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网文 > 一月之书——记2007年1月购书3册及所得赠书26册

一月之书——记2007年1月购书3册及所得赠书26册

发布于:2024-03-21 作者:admin123 阅读:46

   一月之书

   ——记2007年1月购书3册及所得赠书26册

   抱歉,上月的购书志太短,本月的又太长,可上月只想写那么短,本月又必须写那么长。

   ——肖毛

   1.广播也疯狂

   前天下雪了,今天又下了场更大的。中午,特意出去团一个小雪球,给我的猫玩。猫爪子竟然不嫌凉。屋里的雪球越玩越小,窗外的雪越下越大。雪让我Happy,纵使这月只买到三本书,纵使稿费总不愿登门。在Happy的蛊惑下,打算讲一讲从调频广播里听来的乐事。

   去年住院时,知道哈尔滨有个声嘶力竭的“女广播”,喜欢在调频广播里泄愤,骂人不疲,损人不倦;前几天发现,居然也有以声嘶力竭为己任的“男广播”。他大概是北京的,因为他的听众哪个省的都有,而哈尔滨有时又喜欢转播别省的调频广播。

   第一次遭遇“男广播”,大约在夜里十一点左右。一个农村考入杭州某大学的学生在电话里说,乍入大城市,感觉不习惯,课余无聊,没地方可去,找不到朋友交谈。这位寂寞的大学生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男广播”疾风骤雨式的咒骂打断,语速赛过达明一派的《天花乱坠》,声调比“菲靡靡之音”还妖冶。总之,这位“男广播”与那位“女广播”一样,声音里根本听不到平声,仿佛《老残游记》中描写的白妞之声,钢丝般地戳透我那可怜的小扬声器:

   “无聊是吧?那我告诉你!去骂大学老师去!去骂校长去!回家去,去骂中学的每个老师!去骂教育局的每个官员!去骂中国的添鸭式教育!去骂你的父亲!去骂你的母亲!……”

   他后来还骂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那位大学生放下电话时,“男广播”稍微换了口气,又接着说:“怎么骂他都不过分!真的!怎么骂他都不过分!”

   除去声嘶力竭的泄愤,这位“男广播”还有别的本事。一个晚上,某打工女来电话说,住的地方没有暖气,只能用电热毯,影响了丈夫的性功能。“男广播”听了,又骂了一个天翻地覆慨而慷:

   “你不是男人!我告诉你,你不是男人!你不明白男人的生理结构!你回去看看你丈夫的……(以下内容儿童不宜,不合在此引用)”

   骂够了,“男广播”骤然变调,从漫天风雪一下子转入阳春三月,嗲声嗲气地说:

   “我告诉你,不必用电热毯。我教你一个办法。你知道‘酷儿’吗?用一个‘酷儿’瓶子,或者类似的密封效果好的瓶子,晚上装上热水——不必烧一百度,七八十度就够了——放进你丈夫的被窝,有这么三五个‘酷儿’就够了,连热水袋都不用……”

   我从未听过比这更动人的饮料广告。

   每晚十点左右,有个会说英文的调频广播主持人开始跟喜欢说英文的学生对话,总是讲得噼里啪啦的。一天晚上,他在跟学生在电话里交流时提到中文的“村”字,却念成了“春”。学生纠正他,他回答说:“该读chun还是cun?也许读chun吧?还是英文好记,我成天说英文,早已经习惯,中文却不记得了……”

   我认为,这个主持人说的是大实话。

   2.《麦克白夫人》

   1月14日,3元购得一书:

   《麦克白夫人》,[俄]列斯科夫 著,李鹤龄 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4年2印

   这是漓江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的一册,并不难买,所以一直等到那天才买。我觉得,这套书中只有《熔炼》最难寻觅,丛书总目中似乎也没提到,但善于搜罗好书的云也退送过我一本。(网上好久不见小云,虽然有些人不怀好意地责难他,我却始终希望他多译好书,多写好文,一切都好。)

   《麦克白夫人》收入7个中短篇小说。书中介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对列斯科夫(1831~1895)评价很高,契诃夫还尊之为师。翻翻此书,不很喜欢。其中有两篇据民间故事改写的《左撇子》《理发艺术家》,内容不坏,却太拖沓,废话多得让我头疼。

   《左撇子》的主角是技艺高超的俄罗斯工匠。沙皇去英国参观,英国人送给他一个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钢制跳蚤,假如用同样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钢发条在钢跳蚤身上拧几下,它就会跳起来。沙皇花高价买下钢跳蚤,带回俄国。沙皇死后,新沙皇发现钢跳蚤,为证明俄国人比英国人更强,他委托大臣寻找能仿制钢跳蚤的俄罗斯工匠。大臣找到三个工匠,他们请他过些天来取货。等到约定日期,大臣再来,只发现英国造的钢跳蚤,不见仿制品,认为他们撒谎,便把其中的一个左撇子工匠带到皇宫。新沙皇问左撇子怎么回事,左撇子说,请陛下在显微镜下给钢跳蚤上发条。沙皇给钢跳蚤上好发条,它却不再跳动。左撇子又说,请陛下换一个更精密的显微镜,即知钢跳蚤不动的原因。沙皇换高倍显微镜又看,发现钢跳蚤的脚上钉着两枚极小的钢钉。这时,左撇子回答说:“我们造出两枚小钉,钉住跳蚤脚,让它不再跳动。仔细看,可以在钉子上看到那两个工匠的名字。”“那你又做了什么呢?”“没做什么,只是把钉子敲进去而已。”“钉子那么小,你在显微镜下敲的?”“不,穷工匠哪里有这么奢侈的东西?我靠肉眼敲进去的。”

   这就是故事的大致内容,显然,它采自有趣的民间传说。但作者给它添加了许多废话,糟蹋了这个传说。假如换了《孔雀石箱》的作者,这个传说准会被改写得更加生动。

   ◆ 顺路说说“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的另一册,安德列耶夫的《七个被绞死的人》。

   我在几年前买到《七个被绞死的人》,这个月才开始细看。

   该书包括11个中短篇。安德列耶夫17岁写出的成名作《巴尔格莫特和加拉斯卡》同时具有契诃夫的精细和欧·亨利的幽默,可列入世界短篇小说佳作之林。难怪高尔基一见即赞叹不已,此后一直帮助安德列耶夫。

   《窗前》用意识流写法,深入一个卑鄙小人物内心,讽刺功力不在契诃夫之下,对人物心理挖掘极深。

   《瓦西里·费维斯基的一生》是个中篇,写一个神父“注定”家破人亡的经过:儿子惨死,妻子因之半疯,希望再生个儿子,却生出白痴。最后,妻子彻底疯狂,烈火焚身;神父抛弃上帝,横死街头。全篇布满灰色调,悲观至极,却也算写实之作。我认为,它也有弱点,但不是其悲观思想,而是过分拖沓,心理描写过繁,有为心理描写而描写的缺点。同样的缺点,在另一个中篇《省长》里暴露得更充分,以至于欣赏安德列耶夫的高尔基也抱怨写得太长了(英国作家卡内蒂的获诺贝尔奖小说《迷惘》也同样有心理描写过繁的毛病)。此外,《瓦西里·费维斯基的一生》可以当作恐怖小说来读,其中对恐怖气氛的渲染,比斯蒂芬·金还高明。

