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笑话 > 人在县城

人在县城

发布于:2022-05-30 作者:admin123 阅读:36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小的时候,县城对于我来说那就是耳中听说的地方,县城有车、有楼、有电灯、有电视……县城就是我梦想渴望生存的地方。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又自幼在农村长大,小时候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也就是乡镇的集市了。

  在我零星的记忆当中,我真正来到县城就是上中学了,那时我才12岁。我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初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这是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一个大世界。

  我带着好奇的眼光把县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周末时都要转悠几遍。当时县城给我的感觉就是大了很多的乡镇集市,满大街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社会治安不好,污水横流,城市面貌乱糟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在新开,楼房在新起,县城框架在拉大。在县城上学时期对县城的认识也就停留在一碗刀削面3块钱的层次了。外出求学及工作几年后,又回到了县城,截止现在已在县城生活了十个年头。

  在这十年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等都在县城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让人感慨,让人深思。

  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应该对自己所处地域的人文社情等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为的是更好的继往开来,为的是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上,以个人的眼光从社会氛围、文化习俗、休闲娱乐、消费、县城建设、人才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出行、婚嫁等方面进行了浅薄的分析,见笑与人。

  01

  社会氛围方面

  大城有大城的吃喝拉撒,小城有小城的喜怒哀乐,乡村有乡村的酸甜苦辣。熙熙攘攘,纷纷扰扰,都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

  县城卡在中间位置这个地方,进,可看到城市的繁华热闹和贫困潦倒;退,可看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困苦挣扎。生活在县城,少了些城市的冰冷,多了些乡土的热情。芸芸众生,众生百态铸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城是一个典型具有精英掌控的社会。

  一个县域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是真正有权有势或许只是几百个人。这几百人里面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然后有几十个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

  这几百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相互之间即便不熟悉,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短时内了解各自的底细。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如果碰到什么事情需要找网络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想一想办法,都会搭上线的。可以说,县城的一举一动、县城的孰轻孰重、县城的风云变幻都在这群人手里掌握着、捣鼓着。

  县城是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

  走进县城,许多人你不认识,但是许多人你又认识。如果你在县城生活,走在街上,会有不同熟悉度的朋友或认识的人给你打招呼,面带微笑同时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扯东扯西的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亲戚的连带关系。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几率非常高,所以名声和口碑非常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身后,早已贴满了各种被别人定义的标签。县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就被会大众认知。

  县城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

  在县城,“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车追尾了,事故双方下车首先打电话找人,亲戚朋友叫来一大群,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后各自通过关系找交警。以至于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只走正常渠道的话,究竟能办到什么事,维护到什么权益。

  县城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裙带和朋友。在县城人看来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一切都靠后。你的能力所体现的不在于收入相差几百块钱,而在于你认识多少人,有多少各行各业的渠道,能为多少事开方便之门,在灰色地带又能如何游刃有余。大城市的关系问题也许会让你望而却步,输得心服口服。但小地方的关系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县城是一个有圈子、有场子的社会。

  在县城,有级别,就有区别。级别通过地位、财富以及权力来显现。级别不同的人很难混在一个圈子里,但是可以聚在一个场子上把酒言欢。不同级别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很固定。圈子有高低之分,但是没有大城市那样泾渭分明。在县城,圈子很重要,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什么事情圈里人自然会照顾到你。有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但是难度系数和干部晋升一样,很大。

  县城的场子也重要,特别是酒场。请谁吃饭、谁陪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酒场上喝什么酒,怎么喝酒都要视参与场子的人员而定。一般坐在场子上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人,也基本上是圈里的人。县城的许多事情都是在场子上办妥的。

  县城是一个有领导感存在的社会。

  在县城,官往大当很难,但是要找到领导的感觉不难。一官半职在都市是职业,在县城就是领导。在县城,有“职位”的人大都会被滋润的神清气爽、穿着讲究。为官的气场十足,让普通人望而敬畏。

  县城是一个安逸稳定的社会。

  在县城生活,慢慢的就会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野心的时候,不知不觉你的理想抱负在脆弱的自制力下分崩离析。你想自律,你想斗志昂扬,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场子和烧酒不断在摧毁你毅力的最后堡垒。在县城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了“贞操”,大多数都最终“嫁给”了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和踏实当作立身之本,追求的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可靠而衣食无忧。

  县城是一个缺乏包容性的社会。

  在大城市,大龄青年怎么样,丁克怎么样,不买房怎么样,不要铁饭碗怎么样,穿着怪异又能怎么样……没有人在意你,没有人关注你,这就是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可是在县城,工作,必须得等前辈退位让贤;婚姻,必须门当户对;结婚后,必须立马生孩子……要随波逐流,不能特立独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会被打入另类。

  县城是一个信仰及诚信缺失的社会。

  当前,信仰和诚信的严重缺失,不仅是在县城,也是全社会发展的障碍。

  曾经在县城亲眼遇到过一件事情,门面房是父亲的,租赁费却儿子在收。父亲向儿子索要租赁费引起父子之间激烈争吵以至到谩骂。儿子给父亲称“老子”,甚至要动手打父亲。父慈子孝,已经一去不复返,宛如仇敌。我们从实用主义出发,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稳定的秩序,没有可以遵从的价值观念。我们貌似走出很远,可我们依然在原地逡巡。我们貌似方向目标明确,可我们始终很茫然,以至于常常不知所措。

  在县城,历来闯红灯、不排队、乱秩序等不文明行为在大多数人们眼里是一种正常现象。可是在我看来,不守规则就是一种诚信缺乏的表现。人们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往往不按规则行事,甚至违反与破坏规则。在县城,一场民间借贷危机,哀嚎遍野,让许多普通人血本无归彻底回到解放前。

  过去,人与人之间借钱只要有,几万几千都不成问题。现在,几百都是问题。民间借贷让每个人都活在不信任当中。吃的怕有毒,穿的怕高仿,走路怕车撞。做生意的怕赔钱,打疫苗的怕遇假,找对象的怕化妆,学生怕考不上好学校,农民工怕拿不到工钱……在这茫茫的人海里,人们就像漂泊在海上的一叶孤舟,孤独、焦虑和恐惧时时笼罩在心头。

  关于县城的社会话题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锅碗瓢盆奏响了这个社会曲,人人都是弹奏者。谁在编曲谁在听,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在繁华中落幕,在拥挤中独行。人生百态,冷暖自知。

  02

  文化习俗方面

  作为乡村与大城市的一个连接点,县城是观察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县城有着自己独特的县域文化。只是,近年来,随着“北上广”等大城市虹吸效应的显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一、二线城市,包括书籍、影视等文艺作品,关注的要么是历史、要么是虚幻、要么是都市、要么是农村,唯一不关注的就是县城,甚至可以说县城的生活处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盲区里。

  县城的主体构成人员,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城镇一体化的感召下,随着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等一系列流动,成年后都涌入城里。有人存在的地方,才有文化。文化告诉我们两件事,我们应向往什么和我们应如何表现。在县城,我看不到人们向往的是什么,但是我看到了表现了什么,可以说,是一锅大杂烩。没有鲜明的县域文化特色,大多数是千律一篇的次生城市文化。

  在崇尚金钱的迷惘中,夹杂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等,洋不洋土不土。所谓的文化习俗在浪潮当中,都被次生城市文化同化。

  走在县城,能感受到和别的地方唯一不同的就是人们的口音和地方特色美食了。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其快乐和烦恼既肤浅又深刻,见识既平庸又广博。既会为看到一个外来马戏团露屁股的姑娘欣喜而羞怯,又会为生命的终极意义辗转反侧而无眠;既会被卖“比牛皮还牛”品牌皮带的人耍得团团转,又会来个诗书协会,谈谈丹青笔力及道德文章。

  县城的发展就如生活在其域内的人们一样,在尴尬中前行,在徘徊中过渡。我们的县城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的社区、小区在一个一个的形成,但是适应县城的文化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有了生存的皮囊,却少了生存的灵魂。我们是继承乡村传统文化习俗而发扬光大,还是吸收外来文化而装作紧跟步伐?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在迷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在迷惘。我想,管理者也在迷惘。我们缺乏的是文化自信,我们缺乏的是构建县域文化体系的大师。

  我们县城的文化怎么表现?当闲来无事时,人们把打开手机“快手”观看“网红”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氛围,并不是文化的引领。“网红”们搔首弄姿、说拉弹唱却能日获万元,有时靠以挑战传统道德底线而引起多人围观,且大伙送“穿云箭”“棒棒糖”而乐此不疲,这是“乞讨”文化。

  我想,政府是时候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纠正了。当夜幕降临时,县城各个广场霓虹闪烁,音响震耳欲聋,大爷大妈们甚至年轻人尽情的扭动着身体,跳着“鬼步”等舞蹈,旁边围着一圈人拿着手机摄像充当忠实的粉丝。舞者迷失在音乐的节奏里,观者凌乱在错综的舞影中。这就是所谓的“广场”文化,你喜欢她或是厌恶她,就是制止不了她。

  当春节来临时,政府会在主要街道的两边挂满灯笼,在主要广场装满灯饰,让小城的夜晚变得美丽。临近春节的前两天,县城的大多数街道都出现了堵车,在拥堵的车流里不乏外地车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为回乡者和留守者的最大社交节日,各大饭店爆满。但是和大城市一样,县城的节日氛围也逐年变淡,除了车多人挤,你丝毫感受不到原来那种过年的感觉,这是“春节”文化。

  你怀念她还是批判她,但是躲避不了她。当婚丧嫁娶时,县城的人们都会事先在饭店定好几十桌,基本上都要大操大办,生怕丢了脸面让人笑话。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每户随礼钱不少于二百。图个热闹,图个礼尚往来。但这种“人情”支出已成为不少人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现在人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每桌的饭菜基本都是怎么端上来怎么端下去,大都浪费掉了。这是“随礼”文化。你排斥她还是敷衍她,就是精简不了她。

  公路当中倒下了一个人,一群人围了过去指指点点,有人打电话报警,有人打电话叫120,但是就没有人去帮扶。和千里之外的网友聊得不亦乐乎,邻里之间一步之遥,老死却不相往来。这就是城市的“冷漠”文化。

  随着4G网络的推广,手机已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就如同衣服一样。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成为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在街道上、在公交车上,在任何场合随处可见的都是低头族。遇到稀奇古怪感兴趣的事情,大家都在拍视频,并能迅速传播。机不离手,头可断,网速不能慢。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结束一天最后的一件事情是看手机,开始一天的第一件事情也是看手机。手机让人了解了世界,手机也让人失去了自己。这就是“手机”文化……

  也许,这种称不上文化的大杂烩文化就是独特的县域文化。但,这不是我脑海中的文化,这是弥漫金钱味道的文化,是没有信仰的文化。县城今日的种种,有时让我忧心忡忡。此时的热闹繁华却遮掩不住后继无力的苍白,对一二线城市的亦步亦趋让县城有了活力也透支了动力,但愿不是“邯郸学步”。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我想,一个县城的文化体现了一个县域人们的追求。拾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失传统文化习俗,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一些“出轨门”“艳照门”的话题。明确县城主题文化,拥有区别于大城市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县城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在不丧失传统遗产的前提下,融入工艺技术。为县城人提供一个纯净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并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我们重建县城文化的愿景。

  当前,县城文化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一个合适的定位,是当下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03

  休闲娱乐方面

  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一个绿色的后花园”。人生就像一场旅途,当你走得累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阳光、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在县城,人们有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目前来看,喝酒、看电视、打麻将、KTV、广场舞占据了县城人们的休闲主流,其他诸如看电影、旅游、读书、运动等属于小众休闲方式。在县城,要是举办个大型活动,比如露天晚会、露天篮球赛等,人们是携老带幼,彻底全家总动员“蜂拥而看”了。

  先说喝酒。酒是一种文化,在县城不喝酒基本就失去了社交。

  许多消息是在酒场上传播的,许多感情是在酒场上联络的,许多事情是在酒场上办妥的。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酒是脸薄人的不臊药。遇到开心事要喝酒,遇到烦心事也会把酒倒上。红事喝酒,白事喝酒,求人办事要喝酒,朋友们维护感情更要喝酒。凡是能够称得上“场合”的饭局,都要喝酒。

  在县城喝酒基本上分“提、敬、耍、收”四步曲。

  菜上齐后,酒都倒满,然后一般情况下会由请客的人说:“感谢各位的捧场,一切都在酒中。不说了,我提议,咱们共同喝上三杯,酒过三巡后,咱们开始好好喝”。说完,在座的都统一喝光杯里的酒,这是第一步曲“提”。

  第二步曲就是挨着敬酒,说些客套辞令的话。一般被敬的人都得喝干一杯,否则就是不尊重人了,这是第二步曲“敬”。通常每个人一圈敬完和被敬后,基本上都喝到半程了。

  第三步曲是“耍”。喝酒的人如果少,那么就人人“打关”。所谓“打关”,就是要和桌上喝酒的每个人都要耍酒。“打关”是酒量大的人玩的游戏。通常“打关”有玩色子、耍扑克、划拳等多种方式,一个关打下来,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打关者基本上到量了。

  第三步结束后,能喝的到量了,酒量差一些的,就过量了。然后安排的上面食,面食一吃,最后把桌上所有启开的酒都倒满,然后由饭桌上的主要人物收杯,也就是第四步曲“收”。一般都在说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我们都喝好了,就到这里,下次我们再聚”之后,先干为敬,余下的人也都全部把杯里的酒喝光,结束此次饮酒进程。

  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糊涂;不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清醒。

  一个人从不喜欢喝酒,到仅喜欢喝酒的氛围,再到真正喜欢喝酒,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只有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才知道酒到底好喝在哪里,才知道人为什么要喝酒。

  再说看电视。

  县城是有电视台的,每天都有本地新闻,播音员说的是带有本地方言味道的普通话,鼻音还可以。现在每家每户都是有N个电视台的电视,遥控器拿在手,从中央到省上一直到地方,该了解的都在了解,该追的热门电视剧也在追,该娱乐的节目也都在娱乐。

  第三说打麻将。

  麻将是国粹,闲来无事时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搓两把,叫打发时光。久赌必输,小赌怡情。在县城,打麻将大致有三个地方,麻将馆、茶馆和家里。

  许多人都是约在家里打麻将,大都是午饭后开始,酣战四五个小时至晚饭,要么散伙各自回家,要么一起吃饭,通常都是赢钱家埋单。爱打麻将的人会上瘾,麻友们随叫随到。因为在这种带着金钱的娱乐中,有一种刺激神经的快感,有一种对运气充满信心的憧憬。

  第四说KTV。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街头卡拉OK曾风靡县城,流行三四年后彻底消失,现在以KTV的形式重现,且正值火热状态,喝完酒后去KTV唱歌,成为县城政、商、民间各界人士的主流娱乐。这些KTV的名字,不少是山寨了大城市知名KTV的名字。灯红酒绿的夜晚,站在县城的KTV门口,会错以为依然身处“北上广”。

  最后说广场舞。

  广场舞已然成为县城傍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县城老百姓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首动感的舞曲从县城广场传来,一群人聚集了起来。踏着音乐的节奏,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时而趋步辗转,时而跨腿踏步,不断变换着舞姿,动作悠闲而熟练,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演的忘情投入,观看的乐在其中。自从跳了广场舞,锻炼交友两不误。

  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的休闲娱乐正在加速向大城市靠拢,大城市的文化潮流抵达县城,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大城市关于小崔手撕冯裤子的话题,县城的人们也随时在茶余饭后谈论着。网络的发达,让现在的休闲方式就更多种多样了。

