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关于妓女的童话
欧美的影视作品,大多讲述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喜欢拿过去做文章。 看变形金刚,看阿凡达,看黑暗帝国,看2012,看的是欧美电影,看墨攻,看鸿门宴...
2024-03-23
心灵之约——《走在故乡的路上》序
在人们惊呼纯文学刊物江河日下之际,斜刺里杀出的网络文学却勃然兴起。网络,这一无限辽阔的空间,为广大写手提供了自在写作的沃土。如果说有着诸多清规戒律的传统纸媒文学大多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网络文学则是旷野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由之舞。在这里,写手们各擅才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或抒高蹈之诗情,或描优美之景致,或写人生之悲欢,或侃纷纭之世象,……风格各异,流派不一,或素朴淡雅,或缤纷绚丽,或娓娓絮语,或慷慨横议,或沉郁顿挫,或高亢激越,或温情脉脉,或尖锐犀利,……诚可谓百般红紫斗芳菲。
或曰,网络文学是草根文学,不过是临屏者随意逞情的即兴表演,自娱自乐,难登大雅之堂。此言差矣!经常游弋网络者知道,网络中藏龙卧虎。天涯网友们就常常感叹:“天涯水深!”姑不论这些深潜的高人,且说那些自由表情达意的写手。正是因了他们的草根性,区别于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学,解放了写作的可能性,“我手写我心”,“我写故我在”,心有所郁,气有不平,议之抒之,一吐为快。虽有“为我”而写之嫌疑,但来得本真,来得自然。当然,他们也并不就不食人间烟火,也有担待,也会去“分享艰难”。
美国威廉·W·韦斯特说:“写是为了交流。”网络文学为交流提供了便捷之道。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即时交流正是网络文学的一大特色。那些有特质的作品在论坛发表时,往往引来众多评论,或褒之,或贬之,其中有些作品,短短几天,就有几万乃至几十万的点击,成百上千的跟贴评论,这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这无疑是激励作者继续前行的一个动力。
漫步天涯社区的“短文故乡”,你也会惊喜地发现这参差摇曳的美好景致。如庄晓明先生,用朴素的词写深邃的诗,坚守文学的高标。其诗,寓理性于感性中,如盐溶化于水。其小小说,内蕴丰厚深刻,意在言外,形式特异,自成一格。如邓建华先生,其诗,真情为底蕴,或清新,或深沉;其随笔杂谈,取材独特,别具只眼,信手信腕,常常以小见大,时见哲思;其小说,题材多样,笔触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令人回味。如西西里柠檬女士,其杂谈随笔,善于捕捉当下舆论热点、民生焦点,反应迅捷,尖锐犀利,不苟庸见,乍看笔走偏锋,实则内寓良知与理性,其追求合法合理、公平正义、文明进步之精神令人敬佩。如成都好吃嘴先生,其美食随笔,独树一帜,美食美文,旁征博引,内蕴充实,笔法洒脱,收纵自如。其它随笔亦精彩纷呈,或朴实无华,情真意挚;或文辞清雅,富有诗意;或诙谐幽默,兴味盎然。如马长山先生,其寓言,形式特别,博采其它文类之长,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另辟蹊径,诙谐风趣,逸趣横生,暗藏机锋,言浅意深,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演绎寓意,极富时代气息。如肖福祥先生,其随笔杂谈,善于勾稽陈年往事,并寓深挚情感及警示于其中,远虚词而务本真,风格素朴,文笔简练。如李乙隆先生,其文,不做无病之呻吟,以事实为根据,以道义为准绳,笔挟情感,或庄或谐,时曲喻之,时直击之,尖锐犀利,讽刺辛辣,发人深省。……
故乡因文友们的登场而精彩,短文因文友们的佳篇而闪亮。为了便于天涯故乡朋友们的交流,弘扬天涯故乡的文学张力,巩固天涯故乡的文学成果,展示天涯故乡的锦绣华章,在故乡广大文友们的积极支持下,现推出《走在故乡的路上》一书。
曹丕《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我们不敢奢望此般既宏且久之高标,然而,通过《走在故乡的路上》一书,让我们遍布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进行一场心灵约会,这于天涯“故乡”的无数写手来说,或许不无意义。
心灵的存在之所——谈《老虎坪:情感地图册》
读陈瀚乙先生连载在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的《老虎坪:情感地图册》,我想起福克纳的一句话:“打从写《杀多里斯》开始,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写它不完。”(福克纳《福克纳谈创作》)我不知道福克纳之于陈瀚乙先生的意义,但我知道,老虎坪之于他的意义,他发现了老虎坪,内化了老虎坪,他循着老虎坪纵横交错或隐或现的脉络,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一步步走进这部情感地理,并将心灵栖息于这存在之所。正如瀚乙在前言中所说:“我一直在离开或者走向老虎坪的路上……我和老虎坪,手拉手。走一生。……走向远方,回归内心。”
瀚乙笔下的老虎坪是什么?是田园牧歌,是乡村叙事诗,是民俗风情画,……说得都不错,但又不单是其一,还是他自己的定位更贴近——情感地图册。在这本情感地图册上,他对故土的深情云萦雾纡,遍披故土那稔熟的人事风物。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安静、美好,民风纯朴的老虎坪世界,农人们虽然生活过得不是特别好,但是自得其乐。作者笔触所及,是农人们与之亲密对话的天空、大地、庄稼、花草树木、走兽飞禽的富有诗意的自在呈现,是人与人之间脉脉温情照亮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们熟悉土地的心思,季候的心思,庄稼的心思,邻人的心思。他们劳作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着单纯的幸福与快乐。他们也有叹息,忧伤,苦难,但隐忍、达观与宽容的处世哲学使他们很快走出飘浮在生活中的阴霾。
阅读中,我之所以一次次被打动,不是景物的优美,不是民俗的特异,也不是故事的新鲜,而是因了一“情”字。这情是作者对乡村景物的泛爱之情、深沉的亲情、浓郁的乡谊之情与纯真质朴的爱情。
天空大地,各色庄稼,花草树木,家禽家畜,乃至一条无名小路,一堵篱笆墙,无不吸引着作者目光,并以渗透情感的优美笔触抒写着内心的感受与欣赏。只有精神深溶于乡村世界的真正在场者,方能与乡村万物心灵感应,意会神通。显然,作者是一位精神在场者。在他的笔下,花开有声,庄稼有情,家禽家畜仿佛也通人性。他不仅描写对象,更让对象开口说话。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与万物平等对话的泛爱思想。
作者关于父亲与母亲的文字,没有刻意渲染浓烈的思念,但往往普通的寥寥几语,流露的却是刻骨铭心的怀念。可谓情到深处淡亦浓。如《一个人烤火 》:“父亲一个人烤火。火大了,他叹息‘你娘回来暖和暖和吧,你看我一个人,好火啊。’顿一顿,‘可惜呀!’父亲就好长一段时间不说话,抽烟。”又如《母坟氛围》:“母亲搬家了。她住在这土堆里。……我知道我和母亲离多远。母亲不能说话了,母亲没问我。没谁问我‘回来了?’我想着这句话。”
较之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猜忌与戒备,乡村那淳朴的民风不能不令人向往。那夏夜的纳凉园地,那树下的情意饭场,那充满欢声笑语的浣衣溪流,……这种和谐温馨的场面正是村民们人际关系的鲜活展现。关于村民的质朴、关爱、宽容,路边的草在说话,一个南瓜在说话,河边的垫脚石在说话,偷嘴的家禽家畜在说话。
爱情向来是文学不衰的话题。乡村的爱情来得本真,来得自然,不是花前月下的古典式婉约,也不是美酒加咖啡式的小资风情。《爱,在村里时》生动诠释着乡村的朴素爱情,这是别一种语境,是爱情别一套符号系统:“我为你流汗,是爱的意思。……我给你打猪草,是送你玫瑰的意思。我为你挑家粪,我是在给你玫瑰的。你没有说过‘你给我摘一个桃子,你的桃子是玫瑰。’你不用说的。”
瀚乙本质上是位诗人,对乡村物事的细腻感触,对语言的敏感捕捉,出之鲜活灵动的诗意文字,不仅绘形,而且传神,生动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着的乡村图景。如“一朵花是鸟啄开的。”“一把镢头不挖地,一把镢头的锈是害羞,这就如该挂果的枝,没有挂果,只好让生命在风中轻得易晃,晃苍白的遗憾。” “俚语如一阵风,总能把一身的负重挠得轻一点,轻一点。”
最后,谈谈文中不时闪现的质朴的哲理。作者不是为说理而说理,往往是不经意中逸出一笔来自生活的形象化的哲思。“路边的草找到职业了——做一面镜子,照村人的关系。……草的浓与稀就是村人的关系。” “庄稼要走的路,没有明文规定:老鼠和鸟不能通行。” “山里的路,树木、小草、野花与人,各有各的路,不易看出,能看出的,是人事,便成路了。” “我可以改变刺的位置,改变不了刺的。”
一气读完《老虎坪:情感地图册》后,匆匆草就上述文字,一孔之见,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要走近自由、清洁、本真的老虎坪世界,大家不妨亲自去欣赏。
颠覆伊索——马长山先生寓言管窥
日前,承蒙马长山先生惠赠四本寓言与格言大作及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网络短信寓言集《大拇指上的智慧·短信寓言800篇》。马长山先生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著名格言、寓言作家,著有格言集《幽默精华1000句》、《思路花语》、《愚人妙语》、诗与寓言合集《化装舞会》、寓言集《马长山寓言》等十多部,曾获第五届金江寓言文学奖。匆匆拜读《伟大权力与财富》与《颠覆伊索》,颇感受益匪浅,其寓言,形式特别,内蕴深刻,富有时代气息,或讴歌高尚的道德品质,或张扬人文精神,或揭示丑陋的人性缺陷,或讽刺虚伪的表面做作,……现不揣冒昧,试浮光掠影谈点关于这两部寓言集的学习心得。
樊发稼先生《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的工作报告》中说:“就2004年最新寓言创作来看,我们感到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从题材上来看,不少作者在突破伊索、拉封·丹的模式,力图表现过去中外寓言家从来没有表现过的东西,现代意识、人文意识、生命意识、生态意识成为寓言创作的关注点。敢于触及和表现重大题材,已成为不少寓言作家新的追求。”将此语用在马先生的这两部寓言集上,也十分恰切。其实,马先生也正是近年来寓言界的弄潮者之一。
较之传统寓言,马先生的寓言似乎不太符合标准的寓言,像诙谐风趣的幽默笑话,像暗藏机锋的相声,像言浅意深的哲理故事,像逸趣横生的小品文……其实,博采其它文类之长,借它山之石以攻玉,另辟蹊径,或许正是他的自觉追求与探索,使其寓言别具风味。这些特性的形成,可能与马先生的生活环境(自幼生活于极富相声生成土壤的北京城南龙须沟),自身学养及长期潜心格言创作不无关系。
或问:“如何快捷地了解马长山先生这两部寓言的大致艺术取向?”曰:“《伟大权力与财富》一书后的《答记者杜撰小姐问》与《颠覆伊索》的《前言》是进入马先生寓言世界的有效路径。”这是基于长期且大量的创作实践之上的自我艺术总结,虽只言片语,仍可窥见马先生对于寓言创作的一些艺术取向。如倡导复调式寓言、模糊寓言,对幽默与反讽的强调,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演绎寓意,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多地采用对话体,读者对象面向成人等。
关于复调式寓言,我想马先生是从复调小说移用过来的。复调小说理论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有些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认为复调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马先生说:“我主张多写复调式寓言,即在一篇作品里应该包含多个思想,这些思想可以是基本一致的,也可以是相互矛盾甚至冲突的。”在《伟大权力与财富》中,有相当数量的复调式寓言,而《颠覆伊索》中也时有所见,这往往是对伊索寓言原作情节的改写中实现的。
传统寓言往往强调主旨聚中、单一,而且常常在篇末有一个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本篇要旨,便于人们把握寓意。马先生则力倡模糊寓言,不直接点明寓意,潜隐寓意,将训诫隐匿于故事,将讽刺融化于描述,为解读寓意增高了一定的门槛,让人读后不是一笑了之,而是复思之。此外,马先生之所以倡导复调式寓言,我想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与他提倡“模糊寓言”有一定关系,正是运用复调,使寓意具有了更高程度的模糊性。读模糊寓言,恰似行于淡雾萦绕之山赏景,有层次,有景深,比一览无余更有兴味。
马先生在运用传统寓言习惯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反讽。所谓反讽,是一种含带嘲讽、否定意味和揭蔽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采用对照性的描写或叙述、戏拟、引语、独特的结构、夸大陈述、克制陈述、叙述人评介声音介入等种种具体手法。在马先生的一些寓言中,通过对悖反性因素——悲与喜、成与败、顺与逆、雅与俗、严肃与荒诞——的对照性组织,达到反讽效果。
传统寓言中也时有对话,但马长山先生则更钟情对话体,《伟大权力与财富》中比比皆是,并且常常通篇对话。对话体优越性在于体现了对话者的在场性,因此容易让读者如同置身于当时的语境之中,生动而形象。此外,对话体也有叙事的功能,且能快速推进情节发展。
未了,还是借用张高评先生在《思路花语》序言中的一段话作结:“我一直留意一种书,可以为单调的生活添加一些花絮,可以为枯涩的精神提供一些粮食。而且,它必须轻、薄、短、小,才易受现代人欢迎,它更必须机智、幽默、生动、隽永,现代人才会欣然接受。还有,它还必须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才有卖点,有市场。这种书,到哪里找啊?别急,眼前这一本就是!”虽然说的是马先生的格言,其实也是我读他的寓言的感受。
演绎名著 别开生面——谈侯建忠先生的《名著新寓》
侯建忠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寓言的研究与创作,创获颇丰,已先后出版了三部寓言集:《幸运的亚军》(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二届金骆驼奖)、《蜗牛取名》(第四届金江寓言文学奖)与《名著新寓》。
日前,承蒙侯先生惠赠大作《名著新寓》,认真拜读后,收益良多。此书由三部分组成:水浒系列人物寓言、三国系列寓言、红楼系列寓言,共200余则。无论是从素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此书都多有亮点。现不揣冒昧,杂谈管见。
首先,全书均以古典名著的系列人物为创作对象,通过大胆的想象,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富有寓意的故事,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就笔者所见,在中国寓言界,大规模写名著系列人物似无先例。这种取材颇多优势。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敷演他们的故事,于其中渗透做人处世的道理,表明是非,寄托褒贬,容易被读者接受。
其次,对古典名著中人物行事不是简单地照搬原著,而是基于其性格发展的逻辑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演义。原著中虽然未写,但读者看了故事后,却觉得合情合理,非斯人不能为斯事。传形传神,能如此,是与作者对名著人物性格的深入研究与精准把握不无关系的。如《空城计最大的赢家》,对司马懿的性格挖掘别开生面,发人之所未发,故事寓意“深谋远虑之人,才能使自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让人印象深刻。又如刘姥姥系列寓言,原著中本无,而侯先生以其对底层生活的谙熟,合理想象,写出几十篇故事,既刻划出其天真、活泼、机智、风趣、善良的形象,更通过其为人处事传达出向上向善的寓意。倘拘泥于原著,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不过是原著的翻版而已,读者定弃之,径读原著矣。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创新。
最后,谈谈本书故事的寓言特征。所谓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将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这些道理,其实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通过寓言表达出来,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本书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寄寓鲜明的教谕性。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是灵魂。”本书的大多数寓言正是由“身体”与“灵魂”两部分组成的。先述故事,最后用精辟的语言点明寓意。也有一些作品不是将“灵魂”直接点出,而是让其渗透、蕴含在故事之中。如《徽宗皇帝的御膳》、《张松献图》等。此外,篇幅大多短小,主题集中,语言通俗易懂也是本书的特色。
以上就读《名著新寓》后的感受拉杂闲谈,浮光掠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余途不是我——谈《余途寓言》
余途先生是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作寓言了,积近二十年之功,于2000年推出作品精选集《余途寓言》,可谓厚积薄发。
五一前,在单位收到余途先生惠赠的大作《余途寓言》,因上班忙,无暇阅读,便带回家看,不想却被女儿抢去了。女儿一向爱读寓言,也读过不少中外寓言集。看她读得津津有味,我便知此书定有吸引人之处。这两天,通读了全书,不揣冒昧,试谈点读书心得。
余途常说:“我是余途,余途不是我,于是有余途寓言。”这句似乎有些悖论的话让我迷胡了好久。读《余途寓言》后,对此稍有理解。这句话可能是他在谈寓言其实也是文学创作的。从作品生成过程理解,“我是余途”——本我(生活中的我),“余途不是我”——超我(进入创作状态中的我),“余途寓言”——有余途特色的创作文本。换言之,文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每一个作家而言,不应纯然是别人的克隆,应有其独到之处。通观《余途寓言》,是颇有些“余途的”之特色的。
《余途寓言》分五大类:人言篇,写人的言行;人物篇,写人与物的沟通;动物篇,为动物之言行;物言篇,乃物之言行,余途篇,是寓言化的“余途”故事。前四类,一般寓言故事中常见,是作家创作时惯用的写法。其实文学体裁中有作者进入文本的写法,如博尔赫斯的随笔《我和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和我》等,小说中更是屡见不鲜。然而,传统寓言中作者进入寓言故事中的写法十分罕见,而“余途篇”却突破藩篱,大写特写寓言化的“余途”的故事,写其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思所感,寓鲜明的教谕性与强烈的讽刺性于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余途此书的亮点之一。马长山先生在《我看余途寓言》中对此特别肯定:“塑造了一个连贯性的系列人物。这个人物的喜怒哀乐、智慧与愚蠢、追求与反思,都是我们当代人的真实写照。如果作者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可以预期,中国当代寓言也会和小说、戏剧一样,出现令人难忘的角色。这应该是作者和整个中国寓言界的追求。”
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育好比是灵魂。”传统寓言多走先述故事最后用精辟的语言点明寓意之路。余途寓言则往往不是将“灵魂”直接点出,而是让其渗透、蕴含在故事之中,点到为止。这种写法,较之直接呈示寓意,为读者留下了感悟空间,同时也使一些寓言之旨具有了更多能指的意义。在这点上,与马长山先生近年来提倡的模糊寓言有相通之处。
时下有些人的寓言,动辄近千字乃至几千字,大有趋长之风。余途寓言不同,走精短一路,文笔简练,结构紧凑,篇幅短小,多在一百字左右,少的甚至只有二三十字。文虽短小而意不陋浅,不少篇章颇耐人寻味。如《雅俗之间》两则,均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如其一:麦子熟了。诗人说:“象铺满大地的金子。”农夫说:“是我们的血汗。” 麦子说:“金有价,血汗无价。”寥寥34个字,结构完整,起承转合,别出蹊径,对雅俗问题翻新出奇。其二亦如是。
此外,本书中用现代观念看问题,题材广泛,旧典新翻(如“千里马”、“鸿鹄与燕雀”等),一文一图文图并茂等长处,兹不一一赘述。
因为我是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门外汉,只能粗浅地拉杂而谈,不当之处,还望余途先生见谅。
王昌龄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王昌龄是一位“位卑而名著”的杰出诗人。他的诗现存一百八十余首,大多质量很高。描写边塞征戌生活、表现女性的命运和心灵,是其诗比较集中的两类主题。本文试就其诗中的女性形象作一分析。王昌龄写女性的诗,有二十首左右。这些诗里刻画的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三类:思妇,不幸的宫女,江南少女(少妇)。
一、思妇
王昌龄曾经高歌:“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变行路难》)仿佛他是一个军功至上、卑视儿女私情之人。其实,那不过是他一时的豪语。实际上,在他的笔下,不仅写了征人十分顾念“闺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 更吹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更用心抒写了闺中人的深情幽思。如《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秋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此诗细腻而含蓄地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前二句是不知愁,后二句是悔、是怨。“忽见”二字勾联前后,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变化的迅速。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婉转深微地表达了少妇对从军丈夫的思念。
再如《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乌栖曲》: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
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这二诗均以夜为背景,长夜漫漫,少妇们忧思难遣。《青楼怨》写思妇肠断关山,何以解忧?惟有借鸣筝来宽解排遣内心的幽怨苦闷。月已残,而忧思未已。诗中通过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行为委婉地表露出这位思妇深重的愁思。《乌栖曲》中思妇的心绪是复杂的:既有对从军夫婿的深切思念,也有对他耐不住寂寞而混迹狭邪(妓女所居之地)的顾虑。思妇闺怨向为诗歌中的常见主题。王昌龄笔下的思妇,大都为征人之妇,有着突出的时代特色。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建功边陲,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岑参就曾高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然而,问题的另一面也随之而来,那便是征人之妇形影相吊的孤寂与愁思。王昌龄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着力描绘边关征战生活,偶尔也将笔触伸向那不为人注意的另一面——闺中思妇的痛苦生活。
二、不幸的宫女
王昌龄描写女性的诗歌中,以宫怨诗最多。在《春宫曲》、《长信秋词五首》、《西宫春怨》、《西宫秋怨》等诗里,诗人用凄婉的笔调、新巧的构思,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些深锁在帝王后宫,被剥夺了自由、爱情和幸福的宫女们的悲惨遭遇,以及她们无告的哀愁和幽怨。如《长信秋词二首》: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这里,寒鸦背上带来的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诗人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揭示了宫女们悠长而深刻的内心痛苦。
《长信秋词》共五首,诗人从艳羡、痴想、哀怨、悲苦等不同角度反映了被遗弃宫女的非人生活。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女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但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有的是如玉似花之貌艳羡寒鸦带阳之色,有的是藏在幽深之处听人笑语,有的是长夜寂寞而追思往日的承欢,有的是夜阑霜深痴痴呆呆地挂念着君王的冷热,有的是月夜深宫捣衣。这一些,与她们被遗弃的地位相映照,从内心深处揭示了她们精神上的空漠和心理上的哀怨,以及对不幸命运无可奈何的处境。这一组诗,是王昌龄宫怨诗的力作。
又如《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户外春寒赐锦袍。
诗作描写了春宫中未受宠幸宫女的怨思。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况,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再如《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西宫春怨》以春天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道出了幽囚在深宫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西宫秋怨》中,美人虽倩丽,但君王已情驰爱移。这宫女尽管满腹悲怨,却又心存侥幸。“空悬明月待君王"。诚如刘豹君所言:“然犹有待者,望幸之心,不能忘情于君王也。”(《唐诗合选评解》)其所待结果可想而知,多半是落空,这将进一步增加她的悲怨。
宫女们的非人生活,受压抑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很早被文人所注意,并摄于文学作品中。王昌龄的突出成就在于,集中地用诗歌(尤其是七绝)揭示宫女们内心的痛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蕴藉含蓄。这些诗,唱出了失宠宫女们心灵深处无告的哀愁和怨愤,也间接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吃人罪恶。从这些渗透着深悲巨痛、郁积着无限怨愤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这些不幸女性可悲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
三、江南少女(少妇)
《采莲曲》、《越女》和《浣纱女》等诗,一改宫怨、闺怨诗中所笼罩的“悲凉之雾”,格调上趋向欢快明朗。其中所描写的女性,也不复是有着哀愁怨愤的失宠宫女与无限愁思的征人之妇,而是有健美活泼的风姿、纯真爽朗性格的江南民间女子。