   《一件偶然的事》《贼》都是心理分析的佳作。前者写医生意外捉到小偷,却为小偷的入狱难过,耿耿于怀。后者写刚被释放的小偷在车站偷人钱包,上车后浮想联翩,总觉得有人捉拿他,为躲避幻想中的警察,最后跳车身亡。

   作为一部中篇作品来说,《七个被绞死的人》具有长篇的深度,短篇的明快,布局精妙,有如蛛网,虽然其中的革命思想并不高明,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讲,此篇无疑属于精品。

   可惜,《七个被绞死的人》中很少有思想过于阴暗的作品,而我恰恰认为安德列耶夫表露悲观情绪的作品写得更出色。

   早知道安德列耶夫如此天才(不但可与契诃夫比肩,还有胜过他的地方),一定多买他的书,现在却完了,新星出版社新版的安德列耶夫小说要四五十块,就算打二折都消费不起。

   在网上下载到两种版本的《红笑》,还没抽出时间读。

   另外还读了上海大光书局印行的姚蓬子译《小天使》,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安德列耶夫小说译文。

   《小天使》包括《朋友》《小天使》《叩头虫》《在地下室》四篇作品。

   《小天使》在思想上胜过《音乐迷杨科》,对儿童与成人心理均有精细透析,社会批评力度极强,结尾又有悲剧性升华,令我想不爱都不行。

   《叩头虫》《朋友》把心理描写转移到狗身上,而且描写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在地下室》中的人物仿佛生活在烂泥里,而且正在下陷,注定要被生活吞噬,没有任何出路,绝望情绪几乎弥漫全篇。到小说结尾部分,一个新生婴儿的出现却带来希望,仿佛污泥中捧出的莲花,既反衬出世界的丑恶与黑暗,又许给人以光——虽然那么微弱,让我想起鲁迅的《野草》。或许,《野草》也从安德列耶夫的小说汲取到部分灵感。漓江版《七个绞死的人》中也有《在地下室》这一篇,却不能给我这样的深的感受。

   又去读《域外小说集》中的《谩》和《默》,《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中的《黯澹的烟霭里》《书籍》,它们都是鲁迅翻译的。

   《谩》和《默》是古文,《谩》的文字怪异,似乎比纯古文还难懂,只能看懂一点点,却能清楚地感觉到其中的狂人气氛——《狂人日记》或许也曾借鉴过这篇小说。《默》比较好懂,虽然只能领略五六分,有种难忘的诡秘气氛,把它看作现代小说也不过分。《黯澹的烟霭里》和《书籍》比较一般。在《黯澹的烟霭里》译文后,鲁迅介绍说:

   “安特来夫的创作里,又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他的著作是虽然很有象征印象气息,而仍然不失其现实性的。”

   我觉得,这个评价很恰当。此外,安德列耶夫小说中的文字优美精细,但我只能在姚蓬子的译文中感觉得到。比如《叩头虫》的这几段:

   “秋天开始以黄色的火闪耀着,天空哭泣着沉重的雨滴,而茅屋是变成十分空虚和沉默了,仿佛不断的雨和风将茅屋一个一个地消灭了,有如烛火一般。

   暴雨倾注下来,悠长的秋天的夜的黑暗,开始在各方面紧集拢来了。黑暗迅速地且模糊地充满了空虚的茅屋!它沉默地从树丛里爬出来,陪伴着从不引人的天上倾注下来的雨水。游廊上的篷帐已经取去了,为了这个缘故,看起来像一片广漠的不知名的荒地了,光明和黑暗在游廊上战斗了许多时候,且悲痛地照耀着污秽的足儿的痕迹;但不久,光明退让了。

   夜走上来了。”

   3.《德国诗选》

   1月18日傍晚,3元购得一书:

   《德国诗选》,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新1版,1983年2印

   据书中介绍,此书收入270篇德国诗歌,时间跨度为中古到近代。从内容看,该书厚古薄今,里尔克(译为里尔凯)诗仅5首。部分诗歌中印有木刻插图。

   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其中有歌德的《魔王》。

   几天前,译英文书时遇到一个词组“Erl King”。凭直觉,我以为其中必有典故,因为原文说这位国王是骑在马上的,孩子想到他就会害怕。当我在Google里打出Erl King horse这三个单词,没多久便检索到Der Erlkouml;nig,进而查到此诗为歌德所作,进而查到此诗的德、英、中文本。

   继续查找,通过一个美国论坛里转贴的文章,又明白许多道理。

   原来,Erl King与Erl kouml;nig(德文的“国王”之意)都源于丹麦语Elverkonge,意思是Elf King(小矮人国王)。据丹麦传说,Elf是专吃小孩的矮妖精。可是,德国人把Elverkonge译成德文时误译为Erlenkouml;nig,英国人根据Erlenkouml;nig翻译时又一错再错,少写了两个字母,译成Erl King——谁能说翻译是容易的事?谁能说误译不是好玩的事?

   总之,正如回字有四种写法,这个“吃小孩的妖精”也有四种写法:Elverkonge、Erlenkouml;nig、Erl kouml;nig、Erl King,而歌德的《魔王》(Der Erlkouml;nig)采用的是第二种写法。

   在网上查到,《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Erl-king在日耳曼传说中是个狡猾的妖怪,矮鬼之王,常在黑森林中诱拐人,尤其是儿童。歌德以此为题材写过一首诗。舒柏特又以歌德的诗谱为歌曲。(黑森林是德国有名的大森林,在莱茵河以东。比较极有意思。”

   根据上面的资料,这段话说得不太确切;根据钱春绮对《魔王》的注释,结果也是如此。

   钱春绮介绍说,歌德的《魔王》乃受赫尔德诗《魔王的女儿》启发而作。《德国诗选》中也收入《魔王的女儿》,大意是魔女勾引某婚前男子不果,施用魔法,令其在婚礼前死去。1781年4月的一个傍晚,某德国农民之子突患急病,父亲骑马带孩子连夜找医生,医生不能救治,父亲只好回家,孩子在半路上死去。歌德听到此事,即创作出《魔王》,后舒柏特为其谱练习曲。

   说来说去,歌德的《魔王》究竟是什么内容呢?请看钱春绮译文(德、英文就不贴了):

   魔王

   这样迟谁在黑夜和风中奔驰?

   是那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

   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怀里,

   他把他搂紧,给他保持暖气。

   我儿,为何藏起你的脸?

   爸爸,你,没瞧见那个魔王?

   那魔王戴着冠冕,拖着长裙。

   我儿,那是一团烟雾。

   “来,跟我去,可爱的孩子!

   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游戏;

   海边有许多五色的花儿开放。

   我妈有许多金线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没有听见,

   魔王轻声地对我许下诺言?

   不要响,孩子,你要安静;

   那是风吹枯叶的声音。

   “伶俐的孩子,你可想跟我同行?

   我的女儿们会伺候你十分殷勤;

   我的女儿们夜夜跳着园舞,

   跳着、唱着、摇着你使你睡熟。”

   爸爸,爸爸,你没瞧见那厢

   魔王的女儿们站在阴暗的地方?

   我儿,我儿,我看得清楚;

   那是几棵灰色的老杨树。

   “我爱你,你的美貌使我喜欢。

   你要是不肯,我就要动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现在抓我来了!

   魔王抓得我疼痛难熬!

