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笑话 > 走进摩西奶奶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爱上绘画的理由!

走进摩西奶奶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爱上绘画的理由!

发布于:2024-03-22 作者:admin123 阅读:78

  “摩西奶奶效应”——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正像格拉宁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相反,一个人如果不去唤醒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转化或自行泯灭,这就是所谓“短路理论”。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千万别让才能“短路”。

  摩西奶奶的故事——小时候,她只是作浆果和葡萄素描;成年后她才用上了画笔和油彩。在她100岁的时候,纽约州将她生日那天命名成"Grandma Moses Day”。在她100岁以后,她画了另外的6份作品。

  她在别人的农场工作以挣钱。此后毕生在农场度过。1887年,27岁的她嫁给Thomas Moses。他也是农场的工人,来自弗吉尼亚州斯汤顿。他们都在一个农场上工作。

  后来她重回纽约州,在离出生地不远处生活了将近20年,以刺绣乡村景色为乐。

  直到76岁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

  她将作品在当地展览。她的女儿将她的画带到镇上的杂货铺里。一天,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引起了艺术收藏家Louis J. Cal-dor的兴趣。他买了这幅画,还想要更多。他想帮助摩西,将其作品带到纽约的画廊,使摩西奶奶引起画商Otto Kallir的注意,摩西的画被挂到Kallir的画廊里,Kallir将摩西介绍到艺术界。摩西奶奶享年101岁。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

  “任何人都可以作画”,[1] 这样说过。她还说“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摩西太太是闻名全球的风俗画画家。她从77岁开始作画。摩西奶奶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她用明快的色彩画出一些欢乐的场面,像农夫抱柴生火,铁匠钉马掌和小孩子们肚子贴地滑下雪坡等。

  2014年11月大陆首次出版摩西奶奶随笔作品《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2015年3月出版《人生随时可以重来》国内首部最全面、最准确介绍摩西奶奶一生的书。

  孩子的培养是每个人关心的问题,我们希望发现孩子的潜能,然后爆发潜能。但是这是一个过程,时间可能是一个月、一年、10年、20年等等说不准。而潜能的显露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可能诱发其爆发,也可能使其永远淹没。

  所遇环境很重要。孩子童年时候的引导很主要。你可以为他提供跳舞的环境,让他呈现肢体美,很好协调肢体;你也可以给他乐高,让他去搭建自己认为神奇的东西;你也可以给他一套套小熊尼奥,让他看到3D的动物园和交通工具,或者给他一套神笔立体画,让他画出3D的世界。这样他就知道科技的力量。

  让宝宝接触新鲜事物,他的潜力你想象不到。

一、光阴的故事(旧日课堂笔记)

  光阴的故事(旧日课堂笔记)

  顾忠诚/文 2011.09.03

  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既应该是一位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还应该是一位认真严谨的工程师。每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都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的思考结果。 ---顾忠诚

  昨日下午,在地下室整理书籍,偶然翻出了以前的课堂笔记.佛去上面的灰尘,一页页的翻起,纸张已经泛黄,封底也已脱落.幸运的是,笔记还算完整.恍惚中时光开始倒流.仿佛那个伏案绘图,记录的青年还不曾远去.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在那些许多个孤独的日子里他如何的,充满希望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我的思绪如风筝一般的,渐飞渐高.突然女儿一声清脆的叫声,又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

   "爸爸,你在做什么?"女儿一头冲进我的怀内.笑嘻嘻的看着我. 孩子的笑容总是如一朵欢快的云彩,感染我的情绪. "来看看,爸爸读书时的作业本.我把笔字本一页页翻给女儿看"怎么样,爸爸画的漂亮吗?"

   "恩,还行.这些小房子,挺好看的."她指着"方尖碑"问我这是什么?女儿的问题,我一般解释的都很清楚.虽然我知道,目前我再怎么解释她也不会明白.只能尽量联系身边的事物去解释吧.我告诉她这叫"方尖碑"是用来记念太阳神的.女儿说这象一支铅笔.有时侯她的回答总是超出我的想像,这的确象一支削开的铅笔,可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把她和铅笔联系在一起. 女儿已开始上中班了,好像所有的孩子都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偏好.这也或许,只有最纯洁的心灵,才能最接近上天的感应吧?要不创作中怎会有灵觉一说呢?我想我应该从这个学期开始教教她画一些简单的画了吧.女儿最喜欢翻我的画册.用一种人类最朴实的语言,发表着自己的感慨.每次看着她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真希望时光再快一些,让她快点长大,在大一些,我就可以无障埃和她交流.她就会更明白一些.

  时光真是让人矛盾的概念.孩童时希望长大,长大了又希望回到过去.

