,有不由选择的,有源于选择的,也有因选择而连带的,生活的空间一旦长时间重合,亲与仇也就同蕴其中。李季兰讲,至亲至疏夫妻。夫妻一室之中,亲疏一墙之隔——或者是一纸之隔吧,点破一纸或为夫妻,突破一纸或分亲仇。人如果单独考察,就讲个自由及其边界,但是如果人们的生命相系,如果比喻自由为一种财产而此刻由于生命相系导致产权不明,那么,清官就果然难断家务事了,因为篱墙之外易论曲直,篱墙之内却是边界难分。
《亲仇》表面上设置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但是这个叙述者的主要视角却是杜晓晗,这不仅是因为小说始于杜晓晗而又终于杜晓晗,还因为叙述者的体察、抒写和关怀的重心都在杜晓晗,你甚至能够从对杜晓晗的叙述中读出更丰富、更真切的经验性内容,这未必与作家的经历呼应,但一定与作家的同情相关。如果将杜晓晗作为小说叙述的核心,则一切亲与仇的叙述都从她的生命中辐射出去,世界被袁远编织得完整起来。袁远显然在写作中抓住了要害,从而所有的叙述从容不迫,一部长篇小说的所有文字因此而形成了严密的体系,也就是说,这虽然是袁远的第一部长篇,但她的组织技巧已经成熟。思考一下贾平凹的情形吧,我阅读贾平凹常有一个感受,他的长篇就是由几个中篇连接而成的,他没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整体节奏,甚至也不如袁远的有机构成。写作一个长篇故事,找准一个生长故事的地基,或者一个扩散涟漪的核心,看来很重要——当然,你可以解构我这不可靠的有机论,新批评式的有机论,我不予反驳,但我拒不接受,因为我懂得写作实践中的形式焦虑,尚未养成只对既成文本评头论足的轻便习惯。
女作家敏感于爱情、家庭、婚姻与婚外的关系,她在呼应读者,尤其是女读者的某种隐秘的阅读期待,那就是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经验,训练目光,长出智慧。《亲仇》的故事正如亲仇二字一样是充满张力的叙事,这样的张力滋生于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许多矛盾统一体,谈到矛盾统一,就会谈到辩证的智慧。一对概念,矛盾统一,在同一个层面形成对照;一个对象,经历时间,或者说经历运动,它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的数量、形象和性质,都是不同,这些不同在时间的链条上也形成对照,这是参差的对照。以杜晓晗与杜德诠为例,父与女,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而父女之间的关系,又在不同的时间段落构成参差的对照,时间的流逝帮助杜晓晗收获了辩证的智慧;而更令人关切的则是杜晓晗与赵亚铭这一对模范夫妻的辩证运动以及叙述者勾画出来的爱恨草图,以及需要咬牙、隐忍才能抵达的幸福和智慧。
袁远不像张爱玲那么犀利,张爱玲处理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攻守和进退,有些经济学的味道,张爱玲站得高,嘴角流露一丝嘲弄,虽然她也觉得二人可怜,安排一场倾城的战争,相当善良地借助外力把他们赶进婚姻的牛圈。但是,在袁远的文字中,没有张爱玲那样的嘲讽,在杜晓晗和赵亚铭之间的关系中,她本也可以一语洞穿他们分分合合的经济学实质,但她却有意识地把一切处理为爱、依恋、疏忽、被动的失足,等等,最终,爱情、原谅、更深切的爱情,在如此炎凉的世界里,重新给杜晓晗一个完整和温暖的小宇宙——虽然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新一轮的麻烦又开始了”,但那些麻烦,已经相当微末,也相当外在了。袁远的文字表明,这个讲故事的人未必一往情深地迷信爱情,但她的确用爱情的油漆将生活的枯枝败叶,譬如杜晓晗生活的枯枝败叶,巨细无遗地刷了一遍,于是四季常青的枝叶继续迎风婆娑,只是飘过来一股油漆的味道。可以设想,袁远写作的时候,假定了一群隐身的读者,其中大部分是三十岁上下的女人,她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心力交瘁,她们需要淋一场润物无声的智慧细雨,也需要在这场细雨中想像生活与爱情的完整、浪漫和美好,她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怨有恨,于是她们还需要想像经历了断裂之后生活与爱情如何变得美好,如何继续美好——于是,袁远写了这部《亲仇》,《亲仇》也成了女人的教科书、梦之谷。
可见,袁远的审美相当古典,也相当浪漫,哀而不伤,怨而不破,爱情的502胶水善良而温情地抹去一切裂痕。
文字清丽,比喻嫌多,如果我们的比喻不能醒人耳目,洞穿真相,那还是白描吧。
我认为自己应当声明一下,我的言论目前只适合于从《一墙之隔》到《亲仇》的文本,而对袁远学长以后的文本,未必适用,因为我虽然可以预言一二,但终究要承认人类无穷无尽的可塑性。其实,《亲仇》虽然完成了袁远关于亲与仇这个主题的思考,但读到最后一页,可知她有意给故事留下了可以续写的尾巴,小说如果继续延伸,则杜晓晗与赵亚铭又当如何?难道这棵树的浪漫绿漆不会剥落吗?所以,文学评论,面对女作家,大约只能论而不断吧,因为作家是善变的,女人也是善变的,至于女作家,那自然是极其善变的了。
相关文章
简短的红色故事: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吴连长带着队...
2024-03-24
湖南省汨罗市长乐古镇的抬阁故事会(国家级“非遗”)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
2024-03-24
什么数字算爆款? 将近半年来,我在头条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我大约地统了计一下:其中展现量一万次以上的39个,包含34万次的1个,19万次的1个,17万次至5万次的...
2024-03-24
他和她共同就读于一所音乐学院,他酷爱音乐,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 尤其是他那一副天生慈性很足的歌喉,更是得到了众多女生的垂青。 使得其它男生即羡慕又妒...
2024-03-24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的话,我认为应该就有十二亿五、六千万佛教信徒。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
2024-03-24
在好莱坞,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听过麦基先生“故事研习班”的大咖可能只剩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了。 罗伯特·麦基被誉为“好莱坞编剧教父”,其著作《故事》有编剧界...
2024-03-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