   父亲心惊胆战,迅速策马奔驰,

   他把呻吟的孩子紧抱在怀里,

   好容易赶到了他家里,

   他怀里的孩子已经断气。

   4.《德语自学读本》

   1月22日,4元买到我渴望的德文课本:

   《德语自学读本》,张威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

   说起来,大概跟张威廉老先生有缘。

   前几年买到一本儿童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仙鹤国王》(阿·威尔画),张威廉译。2006年11月11日买到江燮松、李清华等编《新编德汉袖珍词典》,扉页上写着:“献给南京大学世纪老人张威廉教授。”而在买到这本《新编德汉袖珍词典》之前,我已经看到张威廉编《德语自学读本》,当时没买,后来不见,请摊主将此书找出,请了几个星期,终于请它出来。

   与2006年11月17日买到的殷桐生等编《德语300小时》(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相比,张威廉先生编的课本非常体贴,书中单词都有解释,课文也有译文。

   不过,《德语300小时》也有它的好处。编者的“懒惰”,迫使我勤快起来,自己去查课文中的生词。查得慢,却记得牢。《德语300小时》的主要课文和课后讲解也很棒,有如《新概念英语》,课文循序渐进,讲解系统且举一反三,让我学得非常舒服。所以,在没学完《德语300小时》之前,我还不打算改学张威廉先生编的课本。

   可惜,总遇不到法文和意大利文课本。

   5.网友赠书

   本月买书数目,远远不及网友赠书,这既让我意外,更让我感动。

   1月22日,同时收到无锡和兰州网友赠书。

   无锡网友赠书三册,分别是《西方儿童文学史》《Mauml;rchen》《血的九月》;兰州网友赠书18册,包括《伊利亚特的故事》等。

   1月25日,收到南京网友赠书四册,分别是《Up at the Villa》《Then and now》《John Splendid》《Moby Dick》。

   感谢以上三位网友!

   6.《西方儿童文学史》

   简单说说网友赠书,先说——

   《西方儿童文学史》,韦苇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初版

   看到此书,非常高兴,想不到中国也有人写外国儿童文学史。全书共409页,对很多外国童书名著都点到了,作者一定为之付出很多心血,值得感谢。

   可惜,书中还有些这样那样的遗憾。

   ◆ 一般的错字和错误标点不说,译名前后不统一也不说,这里只说说全书的体例和部分论断与疏漏。

   柳无忌、曹鸿昭译美国Willam Vanghn Moody等两位作家、学者合著《部定大学用书—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初版)一书中,有几段译者的话,专门谈及为何翻译此书。他们的主要理由有:

   (一)文笔老练而流丽

   (二)批评成熟而有启发的效能

   (三)内容清晰而扼要。普通做一部文学史,最重要的是材料的取舍与组织,各章各节的配合。要均衡适度,……尤不可失之太繁或太略,而流于轻重倒置之弊。本书在这方面恰能做到好处。……至于全书之井然有条理,有系统,有醒目的结构,尚是余事。

   在韦苇著《西方儿童文学史》中,作者也在前言里认为,编写文学史应该“总体和大局在胸”,不然就会被人笑话。

   可是,单从《西方儿童文学史》目录中就能看出一些缺乏“总体”的遗憾。该书的第一章是“英国儿童文学”,按国别分类。第二章却是“北欧儿童文学”,按洲别分类。第三章是“法国儿童文学”,倒数第二章则是“拉丁美洲儿童文学”。可见,此书分类标准不够统一,似乎谈不上“井然有条理”。

   此外,书中把“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苏联”的儿童文学分别单列,也不够有条理。如今,捷克斯洛伐克虽然一分为二,东西德国却早已合二为一,假如把捷克斯洛伐克分两部分说,就该把东西德合着说。反之,假如把东西德分着说,就该把捷克斯洛伐克合着说。总之,这种编法也不能说把握了“总体”。

   还有,一部合格的外国文学史,里面总要列出引用译文的出处,在文中符合作者和著作名的原文或是在书后统一列出,还要提到作者的资料来源(即中外参考书),自然也需要交待该书内容的起讫时间(从何年到何年)。可是,在这本《西方儿童文学史》里,几乎从不列出引用译文的出处,也不列作者或著作名原文,更没列出资料来源(我猜,此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翻译出来的),也没列出资料的起讫时间(我从内容估计,资料大约截止到1987年左右)。

   ◆按照柳无忌、曹鸿昭提出的要求,《西方儿童文学史》也不太合格。它翻译腔严重,病句颇多,谈不上有“老练而流丽”的文笔,有时也谈不上“批评成熟而有启发的效能”。

   该书“各章各节的配合”远没有做到“均衡适度”。偏重英国和苏俄,苏俄部分洋洋洒洒,写了80多页还意犹未尽,波兰、南斯拉夫、西班牙等部分却只写三五页或者更少。“北欧儿童文学”部分不提冰岛的《萨迦》和芬兰的《卡勒瓦拉》。希腊儿童文学没有单列(至少《荷马史诗》故事、《伊索寓言》等都适合儿童)。比利时儿童文学也没有单列(至少可以专门介绍一下《青鸟》吧。)“南斯拉夫儿童文学”部分不提奥璐依奇。“意大利儿童文学”部分虽然提到巴里,却不提《捣蛋鬼日记》。“美国儿童文学”部分不提《彼得金一家》《纽约少年》《小红马》和鲍姆除《绿野仙踪》外的短篇童话。“捷克儿童文学”部分只提卡雷尔·恰佩克,不提他的哥哥约瑟夫·恰佩克。 作者说儿童画书也应该提,“法国儿童文学”部分却不提《小淘气尼古拉》,“德国儿童文学”部分不提雅诺什。虽然偏重英国和苏俄,“英国儿童文学”部分却不提安德鲁·朗格的《彩色童话集》,“苏联儿童文学”部分不提左琴科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提《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至于不一定要提或者不必细说的,书中倒有不少。在作者看来,《格列佛游记》《艾凡赫》《巨人传》《唐吉诃德》《老人与海》等等统统是儿童文学,甚至称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董贝父子》《古玩店》等七八部长篇名著“都进入了世界少年儿童文学读物宝库,就不足为怪了。”(P43)

   当然,假如经过改写缩写,或是只挑选这些书中的部分章节,也可以交儿童阅读,若因此把它们一律称为儿童文学作品,似有偷换概念之嫌,作者若能再生,恐怕也未必同意这种分法。试想一想,假如让一个孩子硬啃厚度惊人的《巨人传》,他受得了吗?