   春天的花开 秋天的风

  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 年少的我

  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二、像故事书一样有趣的绘画史

  《非常中国绘画史》:像故事书一样有趣

  吕英

  王小波说:“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非常中国绘画史》甚至超越了有趣的阶段,展现的是历史人物的多姿多彩与丰富神奇。看着看着,我感到了欣喜,就像佛祖拈花示众,迦叶就笑了起来。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么说过于煽情,大可以自己去看看。

  很多时候,史书特别是专业类史书都像个不解风情的老家伙,每当我对一些人物和事件怀有暧昧的想象时,他就跑过来用一堆古板、深奥、晦涩的说辞将我砸晕。《非常中国绘画史》显然不在此列。吴益文同学笔下的绘画史,文字诙谐优美,人物张弛有度,风格自成一家。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把握了“三不”原则,即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故作高深。作者认为,书写出来既不是用来唬人的,也不是家庭装饰的道具,而是给人看的,所以力求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但是知易行难。通过人物来解读历史,不仅要严谨地获取和归纳大量史料,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还原这些人物的前世今生。通过人物的串联去构建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吴同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诗意的想象,用文字勾画出了一部独特的绘画史。86位历史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画家,个个栩栩如生。他还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大胆采用了一些流行语言,甚至网络用语,以便年轻读者在阅读这本专业书籍时不至于产生代沟。他的“阴谋”应该得逞了。至少,我已经被一步一步拉下了水。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高山没有流水,只有蓝天没有白云,只有太阳没有月亮,都是不完美的。同样,在本书中如果只有男人的引吭高歌却没有女人的浅吟低唱,也是说不过去的。一者,显得作者缺少绅士风度;二者,有助长男女不平等之嫌。”于是,孙权妃子赵夫人,以及宫素然、管道升、倪仁吉、潘玉良五位女画家就自然地走入了书中,为这本绘画史平添了一分妩媚、几多温情,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泼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如果你走进美术馆,看到一幅画上都是铺天盖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墨汁,几乎见不到毛笔线条,那么,这幅画就是传说中的泼墨画。掐指算来,唐代的王洽应该是泼墨画的祖师爷……”看到这里,我几乎就要爱上绘画这门技艺了!这种趣味横生的开场白,其魔力堪比巫婆神汉。

  而最有意思的部分,还是人物本身。你看,米芾从宋朝走来了。“据说他喜欢穿唐代服饰,以致所到之处,众人纷纷围观,仿佛见到了外星人,估计还多次为此发生过交通堵塞。”话说这个米芾,总是不务正业,不安心工作,爱好奇石,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这让我想到身边某些不安分的同学,也多少让人感到安慰,原来不务正业的人也有春天!据说,天赋极高之人往往性格怪异,特立独行。米芾当然也是。他有严重的洁癖,连挑女婿也要挑一个名段拂,字去尘的。“看到这名字,米芾就高兴了。他说,从名字上看,这个人绝对是讲卫生的,这个女婿我要了。”一个人可爱到这个份上,我也无话可说了。

  文无章法,行云流水。一切好看的文字,其表现手法都是千姿百态的。《非常中国绘画史》除了角度新、构思巧、语言有趣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豪放的,婉约的,快意的,惋惜的。跟随着小吴哥的讲述,我们穿越了千年,见识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而书中的插图也非常有看点,每一帧插图都可以对应到一个人物,甚至一个时代,可以当历史发展的画卷来研究,也可以当珍稀文物遗存来欣赏。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非常适合放在枕边、车上,或旅行时随身携带。每一位画家的故事都趣味盎然,既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章,要是你不小心爱上其中的某一位,恭喜你,这本绘画史也许就有续集了。

三、欧洲新浪潮电影2

“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是loginsubmit.asp报界创造出来的统称,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五十余名新手统归一类,以往,每年只能出现三四名新人。”

走进摩西奶奶的故事,给自己一个爱上绘画的理由!

  ——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兰西观察家》1961年10月19日 “……不过,这的确是一段好光景。既然这一套吃掉开,制片人当然都希望拉青年人为白己拍‘新浪潮’影片.