  到电影院看电影、到KTV唱歌、到麻将馆找人打麻将,以往的娱乐活动搬上了网络,就变成了在随时随地在手机上看电影,随时随地在家里唱歌,随时随地在家里玩网络游戏。一切,都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只要有网络,只要有设备,随时可以嗨起来。这样的改变,很难说它的好坏,确实更方便,也确实让更多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04

  消费方面

  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总是会模仿大城市人的行为习惯,而消费是最容易被模仿的环节。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其阶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基本满足饮食、穿着、住房、教育和出行,也就是“吃穿住行”。很少有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对价格很敏感,要求物美价廉的商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在县城,基本工资水平并不高,但是消费水平在逐年拉升,不像大城市一样有高中低的层次感,基本是“一哄而上”。你有钱一碗面13块,没钱一碗面还是13块。我主要谈谈吃和穿。

  在“吃”的方面:

  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就是餐饮店,有卖1份7元的凉皮店,也有卖1份65元的羊肉馆。有档次高装修好包间多的酒店四五家,也有卖川菜卖包子卖面条的小饭馆N多个。有3元5元20元的自助火锅店,也有骑龙挥汗堂等品牌来加盟。在县城,有新开的小店,也有口碑很好的老店。

  在县城,流动人口少,下馆子吃饭的人,大都是固定的消费群体,基本是行政事业单位上班的、和政府打交道的老板们以及一群年轻人。普通老百姓除了家里人过生日等偶尔出去吃一次外,大体是不会在外大额消费的。所以,在县城有一种现象,这家饭店生意好了,另外一家就冷清了。

  在县城,大型超市有两三家,吃的用的应有尽有,其布局焉然和大城市无二,有卖场的感觉。在县城,网叫外卖也火得不得了,直至现在,我都弄不懂多大的县城,人怎么懒得一步不想走。

  随着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在县城腆着肚子的男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不是一种好现象。在县城,有人不吃肉是因为减肥,有人不吃肉是因为没钱。网上河南农民工邢万强的一句“没事,反正晚上不干活的时候,吃不吃饭都可以”,戳中多少人的泪点,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

  在“穿”的方面:

  在县城大众品牌诸如才子、海澜之家等都已入驻,高端品牌诸如迪柯尼、鄂尔多斯也有几家。休闲品牌诸如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应有尽有,运动品牌诸如阿迪、耐克、李宁、安踏等也是各显身手。没有牌子的99元裤店也在吸引着人们进去瞅一瞅。但是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实体店都不是很景气,也不像大城市那样狂甩卖狂打折。

  我们应该感谢马云,有了淘宝,网上购物已成为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因为网购,你能想到的快递公司在县城也是都有了。在县城,商场不大,但有好几家,大都卖的是不知名的品牌。有点名气的牌子,都在街边开着专卖店。在县城,普通人的衣服买在网上和县城,有时几年才买一次;有钱人的衣服买在网上和省城,却一年买N多次,这就是阶层。

  有人说,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趟快速的列车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以前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县城也可以拥有。比如说电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馆、游泳馆等,这种服务型的消费在县城也逐渐生根发芽。

  这两年在县城,从经济方面来讲,没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企业或工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缓慢,消费市场与其应有实际价值不符,导致高消费者不在县城消费,低消费者持续消费于低端市场,中间消费市场的可持续性低,也就是买卖难做。

  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人口流动速度和数量的加快、加大,家庭财力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在促进县城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05

  县城建设方面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引入外部发展资源主要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县城,县城的框架也在不断的拉大。

  县城的建设看似是有规划的,却又是无规可依的。功能区块划分、建筑风貌、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灯光照明、公共服务配套等在规划中规划,在杂乱中乱抓。

  人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切身利益,谁去考虑宏观和大局?因为无指引,所以无秩序,无秩序的乱拆乱建造就了县城建设的风貌迥异、七拐八扭和宽窄不一。最终,人人拿起手指指责的都是别人,唯一的不是自己。

  比如说县城没有自己的建筑风貌。

  县城并不大,开车十分钟能从城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但是就这十分钟的路程,你可以见到风格迥异的各类建筑。有复制大城市的高档楼盘在弥漫着现代化气息,有破烂的砖瓦房在卖着老味道羊杂碎,有三层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楼房在开着蒙娜丽莎婚纱摄影,有二十一层的高楼在开着国际大酒店。

  比如说县城人有较严重的门面房意识。

  城里有门面房,一辈子都不慌。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新开拓一条街道,政府和当地居民因为拆迁问题进行的是耗时耗力耗财的拉锯战。人们都想有门面房,恨不得把门面房修建在道路的中间,留给城市的公共区域少的可怜。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无地可停车的弊病凸显。

  比如说县城人有情有独钟的独院情节。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县城拥有一套二层小独院,是众多人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在街道两侧20米以外大都是紧挨着的独院二层楼房或平房。高低不平,左右不一,巷道狭窄。这种居住环境因为停车的问题已逐渐撵不上生活的脚步了。

  县城建设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我看来,就是理念问题。我们应从县城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应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方面的情况,建设有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县城。

  我们要划定县城扩建边界和不可建设区,摒弃无序建设。政府高瞻远瞩的科学规划、统一风貌、划定功能区块、有效管治,县城的居民积极配合、紧跟步调、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县城。这种理念,不仅执政者要有,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更要有。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家乡。生活在县城的人,县城就是家乡。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06

  人才及就业方面

  所有经济增长模型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几个要素。其中人口的增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劳动力的增减,并且知识、技术及资本是会随着人(尤其是人才)流动而流动的。所以县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

  我们这一代人(80后、90后),应该说赶上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最激烈的一个时代。这是时代的大背景,就像我们的父辈赶上了改革开放一样。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苦,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心酸,所以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也自然向城市聚拢。县城的年轻人,特别是上大学的年轻人,回流率很低。回来的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及专科,211及985的基本不会回来。目前国内的现状是人才过于集中化,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一点的二线,再差的三线,等到了四线五线城市或乡村人才就很少了。

  如果不是高房价进行绊脚,许多大城市发生的抢人大战,会像吸血一样逐渐吸空县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县城或者县城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者是因为县城缺乏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匮乏以及单一,发展空间小;二者是因为相对于大城市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县城的人情社会氛围和乡土规则,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马产生逃离的冲动。能留下来的,大都是以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要群体了。

  在县城,多言官场,鲜言职场。

  在县城,你真正能体会到学非所用,你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在县城,工作大可分为行政、事业、国有企业、自由职业等四个类别。其中最体面的无非就是在行政单位上班了,别人问你在哪高就时,回答底气最十足的就是某办某局了。随着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逢进必考”。

  在许多人眼里,大中专生毕业就意味着待业、失业。所以,在县城拥有一个“铁饭碗”是大多人的梦想和追求,即使是一个公益性岗位,也会有人托起关系花着大价钱挤破脑袋去争取。神木月薪2500元招聘研究生作为协管员引起的热议,不就着实反映了县城的这种就业取向么?神木招聘事件不是反映了县城的人才济济,而是反映了从事县城其他行业的人才匮乏。神木所要招的研究生,只是户籍和档案留在了神木,人未必现在留在神木做贡献。

  在县城,体制内的人才多,体制外的人才少;传统型的人才多,高新技术的人才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在县城,当最优秀的人才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体制内,却因无背景晋升无望而弄得干劲和志气全无,每天对着电脑喝茶玩手机时,过着徐庶在曹营的生活。我想,这个县城是没有活力的。

  在县城,当我们摒弃“跳出农门就从政”的思想时,当我们树立公务员就是一份职业时,当我们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刻苦能够在社会上创业养家糊口时,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时,当我们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时,我想,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会促进这种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县城会越来越好。

  但是,如果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只是依赖于资源,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的单一,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人才。那么,等待这个县城的就只有慢慢的衰败了。

  07

  住房方面

  县城住房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住房增多,城区人口增长,城区规模扩大。但因历史的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条件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成了“毛线蛋”式的水泥森林布局、见缝插针的邻里关系,难以改造到位的公共设施,这些都给城区品味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障碍。

  在县城,住房大致可以分为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单位修建的家属楼、保障性住房、居民自建或购置的独院、祖上留下的老宅等几个类别。

  先说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

  近几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加速城市扩张。尤其是县城,之前城市化水平低,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一边进行旧城改造,一边兴建新城区。在过去几年来,大小房地产商在县城开发了大小好几个楼盘,好地段的房价拉升到接近6000元每平。

  和大城市的房市一样,有的人买房是出于刚性需求,有的人买房是出于投机需求。这俩年,随着经济的低迷运行和资金链的断裂,县城的人口处于净流失的状态,导致新房市场明显供过于求,甚至出现了烂尾楼情况。

  再说单位修建的家属楼。

  家属楼由于建安成本低而受到县城人们的青睐,但修建家属楼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两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再也没有单位领导带头弄这个事情了。

  第三说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低收入购房困难家庭出台的一个政策,在县城,解决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挺好。

  第四说居民自建独院。

  近十多年来,生活在县城的居民自建住房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谁想盖房谁盖房,谁有土地谁盖房,谁有钱谁盖房,有多大建多大,想建多大就建多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走进县城的深处给人乱七八糟的感觉。每家每户都地面高低不一,坐字斜顺不齐。居间矛盾突出,居间的通风、采光、行路困难。这其中既有管理者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居民思想理念的问题,原因诸多,不好评判。

  最后说祖上留下的老宅。

  在县城,祖上留下的老宅大都是砖木结构房或者窑洞,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现在存在的也是凤毛麟角了,许多已被列为危房了。

  在县城,有钱人至少有三套住房,一套在省城,一套是独院,一套是单元房。普通人(大都是进城的农民)受“丈母娘经济”的影响,相比于单元楼,独院性价比更高,买的都是二层小楼房或者平房。在县城,也有很多进城的农民买不起房,为供孩子读书打工租着房。

  在县城,我想作为管理者,应对县城的住房情况进行一次彻底调查和摸底,为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依据,为落实弱势群体的居住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县城,我觉得别玩房地产,有钱多搞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我们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优势,多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有前景的特色产业比如旅游业,才是正道。

  关于住房,十九大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在我看来,房价居高不下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的跟风。看到有人炒房赚钱之后就会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开发商看见有这么多人买房,就会提高房价,这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效应。有时,我们能管得住市场,却管不住人性。

  08

  教育方面

  当前,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是人们关心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阶层现状,唯一可靠的上升通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已不是口号,是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和启发。

  在我看来,教育是培育人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树立一个坚忍不拔的志向。人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志向,就是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分配的角色。

  在县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在投入,民众也在投入。呆在县城的许多农村年轻人,主要任务就是供孩子。在县城,幼儿园有很多所,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分布到城西,满足县城不同区域孩子的上学需求。

  其中公办幼儿园收费大体都一致就是娃娃的伙食费,但是民办幼儿园就分出等次了。近几年,大城市的品牌幼儿园进驻县城,收费不低,人均每年一两万,但这是有钱人孩子的地方。上幼儿园并没有挑动起县城人们的神经,因为在县城人看来那就是哄孩子的地方,在哪上都一样。

  在县城,上小学是每年秋季开学县城人们街头巷尾热门议论的话题。

  小学大体都是公办的,但是分出了区别。师资力量、教学氛围、生源质量的各不同,硬在县城逼出来一个择校难、大班热的问题。管理者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分片区、分户籍、分住所各种分,但是管住了大多数,却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

  开学一周以后,每个班的学生都比原计划超出了很多,达到七八十人。上小学,原来是孩子自己在读书,现在是家长在读书。车接车送,陪读陪睡,事事要操心。孩子一开学,上班的干部们也加入了接送的大军,如果把迟到早退作为违纪行为来处理干部的话,不知道能处理多少人,谁家没个孩子。

  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是初中对小学毕业生的全盘接收。

  找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代课老师,又是县城人们发动自己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的好,家长不托关系少操心;孩子学的差,家长找起关系还担心。有些家长的溺爱教育我现在都搞不明白,上中学的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县城又不大,为什么上学放学还要车接车送?

  对于孩子,不经受风雨的考验,怎么练就承担风雨的肩膀?走向社会怎么办?在县城,初中毕业就是一道小的人生分水岭。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进入了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了社会。一个人在心智不成熟时期的一个选择,彻底铸就了一个不同的人生。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不要放在心上。

  在县城,高中有两三所,职业中学有一所。

  师资资源、学生资源的不同,造就了县城几所学校的高下立判,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上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不要谈素质,不要谈能力,高考就是看谁考试分数高。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粗暴。

  在县城,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基本没有,最好的也就是人大、复旦这个类别了。在县城,不光清北,985等品牌学校也越来越难了,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在县城,生源流失很明显。过去大部分县城中学的尖子生会在县城上学,而现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省城,留下来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以前的“中等生”。这就叫做大城市对小县城的“掐尖”。

  在县城,家境殷实的人早已在省城买了房子。有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成了省城人了,有的孩子从上初中起,有的孩子是从上高中起。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也就问心无愧了。

  在县城,诸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诸如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良莠不齐,但是还是吸引着大量焦虑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在县城,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长期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优选择。

  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现在乱象丛生和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西方注重的社会实践经验。我觉得,县城的孩子多些“红杆绿叶是荞麦”的“乡土”实践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的思考。

  在县城,无论教育质量的好坏,都是大多数孩子通往成功捷径的地方,无法选择。引用卢森堡的一句话:“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09

  医疗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需求越来越强烈,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问题依然是抹平医疗体系不平衡不充分沟壑的绊脚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既是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也是管理者一直着重解决的问题,但愿越来越好。

  在县城,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大的医疗机构,民办专科医院和小诊所却有N多家。三家医院均位于县城旧城区中心地段,建筑均普遍老化,且各自被周边民用建筑包围,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各院建筑密集、空间狭小,无法解决其目前床位短缺、科室功能不全、超饱和运行等系列问题。目前来看,服务半径过于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适应县城的快速发展。还好政府有有识之士,现在在扩张的新区选址新建。

  在县城,人们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就解决了。县城的药店诸如“仁心堂”“广济堂”等遍地都是堂,没“堂”就不是高大上的药店。在过去,药店的门口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现在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卖药的人希望赚的盆钵满银,这个社会的确是病了。

  在县城,小诊所大都是给儿童看病的,可见当前我们公共医疗机构里的儿科是多么的偏科。现在的孩子都娇贵,一有点头疼感冒,许多大人赶忙带在附近的诊所去看,不是打针就是输液,见效快但也是对孩子抵抗力的一种摧残。

  在县城,药店花小钱解决不了的病情就去医院挂号做检查了,一系列下来不管你吃了吃不了,药开一大堆,许多人吃几次以后,药都束之高阁最后过期扔掉了。“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不根除,即使有合作医疗等保障体系,老百姓还是负担不起。

  在县城,许多人的身体检查都是在省城进行的。

  在县城,也有许多人小病扛着,大病看不起,更谈不上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了。即使现在有“水滴筹”等网络筹款,但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在县城,9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县内就诊。但是制约我们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的不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而是地方的一些社会风气。比如说生孩子,给接生大夫、麻醉师等人都要送红包,好像不送红包孩子生不下来。最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在患者看来,不拿红包的大夫不用心诊治;在大夫看来,不送红包的患者不上路子。

  在我看来,去县级医院看病就是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明确诊断,二是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两点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去医院求医,找熟人,托关系最应该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这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而不是什么比较特殊的药物,不是什么单间的病房。如果诊断明确,要么当地治疗,要么直接转院。如果诊断不明确,抓紧转院。