如《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江南一带的青年女子的形象在这里被描绘得是多么真切动人,天真活泼,情趣盎然,充满生机!在诗人笔下,生动再现了水乡女子们操舟湖上,戏水采莲,放声歌唱的欢快情景。第一诗,首句写采莲女们姿容俏丽,皆吴越之国色,似楚宫之妃嫔;次句写她们互相嬉戏,弄水湿衣的娇憨之态,洋溢着活泼、愉快、轻松的气氛;三四句,“对结流动”(谭元春《唐诗归》),写来时艳艳荷花相迎,归来皎皎明月相送,好一派热闹景象。第二诗,也是一幅意趣生动的采莲图。罗裙似叶,人面如花,舟入花间,采莲女们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正当人面荷花两难辨之时,花叶深处悠扬清脆的歌声笑语传来。靓丽的采莲女们那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再如《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此诗首二句以设问出之,起调不凡,极写越女的美丽。人们惯于以花喻美人,而诗人别开生面,谓“江上女儿”于花尤甚,引人遐想。后二句则说今之浣纱越女,有西施之美,而无被征献吴宫之虑,故得公然浣纱于江畔。吴乔云:“直以西施誉之,借吴王作波,妙甚。”(《围炉诗话》卷三)末句“公然”二字,活脱脱地表现出越女们敢于抛头露面,招摇过市的形象。
《越女》一诗中的采莲女则是一位羞涩而又自信的少妇,她有着对青春美的自觉、自矜:“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媳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王昌龄这些描写江南民间青年女子的诗,宛如一幅幅江南水乡的人情风景画。诗人以其清丽的文笔,生动地再现了水乡女子们操舟湖上,戏水采莲、浣纱江头的欢快情景,那争弄莲舟、弄水湿衣的嬉戏,那荷花深处悠扬清脆的歌声笑语,那抛头露面、招摇过市的大胆,那“摘取芙蓉花……颜色何如妾”的娇涩与矜夸……活画出她们健美活泼的风姿和纯真爽朗的性格。
王昌龄倾心抒写女性命运和心灵的上述诗歌,在艺术上也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首先,诗人善于概括感情,捕捉景物,并能用纯熟的艺术技巧凝练地表达出来,笔致流丽深婉,流走圆润,不事藻绘而姿致美丽,刻意锤琢而归于自然,用笔收敛,从容不迫,“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味悠然而长,渊然而深。其次,诗人长于心理刻画,专意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尤其善于抓住刹那间的感触,并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这一刹那间的感触往往是通过外界的事物引起的,忽然闪现在眼前的景致,忽然听到的声响,都是引起感触的因素。“柳色”、“笛声”,以及从昭阳殿那儿飞来的寒鸦,都曾深深触动过诗中的主人公。
以上,分析了王昌龄诗歌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即:哀愁怨愤的失宠宫女,深情幽思的征人之妇,活泼爽朗的江南少女(少妇)。诗人在刻画这些形象时,笔端饱蘸情感。对于不幸宫女和征人之妇,他深表同情;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的江南青年女子们,则惟有赞叹。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有其认识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女性生活的一些情状,以及影响她们命运遭际的某些因素。
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论曹操诗歌的三大主题
曹操诗今存20余篇,往往以旧调旧题表现新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或抒写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表现因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而产生的出世游仙思想,现实性强,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情调苍凉悲壮。章培恒在《三曹集·序》中曾对此作过深刻概括:“(曹诗)最能打动人的植基于强烈主体意识的高昂或悲凉的感情,那是作为主体的个人在与客体英勇搏斗中的命定败北与悲哀、顽强,而作为它的对手的客体,则不但有社会,更有自然。”
一
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忠实反映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是曹操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些诗中,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毫不掩饰地正视现实,结合大动荡时代的自身经历抒写时事,既有对重大题材的着力描写,也有对日常困苦生活片段的撷取。诗人忧时悯世,关心国运和民瘼,表现了对乱世不治的忧虑,对动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这些诗是汉末乱世的一面镜子。
《薤露行》和《蒿里行》均是以汉末战乱为题材的。《薤露行》中作者沉痛地追述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导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内容与此相联系的《蒿里行》,从关东群雄兴兵讨董写起,接写各路军阀“军力合不齐”,各争势利,互结兵祸,掀起了新的大规模混战,而实力最强的袁氏兄弟,一个在淮南称帝,一个在淮北刻玺,都企图攫取最高位权位而自相残杀,造成百姓的大量死亡和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最后六句诗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苍凉激楚,形象鲜明。诗人为百姓的死亡而悲伤肠断,流露了诗人人道主义的感情。这两首诗,以极简约的文字真实地描写了汉末的重大史实,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曹操的这类诗,流风所及,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笔下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抒写。
曹操长期过着戎马生涯,对军旅生活的艰辛及征夫们的怀乡之情有着较深的感受。《苦寒行》和《却东西门行》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前者描写苦寒行军的艰苦和自己的感慨,并在一片苍凉悲慨的气氛中隐隐透出诗人胜利的自信心;后者描写战争岁月里将士们在飘如转蓬,四方征战,年见岁日老,归期无望的苦闷中滋长的浓烈的思乡情结,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此外,《谣俗曲》中,诗人撷取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断,借一个无衣无食的人因无力帮助亲友而感到为难,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上述诗歌表现了曹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突出体现了曹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着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语言浑厚质朴,风格峻拔沉郁。
二
中国诗歌向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乐记》:“诗,言其志也。”《毛诗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里所说的“志”,是包括其本义志向在内的人的主观情志。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之相适应,抒写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为之奋斗不息,成为曹操诗歌的另一重要主题。在他的诗中,既有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也有对太平盛世的憧憬。
《度关山》和《对酒》两诗,是曹操理想政治的集中展露。《度关山》开头提出“天地间,人为贵”,强调治理天下应以民为本,接着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执法公正,人民不争;百姓安乐,五谷丰登。《对酒》也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在曹操的理想社会里,君主、诸侯、官吏都像父兄对子弟一样爱护百姓;社会上,人们都讲礼让,没有争讼和犯罪;五谷丰登,人民殷富。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尧舜之治”的影子。这两首诗,反映了曹操革新政治的理想,也反映了乱世中广大人民的呼声与向往。
曹操的《短歌行》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则表现了他高远的志怀、坚定的信心、卓绝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充满对事业的奋发进取精神。这些诗慷慨悲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采用四言体的形式,以其充沛的感情、朴质的语言和雄健的气势,使四言诗继《诗经》之后再放出光彩。
在《短歌行》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人生的感慨以及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全诗于深沉的忧郁气氛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创业之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念及顽强进取的精神。
《龟虽寿》一诗充盈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英雄之志的率直歌唱。诗中散射出的是一种新的生命观,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并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有关宇宙人生的朴素哲理。《观沧海》既表现了大海,也展示了诗人自己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和开阔胸襟,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和吞吐宇宙的气象。
曹操毕生为统一天下,重建开明的封建社会的理想抱负而奋斗。《对酒》和《度关山》是其太平盛世的理想蓝图,诗中充盈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景慕。较之老子“小国寡民”退缩到古远的原始社会与陶潜“世外桃源”的遗世独立,曹操的乌托邦更多一点现实色彩。实际上,曹操在政治、经济方面确实在实施着一系列较进步、开明的措施。《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诗则表现了苍凉悲歌、顽强进取的壮志胸怀,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建立丰功伟绩的雄心壮志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
三
松浦友久曾经指出:“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应而产生出来的。”(《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张守惠译)在中国诗人的时间意识中,时间是不断流逝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是短暂有限的,是会迅速带来死亡的。这样一种时间意识,给诗人带来了最大的悲哀,同时也成了中国诗歌抒情源泉之一。在汉代诗歌中,对时间的兴叹是非常普遍的。曹操的一些诗,尤其是他晚年的一些游仙诗,这种为不断逝去的时间所困扰,心灵始终不得安宁,理想化为泡影的苦闷也有较突出的表露,具体表现为叹老嗟岁和追慕神仙的思想。“志在千里”的曹操绝不会放弃统一四海的政治抱负,而他又清楚的认识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前,他产生了延长寿命的强烈愿望。《气出唱》、《精列》、《陌上桑》、《秋胡行》等诗就是这种心情通过浪漫主义手法的曲折反映。
《气出唱》三首描写了一个幻想的境界:驾龙乘风,遨游海外;然后上达天庭,与仙人往还,并从那里获得养气、方药的长寿之术;又到昆仑和君山,同王母等“乐共饮食”,共祝长寿。曹操曾自述“性不信天命之事”(《让县自明本志令》),史载他曾“除奸邪鬼神之事”(《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因此,我们与其武断地说曹操是在鼓吹宣传神仙长生的思想,毋宁说他是在表露人生的惆怅与向往。诗人壮志难酬,意绪盈怀,但表现在诗里的不是愤懑的呼叫,更不是绝望的哀号,而是借漫游昊天仙苑的幻思来排释内心的郁闷。
《精列》诗里,诗人清楚地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又幻想求仙长寿,最后不能不把自己推进现实与愿望难以统一的矛盾中,发出“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慨叹,反映出他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时不我待的悲哀。
《秋胡行》二首表述统一大业未成而时不我待的复杂矛盾心情,仍未忘记积极进取。其一(晨上散关山)写他遇到仙人,由于“沉吟不决”,仙人远去。延长寿命,统一国家的愿望既难以实现,于是只有象齐桓公任用宁戚那样的贤才,来完成西伐的事业。其二(愿登泰华山)写他“思得神药”,延长寿命,以实现统一大业。可是诗人又清楚地知道,这可能成为幻想,因而又以“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来自我宽慰。但是这种消极思想毕竟同诗人“壮心不已”的进取精神不相容,因而,最后又以“泛泛放逸,亦同何为”作了断然否定。
《陌上桑》诗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想象,描绘了游仙的幻景,反映的曹操想靠游仙来延长寿命。而末句“寿如南山不忘 ”,点出了他的游仙思想还离不开尘世,所以,即使在游仙中也忘不了自己的过失。
不可否认,在上述出世游仙诗中,是存在一些感伤情绪的。不过,曹操的暮年感伤是有限度的,不象汉末某些文人那样,陷入哀愁绝望之中,或者引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来。如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悲观情绪的浓厚表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而曹操在叹老嗟岁中,仍心系事业。《秋胡行》(之二)说得好:“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者为蚩。”这种精神,同前面《龟虽寿》中表述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的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这种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呈现出的是一种悲壮美的色彩。
综观曹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直抒性情,于社稷于民生于人生,都毫不顾忌地表现自己真实而强烈的高昂或悲凉的感情,悲歌慷慨,壮情是其主旋律。曹操的诗深化了《诗经》以来的忧时悯乱的现实主义传统,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了新的面貌,把现实主义诗歌的批判精神推进了一大步。同时,他又发展了《离骚》以来的浪漫主义精神,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为游仙诗的发展开创了局面。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表现出他的鲜明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胸怀和气魄;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质朴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诗风雄浑苍劲,质朴古直,属于一种刚性的阳刚美。这种诗风,是其自身英雄气概及时代风貌的反映。胡应麟说:“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诗薮》)敖陶孙《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吴乔也说:“(曹操)终身攻战,何暇学诗,而精能老健,建安才子所不及。”(《围炉诗话》)这些评价,是颇中肯綮的。
《诗经》中女性婚姻的悲歌
提起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婚恋悲剧,人们往往拈出《红楼梦》里那“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的大观园群芳,《三言》中因李甲负心而怒沉百宝箱投水赴死的名妓杜十娘,《霍小玉传》中因被李益抛弃悲愤交集气结而死的歌妓霍小玉,……甚至上溯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遭恶婆婆横加指责而被休回家的民女刘兰芝,为她们掬一捧同情之泪。
其实,《孔雀东南飞》还不是最早反映女性的婚恋悲剧的文学作品。在《诗经》里,已经多有描写妇女们婚姻不幸的诗篇。
《邶风·柏舟》就是一个女子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哀悲叹。《王风·中谷有蓷》则是一个孤苦无靠的被弃弱女子的自伤自悼。《小雅·我行其野》写一个女子远嫁他乡,不料丈夫却另有新欢,她只能愤然与丈夫决绝。《卫风·氓》中那个女子受貌似忠厚的“氓”的美丽谎言的迷惑,一往情深地思恋并最终以身相许,婚后,她夙兴夜寐地操劳家务,得到的却是“氓”的负心、虐待以至休弃,在肉体上尤其是精神上受创甚巨。《邶风·谷风》与《小雅·谷风》均写女子被弃。前者写贫苦时,夫妻生死相许,相濡以沫,在她的辛苦操持下,日子渐渐好起来。可是丈夫喜新厌旧,故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在迎新人之时,将她赶出家门。后者写被弃女子满腔怨愤,直斥丈夫的无情无义。
在那个时代,妇女们的命运是何其悲惨,她们被负心的男子欺凌乃至抛弃,却软弱无助,没有能力反抗,备受苦雨凄风的戕害与蹂躏。其实,这些不幸女子们自身何错之有哉!她们都有着勤劳贤慧的品质,也曾有过姣好的青春容颜。她们遭践踏被遗弃的悲剧发人深省:表面看,或因家庭经济的变化,或因颜衰色减美貌不再,或因所托非人,但根本原因乃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卫风·氓》中的那个女子在日夜辛劳中容颜凋谢,这时,她得到的不是丈夫的怜爱,而是嫌弃。《王风·中谷有蓷》里的那个弱女子也因色衰被弃。这些不幸的女子,在青春貌美之时,尚无见弃之忧,一朝年老色衰,就摆脱不了被喜新厌旧的男人抛弃的命运。这些悲剧警醒我们:婚姻中,如果男人仅悦于女人的外貌之美,那么女人往往难逃“以色事人,色衰爱驰”的悲惨命运。
《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任劳任怨地操劳,家底殷实起来。按说,她该安享家兴人和的幸福生活了,然而,残酷的现实击破了她的美梦,背义恶德的丈夫在这家业兴盛之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一面是她的辛劳使家庭走出困境,一面是她的婚姻走向危机。换言之,家庭生活境遇的改善竟然成了她见弃的基因。当家境贫寒时,丈夫尚能与结发妻子同甘共苦,一旦境况改观,便“糟糠之妻”下堂矣!
《诗经》中的这些诗篇,向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先秦妇女卑贱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在婚姻上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先秦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业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宋朝理学大倡之后的森严,但由于妇女们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婚后遂沦为男子的附属品,于是,她们的命运便不能自主,而掌控在男子的手里。这就为不幸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孽种,一旦境遇变化,婚姻的危机便由潜在而趋外露,甚至走向对古代妇女们来说最为痛苦的绝境——休弃。
返观现代社会,类似这些古代不幸女子的婚姻悲剧似乎并未绝迹,在有些地方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试问,有多少与“暴发户”共同打拼的“糟糠之妻”还在堂?又有多少傍大款的小蜜二奶上了堂?
回文诗杂话
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正统诗体之外,别有杂体诗旁逸斜出潜滋暗长。所谓杂体诗,《辞海》说:“诗体中的一种,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诗等。”宋严羽《沧浪诗话·文体》中亦有类似论述:“论杂体,则有……盘中、回文、反覆、离合,虽不关诗之轻重,其体制亦左,至于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辞海》与《沧浪诗话》虽都承认杂体诗为一种形式上独特的别类诗体,但评价均不高,认为是文字游戏。然而,历览各代诗歌,却多有诗家于杂体诗中逞才炫技,各擅胜场,各领风骚。其中既有大诗人,也有硕学鸿儒,山野隐士,闺中思妇,甚至帝王。如前秦苏蕙(若兰)的《璇玑图》,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药名诗、州名诗、卦名诗、回文诗,唐元稹、白居易的回文诗,宋王安石的人名诗,苏轼的回文诗、图画诗,黄庭坚的同旁诗、八音诗,连理学大师朱熹亦写回文诗,明高启、汤显祖亦为之,清词人纳兰容若、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直到现代冰心与梅贻琦还合写过宝塔诗。如此多的诗家嗜好杂体诗,恐怕仅用“游戏笔墨”一语定其性未免太武断了吧!还是刘坡公《学诗百法》所言公允:“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在杂体诗中,回文诗是颇负盛名的一类。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也写作“迴文”、“回纹”、“回环”。它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用此法于诗,谓之回文诗;用于词,谓之回文词。因词亦为诗,下面统称回文诗。自西晋以降,历代多有回文诗传世。
谈到回文诗,就不能不提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与窦滔妻的《璇玑图》,前者乃发轫,后者臻巅峰。《回文类聚序》云:“诗体不一,而回文尤异。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
据说汉代苏伯玉的妻子因丈夫外出久不归家,思夫心切,就把诗词写在盘中寄给他,因名《盘中诗》。该诗作法,屈曲成文,从中央以周四角:“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出鲤鱼,鲤鱼肥,空仓雀,常苦悲,吏人妇,会夫稀,……”诗意宛转回环, 愁思殷殷,不可仅以文字游戏视之。但此诗属非典型回文诗——不能倒读,故只能说是“肇端”。
最负盛名的回文诗当属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若兰)的《织锦璇玑图》。关于此诗由来,已敷衍成佳话。苏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窦滔颇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信。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此图以841字排成纵横各为29字的方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等,得诗3752首,才情高妙,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令人叹为观止。该诗非徒有形式,也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若兰内心的悲欢苦乐。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大惭,深感负爱妻若兰,当即遣回赵阳台,盛礼迎苏若兰到襄阳,历此风波,夫妻更加恩爱。《璇玑图》深得女皇武则天的褒扬,亲自撰文,誉其“纵横反覆,皆为文章(诗),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是“确评”。
经过历代诗人的潜心钻研追新骛奇,回文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如单句回文诗,双句回文诗,全篇回文诗,迭字回文诗、诗词双回文诗等。
单句回文诗
单句回文诗,是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如苏轼的《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此诗欲抑先扬,前四句写乐景,缠绵柔丽,后四句写悲情,凄凄戚戚。诗中那位隔着篱笆深情偷窥的江南女子何等娇柔可爱!而别离的愁苦又是何等凄伤!清代大词人纳兰容若也有单句回文词《菩萨蛮》三首,其一云: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裒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裒,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 以“寒窗雾”、“天暮”、“落花”、“啼鸦”、“裒罗”、“影瘦”、“一丝红”、“一剪风”等凄冷萧瑟的意象反复渲染,怎一个“愁”字了得!
双句回文诗
双句回文诗,其特点是每两句成一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倒读,自始到终皆如此。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咏雪》:“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奁粉飘落花,舞蝶乱飞盐。”以 “飞盐、舞蝶、奁粉、落花”四个意象状写雪的洁白之色、轻盈之态,除奁粉外,其它三个意象词序颠倒,词性变化,偏正结构变为主谓结构,摹写物态由静转动,使得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可谓佳妙。又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咏四季的双句回文诗,其《咏春》云:“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春夜月明,岸柳依依,丝丝弄碧,莺啼婉转,悠扬悦耳,好一派旖旎风光!