  ——米歇尔.德维尔 《正片》,第58期,1964年2月 1958年是法兰西历史也是法国电影史的转换点。 1958年5月至9月,政局动荡,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行将消亡①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戴高乐当选总统前的法国。——译者……有一位慈父将亲自出马,把法国人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泥潭中、从奇耻大辱中拯救出来。法国人真是三生有幸。 大体与此同时,电影出现了更新的迹象,这在文艺沙龙中引起了反响,随后,各大loginsubmit.asp报刊便把这种新动向冠以美名,日“新浪潮”。 新法国要新电影。口号应运而生。当然,无论是法国,还是法国电影都没有象当时宣扬的那样明显改观……这也无妨,1958年毕竟算是转折的一年。 “新浪潮”这个名词一直洪福不浅,至今人们还在谈论“ 新浪潮”影片、“新浪潮”时期,或是抱有敌意,或是带着怀旧情绪。一位才能有限,但富于想象力的制片人,为了发行放映比埃尔.德朗雅克的《寻枪记》,甚至于1966年某一天举办了“下一次浪潮日”,虽然这部影片不久便无人问津。“新浪潮”——这就是电影。 然而,“新浪潮”的出现有着远为广泛的背景。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应当追溯到1957年10月3日出版的一期《快loginsubmit.asp报》。这一天,在周刊封面上印着一位妙龄女郎的面部特写,标题是《新浪潮来了》,下面引用了夏尔.贝玑(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诗人、政论家。曾在轰动一时的德雷福斯案中主持正义,为德雷福斯辩护。所写作品有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  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译者)的箴言:“我们才是中枢和心脏,中轴线从我们这里通过。要以我们的表来对时”。当时,正在开展广泛的全国性征询活动,总共提出了二十一个问题。自10月10日至12月12日,《快loginsubmit.asp报》周刊连续登载了回答与分析文章,从中总结出来的《全国青年问题loginsubmit.asp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新浪潮”的提法一直与《快loginsubmit.asp报》联系在一起,甚至从1958年6月26日至12月 11日,各期《快loginsubmit.asp报》的封面都印着副标题;《新浪潮期刊》,前后达半年之久。……那时,还尚未涉及到电影。 “新浪潮”这一名词见诸loginsubmit.asp报端,多半是弗朗索瓦兹.吉罗(吉罗(1916一);法国女作家,《快loginsubmit.asp报》创始人之一。后任激进社会党副 ,曾在吉斯卡尔.德斯坦政府妇女部中任要职。著作有《新浪潮》、《青年肖象》、《假若我在说谎》、《权力喜剧》等。——译者)涉笔成趣的产物。而电影开始凑趣则是数月之后的事。这家《快loginsubmit.asp报》在1958年10月30日出版的一期上登出由影片《我们都是杀人犯》(影片摄于1952年,导演是卡雅特。——译者)的导演署名的一则启事,标题是《您愿为卡雅特的影片出力 吗?》启事内容是:“拜读过‘新浪潮’之后,我决定拍摄一部这类题材的影片。我在幕前,诸君在幕后。本人成竹在胸,诸君则希望有人代言……候回音,烦告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八十一号,《快loginsubmit.asp报》周刊,安德烈.卡雅特先生”。果然,loginsubmit.asp报社收到了一些回信,并登在 1958年 11月 2 0日的《快loginsubmit.asp报》上。许多回信强调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并且殷切希望在银幕上对其有所表现。(在1957年春季进行的调查中,有个问题是:“对法国人来说,全国头号难题是什么?”在“新浪潮”青年的回答中,阿尔及利亚问题居首位(百分之二十八),其次是“找一个稳定的政府”(百分之二十四)。这两个问题在随后四年期间也是法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而所谓“新浪潮”影片对此只有寥寥无几的反响。——原注)这件事未见下文。倘若安德烈.卡雅特的影片果然拍成的话,世人所知的“新浪潮”想必就不是如今这个样子了…… 后来,历史为“新浪潮”一词保留了特定的含义,最初将“新浪潮”用于这个含义上的人大约是彼埃尔.比雅尔。他在《电影》1958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调查汇loginsubmit.asp报,题为《法国电影的青年学院》,他列举了青年导演的一份名单,名单之驳杂,二十年后当令人捧腹(1918年后出生的导演一律算做“青年”:韦纳伊、博尔德利和雷卡梅竟与路易.马勒并列,而象阿仑.雷乃那些“拍短片出身的导演”和“电影手册派”的里维特、特吕弗、夏布罗尔还榜上无名呢),比雅尔最后断言。“这股‘新浪潮’为什么还服服贴贴地跟着前辈转,真令人困惑。” 不过,直到1959年春季,围绕着基纳电影节和在拉纳普尔的青年导演的聚会上,电影“新浪潮”才确实名声大噪,并从此叫开了。   

  倒叙 可以沿着两条平行不悻的路去寻找“新浪潮”的根。 一是,当浪潮已过,前景已经分明之时,一些有名望的前 辈要求承认他们在“新浪潮”中的一席地位。电影史学家是承认阿涅斯.瓦尔达(1954年他拍摄了《短岬村》)或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1955年拍摄了《狭路相逢》)的先锋作用的,或许还承认让一比埃尔.梅尔维尔是前驱,他也大言不惭地以此自居:“‘新浪潮’,这是新闻记者的发明,……新导演所做的事,我在 1937年就打算做了。遗憾的是,直到1947年拍出《海洋的寂静》之后,我才实现了宿愿” 另一条路子同样值得注意,那就是,与同辈人一起,回顾一下在掀起“新浪潮”之前的几个月中法国电影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感受。 还必须提及《快loginsubmit.asp报》周刊。在那几年,这家周刊相当及时敏锐地反映出年青人的思潮变化。1958年1月30日,《快loginsubmit.asp报》封面上刊登了影片《通往绞刑架的电梯》男主角莫里里斯.罗内的剧照,并引用了路易.德吕克的一段题词:“今后,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去摆弄影象了”。同年,3月13日,德尼斯.温桑著文分析爱德华.莫利纳罗的影片《背倚高墙》:“多年来,无论哪一家法国制片厂拍出的影片都象是陈年旧货,粗糙不堪,可是这部影片与众不同。年青一代导演正把埋头苦干令人感动的老家伙从摄影机旁赶走,他们要亲自动手,以克鲁佐或贝克为榜样,大量拍片。这些年轻人多么精明,记忆力多么强!甚至有些过分……” 这一年11月6日,弗朗索瓦.勒代利埃谈到不久前拍摄《恋人们》时的情景;“……只有当一个摄制组在导演身上感觉到对新电影的坚定信念和至少不照搬时下影片老套子的坚强意志时,才能发挥出这么大的干劲。总之,人数这样多的一班人马(近三十人)好歹得适应拍一部短片的物质条件。……效果如何,这要由观众来判定,不过。这种方法表明,在法国电影中,正出现某些变化。夏布罗尔 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他的摄制组的人数也大体相同。” 一周之后,在同一版面上,丹尼.温桑更是把握十足地划分了阵营:“为企业获益,按生产处方炮制的盈利片最好也不过是《厄运临头》(《厄运临头》拍于1958年,导演是乌当.拉哈,主演是碧姬.巴锋。一一译者),最劣就会是《马克西姆》一类影片,而与此同时,平行电影正在诞生,因为有些人已经感到,电影的革新不在于用变形镜头拍摄宽银幕,不在于色彩,也不在于任何技术上的进步,而是来自‘内部’;这些人大多数是青年……不错,这种脱离传统道路的作法所以能出现,多半是受了1955年12月设置的优质奖的激励。”(法国文化部设置该奖鼓励有创见的导演。——译者) 1958年岁末,法国人更换了政府(他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也换了总统,甚至连共和国也改了号,取赞成态度者过了大半(百分之七十九点二五选票同意戴高乐新宪法,仅有百分之十五弃权);而且,他们被告知;法国人的电影也要变!