  10

  养老方面

  当前在县城,老人大都是随子女进城的农村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独居或与配偶互相照料的自我养老方式。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虽然有一两所养老院,但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去的,怕背上骂名。在过去,老人在家中非常有威严,谁不孝敬老人,将会被众人评说。

  可是现在,老人的尊严不再被推崇。伴随着他们的衰老,他们的创造力在一天天下降,随着创造力的下降,他们的发言权和社会权威也在一天天缩小,他们对这样的变化已经彻底无能为力。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各种影响,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老当作一种负担来看待,造成了许多老人对待生活的孤寂和无奈。我觉得到我们这代人老的时候,选择的肯定是老年公寓了,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身体检查和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及人员之间交流等情况了。

  莫让“黄昏”无处安放。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应针对不同人群倡导不同的养老方式。围绕老龄人群,开发老年市场。引导养老观念,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和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11

  交通出行方面

  城市就像生命体,一个城市的交通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流通,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系统构成,而是由多个复杂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共同完成良性的运转。交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住在县城的人来说,就是出行的安全与便利。

  在县城,大家的出行方式主要是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过去县城规模不大时,出行主要是摩托、自行车和步行。家里有辆摩托车,挺带面挺给力了。

  其中步行是很好的方式,县城人民居住的地方离菜市场、超市、县城的核心地段基本都是半个小时的范围,又能锻炼身体还绿色环保。

  过去县城私家车少,在城里基本是随便开随便停的状态,交通不会拥堵,安全事故也很少发生。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逐渐向外扩张,私家车和电动车开始成为了必要的出行工具。

  在县城,基本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有钱人买新车,没钱人买二手车。价格档次主要集中在三四万元至二十万元之间,国产车和合资车都有,诸如吉利、比亚迪、哈佛、丰田、大众等。家境殷实的私家车大都在二十万元以上,而且是夫妻双方各有一辆。

  在县城,人们买车有跟风的毛病,比如说丰田霸道2700满大街都是,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老百姓,开着就是高大上的感觉。在县城,从五六十万至几百万的豪车也有不少,走在街上分分钟钟都会碰见,车主大都是老板和二代(官、富),开的是享受和炫耀。

  在县城,最主要的干道大多是双向四车道,通行繁忙但是不会堵,只要在上下班时或者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会出现短暂的拥堵。主要道路上有非机动车道,要是交警不贴单子,停的都是车辆。和主干道相连的支路,在县城称为巷,大都是双向两车道。

  因为在这些路上不限制停车于是经常满满当当停着两排车,瞬间变窄。总体上来说,县城内的机动车交通长期以来处在一个基本够用但好像下一秒就要不够用的状态。随着县内车辆增多,政府就开始在主要路段出台禁止停车,增加隔离栏杆等措施,继续使交通维持在一个基本够用的状态。

  在县城,公共交通主要是公交车、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公交车是中巴车,公交线路有几条,覆盖了县城的东西和南北,票价基本都是一块钱,稍微远点的是两块钱。有公交站台,但是似乎不怎么管用,公交车对于县城人来说是随手招停,随时上下。

  在县城,出租车不打表,起步价六块钱基本能到达所有的目的地,稍微远点是十块钱。另外,出租车只要是顺路,可以随便拼车,不像大城市专车专用。

  在县城,公共自行车也就是近两年的新事物,交两百元押金,一小时内免费使用。去年,摩拜共享单车也到达了县城,给县城人的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

  在县城,行人闯红灯和随意过马路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私家车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随便掉头和错道行驶,让人无可奈何。至于摩托、电驴、自行车等是借缝就插,让开车人是防不胜防的出冷汗。

  人们缺乏安全和规则意识,在我看来,大多数的交通不守法不守规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急急忙忙。人如蝼蚁,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什么都忙不下,却时时处处表现的很忙。

  有时我们走的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一辈子很长,长到你肩上还背负着很多的责任;一辈子也很短,短到你不能做完全不想做的事。

  12

  婚嫁方面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促使所有人向金钱、享乐、物欲看齐。婚姻不再以追求幸福的爱情为前提和归宿,女性为了享乐可以抛弃自己应该拥有的幸福爱情,转而追求华丽的、奢华的、虚无的生活,甘愿委身物欲。而男性只要有金钱基础,可以用金钱挥霍自己贪婪的欲望,不需要任何纯真的爱情来支配自己。

  当今,很少再有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里描述的情景了,感情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和家庭地位等跟前被击打的支离破碎。

  在县城,择偶标准切实的体现了当地的价值观。优先级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商人,最后是自由职业。

  男孩找女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长相如何、父母是干什么的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女孩子如果工作在体制内,找对象的成功率是大大的提高,如果再长的漂亮,那就是香饽饽了。

  女孩找男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人怎么样、长相如何、个子高低、家庭情况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男孩子如果在体制内有工作,而且有房有车,那就好找的多了。

  在县城,条件好的女孩比条件好的男孩难找对象很多。

  女孩有体制内工作而且貌美的,单着的也很多。也不能怪男孩没用,县城实在是机会太少,男的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大多优质男都去大城市发展了。反观女孩,只要有编,再打扮一下,就都能算条件好了。如果家里还行,那就是白富美了。在县城,对女孩年龄很在意。基本上除了特别貌美的,过了28周岁,介绍的就比较少了。

  在县城,婚嫁也基本上体现了门当户对。

  官官联姻、官商联姻是县城上流社会的一个趋势和模式了。在县城,有王子找灰姑娘的事情,但是很少听说有公主找穷屌丝的先例。穷二代要实现屌丝逆袭,除非你的学历、才华、工作所散发出的光芒掩盖了你的家庭出身等所有问题。

  在县城,结婚前,女方跟男方要房子、车子、彩礼钱、金银首饰钱、零花钱,基本上是一样不能少的。

  家境好的,准备的妥妥帖帖;家境一般的,要借钱贷款筹备,真是结一次婚,穷了老子富了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老人辛辛苦苦攒一辈子钱就是为了儿女结婚,年轻人不去奋斗和拼搏,不去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坐享其成。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哀,而且一代传一代,又是教育的悲哀。在我看来,年轻人结婚,自己有本事买辆奥迪,没本事就买辆雅迪,不要拿父母的辛苦钱去挥霍,不要拿借钱贷款炫耀自己的不成熟。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知所云。

一、[随笔]杜文娟川藏旅行笔记

杜文娟川藏纪行

  除过西藏 不知道还能去什么地方

  ——杜文娟川藏旅行笔记

  《中国散文网》专栏开篇语:杜文娟是陕西南部清灵山水中的灵性作家,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散文网推介的散文家之一。她有很多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入选各类文集并获过多次奖项。

  杜文娟说:我与文字——而不单指散文和小说——结合了。我们成了永不分割的情人,我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文字,潇洒的散文和沉稳的小说,也希望能以文字的形式行走、飞翔、欢畅,将美好长久地延续。

  在业余的日子她总是给自己安排出行的经历。用脚步去丈量前辈书写过的巍巍昆仑、寂寥猩猩峡、红色火焰山、神奇的雅鲁藏布江、朦胧的泰山日出、清冷的江风渔火、恬淡的小桥人家……在大漠戈壁自己给自己唱歌,自己给自己跳舞,把自己完全融化在江河日月之中,融化在波动着的、潺潺着的、发芽着的生命之中。并把这一切以文字的形式过滤和记忆。

  这次川藏之行她将克服各种困难,沿途发回文字和照片。中国散文网将跟踪连载。

  我的家在汉江边

  (一) 我 要 走 了

   安康 2006.7.22

  我要走了,前往成都,然后想办法走川藏线,去拉萨。三年前我去过西藏,8月末9月初,走的是青藏线,从西安乘火车到格尔木,再乘汽车去拉萨。还在长江源头沱沱河边住过一夜。那个时候,青藏铁路正在建设中,到处都可见到修建铁路的机器和工人。在我的思维中,总想在青藏铁路贯通以前去西藏,以原始的方式转原始的八角街。

  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就知道西藏,就幻想什么时候亲身体验西藏。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应该是在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的时候,或许在清清的豆苗地和红薯秧中间。那个时候,我在田野奔跑,赤脚走在洒满阳光的山峦上,野菊花遍地都是,红色的救兵粮和金黄的野刺梨挂满枝头。我就想,我的少年,我的青年是个什么样子哩。我不愿像邻家婶婶一样度过一生。后来,我就走了,走进了满地生长水泥楼房的地方,就有了现在,就有了一次次出行,一次次周游世界的机会。在我众多的旅行中,那次旅行终生难忘——我的青藏之旅。那次在西藏一共待了10天,回来陆陆续续写了十多万字小说,分别发表在《青年文学》《西藏文学》《北方文学》《百花洲》《西部》等杂志上,给我带来了不少荣誉和稿费。

  明天凌晨,再次踏上旅途,依然是一个人,依然静悄悄的走,静悄悄的低着头,背上伴随我五年的草绿色背包。那只背包是五年前去新疆的时候买的,日本牌子,质量非常好,很适合我的胃口。因为住在郊区,晚上没有去火车站的车,又怕麻烦别人,可能要先进城,去江边要一杯清茶,打发时间,到时间再走。在江边坐着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会想念某个亲人朋友,但我绝对不会打搅他们,更不能告诉他们说我要出远门,去西藏。西藏,对于他们来说危险又不安全,所以,每次出行,连最好的朋友都不让知道。一方面怕他们操心,另一方面,想让自己保持一颗沉浸的心,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想象,一个人感受。这是一份难得的体验。我所知道的很多作家,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工作着就是体验,生活着就是体验,而我不能,我的工作非常忙碌,视野非常狭窄,有人说,简单而重复的劳动使人变得愚笨,不愿落入愚笨的行列,所以总想着法子变点什么。要想写出质量上乘的作品,就得开阔视野,不断汲取养分。旅行是我选择的比较好的一种变法。

  我要走了,这个题目有些伤感,有些悲壮,似乎还带有一点点别的意义。但还是这样吧,西藏,毕竟是我喜爱的地方,是我曾经热爱过,现在依然钟情的圣地。

  我要走了,去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原始,最洁净的地方。

  杜甫草堂

  (二) 在 成 都 平 原 滑 翔

   成都 2006.7.23

  睁开眼睛,已经到成都平原了。窗外湿漉漉的,树木、房屋、稻田、人的眼睛都是湿润的。凤尾竹低垂着头,一丛一丛,高高低低,婉转的,悠扬的,匍匐在柔曼的天府之国。那是一种温柔的青竹,凄婉又惆怅。这种翠竹以前在金沙江畔见过,同样也是清晨,也在火车上。那是在第一次西南之旅的路途上,车到攀枝花的时候,停了,太阳还没升起,露珠点缀在车窗玻璃上,散落在锐利的剑麻叶片上,攀枝花火红火红,三角梅四处开放,凤尾竹低垂着头,低垂在汹涌澎湃的金沙江畔。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金沙江,看见母亲河的上游。那个季节的大西南繁华似锦,那个季节的心情高亢明亮。今天,再次看见凤尾竹,看见与月光、葫芦丝、边疆、舞蹈相依相恋的多情竹子,有丝丝缕缕的忧伤。原来我是这样喜爱凤尾竹,喜爱诗歌一样的绿色和新颖,喜爱广阔无垠的大地,喜爱丰收的景象。是呀,平原之上,大地之上,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绿色,就有芬芳,这就是天府之国,是先辈们耕耘播种的地方。金色的黄瓜花儿悬挂在天空上,悬挂得铺天盖地,喜气洋洋。红色的石榴花和洁白的荷花镶嵌在千里碧野上,黄皮肤的鸭梨和银灰色的橘子点缀在枝头,点缀在希望之上,使丰厚的大地更加丰厚,富饶的国土更加妖娆。

  偶尔,在转弯的地方,会看见火车头,漂亮新鲜的车头行进在绿色的原野上,不急不躁,平平稳稳,好似一个成熟的,练达的,功成名就的男人,稳重,得体,胸有成竹。走在路上,走在铁轨上,走在一直向前,决不后退的金色大道上。只能前进,别无选择。所以,走得轻车熟路,义无返顾。我欣赏这种做派,这种风格,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绿野上行进,在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稳健地前进,如同滑翔机在天空飞翔,雄鹰煽动云彩的翅膀,蜻蜓在豆苗尖上飞舞的模样。这种滑翔激情荡漾,这种滑翔流动舒畅。从黑夜滑向黎明,从崇山峻岭滑向碧波荡漾。

  来成都大概还有寻觅的成分,有怀古的情愫。联系好进藏车辆后,信步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大学校门正好对着穿山甲越野车俱乐部,走进西南财大的时候,已近黄昏,校园比有的县城面积都宽广,绿草荫荫,鲜花盛开,建筑布局恰到好处。多年前,一个朋友考这所大学的研究生,因为英语不合格,没有被录取,当时,他在都江堰温暖的阳光下拍过照片。那个时候的他朴实真诚,风华正茂。后来,我们没了音信,甚至想不起来世界上还有这么个人存在。前不久,忽然在一张党报上看见他巨大的头像,再后来,在各种网站上看见他作为优秀企业家的消息,才发现时光如水,青春易失。大江东去浪淘尽,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时间最终把人分割成同类和异类,成功人士和平庸之辈。在校园走得实在走不动的时候,躺在木条椅上休息,头顶是茂密的香樟树,身旁是娇嫩的草坪,远处有打篮球的莘莘学子,古老的榕树根须飘逸。闭上眼睛,想象那位朋友如果考上这所大学的研究生,现在会怎样,会成为一位教授还是目前拥有亿万资产企业的老总。

  想象得正如火如荼,忽然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急忙坐起来,才想起得给这所美丽的校园拍张照片,赶快跑向大门,按动快门。再乘公交车前往杜甫草堂,草堂快关门了,不让游客进去。只能站在门口,伸长脖子向里看。夹竹桃开得正艳,桂花还没打苞的迹象,少陵大概还在读书吧。三年前,独自在草堂走过,走得缓慢疲惫又倔强。今天,不能陪伴杜家老祖宗了,但这里似乎并不寂寞。不寂寞的地方多一人少一人都无所谓,那么,就这样吧。待到桂花九里飘香的时候,待到桂花花粒儿飘逸成桂花雨的时候,有个人会想起这里,想起2006年的成都和2003年的成都。那个人,在远方。

  夜色下的康定

  (三) 康 定 的 声 音

   康定 2006.7.24

  车到康定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街上找住处的时候,就听见一种声音,一种气势磅礴,恢弘伟岸的声音,街道是宽阔的,垂柳依依,灯火辉煌。街道呈坡状,洁白的栏杆在街道中间自上而下,规则排开。顺着声音望去,声音原来在街上,在街道中间,从白色的栏杆之间发出。走到近处,才看见是水,是河,是从上街流向下街的河水。河就在街道中间,与街道平行。河水把街道分割成左街和右街。河水之上,隔不多远就有桥梁连接,车辆行人就能从左街逛到右街。河水是那样湍急,那样急速,许是河底石头太有棱角,河面没有一处平静的地方。满眼望去,波浪翻滚,水花飞溅。因为天黑,看不见街道以外的景致,凭感觉,街道建在河谷,街道后面,会有高山。一打听,果然如此。走向小巷,就走上了山坡,山坡上有许多藏式民房,喇嘛披着红色的袈裟从山坡走下来,走进熙熙攘攘的河岸街道,走进各色人群中。