全篇回文诗
全篇回文诗,就是全诗中字句顺读、逆读均可,不仅都合韵律,且均有意味。此类回文诗颇多。宋朝李禺写了一首夫妻对答的《两相思》回文诗,十分有名。正读是夫致妻,极道思念家中妻儿之苦:“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倒读,则变成妻致夫:“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顺读倒读,作者的身分、语气、居地等等亦随之变化,均感情含蓄蕴藉,真切深沉。
迭字回文诗
迭字回文诗,就是回文中有叠字。这类诗有多种形式:一字重叠、二字重叠、三字重叠、四字重叠……秦少游寄给东坡的“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就是四字重叠。上文提及的吴绛雪咏四季的双句回文诗,亦是四字重迭回文诗。每首仅用十个字迭出,却不失季节特色,俨然四帧意境优美的画卷: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诗词双回文诗
诗词双回文诗,这是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回文诗,诗倒读可以成词,词倒读可以成诗。互变的回文诗词,句法结构和押韵的平仄都要变,难度甚大,颇显诗人才情。清代才女张芬写过一首回文诗词,作律诗看,尚佳,倒读成词,则更妙。正读是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反读,则是《虞美人》词:“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清代朱杏孙有一首《虞美人》词,尤其难能可贵。词本身是回文,同时又能标点为七言律诗,亦可倒读。词云:“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倒读也是调寄《虞美人》,但韵脚变了:“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此词重新标点,乃一首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则为: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在中国文学史上,回文诗包括其它杂体诗不登大雅之堂,专家学者往往非议之,卑视之,在撰述文学史时,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存在,淡化之,甚至只字不提。其实,在正统诗体如五言、七言律诗及绝句的确立过程中,它们也功不可没。正是诗人们长期地广泛探索创新各种诗体,总结成败得失,才使得正统诗体脱颖而出。我想,对于充分展示汉语神奇组合功能的杂体诗,仅从形式探索的角度言,也是有其价值的。何况杂体诗又岂止形式哉!同样可以叙事、状物、抒情、言志。观百年新诗发展,自由诗盛行,诗体未定,可戏谓之新诗的杂体时代,倘若诗人们多方突进,锐意创新,或有新诗的典型诗体横空出世。其实,新月派的新格律诗、冯至的十四行诗就是不错的尝试,惜其后继乏人,终未蔚为大观。
迭字诗杂话
迭字又称重言,即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日常用语里,迭字现象比比皆是,如形形色色、洋洋洒洒、风风火火、鬼鬼祟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口口声声、婆婆妈妈、堂堂正正、偷偷摸摸、吞吞吐吐、熙熙攘攘、战战兢兢……不胜枚举。然而,诗家则以迭字为大忌,尽量不越雷池一步。明杨升庵说:“诗中迭字最难下。”顾炎武《日知录》也说:“诗用迭字最难。”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迭字诗,不仅突破禁忌重复字词,而且翻新出奇大用特用。所谓迭字诗,就是以一定规律运用反复迭用的修辞手法创作出来的一种诗。它构思巧妙,用字精当,常常产生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迭字诗形式多样,有环迭诗、迭字回文诗、通篇重迭词语迭字诗、半字顶针体迭字诗、诗中多有迭字的迭字诗等。
一、环迭诗
环迭诗,是排作环状的一句话,按顺时针方向用迭字法即读成一首诗。
据说秦少游曾寄给苏小妹 ,信是这样的:“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转漏闻时。”(环形排列)苏小妹接信后,解读出内容,原来这是一首迭字诗,“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诗中抒写了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苏小妹立即仿照这种形式回函:“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阕新歌声嗽玉。”(环形排列)苏小妹的回信亦是一首诗:“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写得有声有色,清新明快。
二、迭字回文诗
迭字回文诗,就是在迭字基础上的回文诗。后句与前句有迭字,有一字重迭、二字重迭、三字重迭、四字重迭.....我在《回文诗杂话》中对清人吴锋雪咏四季的双句回文诗有介绍。如《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兹不赘述。
三、通篇重迭词语迭字诗
这类诗,通篇都由重迭词语组成。前后词组按一定的规律拆开组句,连缀成一首诗。
如常被人引例的《路边花》:“路路边边花花开开有有时时春春去去谁谁怜怜惜惜花花枝枝落落地地践践作作泥泥余余香香好好忆忆春春梦梦思思故故乡乡抬抬头头望望月月茫茫。”
迭字诗解读:“路边花,路边花开开有时。有时春去谁怜惜?春去谁怜惜花枝?花枝落地践作泥,落地践作泥余香。余香好忆春,好忆春梦思故乡。梦思故乡抬头望,抬头望月月茫茫。”
据说宋朝佛印和尚,曾劝苏东坡急流勇退,寄长歌《春光好·寄东坡》一篇,每二字一连,共一百三十对字,为现在所见到的最长迭字诗:
野野/鸟鸟/啼啼/时时/有有/思思/春春/气气/桃桃/花花/发发/满满/枝枝/莺莺/雀雀/相相/呼呼/唤唤/岩岩/畔畔/花花/红红/似似/锦锦/屏屏/堪堪/看看/山山/秀秀/丽丽/山山/前前/烟烟/雾雾/起起/清清/浮浮/浪浪/促促/潺潺/爰爰/水水/景景/幽幽/深深/处处/好好/追追/游游/傍傍/水水/花花/似似/雪雪/梨梨/花花/光光/皎皎/洁洁/玲玲/珑珑/似似/坠坠/银银/花花/折折/最最/好好/柔柔/茸茸/溪溪/畔畔/草草/青青/双双/蝴蝴/蝶蝶/飞飞/来来/到到/落落/花花/林林/里里/鸟鸟/啼啼/叫叫/不不/休休/为为/忆忆/春春/光光/好好/杨杨/柳柳/枝枝/头头/春春/色色/秀秀/时时/常常/共共/饮饮/春春/浓浓/酒酒/似似/醉醉/闲闲/行行/春春/色色/里里/相相/逢逢/竟竟/忆忆/游游/山山/水水/心心/息息/悠悠/归归/去去/来来/休休/役役
这一百三十对字,实在费解,难住了大文豪东坡,他苦思冥想,终无所得,最后还是聪颖的苏小妹破译出来,原来这是一首迭字诗,老友佛印煞费苦心,盛赞春光好,用意乃在劝其从险恶宦海中脱身,息心归隐,逍遥山水: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爰水。浪促潺爰水景幽,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杨柳枝头春色秀。枝头春色秀时常共饮,时常共饮春浓酒。 春浓酒似醉,似醉闲行春色里。 闲行春色里相逢,相逢竟忆游山水。竟忆游山水心息,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元人乔吉也曾效易安词作《天净沙》一曲:“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五句也全用迭字,但格调不高,有斧凿痕迹,可谓弄巧成拙,后人多有效颦之讥。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就称乔吉的模仿是“丑态百出”。
四、半字顶针体迭字诗
半字顶针体迭字诗,又称“离合藏头体”、“借字联边”等。此种诗体后句首字多系前句末字的一部分,以《回文类聚》所载据说是白居易的《游紫霄宫诗》为最早,后人仿者甚多。如无名氏的《春景》,排成圆形,将后句诗首字重合于前字之中,遂成图形文字游戏如下:
轻云静正春宵淡星疏带浪摇藓绿荫浸曲涧桃红艳映平
飘 潮
香异蕙芳分翠点频溪垂柳娇貌玉成妆杏梦闺金醒唤莺
这首“半字顶真体”的迭字诗,从左边“飘”右部“风”顺时针读,并将“宵、摇、涧、潮、梦、娇、翠”拆出“月、山、水、朝、夕、乔、十”,即成七律一首:
风轻云静正春宵,月淡星疏带浪摇。
山藓绿荫浸曲涧,水桃红艳映平潮。
朝莺唤醒金闺梦,夕杏妆成玉貌娇。
乔柳垂溪频点翠,十分芳蕙异香飘。
再如1986年新刻在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遇仙桥头石碑上的一首诗,如下图:
机时得到桃源洞
忘钟鼓響停始彼
尽闻会佳期觉仙
作惟女牛下星人
而静织郎弹斗下
机诗赋又琴移象
观道归冠黄少棋
这首“半字顶真体”的迭字诗,只要从圆心的“牛”字开始,顺时针由里向外旋转而读,把句末字的半边,作为下一句的句首,便可成一首七律: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五、诗中多有迭字的迭字诗
谈诗中迭字,人们总会提起李清照《声声慢》那创意出奇的卓绝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竟连用了七个迭字,将诗人彷徨、孤独、寂寥、落寞、无奈、悲凉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
其实,诗中迭字源远流长。《诗经》中已滥觞。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等等,数不胜数。《文心雕龙·物色》盛誉《诗经》中的迭字用法:“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在迭字的运用上也颇精妙。六个迭字,乍看枯燥,细味则贴切而又生动,有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之美。青青与郁郁,状河畔草与园中柳的生机畅茂,青青重在色调,郁郁重在意态;盈盈、皎皎,形容美人的绰约风姿,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韵;娥娥与纤纤均状容色,娥娥是总体印象,纤纤是细部描摹。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也为人称道。写自然景色:漠漠广畴,白鹭翩飞,深山茂林,黄鹂婉啭,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据传唐李嘉佑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并不出彩,王维增添两个迭词,点铁成金,意境来得开阔,深邃。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佑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
清代薄命才女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萧》一词,运用迭字二十多个,其精妙不让易安词,誉之双璧似不为过:“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声声血,字字泪,沉痛哀苦,令人肠断。
以上谈了迭字诗的一些类型,分类比较勉强,但为了较全面地加以介绍,也只好如此了。上引诸例中,有写得成功的,但也有失败的。从中我们应该有所警醒——在文字技巧的运用上,恰到好处方是高境界,不可生搬硬套,刻意追求,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沁园春·长沙》的对比艺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早期所作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该词中,诗人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其出神入化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一 独与群
上片开头的“独立”与下片的“百侣曾游”相映衬,一孤独,一热闹。“独”字,表明此次乃一人独游,所以会有深沉的思考,会浮想联翩,而这里又是“携来百侣曾游”的地方,一个人旧地重游,自然会回忆起当年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奔放,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何等豪迈的意气!在那一段峥嵘岁月里,呈现的是一派热烈的情景,洋溢的是一片青春的气息。这些同学少年,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热烈的探讨救国之道。这些同学少年,血气方刚,充满革命的激情和锐气。在往昔“百侣”同游的热闹景象的映衬下,突现出当下诗人“独立”的寂寥,而因这寂寥,使诗人“怅寥廓”,进而向苍茫的大地发出豪迈铿锵的问语:“谁主浮沉?”使诗意翻深一层。在“独立”的寂寥中,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火热的斗争生活的神往。
二 远眺与近观
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相对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前者是远望,后者是近观;前者是往高处望,后者是往低处看;远景朦胧,近景清晰。远山绵延,重峦叠嶂,一“万”字写出山之多;秋林经霜,枫叶尽染,一“遍”字见出红之广,近观的是江水,澄澈碧绿,清波淼淼;江面上,更有千百大船争相行驶,显示了何等的气势。
三 仰视与俯察
“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察。鹰击与鱼翔,上下映照,“击”字,写出了苍鹰的雄劲,着力形容其飞得矫健有力,像搏击一样;“翔”字写出了鱼儿的悠然神态,形容鱼儿游得自由轻快,像飞翔一般。“击”与“翔”,一刚一柔,相得益彰。长空鹰击,水底鱼翔,天光水影,相映成趣。
四 静态与动态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写静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写动景。前者,写山写林,均是静穆的远景;后者,写江水漫漫,大船争驶,均是流变的近景。一动一静,相互映衬。静景因了灵动的生气灌注,不失于板滞﹑僵化;动景因了静穆的氛围烘托,不失于轻佻﹑混乱。
五 红(暖)与碧(冷)
山“红”与水“碧”相对。俗话说,“红配绿,美不足”。秋山,红妆紧裹;秋水,漫江碧绿,美仑美奂的景观,怎能不令人心怀驰荡!“红”是暖色,象征热情奔放。在词中,“红”的意象洋溢着诗人火热的情趣。碧是冷色,象征生机和希望。绿的意象中,洋溢诗人对碧绿明净江水的喜爱之情。冷暖色调的对照中,透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特征。
六 点与面
“雄鹰”和“游鱼”是点,“万类”(一切生物)是面,点与面相互映衬。长空雄鹰,自由翱翔,举翼高飞;水底游鱼,悠然来去,怡然自得。而鹰和鱼只是举例性质,其实一切生物(万类)也都像鹰和鱼,在秋光中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奋力拼搏。诗中,“点”上的工描细绘,使“面”上的概述不致空洞,浮泛;而“面”上的概述,又拓展了“点”的狭小逼仄的视域。两者映照结合,摇曳生姿。
以上,试从六个方面来谈《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驾驭对比手法的娴熟与高妙。
也谈手机短信小说
阿·托尔斯泰说:“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近来,在一些网友的促动下,尝试写了一些姑且称之为短信小说的小东西。通过学习网友们的作品和自身的体会,试谈点关于短信小说的陋见,以抛砖引玉。
短信小说,应两条腿走路——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众的,具有手机传播阅读的特色。两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成其为短信小说。短信小说与微型小说是近亲,具有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在写作上追求“微型、新颖、通俗、巧妙”的目标。
一、微型,指篇幅短小。微型小说通常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短信小说应该更短小,彰显短信特色,符合手机阅读心理。如敝作《盖章》共计67个字:
一日,某人找办公室主任盖章。主任神色严肃地说,这事得局长点头。
次日,某人拎礼品来。主任正准备盖章,某人说:“不用请示局长吗?”
主任一笑:“这点小事就不用惊动局长了。”
时下有些冠名短信小说的作品,动辄上千字,有的多达几千字,将其分成很多微型段落,其实,这不过是微型小说乃至短篇小说的变形而已,不应划入短信小说的范畴。因为它与手机传播的便利快捷相悖。谁愿意不停地翻读几十个短信啊!
二、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三月花。”应用到短信小说上,前者指形式,后者指内涵。人云亦云不能抓住读者眼球,短信小说应能让人眼前一亮,耐人寻味。如马长山先生的《珍》:
珍和国这对二十年的夫妻分手了。
珍要花七万块去以色列整容,国死活不干。
“咱家一共就十一万存款了。儿子还得上大学呢!”国怒火满腔。
珍望着镜子里阡陌纵横的脸,流着泪恳求国让她破费一次。
国是个倔脾气,他选择了分手。
珍分到了六万,她又借了点钱,终于到以色列圆了梦。
望着珍俏丽的脸蛋儿,女同事们嫉妒得咬牙切齿,男同事们激动得热血沸腾。
本市一位丧偶的副市长向珍求婚并如愿以偿。
“女人投资,一定要选准项目。”珍酒后对女友耳语道。
三、巧妙,指构思精巧。文似看山不喜平。短信小说尤其如此。构思上不起些波澜,直来直去,读者必无兴趣。读后,倘能让读者感叹“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谓成功。在这方面,一些优秀的侦探小说、悬疑小说可资借鉴。此外,处理小说结尾,“欧·亨利手法”也值得效法。如马长山先生的《间谍》:
我是一个间谍,已经潜伏30年了。
我不想过白天是人,晚上是鬼的日子了。
可是一想到婷,我又失去了自首的勇气。
婷还像个脆弱的小女孩儿。她多愁善感,看见别人的一点不幸就要难过,她甚至为小狗而流泪……
离开了我,她还怎么生活?
圣诞夜,我们宽衣解带……
“把灯关上。”婷红着脸说。
“可咱们以前一直……”
“把灯关上。”
“你说什么?”
“把灯关上!”
天啊。“把—灯—关—上”——这正是当年上峰告诉我的接头暗语。……
四、通俗,指语言明白易懂。短信小说的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应面向大多数人。语言上,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受欢迎,生僻晦涩则人皆远之。试想,有几人会对手机上的一条短信中的语言再三琢磨呢?
其实,文无定法,短信小说亦不例外。梁武帝曾说:“做人应当谨慎,作文且须放荡。”此语很有道理。短信小说作为小说家族的新成员,还处在萌芽阶段,欲正其名并光大之,尤其需要大胆探索。当涌现出一大批佳作与众多短信小说创作好手时,方可从真正意义上来探讨总结其创作规律。
穷则变
不知不觉中,在天涯社区“短文故乡”陆续写了百来篇杂七杂八的手机小说,虽有量,但论质,则谈不上什么出色的作品。正在写手机小说的朋友经常感慨,越写越难写了!诚然!我也有这种感觉。
写作中遇到这种坎的时候,有人可能搁笔一段时间再写,有人可能继续写。持续写,通常有的情况是:一是硬着头皮写,在原地转圈,那就不会有太大起色,当然,这也并非无益,在练笔中也会有提高,但那往往不是质变;二是寻找新的突破口,求变——写作观念要变,题材要变,创作手法也要变。
关于第二点,我读外国现代派小说大家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夫卡等颇感受益。另外,这段时间读马长山先生的寓言,也学到不少东西:如用现代观念甚至超前观念看问题;提倡模糊主题;构思上“双欧·亨利手法”等。其实,写作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同类体裁的可借鉴,不同体裁的,亦可借鉴。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我想,大家在写的时候,当遇到困境时,不妨变之,惟变才能突破自己,开疆拓土,走进新境界。
也谈“闪小说”
天涯社区“短文故乡”举办的“手机小说征文”(暂定名)已接近尾声。关于这类180至210字小说的命名,大家讨论热烈,已有22种命名:迷你小说、袖珍小说、蚂蚁小说、纳米小说、残小说、核心小说、拇指小说、玲珑小说、麻雀小说、超微小说、手机小说、短信小说、超短小说、极速小说、针眼小说、非常小说、最短小说、极短小说、一寸小说、一分钟小说、一叶小说、瞬间小说等。
昨天马长山先生又提出一个“闪小说”(flash fiction)的名称,让人眼前一亮。我比较倾向“闪小说”这个名称,理由如下:
一、从作者创作角度看,“闪小说”是灵感的火花,是心灵的闪电。作者从广阔生活中捕捉有意味的光点,杯水兴波,迅捷地表达。
二、从文本角度看,“闪小说”精炼短小(180至210字),内蕴不陋,此“小”是蕴含了某种丰富内涵的“小”,是体现为一种“精”的“小”。正如闪电,不特是光,更映照天宇,令人目眩神摇。
三、从接受(读者)角度看,“闪小说”是一种快乐阅读,符合消费时代的快节奏特色。因其短,阅读快,可见缝插针随时随地阅读。此外,通过阅读,不只消遣外在的光环,也引人心弦的颤动,思考文字背后的内涵,掀起心灵的风暴。
再答“天涯社区征集的手机小说1001篇能出版的概率有多大?”
天涯社区“短文故乡”举行《手机小说1001篇》征稿的过程中,有网友发《天涯社区征集的手机小说1001篇能出版的概率有多大?》一文质疑:“我个人看法,手机小说都是只有故事没有情节的小笑话,大家都只是在搅尽脑子的去找所谓的新点子、新素材、新创意,事实上却一起走进死胡同了,越看越老套。艺术的成分几乎没有。”
兹就网友质疑一一予以答复。
1.天涯社区征集的手机小说1001篇能出版的概率有多大 ?
答:很大!本书主编之一,曾长期担任出版社编审的著名寓言、格言作家马长山先生主编过不少类似书,并且均成功走向市场,成为畅销书。如《大拇指上的智慧——手机短信800篇》、《中国网络寓言精品选》等。
现天涯社区“短文故乡”、故乡社区“二言堂”及两位主编的邮箱里的手机小说征文总量已逾3000篇,参与写手达200人,且其中不乏微型小说名家如侯发山等发来小说支持。有量有质,这为本书的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书名上是否用手机小说,出版时再商讨决定。我们准备从所有来稿(理想的话,可能超过3000篇)中挑选,如果质好量够,出1001篇,质量不够,出500篇。我们的目标是要出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
2.艺术的成分几乎没有。
答:你看过几篇文章?下此结论未免武断。在征文期间,已有很多家报刊关注征文活动并其中作品。如2007年5月22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八年级第21期暑假合刊头版刊载了王豪鸣手机小说《钱庄》、《死罪》2篇;《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7年8月上半月发表王豪鸣手机小说《中奖》《芳姐》《白日惊魂》《爬行者》4篇。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新快报》就了王豪鸣、冷月潇潇、张亮、诗人马帮、不觉寒、无刃剑等的42篇手机小说征文作品。
3.手机小说都是只有故事没有情节的小笑话。
答:“都是”,好个一偏概全!客观地说,是有一些作品流于笑话,但大多数绝非如此。何况不少人从未写过所谓手机小说,一切都在摸索中,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都写得好才奇怪。此外,手机小说也并不就排斥笑话的风趣幽默之品质,融入其它文类之长为我所用乃现代写作的一种趋势。
至于“没有情节”,我想小说最主要的是用虚构的形式,刻划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外在的社会生活或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在世界。西方现代派小说就有不少作品并不以情节取胜。淡化情节也是中国一些先锋小说的特征之一。
4.大家都只是在搅尽脑子的去找所谓的新点子、新素材、新创意,事实上却一起走进死胡同了,越看越老套。
答:“都只是”,你看了三千多篇文章吗?我看过,可以说,所谓的“都只是”,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而在创作中跳出窠臼,找“新点子、新素材、新创意”,不正是应该且要提倡的?难道非得在原地转圈才是正当的?囿于原有领地,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有实验才会有进展,即便证明实验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至少为后来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基于文学的点评
看到网友“五月歌飞”在几首诗后的点评,让我想到“基于文学的点评”这个话题。
如“五月歌飞”对我的《秋之短章》的点评。
秋之短章
闲云淡染的天空
雁字回声
优雅地谢幕么
原野炫耀丰满的腹部
无边的金色欲望
在深处燃烧 疯长
谁掌中的镰刀反复锃亮
谁雄性的歌喉在风中绽放
“五月歌飞”点评:雁字回声凄凉无比,何以优雅?原野炫耀的不是腹部,而是女人似的胸部。诗求美也。此诗唯“无边的金色欲望/在深处燃烧”让人深味。金色的欲望,只能在深处燃烧。精妙!