   ◆ 再说说《西方儿童文学史》中的部分论断与疏漏。

   至于把E.B.怀特的卒年写作1935,把《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说成别人,就当是印刷错误好了,这里只提一些似是而非的。

   作者在序言里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起始晚于日本,叶圣陶才算第一个童话创作者。在正文里面作者又把《格列佛游记》《巨人传》等都当作儿童文学。假如这样算,与《格列佛游记》有相通之处的《镜花缘》也算儿童文学,《封神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百喻经》甚至《诗经》中的部分篇章,也都可以算儿童文学,至于先秦诸子著作中的大量神话、寓言故事,也都是儿童文学了,现在的中国儿童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对,学的不是文言。

   ◆ 作者在序言里又说,虽然“鲁迅热忱译荐过”爱罗先珂童话,“而当我们研究俄罗斯、苏联的儿童文学史之后,这才恍然惊悟:鲁迅先生译荐的并非是一个在他本国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的童话。鲁迅译荐的奥地利作家至尔·妙伦的童话其情形也复如此。……中国有的论者不详底细,动辄将爱罗先珂、至尔·妙伦排列在格林兄弟、安徒生、王尔德……的名字中间,这种因鲁迅曾译荐过其作品的,就想当然臆测其为大师的轻妄之举,实在让人为之汗颜。”

   爱罗先珂是不是“在他本国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都不妨碍鲁迅的“热忱译荐”。在苏联“本国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随着时代的不同也在变化,比如蒲宁、左琴科、索尔仁尼琴,在不同的时代,在苏联的地位也不一样。将爱罗先珂等排列在“格林兄弟、安徒生、王尔德……的名字中间”也没什么,具体要看作者排列的目地如何。假如作者是为了列举童话原创者的名字,格林兄弟的名字反而应该剔除,因为他们不过是以搜集整理出名,他们编写的《德语词典》才能算是著作。

   “奥地利作家至尔·妙伦”的“情形”恐怕不是“如此”。鲁迅在《小彼得》译本序中说:

   “作者海尔密尼亚·至尔·妙伦,看姓氏好像德国或奥国人,但我不知道她的事迹。据同一原译者所译的同作者的别一本童话《真理之城》的序文上说,则是匈牙利的女作家,但现在似乎专在德国做事,一切战斗的科学底社会主义的期刊——尤其是专为青年和少年而设的页子上,总能够看见她的姓名。作品很不少,致密的观察,坚实的文章,足够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作家之一人,而使她有世界底的名声者,则大概由于那独创底的童话云。”

   人文版的注释说,妙伦(1883~1951)是德国女作家,生于维也纳。钱歌川译《缪伦童话集》(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出版)的译者序(1929年9月作)中说:

   “缪伦女士,据爱龙斯特·都兰说,原来是一个匈牙利的闺秀作家,不过她现在似乎完全在德国活动的样子。我们无论翻开一本德国的什么少年杂志,没有不遇到缪伦这个名字的。”

   根据这些说法,“奥地利作家至尔·妙伦”应该是德国作家(原籍奥地利或匈牙利),至少在1929年时还在德国拥有极高的声誉。

   ◆ 作者在前言中还说:“世界上可以同圣经的印数相比的,唯有儿童文学作品,例如安徒生童话……”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变化,圣经印数也不例外。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什么儿童文学作品的印数可与《圣经》相比,必须说清楚才行。其实,“可以同圣经的印数相比的”,还有别的作品。比如,据有人1988年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总印数是4亿册,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书前三名。虽然这个统计说得也很模糊,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在1988年的某国某地某时,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等人的作品印数超过《圣经》。

   ◆《西方儿童文学史》P24:

   “斯威夫特的抨击性文章《关于处理穷人孩子的一个小建议》,……作家……出了个消灭贫困的点子:必须把穷人的孩子都养得肥肥胖胖的,然后把他们宰了做成……菜肴,用他们的皮做成美观的薄手套和袜子。”

   斯威夫特的这篇杂文,简称为《A Modest Proposal》(1729),大意是《谦卑的建议》,;全名为《For Preventing The Children Of Poor People In Ireland From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Parents Or Country, And For Making Them Beneficial To The Public》(意思是:“免使爱尔兰穷人的儿女为其父母及国家之累更使其有益于社会的一个平实的条陈”(借用周作人《冥土旅行·育婴刍议》中的译文)

   因此,《关于处理穷人孩子的一个小建议》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其内容,也不是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而是把12万穷孩子中的10万(留下2万)养起来,供富人吃食。假如有更节俭的人,可以把孩子剥皮做靴子和手套(而非袜子),不信请看原文:“Those who are more thrifty (as I must confess the times require) may flay the carcass; the skin of which artificially dressed will make admirable gloves for ladies, and summer boots for fine gentlemen. ”

   ◆ 该书有一节专讲奥维达作品的,其中有不少错误。作者说,“薇达”的《富兰德斯的狗》中有一个“好心的约翰公公”,故事中的狗“被奈罗从垂死中救活”,“约翰公公”故世后,“奈罗被迫背井离乡”,“在最后的流浪中,在圣诞节因冻饿而死于富兰德斯村的一幅名画之下”。

   根据《佛兰德斯的狗》的原文,男孩的“约翰公公”名叫Jehan,这个词与“约翰”(John )并不相同。根据故事情节,男孩的母亲是Jehan的女儿,那么“公公”的说法必须改成“姥爷”之类的词才更合适。

   “约翰公公”死后,男孩也没有“背井离乡”那么严重,还是继续住在村里,被赶出去之后,也不过从乡下来到附近的安特卫普而已。最后,男孩死在安特卫普教堂里,那里挂着鲁本斯的三幅油画,而不是一幅。“富兰德斯村”是什么地方,小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过。

   ◆ 作者说,“薇达”“还有一部作品《比姆比》也很重要”,“在《从乌尔比诺来的孩子们》中,她叙述了伟大画家拉斐尔的童年。”

   所谓的《比姆比》,原文是Bimbi,这是意大利语,意思是“小男孩”(复数形式),而非莫明其妙的“比姆比”。

   《从乌尔比诺来的孩子们》的原文是《The Child Of Urbino》,意思是《乌尔比诺的孩子》,因为小说讲的是拉斐尔7岁时的一个小故事(而非“拉斐尔的童年”),而拉斐尔又是在乌尔比诺出生的。像拉斐尔那样的孩子,谁家有一个已经算祖宗积德,假如有一批“从乌尔比诺来的孩子们”,那还得了?

   ◆《西方儿童文学史》P136:

   “东方世界《卡里莱和笛木乃》作为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8世纪就已产生。”

   这句中文难懂,估计意思是说东方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为《卡里莱和笛木乃》吧。可惜,印度在公元4世纪~6世纪就出现过一本在日后闻名世界的《五卷书》。而《卡里莱和笛木乃》只是伊本·穆加发(724~759)根据《五卷书》翻译并增删出来的。

   ◆《西方儿童文学史》P263:

   “1921~1931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疗养。”

   蓝英年先生在《高尔基出国》(《寻墓者说》P13,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文中说:

   “1921年10月,高尔基离开已经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俄罗斯……。这次出国,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各种苏联文学史和汗牛充栋的高尔基传记都一笔带过,一律解释为‘出国疗养’。我过去对他这次出国也未留意。后来读过几本俄国侨民作家回忆录,特别近几年接触到高尔基部分档案,便产生疑问:为什么呼唤革命的海燕在革命成功后却离开社会主义祖国到意大利去,并一住便六年多。……”

   接着,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披露了高尔基1921年为对苏维埃表示抗议,愤而出走的内幕。

   最后,我希望此书在重版时能够更加充实、完善,也希望作者能早日编出更加完备的世界儿童文学史。

   7.《Mauml;rchen》《血的九月》

   ★《Mauml;rchen》

   书名为德语,意为“童话”。此书即大名鼎鼎的《豪夫童话》,德文版,出版地却是前苏联。扉页上写着:Verlag Für Fremdsprachige Literatur Moskau,1959,Zeichnungen Von H.Stockmann,Dritte Auflage,这也是德语,我试着翻译了一下,大意是:莫斯科外国文学出版社,1959;插图:Von H.Stockmann,Dritte Auflage。