  康定的服饰千奇百怪,康巴汉子穿着厚重的藏袍,爱漂亮的女孩穿着超短裙,走川藏的游客穿着加厚运动衣。在康定的大街小巷,女人都腰长腿细个头高,有人说重庆出美女,其实康定才是真正出美女的地方,如果选美的评委到了康定,就会喜不自禁,念念不忘,康定呀,美女之乡。夜晚的街巷到处停放着越野车,颜色怪异的摩托车一溜儿排列在青年旅馆门口。旅行者的摩托车大包小包,当地年轻人的摩托车扶手上系着颜色鲜艳的塑料细条儿。找了几处住处都报客满,正无处可走,一阵悠扬的口琴声飘扬而来。处于好奇,伸长脖子探望,一位穿枣红色藏裙的妇女正坐在窗下吹口琴,吹的正是名扬四海的《康定情歌》。见有人走来,妇女停下吹奏,指引住宿的地方。我们向她致谢,并说喜欢这首歌,她笑着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歌。

  是呀,康定小城因为这首歌而被更多的人向往,被更多的人寻觅和朝圣。听说七夕的时候,这里要举办中国的情人节,我不免想入非非,这个情人节该是多么浪漫,多么新奇呀。在我的思维定式中,康定不应该在峡谷,不应该是座被河流分割成两半的城市,应该在一个高处,一个长满牧草,开满野花,遍地牛羊的草原上。到了康定,才觉得这种思维模式多么幼稚滑稽。其实,人的思维模式会有偏差,经不住推敲,但我们常常还自以为是。

  来川西以前,总觉得这里的地势应该是平缓的,宽阔的,单调的。一路走来,才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他是那么丰富,那么美丽又富有挑战。从成都到雅安一百多公里是高速公路,丰田越野车行驶在高速路上,轻盈而愉悦,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天边是逶迤的山峦,蓝色的、白色的、金色的云彩漂浮在天际,三只两只绵羊点缀在云彩与山峦之间。路上满是越野车、中巴、摩托车。

  雅安往西,道路变窄变陡,山高谷峡,有的峡谷深得看不见底,水流奔腾不息,道路多处塌方,路边常有泥土滑落下来。瀑布在一拐弯,一眨眼间从天而降,一两百米不算高,在山间一叠两叠三叠儿,错错落落,飞飞溅溅,感觉整面山坡都在大搞人工喷雾灌溉。人行其间,云里雾里,不知到了花果山,还是水帘洞。离二郎山不远的地方,山体塌方严重,车辆堵塞三公里长,数百辆车堵在路上,前进不了,后退不行,在这里一堵一个多小时,恰好路边有个大熊猫检测中心,可以分散人们因堵车带来的焦灼和不安。

  还没到二郎山,很多人就兴奋起来,抢着哼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不怕那风吹,不怕那雪花飘……

  真的到了二郎山,却不见二郎山的真面目,举目仰望,山顶在云彩中,云彩在似雪似雾的朦胧中,在轻纱漫舞的天空里。二郎山海拔四千多米,现在因为有了隧道,不再攀爬一山有四季的山顶,四公里长的隧道海拔只有两千多米,省去了高原反应的恐惧,但也失去了二郎山歌词中的豪迈体验。

  《歌唱二郎山》、《康定情歌》、大渡河、泸定桥、二郎山茶马古道、海螺沟等名称,代表了整个川西地区,也是外界认识广袤川西大地的窗口和名片。而这些荣耀和美丽的名字,因为一条伟大的道路而更加光彩照人。这条路,就是川藏公路,它与青藏公路一起,被世界交通史永久地载入史册。这条生命线虽然依旧到处瀑布高悬,碎石滑落,山体滑坡,但比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刚修建起来的时候,已经今非昔比了。行驶在鲜花盛开的川藏公路上,仍然会感到这条路的伟大和艰难,也会对当年的建设者们肃然起敬。

  今夜,我在康定,枕着康定情歌,枕着康定街道中间奔腾的河水-——天籁之音入睡。今夜的我,真的很幸福。

  康巴彩虹

  跑马溜溜的山上

  (四) 彩 虹 康 巴

   理塘 2006.7.25

  从康定城一出来,就爬山,上到山顶,俯瞰康定,康定被高峻的山岭包围,成为千真万确的峡谷城市。在街边吃早点的时候,街上已经很繁华了,仔细观察,发现康定的男人高大英俊,女人个个窈窕着身段,长长的藏袍,鲜红的头巾,昂贵的挂饰,腰身修长,走起路来挺胸抬头,婀娜多姿,韵味悠长。每走过一个康定女子,大家的眼神就一直追赶着,生怕错过了欣赏风景的机会。

  出康定城不多久,四千多米的折多山遥遥可见,山峦被积雪掩盖,怎么也看不见峰顶的姿色。继续向前,植被已经从雅安的茂密森林过度到绿草遍野。草原上随处可见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山羊。有个景象非常可爱,几只山羊一齐仰着头,在一处断裂的草地上吮吸,细微的水珠从缓缓的草原断裂处渗下,山羊把嘴唇接到滴水处,一字儿排开,静静地享受。一只小山羊,干脆卧在地上,将头深深地埋在湿润的泥土里。草原水一样光滑,平缓,博大。色彩艳丽极了,从高处一直流淌下来,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花儿竟相开放,有几面山坡,整个儿盛开着黄色的花朵,从高高的山顶开放而下,水瀑一样漫下来,溢下来,卷儿卷儿下来,花在山坡上,牦牛在山坡上,在山坡金黄色的花朵中间游移。七月的康巴坝子迎来了一年中最温暖和煦,万种风情的时刻。走在绸缎一样的草原上,感觉到了飞翔,草地是光滑的,野蘑菇和格桑花儿也是光滑的,牦牛和羊群光滑得舞蹈,云彩和天空光滑得凝固着,一点声音都不能听见,一有响动,光滑就恍惚了,摇曳了,打搅了。草原上的道路平坦极了,委婉极了,宽阔极了。天艳丽,云彩艳丽,草原艳丽,花朵生辉,行驶在草原上感觉离天很近,很亲。

  我们这个队伍,有五个人,三人是从深圳开车而来,我和另一位驴友在成都加入到他们行列,大家以前都不认识,有几位是在网上联系到的,而我则毫无计划,没有一点准备,说走就走,所以当他们看见我只背一个小背包时,哈哈大笑,奇怪非常,问我是不是玩家家。他们说你难道不知道西藏有多冷吗?为什么不多带点东西,我说我干什么事情都稀里糊涂,总觉得车到山前比有路,舟到渡口自然直,我的命大呀。

  从一处草地到另一处草地,中间会有一个深深的峡谷,有的峡谷有三四百米深,谷底漫溢着溪水,偶尔有牛羊在谷底吃草。站在峡谷之上,像高悬在天空的星辰,深不可测,摇摇欲坠。公路从高处盘旋而下,一直旋转到谷底,谷底水流潺潺,林木茂盛,光线微弱,异常幽暗。好不容易走出峡谷,又得爬更高的山,上到高处又蜿蜒而下,下到谷底,再上高山。有时候,还会跨过一条清澈动人的河流,过了河,才想起名字,原来是一条惊天动地的河,闻名遐迩的大河。

  草原的天空说变就变,一会儿飘着细小的雨滴,一会儿又阳光普照,云彩是那么碧蓝,那么深邃。道路因为不停地上山下山,形成许多之字型道路。忽然,就看见两道彩虹从一处高地搭向另一处高地,从左边的草原伸向右边的草原,彩虹下面是万丈深渊,是幽深得不能再幽深的草原峡谷。不敢往路边站立,只能站在公路靠高处的一侧,爱恋地久久仰望,彩虹,久违了,双帘彩虹,更是久违了。

  新都桥被成称为摄影家的天堂,有高山,高山上白雪皑皑。有经幡,经幡呈粉红色、白色、黄色,规则地插在半山腰上。溪水呀,溪水洁净得成了黑色,在低矮的灌木和茂密的水草花丛间轻歌曼舞,缓缓流淌。藏民房屋外表大都呈红色,大红大黑的布门帘飘荡在房沿窗沿上,微风吹过,房顶的风马旗也发出呼呼啦啦的响声,房前屋后的青稞已经成熟,将康巴坝子营造得富饶宁静又壮美。

  在一处白塔前,经幡浩荡,哈达飘飘。我们停下拍照,一个摩托车手也停下来,看见他只一个人,我们很感兴趣。因为从康定城出来,川藏线上的人烟就稀少起来,车辆也越来越少。偶尔有摩托车队和自行车队飞驰而去,我们都互相问好,招手致意。相比之下,他们似乎是更纯粹的旅行者和崇尚自然者。这辆摩托车显然也在走川藏线。走近一看,让我们大吃一惊,这个人只有一只胳膊,左手臂从肩膀处没有了,只能用右手控制摩托车。我们向他热情问候,并看清了他的一只脚脖子上有血迹。问清楚后才知道,头天晚上进康定城时,不小心碰着了一个坎子,连车带人摔出去。我们车上深圳的女孩赶快找出药包,给他覆些红药水,给他消炎药,他不要。经过询问,才知道他是湖南一个村民,自小残疾,但他有个爱好,就是骑着单车独行。他去过很多地方,这次计划从川藏公路进藏,从青藏公路出藏。他的座位上,飘扬着一面旗帜,红色的旗子上有很多人签名,我们也幸喜的签名留念,预祝他壮举成功。

  川藏线上的海子

  鲜花铺就的318国道

  (五) 粉 红 色 的 峡 谷 理塘 2006.7.26

  理塘县的位置比较高,海拔四千二百多米,被益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镇。在《中国地图册》上,理塘的下面用括号标着两个字:高城。理塘县城非常干净,康巴汉子随处可见,喇嘛也很多,藏族妇女和康巴汉子一样,个头很高,身材很匀称,穿着各色裙子,颜色鲜艳。在街上,一群康巴汉子骑着高头大马,身穿节日盛装,五颜六色地迎风招展。他们骑在马上,马在街道奔跑,汉子们甩动长长的皮鞭,在空中甩出长长的脆响,作着抽打马匹的假象。汉子们吹着口哨,马蹄在水泥街道上发出哒哒的声音,声音整齐而洪亮,马儿奔跑一阵,汉子们将缰绳一收,马儿立即止步,有的还回头张望。汉子们的服装艳丽无比,又粗又长的辫子盘在头上,发梢缠着红色的土布或绸缎,飘扬在耳朵边上。

  有的汉子干脆披散着长发,漆黑的长发飘逸在后脑勺上,马儿飞驰,长发飘飘,藏袍飘飘,马头马脖子上的装饰彩绸也飘飘,很容易使人想起十八世纪的欧洲,想起宝马和将军,想起公子和贵族,想起战马嘶鸣,英雄辈出。汉子们骑在马上,雄赳赳气昂昂,气度非凡,英俊潇洒。街道上行人很多,但很少有人驻足凝望,只有我这种外乡人喜眉活目,兴高采烈地观望。偶尔,某个人拽住马缰绳低头跟熟人打招呼,我稀奇地往跟前凑,有人又觉得我稀奇,又往我跟前凑。这便形成了“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景观。说话的人嘻嘻哈哈一阵,马鞭子一甩,在空中发出响亮的呼啸声,漂亮的骏马哒哒哒一阵,马队不见了,扬起一阵尘土,康巴汉子消失了。

  还没待看热闹的人走开,几个意大利女郎骑着摩托车从街头奔驰而来,有人说,夏秋两季的理塘气候适中,游人如织,很多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结伴从平原、从丘陵来到理塘,在理塘休整几天,再继续向西,向西藏方向行驶。单车进藏的人中不但有中国的学生青年,还有很多外国人士。每年八月一日理塘要举办赛马节,很多人早早的摹名而来,和我们住一个宾馆的一位澳大利亚大学生,专程从云南赶到成都,再一站站搭乘班车来到理塘,为的就是观看川西这个盛大的节日。听说八月一日是理塘县解放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专门将这天定为赛马节。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亲眼看见这个雄性十足的日子,看见英俊潇洒的康巴汉子,看见草原上的赛马节。那么,就在高原城镇理塘多徘徊一阵。有些地方一生中只能去一次,一次就终身难忘,理塘大概就具有这种魅力。

  理塘到巴塘不足二百公里,车却走了六个多小时,道路随山势起伏,一会在山顶,一会在峡谷底部。好不容易上到山顶,想欣赏谷底的村寨、蜿蜒的河水、浅黄色的青稞地,还没走到路边,就被深幽的峡谷吓得胆战心惊,不敢言语,山高谷深、万丈深渊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司机是从深圳来的,将自己的私家车从两广开到贵州,从贵州开到重庆,再到成都,在成都招揽旅客,一同前往西藏,恰巧我也参加了这个零时组织。五个来自不同地域的驴友组成了一个热闹的团队,实行AA制,两天时间相处,大家都很愉快。

  在翻越一座四千多米的山口时,忽然下起了雪花,雪粒儿敲击着车窗玻璃,发出簌簌的响声。我们停止了歌唱,停止了笑声。在此以前,为了不使司机过于疲劳,防止他瞌睡,几个人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给司机提神。雪粒儿继续下着,车辆继续行驶,半小时以后,随着之字形山路向下行驶,海拔从山顶的四千多米,忽然降到河谷的两千多米。河谷没有下雪,没有一丝雨雪的迹象,甚至还阳光灿烂。藏民的房屋多呈暗红色两层小楼,门窗上悬挂着多姿多采的围布。房屋后面的半山腰上,有红色、蓝色、黄色等多色经幡,7月的河谷,微风吹来,经幡发出呼呼啦啦的鸣叫,有的村庄中间还建有白色的塔,塔身的颜色也异常鲜艳,远远望去,雄伟壮观。

  有山谷就有溪流,有溪流就有丰美的水草,有水草就有成群结队的牦牛,牦牛在宽阔的河谷悠闲自在。偶尔会有两头巨大的牦牛弯着头,顶着角,拼搏撕打。有人说,那一定是两头公牦牛,谁胜利了谁当牦牛王。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合逻辑,动物界和人类有很多相通之处,人世间也有胜者王,败者寇的说法。只是人与人的竞争比动物之间的竞争含蓄暧昧一点,其目的和手段却远比动物丰富、高深和残忍。

  从理塘到巴塘,道路复杂多样,一会是水泥地面,一会砾石铺路,一会在悬崖峭壁之上,一会在宽阔的河谷穿行。越往后走,河谷不再种粮食了,全是美妙的颜色。满眼望去,满眼鲜花,粉红色的格桑花,金黄色的小菊花,紫色的香熏草,旱獭,在花丛中跑来跳去。那些花呀,一片一片又一片,一直渲染到望不见尽头的溪水下游。溪水是那么幽蓝,那么平缓,在遥远的四川西部存活了多少年,流淌了多少年。这些肥美的花儿给穿越川藏公路的寂寞人们,带来了多少心旷神怡,多少激动人心的想象。

  有些景色和有些人一样,是值得回味和赞美的。藏族的歌曲中,总出现冬天的雪莲花,夏日的格桑花,藏民喜欢她,外乡人的我,也喜欢这种开放在深山峡谷中的粉红色花儿。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竟然也有如此娇艳的地方,有一片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妙画卷,应该是幸运的。连绵起伏的粉红色花儿,接连不断的粉红色峡谷,除过壮美,依然壮美。川藏线,人间天堂。

  康巴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一——康巴汉子

  摄影家的天堂——新都桥

  (六) 惊 心 动 魄 拉 乌 山 左贡 2006.7.27

  巴塘县城往西八、九公里,就到了金沙江畔,金沙江宽阔险峻,金沙江正在修建第二座大桥,新桥一通车,具有红色纪念意义的金沙江大桥就可以伸伸懒腰,长长地呼吸一下,作别昔日的繁忙。行走川藏线以来,跨过的大江大河已经不少了,清澈妩媚的青衣江,气势雄伟的大渡河,因为睡觉,没太看清楚的雅砻江。现在,又到了举世闻名的金沙江畔。