“五月歌飞”是在用心阅读的,其点评不是一味誉之,而是在研读文本时,以文学性为标准,好处说好,不足之处也径直拈出。人都是喜欢听美言的,尽管也知有些言辞未必真切,而因忠言逆耳,往往远之。《老子·第六十八章》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俗话也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虽逆耳,但恰恰利于提高啊。
我想,只要不是恶意打棍子,拍砖,多点逆耳忠言是好事。
妙趣横生的数字联
在楹联大观园中,有一些数字联,妙用数字,趣味横生。
北宋宰相吕蒙正,幼年十分聪颖,才名播乡里,但家道贫寒。相传一年春节之际,他在自家破屋门上,贴上这样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门楣大书横批“南北”二字。不少好奇者围观,但均不知其意。只有一位老者看后,拈须颔首,连称“好对”。原来这是一副“歇后对”,像歇后语那样,话到口边留三分,字面上不说,而是言外寓意,弦外有音,别具一番情趣。上联单缺“一”,下联偏少“十”,横批只写“南北”,缺少“东西”。联意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短短一副10个字的对联,把自己的困窘境况写得惟妙惟肖,显示出少年吕蒙正的聪慧。后来,吕蒙正果成国之栋梁,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任宰相。
在山东青岛崂山大清池钓鱼台有这样一副对联:“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这副奇联连起来吟,是一首七绝,是著名的“一字诗”。二十八个字里,竟含有十个“一”字,点染出好一幅静美淡雅清幽孤寂的江秋垂钓图。民间传说这首诗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至镇江金山,同大学士纪晓岚接句而成。
《秀才进京赶考》是一个广为传颂的楹联佳话。明朝时有位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赴京赶考,因交通不便,抵京时考期已过。经其苦求,主考官令其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副对联。穷书生想到自身遭际,感慨万端,当即挥毫:“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塾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看罢,拍案叫绝,将他排在榜首。
数字,在常人眼里,枯燥乏味,了无趣味,倘运用巧妙,则生气灌注,别具神韵。
漫话雅俗诗
在泱泱诗国中,有一种雅俗诗,其写法是先俗后雅,由俗不可耐到雅可登堂,雅俗之间形成极大反差,颇似小说创作中的“欧·亨利手法”,于小说结尾处突转,翻新出奇,别开洞天。
据说,有一道士拿了自己的画像让解缙题词,解缙即挥笔“贼贼贼”三字,道士一惊,解缙又续写道:“有影无形拿不得,只缘偷去老君丹,而今反作蓬莱客。”先俗后雅,以俗衬雅,于戏谑中化大俗为大雅,令人解颐。
唐诗《题百鸟归巢图》看似打油诗,实则寓有深意:“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前二句平淡无奇,了无诗味,后二句陡转,讽刺辛辣,又颇富哲理意味。
传说唐伯虎有一首登山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此诗一、二句诗思蹇涩,殊无文采,三、四句则由俗转雅,波澜乍起,意境阔大。
郑板桥也是雅俗诗的个中高手,其赏雪诗读来妙趣横生:“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孤立看,前三句仿佛稚童学语,俗极,浑不似大家笔法,但有末句那神来之笔,雪片梅花相映相融,全诗顿显精神,雅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时也附庸风雅,相传其登基之晨,闻鸡鸣,信口吟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群臣闻之,掩口窃笑。他又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此诗前二句土语村言,不登大雅之堂,后二句则将一代开国雄主的威势展现出来,力透纸背。
相传有一次祝枝山在唐伯虎家作客。杭州太守素仰祝枝山大名,出《送别》名画让祝题词,而“润笔”甚少,祝不悦,挥笔在画上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太守面有愠色。唐伯虎暗示其增加“润笔”,太守不得已增加银两。祝又提笔续写道:“任尔东西南北,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再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此诗先俗后雅,情真意切,将别离的缱绻情思抒写得淋漓尽致,在送别诗中堪称佳篇。
雅俗诗可谓雅俗共赏,在诗的百花园中,以其风格的怪异与由其衍生的各种佳话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br
绿岛,诗就人生
绿岛,耸峙水中,山光水影共徘徊。远望之,烟波点翠,山色有无中,一派空灵;近观之,草木葱茏,倒影映水,生趣盎然。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绿岛为名,用意在此乎?
结识绿岛前,我已闻其名读其诗。与诗人灵逸闲谈时,他每每提及绿岛,称道其人品文品俱佳——其为人,淡泊闲散、乐于助人;其诗作,形象鲜明、优雅耐品。于是,我便留意起绿岛散见于报刊的诗作,读来颇觉所誉不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觅到绿岛的诗集《淡蓝色的丁香雨》,细细读来,对其诗有了较全面的感知。其诗,语言优美清新,想象新颖,以独特、生动、新鲜的线条、色彩、节奏调和真挚细腻的情感,勾描一个个自然、质朴、美丽的画面,或抒丁香雨的淡淡哀愁,或写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怜悯,或表淡泊适意的人生情怀。
在绿岛的诗中,可以看到古今优秀诗人对他的影响。其诗中,有徐志摩的潇洒空灵飞逸飘动,如“雨水中脱颖而出的夏天/一如红衣的荷花/开遍了江南”(《梅子雨》),“我很想成为一柄伞/撑你走这沾满吴语的小桥/走过梅子酸酸涩涩的雨季”(《江南的表姐》),“芦苇丛中 长长的竹篙/那惊飞的白鹭/是我没能逮住的初恋”(《芦花》),“你娇小的乳名/在姨娘的低唤中 在夕阳中/象青青荷叶般清纯/藕丝一样地缠绵”(《莲花》);有海子的乡村情结悲悯情怀,如“丰收的喜悦 肉体美丽/果实 乳房般光彩夺目/我的七个姐妹/在堆满谷子的场院 像欢乐的节目”(《在堆满谷子的场院》),“独立草原的高坡 面朝东方/我张开双臂的祈祷/将太阳 轻轻托举/安放在我生命 金灿灿的祭台”(《独立草原的高坡》),“今夜 月亮如锁/封闭了无法返归的距离/站在高高的阳台上/我深秋的一层一层忧伤/象一群没羽毛的 鸟”(《想起小山村》);有袁枚的优雅自在直抒性情,如“我已不再迷恋春天的诱惑/不再计较夏天的得失/只在秋天/把自己纳入 淡泊的风景”(《走进秋天》)“鸟的翅膀灿烂雨水的智慧/我听见菊花的笑声/染进每一缕秋风/新鲜的空气是芬芳一片”(《今天的阳光 真好》)……
与绿岛相识似乎是在一次夜间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九点多散会,我又与诗人灵逸一同赴绿岛家继续侃座谈会上意犹未尽的话题,谈兴酣浓,近十二点才离去。此后,接触便渐渐多起来。对绿岛为诗为人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他的名片醒目地书有“诗就人生”四个字。试度其意:诗就是人生,诗成就人生。可以说,这四个字,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诗乃其精神栖居之所,惟有诗的国度才可安顿心灵。因此,他心无旁骛,只专注于诗艺的提高与完美,视名利于浮云,淡然处之,从不计较诗作发表与否,不以发表而喜,不以未发而忧。
他曾参与编辑文艺小报,不唯名家,不薄新人。对那些业余文学青年总是积极扶持倾心相助。对他们写的诗歌,即使稚嫩,只要尚有可取之处,便精心修改予以发表,而将自己的灵思与妙句毫无保留地捐献则是常有之事。但对一些名家,则高要求。一些名家应约寄稿来,绿岛看后,倘若认为这并不是他们的真正水平,必婉言相告,终不发这些诗。
经常有文友对我说,绿岛颇擅长改诗,往往化平淡为神奇。诗人灵逸就说,听绿岛评诗,获益匪浅。其实,我也有深切体会。几年前,我曾寄几首小诗给《翠苑》杂志,编辑复函说,写诗可多向绿岛请教。今年五月份,我匆匆写完《春夜》与《一副疯长铜绿的盔甲》两首小诗后,抽空赶到他的办公室让他评,他当即放下手边的工作,仔细地读,优点予以肯定,不足之处也径直指出,一个词也不轻轻放过。如《春夜》中的“幽园的嫩柳/变幻鸟羽的方向”,原为“幽园的嫩柳/变幻鸟羽”,“的方向”就是他提议添加的。这看似平常的三个字,使有些僵滞的诗句顿然灵动起来。
常州作协 诗人黄羊在为绿岛的诗集《淡蓝色的丁香雨》做序时说:“沉醉于诗情之内,又淡泊于诗坛之外,这便是绿岛。”诚哉斯言!
诗酒灵逸
有一友,笔名灵逸。论年龄,他长我二十来岁,乃父辈,但他从不摆长辈的架子,亦师亦友。其性豪宕磊落,疾恶如仇,对入眼者,推心置腹,对不屑者,淡然处之。于是,乐其者誉之耿介,远其者目为狷傲。
老友之爱,惟酒惟诗。嗜酒,一日不可无此君。菜之精粗不论,无鸡鸭可,无鱼肉亦可,但一碟花生米不可少。酒之好孬不论,三十几元的土家人可,四五元的分金亭亦可,有剑南春、五粮液自然更佳,只是饮好酒的机会是“多乎哉?不多也!”酒意盎然,挥笔写诗,每每如有神助。全国诸如《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林》等各大诗刊,其诗影均有闪现,迄今已发表几百首诗作。多年前出版两本诗集,《一片江南云》与《江南魂》,第三本诗集成册在望。
诗如其名,以才情胜,多取偏锋,命辞唯美,立意骛新,视熟词如寇仇,拒庸意于门外。如“月亮的天窗上/有一双春天的眼睛 永恒地闪烁”,“在诗歌的房子筑一个巢/我的灵魂幸运 安居”,“染湿的暮钟 隐约可闻/忽明忽暗的吴语 被柳丝衬托”,“风 像一朵花/在遗忘的小径/开放”,“ 潮起潮落的情节/涛声依旧地 总在乡野蘑菇的耳朵里/倾听”……
我常趁暇前往他所在的工作单位文化馆,听其侃作诗为文之道。其谈文论艺,多从直觉出发,走感性一路,而不去生搬硬套文艺理论。之所以如此,一是他推崇直觉,对理论不感冒;二是他不爱博读(曾有文友劝他多读点哲学、历史之类,他一笑了之)。然而,其诗却时见古诗词的意蕴与现代诗意象纷呈、跳跃性大、朦胧含蓄的特色,令我们一干文友叹服不已。金坛作家葛安荣先生在《两个天目湖》一文里写道:“奇时兄(即灵逸)不愧为诗人,突然语出惊人:‘沙河的水是哪一声鸟鸣钓出来的?’这句话是诗,美丽而有韵味。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我们彼此有新作,必请对方批评,妙处相互激赏,纰漏也不留情面地径直指出。我在《崂山行》一文中写“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说第二句人常用之,不如改为“时有千堆雪卷起”,我说文气似有不畅,他又改为“时有千堆雪卷起层层波浪”,我说将“波浪”换成“银浪”,他一听,一把握住我的手,连连称妙。诸如此类之事,不胜枚举。
每逢市作协外出采风,我们均结伴而行,同室而眠。遇佳山胜水,他时有灵思。记得那年游雁荡山,他被中折瀑的奇观深深吸引,不顾白天奔走几处景点的劳累,深夜还在床上辗转反侧,推敲中折瀑的诗作。早晨醒来,他欣然告诉我,诗已写出,并声情并茂地朗读给我听。但凡他游览山水名胜,必有诗出,少则一首,而组诗亦不鲜见。
我们以文交友已有九年,受其益匪浅。他曾编辑文艺小报,屡向我催稿。我的一些散文随笔和小小说,就是他催出来的。
有友如斯,诚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毕飞宇印象记
日前,著名小说家毕飞宇应邀来溧阳讲学。初见毕飞宇,颇令我吃惊。看他的《玉米》,我被深深地吸引,那个时代,那些人的遭遇,总让人想起“天凉好个秋”的悲凉。想象中一直认为毕飞宇应该很有一把年纪了,不料竟是如此年轻,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而且还蓄着时下流行的板寸头,乍一见,怎么也想不到面前坐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毕飞宇,总让人疑心来的是一位街头小混混。
开讲前,不少人都去找毕飞宇签名,我也情不自禁地挤过去。老实说,以前我也听过一些知名作家的讲座,但从未找他们签名。轮到我了,我递上笔记本,说:“没想到你还这样年轻啊。” 毕飞宇淡然一笑,稍作沉思,就迅速写起来:“时光是这样美好,请为她梳梳头。”我粗粗看时,不明其意,待仔细琢磨,觉得这句话义蕴丰富,耐人寻味。俗话说,行家一伸手,知道有没有。从这句看似寻常实奇崛的话里,就能领略到毕飞宇语言的神奇魅力。
在讲台落坐,喧闹的会议厅顿时静下来,大家都望着毕飞宇,等他开讲。不料他却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支,不紧不慢地吸了几口,这才悠悠说道:“今天不是光我讲,大家也一起参与对谈,互动交流,我先申明只回答口头提问,递纸条一概不予答复。”会议厅里静了片刻,陡然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不少人纷纷提问,问题涉及诸多方面,而围绕《青衣》和《玉米》这两篇名作的问题尤其多。毕飞宇对这两篇小说也颇看重,详细地介绍了作品创作的一些情况,并对小说里的重要人物有所点评。有人提及小说中人物的行动与心理的刻划细腻逼真,问他是怎样达到如此境地的。他拈出作品中的一些片断加以解说,并反复强调:“想象应遵循生活的逻辑,虚构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有人问他是如何处理生活琐事与创作的,他说:“每个人应该多为自己安排几个‘房间’,做不同的事时进入不同的‘房间’,不要串错门。”毕飞宇还透露,家里虽有电脑,但几乎不上网,也很少看电视。问他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他机智地说:“因为不上网,所以不去看。”看似答非所问,其实他的态度已隐于其中。在交流中,毕飞宇全不似某些作家讲演时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引经据典云里雾里的长篇大论,而是不时主动发问,调动听众积极参与对话交流,偶尔幽上一默,使会场的气氛十分活跃。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很快就过去了,毕飞宇诙谐幽默的谈话却深烙心底,正如主持人总结发言中所说:“毕飞宇就是毕飞宇,毕飞宇还是毕飞宇,毕飞宇毕竟是毕飞宇!”
文不如其人
扬雄《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文论命题——文如其人。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法国的布封有一句名言:“风格即人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家的文品与人品是一致的,和谐地统一于作家的个体生命和创作文本之中。但是,文学史上也还存在另一类现象,即“文不如其人。”在这方面,潘岳、阮大铖与周作人等是经常被人们称引的例子。
潘岳(字安仁)是西晋太康时期的著名诗人,与陆机齐名,后人有“陆才如江,潘才如海”的赞语。他二十岁走上仕途,但长期滞官不迁,心灰意懒之余,便写了《闲居赋》。在赋中,他描绘自己将在一个清幽高雅的地方筑室隐居,穿地种树,悠游林泉之下,远离仕途尘烟。倘仅由文度人,则俨然是一位高蹈避世的逸士。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热中人作冰雪文”而已。观其宦海经历,他攀附权贵,奔趋豪门,先是依附太傅杨骏,杨被诛杀后,他又依附专权的贾谧,成为贾氏“二十四友”之首。史载他“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则望尘而拜。”这种屈节谄事权贵的行径,与《闲居赋》中所表现的高旷襟怀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元好问在《论诗》中对此予以辛辣的挞伐:“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
明末奸佞阮大铖(号圆海),早年依附魏忠贤阉党,南明时又谄附奸相马士英,为时人所不齿,《明史》将其列在《佞臣传》。其人奸滑如此,但其诗却有许多仿陶渊明之作。然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陶渊明守志不阿,清标高举,诗风萧散冲淡、朴素真醇,文品与人品相谐相融,正是“文如其人”的最佳诠释。阮大铖了无节操,人品卑下,却东施效颦,欲博清名以遮秽迹,但终究逃不出法眼明鉴。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文如其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圆海况而愈下,听其言则淡泊宁静,得天机而适自然,观其人则挤眉弄眼,龊齿折腰,通身不安详自在。”
曾与鲁迅并驾齐驱于二三十年代文坛的周作人,其文恬适冲淡,清涩平和,然而,观其人生轨迹,则人品与文品相去甚远。抗战时期,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身为大文豪的周作人,却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公然投敌附逆,当了汉奸,出任日伪政权的“教育总署督办”。抗战胜利后,受审入狱,在服刑四年被保释后,他非但不思其过,反而执笔为文,为其失节百般辩护。与周作人形成鲜明对照,其兄鲁迅则是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一代伟人。诚如许寿裳所言,他的洋洋几百万字作品,无不可以看出其人格的伟大,而他的五十六年的生活,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至死不渝,更是一篇天地间的至文——一篇可歌可泣光明正大的至文。周氏二兄弟,虽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但因人生价值取向不同,一个成为彪柄千秋的民族魂,一个则沦为令人侧目的民族罪人。
潘岳、阮大铖与周作人这类“文不如其人”者,表面上标榜淡泊、自命清高,骨子里却热中名利,委琐卑陋。倘只听其言而信其行,往往失察。还是孔子说得好:“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探古寻幽 再访伊朗
——参加伊朗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纪行
阿里雷公
2011年3月27日上午10:50分,我再次搭乘飞往德黑兰的伊朗航班西行。
行前我曾两次与土耳其商会驻中方的总代理克里姆先生和哈坎先生与中国对外友协中伊及中土友协会办公室的徐焱同志小聚,探讨我在伊朗参会后顺访士耳其的事宜。主要是肩负着访问两国时走访民间艺术团体和探访古迹等,进行拍摄纪录,以备今年6月在京举办的“中国伊朗国际关系研讨会”中展出在伊朗的拍摄作品。(8月正在两国拟而未定听“中土建交40周纪念会”。)
所以刚要登机时在舱门口就用手机拍了两位伊朗空姐,在舱内又拍了几幅全舱照片。一路上拍了若干中亚雪域风光。
德黑兰时间下午4时许,在德黑兰机场提取行李处,机上认识的一位伊朗小青年,指着关口玻璃窗外的一个举着我名字和照片的人说:“your frans”。谢过他并道别,便匆匆推行李出机场。
接我的原来是中国青海遁化撒拉族在库姆留学6年的青年阿訇韩德龙,30来岁稍胖,高高的鼻子上架一幅近视镜。他是奉学校之命从库姆打车来德黑兰接我的,上出租我们一路聊着,我不时不忘拍照的任务。日落时分,我们入住离穆斯塔法神学院有一路之隔的小型奥林匹克宾馆501房间。
晚8点,伊朗驻华使馆官员,也就是自去年初约请我用绘画表现伊玛姆侯赛因和阿舒拉故事的萨利赫先生来宾馆看望我,并请我和韩德龙在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饭店品尝了纯正的伊朗烤巴巴、米饭、酸奶和拌菜等。
去年初,萨利赫通过翻译白志所请我赴宴,席间邀请我为他们创作几幅反映伊玛姆侯赛因和阿舒拉的故事组画,并提供了文字资料和定 月我小住三亚20天,起草了10来幅草稿,经他们看后定了几幅。当我完成了《阿舒拉之星》(以伊玛姆侯赛因背影向天祈祷,周围有72颗星组成的门型画面,72星代表72位在卡尔巴拉随同伊玛姆侯赛因赴难的追随者),一幅是《阿舒拉预言》,表现穆圣在世时把一玻璃瓶子交给法勒希老人。传说瓶中土变血时是伊玛目侯赛因的死日将至,画中老人抱瓶哭泣,周围白描淡彩画出众列圣及天使等。
但到夏日时节,白志所翻译几次催他们签约未果,后来说不画了。我也暂时作罢,夏末还热之时我觉得以卡尔巴拉伊玛姆侯赛因礼晌礼后冲向敌阵牺牲的场面,表现出他大无畏精神效果会好,就在受老画家黄永玉先生为荣宝斋所画“旭日芳荷”红暖色调启发下,经历数月辛苦,完成了在我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世界伊斯兰历史中唯一的中国画家画伊玛目侯赛因的《阿舒拉之光》。
2010年伊朗国庆节后,临近阿舒拉节时,我把《阿舒拉之光》的片子传给白翻译,他给萨利赫先生看后,他到我新家来访,看到意想不到的画面后,当晚邀我们全家参加他们在使馆的阿舒拉节纪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和了解什叶派的纪念活动。
此后他正式发函邀请我参加在伊朗的这次国际活动,并要收藏此画且提出在我装裱好后,把这幅《阿舒拉之光》带到伊朗库姆。
《阿舒拉之光》就算是我参加此次库姆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的作品或节目。
因为3月3日开会,所以2月28日一早,韩德龙陪我把行李存放到穆斯塔法学院萨利赫先生的办公室,他安排韩德龙先陪去游伊斯法罕和舍拉子。这样我们搭乘出租先到了离古姆数百公里的伊斯法罕。到那已夜色阑珊,入住一个三星宾馆后晚餐,抓紧时间去国王广场拍了几幅夜景,又在清真寺礼拜并拍了内院和大门等照片后回宾馆。洗漱后休息。
3月1日清晨,礼完晨礼又小息一会,在宾馆早餐后,我和韩德龙打车去伊斯法罕皇宫广场和清真寺。曾在中国语言大学留学的阿加依·阿斯卡尔来陪我们,为我们讲解皇宫的建筑过程,对面的皇后清真寺,以及这若大的广场原来是皇帝观看打马球的场所,而今四周的所有房间都给百姓租用,用来经营地毯、手染布、铜器、玻璃工艺、民族服装、香料等等伊朗民族的土特产品,我在此购买了300多美元的手染布,打算回国送朋友。
在登临和游览皇宫穿过弯弯曲曲的窄小回廊和台阶时,见到处都是手工绘制的精巧伊朗风格的艺术图案,虽经数百年仍那样精彩鲜艳。只是不少被“到此一游×××”这类的刻画破坏了不少,有的还被剥落。到了三楼,图案和奢华的细密画更是让人赞叹不已。难怪1995年我首次到访德黑兰并举办画展时,我驻伊朗使馆的大使华黎明先生在两次宴请我时,建议我一定要到伊斯法罕看看伊朗的传统艺术,那怕自费也要去。话说16年了,我终于看到华大使向我推荐的璀璨的古波斯艺术,而伊斯法罕的錾铜艺术也是世界闻名,只是怕回程超重,只给两位工匠拍了照片,未敢问津。
从那我们又去了伊斯法罕城边的一座约800米高的小土山,远观上面似有一古城堡式的建筑,在一位学考古叫阿布杜拉小伙的引领下,我策杖专捡缓坡往上登,我们登上这近45度的土山。(亏得在伊斯法罕国王广场买了一工艺品拐杖,使我这膝和髋关节有病之人能登高访古)
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拜火教祭坛,据说有2500年了,在历史上曾辉煌似麦加天房,每年到大祭之时,都有从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奔赴这里的朝圣者,历经两千多年,但那麦秸土坯的城垣,房屋的断壁依然保存的很好。而那燃火的祭坛,据介绍是400多年前,萨法维王朝的皇帝亲旨复建的。我赞叹这位伊斯兰国君,对自己祖先文明的尊重与重视。午饭是晌礼后在一个小饭馆与韩德龙、阿布杜拉和出租司机瑞扎吃的烤馕及烤巴巴(给饭店的厨师们拍了照片及录相)。
饭后和阿布杜拉分手,去参观一伊朗的土耳其浴室。那是一座400多年前一位叫阿里·古利奥高的虔诚的穆斯林富商为百姓们修建的,浴室内墙壁上有瓷砖和壁画装饰,有些砖花和壁画已因室内数百年蒸汽的熏浸而变色和脱色。分更衣室(现在陈列有各种服饰和姿态的蜡像)、过庭、大池和小池,大池的温泉可供40-50人同时享用,小池供达官和富人可以3人享用。从浴室后门进入,有一和正门更衣室相同大小的房间,供女性们享用,此浴池和男士的浴室以墙隔开。如果晚上没有百姓家女士沐浴时,阿里·古利奥高才让他的家眷们前往使用。而今这里已开辟成博物馆供内外宾参观(我们参观时偶遇一批欧洲的游客还共同留影纪念)。
这时候实际上出租司机瑞扎已承担了司机兼导游的双份工作。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一座伊朗的基督教堂,该建筑风格与伊朗的各式样的清真寺风格基本一样,只是在显眼处装饰了基督教风格的十字架等标志,尤其是殿内满墙的壁画,即有伊朗的民族特色,又是以西方油画手法为主的风格绘制,有单幅,有连环画式,有圣母玛丽亚,也有耶稣诞生,还有最后的晚餐,也有基督受难等众多故事情节,因为不让拍照,只能望画兴叹后再到院子拍照。到了陈列室依然不让拍,见标有“Made in China”的两套瓷器时,想偷拍因角度和光线问题回来看而不成功。在一楼和二楼看到大量图片和细密画记录的基督教历史外,还有数套主教用过的权杖、教主用过的金银丝织有各色图案,镶有宝石冠、袍、腰带。腰带更是精致,且大多为纯金银制造。还有一部分展框展出一位信仰基智的将军用过的军刀、靴子、皮衣、帽子、驳壳枪、电话、马鞍等物品。
在伊斯法罕最后一站是一座墓地,在我们将启程去舍拉子离开伊斯法罕的市区时,沿路一座型似土耳其式清真寺的建筑从远及近,当我们下车步入近前时,才知道是一座墓地,主体建筑是一位古代诗人的墓,高台上都是与地面齐平的平放在地面的一座座墓碑。近代的墓碑是平的,上面刻有阿文和波斯文,介绍碑下主人的大略生平。古老的就有些特色了,男性的石碑在头部刻留起一块凸起的部分;女性则在头部和脚部各凸起一部分,以显示和男性的区别。在身份职业上,理发师则刻上梳子、剪子和剃刀等,工匠则刻有其生前用过的工具,厨师则雕有刀、勺、叉等用具。女士多以她们生前喜爱的花朵雕饰,我们还见一座从脚部凸起处雕出一只衣袖和手举着一束花,这说明那位女士生前爱花,死后也同样要告诉人们她酷爱鲜花,真是爱美之心生死不移。那有钱和有地位人的碑饰呢?大多是用精细的花饰图案和华美的文字内容来装饰。这种墓葬方式即显示出他们死后不与人争地,也显示出平等,更不忌讳别人从他们墓碑上迈过或踩踏(当然很少有人会不经意的有如此行为)。如此这样节省土地的墓葬方式,后来我在古姆的伊玛姆瑞扎妹妹马尔苏玛清真大寺外广场的两伊战争烈士墓也曾见到。
日落前,司机瑞扎载我和韩德龙阿訇来到伊斯法罕的山林公园,登高远望伊斯法罕,满眼都是中低高度的楼房森林,从平原向山腰漫延,到夜晚这里将是灯海、星河般灿烂。再见,伊斯法罕!