  概述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电影年度期间问世的,其标志是: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杰》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吕弗的《四百下》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对这四部影片的介绍均参阅。电影艺术译丛》 1980年第 1、 2 NI期刊载的、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译者)于1959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从1961年起,便有人宣称“新浪潮”已趋低落。路易.马尔科列尔在1961年10月17日《法兰西观察家》loginsubmit.asp报上甚至写道:“现在我们可以说,‘新浪潮’已经终结…” 我们认为,“新浪潮”做为社会经济现象总共延续了四年,这大概是不错的。它的崛起是在1958年,到1962年期间便自行削弱了。 如果我们只限于综述事实,不加评论地概括“新浪潮”现象,它就应当包括两类情况。一方面涉及影片,另一方面涉及围绕电影大作文章的loginsubmit.asp报刊、新闻和评论。 首先是电影。上述四年期间,至少有九十七名导演拍摄和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这足以使专业人员和公众舆论大为震惊。新闻loginsubmit.asp报刊便跟着大事宣传。严肃的刊物注重提高这一现象的意义,并且对它加以分析。而发行份数较多的loginsubmit.asp报刊只图保留“新浪潮”这个合适的商标,然后慷慨大方地四处加封:从影片到导演,从大明星到影坛新秀。“新浪潮”有销路,大家都搞“新浪潮”,为了内销,也为了出口。影片与围绕着影片的沸沸扬扬的推销活动混杂在一起,很快便难分彼此了。当时,阿尔及利亚战事正紧,舞文弄墨“毒化空气”成了时髦。于是,围绕着“新浪潮”,人们又开始毒化空气”了。 “新浪潮”与法国政局的变化同期发生,实在纯属偶然。即令第四共和国延续下去,仍然会出现“新浪潮”。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个现象有其必然性,而且,即便在另一个政治背景中,一系列具体原因也会促使“新浪潮”出现。但是,法国动荡不安的局面(或许这只是动荡的幻象)毕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新人、新形式、新语汇。各家loginsubmit.asp报纸对这种动荡的局面自然求之若渴。“销售畅旺”的就是金融界新巨头、戴高乐讲话、长筒裙、“新浪潮”一类消息。为了显得在行,“新浪潮”干脆被简称为N.V.”(法文“新浪潮”两词的第一个字母。——译者) “新浪潮”是个来势汹汹、波及甚广的现象,现在应试将汇成“新浪潮”的不同分支加以区别。我们似应回顾一下第四共和国时期已经僵化了的电影。当时,电影创作者相对来说已为数不多,而且许多人已经上了年纪,因为自第二次大战以来,人材更新十分有限。具体来说,1958年,马克斯. 路 尔已经去世,雅克.贝克、让.格莱米水也只有几个月的光景了。让.雷诺阿、雷内.克莱尔、阿贝尔.同斯、萨沙.居特里、马塞尔.帕涅尔(文中所提导演是二十年代以来法国影坛的大师。——译者)都是年迈老翁,到了创作生涯的末期。1957至 1959年是较为次要的,但是在过去十年中最多产的十二名导演拍完了各自的最后一部影片,他们是雷蒙.贝尔纳尔、安德烈.贝多米奥、马塞尔.布利斯丹诺、莫里斯.德卡依日、亨利.迪阿芒一贝尔热、乔治.拉贡布、列奥尼德.莫居、让.斯特利、罗贝尔.维内……为了保证法国电影能继续在各方面生存下去,把担子交给在次要岗位上等了十年左右的人就是必然的、刻不容缓的事了。总而言之,由科班出身的人来接班是势在必行。 在第一类新崛起的导演之中,爱德华.莫利纳罗是个样板。他生于1928年,先是为莫里斯.德卡依日、安德烈.贝多米奥做过助手,后来拍过纪录片,搞了十年专业之后,才战战兢兢地尝试拍摄故事片(《背倚高墙》)。1959年5月10日,他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做了发言,指出自己在“新浪潮”中的地位,颇有自知之明。他说:“以我之见,似乎应当把所谓‘新浪潮’一分为二,一方面是通过正规途径进入影坛,即融入正规制片系统的青年导演;另一方面,是终于博得年青的制片人或因外人士的信任的一批人。我想,假若没有特吕弗或夏布罗尔,我们这些从正规途径走过来的人,仍旧是电影界正统‘官员’。现在,既然他们的电影已经问世,我本人也算有幸,我的 下一部影片就不至于太蹩脚。固然,十年来,我不得已拍出那种风格的影片,这是出于无奈,那时,我也没有别的办法;而明年,我要改变拍法。” 爱德华.莫利纳罗并没有改变拍法。一旦“新浪潮”的狂热趋冷下去,他便成了第五共和国一名地地道道的电影“正统官员”,他的电影年表上列着二十四部影片(这个统计数截止到1978年。1980年,莫利纳罗又拍了一部影片。《疯女牢笼》第二部。一译者),是近二十年来最长的电影年表之—…… 在“新浪潮”中,与莫利纳罗同时开始拍故事片的科班导演有两、三打人,如,比埃尔.格拉尼埃一德费尔,他当过让一保罗.勒沙诺瓦、安德烈.贝多米奥或马塞尔.卡尔内的助理导演;乔治.罗特奈,他当过场记、剪辑、摄影师和诺贝尔.卡尔博诺的助理导演;雅克.德莱,他曾经是让.鲍育、吉勒.格朗热埃、路易斯.布努艾尔、儒勒、达森的助手。在这份人名表中,似乎还应添人象克洛德.索泰、让.吉罗尔或路易.马勒那样与众不同的人物。对于所有这些人来说,涉足故事片是他们“修业期满”之后的归宿,虽说苦熬多年,却也必不可少。 有些人发现自己也被赐予如此时髦的美名之后,大感惊讶.米歇尔.德维尔在数年后就曾流露出这种心情:“我是循着传统老路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正是我与‘新浪潮’不同之处。最初,我当过见习导演,然后是第二助理导演,并且做过德古安的第一助理导演,后来又成了技术顾问。拍完《今夜不再来》(该片摄于1960年。--译者)之后,有人说,我属于‘新浪潮’,我大为吃惊。在编写剧本时,尼娜.孔巴涅兹和我都深信我们是和‘新浪潮’对着干的。”(见《正片》,1964年2月,第五十八期。——原注) 短片起家