   扉页后有一篇俄文序言,目录印在全文的最末,新鲜。从这些版权信息,联想到2005年买的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年印行的《宁死不屈》(郭尔巴托夫著,苍木译)。也许,前苏联曾经有一个大型外国文学出版社,不但印外文原版书,还出版本国图书的外文版。

   豪夫(1802-1827)是个李贺式的人物,写过几部长篇小说,还是一位诗人,刚到25岁就被一场热病送了命。

   可惜,我的德文学习才刚刚开头,目前只记得几十个单词和一点非常简单的语法,只好翻翻插图了。插图绝不能算坏,我却不大喜欢,人文社1998年版傅[走良]寰译《豪夫童话》,采用的就是这本《Mauml;rchen》中的插图。张威廉译《仙鹤国王》中阿·威尔创作的插图更好,线条精细而柔美。

   顺便说一下,人文社版《豪夫童话》的译者序认为:“张威廉译的《仙鹤国王》……,都是从俄译本转译的,……在翻译本书时,我曾参考过这几种译本。”

   由此,我对译者是否“参考过这几种译本”表示怀疑,理由有二。第一,张威廉精通德语。第二,《仙鹤国王》中明明提到,译者的翻译底本是联邦德国的一种德文版豪夫童话。

   ★《血的九月》,[日]江马修等著,周丰一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54年初版

   周丰一的译作,多么难得。全书共七篇作品,后6篇“从1953年各月号的人民文学里翻译出来”, 第1篇译自“52年内的人民文学”。从内容看,似乎多革命气氛浓郁的作品,恐怕文学价值不大。这一次,译者在后记中没提周作人,看来是独立翻译的。

   8.《亚洲民间故事》等

   再说说兰州网友的赠书。

   ★《伊利亚特的故事》《奥德赛的故事》《希腊悲剧故事集》《真假皇帝》《新同学》《小公鸡历险记》《非洲民间故事》

   这些书我都有,但没有兰州网友的赠书那么新。

   ★《亚洲民间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初版,封面设计:秦龙,插图:高燕

   秦龙和高燕,真是难得的组合。封面画有朴素的装饰美,插图居然是彩色的,很少见。我记得,高燕插图往往都是黑白的。当然,凡事总有例外,秦龙还为丰子恺译《源氏物语》配过精妙的彩图呢。全书收18个国家的39个短篇故事。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童恩正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封面插图:周宪彻

   内收7篇科幻小说,作者不止一人。插图很美,线条干脆,类似杜建国插图风格,但没那么圆润。

   ★《鲁迅的故事》,石一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初版2印

   内容没啥好看,不看最好,免得气闷。书中有多页彩图,多数不可看,只有一幅题为《秘密读书室》的插图是佳作。仔细一看,绘者竟是陈逸飞——怪不得画得那么好。

   ★《芙瑞达的命运》,于土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初版,定价0.19元

   内容插图都没什么可看,唯一漂亮的是它的开本:787×1230 1/32。我喜欢这样的小方本书,只可惜中国再也不肯出开本这么大方的书了。假如国内的图书都变得跟大画报差不多,读书该是一件多么繁重的体力活呀。

   ★《海洋的秘密》(少年自然科学丛书),雷宗友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新1版

   《征服病菌的道路》(少年自然科学丛书),万景华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初版,1979年第2版4印

   《地球的画像》(少年自然科学丛书),石工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初版,1979年第2版3印,张世明等插图,吴列平装帧

   这该是一套丛书,没有总目,不知共多少种。《海洋的秘密》插图极棒,精细写实,看起来比照片还舒服,可惜书里没印绘者名字。内容也可读,略过那些咬牙切齿的革命字眼即可。《征服病菌的道路》和《地球的画像》的插图一般。《地球的画像》的装帧者吴列平,曾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版《365夜》下册创作插图,为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新1版梦海译盖达尔《鼓手的遭遇》装帧封面。

   ★《郑师傅的遭迂》,崔雁荡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初版,1978年5印

   封面设计颇有些华君武早期漫画的风致,插图却一般。书中讲的是修脚工的生活经历,看不看都行。从书名和正文看,此书重印于那个疯狂的“新仓颉时代”,因为书里有不少怪模怪样的简化字。忘记这是第几次颁布的简化字了,反正当年(大约是1978或1979年吧)的小学老师曾逼着我们学习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汉字”,当时的店铺招牌、报刊上也都跟风上,把中国弄得跟外国似的,很难看到令人舒服的汉字。可是,这些简化字爬得高,跌得惨,没几年就跌得连渣儿都不剩了。当然,某些颇有复古幽情的人连目前通行的简体字也瞧不顺眼,总希望让繁体字唯我独尊。我倒觉得现在的简体字挺好,改得有理且多数情况下不失法度,可以与繁体字并行,各司其职。假如一味慕古,我们应该写甲骨文甚至拿着鸡骨棒去山洞里画符才对。汉语也需要变化,不然怎会有甲骨文、金文、小篆?关键是要变得有理,要循序渐进,“遭迂”之类的词之所以如今被我们唾弃,是因为它们变得太离谱了。

   ★《李四光的故事》,杨世铎等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初版

   《爱迪生》,黎金编写,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初版,汪观清绘画,简毅装帧

   《龙潭波涛》,黎白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初版,1977年5印,封面、插图:贺友直

   《李四光的故事》,内容插图都无趣,唯一的好处是铅字印刷。《爱迪生》插图极棒,因为绘制者是汪观清,名家出手,果然不同凡响。《龙潭波涛》也好在插图,贺友直也是插图高手,此书插图尤佳,有如金庸小说《侠客行》插图,画面中处处透着一股豪侠气。

   ★《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农村版图书编选小组选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1975年第2版1印

   内容版式插图都没什么好,封面却漂亮。封面白底色;右边竖印书名,外加红框;左边印着三件古物的线描画,分别是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画面中是浑天仪,不知是否照韩国新版纸币所绘,具体尚待韩国专家指正。

   书后印有“农村版图书”的图标,书前说明云,为遵照最高指示,特从近期出版的图书中选取适合农村需要的读物,发行于农村。那么,此书也算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9.《Up at the Villa》等

   最后说说南京网友的赠书。

   ★《Then and now》,Maugham,Mandarin Fiction

   《Up at the Villa》,Maugham,Mandarin Fiction

   这是毛姆的两部平装本小说,国内似乎都没翻译过。从书中的总目看,Mandarin Fiction还出过许多毛姆作品,其中颇有国内没有翻译过的。假如毛姆的著作权保护期已过,我们准能读到更多的毛姆作品中译本。

   《Then and now》似可译为《那时和现在》,从书后介绍看,是马基雅弗利的传记小说。封面装帧很棒,上面印有一幅漂亮的水彩画。

   《Up at the Villa》似可意译为《山顶别墅》。全文不过100多页,前两页的主要内容如下:主角是一个30岁的英国女子,有过8年不幸的婚后生活。丈夫大概是个阔佬,让她过着奢侈的生活,一年前意外死亡,给她留下大笔财产。丈夫死后,她准备去国外散心,便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山上租下(买下?)一座16世纪的别墅(Villa)。临行前,一个律师朋友对她说:

