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笑话 >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吗?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吗?

发布于:2022-05-30 作者:admin123 阅读:55

有人说,陶渊明是个爱闲爱酒不爱官的人,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年轻时的陶渊明受先祖陶侃赫赫声名的影响,也曾有过“忧时念乱,思扶晋衰”的志向。他写的“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都是想做官欲有所作为的心迹流露。

  可惜生不逢时——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社会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江州扬州一带爆发的农民起义消灭了大量官僚和贵族,使为官者闻风丧胆,丧失从政信心,把当官从政视为畏途,逃世归隐便成为一时的风气。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陶渊明起初为了不玷辱陶家为东晋元勋贵族的英名,也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曾几次出来做官,都因“不堪吏职”而辞职,最终痛下了“投冠归旧墟,不为好爵萦”的决心。

面对天下大乱的时局,陶渊明并未忘怀世事。他在家里一边静观时变,一边借酒抒怀,“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以“饮酒”为标题,断断续续写下著名的20首诗,其中与饮酒有关的诗就有9首,诗中慨叹了世道变迁与人生无常。

  想到“衰荣无定在”时,只有“达人解其会”。可是世上究竟有几个“达人”呢?知音难觅,不得已也只好“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他看不起那些“有酒不肯饮,但顾身后名”的人,人撑死不过活上一百岁,抱这种不肯饮的态度怎么能成?那也太傻了。要知道“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所以,有时朋友乡邻提着酒来拜访时,陶渊明便“斑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而那些迷恋功名利禄的人是不可能懂得“酒中有深味”的!

陶渊明觉得对东晋时局无补时,便转而关心审问自我的存在。那么自我在历史长河中究竟怎样活才是有意义的?用今天最时髦的官话讲是为人民服务。

  如果继续问下去,这“人民”应是哪些人?一切人都是人民呢,还是人中的部分人属于人民?不问则可,一问就是一篇糊涂账。其实,人是应自然规律糊里糊涂落地的。之后,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执著于‘我’,从‘我’出发,为了饮食男女,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甚至口蜜腹剑,杀亲卖友,总之,奔走呼号一辈子,终于因为病或老,被抬上板床,糊里糊涂地了结了生命”。

  乐生是生命中最顽强的力量。陶渊明想到终难避免的死,因而就倍加珍惜生的快乐。他认识到“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因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所以自己发誓“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他爱饮酒,竟违背妻子多种稻子的意愿,将上顷五十亩土地全部种了造酒的高粱,剩余的五十亩土地才种了稻子供家人食用。

  他对人宣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就在他41岁这年的八月,终于谋到一个实惠的官职——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东)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十一月的一天,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里派遣一位官员到彭泽县检查工作,属下告诉陶渊明说:“您应该穿好衣服,系上腰带,庄重小心地去迎接他。

  ”陶渊明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随即将官印留下而辞职,此后便断绝了为官的念头,过起了在家赋闲饮酒的隐居生活。不久写了《归去来兮辞》一文,表达了自己误入官场、悔之不及的心情:“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回家之后,“童仆欢迎,稚子候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引壶觞而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从此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自由。

  幽雅清静的自然环境,古朴淳厚的人间真情,使陶渊明舒心乐意。春暖花开之际,他去郊野漫游,看到的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感受到的是“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面对大自然的造化,经受国衰时乱的陶渊明深刻认识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扔掉“乌纱帽”,回归大自然,才是自己最好的抉择。

  只有这样,才可以“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同样的心境,我们还可以从他辞官后第二年写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一中得到证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抒写了自己辞官归田的原因以及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回到家乡,由于生活所迫(陶有5个儿子),陶渊明不得不“躬耕自资”。

  除了饮酒赋诗外,还亲自到田间耕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每当与农民路遇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时甚至辛苦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働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地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出入于田间地头的农夫——陶渊明。有时耕作完后,便沿着长有荆棘的崎岖山路回家,在清浅的山涧中洗脚。

  回家后,亲自过滤新酿的美酒,然后杀鸡招呼周围的近邻,以荆柴代烛,直饮酒高兴到天亮。

辞官归隐后的陶渊明,再无与政柄牵连的挂碍。他倍感时光易逝,青春难再,“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于是更加放任不拘,纵情酣饮。其主基调是,人生无常,要及时行乐,以酒消忧。

  在与朋友们《游斜川》一诗中写道:“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仿佛是陶渊明与诗朋酒侣共游斜川的一篇“劝酒词”。那意思是,痛快地喝吧,在如此“天气澄和,风物闲美”的良辰美景,这样的场面,人生还会遇到几次呢?