  (短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实验影片等。——译者) 他们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无疑是众望所归:阿仓.雷乃、乔治.弗朗朱,还有比埃尔.卡斯特、亨利.法比阿尼、罗贝尔.门 戈兹、让.多埃维,以及其他人……五十年代末,电影俱乐部活动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些拍短片的人被介绍、被承认了。著名影片有《巴黎残老军人院》和《禽兽的血》(乔治.弗朗朱)、《战祸》和《被诅咒的建筑师》(比埃尔.卡斯特)、《弥天大罪》、《我的雅奈特及我的伙伴》、《住宅危机》(让.多埃维)……当然,还有阿仑.雷乃的《梵高》《高更》、《格尔尼卡》、《夜与雾》和《世界的所有记忆》。本文无意撰写三十人小组(三十人小组指阿仑.雷乃为首的拍摄纪录片的一批人,到 1958年 12月,这个小组的成员已达一百二十三人。——译者)的历史,只是应该强调指出,十年来,短片为法国有所抱负的电影争了光,也是它的容身之地。 这些人拍的短片从来广泛放映过。或者,只是做为一部商业片的“加片”才有广泛放映的机会,观众反应则是冷淡和不耐烦。而影片《夜与雾》是唯一的例外。这部影片在1957至1958年期间驰名遐迩,外省的观众所以赶去看卢奇阿诺.埃麦尔的意大利片《重婚》,就是因为他们得知要加映阿仑.雷乃的《夜与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特别是通过电影俱乐部、loginsubmit.asp报刊杂志、电影节这些文化网的渠道,人们了解到,在法国,不仅仅有德拉诺瓦,也不仅仅有德尼.德拉巴特利埃(德拉巴特利埃(1921一),主要作品有《开往杜布鲁克的出租车》。---译者)来接替德拉诺瓦。人们对阿仑.雷乃寄以厚望。 人们期望他和其他电影导演拍出一种左倾电影。因为,不言而喻,从几部短片来看,阿仑.雷乃和其他几个导演就是左派;而第四共和国大多数导演“背叛了”现在,躲进趣闻轶事或古装片中偷生。通过那些短片才能在银幕上看到当代法国人的生活,看到住宅危机,看到矿工罢工…… 也正是在这些短片中,新风格渐趋形成,电影避免了特吕弗曾经痛斥的过分精雕细琢的叙事方式。这些短片可以是实验作品,可以笔触大胆,揭露时弊。而在1957年“功成名就”的电影中痛感缺乏的恰恰是这些特征。 当然,三十八人小组中的佼佼者转行拍故事片也不是很有把握,即使比埃尔.卡斯特曾经战战兢兢地指过路(在这些人当中,比埃尔.卡斯特是第一个拍故事片的人,1957年他拍摄了《袋中爱情》----译者)。不过,由于观众的进步、大城市中专门性电影院的建立,而出现了新需求。国家又通过预付收入的办法进行资助,给予了最初的推动。从1957年5月起,各大loginsubmit.asp报刊一呼百应,纷纷loginsubmit.asp报道了阿仑.雷乃即将在法国和日本拍摄有关原子弹的大型记录片的消息……(“大型纪录片”一语系原loginsubmit.asp报道所用、——原注) 异军突起 什么是史实,什么是经过渲染的传奇,在这里最难分辨。《电影手册》的编辑们早有亲自大干一场的打算,他们也从不讳言。其中几位已经在所谓的电影“专业”中立足了,因为这里的界限并不分明。比如,克洛德.夏布罗尔曾经担任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新闻专员(当时夏布罗尔负责为美国影片的法文版编过新片名.——译者),后来,他还把让一吕克.戈达尔和保罗.日戈夫引荐进来(日戈夫有一段时间替夏布罗尔写剧本,后来拍过一部《落潮》,这部影片也如“新浪潮”时期许多影片一样胎死腹中)。有些人尝试拍过纪录片,不过成就不一(如,雅克.里维特的《牧羊人的运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顽 童》)。继承遗产、有油水的婚姻——这些偶然机会也为他们一下子提供了必需的资金去“筹划”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未及问世,他们就开始大吹大擂,以至于“新浪潮”一词的意义从此在大家的默许下变窄了。结果,这些冒牌的业余爱好者们便把“新浪潮”旗号据为己有。影片一部接一部,他们赚了些钱,开设了制片公司 (如,克洛德。夏布罗尔开办了阿吉姆制片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菲利普.德布罗卡、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的最初几部故事片提供了全部或部分投资)。不久,连较保守的制片人也嗅出了生财之道、千载难逢的良机和政洽气候(克洛德.夏布罗尔说过:“我们千万别上当;各大loginsubmit.asp报刊哗哗不休地谈论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打算把一则方程式强加于人:戴高乐=革新。将军来了,共和国变了,法国再生了、电影和其他领域一样。看吧,天才崛起,知识分子在双十字微的庇荫下发挥才干。青年人有用武之地!”,----原注),于是,也开始为低成本的影片投资。