离伊斯法罕前行220多公里,天色已黑,在一座小城镇的叉路环岛,司机瑞扎来回找加油站和饭店时绕了4、5个圈,加油和吃完烤鸡肉和米饭后,前行20余公里,突然瑞扎想起忘在饭店电源上的充电手机,结果开回来又绕了4、5圈,实在找不到没办法,他用韩德龙的手机拨通自己的电话,饭店的人员接了电话,指示他在哪个路口和哪个饭店,这样瑞扎才找回手机继续往舍拉子赶路,这里又浪费了约一个小时。
我们用手比划他一圈圈转圈,笑话中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经过山道时我和韩德龙都睡着了。当瑞扎叫醒我时,图片中所常见的“伊朗之门”终于在午夜凌晨时分展现在我们眼前。拍了灯下诗人塑像和若干伊朗门之后,又找了一辆当地的出租把我们带到该下榻的宾馆。瑞扎不好意思和我们同室,要睡在车上,我俩说你若不去我俩也睡车上。如此,我们才在一个三人间洗了,礼了,睡了。
瞻仰古波斯哲人 瞻仰波期波利斯
瞻仰久仰的哲人
2日早5:00起床,礼拜后稍息,补笔记,7:10早饭后,出发去伊朗历史上最负影响的四大诗人之人——哈菲兹陵园。这位让我仰慕已久的公元14世纪古波斯著名诗人,全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1320—1389)生于伊斯法罕,后全家迁居舍拉子。他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因勤奋好学和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所以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熟背《古兰经》的人”。他少年始学作诗,20岁就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上显露才华、曾受邀做穆扎法尔王朝的宫廷诗人。1387年贴木儿的蒙古大军攻陷舍拉子后,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舍拉子。生前他用诗对异族的专制统治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沦丧和虚伪,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嘲讽,诵赞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生活。深深表达他对贫困人民的同情。而今这里成为人们瞻仰和旅游的地方。
德国大诗人歌德赞颂哈菲兹:“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哈菲兹墓坐落在青松翠柏,椰枣树高耸参天,柑橘红橙橙挂满绿树,鬼脸小花红的白的黄紫的美景间。16艮高大石柱一字排列在高台阶上,迎候前来瞻仰的人们。碑亭由7根石柱擎着一顶帽子式的亭顶,老人家就静卧在亭子中间的长方形石墓碑下,碑四周雕饰着俭朴的花纹,碑正面雕着台丝蜜和波斯文诗人的介绍。有几位学者般的年轻人跪在墓旁诵读着《古兰经》。我和德龙及瑞扎也手摸墓碑默念。年轻人起来时对我们说哈菲兹即是诗人也是通背《古兰经》的哲人,只有跪着才能得以显示对老人家的尊敬,我们也仿效他们跪着默念“开端章”后,接都阿依,意愿沾得大诗人的赛瓦布。
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头戴白盖头,身着粉红衣裙,欢声笑语地来到墓碑前,着黑袍的老师们讲解并引领这些小学生怎样敬重、学习和发挥前辈文人的精神。我为他们和老师的亲切和融洽高兴,被他们的灿烂欢乐和幸福所感染,拍了不少记录这欢快中寓教传统的镜头。
再往萨迪墓,瞻仰的陵园都是要买票的。“舍拉子的萨迪之墓散发出来的爱的芳香,即使在其谢世千秋之后亦能回环永存。”镶刻在陵园门上的诗句迎着每一位瞻仰这位波斯语言文学大师的人。由于他在文学语言上的贡献,诗人去世不久,他的墓就成为人们的瞻仰之地。1808年卡里姆汗·曾德国王就对陵墓重点修缮。萨迪生于1209年卒于1291年,是古代波斯文坛四大支柱之一。他的文学贡献先于哈菲兹百年,是伊朗民族传统思想和语言文化的几位屈指可数的奠基人之。我这样写是因我的行程顺序,决不是因他的贡献排序而定。他是杰出的诗人,也是雄辩的演说家,才华横溢的作家, 长于词令的传道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陵园有一大鱼池,墓安放在四周贴满波斯花纹的瓷砖和四个圆凹的兰地黑字波斯文的装饰的纪念堂之中,墓碑一体和哈菲兹的一样,和纪念堂联体的侧廊通向后院。同样是绿树青松簇拥着。还是那群快乐的小学生也来到此,瞻仰拍照完,又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来到此地,在中学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祖先的事迹回顾缅怀。
瞻仰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
驱车向舍拉子市东北约60公里,一条宽广的大道两旁,高高塔松似两班迎候的武士,欢迎我这仰慕波斯波利斯古代皇宫建筑群的中国艺术家,当我终于来到她的近前,来到她的怀抱时,为这宏伟而浩大的工程所震撼。离遗址门很远的路正中是一花坛,上面竖立着世界自然文化保护遗产的铜制标志。左侧停车场停车后,韩德龙和司机瑞扎陪我到购票处,闪光灯和挎包不让带只能暂存存包处。
在远处我已拍了这庞大的基台上的建筑群。登上右侧台阶(左侧封闭)再往左行便来到了类似埃及的人面兽身的戴皇冠和甲饰伸展开翅膀的 “万国门”。这座雄伟的宫殿是2550多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皇帝们的夏宫,也是举行王朝正式礼仪的地方,从波斯大流士皇帝开始到后来的历任皇帝,前后用了150年才修建完整。这里仿佛就是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穿过万国门,我看到了伊朗航空公司标志“马鸟”的原形,似鸟似马的石柱头也叫鹰柱头装饰,再往前又看到了巨大的石雕牛头柱头装饰。经过满地的巨大石柱础和断柱碎块,我们来到右侧的大殿遗址。那些石门上装饰着人物与狮子的博斗画面,浅浮雕刻划得极细致,那衣纹,胡须头发,冠冕,狮子的威猛和人物的沉着冷静形成厮杀与拼搏的鲜明对比。那些巨大的石门、石窗、通天大石柱和石墩即向我们诉说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等几代皇帝的雄强与王朝的兴旺,也似乎映摄出了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帝攻陷这里,那惊天动地的喝杀声和冲天烈火将这波斯古代建筑杰作化为残缺之美的变迁。
从左侧,我依仗从伊斯法罕购得的拐杖,捡缓坡走Z形,一段段来到波斯波利斯古建皇宫遗址的最高处,这里据说是皇帝祭祈天神的地方,那的石阶洞窟、祭坛和神龛、浮雕人物和带翅膀的神像,都是在整块山上开凿出来的。从这里俯看整个皇宫遗址和山下风景可极目了然。天公作美,我们来的时刻是阳光充足,色光天光清透,且昨晚下了场禧雨,空气更是清新。欲下山时,几个伊朗年轻人发现我这“老外”,要请我与他们合影,还觉不够过瘾就一个个让我作了一次立此存照的人。
下山时见左侧一断横长数米的浮雕,一段(有棚子保护的)原始的土坯墙,一口宽大数米口径的不见底的,也是在整座山坡上开凿的大水井。
来到遗址博物馆,进门前问得可拍照,但不准闪光。观摩并拍得此处出土的诸如陶器,石饰,瓷器,玻璃,还有石器和楔形文字等很多文物。
出来在两个台级的正面墙处,看到了狮子猎牛,我在《张骞出使西域》一画中参用的武士浮雕,进贡的来朝者等各种雕像。上台阶即来到那座台基长550米,宽300米的皇宫主殿处,那通天大柱有四层楼高,石门、石窗和看不见的约1.5公里的下水道的建筑都可谓鬼斧神工,难怪有人将她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好有一比。
当年的宫殿主体都是石制,而墙是砖砌,石门和石窗框内又用木制,庞大的殿顶也是木制,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完工后的辉煌之景,石雕、砖雕、木构刻花彩绘再饰以金银珍宝,恐怕天宫玉帝处也要望此兴叹啦!
走马观花设拉子
拍得很多激动不已的片子后,韩德龙接到古姆的电话,让晚9点赶回,明天开会。
原来还安排一处也是公元前的拜火教遗址公园参观,因时间紧作罢。千多公里的路程,让我们9点回,真是做梦。
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下山,买了英文版《波斯波利斯》影集,在山下一处装饰奇特的餐厅洗手后,补晌礼后用餐。
返回舍拉子,参观伊玛目瑞扎弟弟的清真寺礼拜,不让带相机,只能看看而已。在一个二百来年一座清真寺拍照,那里的瓷砖装饰已不同于其它早期的装饰,建筑式样和构造无大异,但瓷砖上的绘画风格显出受欧洲影响的痕迹,有类似晚清那种中国式样的气息,准确讲有郎士宁的踪影。
时间已临近努鲁兹(伊朗春节),经过舍拉子的巴扎时,见人群熙熙攘攘,挑选各色商品以备节日之用的人群大多都是女性为最多,她们似乎都把精力专注于购物中,对我这手端相机大拍不停的人好像并不在意。其实在伊朗拍照片在大街上和公共场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
翻译韩德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上届国际阿舒拉研讨会,他的老师青海海东县的马千文阿訇,到伊朗参会时,一次在大街上拍照,不但相机被扣留,人也被带到公安派出所,马阿訇给韩德龙电话,他赶到派出所去解释,公安问韩德龙什么人?他出示学生证,公安把学生证扣下,把他也留住。不得已给校方组委会电话,才把他的相机清空后放人。
返古姆有惊无险 笑途风雪夜行中
3月2日下午5:15分,我们离开舍拉子经伊斯法罕回古姆,半路上吃的晚餐,当时吃啥现在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到伊斯法罕时司机瑞扎特意从高速下来在便道上让我拍了几张该市的夜景。
继续前行,为了让长途驾车的瑞扎不犯困,也为赶走我们的睡意,我提议讲笑话,我先讲了两个文革前某农村的故事,后来这故事怎么成了歇后语,乐得瑞扎直拍头拍大腿。让他讲笑话。怎么也引不出在中国曾发生的类似故事,这可能就是生活习惯和风俗所至。最后他终于想起他驾车载客生涯中的一个经典:一次他载了一个老头,坐在司机副驾驶座,行进中又上来一位同路的妇女,老头到站下车了,瑞扎又起步了,结果后面的妇女大喊了起来,还直拍瑞扎的大腿(他边说边大笑着拍大腿)。原来是下车的老头腰间布带子挂在车门上,车一开自然就把老头的腰带和裤子拉了下来,这下老头下面全暴光了,老头一边跟车跑一边喊,好在后边的妇女看到了急忙让瑞扎停车。这笑语把瑞扎自己和翻译可乐坏了。
凌晨3:30分,快到卡尚市时,见挡风玻璃上劈劈叭叭的下起似雨似冰的雨雪,我让瑞扎从120/公里的速度减到60—80/公里,到卡尚路段雨停了,车又以120/公里的速度前进,约4点钟刚过卡尚,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后座的韩德龙已进入梦乡,我叫醒他,拿出摄像机记录了这一幕,好在路上只有几辆大货车和大轿车,都很守规矩的行驶。渐渐地我也被睡意迷上眼,一次车子的晃动惊醒了我,也让瑞扎从困盹中清醒。他好不容易呀!连续行车10多个小时,我和韩德龙都没有资格替他一会儿,他又肩负着尽早把我们送回古姆,上午还要参加会议的任务。
又有一次晃抖之后,瑞扎终于在连续行驶2850公里夜行12小时后,在3日早5:30分将我们安全送回古姆奥林匹克宾馆,分手时我特意送了他一张画片,并正重为题名。这次旅行虽说瑞扎是我们的司机,但两天的相处,已使我们成为对伊朗古代文明有着深厚感情,彼此也从对话和互相理解与关照中成为好朋友和兄弟,紧紧地拥抱后惜别。
韩德龙把我送到401房间就回家了。这时,晨礼的“邦克”声响起,洗了、礼了、睡了。
参加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
3月3日早上8:20分起床,洗个大净,换衣服。给翻译韩德龙电话。9:35分早餐。众所周知,不论是伊朗或是阿拉伯民族,他们办事不像我们国内办事和办会议,重视议程和时间表。他们很多事只说大概,很少行文并照此办事。所以快10:30分了还不见会议组委会的通知和人员的出现,我请韩德龙电话给萨利赫先生,才知道会议已经开始了。我们马上带上相机打车往会场。
会场外挂着本次会议的海报和标语横幅,进入会厅,人坐得满满的,前半部是男性,后半部分是女性。
我被让到前边第一排的贵宾席位,见有各种服饰,各种肤色年龄不等的参会代表, 台的前沿摆放着鲜花,最前面插着世界各国的国旗,当目光寻找到我们的五星红旗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听”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位代表的发言后 ,我被请上 台,台中央便是蒙着布帘的我所创作的那幅《阿舒拉之光》,左侧有四位会议领导,右侧也有四位领导,右侧的第一位是本次会议的 ,他们一一与我握手贴脸互道“色兰”问候。 谦虚地把靠近画的位置让给我。
司仪简短介绍情况后(韩德龙在我后面翻译), 和我同时像升旗一样拉开那金灰色布帘,具有红色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台下台上雷鸣般的“赞主赞圣”声响彻大厅。接着, 将一个银色镶紫木框的荣誉奖牌颁发给我,我激动的感谢并握手后,向台下高高举起,台下又一片赞颂声。
一个麦克递过来, 先问我这幅画创作了多长时间,接过来我回答,结果麦克有故障没声音,司仪通过翻译大概向与会者介绍了这幅《阿舒拉之光》的创作情况后,上午的会议结束。
下台后一位学生会报刊代表和一位电视台摄像师要求采访,我被请到贵宾室,这边采访我,那边便是一位大个子非洲代表也在同时被采访。
她让我自我介绍,我介绍了自己的成长,我的艺术,我的名字。我说我的名字和艺术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和伊朗一样,也是在被侵略欺辱的历史中走过来,只有今天,中国人才真正走上自己奋斗富强之路。
午餐后,下午3点又去会场,又“听”了两位发言,大会 向与会代表发荣誉牌。又请代表为伊朗的学生和学者获奖者颁奖。
6:30分说再去开会,结果到现场是组委会请各国代表晚宴,我和马千文点了烤鱼,来的比较快,非洲大个子和坦桑尼亚的两个代表等了许久不见上饭有些急了,我和千文阿訇就把鱼让给他们一些,等吃得差不多了,他们的大量的菜也上来了,结果自然就有所剩余了。
因为我们腾出来是肚子另有安排,韩德龙要请我和千文阿訇及萨利赫先生到他家吃完饭。回房间不久萨利赫先生就开车在楼下等我们。路上萨利赫说星期一也就是3月7日早7:45分我从德黑兰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明天上午萨利赫先生陪我游库姆。下午和与会代表一起去马士哈德。
好友陪同畅游库姆 特许拍照尽享美景
库姆穆斯塔法神学院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学府,那里培养出很多非常有名的伊斯兰学者和大阿訇。现今约有10多位中国学生在此留学,他们学习的是《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教理等内容。据说以前中方使馆不知是何原因不太理睬这里的学生。可是这两年使馆和学生们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今年的春节,中国使馆还派官员到库姆大学来看望这里的留学生。这些学生从使馆的关怀中亲身感受到祖国的亲切和温暖。都决心学成后回国努力以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
韩德龙的爱人作了一桌子丰盛的菜,手扒羊肉,炖鸡,肉丝炒粉条等,我们的肚子只是望着饭菜有眼福无口福啦。
4日上午9点,韩德龙把复制并清空完的相机卡给我送来,刚好萨利赫先生也到,因为萨利赫先生在中国工作了10多年,会些中文,我就和韩德龙分手。萨利赫先生驾车带我到一个很普通的小院,进院后见院中间有一个水池,萨利赫指着两扇窗户说,这是伊玛姆霍梅尼的家,他生前就在这窗子处向人民讲话。
进到正屋里见地面铺着地毯,墙边放着几个坐下时的靠垫,右拐过来,就是伊玛姆霍梅尼接待客人和发表讲话的那间屋子,再往里是一间12—13平米的房间,有一书柜,一个办公桌,一位老学者在桌子后面认真的看着书,见我们来,经萨利赫先生介绍,和老人握手道声色兰,我们请他又坐回原处,我为他拍了几张照又跟萨利赫先生到此屋后边的书房参观,一排书柜上放满了伊玛姆霍梅尼的著作,侧墙上挂着他生前的照片。
回到院子,我们互相拍了照片留念,离开伊玛目霍梅尼故居。去瞻仰伊玛目瑞扎的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墓和清真寺。
公元816—817年间,什叶派第八伊玛姆阿里本·穆萨·瑞扎的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因探望兄长,途经库姆时病逝于此。1502年萨法维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家教派,并设总部于库姆。从此库姆得以全面整修建设。
到了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大帝(1588—1629年)时,又号召什叶派穆斯林瞻仰库姆和马士哈德伊玛目瑞扎陵墓。当时,伊斯兰学者云集于库姆,宗教教育大大发展,名人的陵墓随之增多,从此,库姆作为什叶派圣地的地位确立,至今不衰。
快到清真寺就见到人群渐多。萨利赫先生把车停在巨大的停车场进口不远处,我们步行经过布满商店的大街(我边走边拍),来到这座辉煌的清真寺,为让我便于拍照,他找到清真寺的管理处,向其领导说明情况,他们特意派一位大个子中年工作人员,陪同我拍照,为此我能顺利地在这座历史悠久,建筑雄伟,装饰辉煌的巨大建筑群内任意拍摄。当到了法蒂玛·马尔苏玛的陵墓前,我 见它和其它的清真寺建筑一样辉煌,只是挂着一个大门帘,我便一边拍一边走进了大门,只见殿堂金光灿灿,从顶到墙都是金银玻璃贴出的图案,一个大吊灯下,人们在用金银装饰的拱北墓栏处亲吻着触摸着它,以求沾到先人的“赛瓦布”。我楞头楞脑地高高举起相机,连拍了三张。马上就被工作人员拉了出来,他拉着我的相机就往站在广场中央的领导和萨利赫先生那走,我索性撒手把相机给他,心想反正你得还我。
这位认真的工作人员向领导汇报了几句后,领导和萨利赫向他解释了几句后,他无奈地把相机又还给我,萨利赫先生说:“我让你过去拍,不是让你进去可以拍。”我接过相机说:“我没有理解,对不起啦!”
经过后来在电脑上看,我那三张抓拍每一张虽角度不同,但都非常清楚生动。这还要感谢萨利赫先生的特意安排,让我对法蒂玛·马尔苏玛清真寺的整体建筑风格,殿堂内部结构和装饰,外部的装饰,过往的人群和人像都拍到了大量的资料。
从那出来,我们在路过大广场喷水池时,见到一群年轻的士兵,他们主动要求和我留影,我又拍了很多坐在池塘边晒太阳的老人们,他们淡定、乐观的神情都记在了我的相机里,当然还有电话亭打电话的妇女,过路的高中生和老师们……
萨利赫先生引导我来到一个紧挨着广场的烈士陵园,见到这里的墓碑也都和地面平齐,四周墙上的窗柜里挂着许多逝去的包括教授、名人和年轻人的照片,地面上有的墓碑处还放着鲜花,一位妇女穿黑袍,蹲在一块碑旁默默地和地下的亡人对语着。萨利赫先生来到一块不大的墓碑前,他告诉我,这是他爱人的弟弟,在两伊战争中(舍希德)牺牲了。并用手指摸着碑石,。默默念了一段“古兰”,我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也了解那段历史给两个国家和许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那场夺走了220万人鲜活生命的穆斯林间的骨肉相残,悲剧完结的并不远,可就在不远利比亚和阿富汗又在上演着另一场悲剧,类似的悲剧谁之过?何时休?