  金沙江水呈现出浅红色,在浅草与砾石覆盖的山峦间湍急流淌。金沙江把两岸的高山切割得深陷下去,上到高处,俯瞰峡谷,巍巍壮观。从金沙江峡谷往西北,公路与一条小河平行走向,但小河两岸山势陡峭,很多地方有被泥石流冲毁过的痕迹。好在今天阳光很好,感觉不错,为了赶路,早晨八点钟车就启动,一路上都很顺利,在四川与西藏交界的公路上,道路崎岖,路面狭窄,我们的丰田77行驶在高峻的石头山峡谷中,好似大海一叶舟,在万山丛中,在峡成一条缝隙的山谷间,扬起一阵尘土,激起几只飞鸟,显得悲壮、孤单、勇往直前。在某个拐弯处,会奇迹般的发现一两个武警战士,他们在维护道路。川藏公路,包括整个西藏的公路,道路维护都是武警,而非内地的普通公路维护工。

  行驶到一处小桥旁边,我们正在说笑话,车身剧烈地摆动,眼看就要撞向桥栏杆,司机在最后关头刹住了车。我吓得心脏狂跳,抓住车扶手不放。恐慌激烈地袭来,在这前不见车辆,后不见来人的深山峡谷中,该如何是好。打开车盖,知道是减震失灵。大家虽然没说什么,但从表情看出,这个在平原或都市常见的小毛病,在四川与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藏之路“死亡之路”的险要地段,在孤独一辆车的莽蟒深山,是多么不该发生的事故。取出千斤顶,找来石头垫在千斤顶下,还是无能为力,几个平时伶牙利齿,不甘寂寞的驴友,忽然不知所措,纷乱慌张起来。正在焦急万分的时候,一辆吉普车停在我们车旁。这是西藏芒康县一位乡党委书记的小吉普,书记和司机都是藏族干部,只说了一句话,对方车的司机就把车上的千斤顶借给我们,并一弯腰,爬在车下帮我们抢修。经过一番忙碌,继续上路。

  跨越一座束满经幡的桥梁时,才看清这就是心仪已久的澜沧江。澜沧江,我来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你,来欣赏你,来赞美你,就像暗恋已久的情人,忽然间出现在身旁,有些措手不及。澜沧江与我就是这样的关系,这样凄美、荡气回肠的故事。很快就开始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拉乌山。拉乌山靠芒康县一边植被几乎没有,褐色的山峦、褐色的峡谷,褐色的河流。山峦是川藏线上著名的高海拔山脉,唤作芒康山,是横断山脉重要的组成部分。拉乌山口就在这列著名的大山上,是川藏线上连飞鸟都难飞过的天险之一。很多走过川藏线的人不敢提说拉乌山,一听见这个名字,就浑身发抖。山河相间,气势恢弘。山是拉乌山,河就是大名鼎鼎的澜沧江,澜沧江下切河谷比金沙江还要尖锐、深入,大有一刀见血,直切地心的大手笔。沿着公路蹒跚而上,不知走过了多少之字形道路,好不容易爬上山头,酷热难耐,感觉太阳就在肩膀上,天空就在勃颈四周。举目望去,一条更加高峻险要的山路正在高处等着我们。有车辆停在半山腰,喘着粗气,有的车水箱开锅了,揭开盖子等待冷却。有的车汽油没了,等着后来的车辆帮助。自行车队陆陆续续爬上山头,有的车胎爆了,有的饮水不够。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只要能够提供帮助,不管是自行车手还是摩托车手,还是我们这种自助车,都能帮助和被帮助。

  从澜沧江河谷往上,山势陡峭的程度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道路只能单车行驶,如果看见前面有车辆迎面而来,司机就会早早地停在可以停车的地方,等着对面车辆经过后再谨慎向前。公路一侧是高山,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澜沧江河谷。在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停车拍照,几个人都下车了。惟独我还紧紧地抓着车扶手。他们见我不下车,大声叫我,我不敢答应,生怕一个回声影响车的稳定性,导致滑坡或偏斜。后来到了安全地带,我把手松开,手指却弯曲着,无法伸展开来,全是用力过度的缘故。因为害怕影响大家的情绪,不愿意使他们也跟着我一起胆战心惊,强装着下车,一步步横着往路边挪动,自己都感觉到像一只巨大的螃蟹。还是俯瞰到了澜沧江,澜沧江河水混浊地在千山万壑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他的上游在哪里,下游又在哪里,我看不见,或者说我不敢看见。他像一群奔腾不息战马,驰骋疆场,义无反顾。或许因为向往太久,成为虚幻,真的相见了,却生出几份畏惧,几份陌生,几份敬畏,和众多的不知天上人间。

  天路,这就是天路,就是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路的天堑。还没从山顶下到山底,发现汽油快没了。又是一阵紧张,一阵询问,来到一所兵站,兵站的存油也不多了,他们还是匀给了我们五公升油。兵站站长姓朱,是一名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老家在江苏南通,在兵站工作六个年头,按规定兵站是不接待非军人的。但路过兵站的所有游客商人,只要遇到困难,就会想起兵站,想起靠得住的子弟兵,希望得到兵站的帮助,兵站也常常接待困难各样的老百姓,给各种伤残者、遇难者,提供无赏援助。

  离开兵站的时候,站长一再提醒我们,前面还有一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虽然险峻不过拉乌山,但很多车辆在那里出了问题。我们一再感谢兵站的主人,感动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得到人民子弟兵的救助。

  终于到了西藏的左贡县,同行的人问我:以后还会走川藏线吗?

  我强忍着泪水,没有让她流淌到脸颊上。我说:不来了,再也不走川藏线了,我怕,怕极了。

   我听见了自己剧烈的心跳声,苍凉的、恐惧的、伤感的、无助的……全是真实的。

  拉乌山山口

  玉曲河畔

  (七) 刀 劈 斧 削 怒 江 峡 谷

   波密 2006.7.28

  没有亲眼见过怒江峡谷,就不可能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鬼斧神功的作品。怒江,中国西南重要的河流,西南主要国际河流之一,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云南,在中国境内河段长1540公里,在云南境内流经怒江僳僳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进入缅甸、泰国后称萨尔温江。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长742公里。这条生命力旺盛的河流,终日奔流不息,与金沙江、澜沧江一起,深深的镶嵌在横断山间,将中国西南大地切割得举世瞩目,从而被地理学家称为三江并流,称为江河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景观。这条发源于雪域高原,滚滚南流向远方的祖国著名大河,在西藏、云南、四川三省交汇处的狭窄地带,在深得不能再深的红褐色峡谷之间,惊涛拍岸,勇往直前,湍急、咆啸、义无反顾。这条江,使人终生难忘。

  左贡县城位于玉曲河边,玉曲是怒江的一条支流,的确名不虚传,水碧如玉,流流淌淌,出了县城,有好一段路都沿着玉曲河行驶,河谷水草丰美,鲜花盛开,有一种红色穗儿的高草,叶绿穗红,护栏一样生长在道路两旁,巍巍壮观。高草两则,零散的长着些青稞和油菜,青稞娇嫩着绿色,油菜娇嫩着黄色。房屋零零星星的建在河边的高处,比较大的村庄,房屋依河而建,顺着山坡依次向上,形成错落有致的藏式建筑群。藏民房屋多是红色,村头总建有高高的白塔。在晨光中,炊烟袅袅,如诗如画。在一处宽阔的河谷,集聚着三、四十顶洁白的帐篷,帐篷与帐篷之间有宰羊的男人,碧绿的草地上有打酥油的女人,清清河水边有汲水的小孩。阳光照在草地上,温暖来到河水边,清风吹在脸颊上,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整个河谷之上,飘游着淡淡的,洁白的,樱花样的,雨样的,神仙样的——雾呀,云呀,烟呀,天光呀。我给这幅晨光图取名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不知不觉,就离开了玉曲河,离开了醉人的景色。渐渐的,开始爬一座高山,高山海拔四千多米,上到山顶,再一圈一圈,一转一转,一拐一拐,不知道拐了多少个拐。有人说,怒江有一百零八个拐,有人说九十九个。从山头,一直拐到深山峡谷之下。整个之字拐的坡度都在七十度以上,之字拐急速陡峭实属罕见。如果说拉乌山高入云端,道路险峻,危险难行。那么怒江峡谷则陡峭如刀劈斧削,直上直下,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之字拐道路将山顶与峡谷相连,天上与地上相连,云彩与水流相连。总之,如果没有这些山壁上的之字拐,山上的车辆就不可能下到河谷,河谷的青稞就不可能运送到山巅。怒江峡谷,怒江绝壁,只有用脚丈量过,只有亲眼见过,才能体会到川藏线的艰险,才能明白为什么有人将川藏线称为“死亡之路”。资料显示:川藏公路含复线3176公里,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被中外地理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这条最危险的公路,从拉萨到成都长达2000多公里,当初为了修通这2000多公里路,3000多个年轻的生命倒下了,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要付出1.5个人的生命。这在世界筑路史上可算是最沉重的牺牲。被称作中国公路的“百慕大”第一。

  庆幸的是,走川藏线以前,对这些资料还很模糊,对怒江还不大清楚,如果真切的明白这些,不知道我的川藏梦,能否实现。我所见到的怒江是红褐色的,浑浊的,水流与江岸泥土、岩石一个颜色。江岸几乎没有任何植被,铺天盖地的红褐色,好不容易看见对岸山上不足五十平方米的绿色坡地,有低矮的树木,茂密的青草,和稀稀拉拉的青稞,就会看见一间低矮的房屋。看不清房屋里的人,山坡上没有任何生灵,有人说,这里的人可能是独龙族。对于他们,无从知晓,对怒江依然钟情。不知道怒江平时的颜色是什么样子,或许在冬日的时候,或许在他性情好的时候,颜色是绿的、蓝的、白的、碧的……谁见过呢,能告诉我吗?我想知道呀!

  我们这个临时组成的小团队已经很默契很愉快了,遇到困难齐心协力,但也有无法抗拒的难题。那就是丰田越野77以前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山区行驶过,属于深圳牌照,这次一下子经过万里奔波,从祖国的东南直入西北,并勇走川藏线,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车和人一样也发生高原反应。车从康定出发没多久,就出现刹车不灵,减震失灵等毛病,这些毛病在任何一条道路上行驶都是大问题,而在川藏线行驶就是提着脑袋过河。尽管司机小心翼翼,密切关注车况,但在从山顶终于拐到怒江峡谷谷底的时候,还是差点和一辆迎面驶来的大卡车接撞。大家的神情紧张异常,还没缓过神,就来到狭窄陡峭的怒江边。怒江水同样深陷峡谷,呈红褐色,在寸草不生的红色山谷翻滚着巨大的波浪。阳光照耀在峡谷中,照耀在岩石上,由于山崖的遮挡,江面只有少部分被光辉照到。公路很窄,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江水,稍不注意,就有与峡谷和江水接触的可能。屏住呼吸,终于到了怒江大桥。由于山势险要,不认真观察,会看不见怒江大桥,怒江大桥几乎被隐藏在山崖和绝壁之中了。怒江大桥属于军事重地,不能拍照,过了怒江大桥,沿着一条小河河谷向八宿行驶。也是一条陡峭蜿蜒的山路。在一个拐弯处,一辆越野车从对面快速驶来,幸亏我们的司机小白反应快捷,副驾驶也喊叫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残酷的事件发生。

  刚从之字拐路下到怒江峡谷,有一个减速坎,几个武警战士正从地上扶起一辆摩托车,摩托车手正艰难的从地上向起爬,我们赶快下车,前去打探,才发现原来是曾经相遇过的独臂大侠,问他要不要药,需要帮助不要。他摇摇头,推上车,腿一跨,笑一笑,轰隆一阵,尘土飞扬。一路上,我们都念念不忘这个勇敢的独臂骑手,心想会在某个河滩,某个旅店邂逅,如果相遇,一定请他共进晚餐,共同谈论一路的见闻,可一直到拉萨,都没有再相遇,没有邂逅的机会。我们真心的祝愿他一路走好。其实,这样的英雄,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世上的路,还有比川藏路更难的吗?

  没有!

  当我反思两天来所走过的三条大江大河时,觉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伟大的河流,各有千秋,也有相同之处。金沙江河谷宽阔平缓,河水也比较平稳,水流更大些。澜沧江与怒江一样深切大地,深不可测,具有幽灵般的魅力。澜沧江两岸的山峦呈“凹”字形,河底狭窄,山谷敞开。怒江则像一只巨大的木桶,上下一个直径,陡峭得连一只鸟都飞不出去。就水流速度而言,怒江更加湍急、激荡、神秘莫测。

  怒江在三条江河里,在横断山路难行的地方,在祖国的边陲地带,被我发现了,被我既紧张,又爱恋地记住了。怒江,和金沙江、澜沧江一起,构成了一道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那就是三江并流。幸运的我,看见了平面上的三江并流,并且用自己的身体,跨越了这一奇观。

  干热的怒江峡谷

  怒江大桥

  (八) 前 往 墨 脱 的 路 上

   林芝 2006.7.29

  波密通往林芝的路上,森林茂密,河水湍急,河流是帕隆藏布,森林是鲁朗林海。鲁朗林海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木篱笆、木板屋和农牧民的村落星罗棋布,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出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有人说,这里特别有欧洲风味,也有人说,波密就是中国的瑞士,其实这里就是这里,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特色,都大美大气。

  其实在波密以前,从然乌开始,茂密的森林就已经有了。然乌有一个巨大的高原湖泊,四周雪山耸立,白云缭绕,冰雪在云端融化,逐渐形成瀑布,从万丈悬崖飞流直下,有时会越过河面,飞溅到河岸这边的公路上,飞溅到车身上,和车里坐着的人身上。帕隆藏布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从然乌湖以上的地方发源,但水流不多,也很平静。然乌湖成为帕隆藏布最大的水源,从然乌湖下游开始,地势陡然降低,水量忽然增多,河水迅速奔腾咆啸,哗哗声响彻整个山谷,水雾在河谷形成一条白色的雾带,在水边的柳树和松柏间缭缭绕绕。沿着脱缰野马般的帕隆藏布河岸一直到波密。还没住下,就发现波密街头到处张贴着告示,告示上有三个人的黑白复印照片,才知道就在十多天前,一辆宁波开来的走川藏线的车出事了,连车带人翻进了帕隆藏布,司机因为系着安全带,在已经被河水和山石击打成碎片的车里找到尸体,另外三个人被河水不知冲向何方,特此在街上张贴告示,请求提供线索,鼓励打捞尸体,每具尸体,标价三万元。

  波密和林芝应该是西藏水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森林覆盖面积非常广阔,河流多如蛛网,雪山到处可见。著名的南迦巴瓦峰就位于波密和林芝之间。在阳光下遥望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天宇之下,云彩之上,缥缥缈缈,若隐若现,似梦似幻,似真非真,奇妙之处,神仙难判。易贡大桥一过,进入易贡天险。如果说这种路也叫公路的话,那么就这样叫吧。公路上只能行驶一辆车,而且得谨小慎微地开,如果迎面有车开来,各自都得小心翼翼,相敬如宾般地找个合适位置,一辆车停在路边等待,另一辆车慢慢向前滑行。整个退让过程不需要鸣笛,不需要对话,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心知肚明,那么默契友善。河流在山崖下,公路在山崖上,车辆在公路上,车辆在云雾间,我——在车里。车里的我心惊胆战,不敢呼吸。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路面。尽管司机认真得有些刻板,专注得不能再专注,每当拐弯和路面忽降忽升的时候,我都多此一举地、自然不自然地说一声:按喇叭!