  两年内,这家黄皮刊物的编辑们几乎都到摄影机后面去了: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然后是让一吕克.戈达尔、雅克.多尼奥尔一瓦尔克罗兹、埃立克.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克洛德.德热夫莱。在他们的提携下,一些亲朋好友也连袂而至,譬如,菲立普.德布鲁十、让.欧列尔、弗朗索瓦.莫雷伊、列奥纳尔.凯热尔或让一路易.里查德。 比埃尔.卡斯特则另当别论。他不完全属于“新浪潮”一代(除了十二部较有名气的短片之外,在1957年,他已经导演了由让.马莱主演的《袋中爱情》,当时,这还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传统影片),但是,他与“新浪潮”的各个分支都有瓜葛:他作为格莱米永的助手修完了传统的“学业”;他又是三十人小组的成员,是人们翘首以待的左派;最后,他还是以卖文为生的自由记者,他为《电影手 册》撰写过不少文章,结果,《电影手册》派便不知羞耻地把他拉入自己的名下,这与他们把拍《广岛之恋》时的阿仑.雷乃归入自己一派的作法同出一辙。 1959至1960年间,全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这或许是存心,或许是无意。每个制片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新浪潮”影片,有自己的新导演。在这股无法驾驭的游涡中,处女作竟有数十部之多,可是,其中不少影片从来就没放映过。当时,在选择应召待聘的导演的标准中,内行与否是最末一条。 这种含糊混乱的局面很快便与“新浪潮”这个称呼联系起来了。对“新浪潮”运动阿谀奉承的人往往也是运动的干将、他们在《电影手册》或《艺术》周刊上大肆吹嘘不受章法约束的格调、吹嘘戏嘘之中不失潇洒的风格、吹嘘与制片人或工会的刻板传统的决裂……他们为用少量投资就能上马而感到洋洋得意,他们有着无穷的幻想。在拉纳普尔讨论会期间,制片人亨利.多施麦斯特也来乘机赶浪头,他在《艺术》周刊上写道:“每个制片人都为‘新浪潮’的年青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是他们把电影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使电影摆脱了行业工会强加于人的最起码的摄制人员人数的限制。他们使电影从管理与财政上的困境中脱身,直接到街头、屋内实景、真实的住房和自然景物中去拍摄。他们把电影从层层审查关卡中解放出来,这种审查机构对艺术、对生活、对道德,对如何影响青年人,对维护民族尊严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实在荒唐。他们打破了‘老前辈们’拍片时的清规戒律。他们破除明星崇拜,摒弃单纯追求技术完美的做法。” 以不谙业务为骄傲。夏布罗尔说过:“为了处理《漂亮的塞尔杰》的第一个镜头,我还要问,我应该盯住摄影机的 哪一个取景器,我甚至不知道眼睛该往哪儿瞧!”夏布罗尔在拉纳普尔讲的这件趣闻或是确有其事,或是笑话一桩,这倒无关紧要,它毕竟表明了,在1959年,以外行自居是多么心安理得,甚至以此为荣! 在“巴尔纳斯电影院” (指专门放映艺术实验影片的一些影院。——译者)或巴黎电影资料馆中学到的电影文化保证了这些新教徒们不至于染上过分严重的陋习,至少,在一批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之前,他们是自以为是的。开始是让一达尼埃尔.波莱的《瞄准线》找不到发行商,这是法国电影中最著名的“从未露面”的影片之一。可是,这位让一达尼埃尔.波莱就在拉纳普尔讨论会上还摆出过教训人的架势:“我有机会随心所欲地拍过一部影片。…我相信,用什么题材都可以拍出精采的影片来,因为,电影是在摄影平台上开始的,而不是在写剧本的时候。我拍了一部有价值的最无所顾忌的影片,但是,为了至少证实我对电影的看法不错,我愿意拍一部有规定题材的影片,只要由我物色演员,拍片时给我充分的自由。因为,至少就电影而言,敝人并不相信题材重于一切,而只相信画面、相信视觉印象,并且要以诗的方式传达出来,摆脱戏剧和文学的影响,以便易于接受音乐、舞蹈、绘画和诗歌的影响。我相信,如果说我们之间有共同点的话,那它无非就是对题材的蔑视。”