陶渊明在51岁这年,得了店疾(疟疾的一种,时常发作),病情一度加剧,几乎死去。

  自认为弥留之际,他给儿子们写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才使儿子们幼而饥寒,想起来真有说不出的难受。生下的五个儿子又大多不争气,他在《责子》诗中写道: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且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自己已白发两鬓,身体渐渐衰老,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痴呆(有人研究,这与陶渊明常年饮酒有关),这大概是“天运”的安排吧!而天运难抗,识运知命的选择就只能是“且进杯中物”,这样,才可暂时摆脱人生的不幸与烦恼。

  “现实是严酷的,有种种拘束甚至灾难,而人总是有多种理想和幻想的,各不相让会产生苦,怎么办?灭,大难,万不得已,喝点,醉醺醺飘飘然,就可以像是离现实远了,甚至走人一个迷离恍惚的世界”。儿子不争气,从古至今,多数家长是无可奈何的。就主观意愿讲,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后代走正路,有出息,当人上人,但希望往往成为绝望。

  儿女们大多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受遗传更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以古人讲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学陶渊明“且进杯中物”,承认“天运”,未必不是一种无奈而实“有益”的选择。

后来,在“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之下,陶渊明终于从死神中逃了回来。

  此后到60岁,陶渊明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经常缺酒的生活。混了大半辈子,结果却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尽管如此,仍安然自在。由于穷困,而且穷到几乎饿死,这引起了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的注意,并亲自去问候他,送他酒和肉,而陶渊明却拒绝馈赠。

  因为檀道济是宋室朝臣,而自己是东晋元勋贵族后裔,决定了陶渊明忠于一朝一姓的伦理观念。所以刘裕篡晋称宋的改朝换代迫使他隐退,是隐退造成了他的穷苦,而穷苦遭遇又会经常使他不忘晋宋的易代,使他产生对新朝、对附炎趋势者的对抗情绪。对此,鲁迅先生曾说:“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穷,而心里很平静。

  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地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

“寻阳三隐”之一的陶渊明虽然如此穷困,但在江州一带名声很大。前任江州刺史王弘闻其大名想要结识他,但一直没有机会。一次,陶渊明去庐山漫游,王弘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派遣曾与陶渊明有交情的庞通在庐山的半道——栗里这个地方备下酒宴,等候陶渊明。当时陶渊明有脚疾,就让一位门生在前面引路,让两个仆人抬在篮子里上山。

  不久到了栗里,遇到朋友迎接,又备下丰盛的酒宴,便停下来与众人饮起酒来,不大一会儿,王弘也赶来,经朋友庞通介绍解释,陶渊明也就马虎过去,没有露出不高兴的样子。从此,王弘常以酒肉馈送陶渊明。

在这以前,颜延之曾在江州为官时,住在寻阳,与陶渊明情投意合,经常一块儿饮酒畅谈。

  后来,颜延之调到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当太守路时,与陶渊明难舍难分,几乎天天在陶渊明家中开怀畅饮,喝个酩酊大醉。在临去时,颜延之给陶渊明留下二万钱,而陶渊明却将这些钱全部寄存在酒家,零碎向酒家取酒。多年缺酒的陶渊明,得到了颜延之的周济,又能够酣饮了。

  他得意地说:“我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在这之前,陶渊明经常无酒可饮,甚至在九九重阳节时,面对“秋菊盈园”的好景致,也只好枯坐,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寂寥。正好刺史王弘派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十分高兴,连屋都没进,便在菊丛中喝起来,直至酩酊大醉。

陶渊明饮酒常在身旁放一把五弦琴,每当饮酒至高兴之际,就抚琴以寄其意。

  到晚年,无论高贵还是低贱的人,只要去拜访他,他都设酒招待,如果自己喝醉了酒,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可见其纯真直率。即使今天,东道主对客人说这种话都是很失礼的。喝酒过量了,就难免神志昏乱,其言行也因人而异,千人千样,出乖现丑在所难免。

  所以,醉后最受欢迎的行为是睡觉。陶渊明怕客人对他醉后的言行产生误会,就很客气地说“但恐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宋代的苏东坡说陶渊明这句诗是未醉时说的话,如果已经醉了,他还哪有时间担心失言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对这种率直的真情体味颇深,借此典故写下《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不但极写饮酒之多,且写快意之至。面对遍野山花,两人频频举杯对酌,其人其情胜似陶渊明。