  终于安全地过了易贡天险,到易贡藏布与帕隆藏布交汇处,就到了易贡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有一座铁索吊桥,桥面铺着木版,铁索吊桥上哈达飘飘,经幡浩荡。铁索桥下,易贡河谷幽深,河水山呼海啸,巨浪拍岸,激起千层浪花,几里以外都能听到河水的呼啸。桥头立一块牌子,标示着这里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40KM,从这里可以到达墨脱。原来,这里就是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墨脱的必经之路。墨脱是全国目前唯一不通汽车的县。只要有一点旅行常识的人,都明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墨脱对于一个旅行者的诱惑有多大。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走一走这条神秘之路。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没有其他车辆,要离开车,过铁索吊桥徒步走山路,就得有一个人看车。几个人谁都想走那条魔鬼与天使共舞的山路。但大家你推我让,都要求自己待在原地看车,让同行的人去探望墨脱之路。后来,还是车的主人,小白——一位非常优秀的深圳青年企业家,留在桥头看车。因为吊桥摇晃得厉害,不能同时过几个人,四个人依次过桥,摇摆不定地到了吊桥对岸,发现有一条山石小路沿着易贡河流去的方向,向下游蜿蜒。四人中因为其他三人准备去阿里,所以装备充分,登山鞋,冲锋衣,登山拐杖,什么都有,他们拄着拐杖,亦步亦趋走进林木掩映的羊肠小道。我正准备折一根树棍,当作拐杖,一低头,发现一根树棍斜靠在一丛翠竹上。一伸手,拿在手里,树棍很光滑,表面呈金黄色,明显是别人用过的,而且刚用没多长时间。我摸了摸树棍,感激地拄着它向前走去。刚走三四百米,就是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交汇的地方。易贡藏布属于帕隆藏布的支流,河水比帕隆藏布小,所以两河交汇的地方也像家乡的泾河与渭河一样,清浊分明,泾渭有别。

  在两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一个小小的河滩,下到河滩,再沿主河道——帕隆藏布河谷下行,山道崎岖,怪石林立,树木茂盛,有的地方遮天闭日,阴森可怕。阳光照得到的地方,热气腾腾,炎热难耐。比大拇指还肥硕的蚊子嗡嗡飞翔,几只巨大的蜜蜂萦绕在我的头顶。以前看过关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植被介绍,知道这里常有蟒蛇出没,蚂蝗繁密,野兽到处可见。所以,边走边向路上的碎石缝里张望,向树林和头顶的高山张望。走得很干渴,水杯没有一滴水,不好意思跟同伴要水喝,他们也没带多少水。山道在河岸高处,没办法汲取河水,河水本身也很浑浊,而且湍急,不可能下到河底饮水。只好不停地舔着已经干渴得裂了口的嘴唇,一遍遍地想象着有水喝该多好、有水喝的日子多好啊。路边有许多似竹非竹,似甘蔗非甘蔗的植物,我拔了几次,折了几次,才折断一根茎,急忙咬在嘴里,哇噻,难以下咽,汁水也不多,干脆一用力,扔向森林。

  稍微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森林和道路上,躺倒着巨大的原木,把拐杖横着去丈量原木的直径,发现直径足有两米,脚下随处可以踩着腐烂的大树,腐烂物上随处生长着新绿。苴麻叶子割着了我的左膝盖,剧烈的疼痛使我暂时忘记了干渴的难耐,我惊叫一声,没有谁听见,没有人过来,我欲哭无泪。扔了拐杖双手抚摩膝盖,头发瀑布般垂下,一只蜜蜂钻到我浓密的披肩发中,膝盖疼痛,蜜蜂侵犯,巨大的蚊子也爬在我光裸的小腿上,使我防不胜防,顾了头顾不上尾。我在原地不停的蹦跳,转了几个圈,蜜蜂和蚊子终于放弃了我,飞到密不透风的森林里去了。我们在通向墨脱,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山路上走了十多里路,我走得既激动又害怕。我知道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的,也知道这条路曾经走过不少地质学家、植物学家、水利专家,甚至还有文学工作者和探险者。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头一天在波密将所有脏衣服都洗了,还没来得及晒干,一路上只好穿着连衣裙,脚穿一双出家门时穿的凉鞋,因此,在前往墨脱的路上,就穿着我红色的连衣裙和雪青色的凉鞋。后来想,为什么蚊虫和蜜蜂总围着我飞,大概就因为我穿的是红色衣服,腿脚又裸露在外面,不遭罪才怪哩,天下有谁穿着裙子走墨脱啊。

  就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离苴麻划割我膝盖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二个小时,还疼痛难忍,蚊子叮过的地方,也隐隐作痛。明天,天亮后如果再痛,就得找医生啦。但愿平安。祝福自己。

  关于雅鲁藏布江峡谷,关于墨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徐凤翔。因为徐凤翔,我才知道墨脱,知道墨脱是至今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份,知道墨脱的原始与艰难。大概在十多年前,大概更晚一点,从画报上看见她的,她拄着拐杖,树枝拐杖,一身运动装,头戴圆边布帽,笑得很灿烂,背景就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大峡谷镶嵌在莽莽森林之中,河谷在她身后转了一个弯,她一脚踩在低处,一脚踩在高处,身体前倾,一副跋涉状态。就是这副画面,深深的吸引了我。一个已经上了年龄的女性,能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背景,能以行走者的姿态出现在原始丛林,是多么可敬可畏。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位植物学家,年近半百,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攀上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就是以徐凤翔为原型写的,书中的她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事迹,曾感动过亿万读者。

  我没有机会看到《小木屋》,但我对徐凤翔放弃南京林学院优厚待遇,主动请缨来西藏农牧学院,进行高原生态研究的精神感动不已。徐凤翔因为小木屋闻名遐尔,西藏林业因为徐凤翔而多姿多彩。很多青年,因为徐凤翔而向往西藏,向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向往墨脱。

  2006年7月初,有幸与影片《心跳墨脱》的编剧王晓鸥先生相见,当时并不知道他就是《心跳墨脱》的编剧,几个人在一起说起西藏,我说当时看《心跳墨脱》时,几个细节打动了我,还悄悄的流了泪。才有人告诉我,王先生就是电影的编剧呀。今天,来到墨脱身边,墨脱近在迟尺,却不能完全走进,除过时间原因以外,主要还是惧怕。一个毫无心理准备,毫无物资准备的人要想走进墨脱,是件幼稚可笑的事。我们,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经过这里的时候,忽然发现路边的标志,一时性起,才大着胆子走了一段前往墨脱的路。世界上任何人都可能前往西藏,走近西藏,但走近墨脱的人不可能多,墨脱,可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地方。

  我是最后一个返程者,还在铁索桥上,就看见几个人围在一起。走到近旁,发现司机小白正在和两个当地人聊天,气氛似乎很友好。说是当地人,但穿着部队才有的绿色短袖汗衫,怀里抱着一把亮晃晃的斧头。我们跟小白开玩笑,说他人缘好,一会时间就有了新朋友。小白眨巴着眼睛,显得有点难堪,悄悄告诉我们,就在我们刚离开公路,前往墨脱的路上,他靠在桥头看地图,一个人向他走来,他没注意,一只斧头首先映入眼帘,而且闪着亮光。他大惊失色,心想身上钱财不多,全部给他算了。可那人没对他怎样,反倒一屁股坐在他旁边,不走了,他们就聊上了,并且越聊越愉快。

  后来,想起墨脱,想起那把亮晃晃的斧头,问小白,当时害怕不。小白真切的说:真的害怕,害怕极了,如果真的对我下手,我就把所有钱物都给他。

  我们说笑一阵,感恩他的有惊无险,感恩西藏的平安吉祥,感谢墨脱,给了我们不一般的人生体验。

  云中的天堂——南迦巴瓦峰

  西藏的江南——林芝

  徐凤翔:一位让我们感动过的植物学家

  (九) 回 到 拉 萨 拉萨 2006.7.30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从林芝开始,从感觉到马上就要到拉萨开始,一路上就这样唱着,这样哼着。布达拉,一个多么神秘喜悦的名字,我是那么爱怜他,那么思念他。从什么时候思念的,什么时候对他念念不忘的,已经记不得了。三年前,我来到这里,在拉萨的街巷徘徊、漫步、歌唱,从那个时候开始,或者远比那个时候还早,就爱上了他呀。拉萨,西藏,我心中神奇的念想。

  从林芝到拉萨四百多公里,道路宽阔平坦,崭新的柏油马路上车辆明显增多,沿途山峦森林茂密,鲜花盛开,溪水潺潺,偶尔还会看见山峦积雪。河谷中间是平缓的流水,河水不大,河谷却出奇得宽广。油菜花开得正茂盛,满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稞,有的地方还生长着小麦。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青稞小麦渲染得整个河谷娇艳欲滴。这段路应该是整个川藏线两千多公里行程中最舒适,最平稳的路,西藏的江南在这里,西藏的粮仓在这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心中充满希望,有种马上到达目的地的轻松和快感。也有一段路,为了防止高空坠落石块或泥石流,用巨大的铁丝网罩紧紧的勒固在公路沿岸。在一处路面,为了防止头顶落石,公路上空干脆架起了白色的支撑护栏,护栏像葡萄架一样严密的保护着道路,车行其间,感觉紧张,有种不像在公路上行驶,而在防空洞行驶的味道。

  还没到拉萨,我们在公路边的河谷地带野炊,在鲜花盛开的地方采摘五颜六色的花朵。只顾着采摘花朵,将烧水泡方便面的任务交给了其他人,在阳光充沛的河谷野炊别有一番情趣,大家马上要分手了,到了拉萨有的去阿里,有的去珠穆朗玛峰,有的只在拉萨逗留。这是搭伴走川藏的五个车友最后的午餐,大家吃得很沉默,很平静。一辆车一路走来,五个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雪七天川藏线,大家已经很和谐,很愉快了。就在昨天晚餐的时候,说起一路的艰辛,说起天路天险,说起峡谷深渊,说起泥石流,说起高处坠落的石块泥土,说起车况的不如意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有惊无险,我抑制不住激动,哭出了声。我说:以后我会想念你们的,但我可能记不住你们的长相了。

  他们哈哈大笑,岔开话题,只说愉快的事,不愿使气氛过于紧张。一路上,他们已经了解我的性格了,知道不管我说什么他们都会理解,他们说什么我也不会计较。所以他们说: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大家真诚地互道平安,祝愿在拉萨往后的旅途顺利安康。

  我和同伴女孩都采摘了一大把鲜花,她准备送给在西藏等她的朋友们,他们将结伴前往阿里。我则要将花插在宿舍的水杯里,让她伴随我在拉萨的日子少些寂寞。摘花的时候,我哼唱着一首歌曲,这是我自己随意哼唱的,带有强烈的自创性和随意性:

   美丽的格桑花

   生长在雅鲁藏布江呀

   我采摘了她

   我将送给谁呀

   我哼唱着,我被自己凄美的歌曲,被孤寂的情怀感动。不知道,为什么以这种情怀进入拉萨,走到布达拉。我要在大昭寺广场散步,要在八角街欣赏琳琅满目的藏式首饰,要把漂亮的首饰挂满脖子和手腕。尽管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其实心里最清楚,我在怀念西藏,怀念拉萨,怀念三年前走过的拉萨街巷和吃过的每样食品。与其说来到拉萨,不如说——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

  拉萨以新的面孔迎接了我,我也将以新的心情,走近拉萨,走近新的希望,新的情感,新的魂牵梦绕。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我美丽的雪莲花/尊敬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来吧来吧/回到拉萨/回到我们/告别已经很久的家。

  金色的布达拉宫

  (十) 在 玛 吉 阿 米 过 七 夕

   拉萨 2006.7.31

  今天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是古老又青春的七夕。本来我不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上午手机一开,就有关于七夕的祝福,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也有情人节啊。但更倾向于市场炒做。

  在拉萨,在雪域高原浪漫的城市拉萨,拉萨多么神奇,多么恬淡呀,神奇与恬淡一结合,就不平常,不一般了。在拉萨的大街小巷转悠,安宁祥和极了,拉萨给人的感觉总是雅致,安全的。白天去了色拉寺,罗布林卡。色拉寺附近有天葬台,前往天葬台的一座铁桥上,被长长的铁链锁住,不让游客前去。下了出租车,从铁链下钻过去,顺着公路向前,依山而建一座寺庙,寺庙很简陋,没法与拉萨任何一家寺庙媲美,但寺庙的后山上黑云一样停歇着鹫鹰,冷不丁儿,某个闲得无聊的鹰煽动翅膀,一扑棱,飞上天空,一盘旋,其它坐以待食的鹫鹰也跟着扑闪着翅膀,风一样在色拉寺上空飞舞。成群结队的鹫鹰在色拉寺上空一飞舞,天空就黑暗起来,就影影绰绰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天葬台所在地。以前只是听说过天葬台,想象应该是一座高高的木架子,架子上有一个宽阔的台子,供天葬师在上面操作。目之所及,天葬台只是一方普通的大石头,石头表面比较平坦,石头也不高,在寺庙门外,只是一方天然的路边石。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需要天葬的人,天葬台上也只有几条洁白的哈达。

  黄昏的时候,在八角街买了挂饰和手链,脖子上一下子挂了两条项链,全是红红绿绿的石坠儿和绿松石,后来,进了玛吉阿米,这是一座黄色建筑,两层楼建筑,由于生意好,顶楼也支起了桌子,点起了酥油灯,中外客人很多,好不容易找到空座位,点了莲花拼盘和土豆馍馍,要了一杯巧克力饮料,坐在酥油灯下,慢慢享用。月光很新颖,是一弯新月,在光亮下,可以看见黛色的天际。拉萨的夏日,天黑的很晚,傍晚九点,天色还没黑定。晚风吹进二楼古老的窗棂,墙壁上挂着藏族绘画,上面有婀娜的女子和曼妙的风景画。在窗下安静地坐着,音响放着清新的乐曲,四周是美丽而婉约的脸庞,心里涌动着感激的情绪。很喜悦,很宁静,很温暖。

  玛吉阿米,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三百年前微服私访的一家酒馆,后人为了表现达赖人性和多情的一面,将这个地方还演绎成六世达赖与情人幽会的地方。寺院深深,心同山野,有谁真正理解一代教主的心灵世界,身为西藏宗教领袖,却有情歌歌王的美誉,六世达赖的诗歌,很多被谱上曲,家喻户晓传唱,《在那东山顶上》就非常优美: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白白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啊依呀依呀拉尼玛杰阿妈

   如果不曾相见

   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知

   怎会受这相思的熬煎

   在八角街芸芸众生的普通建筑中间,鹤立鸡群的凸现出这么一家皇家标志的黄色建筑,也成为商家的营利之地。只要是拉萨人,都知道玛吉阿米,只要是喜欢浪漫的游客,都会来到玛吉阿米,听说北京还开有玛吉阿米分店。玛吉阿米在拉萨已经成为酒吧和咖啡屋的代名词,因为外国客人逐年增多,客人总喜欢在玛吉阿米消费聊天,如今已经是一家中西结合的酒吧和咖啡屋了。还没走进玛吉阿米,就听见有人议论,说在中国的情人节进玛吉阿米,是一件浪漫的事。我不觉笑了,今天我也该浪漫一次了,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酒吧,不进则已,一进就进到西藏的酒吧了。真的就这么做了,吃了一顿不中不西,不汉不藏,或者说是中西结合,汉藏友善的晚餐,土豆泥里卷裹着牛肉,洋葱烧着鸡腿,却用夏尔巴辣酱烧制。喝了从来没有喝过的巧克力饮料,温煦而朦胧。旁边坐着一对对情人,有年轻的,有中年的,有外国的,有中国的,有汉族的,有藏族的,身在其中,真是一种幸福。玛吉阿米,给了我2006年最理想最浪漫的享受,使我知道情人节原来是这样的过法。中国人也过情人节,我也过了一次情人节。天下有了男女,就有了爱情,有了爱情,人世间就更加美好和浪漫。我向往这种浪漫,这种情感。虽然,我常常缺失这份感觉,但总在努力寻觅和追索,或者以另一种方式保养和呵护这份情趣。