  落潮 自 1959年岁末起,分歧的意见便开始出现了。法兰西文学loginsubmit.asp报》曾连篇累续地loginsubmit.asp报道“新浪潮”,影评界年高望重的权威乔治.萨杜尔在这家loginsubmit.asp报纸上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介绍过让一吕克.戈达尔的第一部故事片(《精疲力尽》,这是六十年代的《雾码头》)。可是到1960年春天,《法兰西文学loginsubmit.asp报》请菲利普.埃斯诺尔写了一篇法国电影 专论《可能成为艺术的企业》,文章惊动一时。他写道:“目前,这代人的唯一杰作就是通过loginsubmit.asp报刊、广播、电视、海loginsubmit.asp报巧妙组织的宣传仗,其目的是向迷信神童的公众灌输空想,似乎返老还童的奇迹正呈现在你的眼前……如果对影片危险的联系(危险的联系拍于 1959年,导演是拍过风靡影坛的上帝创造女人的瓦迪姆。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也认为影片危险的联系歪曲了德拉克罗的原著,把原著中的自由思想和对腐败的上流社会的描 嬗 俗化。小说译名为风月笺。影片男女主角由 钱拉.菲立浦和让娜.莫罗扮演。——译者)老朽不堪的内容用心思索,你便还会发觉,在这个由老年人统治的国家中,大家多么喜欢拍冒牌青年的马尼。我们情愿抛开所有这些电影界的菲力克斯.卡雅尔,他们简直比亨利.格依博士还老朽!(菲力克斯.卡雅尔(1919—1970)是 1957年新任的财政部长;亨利.格衣(1884-1970)于1948年至1949年期间任财政部长,后担任过两届总理。——译者)…… 不过,如果这些恶劣野心家的所做所为尚属有益无害,我们仍可大大地原谅他们。遗憾!一切表明,他们秘而不宣的希望就是撬开商业电影的大门,挤走被他们大肆低毁的人。他们拍的是低成本影片,但是,他们梦想有朝一日搞出宏篇巨制;他们蔑视明星,直到有一天能付得起明星的酬金。”(见1960年 3月17日、法兰西文学loginsubmit.asp报。——原注) 对新浪潮电影导演的指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人们指责他们拒绝采取政治立场(弗朗索瓦.特吕弗在共产主义大学生创办的《光明》月刊上著文宣称:“做为一个人,应当投票选举,艺术家则不这样做。他不能这样做……在法国有共产党艺术家,应该要求他们拍工人电影……我拒绝把爱与资产阶级或警察对立起来。警察也会有爱情……”)。loginsubmit.asp报刊杂志从让一吕克.戈达尔那儿搞到的连篇累牍的言论就是集笑话与内 疚之大成。(可参阅1960 年6月16日至1961年7月27日《快loginsubmit.asp报》周刊。——原注)假若《电影手册》派的影片不是象现在这样表现空虚与无能的话,那至多也只能表现一些意外巧事或次要现象。 但是必须记住,这是最糟糕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酷刑拷打、夏罗诺事件(1962年2月8日巴黎群众示威游行反对秘密军组织,在地下铁道夏罗诺车站发生惨案。——译者)、秘密军组织、被《当代》杂志称为“目无尊长”的极左分子的骚动使一代学生受到震动,克洛德.夏布罗尔的《表兄弟》却没有如实地表现当时这些学生的形象。况且,克洛德.夏布罗尔后来也承认,他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是回忆起巴黎法学生联合会(巴黎法学生联合会是五十年代初期的右派学生组织。一一作者)时出现的。夏布罗尔在让一玛丽.勒邦(勒邦在1949年至1951年任该组织 。她在1974年竞选过总统。——译者)和雅克.多米纳蒂担任该组织正、副 的时候常参加活动。他写道:“在大学生的一次家庭晚会上,布里阿利(布里阿利扮演《表兄弟》中的男主角,这一段文字是影片中的一个场面。——译者)戴着德国党卫队军官的大檐帽,挺着腰板,象个普鲁士枪骑兵,他举着蜡烛台,扯着嗓子朗诵德文诗,这时,瓦格纳的音乐不绝于耳……我联想到勒邦具有的那种新纳粹色彩,诚然,这种色彩并不浓厚” (见克洛德.夏布罗尔著《但是,我在拍电影》一书.——原注)。克洛德.夏布罗尔当然算不上极右人物,但是,他的前几部影片(至少要包括进影片《老妇人》)还充斥着旧情节剧中的无聊的天主教教义(过失、补过、赎罪……),这些影片与当时大多数人的日常所虑大唱反调,因此,散布了右的情绪,这是不容争议的。影片《老妇人》表现出极端鄙视女人的情绪,这对某些观众来说无疑是一记耳光,因为,西蒙娜.德博瓦尔(西蒙娜.德博瓦尔(1908-):法国女作家,萨特的夫人,主张妇女解放的活动家,主要著作有《第二性别》。-----译者) 的理论已经开始在他们中间流传……如果说,在这里,我们只考虑到学生界或“有教养的人士。的反应,那只是因为“新浪潮”电影主要是在大学城中放映。它是专门为自命不凡的“精华”拍摄的。“新浪潮”是名流和学界的电影。到1961年,公开宣称不问政治已经不吃香了。 人们还讥讽那些自诩为“新浪潮”的影片在技术上或美学上贫乏简陋。这是第二种指责。在影片《精疲力尽》的年代,形式上不拘章法尚能博人一粲。这是作为对充斥五十年代银幕的平庸的匠气十足的电影的反动(如亨利.德吉安或吉勒)。让一吕克.戈达尔的跳接、逼真的录音令人耳目一新,犹如爽身的淋浴。笨拙却惹人喜欢。但是后来这种松散的手法被领路人与追随者到处套用,厌烦便很快替代了新鲜感。串通一气的作法(用导演圈里的朋友扮演配角、编辑部的人拍的每部影片都有硬加上去的一期《电影手册》的镜头)也失败了。人们发现,这些影片是靠搬用经典作品的一系列段落拍成的,在电影资料馆就可以看到这些经典作品。 罗贝尔.贝南戎(罗贝尔.贝南戎是法国影评家。——译者)挖苦说:“把探索加以神化的做法是为了大肆吹捧初露端倪而尚未成型的东西”,他不留情面地指出,一部分“新浪潮”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还处于学习消化的阶段。他说:“…在摘抄式的影片中,希区柯克的一场戏接入布努艾尔的另一场戏,序幕之后便是维果的一个很长的段落,而这个段落又是按罗西里尼的精神拍摄的,并且还用上了切夫斯基(切夫斯基(1923—1981):美国剧作家,他把电视的写实风格引人电影,作品有《马蒂》等。——译者)的技巧使影片显得年青。这种兼收并蓄可谓食欲过盛的表现,它反映出人们对营养学确实津津乐道。怪不得他们对 贝克的影片中吃肝糜的一场戏备加赞赏。他们也大段大段 地拍过早餐、快餐或宴会。不过,当创造活动被摄食活动代替的时候,食人生番所熟悉的现象便会出现:食者以为他吃下去的东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见罗贝尔.贝南戎《皇帝赤身裸体》一文,1962年6月第46期《正片》。——原注) 结论 二十年后,新闻界的大事宣传早已被忘却,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热已经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恼怒情绪终于平息,“新浪潮”现象也被纳人比较合理的范围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时期,它显得很混乱,连篇累族的夸大其辞的评论掩盖了它的真相,凑巧,它又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而这种政洽动荡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两年后,“新浪潮”便溶汇于电影整体之中了。重新站队,重新选择,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导演。许多人渐渐地被淡忘了,甚至永远匿迹影坛;另一些人实质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导演,与《电影手册》曾经那样激烈地抨击过的导演别无二致。克洛德.夏布罗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们与科班出身的爱德华.莫利纳尔、雅克.德莱、乔治.娄德耐并肩前进,一部影片接着一部影片,一块砖接着一块砖,列出了第五共和国最可观的影片目录…… 总之,“新浪潮”是个发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摄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个积极的贡献:摄制班子不臃肿、在实景中拍摄、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这种解放思想的作法影响了以后的年代。那时,在电影开始起步或正在复兴的国家中,青年导演们最希望掌握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正是由于这几点确实摆脱了陈规旧习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传奇。…