   “You're a young woman and a very pretty one,and I have no doubt you'll marry again.But don't marry for love next time;it's a mistake;marry for position and companionship.”(大意是:你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我相信,你肯定会再嫁的。不过,下次可别再为爱情而结婚了,那是一个错误。还是为社会地位和友情而结婚吧。)

   ★《John Splendid》,Neil Munro,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 edinburgh and London MdcccxcvⅢ

   去网上查,Neil Munro(1863~1930)是英国小说家,《John Splendid》初版于1898年,是一部有关苏格兰高地的历史小说。

   这书印得很奇怪,边角全没裁好,难得伦敦也喜欢印毛边书?当然,中国的毛边书比它更“毛”,看起来也更不舒服。不知怎么的,我不喜欢毛边书。假如要追求书的原始效果,不如去搜集作家的手稿,或者钻到作家脑子里,瞧瞧他怎么构思。何必一定要毛边?同样叫我不舒服的还有河北教育版的“东瀛美文”丛书,封面上的那些草棍让我一看就发毛,不知它们日后会不会孵化出翼手龙来。

   《John Splendid》里面夹着一张长条形的书签,或者说广告。上面印着几行字:

   A subscription订阅 to “Punch”for your friendisan investment for his happiness。

   大意是:为了让拟定朋友得到快乐,请为他订阅《潘趣》。

   《潘趣》是什么?那个木偶戏的主角?这行字的上面还有一幅漫画,画着一个男子坐在红沙发上看杂志的样子,那个男子正在抽烟,杂志上有“Punch”的字样。那么,《潘趣》大概是为男性读者主办的一种休闲杂志。

   ★《Moby Dick》,Melville,Jonathan cape Eleven gower street,Lodon,The library edition of Herman Melville's works,First published,1923,Printed in the USA

   此即《白鲸》,无插图。

   Call me Ishmael.——虽然不在意小说的第一句怎么说,还是觉得这句话太棒了,越琢磨越有味。

   与《John Splendid》一样,此书也是精装本,虽然是1923年的出版物,如今装订基本完好,封皮光滑可人,摸起来有如一只皮毛光洁的猫。前后衬页中间均为黑色,仿佛被熨斗烫过,让我有些好奇。无意中发现,书后的衬页上似乎有字。对着光一看,不但有字,而且还是水印的。字是倒的,翻过来瞧,那些字是:

   Suede

   Finish

   Made In U.S.A.

   Suede有小山羊皮、软皮革、绒面革等意思,让我的猫闻一下《Moby Dick》的封面,它一脸瞧不起的样子,可见此书封皮绝非小山羊皮。(我的猫是超一流的大鉴赏家。有人送我一把椅子,说是皮椅。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猫终于将皮椅抓烂,我才知道椅子面是人造革的,绝非真皮。写到这里时,我就坐在这把假皮椅上。)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磨光的绒面革,美国制造。”

   为了一本书,居然如此下工夫,特意用特别方法注明封皮所用材料,美国出版社的诚实真令我感动。

   回头看扉页,上面写着几行字:

   C.L.

   1923

   下面的看不清,实在太草了。或许,这是某个外国人写的吧。

   07-1-31写,10:55 07-2-1续完

   附:2007年1月购书3册目录

   2007年1月14日,实付3元

   1.《麦克白夫人》,[俄]列斯科夫 著,李鹤龄 译,漓江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4年2印,定价1.55元

   2007年1月18日,实付3元

   2.《德国诗选》,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新1版,1983年2印,封面设计:戚惠武,定价1.4元

   2007年1月22日,实付4元

   3.《德语自学读本》,张威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封面设计:曹乃洵,定价3.05元

   2007年1月所收朋友赠书目录

   2007年1月22日

   1.《西方儿童文学史》,韦苇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初版,封面设计:张毅刚,定价6.1元

   2.《Mauml;rchen》,Wilhelm Hauff,Verlag Für Fremdsprachige Literatur Moskau,1959,Zeichnungen Von H.Stockmann

   3.《血的九月》,[日]江马修等著,周丰一译,文化生活出版社1954年初版,定价8500元

   (以上无锡网友赠)

   4. 《伊利亚特的故事》,[英]丘尔契改写,水建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初版,1979年2印,定价0.55元

   5.《奥德赛的故事》,[英]兰姆改写,黄建辛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初版,1979年2印,定价0.35元

   6.《希腊悲剧故事集》,[英]丘尔契改写,施咸荣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1980年2印,定价0.5元

   7.《真假皇帝》,叶君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封面设计:秦龙,插图:黄冠余等,定价0.66元

   8.《新同学》,叶君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封面、插图:黄冠余,定价0.57元

   9.《小公鸡历险记》,贺宜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版,1978年11月1印,装帧、插图:阿达,定价0.27元

   10.《非洲民间故事》,江虹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初版,封面设计、插图:张守义,定价0.5元

   11.《亚洲民间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初版,封面设计:秦龙,插图:高燕,定价0.73元

   12.《五万年以前的客人》,童恩正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初版,封面插图:周宪彻,定价0.36元

   13.《鲁迅的故事》,石一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初版2印,定价0.34元

   14.《芙瑞达的命运》,于土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初版,定价0.19元

   15.《海洋的秘密》(少年自然科学丛书),雷宗友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新1版,定价0.3元

   16.《征服病菌的道路》(少年自然科学丛书),万景华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初版,1979年第2版4印,胡克礼插图,陈达林装帧,定价0.38元

   17.《地球的画像》(少年自然科学丛书),石工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初版,1979年第2版3印,张世明等插图,吴列平装帧,定价0.31元

   18.《郑师傅的遭迂》,崔雁荡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年初版,1978年5印,定价0.3元

   19.《李四光的故事》,杨世铎等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初版,定价0.48元

   20.《爱迪生》,黎金编写,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初版,汪观清绘画,简毅装帧,定价0.4元

   21.《龙潭波涛》,黎白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初版,1977年5印,封面、插图:贺友直,定价0.44元

   22.《中国古代科学家史话》,农村版图书编选小组选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1975年第2版1印,定价0.43元

   (以上兰州网友赠)

   2007年1月25日,南京网友赠书

   23.《Up at the Villa》,Maugham,Mandarin Fiction,UK 3.99

   24.《Then and now》,Maugham,Mandarin Fiction,UK 5.99

   25.《John Splendid》,Neil Munro,William Blackwood and sons edinburgh and London MdcccxcvⅢ

   26.《Moby Dick》,Melville,Jonathan cape Eleven gower street,Lodon,The library edition of Herman Melville's works,First published,1923,Printed in the USA

一、这两日的收获

我要讲的是这两天的两个中午,饭后经过旧书店所淘得的旧书和心得。有得有失,但我以为“得”是主要的,是九个指头比一个,那欣喜、充实感、占有欲、求知欲等等,应该不下琉璃厂的书痴。

  昨中午在第一家店购书2本:

  1.《红与黑》(典藏本),(法)斯丹达尔著,郭宏安译,译林社,98年1版5印,定价19.5元,精装硬皮478页。 更早的版本有郝运译的(上译社),张冠尧也译过(人文社)。在法国和中国都是相当有名的书。

  2.《高老头》(名著名译插图本),(法)巴尔扎克著,张冠尧译,人文社,03年1版1印,定价12元,222页。 最有名的版本是傅雷译的(人文社),王振孙(上译社)、韩沪麟(译林社)也译过。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两本老板开价10元。以3折为理由,9元购得。