  听说,今年可以过两次七夕,过两次中国人的情人节,我忽然觉得可笑。中国人有过情人节的胆量和情调吗?显然是要打折扣的,平常男女,突兀地过两次这样的节日,对油盐酱醋、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残酷的折磨。

  明天,就要上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了,我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平坦还是艰险,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怎样面对。从川藏线一路走来,艰辛和磨难随处存在,但愿珠峰能给我辛苦而激情荡漾的西藏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自己鼓舞,为自己鼓励,祝福自己。

  玛吉阿米

  羊卓雍错——处女的眼泪

  (十一) 新 城 日 喀 则

   日喀则 2006.8.1

  拉萨到日喀则这段公路是西藏自治区比较平坦比较安全的道路,与林芝到拉萨的路一样,可称为西藏的模范公路。出了拉萨城沿拉萨河行进,到了雅鲁藏布江大桥后,就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逆流而上。雅鲁藏布江河谷宽阔平坦,青稞嫩绿的低垂着头,油菜花正开着金色的花朵,西瓜地一片连接着一片,藏民的房屋规则地排列着,大多是两层石头楼建筑,在前进着的路边,停着许多车辆,到处都是白色和黑色的羊毛毡帐篷,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男女在舞台上跳着锅庄。舞台下是成千的藏民,他们席地而坐,一边看节目,一边交易着毡帽、藏刀、藏袍和狐狸皮,很多藏民捧着保温杯,杯里盛着香甜的酥油茶,人们说着笑着,相互梳着发辨,整理着藏袍,喝着酥油茶。帐篷四周,停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有辆拖拉机被装扮得花枝招展,红色围布上挂着一副巨大的图画,图画上有三个伟人的头像,他们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雅鲁藏布江河水平稳又宽泛,柳树和白杨长满河谷,雄鹰在水面和树冠上空飞翔,太阳照在舞台上、田野上,天空是那样明净,云彩是那样纯蓝,一副江南水乡的模样。如果不仔细想一想,回味回味,很可能辨不出自己身处何方。进入高山峡谷地带,河床变窄,河水急速,恍惚得有些不真实,到底在崇山峻岭的内地,还是在地域辽阔的后藏地区。

  日喀则是西藏重要的城市,人口六十多万,街道宽阔洁净,街道两旁全是两三层的水泥楼房,直径一米多粗的柳树长满街头,鲜艳的花朵到处可见。由于上海和山东等地的援建,街道的名字也很汉化,有上海街、山东街、青岛街等等,餐馆大多是四川和重庆人开的,川菜在日喀则属于官方菜系,不需要强调,就有人主动出入川菜馆。乘了一辆三轮车,在日喀则的大街小巷转悠,天空飘着白色的花絮,兴许是杨花飘着絮儿,这是内地三四月才有的风景。清风习习,凉爽可人。内地,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而在后藏日喀则,白天穿衬衣,晚上穿西服,睡觉盖着被子,是个避暑的好地方。韩红的那首著名歌曲在日喀则人人会唱: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

  阿玛拉说

  牛羊满山坡

  那是菩萨保佑的

  在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街上有穿藏袍的牧民,有穿汉服的学生,有成群结对的喇嘛,喇嘛披着红色的袈裟,高大的身影,潇洒的步伐常常出现在街道上,也有说着英语韩语的外国人,各色皮肤,各种语种的人走在一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的宗教气氛很浓,扎什伦布寺最多时容纳三千多喇嘛,是历代班禅居住的宫殿,十世班禅就圆寂在这里,他的灵骨安放在高高的灵塔里,等身塑像供奉在上面,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寺庙的喇嘛常常一手拿着手机,大声讲话,一手握着酥油灯,虔诚地向供桌走去。有的喇嘛正在念经,念得正起劲,几声嘟嘟响,掏出手机发短信,逗得游客哈哈大笑。扎什伦布寺的晒经台呈白色,高高地耸立在寺院的后山上,旁边有一条由转经桶组成的长长经路,每位信徒走过,都要转动经桶,许下心愿。

  为了清爽,穿条白色裙子走进扎什伦布寺,刚进去几步,就被收门票的喇嘛拦住了,他们向我打着手势,我不明白什么意思,一位游客帮我翻译,才知道寺庙不能光着腿出入。

  在这座神秘又辉煌的宫殿,我许了一个愿,希望我的珠峰之行圆满成功,希望我平安地从日喀则出发,前往珠峰,再顺利地从世界屋脊,返回日喀则。日喀则的街道规范整齐,中午的阳光恰到好处,夜晚的新月清新可人,这是个让人喜悦,令人享受的城市,我喜欢上了它。

  马上要去珠锋了,那是个令人向往,令人畏惧的地方,是世人注目的地方。 由于来西藏前,并没有想着去珠峰,所以只穿了双凉鞋,也没带厚衣服,不得不租了件军大衣,买了运动鞋,以饱满的激情和装备,进军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珠穆朗玛峰大本营。

  从拉萨到日喀则的路上,还绕道去了圣湖——羊卓雍错。那是一弯纯洁得流脂的水域,是一弯洁净的,处子一样的静水。多么希望,她一直保持着,庄重着,威严着,冷艳着。

  扎什伦布寺

  (十二) 前 往 珠 峰 的 路 上

   定日 2006.8.2

  来西藏以前,绝对不知道有个叫定日的县份,当我确切地知道这个地名时,已经来到定日的一个镇子上,这个镇子叫协格尔,镇子旁着公路两侧而建,有藏式两层民房,也有内地常见的两层水泥房屋,镇子长不足两百米,街道两旁挂满汽车修理、吃饭住宿、商店购物的招牌,我们在一家简洁的青年旅馆住下,发现院子里长着一丛嫩绿的胡豆苗,胡豆已经结着豆角,有的还开着紫色的花朵。大家被这奇特的现象惊呆了,围着胡豆苗谈笑风生,有的处于喜爱,伸手摘一个豆角,大拇指顶一下,一只豆角变成了两半,两粒娇嫩的胡豆蹦跳出来,被人喜滋滋的抛向早已张着的嘴里。嚼动胡豆的时候,弯腰拉紧棉大衣,搓搓手,哈一阵热气。要知道这里可是四千米以上的海拔啊。

  吃罢晚饭,在街道上散步,几个藏族孩子向我们兜售化石。有的则围住我们不放,要求给他们铅笔、苹果和饼干。我们说没有,他们则露出愤怒的眼神,跟在身后久久不肯离去。

  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从波密往林芝再往拉萨一路,常常碰见这样的孩子。车辆经过,就有小孩跑到路边,追着车要东西。当车停下拍照或者吃饭的时候,总有小孩伸出脏乎乎的手,跟我们要吃的,有时车窗刚开,就有孩子趴在车窗上不肯松手,脑袋箭一样戳进车里,把大家吓一跳,赶紧给些零食或一元纸币了事。自助车司机是个很有善心的小伙子,每到一个城镇,就买一把铅笔,当孩子围着我们不走时,司机就把铅笔分发给小孩,这种施舍或给予也有遇到难题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要铅笔,用不多的几句汉语说:不要铅笔,要苹果一个,饼干一个,钱一个。大家开始还主动给予,遇的多了,就有点不耐烦。后来我发现,只要经过村庄或者集市,就有孩子快速跑来,将我们围得水泄不通,喇嘛和老年妇女也常向游人走来,伸出干瘦的手臂乞讨。

  在前往珠峰的路上,有几处路段因为修路,许多车辆停在路边等待放行,就有藏族孩子和老人伸手乞讨,要不到时,嘴里唧唧咕咕骂着人,有的甚至有抢的行为。司机对西藏的每一条路都了如指掌,他把车开到一条小路上,准备绕道前行。几个孩子跑向我们,大声说:叔叔,叔叔,我给你领路,你给钱。

  我们不理他们,孩子干脆趴在车上,说:爸爸,爸爸,我给你指路,你给钱一个。

  我们实在被纠缠得不得了,只好给了钱,他们才离车远点。在拉孜县境内,又在修路,车只好绕道小路,八、九个男女藏民站在路中间,向每辆车要过路费,一辆车十元,收一辆车的过路费,放行一辆,哪辆车不交,就站在路中间,不让车辆经过。我们跟他们讲价,他们摇着头,伸着手,什么也不说,直到把钱拿到手上,才笑一笑,放行。其间,就有三、四岁的孩子趴上车窗,使我们前进不敢,后退不能。

  西藏给予人们的美好很多很多,但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乞讨和施舍这种太普遍太普遍的现象,真的值得思考。一个从小只知道乞讨的人,他的青年,他的壮年,乃至于他的老年,他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该是怎样的结果。

  一个民族又会怎样?

  藏族男孩

  藏家做客

  (十三) 天 上 珠 峰

   日喀则 2006.8.3

  珠峰,我来了,万里迢迢而来,千辛万苦而来,从北中国的某个地方,悄然而来。从踏上前往珠穆朗玛峰的第一步起,就激动不已,珠穆朗玛,多么艰险、多么神秘的圣地,除过职业探险家以外,似乎没有谁主动来到这里,如果没有利益驱动,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世界的第三极哩。大概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为之。

  2006年8月3日,我,一个叫杜文娟的女子,在拉萨租了一件军大衣,在日喀则买了一双白色运动鞋,没带氧气,没带多余的食品,搭上一辆上珠峰大本营的丰田4500,从拉萨出发,经过日喀则,在定日县一个叫协格尔的小镇住宿后,于次日直奔珠峰大本营。为了能看珠峰日出,不到六点,司机就敲我的门,门是柴门,敲起来有种碎裂的声音,门还没开,冷风已经顺门缝进来了,要睡也睡不着了。披了军大衣上车,迷迷糊糊靠在车上继续沉睡,刚进入梦乡,车嘎然而止,边防检查站到了。天下起了雪,车灯照在雪地上,半空中,雪花呈金黄色,飘飘洒洒,有种蒙蒙胧胧的美感。每个人都得下车,冒着冷风和雪花去检查站值班室出示身份证和边防证,手续办完,脑袋瓜已经很清醒了,检查站一放行,车像脱缰的野马,在黑色的天宇间,在白色的雪花中,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一点点接近光明,接近珠峰。

  高海拔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雪花飘飘,一会儿工夫,星星满天,月亮散发着清新的晨光。八点以后,天色渐亮,阳光照耀在草地上,照耀在雪山上,照耀在砾石戈壁上。太阳一出来,大地一片光明,温度急剧增高,军大衣穿不上了,只有抱在怀里。车再次嘎然而止,珠峰门票受理站到了。买了门票,继续行进在之字拐形的道路上,十点整到达绒布寺,绒布寺海拔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从绒布寺到达珠峰大本营还有8公里山路,所有车辆不准通行,只允许马车进山。两人组合租一辆马车,摇摇晃晃向珠峰大本营进发。从绒布寺可以看见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整座山被白雪覆盖,峰顶上空有白色的云朵和蓝色的天空,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这样的好运气不是谁都可以碰上,因为这里一天变化无数次,忽云忽雨,忽的雪花漫天,忽的阳光灿烂。很多人为了一睹珠峰容颜,要在绒布寺或者珠峰大本营住几天才能看见。看见珠峰,大家情绪高涨,每个人都兴高采烈,但只能非常含蓄的表现出来,不敢有大的举动,高原反应随时可能找上门来。

  一辆马车停在路边,一位全副武装的女子,浑身发抖,大声哭泣。同伴正在帮助她,有的帮她拽紧羽绒服,有的帮她戴好帽子,有的掐她人中,有的捂她嘴,怕冷气进入口腔。我们走过,关切地看一眼,无能为力。后来我们在珠峰大本营碰面,我问她是不是高原反应,她说是的。说的时候,非常平静,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我在想,她会不会是因为看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看见似梦似幻的珠穆朗玛峰,激动过度,喜泪长流。

  马车向珠峰方向行驶,四周有高峻的山峦和湍急的小河,小河显然是从珠峰方向流淌而来的,水并不清澈,河床也不宽阔。如果在冬季,小河不应该流淌的,而是冰川,冰川应该叫绒布冰川。马夫将自己的马装扮得红红绿绿,头上戴着红花,耳朵上挂着黄色的布条。由于寒气重,也因为忽雨忽雪,身上的羽绒服已经湿透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与他交流,我们自顾自地欣赏着美景,迫不及待地拍照,马夫则高一阵低一阵地唱歌,虽然听不懂,但曲调很优美。山石路难走极了,马车颠簸得厉害,腰部和肚子由于颠簸疼痛难忍,脖子也因为摇晃酸痛起来。8公里路程用了45分钟,终于到了珠峰大本营。峰顶却云遮雾罩,威严高大的珠峰很快罩上了一层面纱,怎么专注,怎么用力,都白费神,都看不清山顶的英姿。正感叹间,忽然下起了小雨,大家纷纷躲藏,刚走到安全地带,峰顶又阳光灿烂,云开雾散,珠峰终于露出了美丽雄壮的本色,大家欢呼雀跃,不顾雨雪,不顾高原反应,跑向宽敞的砾石滩,按动快门。跟我们一辆车进军珠峰的还有一位75岁高龄的山东老人,他在珠峰大本营欢快地跳起来,双脚离开地面,让同伴给他拍照留念,并用手机打回电话,大声告诉家人和单位离退休办,说自己平安到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我被他的精神感动,好几位年轻人握着他的手,向他表示祝贺和敬佩。

  乘了马车下山,还没到绒布寺,雪粒儿下得越来越大,雪粒打在头上、身上、鼻子上、眼睛上,剧烈的疼痛。上到丰田车上,雨雪交加,风声阵阵,汽车快速离开绒布寺,一转弯,就看不见珠峰了。就在马上离开珠峰大本营,最后看一眼珠峰的时候,还是看见了伟大的,举世无双的珠穆朗玛峰峰顶,阳光依然照耀在山顶,山顶亮堂得闪着白色金子才有的光辉,半山腰却乌云密布,再到山脚下,已经是大风大雪的阵势了。

  珠峰,终于走近了你,终于一睹了你的面容,你是那么高大、伟岸、神气和高深莫测,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走过喜马拉雅山,走近珠穆朗玛峰,亲眼看一看你,朝圣一次你,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都美妙绝伦,意义深远。