我也手抚墓碑,念了“法蒂嗨和赞主赞圣词”,接了“都阿依”,愿亡人安宁,愿安拉应允我们的祈祷使萨利赫先生的妻弟和所有为保卫伊朗人民的家园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勇士们永享天堂之乐,阿敏!
从那里出来我们又转了几个书店,拍到了以大流士皇帝皇后为蓝本的彩色“年画”。在一个他熟悉的朋友的手饰店,萨利赫先生执意要为我和家人买了三个银制镶玛瑙的戒指。萨利赫先生又开车带我上了一个山坡,那里是老城扩展后的新区,建筑都是比较新的小型个人住宅楼,一排商店前的大草坪上一群孩子在踢球。
我们又来到近郊一座小山下,山高有千米,山顶上一座绿色穹顶的清真寺刚刚建成,经一个自发的热闹的巴扎(自由市场),我们把车开到半山腰的停车场,从这里可把整个库姆城一览无余,下眼那市场确已形成气候,小轿车停了有数百辆,购物的人群也密密麻麻。我想这新城区肯定是该市的领导一个发展的新构想,建新市场拢人气,建个高处的清真寺让人们即可爬山锻炼,又增加一个风景名盛,一举多得。
下山后萨利赫先生又带着我向刚修的公路开去,从远处的山里,宽大平阔的两条新路汇在这里后又延伸向市区,延向其他城市。这新城,这新路将预示着古城库姆会充满朝气地迈向新的时代。
返回市区时萨利赫先生跟我说,他明天也去马士哈德要工作几天,我下午和会议乘大巴去马士哈德,他说下周内贾德总统来库姆,希望把那幅我画的《阿舒拉之光》给总统看看如何?我说去土耳其的行程咱们已定好,而且土耳其的朋友也要看这画,6月在北京的“中国伊朗关系研讨会”召开,《阿舒拉之光》还要代表中国参加这个会。我理解你们喜爱这幅作品,但我要让土耳其、马来西亚和更多的穆斯林朋友看到她,了解阿舒拉。我也希望最终《阿舒拉之光》能够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回到伊朗。当然,她要去一个阿舒拉博物馆或国家的博物馆。而且我还要继续画下去,把我们的合作进行到去见安拉之前!他理解我的远景设想,自然也就不情愿地答应按我们在北京的约定,让我完整地把《阿舒拉之光》带回。
马士哈德印象
因为没有行程和规划,我们到德黑兰机场已经下午5点,本来是4:50分的飞机,只能看组委会协调下一班,结果是晚6:20起飞,下飞机意外收到马士哈德机场一位空姐送给参会代表每位一枝鲜红的玫瑰花和问候卡片。9点住进市内一座小宾馆,为节约开支,让我和马千文阿訇和三位非洲穆斯林住在一个两室一厅的房间,我和马阿訇直接就走进了放两个单人床的房间,大个子占了一个大双人床房间,剩下的坦桑尼亚的哥俩,只能睡在两个单人沙发床了。晚餐是在大街上的一个小饭店吃的。
马士哈德一词波斯语的意思是“殉难处和殉难者的葬地”,准确地讲应称为马士哈迪·穆格达斯(圣城马士哈德)。它是霍拉桑,人有叫呼罗珊这个大省的省会,它位于扎因达鲁河的支流—卡夏未河(玳瑁河)的河谷地区,是比纳鲁德山和哈朝尔·马斯吉特山之间的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多少世纪以来,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自印度至伊朗,由北至南在土耳其斯坦城镇和阿曼海之间的商队路线及公路的交会点。
见证人民对伊玛姆瑞扎的敬仰
5日早5点,三位非洲的朋友洗漱后出去了,我也起床喝水、上厕所后小净,叫醒马千文同住伊玛姆瑞扎清真寺。
因我们的宾馆就在大路边胡同不远处,出胡同对面就是新建的6星级大宾馆,有了地标,我俩就迈开腿往寺那边赶,很多早起的司机和出租都想拉我们,一摸兜没换零钱,只有美金。一气走了有5里地,眼见天界现鱼肚白了,这时一位满脸胡茬的中年出租司机把车停到我们身边,我们说没有零钱,他说没问题上来吧。很快把我们带到寺近前,谢了他我们往寺里赶,因为知道肯定不让带相机,我还是要试一次,结果不让,我争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在大门处往里拍了两近景和远景,就匆忙在存包处存了相机,当然一定要把护照压在那儿。
径直往里走,在宽敞的大殿处礼了两拜主命,就往里面去,到伊玛姆瑞扎墓跟前,见很多人就像在麦加天房一样,在那里一边瞻仰一边诵经,用手、用额头或嘴去亲吻那银制的墓栏,很多人激动的垂泪。为了对这位伊朗人民敬仰的领袖也表示一份敬意。我和马千文费了很大劲才挤到墓栏处,摸完后退出接了“都阿依”。没有相机就用手机录像,录了一会儿被工作人员那鲜艳的毛弹子挡住镜头作罢。来到院子里面听到唤礼塔上三个吹鼓手在吹号敲鼓。一会儿就停了,拍了两张片子,灯也熄灭了,因为天亮了。
我们按原路返回时见到一对参会的老夫妇也在那里念经,为他们拍了两张,到门口又拍了几幅那玻璃拼装的图案,出来取了相机和护照,沿马路的右侧往回走。
这时天已大亮,路上行人渐多,只见一位40岁的男子从家里出来后,站在路边朝伊玛姆瑞扎清真寺的方向站立,右手放在胸前,微微低头表示敬意。
我们再前行,见已有公交车载着上班族在站上停车下客了,而下车后的人们不管中年男子还是青年,不论男人还是少女和妇人,都在一处能立足的地方略停后行敬意之礼。这举动我抓拍了几幅后与马千文同声赞叹,这可能就是某些西方国家不敢向伊朗动武的原因之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武力摧不垮的!
我边走边拍,一辆警车慢慢地停在了我们身边,温和地问候并问来处和情况,我回了他们色俩目,告诉他们我们从中国来。马千文告诉他我们是应库姆穆斯塔法学院邀请参加“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的客人。警察表示敬意徐徐开向前。
不管是警察还是清真寺或是什么地方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认真和警惕是有理有据的,就是要警惕为西方搜集情报的间谍。
回房间烧水,三位非洲朋友也回来了,他们有零钱是打车去打车回,我们则是晨练了。水开了沏红茶,早餐是几张馕和冰箱里的果酱、奶油、蜂蜜和水果。
9点中又乘中巴到市中心一会场开会,场内外挂着和库姆同样的会标,这应该是马士哈德的分会场。有印度的,波斯尼亚和土耳其的三位代表发言后,便一一介绍参会的各国来宾,最后一个介绍到我:中国穆斯林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位画伊玛姆侯赛因《阿舒拉之光》的中国画家阿里雷公,全场鼓掌,我起立向后排和前排的人们表示敬意。
散会后大家又集中到一个市政府机构的会议室进行座谈,我先发了言,由马千文翻译,可能也就是几分钟,他们就着急地说时间不够了,因为他们都想把《阿舒拉之光》留下,我发言也没有提到这问题,马千文阿訇为我着想,也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说最终这幅画一定会回到伊朗,回到那个主会场 台上的画框里。之后是一位印度学者说了两句话,座谈就结束了。
午饭在一个大饭店,一个大厅有百余桌,火得很,组委会的人问我和马千文吃什么?我认为他们可能只有烤巴巴、烤鸡和烤鱼,就说“因沙拉”随便吧,结果当我们吃了最普通的卡巴巴时,他们大吃起牛尾或羊腿,据说这可比卡巴巴要贵很多,你要不点就不会上最好的了。
饭后直接上中巴车奔往伊朗中古文学时代巨匠菲尔多西的陵园。
瞻仰您菲尔多西
在这片伊朗高原的蓝天上,几朵轻淡淡的白云似乎在静静地等我们这远来的客人,在巨大的四方形台基之上,一座高约十米四方体的石制建筑,四面镶有半浮雕带柱头和柱础的四根立柱,正面用波斯文雕刻出这位波斯中古时期的文学巨匠的介绍和铭言。这座建筑前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菲尔多西的雕像就坐落在水中。这里距马士哈德市中心22公里,陵园是菲尔多西生前的家园,在蒙古入侵伊朗以前,这座名叫图斯的城市一直是霍拉桑的省会。菲尔多西用时30年著成波斯史诗《列王纪》,他也是波斯古代民族编年史的伟大作者(著有6万行韵文诗句),他生于公元940年,死于1020年,他的真实姓名难考,菲尔多西是其笔名,意为“天上乐园”。据说他的父亲是个破落贵族,菲尔多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好诗歌艺术。成人后又对历史、神学和哲学深感兴趣,并能熟练掌握阿拉伯语和古波斯语(巴列维语)。
菲尔多西40岁后即11世纪初完成这部巨著《列王纪》,按伊朗传统习惯,史诗应献给霍拉桑的统治者—伽色尼王朝国王玛赫穆德,却遭到冷淡拒绝。这位国王专断独行,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远征印度17次,其版图是现在的阿富汗、伊朗东部、中亚南部、花剌子模和北印度这么大。他烧杀掠掳异教徒,骚扰平民百性,劫掠大量珠宝为已享用。菲尔多西写诗谴责和嘲讽玛赫穆德,引起他的不满和忌恨。菲尔多西不得已远走他乡,四处流浪,晚年返回故乡。
菲尔多西逝世后,清真寺教长不充其入葬穆斯林的公墓,朋友只能将他草草葬在菲尔多西自家的宅院内。1934年,伊朗全国为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伊朗史诗的作者诞生一千周年举行盛大活动,把旧墓改建为现今的模样。把他出生和逝世的这座城市更名为菲尔多西。
四方主体建筑下是一个四方形展厅,墙上镶刻着他的诗句,也悬挂着以他的《列王纪》中“圣乔治斩龙”等故事创作的大型半浮雕艺术作品。
和哈菲兹及萨迪的幕一样,也是一整块玛瑙似的墓碑上刻了波斯铭文,我和马千文阿訇手抚墓碑,心中默念,接都阿依。
大诗人的塑像前,参会者与组委会的成员三三两两地合影留念,我建议用我的5DCano合一张全家福,大家非常高兴地聚在一起拍照。在主体建筑的高台阶上大家各自留念。
在地下展厅我特意拍了所有作品以备学习参考,把入口台阶上的三幅方浮雕也摄在内存中,并意外拍到两位青年男女和母亲在那儿留念的影像。在书店我看上英文版的《列王纪节选》细密画插图本。组委会的小伙热彼亚不让我掏钱,还说你还需要什么资料尽管说,我们帮你办。我顺便说需要电视台上现在播的反映阿拉伯时期和伊玛姆阿里的资料等,他说没问题,我们办。
走出陵园时,一大群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陵园,在诗人塑像前留影。我抓拍了几幅,往大门口,刚好沙巴尼先生也和我同步,我就让热彼亚为我们拍了个逗乐的同步走。
园外有几处货摊,小贩在那静候着客人,他们说现在是冬春交际人较少,春秋和节假日这里热闹非凡。因我计划回库姆再采购,就只拍了印尼和印度几位学者选购纪念品的镜头后上车。从来到回,我在车上用光圈4,抓紧时间为与会者抓拍了不少头像特写,其中有的还算上品,也让他们都留了邮箱,只是脑子不够用,回来就对不上谁是谁了。
日落时分,中巴直接要将大家载到伊玛姆瑞扎清真寺的近前,由于组委会没说下一步安排,因为我和马千文等以为车子会再回宾馆,就在离宾馆稍近的地方下了车,结果摄像机、笔记本和《菲尔多西插图画册》等在塑料袋里没有拿下来。当我反映过来并和组委会联系时,司机和车子已换,袋子跟了公司的另一辆去了德黑兰,又去了一座雪山,直至我曾经去过的伊朗最北部的(前些天刚有一架飞机出事的)乌鲁密耶。这回它又代表我去那一游。
我和马千文阿訇回房后就补觉休息,因为人员零散的活动,晚上9点才集合齐,又乘车返马士哈德机场,结果飞机晚点,大家都在那坐等。一个小男孩因淘气不听带他的爷爷奶奶话,到处乱跑,本来应该在登机的地方候机大厅等,他却跑到楼上,害得这位爷爷又到台阶上大喊他,小家伙被叫下来也闲不住,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拿着他手里的空中飞人玩具人和大家逗。我知道他会到我这里来,就打定逗他一回,他还真的举着那“飞人”飞到我跟前,我特意表现愿意和他逗的态度,让他把耳朵贴近我的脸,突然我用口技哇哇发出青蛙的叫声,他肯定没听过这种声音,原以为我会像他逗别人那样被他逗,没想到被我逗得吓一跳,结果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好胜的心里让他又假意和我逗一下就跑开了,再不和大家闹了。
再回库姆 再次采购
午夜零时45分飞往德黑兰,凌晨2点左右从德黑兰乘大巴车往德黑兰30里外的新机场,送从那里转机或回国的参会代表,约3点我们才在睡梦中又回到库姆的宾馆休息(这回同室的阿富汗人已走,我终于可以清静地大睡一觉到天明了)。
6日上午9点,按约定韩德龙来宾馆等我,早餐后,他带我再去库姆马尔苏玛清真寺大街,采购回国送朋友的礼品,先在他常去的小商店买了十几小瓶香水,又买了10多个银制玛瑙和宝石的戒指项链。又到一个私人银行换了约300美元的全套伊朗流通纸币,最后在一个年轻人的糖果店买了15盒糖。库姆出名的是这种酥糖,似乎到口就化,有的还加上开心果和椰子粉。(原有从伊斯法罕买的数百美元的手染布,再加上这些东西肯定超重。我把它们托付给伊朗的萨利赫先生,结果我的和他的都由我的同伴马千文阿訇带回,因为有50多公斤,要罚款,马就把我那糖拿出四盒留了个条给我,顺利出关回到中国)。回去都收拾我托付好后,我们来到对面萨利赫的办公室取回大画《阿舒拉之光》和机票的单子,给北京的我儿和土耳其好友哈坎电话,将时间和航班号告诉他们。(昨天3月25日主麻,在清河清真寺见到老朵斯梯刘贵,他说那几天土耳其的朋友找不到我的踪迹和电话,急得他们让认识刘老的艾诺给刘老打电话,因为伊朗那边安排得太紧,如此忙乱又没提前给我机票单,虽然给了我百美元的当地电话卡,也没有可能告诉北京的他们。)
下午很早就被再次请到韩德龙家坐客,我把一盒茶和一幅《知感》几个钥匙链送给他们。并把曾想到德黑兰赠给中国驻伊朗使馆和大使郁红阳及参赞朱自浩的,我和儿子雷传翼的作品也委托给韩德龙等留学生代转,并致问候。
马千文和我及另一位在此留学的中国朋友韩学仁,在韩德龙家美美的吃了一顿中国西部大餐之后,天色已晚,韩学仁打车送我和马千文阿訇回到宾馆。一会沙巴尼先生把我请到楼下大厅,互至谢意,并送上三盒伊朗的三种糖作礼物,且特意送给我两千美金的海底叶,我激动地对沙巴尼说:我会把这些心意用在阿舒拉的绘画上,一提阿舒拉我看他的眼泪盈眶了。又见他英姿的眼睛周围接近那熊猫的青色了。再次感谢他和组委会付出的辛苦,他自己也说头很木很痛,我让他早些回去,早休息。他还交待一会儿热彼亚从德黑兰开车把我的摄影机取回来。紧紧地拥抱,他说欢迎你再来,我说一定。
晚上约11时,热彼亚终于从德黑兰开车取来我的摄像机等,他希望把我相机里的照片复制一套,这也是我希望的,并请他复制完检查后将我的卡清空,以备我在土耳其继续用。他说一会就送来,我说明早我走之前都可以放在宾馆前台,就把读卡器、相机内存卡和移动硬盘交给他们。我还把在京准备的我的专题片CD光盘和我的报纸及钥匙链送给他一套,握手拥抱道别。
都准备完毕,已是伊朗时间零点以后了。
告别库姆 告别德黑兰
3月7日早4点,前台打来叫早电话,因收缩会务房间,昨晚马千文阿訇和我同屋住并临时当我翻译,他和我同时起床,将行李搬到楼下,我从前台取回昨晚热彼亚送回的一套物品,装上出租车,送前台小伙一串钥匙链,和马千文阿訇道别,与司机驶往德黑兰。
在阑珊的夜色里翻过一道不高的山道,约6点我们来到德黑兰国际机场。司机为我找来行李车,装好后他去停车,我便独自进了大厅,他见我一人能行,就没再跟来。
凭护照和机票单,我过安检到托运处取票办托运,我用简单的仅有的英语单位词告诉那美丽的伊朗关员,那筒子里是我的画作,是表现伊玛姆侯赛因的阿舒拉的,它应该跟我一同登机,她说不可,我说一定要帮助我,不能让它损坏。她让我稍等,先贴了标示条,就去找领导,领导同意那画按易损物品单托运。她高兴地告诉我OK!我把画交给她放心地挎起摄影包,送了她两个钥匙链,提着从伊斯法罕买的那根陪我游历一圈的拐杖,轻松登机了。伊朗时间7:45分,我搭乘的伊朗航班719准点起飞了。
在这班飞机上,又见到了我从北京来时认识的一位40岁左右的男乘务员,我把几个钥匙链送给他,道“色俩目”,他已经知道我和那大画《阿舒拉之光》的事情,起飞不久就跟机长说明我的身份,把我请到人不多的公务舱。就这样,匆忙的,零乱又有序的,惊险的,疲劳的,丰收的伊朗之行结束了。从起飞到伊斯坦布尔平安降落,一路上的照片并没有结束。
2011年3月27日凌晨1:35分完草稿
4月4日完稿于京华红橡庭院鹤风堂
探古寻幽 再访伊朗
——参加伊朗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纪行
阿里雷公
2011年3月27日上午10:50分,我再次搭乘飞往德黑兰的伊朗航班西行。
行前我曾两次与土耳其商会驻中方的总代理克里姆先生和哈坎先生与中国对外友协中伊及中土友协会办公室的徐焱同志小聚,探讨我在伊朗参会后顺访士耳其的事宜。主要是肩负着访问两国时走访民间艺术团体和探访古迹等,进行拍摄纪录,以备今年6月在京举办的“中国伊朗国际关系研讨会”中展出在伊朗的拍摄作品。(8月正在两国拟而未定听“中土建交40周纪念会”。)
所以刚要登机时在舱门口就用手机拍了两位伊朗空姐,在舱内又拍了几幅全舱照片。一路上拍了若干中亚雪域风光。
德黑兰时间下午4时许,在德黑兰机场提取行李处,机上认识的一位伊朗小青年,指着关口玻璃窗外的一个举着我名字和照片的人说:“your frans”。谢过他并道别,便匆匆推行李出机场。
接我的原来是中国青海遁化撒拉族在库姆留学6年的青年阿訇韩德龙,30来岁稍胖,高高的鼻子上架一幅近视镜。他是奉学校之命从库姆打车来德黑兰接我的,上出租我们一路聊着,我不时不忘拍照的任务。日落时分,我们入住离穆斯塔法神学院有一路之隔的小型奥林匹克宾馆501房间。
晚8点,伊朗驻华使馆官员,也就是自去年初约请我用绘画表现伊玛姆侯赛因和阿舒拉故事的萨利赫先生来宾馆看望我,并请我和韩德龙在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饭店品尝了纯正的伊朗烤巴巴、米饭、酸奶和拌菜等。
去年初,萨利赫通过翻译白志所请我赴宴,席间邀请我为他们创作几幅反映伊玛姆侯赛因和阿舒拉的故事组画,并提供了文字资料和定 月我小住三亚20天,起草了10来幅草稿,经他们看后定了几幅。当我完成了《阿舒拉之星》(以伊玛姆侯赛因背影向天祈祷,周围有72颗星组成的门型画面,72星代表72位在卡尔巴拉随同伊玛姆侯赛因赴难的追随者),一幅是《阿舒拉预言》,表现穆圣在世时把一玻璃瓶子交给法勒希老人。传说瓶中土变血时是伊玛目侯赛因的死日将至,画中老人抱瓶哭泣,周围白描淡彩画出众列圣及天使等。
但到夏日时节,白志所翻译几次催他们签约未果,后来说不画了。我也暂时作罢,夏末还热之时我觉得以卡尔巴拉伊玛姆侯赛因礼晌礼后冲向敌阵牺牲的场面,表现出他大无畏精神效果会好,就在受老画家黄永玉先生为荣宝斋所画“旭日芳荷”红暖色调启发下,经历数月辛苦,完成了在我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世界伊斯兰历史中唯一的中国画家画伊玛目侯赛因的《阿舒拉之光》。
2010年伊朗国庆节后,临近阿舒拉节时,我把《阿舒拉之光》的片子传给白翻译,他给萨利赫先生看后,他到我新家来访,看到意想不到的画面后,当晚邀我们全家参加他们在使馆的阿舒拉节纪念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和了解什叶派的纪念活动。
此后他正式发函邀请我参加在伊朗的这次国际活动,并要收藏此画且提出在我装裱好后,把这幅《阿舒拉之光》带到伊朗库姆。
《阿舒拉之光》就算是我参加此次库姆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的作品或节目。
因为3月3日开会,所以2月28日一早,韩德龙陪我把行李存放到穆斯塔法学院萨利赫先生的办公室,他安排韩德龙先陪去游伊斯法罕和舍拉子。这样我们搭乘出租先到了离古姆数百公里的伊斯法罕。到那已夜色阑珊,入住一个三星宾馆后晚餐,抓紧时间去国王广场拍了几幅夜景,又在清真寺礼拜并拍了内院和大门等照片后回宾馆。洗漱后休息。
3月1日清晨,礼完晨礼又小息一会,在宾馆早餐后,我和韩德龙打车去伊斯法罕皇宫广场和清真寺。曾在中国语言大学留学的阿加依·阿斯卡尔来陪我们,为我们讲解皇宫的建筑过程,对面的皇后清真寺,以及这若大的广场原来是皇帝观看打马球的场所,而今四周的所有房间都给百姓租用,用来经营地毯、手染布、铜器、玻璃工艺、民族服装、香料等等伊朗民族的土特产品,我在此购买了300多美元的手染布,打算回国送朋友。
在登临和游览皇宫穿过弯弯曲曲的窄小回廊和台阶时,见到处都是手工绘制的精巧伊朗风格的艺术图案,虽经数百年仍那样精彩鲜艳。只是不少被“到此一游×××”这类的刻画破坏了不少,有的还被剥落。到了三楼,图案和奢华的细密画更是让人赞叹不已。难怪1995年我首次到访德黑兰并举办画展时,我驻伊朗使馆的大使华黎明先生在两次宴请我时,建议我一定要到伊斯法罕看看伊朗的传统艺术,那怕自费也要去。话说16年了,我终于看到华大使向我推荐的璀璨的古波斯艺术,而伊斯法罕的錾铜艺术也是世界闻名,只是怕回程超重,只给两位工匠拍了照片,未敢问津。
从那我们又去了伊斯法罕城边的一座约800米高的小土山,远观上面似有一古城堡式的建筑,在一位学考古叫阿布杜拉小伙的引领下,我策杖专捡缓坡往上登,我们登上这近45度的土山。(亏得在伊斯法罕国王广场买了一工艺品拐杖,使我这膝和髋关节有病之人能登高访古)
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拜火教祭坛,据说有2500年了,在历史上曾辉煌似麦加天房,每年到大祭之时,都有从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奔赴这里的朝圣者,历经两千多年,但那麦秸土坯的城垣,房屋的断壁依然保存的很好。而那燃火的祭坛,据介绍是400多年前,萨法维王朝的皇帝亲旨复建的。我赞叹这位伊斯兰国君,对自己祖先文明的尊重与重视。午饭是晌礼后在一个小饭馆与韩德龙、阿布杜拉和出租司机瑞扎吃的烤馕及烤巴巴(给饭店的厨师们拍了照片及录相)。
饭后和阿布杜拉分手,去参观一伊朗的土耳其浴室。那是一座400多年前一位叫阿里·古利奥高的虔诚的穆斯林富商为百姓们修建的,浴室内墙壁上有瓷砖和壁画装饰,有些砖花和壁画已因室内数百年蒸汽的熏浸而变色和脱色。分更衣室(现在陈列有各种服饰和姿态的蜡像)、过庭、大池和小池,大池的温泉可供40-50人同时享用,小池供达官和富人可以3人享用。从浴室后门进入,有一和正门更衣室相同大小的房间,供女性们享用,此浴池和男士的浴室以墙隔开。如果晚上没有百姓家女士沐浴时,阿里·古利奥高才让他的家眷们前往使用。而今这里已开辟成博物馆供内外宾参观(我们参观时偶遇一批欧洲的游客还共同留影纪念)。
这时候实际上出租司机瑞扎已承担了司机兼导游的双份工作。他又带我们参观了一座伊朗的基督教堂,该建筑风格与伊朗的各式样的清真寺风格基本一样,只是在显眼处装饰了基督教风格的十字架等标志,尤其是殿内满墙的壁画,即有伊朗的民族特色,又是以西方油画手法为主的风格绘制,有单幅,有连环画式,有圣母玛丽亚,也有耶稣诞生,还有最后的晚餐,也有基督受难等众多故事情节,因为不让拍照,只能望画兴叹后再到院子拍照。到了陈列室依然不让拍,见标有“Made in China”的两套瓷器时,想偷拍因角度和光线问题回来看而不成功。在一楼和二楼看到大量图片和细密画记录的基督教历史外,还有数套主教用过的权杖、教主用过的金银丝织有各色图案,镶有宝石冠、袍、腰带。腰带更是精致,且大多为纯金银制造。还有一部分展框展出一位信仰基智的将军用过的军刀、靴子、皮衣、帽子、驳壳枪、电话、马鞍等物品。
在伊斯法罕最后一站是一座墓地,在我们将启程去舍拉子离开伊斯法罕的市区时,沿路一座型似土耳其式清真寺的建筑从远及近,当我们下车步入近前时,才知道是一座墓地,主体建筑是一位古代诗人的墓,高台上都是与地面齐平的平放在地面的一座座墓碑。近代的墓碑是平的,上面刻有阿文和波斯文,介绍碑下主人的大略生平。古老的就有些特色了,男性的石碑在头部刻留起一块凸起的部分;女性则在头部和脚部各凸起一部分,以显示和男性的区别。在身份职业上,理发师则刻上梳子、剪子和剃刀等,工匠则刻有其生前用过的工具,厨师则雕有刀、勺、叉等用具。女士多以她们生前喜爱的花朵雕饰,我们还见一座从脚部凸起处雕出一只衣袖和手举着一束花,这说明那位女士生前爱花,死后也同样要告诉人们她酷爱鲜花,真是爱美之心生死不移。那有钱和有地位人的碑饰呢?大多是用精细的花饰图案和华美的文字内容来装饰。这种墓葬方式即显示出他们死后不与人争地,也显示出平等,更不忌讳别人从他们墓碑上迈过或踩踏(当然很少有人会不经意的有如此行为)。如此这样节省土地的墓葬方式,后来我在古姆的伊玛姆瑞扎妹妹马尔苏玛清真大寺外广场的两伊战争烈士墓也曾见到。
日落前,司机瑞扎载我和韩德龙阿訇来到伊斯法罕的山林公园,登高远望伊斯法罕,满眼都是中低高度的楼房森林,从平原向山腰漫延,到夜晚这里将是灯海、星河般灿烂。再见,伊斯法罕!