  第二家店的旧书更丰,质量也较高,老板讲自己在别的旧书店看到好的,也曾经买回来过。这应该是个很精的书商了,价格自然也就不菲。贵的原因还有一个,据他说,他主要是在网上卖书。是摆着台笔记本在那。我后来上网看了下,有些旧书的平邮运费就要5元,堪与书媲美。有本《啄木鸟》杂志的创刊号,32开绿皮本,开价8元,因为我不事收藏,所以作罢,买的书首先是我自己要愿意看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民国时最有名的神侠书,90年代初较粗劣的版本,开价10元,嫌贵没买。也不后悔,有一面之缘也不错。最终购得8本:

  3.《坛经》(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北京燕山社,97年1版1印,定价9元,小32开,236页。 这是个较差的版本,中华书局的应该比较好。此社还出过不少外国文学名著,冯骥才以前在一篇文章中不点名批评的可能就有这个。

  以下三册散文集大概是一套丛书中卖剩的一部分,我都买了来,是湖南文艺社,省级社中较好的一个文艺类出版社。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浪潮在书的封皮上就能反映出来:艳俗。

  4.《静观人生》,丰子恺著,93年1版2印,定价4.3元,365页。 三本中这一本我最喜欢,诗意,淡定,脱俗。

  5. 《雅舍菁华》,梁实秋著,92年1版13印,定价3.6元,287页。 从印刷次数上看,这一本可能很畅销。梁实秋对吃很精通,小时候他爸爸就带着他吃遍了北京城。

  6. 《人生的盛宴》,林语堂著,92年1版11印,定价4.2元,344页。 林语堂用英语写了《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很了不起。

  7. 《荒野的呼唤》,(美)杰克#8226;伦敦著,蒋天佐译,外国文学社,81年1版1印,定价0.31元,112页。 译者是位老翻译家。外国文学社现已不常见,大概是人文社的副牌,当时可能是以期更有夷狄之分。

  8.《茵梦湖》(普及本),(德)斯笃姆著,杨武能译,译林社,98年1版1印,定价10.8元,317页。 杨武能是冯至的学生,译著颇丰。由于是普及本,字便很小,但对我而言只要是全本就行了。

  9.《母亲》,高尔基著,南凯译,人文社,75年1版2印,定价1.03元,415页。 关于译者,我有一个疑问,以前人文社有一个版本是夏衍译的,文革前一直出版,文革中译者换成了所谓南凯,而在网上并无此人资料,是否是因为夏衍这一名字在文革时不适合出现在书刊上?现在人文社的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中的《母亲》,译者又写作夏衍。我也没有去比对这两个不同译者名的版本,通过读秀数字图书馆应该能找到答案。

  10. 《世界名文名诗经典故事》,丁鸣等主编,花城社,95年1版1印,定价14元,562页。 这是本适合青少年读的故事书。漓江社、花城社等都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较好的文艺类出版社。

  以上8本20元。基本上没讲下什么价。

  今天中午又去了一家旧书店,很僻静的所在,老板娘讲很久没开门了。我也知道那里是没怎么开门,今天可能是太阳好,虽然天气凉,但有三个老头老太坐在屋外晒太阳,老太两个便能叽叽喳喳,老头却在一边静坐不语,仿佛一座减缓时光流逝的黑洞。其实我来此处主要是找那本《消闲四品》,大概去年底在此见过,是一些现当代文人大家关于吃喝玩乐的散文集,只是当时认为讲吃喝玩乐的文章没什么意思,就没买,但那时去了两次都还是犹豫动摇过,印象比较深,一直不温不火的放在心上。上个月却在校图书馆借到了此书,封面已破,蒙上了牛皮纸,想必很受欢迎,我读来也很有味,是较有永恒价值的书,很合当今休闲的大势。网上评价也不错,有个人还在豆瓣网上讲,天天放在枕下看,翻了好多遍了,爱不释手。大概那吃喝也颇可意淫一番。听得我心痒痒,很后悔那时没买。今日去,其实对书还在那,并不抱大希望,只为了结个心愿,可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真是一切皆有可能。买书13本,其中有些类型的书我在好几年前的旧书摊上还常见,现已不多见了,可谓捡了漏。

  11.《消闲四品》,张文宽等编著,湖南人民社,95年1版5印,定价14.5元,692页。 书虽有灰迹,但并无字迹,真是有缘,第二次握手。老板娘好像在那带着两个孩子吃饭,讲这书要8元,讲当时我们的工资也只有十几块。且不管工资真假(虽然应该是假的,可能一般人的工资都有百把块),但经她这么一说,她又有点下岗职工的状貌了。

  12. 《漫步遐想录》,(法)卢梭著,徐继曾译,人文社,87年1版2印,定价0.85元,135页。 从书皮来看,棕灰色,有白色的点条,大概是人文社的丛书中的一册,以前见过巴尔扎克全集也有类似的封面。

  13. 《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著,方原译,人文社,78年1版1印,定价0.77元,278页。封面古典,绘有绛色的嵌有花纹的大框,简约素雅。

  14. 《情爱论》(文化生活译丛),(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京三联(全名为生活#8226;读书#8226;新知三联书店,而沪三联的全名叫上海三联书店),85年1版2印,定价2元,443页。 出版社的前身之一是邹韬奋的生活书店,以文化生活著称,这“文化生活译丛”便也是题中之义了。此社的人文类书籍确实很多,颇合高级知识分子的胃口。

  15. 《海滨古宅险情》,(英)阿加莎#8226;克里斯蒂著,金人逸译,天津人民社,80年1版1印,定价0.61元,240页。 作者是侦探小说的大家,其《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脍炙人口。

  以下是几本小书。

  16.《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典文学小丛书),魏金枝编写,程十发绘图,沪少儿社(全名为少年儿童出版社),79年3版1印,定价0.35元,168页。 这是本寓言故事集,记得家中还有一本《中国古代笑话》,书皮的风格是一致的,属于同一个丛书。程十发是连环画、插图的大家,另外还有丁聪、华三川等人。家中还有《四世同堂》(丁聪插图)、《上海的早晨》(华三川插图)。

  17.《狐狸的“真理”》, 金江著,京少儿社(全名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79年1版1印,定价0.19元,86页。 这是本动物寓言故事集,插图也很多。

  18.《乌孜别克族寓言故事》,魏泉鸣等整理,甘肃人民社,79年1版1印,定价0.21元,85页。

  19. 《豹子哈奇》,李迪著,沪少儿社,83年1版1印,定价0.30元,109页。 讲的大概是云南哈尼族的一个故事。

  20.《台湾民间传说》,肖甘牛等整理,福建人民社,80年1版1印,定价0.32元,76页。 讲了《日月潭》、《浊水溪》等十个故事,书皮上的彩画很漂亮。

  21.《亚非民间故事》,严永通等译,陕西人民社,80年1版1印,定价0.30元,146页,小32开。 书皮上画着一位棕黑肤色的长发少妇,可爱的小女儿被抱起,小脚踩在妈妈的胸前。