标签: #新浪潮 #欧洲 #电影

相关文章

  • 我喜欢的六十部电影(51--64)

    我喜欢的六十部电影(51--64)

    51, 别告诉爸爸    Chul-soo虽然已为人父,却赚钱不多。不过,他总是把大部份在酒廊工作赚来的钱都花在酒廊的少女身上,亦因为滥交而成为未婚爸爸。至于C...

    2024-03-24

  • 归隐乡野指什么动物

    归隐乡野指什么动物

    指的是野猪,因为野猪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环境适应性极强。野猪又称山猪,是哺乳纲、猪科的偶蹄动物。分为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在全世界有27个...

    2024-03-24

  • 大家觉得“新警察故事”怎样

    大家觉得“新警察故事”怎样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的,这里面的演员演的也很好,特别是谢霆锋比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以前不太喜欢他,但是现在他的演技强了,人也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还有吴彦祖也演的挺好。...

    2024-03-23

  • 《远离非洲》这部电影故事?

    《远离非洲》这部电影故事?

      远离非洲》一个丹麦女人的故事……出生在富有的卡伦家族,为了使得自己挂上真正的贵族头衔,开口向瑞典贵族汉斯求婚,遭到了毫无思索的拒绝,一气之下接受了波斯(汉斯...

    2024-03-23

  • 电影大制作之《武汉•2019》故事梗概

    电影大制作之《武汉•2019》故事梗概

      电影大制作之《武汉•2019》   编剧•黄安琪/汪 娜   故事梗概:   唐冬,快三十岁的人了,依然单身一人。   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导演,也一直没有...

    2024-03-22

  • “幸福无边”有什么故事?

    “幸福无边”有什么故事?

    人们为了化解突然来到的不吉 利的情形,习惯在这样的场合说些吉利话。特别是在喜庆的日子,如果出 现意外的情况,必须要有人出来圆 话,化不吉利为吉利。有一个故事说的...

    2024-03-21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