离伊斯法罕前行220多公里,天色已黑,在一座小城镇的叉路环岛,司机瑞扎来回找加油站和饭店时绕了4、5个圈,加油和吃完烤鸡肉和米饭后,前行20余公里,突然瑞扎想起忘在饭店电源上的充电手机,结果开回来又绕了4、5圈,实在找不到没办法,他用韩德龙的手机拨通自己的电话,饭店的人员接了电话,指示他在哪个路口和哪个饭店,这样瑞扎才找回手机继续往舍拉子赶路,这里又浪费了约一个小时。
我们用手比划他一圈圈转圈,笑话中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进,经过山道时我和韩德龙都睡着了。当瑞扎叫醒我时,图片中所常见的“伊朗之门”终于在午夜凌晨时分展现在我们眼前。拍了灯下诗人塑像和若干伊朗门之后,又找了一辆当地的出租把我们带到该下榻的宾馆。瑞扎不好意思和我们同室,要睡在车上,我俩说你若不去我俩也睡车上。如此,我们才在一个三人间洗了,礼了,睡了。
瞻仰古波斯哲人 瞻仰波期波利斯
瞻仰久仰的哲人
2日早5:00起床,礼拜后稍息,补笔记,7:10早饭后,出发去伊朗历史上最负影响的四大诗人之人——哈菲兹陵园。这位让我仰慕已久的公元14世纪古波斯著名诗人,全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1320—1389)生于伊斯法罕,后全家迁居舍拉子。他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因勤奋好学和受传统的宗教教育,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所以人们称他为“哈菲兹”,即“熟背《古兰经》的人”。他少年始学作诗,20岁就在抒情诗和劝善诗创作上显露才华、曾受邀做穆扎法尔王朝的宫廷诗人。1387年贴木儿的蒙古大军攻陷舍拉子后,哈菲兹因贫困和愤懑死于舍拉子。生前他用诗对异族的专制统治和暴虐,社会道德的沦丧和虚伪,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嘲讽,诵赞春天,鲜花、美酒和爱情,呼唤自由公正和美好的生活。深深表达他对贫困人民的同情。而今这里成为人们瞻仰和旅游的地方。
德国大诗人歌德赞颂哈菲兹:“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这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哈菲兹墓坐落在青松翠柏,椰枣树高耸参天,柑橘红橙橙挂满绿树,鬼脸小花红的白的黄紫的美景间。16艮高大石柱一字排列在高台阶上,迎候前来瞻仰的人们。碑亭由7根石柱擎着一顶帽子式的亭顶,老人家就静卧在亭子中间的长方形石墓碑下,碑四周雕饰着俭朴的花纹,碑正面雕着台丝蜜和波斯文诗人的介绍。有几位学者般的年轻人跪在墓旁诵读着《古兰经》。我和德龙及瑞扎也手摸墓碑默念。年轻人起来时对我们说哈菲兹即是诗人也是通背《古兰经》的哲人,只有跪着才能得以显示对老人家的尊敬,我们也仿效他们跪着默念“开端章”后,接都阿依,意愿沾得大诗人的赛瓦布。
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头戴白盖头,身着粉红衣裙,欢声笑语地来到墓碑前,着黑袍的老师们讲解并引领这些小学生怎样敬重、学习和发挥前辈文人的精神。我为他们和老师的亲切和融洽高兴,被他们的灿烂欢乐和幸福所感染,拍了不少记录这欢快中寓教传统的镜头。
再往萨迪墓,瞻仰的陵园都是要买票的。“舍拉子的萨迪之墓散发出来的爱的芳香,即使在其谢世千秋之后亦能回环永存。”镶刻在陵园门上的诗句迎着每一位瞻仰这位波斯语言文学大师的人。由于他在文学语言上的贡献,诗人去世不久,他的墓就成为人们的瞻仰之地。1808年卡里姆汗·曾德国王就对陵墓重点修缮。萨迪生于1209年卒于1291年,是古代波斯文坛四大支柱之一。他的文学贡献先于哈菲兹百年,是伊朗民族传统思想和语言文化的几位屈指可数的奠基人之。我这样写是因我的行程顺序,决不是因他的贡献排序而定。他是杰出的诗人,也是雄辩的演说家,才华横溢的作家, 长于词令的传道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陵园有一大鱼池,墓安放在四周贴满波斯花纹的瓷砖和四个圆凹的兰地黑字波斯文的装饰的纪念堂之中,墓碑一体和哈菲兹的一样,和纪念堂联体的侧廊通向后院。同样是绿树青松簇拥着。还是那群快乐的小学生也来到此,瞻仰拍照完,又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来到此地,在中学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祖先的事迹回顾缅怀。
瞻仰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
驱车向舍拉子市东北约60公里,一条宽广的大道两旁,高高塔松似两班迎候的武士,欢迎我这仰慕波斯波利斯古代皇宫建筑群的中国艺术家,当我终于来到她的近前,来到她的怀抱时,为这宏伟而浩大的工程所震撼。离遗址门很远的路正中是一花坛,上面竖立着世界自然文化保护遗产的铜制标志。左侧停车场停车后,韩德龙和司机瑞扎陪我到购票处,闪光灯和挎包不让带只能暂存存包处。
在远处我已拍了这庞大的基台上的建筑群。登上右侧台阶(左侧封闭)再往左行便来到了类似埃及的人面兽身的戴皇冠和甲饰伸展开翅膀的 “万国门”。这座雄伟的宫殿是2550多年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皇帝们的夏宫,也是举行王朝正式礼仪的地方,从波斯大流士皇帝开始到后来的历任皇帝,前后用了150年才修建完整。这里仿佛就是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穿过万国门,我看到了伊朗航空公司标志“马鸟”的原形,似鸟似马的石柱头也叫鹰柱头装饰,再往前又看到了巨大的石雕牛头柱头装饰。经过满地的巨大石柱础和断柱碎块,我们来到右侧的大殿遗址。那些石门上装饰着人物与狮子的博斗画面,浅浮雕刻划得极细致,那衣纹,胡须头发,冠冕,狮子的威猛和人物的沉着冷静形成厮杀与拼搏的鲜明对比。那些巨大的石门、石窗、通天大石柱和石墩即向我们诉说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等几代皇帝的雄强与王朝的兴旺,也似乎映摄出了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帝攻陷这里,那惊天动地的喝杀声和冲天烈火将这波斯古代建筑杰作化为残缺之美的变迁。
从左侧,我依仗从伊斯法罕购得的拐杖,捡缓坡走Z形,一段段来到波斯波利斯古建皇宫遗址的最高处,这里据说是皇帝祭祈天神的地方,那的石阶洞窟、祭坛和神龛、浮雕人物和带翅膀的神像,都是在整块山上开凿出来的。从这里俯看整个皇宫遗址和山下风景可极目了然。天公作美,我们来的时刻是阳光充足,色光天光清透,且昨晚下了场禧雨,空气更是清新。欲下山时,几个伊朗年轻人发现我这“老外”,要请我与他们合影,还觉不够过瘾就一个个让我作了一次立此存照的人。
下山时见左侧一断横长数米的浮雕,一段(有棚子保护的)原始的土坯墙,一口宽大数米口径的不见底的,也是在整座山坡上开凿的大水井。
来到遗址博物馆,进门前问得可拍照,但不准闪光。观摩并拍得此处出土的诸如陶器,石饰,瓷器,玻璃,还有石器和楔形文字等很多文物。
出来在两个台级的正面墙处,看到了狮子猎牛,我在《张骞出使西域》一画中参用的武士浮雕,进贡的来朝者等各种雕像。上台阶即来到那座台基长550米,宽300米的皇宫主殿处,那通天大柱有四层楼高,石门、石窗和看不见的约1.5公里的下水道的建筑都可谓鬼斧神工,难怪有人将她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好有一比。
当年的宫殿主体都是石制,而墙是砖砌,石门和石窗框内又用木制,庞大的殿顶也是木制,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完工后的辉煌之景,石雕、砖雕、木构刻花彩绘再饰以金银珍宝,恐怕天宫玉帝处也要望此兴叹啦!
走马观花设拉子
拍得很多激动不已的片子后,韩德龙接到古姆的电话,让晚9点赶回,明天开会。
原来还安排一处也是公元前的拜火教遗址公园参观,因时间紧作罢。千多公里的路程,让我们9点回,真是做梦。
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下山,买了英文版《波斯波利斯》影集,在山下一处装饰奇特的餐厅洗手后,补晌礼后用餐。
返回舍拉子,参观伊玛目瑞扎弟弟的清真寺礼拜,不让带相机,只能看看而已。在一个二百来年一座清真寺拍照,那里的瓷砖装饰已不同于其它早期的装饰,建筑式样和构造无大异,但瓷砖上的绘画风格显出受欧洲影响的痕迹,有类似晚清那种中国式样的气息,准确讲有郎士宁的踪影。
时间已临近努鲁兹(伊朗春节),经过舍拉子的巴扎时,见人群熙熙攘攘,挑选各色商品以备节日之用的人群大多都是女性为最多,她们似乎都把精力专注于购物中,对我这手端相机大拍不停的人好像并不在意。其实在伊朗拍照片在大街上和公共场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
翻译韩德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上届国际阿舒拉研讨会,他的老师青海海东县的马千文阿訇,到伊朗参会时,一次在大街上拍照,不但相机被扣留,人也被带到公安派出所,马阿訇给韩德龙电话,他赶到派出所去解释,公安问韩德龙什么人?他出示学生证,公安把学生证扣下,把他也留住。不得已给校方组委会电话,才把他的相机清空后放人。
返古姆有惊无险 笑途风雪夜行中
3月2日下午5:15分,我们离开舍拉子经伊斯法罕回古姆,半路上吃的晚餐,当时吃啥现在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到伊斯法罕时司机瑞扎特意从高速下来在便道上让我拍了几张该市的夜景。
继续前行,为了让长途驾车的瑞扎不犯困,也为赶走我们的睡意,我提议讲笑话,我先讲了两个文革前某农村的故事,后来这故事怎么成了歇后语,乐得瑞扎直拍头拍大腿。让他讲笑话。怎么也引不出在中国曾发生的类似故事,这可能就是生活习惯和风俗所至。最后他终于想起他驾车载客生涯中的一个经典:一次他载了一个老头,坐在司机副驾驶座,行进中又上来一位同路的妇女,老头到站下车了,瑞扎又起步了,结果后面的妇女大喊了起来,还直拍瑞扎的大腿(他边说边大笑着拍大腿)。原来是下车的老头腰间布带子挂在车门上,车一开自然就把老头的腰带和裤子拉了下来,这下老头下面全暴光了,老头一边跟车跑一边喊,好在后边的妇女看到了急忙让瑞扎停车。这笑语把瑞扎自己和翻译可乐坏了。
凌晨3:30分,快到卡尚市时,见挡风玻璃上劈劈叭叭的下起似雨似冰的雨雪,我让瑞扎从120/公里的速度减到60—80/公里,到卡尚路段雨停了,车又以120/公里的速度前进,约4点钟刚过卡尚,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后座的韩德龙已进入梦乡,我叫醒他,拿出摄像机记录了这一幕,好在路上只有几辆大货车和大轿车,都很守规矩的行驶。渐渐地我也被睡意迷上眼,一次车子的晃动惊醒了我,也让瑞扎从困盹中清醒。他好不容易呀!连续行车10多个小时,我和韩德龙都没有资格替他一会儿,他又肩负着尽早把我们送回古姆,上午还要参加会议的任务。
又有一次晃抖之后,瑞扎终于在连续行驶2850公里夜行12小时后,在3日早5:30分将我们安全送回古姆奥林匹克宾馆,分手时我特意送了他一张画片,并正重为题名。这次旅行虽说瑞扎是我们的司机,但两天的相处,已使我们成为对伊朗古代文明有着深厚感情,彼此也从对话和互相理解与关照中成为好朋友和兄弟,紧紧地拥抱后惜别。
韩德龙把我送到401房间就回家了。这时,晨礼的“邦克”声响起,洗了、礼了、睡了。
参加第十三届阿舒拉国际研讨会
3月3日早上8:20分起床,洗个大净,换衣服。给翻译韩德龙电话。9:35分早餐。众所周知,不论是伊朗或是阿拉伯民族,他们办事不像我们国内办事和办会议,重视议程和时间表。他们很多事只说大概,很少行文并照此办事。所以快10:30分了还不见会议组委会的通知和人员的出现,我请韩德龙电话给萨利赫先生,才知道会议已经开始了。我们马上带上相机打车往会场。
会场外挂着本次会议的海报和标语横幅,进入会厅,人坐得满满的,前半部是男性,后半部分是女性。
我被让到前边第一排的贵宾席位,见有各种服饰,各种肤色年龄不等的参会代表, 台的前沿摆放着鲜花,最前面插着世界各国的国旗,当目光寻找到我们的五星红旗时,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听”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位代表的发言后 ,我被请上 台,台中央便是蒙着布帘的我所创作的那幅《阿舒拉之光》,左侧有四位会议领导,右侧也有四位领导,右侧的第一位是本次会议的 ,他们一一与我握手贴脸互道“色兰”问候。 谦虚地把靠近画的位置让给我。
司仪简短介绍情况后(韩德龙在我后面翻译), 和我同时像升旗一样拉开那金灰色布帘,具有红色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台下台上雷鸣般的“赞主赞圣”声响彻大厅。接着, 将一个银色镶紫木框的荣誉奖牌颁发给我,我激动的感谢并握手后,向台下高高举起,台下又一片赞颂声。
一个麦克递过来, 先问我这幅画创作了多长时间,接过来我回答,结果麦克有故障没声音,司仪通过翻译大概向与会者介绍了这幅《阿舒拉之光》的创作情况后,上午的会议结束。
下台后一位学生会报刊代表和一位电视台摄像师要求采访,我被请到贵宾室,这边采访我,那边便是一位大个子非洲代表也在同时被采访。
她让我自我介绍,我介绍了自己的成长,我的艺术,我的名字。我说我的名字和艺术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100多年的历史和伊朗一样,也是在被侵略欺辱的历史中走过来,只有今天,中国人才真正走上自己奋斗富强之路。
午餐后,下午3点又去会场,又“听”了两位发言,大会 向与会代表发荣誉牌。又请代表为伊朗的学生和学者获奖者颁奖。
6:30分说再去开会,结果到现场是组委会请各国代表晚宴,我和马千文点了烤鱼,来的比较快,非洲大个子和坦桑尼亚的两个代表等了许久不见上饭有些急了,我和千文阿訇就把鱼让给他们一些,等吃得差不多了,他们的大量的菜也上来了,结果自然就有所剩余了。
因为我们腾出来是肚子另有安排,韩德龙要请我和千文阿訇及萨利赫先生到他家吃完饭。回房间不久萨利赫先生就开车在楼下等我们。路上萨利赫说星期一也就是3月7日早7:45分我从德黑兰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明天上午萨利赫先生陪我游库姆。下午和与会代表一起去马士哈德。
好友陪同畅游库姆 特许拍照尽享美景
库姆穆斯塔法神学院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学府,那里培养出很多非常有名的伊斯兰学者和大阿訇。现今约有10多位中国学生在此留学,他们学习的是《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教理等内容。据说以前中方使馆不知是何原因不太理睬这里的学生。可是这两年使馆和学生们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尤其是今年的春节,中国使馆还派官员到库姆大学来看望这里的留学生。这些学生从使馆的关怀中亲身感受到祖国的亲切和温暖。都决心学成后回国努力以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
韩德龙的爱人作了一桌子丰盛的菜,手扒羊肉,炖鸡,肉丝炒粉条等,我们的肚子只是望着饭菜有眼福无口福啦。
4日上午9点,韩德龙把复制并清空完的相机卡给我送来,刚好萨利赫先生也到,因为萨利赫先生在中国工作了10多年,会些中文,我就和韩德龙分手。萨利赫先生驾车带我到一个很普通的小院,进院后见院中间有一个水池,萨利赫指着两扇窗户说,这是伊玛姆霍梅尼的家,他生前就在这窗子处向人民讲话。
进到正屋里见地面铺着地毯,墙边放着几个坐下时的靠垫,右拐过来,就是伊玛姆霍梅尼接待客人和发表讲话的那间屋子,再往里是一间12—13平米的房间,有一书柜,一个办公桌,一位老学者在桌子后面认真的看着书,见我们来,经萨利赫先生介绍,和老人握手道声色兰,我们请他又坐回原处,我为他拍了几张照又跟萨利赫先生到此屋后边的书房参观,一排书柜上放满了伊玛姆霍梅尼的著作,侧墙上挂着他生前的照片。
回到院子,我们互相拍了照片留念,离开伊玛目霍梅尼故居。去瞻仰伊玛目瑞扎的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墓和清真寺。
公元816—817年间,什叶派第八伊玛姆阿里本·穆萨·瑞扎的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因探望兄长,途经库姆时病逝于此。1502年萨法维王朝宣布什叶派为国家教派,并设总部于库姆。从此库姆得以全面整修建设。
到了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大帝(1588—1629年)时,又号召什叶派穆斯林瞻仰库姆和马士哈德伊玛目瑞扎陵墓。当时,伊斯兰学者云集于库姆,宗教教育大大发展,名人的陵墓随之增多,从此,库姆作为什叶派圣地的地位确立,至今不衰。
快到清真寺就见到人群渐多。萨利赫先生把车停在巨大的停车场进口不远处,我们步行经过布满商店的大街(我边走边拍),来到这座辉煌的清真寺,为让我便于拍照,他找到清真寺的管理处,向其领导说明情况,他们特意派一位大个子中年工作人员,陪同我拍照,为此我能顺利地在这座历史悠久,建筑雄伟,装饰辉煌的巨大建筑群内任意拍摄。当到了法蒂玛·马尔苏玛的陵墓前,我 见它和其它的清真寺建筑一样辉煌,只是挂着一个大门帘,我便一边拍一边走进了大门,只见殿堂金光灿灿,从顶到墙都是金银玻璃贴出的图案,一个大吊灯下,人们在用金银装饰的拱北墓栏处亲吻着触摸着它,以求沾到先人的“赛瓦布”。我楞头楞脑地高高举起相机,连拍了三张。马上就被工作人员拉了出来,他拉着我的相机就往站在广场中央的领导和萨利赫先生那走,我索性撒手把相机给他,心想反正你得还我。
这位认真的工作人员向领导汇报了几句后,领导和萨利赫向他解释了几句后,他无奈地把相机又还给我,萨利赫先生说:“我让你过去拍,不是让你进去可以拍。”我接过相机说:“我没有理解,对不起啦!”