陶渊明有时为了及时喝上新熟的酒,竟不顾惜头上的“葛巾”(包头的粗布巾),用它滤酒后,又抖一下将葛巾戴在头上,毫不为意。

  在此,人们会疑心,陶渊明对酒的感情之深,要比爹娘的感情都深吧?要不然,为什么在“值其酒熟”时,竟不顾“头颅之尊”,用头巾来滤酒呢!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太误会陶渊明的反常行为了。在魏、晋之际,“竹林七贤”虽然举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帜,细究起来,他们的“越名教”都是借酒使气,给当政者留下的口实与把柄太多。

  “越名教”是真,而“任自然”却多不自然,有些名士因开“国际玩笑”而不能被当政者所认可时,当政者便借“不孝”等罪名,将他们杀掉——孔融、嵇康等人的被杀就是不能“任自然”而造成的。到了东晋末年,天下乱得更是不成样子。哪位名士如果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政者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多年的教训,“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字渊明)。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鲁迅全集•而已集》第1卷542页)。

  陶渊明的平和是希望破灭后的绝望,绝望后“委心任运,听其自然”(庄子语)的“平和”,达到了“渐进自然”的状态,是真正的“任自然”。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自然。所以他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没有执著,没有牵挂,以“葛巾”滤酒正是其无拘无碍的表现。

  唐诗人卢纶在《无题》诗中赞道:“高歌犹爱思归隐,醉语唯夸漉酒巾。”他虽然于世事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但比起孔融、嵇康、阮籍等人,他的态度要自然得多,不至于招致统治者的注意。

大约在五十六七岁之间,他写下《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文中为自己作过“性嗜酒”的结论,观其一生,此言基本属实。

  在陶死之后,颜延之给陶渊明作诔,便说他“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把他塑造成既爱酒又爱闲的人物。到了萧梁时代,便有“渊明之诗,篇篇有酒”的夸张说法。而唐代的白居易则直接说陶渊明“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据给《陶渊明集》作校注的逯钦立先生统计,《陶集》中共有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共56篇,约占全部作品的40%,由此可证,“性嗜酒”三字并非虚言。

陶渊明死后的二百多年之久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刘勰甚至将他的作品作为下品看待。到了唐代以后,陶渊明的身价才倍增,影响扩大◦我想原因之一是,陶渊明以自身的言行,给官场中厮混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开了一剂止痛化气消烦的药方。

  林语堂说得好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最后,让我们以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诗句来结束全文: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一、陶渊明有哪些嗜酒的故事?

关于陶渊明饮酒的传说有很多。传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将酒过滤,过滤后仍把葛巾戴回头上。又有说陶渊明所居的地方,有 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休息,故石名曰醉石。更有传闻说九江 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里装有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 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都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倒在地上。结果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二、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能在短点吗?

,在出任彭泽县令前陶渊明因为仕途不顺曾有过隐居和出仕的反复。而对于一个“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来说去作一个小县令着实是很委屈了。在这种本就感觉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又有一个比他门第还要差的督邮来检查工作,而县吏又提醒他:“应束带见之。”就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陶渊明虽不乏气节,但是这一事件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陶渊明对于门第出身的重视;二、陶渊明对于这份工作的不认可。所以,大家以后再看到这个典故可以多一份认识了。

标签: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年 #故事

相关文章

  • 其实创业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激励一生的六个经典故事

    其实创业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激励一生的六个经典故事

      、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

    2024-03-24

  • 愚人得宝的故事是什么?

    愚人得宝的故事是什么?

    意外得宝 曾有愚人,生活极度贫困。他欠了别人很多债,又无力偿还。他除了逃走之外,别无它法。当他来到一个沙漠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装满宝贝的盒子,在盒盖之下、珍宝...

    2024-03-24

  • 牛年说牛,求一则关于牛的故事 (急)

    牛年说牛,求一则关于牛的故事 (急)

      小的时候,我睡觉前最大的爱好就是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而且最喜欢听的几乎都是有关动物的。几乎每天如此,到后来爸爸实在找不到新故事了,就把老的故事来回的讲。我好...

    2024-03-24

  • 我想要一些详细,长一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我想要一些详细,长一点的关于生命的故事。

      很多的,比如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

    2024-03-24

  •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

      最经典是西游记 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团队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 孙悟空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学会了做...

    2024-03-24

  • 火柴天堂讲的是什么故事

    火柴天堂讲的是什么故事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火柴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