  感念你,珠峰,感念你,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你们,人的生命才多了生机和创新。

  珠峰大本营

  (十四) 和《西藏文学》的朋友在一起

   拉萨 2006.8.5

  从珠峰返回拉萨,已经是8月4日中午了,《西藏文学》的主编克珠群佩老师知道我来西藏,早在几天前就跟我联系,我怕给他添麻烦,告诉他从珠峰回来后再打扰他。昨天上午还在日喀则的时候,他就发来短信,说陕西来了几个作家,他们接待,还要开个座谈会,希望我参加。我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今天是星期六,他特地邀请我去西藏图书馆茶座喝茶,《西藏文学》编辑部主任邵星先生也在,还请来了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杂志社的凌仕江。凌仕江的散文《你知道西藏的天有多蓝》被作为高考作文题出现,在散文界很有影响。他一年中有半年待在拉萨,是《西藏文学》的铁杆作者。因为我近年有西藏题材的小说在《西藏文学》发表,主编克珠群佩先生是我的责编,所以有电话来往,却一直不认识。今日相见,格外亲切,他是著名的藏学专家,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藏族宗教很有研究。我们在一起说到了西藏文学界,说到了藏文化等等,凌仕江似乎对改版《西藏文学》更感兴趣,他希望刊物走市场。我则更希望《西藏文学》成为全国读者了解西藏文学、宗教艺术、风景名胜的窗口。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如潮的中外游客来到西藏,他们对西藏的神秘感和认知度越来越强烈,作为纯文学刊物的《西藏文学》和内地许多文学刊物一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他们知道我一个人独自来西藏的时候,几个人同时睁大了眼睛,凌仕江笑着说:啊呀,大侠。克珠老师热情地向我约稿,并祝福我顺利返程。他们留我下午吃藏餐,因为还要写稿,时间紧张,被我谢绝了。我说还想在拉萨的大街小巷转一转,想最后一次感受西藏,感受拉萨。

  和三年前的西藏比较,和三年前的拉萨比较,变化实在太大了,街道更加宽敞干净,鲜花摆满主要街道,大昭寺广场依然是最繁华的商品市场,各种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唐卡、羊皮画、牦牛制品、玛瑙、绿松石、冬虫夏草、藏红花等等,随处可见,价格也参差不齐。八角街的白天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藏人、汉人、喇嘛、外国人时不时聚在一起,相互交谈,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傍晚的八角街热闹极了,信教不信教的人都绕着八角街转圈,有人念经,有人转着经轮,有人嘻嘻哈哈,跟在藏民后面看热闹。转到大昭寺门口,有人会停住脚步,将相机对准磕长头的信徒。大昭寺前面的酥油灯小屋,永远长明着,信徒常年四季给油灯添加着酥油。

  拉萨街头的游客明显增多,内地人、外国人,散客、团队比以前多出许多。旅馆明显不好找了,布达拉宫本来一百元的门票最高炒作到八百元,还拿不到当天的票。青藏铁路的火车票异常紧张,正常情况下买不到十天以内的车票,找旅馆帮忙,加收了一百元手续费,才买到一张硬座票。后来听人说如果通过旅行社购票,加收一百五十元手续费,可以买到十天以内的硬卧票。在太阳岛,会看见成群结队的女孩,画唇描眉,穿着和气温不相适宜的超短裙,露着低低的胸脯,眉飞色舞,招摇过市,发廊和足浴的招牌与重庆火锅招牌一样火辣辣地横挂在街巷上。

  傍晚,我会再次走向八角街,走向藏族人心目中的圣地,走向亿万喜欢和向往西藏的人,心目中最后的净土,走向我恋恋不舍的大昭寺、八角街、布达拉宫广场,在灯火辉煌的圣地,徜徉、徘徊、彳亍、想象和怀念。

  八角街上的首饰

人在县城

  (十五) 再 别 拉 萨

   拉萨 2006.8.5

  又要离开拉萨,离开我热爱着的边疆,神奇的西藏,祥和太平,悠闲散漫的拉萨。拉萨的夏天温和极了,听拉萨的朋友讲,拉萨的冬天比夏天还好过,家里不用暖气,只要往太阳底下一站就暖和了。冬天的拉萨只属于西藏本地人,外地作生意的人早在十一月份就候鸟一样飞走了,到次年三、四月再飞来。

  在西藏的日子艰辛和快乐并存,冒险和恬淡同在。当我从巍峨原始的横断山脉,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天险千里迢迢来到西藏的江南林芝,知道不会再有多少艰险时,几个车友好好地吃了一顿晚餐,庆祝我们的胜利。席间,我抑制不住激动,号啕大哭。的确,川藏线太难走了,太让人提心吊胆,胆战心惊了。这次走的是川藏南线,成都——康定——巴塘——芒康——林芝——拉萨。川藏北线是从成都——八美——昌都——那曲——当雄——拉萨。两条线比较起来,风光各有千秋,南线似乎更难走些。这是一条举世无双的道路,是伟大的筑路人在半个世纪前创立下的丰功伟绩,在雄伟的布达拉宫广场上,威严地肃立着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纪念碑,我在纪念碑下久久仰望,感念英雄造福西藏,造福我们这种外乡人。这次来西藏,还完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顺利地到达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亲眼看见了珠穆朗玛峰神秘的面孔。那一刻,我是多么幸福,多么感激,感激西藏给予我的安康吉祥,感激西藏给予人类的伟大景象。可爱的是,在整个进藏过程和前往珠峰大本营的旅途中,几乎没有一点高原反应,同行的人常常在头晕头痛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个另类。

  很高兴成为这样的另类,很高兴与西藏的天、西藏的地、西藏的气候相适应。很高兴走在西藏的青稞田边,如同走在家乡的稻田间,漫步拉萨河畔的垂柳下,恍惚走在汉江畔的柳荫里。西藏已经成为我生命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我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我会因为西藏,因为拉萨而更加喜爱西部的天空,西部的雪域高原,西部的博大与辽阔。

  就在刚才,在离开拉萨的最后一个傍晚,打车去了海天夜市,那是拉萨最繁华的夜市,如同北京的三里屯、后海夜市,西安的北院门夜市。要了乌鲁木齐的烤羊蹄,重庆的麻辣烫,成都的卤兔头,林芝的苹果,日喀则的西瓜。应该再要一听青稞啤酒或者一杯青稞白酒,因为从来不喝酒,便免了烦琐。独自一个人享用,每样只能要一小碟,坐在烟雾缭绕的夜市,边吃边欣赏四周的食客。食客大多是汉族人,而且大多撇着京腔,说着粤语,还有生硬的普通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好奇,热烈地喝着青稞酒,吃着牦牛肉,大着嗓门说话。

  拉萨是个包容的城市,第一次来西藏就会有主人翁的感觉,第二次就会成为向导。在拉萨的街巷随便走动,一会走进藏民家的院子,一会走进某家单位,都不会招来麻烦,如果遇到语言障碍,点点头,笑一笑就能解决。在西藏的日子有种天高皇帝远,与世无争,闲淡似神仙的感觉。每个人都轻松随意,每个人都好奇敏感,每个人都友善和睦,每个人都喜悦热情,每个人都多情浪漫,每个人都静若处子,每个人都返璞归真,每个人都纯洁美艳。这样的地方,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乐土,谁会不留恋,这样的世外桃园,谁会不珍惜往返。

  世事繁杂,希望与理想总有天壤之别,不能永久生活在西藏,生活在拉萨,那么,就记住西藏,记住拉萨吧。西藏在天边,拉萨在天上,珠峰在云彩里。我,在遥远的,很小很小的地方,在星星和月亮诞生的山巅,在少人知晓的地方,会思念和祝福西藏,赞美西藏,魂牵梦绕吟西藏。

  别了西藏,再会拉萨,亲爱的西藏,亲爱的拉萨,我会再次朝拜你,再次描绘你。等着我,好吗?我的西藏,我的拉萨,我深深爱怜的地方。

  中国的瑞士——波密

  (十六) 除过西藏 不知道还能去什么地方

   安康 2006.8.10

  从西藏归来,从遥远的天之上,水之上,山峦之上,雪花之上,云彩之上,归来。我回到了安宁祥和的家,回到了青山绿水的家乡。不能入睡,因为,想念西藏。

  西藏归来想念西藏,如同和恋人在一起,大手握小手,男手握女手,脸对着脸儿,还想念对方。西藏给我的记忆太多太多,西藏,给我的怀念是久远的。还没启程的时候,无意间给陕西青年文学网的刘峰打电话,说自己想走川藏线,他说好呀,咱们网站给你开个专栏。正是这句话激励了我,坚定了我走川藏的决心。另一家网站也热情的为我开设专栏。因为一个人出门,不能带更多的东西,也不能带电脑,每天晚上到了投宿地,就急急忙忙找网吧。网吧经常不能用优盘,不能发电子邮件,就一家一家的找,大地方有选择余地,小县城往往只有两三家网吧,只有跟网管商量,给网管说好话,请人家帮忙。所以,在沿途住宿的小城,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外乡人,一个年岁不大不小的女性,在漆黑的夜晚,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孤独的游走在陌生的大街小巷,四处打听网吧所在地。在偏僻的小城镇,进网吧者基本上都是半截小伙子或者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我这种穿着规范,年龄成人,毫无羞涩,明目张胆的找寻网吧,常常引来怪异的侧目。而每次找到网吧,发送邮件和图片的时间远比写作时间长,经常会拖到凌晨两三点。为了能记住回住宿地的路,找网吧的时候,每走几步就回头张望,记住来时的路,记住街道两边的标致。几乎所有网吧都设在小巷子或小仡佬里,去的时候,因为街道明亮,好走,回去的时候,夜深人静,会出现短暂的恐惧。在被称为高城的理塘,忙碌完毕已经夜里两点了,走出网吧,发现下着雨,天冷极了。裹紧衣服,还是冷。街上没有租出车,没有行人。只好请网管送我,网管叹一声气,披了大衣,撑起雨伞,将我送到住宿地,再折回身,消失在夜雨朦朦中。

  巴塘是四川靠近西藏的最后一个县,全县人口四万,夜晚的街道很冷清。从网吧出来的时候,已经凌晨三点多了,尽管我记得回旅馆的路,向街道走了几步,发现街上隐隐约约有一个人,一个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在街上走,我吓得缩回脚步,请网管送我,网管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无奈地摇摇头,还是护送我回到住地,宾馆已经关门,门是铝合金卷扎门,他用脚使劲踢,震得整条街巷发出破碎的响声,踢一阵,觉得门房来开门了,一转身,走了。

  在左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网吧,里面竟比菜市场还热闹,前后左右的人联合起来,正在打一个游戏,边打,边大声嘻笑,激情飞扬。他们的装扮很讲究,在网吧,还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头戴卷沿毡帽,脚穿高筒马靴,耳朵上戴着巨大的耳圈,脖子上、手腕上、手指上都佩戴着昂贵的饰品。醒目的是,腰上还斜着一把藏刀,藏刀的刀鞘是银子做的,上面镶有亮晶晶的绿松石和红色的玛瑙。只能在喧嚣噪杂的环境中写稿,只能装着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稿子写好后,总发不出去,网管说:我们县城的网速都慢,你要到地区的网吧发邮件,就快些。我说你们地区在哪?网管说:在昌都。我问离这多远?他说:不远,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就到了。

  我乐得大笑,笑得网管莫名其妙。后来才觉得笑的不合适。在横断山路难行的川、滇、藏三省交界处,过去运输全靠驴驮马运,靠茶马古道运输,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少说也得三、四天时间。现在虽然有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相连,城镇之间动不动也相距三、四百公里,左贡到昌都的公路还算好走,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在内地算长距离,而在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确实不算什么。左贡这家网吧是云南丽江一对夫妇开的,因为天气寒冷,街上没有行人,街道漆黑,又在藏区。我请男主人送我回旅馆。女主人说:晚上发不出邮件,你明天早上来,来的时候,要是门没开,你使劲敲,我就知道了。第二天一早起来,敲开网吧的门,发了邮件才赶路。

  林芝网吧的规模很大,大概是内地援建项目,一个网吧有一百多台电脑,电脑很新,键盘非常好用,敲打起来感觉很愉悦。一个女孩戴着耳机,在电脑上视频,边视频,边大声骂着屏幕。泡吧的人似乎见怪不怪,没人理她。我在旁边打字,打一个字,她骂一声,打一个她骂一声。开始我还侧过脸时不时看她一眼,后来感到她骂人很有节奏,随着节奏打字,打的很顺利,再后来,感觉骂声像音乐,高一阵,低一阵,字打完了,骂声依然。离开网吧的时候,恋恋不舍的望一眼,发现她长得并不漂亮。

  日喀则在西藏算大城市,可我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找网吧,还是没有找到,三轮车司机给我出主意,到打字复印店去打字上网,一去,还真行。

  因为每天晚上找网吧写稿,损失也很多,比如很少和车友交流,很少和当地人交流,失去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机会,对很多景点大多是走马观花。在拉萨的吉日旅馆,和两位年轻人同住一个房间,因为早出晚归,住了两个晚上,竟没看清对方的面孔。

  去珠峰的时候,还没到绒布寺,在一个拐弯处,能看见珠穆朗玛峰雄姿,司机停下车,让我们下车拍照,我奇迹般的发现,在地上,在砾石裸露的湿漉漉的地面上,星星点点的散落着紫红色的花朵。赶紧弯腰摘取,花朵竟脆生生的,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一缕刺骨的寒气从指尖传送到周身,到大脑。喜马拉雅山也开鲜花,鲜花是紫红色的,紫红色的鲜花紧贴着地面,花瓣像冰嚓,花朵细小的叶子也像冰嚓。摘一朵,哈一下热气,终于摘到了五、六朵,将花朵分别插在发辫间,在珠峰大本营和阳光灿烂的冰山脚下,头戴冰嚓儿花,拍照留念。西藏归来,还念念不忘那几朵鲜花,到现在,都没搞清那花儿姓甚名谁,是不是就是格桑花哩?

  从青藏铁路返程,看见了许多陌生又熟悉的景象,三年前在青藏公路上行驶,好久才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坐在火车上,一觉醒来,就从拉萨到了那曲,一会儿又从昆仑山口到了西宁,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一种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感觉。汽车和火车不一样,自助车与公共汽车的感觉也不一样,自助车,尤其是非营利性的私家车自助游,搭上几个驴友,驴友就和车主形成了生死与共的关系,一种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生命共同体,在号称死亡之路的川藏线上,几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男女,结成了一个自助旅行团体,尽管从一开始,到分手都不大清楚彼此的姓名、单位、身份、地位,但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欢乐和鼓励,惊险和新奇。而火车给人的感觉则千篇一律,麻木理智。既是看见玉珠峰、藏羚羊、可可西里这样激动人心的奇山异峰、珍惜兽鸟,也不敢在车厢内高声呐喊:哇噻,我喜欢,玉珠峰!我喜欢,藏羚羊!还有辽阔的可可西里!

  而在自由奔驰的川藏线上,在富饶艳丽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在饱含激情前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前往美丽神奇的珠穆朗玛峰的路途上,每看见一处景观,只要能震撼我的灵魂,打动我的心灵,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欣赏、仰慕、和热爱。

  这就是火车与汽车的区别,大众与另类的不同。所以,尽管同样在青藏线上行程两千公里,方便快捷的铁路与三年前战战兢兢的青藏公路之行,依然不能同日而语。原始的,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最美的,最具瑰丽的,最不能忘怀的。

  西藏,或许就是这样吧。当我在生命的某一天,再次踏上那片热土的时候,真的不希望变化太大。或者,再洁净一些吧。

  那样,每次从西藏归来,就会思念在西藏的每时每刻。

  一個想法突兀又现实——除過西藏,不知道还能去什么地方。

  魂牵梦萦是珠峰

  心灵飞翔的地方

  注:部分摄影作品得到了《友多网站》的大力支持,并向在旅途中给我开专栏的《中国散文网》《接触文学网》一并表示感谢。

  地址:陕西安康水电厂 14-8 杜文娟

  电话:0915-3195042 13186285878 邮码:725000

  邮箱:duwenjuan2@163.com   

二、

标签: #张伟 #首轮 #闭嘴 #嘎嘎 #诞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