经过后来在电脑上看,我那三张抓拍每一张虽角度不同,但都非常清楚生动。这还要感谢萨利赫先生的特意安排,让我对法蒂玛·马尔苏玛清真寺的整体建筑风格,殿堂内部结构和装饰,外部的装饰,过往的人群和人像都拍到了大量的资料。
从那出来,我们在路过大广场喷水池时,见到一群年轻的士兵,他们主动要求和我留影,我又拍了很多坐在池塘边晒太阳的老人们,他们淡定、乐观的神情都记在了我的相机里,当然还有电话亭打电话的妇女,过路的高中生和老师们……
萨利赫先生引导我来到一个紧挨着广场的烈士陵园,见到这里的墓碑也都和地面平齐,四周墙上的窗柜里挂着许多逝去的包括教授、名人和年轻人的照片,地面上有的墓碑处还放着鲜花,一位妇女穿黑袍,蹲在一块碑旁默默地和地下的亡人对语着。萨利赫先生来到一块不大的墓碑前,他告诉我,这是他爱人的弟弟,在两伊战争中(舍希德)牺牲了。并用手指摸着碑石,。默默念了一段“古兰”,我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也了解那段历史给两个国家和许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那场夺走了220万人鲜活生命的穆斯林间的骨肉相残,悲剧完结的并不远,可就在不远利比亚和阿富汗又在上演着另一场悲剧,类似的悲剧谁之过?何时休?
我也手抚墓碑,念了“法蒂嗨和赞主赞圣词”,接了“都阿依”,愿亡人安宁,愿安拉应允我们的祈祷使萨利赫先生的妻弟和所有为保卫伊朗人民的家园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勇士们永享天堂之乐,阿敏!
从那里出来我们又转了几个书店,拍到了以大流士皇帝皇后为蓝本的彩色“年画”。在一个他熟悉的朋友的手饰店,萨利赫先生执意要为我和家人买了三个银制镶玛瑙的戒指。萨利赫先生又开车带我上了一个山坡,那里是老城扩展后的新区,建筑都是比较新的小型个人住宅楼,一排商店前的大草坪上一群孩子在踢球。
我们又来到近郊一座小山下,山高有千米,山顶上一座绿色穹顶的清真寺刚刚建成,经一个自发的热闹的巴扎(自由市场),我们把车开到半山腰的停车场,从这里可把整个库姆城一览无余,下眼那市场确已形成气候,小轿车停了有数百辆,购物的人群也密密麻麻。我想这新城区肯定是该市的领导一个发展的新构想,建新市场拢人气,建个高处的清真寺让人们即可爬山锻炼,又增加一个风景名盛,一举多得。
下山后萨利赫先生又带着我向刚修的公路开去,从远处的山里,宽大平阔的两条新路汇在这里后又延伸向市区,延向其他城市。这新城,这新路将预示着古城库姆会充满朝气地迈向新的时代。
返回市区时萨利赫先生跟我说,他明天也去马士哈德要工作几天,我下午和会议乘大巴去马士哈德,他说下周内贾德总统来库姆,希望把那幅我画的《阿舒拉之光》给总统看看如何?我说去土耳其的行程咱们已定好,而且土耳其的朋友也要看这画,6月在北京的“中国伊朗关系研讨会”召开,《阿舒拉之光》还要代表中国参加这个会。我理解你们喜爱这幅作品,但我要让土耳其、马来西亚和更多的穆斯林朋友看到她,了解阿舒拉。我也希望最终《阿舒拉之光》能够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回到伊朗。当然,她要去一个阿舒拉博物馆或国家的博物馆。而且我还要继续画下去,把我们的合作进行到去见安拉之前!他理解我的远景设想,自然也就不情愿地答应按我们在北京的约定,让我完整地把《阿舒拉之光》带回。
马士哈德印象
因为没有行程和规划,我们到德黑兰机场已经下午5点,本来是4:50分的飞机,只能看组委会协调下一班,结果是晚6:20起飞,下飞机意外收到马士哈德机场一位空姐送给参会代表每位一枝鲜红的玫瑰花和问候卡片。9点住进市内一座小宾馆,为节约开支,让我和马千文阿訇和三位非洲穆斯林住在一个两室一厅的房间,我和马阿訇直接就走进了放两个单人床的房间,大个子占了一个大双人床房间,剩下的坦桑尼亚的哥俩,只能睡在两个单人沙发床了。晚餐是在大街上的一个小饭店吃的。
马士哈德一词波斯语的意思是“殉难处和殉难者的葬地”,准确地讲应称为马士哈迪·穆格达斯(圣城马士哈德)。它是霍拉桑,人有叫呼罗珊这个大省的省会,它位于扎因达鲁河的支流—卡夏未河(玳瑁河)的河谷地区,是比纳鲁德山和哈朝尔·马斯吉特山之间的一个富饶的农业区。多少世纪以来,它都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自印度至伊朗,由北至南在土耳其斯坦城镇和阿曼海之间的商队路线及公路的交会点。
见证人民对伊玛姆瑞扎的敬仰
5日早5点,三位非洲的朋友洗漱后出去了,我也起床喝水、上厕所后小净,叫醒马千文同住伊玛姆瑞扎清真寺。
因我们的宾馆就在大路边胡同不远处,出胡同对面就是新建的6星级大宾馆,有了地标,我俩就迈开腿往寺那边赶,很多早起的司机和出租都想拉我们,一摸兜没换零钱,只有美金。一气走了有5里地,眼见天界现鱼肚白了,这时一位满脸胡茬的中年出租司机把车停到我们身边,我们说没有零钱,他说没问题上来吧。很快把我们带到寺近前,谢了他我们往寺里赶,因为知道肯定不让带相机,我还是要试一次,结果不让,我争得工作人员的同意,在大门处往里拍了两近景和远景,就匆忙在存包处存了相机,当然一定要把护照压在那儿。
径直往里走,在宽敞的大殿处礼了两拜主命,就往里面去,到伊玛姆瑞扎墓跟前,见很多人就像在麦加天房一样,在那里一边瞻仰一边诵经,用手、用额头或嘴去亲吻那银制的墓栏,很多人激动的垂泪。为了对这位伊朗人民敬仰的领袖也表示一份敬意。我和马千文费了很大劲才挤到墓栏处,摸完后退出接了“都阿依”。没有相机就用手机录像,录了一会儿被工作人员那鲜艳的毛弹子挡住镜头作罢。来到院子里面听到唤礼塔上三个吹鼓手在吹号敲鼓。一会儿就停了,拍了两张片子,灯也熄灭了,因为天亮了。
我们按原路返回时见到一对参会的老夫妇也在那里念经,为他们拍了两张,到门口又拍了几幅那玻璃拼装的图案,出来取了相机和护照,沿马路的右侧往回走。
这时天已大亮,路上行人渐多,只见一位40岁的男子从家里出来后,站在路边朝伊玛姆瑞扎清真寺的方向站立,右手放在胸前,微微低头表示敬意。
我们再前行,见已有公交车载着上班族在站上停车下客了,而下车后的人们不管中年男子还是青年,不论男人还是少女和妇人,都在一处能立足的地方略停后行敬意之礼。这举动我抓拍了几幅后与马千文同声赞叹,这可能就是某些西方国家不敢向伊朗动武的原因之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武力摧不垮的!
我边走边拍,一辆警车慢慢地停在了我们身边,温和地问候并问来处和情况,我回了他们色俩目,告诉他们我们从中国来。马千文告诉他我们是应库姆穆斯塔法学院邀请参加“阿舒拉国际研讨会”的客人。警察表示敬意徐徐开向前。
不管是警察还是清真寺或是什么地方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认真和警惕是有理有据的,就是要警惕为西方搜集情报的间谍。
回房间烧水,三位非洲朋友也回来了,他们有零钱是打车去打车回,我们则是晨练了。水开了沏红茶,早餐是几张馕和冰箱里的果酱、奶油、蜂蜜和水果。
9点中又乘中巴到市中心一会场开会,场内外挂着和库姆同样的会标,这应该是马士哈德的分会场。有印度的,波斯尼亚和土耳其的三位代表发言后,便一一介绍参会的各国来宾,最后一个介绍到我:中国穆斯林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位画伊玛姆侯赛因《阿舒拉之光》的中国画家阿里雷公,全场鼓掌,我起立向后排和前排的人们表示敬意。
散会后大家又集中到一个市政府机构的会议室进行座谈,我先发了言,由马千文翻译,可能也就是几分钟,他们就着急地说时间不够了,因为他们都想把《阿舒拉之光》留下,我发言也没有提到这问题,马千文阿訇为我着想,也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说最终这幅画一定会回到伊朗,回到那个主会场 台上的画框里。之后是一位印度学者说了两句话,座谈就结束了。
午饭在一个大饭店,一个大厅有百余桌,火得很,组委会的人问我和马千文吃什么?我认为他们可能只有烤巴巴、烤鸡和烤鱼,就说“因沙拉”随便吧,结果当我们吃了最普通的卡巴巴时,他们大吃起牛尾或羊腿,据说这可比卡巴巴要贵很多,你要不点就不会上最好的了。
饭后直接上中巴车奔往伊朗中古文学时代巨匠菲尔多西的陵园。
瞻仰您菲尔多西
在这片伊朗高原的蓝天上,几朵轻淡淡的白云似乎在静静地等我们这远来的客人,在巨大的四方形台基之上,一座高约十米四方体的石制建筑,四面镶有半浮雕带柱头和柱础的四根立柱,正面用波斯文雕刻出这位波斯中古时期的文学巨匠的介绍和铭言。这座建筑前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菲尔多西的雕像就坐落在水中。这里距马士哈德市中心22公里,陵园是菲尔多西生前的家园,在蒙古入侵伊朗以前,这座名叫图斯的城市一直是霍拉桑的省会。菲尔多西用时30年著成波斯史诗《列王纪》,他也是波斯古代民族编年史的伟大作者(著有6万行韵文诗句),他生于公元940年,死于1020年,他的真实姓名难考,菲尔多西是其笔名,意为“天上乐园”。据说他的父亲是个破落贵族,菲尔多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好诗歌艺术。成人后又对历史、神学和哲学深感兴趣,并能熟练掌握阿拉伯语和古波斯语(巴列维语)。
菲尔多西40岁后即11世纪初完成这部巨著《列王纪》,按伊朗传统习惯,史诗应献给霍拉桑的统治者—伽色尼王朝国王玛赫穆德,却遭到冷淡拒绝。这位国王专断独行,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远征印度17次,其版图是现在的阿富汗、伊朗东部、中亚南部、花剌子模和北印度这么大。他烧杀掠掳异教徒,骚扰平民百性,劫掠大量珠宝为已享用。菲尔多西写诗谴责和嘲讽玛赫穆德,引起他的不满和忌恨。菲尔多西不得已远走他乡,四处流浪,晚年返回故乡。
菲尔多西逝世后,清真寺教长不充其入葬穆斯林的公墓,朋友只能将他草草葬在菲尔多西自家的宅院内。1934年,伊朗全国为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伊朗史诗的作者诞生一千周年举行盛大活动,把旧墓改建为现今的模样。把他出生和逝世的这座城市更名为菲尔多西。
四方主体建筑下是一个四方形展厅,墙上镶刻着他的诗句,也悬挂着以他的《列王纪》中“圣乔治斩龙”等故事创作的大型半浮雕艺术作品。
和哈菲兹及萨迪的幕一样,也是一整块玛瑙似的墓碑上刻了波斯铭文,我和马千文阿訇手抚墓碑,心中默念,接都阿依。
大诗人的塑像前,参会者与组委会的成员三三两两地合影留念,我建议用我的5DCano合一张全家福,大家非常高兴地聚在一起拍照。在主体建筑的高台阶上大家各自留念。
在地下展厅我特意拍了所有作品以备学习参考,把入口台阶上的三幅方浮雕也摄在内存中,并意外拍到两位青年男女和母亲在那儿留念的影像。在书店我看上英文版的《列王纪节选》细密画插图本。组委会的小伙热彼亚不让我掏钱,还说你还需要什么资料尽管说,我们帮你办。我顺便说需要电视台上现在播的反映阿拉伯时期和伊玛姆阿里的资料等,他说没问题,我们办。
走出陵园时,一大群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陵园,在诗人塑像前留影。我抓拍了几幅,往大门口,刚好沙巴尼先生也和我同步,我就让热彼亚为我们拍了个逗乐的同步走。
园外有几处货摊,小贩在那静候着客人,他们说现在是冬春交际人较少,春秋和节假日这里热闹非凡。因我计划回库姆再采购,就只拍了印尼和印度几位学者选购纪念品的镜头后上车。从来到回,我在车上用光圈4,抓紧时间为与会者抓拍了不少头像特写,其中有的还算上品,也让他们都留了邮箱,只是脑子不够用,回来就对不上谁是谁了。
日落时分,中巴直接要将大家载到伊玛姆瑞扎清真寺的近前,由于组委会没说下一步安排,因为我和马千文等以为车子会再回宾馆,就在离宾馆稍近的地方下了车,结果摄像机、笔记本和《菲尔多西插图画册》等在塑料袋里没有拿下来。当我反映过来并和组委会联系时,司机和车子已换,袋子跟了公司的另一辆去了德黑兰,又去了一座雪山,直至我曾经去过的伊朗最北部的(前些天刚有一架飞机出事的)乌鲁密耶。这回它又代表我去那一游。
我和马千文阿訇回房后就补觉休息,因为人员零散的活动,晚上9点才集合齐,又乘车返马士哈德机场,结果飞机晚点,大家都在那坐等。一个小男孩因淘气不听带他的爷爷奶奶话,到处乱跑,本来应该在登机的地方候机大厅等,他却跑到楼上,害得这位爷爷又到台阶上大喊他,小家伙被叫下来也闲不住,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拿着他手里的空中飞人玩具人和大家逗。我知道他会到我这里来,就打定逗他一回,他还真的举着那“飞人”飞到我跟前,我特意表现愿意和他逗的态度,让他把耳朵贴近我的脸,突然我用口技哇哇发出青蛙的叫声,他肯定没听过这种声音,原以为我会像他逗别人那样被他逗,没想到被我逗得吓一跳,结果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好胜的心里让他又假意和我逗一下就跑开了,再不和大家闹了。
再回库姆 再次采购
午夜零时45分飞往德黑兰,凌晨2点左右从德黑兰乘大巴车往德黑兰30里外的新机场,送从那里转机或回国的参会代表,约3点我们才在睡梦中又回到库姆的宾馆休息(这回同室的阿富汗人已走,我终于可以清静地大睡一觉到天明了)。
6日上午9点,按约定韩德龙来宾馆等我,早餐后,他带我再去库姆马尔苏玛清真寺大街,采购回国送朋友的礼品,先在他常去的小商店买了十几小瓶香水,又买了10多个银制玛瑙和宝石的戒指项链。又到一个私人银行换了约300美元的全套伊朗流通纸币,最后在一个年轻人的糖果店买了15盒糖。库姆出名的是这种酥糖,似乎到口就化,有的还加上开心果和椰子粉。(原有从伊斯法罕买的数百美元的手染布,再加上这些东西肯定超重。我把它们托付给伊朗的萨利赫先生,结果我的和他的都由我的同伴马千文阿訇带回,因为有50多公斤,要罚款,马就把我那糖拿出四盒留了个条给我,顺利出关回到中国)。回去都收拾我托付好后,我们来到对面萨利赫的办公室取回大画《阿舒拉之光》和机票的单子,给北京的我儿和土耳其好友哈坎电话,将时间和航班号告诉他们。(昨天3月25日主麻,在清河清真寺见到老朵斯梯刘贵,他说那几天土耳其的朋友找不到我的踪迹和电话,急得他们让认识刘老的艾诺给刘老打电话,因为伊朗那边安排得太紧,如此忙乱又没提前给我机票单,虽然给了我百美元的当地电话卡,也没有可能告诉北京的他们。)
下午很早就被再次请到韩德龙家坐客,我把一盒茶和一幅《知感》几个钥匙链送给他们。并把曾想到德黑兰赠给中国驻伊朗使馆和大使郁红阳及参赞朱自浩的,我和儿子雷传翼的作品也委托给韩德龙等留学生代转,并致问候。
马千文和我及另一位在此留学的中国朋友韩学仁,在韩德龙家美美的吃了一顿中国西部大餐之后,天色已晚,韩学仁打车送我和马千文阿訇回到宾馆。一会沙巴尼先生把我请到楼下大厅,互至谢意,并送上三盒伊朗的三种糖作礼物,且特意送给我两千美金的海底叶,我激动地对沙巴尼说:我会把这些心意用在阿舒拉的绘画上,一提阿舒拉我看他的眼泪盈眶了。又见他英姿的眼睛周围接近那熊猫的青色了。再次感谢他和组委会付出的辛苦,他自己也说头很木很痛,我让他早些回去,早休息。他还交待一会儿热彼亚从德黑兰开车把我的摄影机取回来。紧紧地拥抱,他说欢迎你再来,我说一定。
晚上约11时,热彼亚终于从德黑兰开车取来我的摄像机等,他希望把我相机里的照片复制一套,这也是我希望的,并请他复制完检查后将我的卡清空,以备我在土耳其继续用。他说一会就送来,我说明早我走之前都可以放在宾馆前台,就把读卡器、相机内存卡和移动硬盘交给他们。我还把在京准备的我的专题片CD光盘和我的报纸及钥匙链送给他一套,握手拥抱道别。
都准备完毕,已是伊朗时间零点以后了。
告别库姆 告别德黑兰
3月7日早4点,前台打来叫早电话,因收缩会务房间,昨晚马千文阿訇和我同屋住并临时当我翻译,他和我同时起床,将行李搬到楼下,我从前台取回昨晚热彼亚送回的一套物品,装上出租车,送前台小伙一串钥匙链,和马千文阿訇道别,与司机驶往德黑兰。
在阑珊的夜色里翻过一道不高的山道,约6点我们来到德黑兰国际机场。司机为我找来行李车,装好后他去停车,我便独自进了大厅,他见我一人能行,就没再跟来。
凭护照和机票单,我过安检到托运处取票办托运,我用简单的仅有的英语单位词告诉那美丽的伊朗关员,那筒子里是我的画作,是表现伊玛姆侯赛因的阿舒拉的,它应该跟我一同登机,她说不可,我说一定要帮助我,不能让它损坏。她让我稍等,先贴了标示条,就去找领导,领导同意那画按易损物品单托运。她高兴地告诉我OK!我把画交给她放心地挎起摄影包,送了她两个钥匙链,提着从伊斯法罕买的那根陪我游历一圈的拐杖,轻松登机了。伊朗时间7:45分,我搭乘的伊朗航班719准点起飞了。
在这班飞机上,又见到了我从北京来时认识的一位40岁左右的男乘务员,我把几个钥匙链送给他,道“色俩目”,他已经知道我和那大画《阿舒拉之光》的事情,起飞不久就跟机长说明我的身份,把我请到人不多的公务舱。就这样,匆忙的,零乱又有序的,惊险的,疲劳的,丰收的伊朗之行结束了。从起飞到伊斯坦布尔平安降落,一路上的照片并没有结束。
2011年3月27日凌晨1:35分完草稿
4月4日完稿于京华红橡庭院鹤风堂
相关文章
欧美的影视作品,大多讲述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喜欢拿过去做文章。 看变形金刚,看阿凡达,看黑暗帝国,看2012,看的是欧美电影,看墨攻,看鸿门宴...
2024-03-23
我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中种下了两颗梭梭树,但是我很想亲眼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树,现在那个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因此我花了一个多小时在卫星地图上努力寻找,最终看到了一个令...
2022-05-2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