  以上几本书也使我联想到一位妈妈,封底有购书章“长沙市新华书店”或“长沙市新华书店 五一部门市 少儿”,那位妈妈现在已是奶奶或外婆了吧?而小孙女一家是不是去了国外?前些年儿子或女儿邀自己也飞过去住,便把这些书当废品处理了? 这几本书都没有拼音,即便有,对于很小的小孩儿来说应该也不会,大概还是需要听妈妈讲故事。小时候母亲也给我买过《宝宝睡前故事》,但好像没讲过几次,只是对那黑线条的插图还有些印象。那书当时觉得又厚又大,前两年翻来一看,也是一般,泯然众人矣。我觉得愿意买这些书很好,等到我的孩子能听故事的时候大概是十年之后吧,那时我会照着这些书讲故事给孩子听吗?孩子他妈会吗?孩子愿意听吗?还是上网去了?……

  22.《传奇文学大观(一)》,白海珍等编选,花山文艺社,87年1版1印,定价0.8元,161页。 里面选了四个故事,其中只《轰动日本的“赵氏遗产案”》的作者叶永烈,是知道的,很有名的科幻小说家,家中有本他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最近钱学森逝世后,他在一篇文章中称钱为“航天元帅”。

  23.《竞技世界》(五角丛书),沈德纬编著,上海文化社,87年1版1印,定价0.5元,96页。 五角丛书又分很多辑,是套规模较大的丛书,但都是小册。

  编号为13-21的11本书老板共开价25元,我看讲不下价,便让她凑了编号22和23两本书给我。

  以上这些书在我毕业后的归宿怎样?还不得而知。以前北京有个老教授讲,我为什么留京当老师了呢?因为在这读完大学后,积的书太多了,舍不得扔,自己也便留在这了。这也可谓亦真亦假。 如今的文凭贬值,一日千里;书也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三个方面就可要了一个工薪家庭一辈子的收入:上大学、买房、看病。

二、中国期刊史话

  (1815-1954年)

   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

   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 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 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 ,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一月之书——记2007年1月购书3册及所得赠书26册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到186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达32家。1890年发展到76家,到十九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200家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报刊出版业。其中以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刊期最长,了行最广,影响最大。《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8日创办于上海,后来成为外国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刊,1907年停刊。辟有政事、教事、杂事、格致等专栏,鼓吹变法自强,对戊戍变法运动产生了直接的鼓动作用。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主编的《遐尔贯珍》(1853-1856年),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宗教月刊。由徐寿及来华美籍学者傅雅兰在上海创办的“格致书院”出版的《格致汇编》(1876-1901年),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专论、新技术、博物新闻等栏目。

   少量画报和文学期刊的出现打破了宗教期刊的一统天下。中国最早的画报是在上海创刊的《小孩月报》(1875-1915年),是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兼有文字和图画的画刊。1877年申报馆主办的《寰瀛画刊》(不定期)和1880年上海圣教书会编印的《图画新报》,所刊风景建筑和仕女图片大多是西方过时的舶来品,代表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同时也影响好几家画报的上随《申报》附送的由昊友如主编的《点石斋画报》(1884-1894年)。神仙人物,市井小民,内外新闻,无所不画,颇受读者欢迎,这里应顺便提到的是,画报是中国早期期刊的一个重要品种。此后于1926年由伍连德创刊的《良友》画克勤克俭,以画面手段为主报导中外时事、科技日报消息、文化艺术、都市生活等内容,深受读者欢迎。此刊迄今仍在香港出版,在我国画报史上有自己的地位。

   本时期的文学期刊共五种。《瀛寰琐记》月刊(1872-1874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

  二、发展期(1896-1914年)

   从戊戍变法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间,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空前活跃。时代呼唤报刊,也产生了著名的报刊。近代期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束了外国人垄断中国期刊出版的局面,堪称中国期刊史的发展期。

   报刊传播观念的初步觉悟是本时期期刊发展的思想基础,而进步 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家的身份跻身期刊出版阵地,又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主体保证。期刊被他们视之为“国之利器”,并赋予鲜明的政治功利性。

   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是本时期两大重要政治运动,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也为期刊的总体发展规定了总体方向。这一时期的期刊数量较多,门类较广,涉及的学科相当普遍。如张元济主编的《外交报》(1902-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外交的期刊,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报》月刊(1901-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苏州东吴大学主办的《东吴月报》(1906-1928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就期刊类别来说,以传播新知识的科技期刊较为突出,以小说命名的文艺期刊初步繁荣,而以唤醒民众为宗旨的政论期刊异军突起,成为本时期的期刊主流。

  1、政论期刊

   这是中国近代期刊的显著特色。从期刊个体来说,政论成为每个期刊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期刊总体上说,政论期刊占了当时期刊的大多数,支撑了当时期刊的总体格局。梁启超(1873-1929年)就是本时期卓越的期刊编辑家,他主编的《时务报》旬刊(1896-1898年)吹响维新论坛上的号角。 戊戍变法失败后,他在日本横滨主编《清义报》旬刊(1898-1901年)、《新民从报》半月刊(1902-1907年),从异国彼岸发出变法图强的声响。《时务报》以刊载宣传变法的政论文章为主,同时登有上谕、奏折等,发行量由创刊时的4000份,增至1.7万份,创当时我国期刊发行的最高记录,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期刊。梁启超以这三大期刊为舆论阵地,发表《变法通议》、《新民论》等近百篇文章和专著,语言恣肆,或文或白,把报刊政论文体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时称颂,被誉为“时务——新民体”。

   此外,《知新报》(1897年创刊于澳门)、《湘学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国闻汇编》(1897年创刊于天津)也是改良派的代表性期刊。《国闻汇编》的主编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在该刊连载,向读者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同年11月创办《民报》月刊(1905-1910年)为其机关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想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孙中山语)。除《民报》外,资产阶级革命派于辛亥革命前后在国内外共创办了约120种报刊,其中期刊37种。

   《东方杂志》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后,断续出版到新中国建国前夕,此后曾在台湾出刊,但不久前停刊现将在北京再次复刊。开办的最初几年,以国际关系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期刊。《东方杂志》在数十年出版过程中,紧密跟随时代,顺时改革,编辑体例与编辑模式常随时代需要而改变,它在知识的推广、史料的积存等方面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2、留日学生期刊

   自1899年到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了30多种革命期刊。这些资产阶级革新派的政论期刊,几乎都为月刊。它们生在国外,发行国内,大都由留日学生同乡或同盟会在日本的各省分会主办,名称大多以省名命名,期刊内容、编辑者以及发行对象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期刊史上最早的一批地方刊物。其中以郑贯中主编的《开智录》(1899年)创刊最早,《湖北学生界》(1903年)是第一个以省份命名的刊物,而以《江苏》、《浙江潮》、《复报》、《云南》、《四川》、《河南》、《夏声》等刊物影响最大。

  3、妇女期刊

   从1898年到1949年,全国的妇女期刊共约600多种。其中戊戍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共50多种。1898年7月,《女学报》作为女学会会刊和上海女学堂的校刊创刊,标志着中国防大学历史上第一人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期刊诞生。该旬刊由梁启超的夫人李惠仙、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等人编辑,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到1911年武昌起义时,全国各地以妇女为对象的期刊达30余家。近代妇女期刊绝大多数出版于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主编人大多数是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妇女。提倡女学,讲论女德,尊重女权,反对缠足是其共同特点。其中丁初我主编的《女子世界》(1904-1907年)是辛亥革命前历史最长、影响较大的妇女节期刊;秋谨主编的《中国女报》文字浅显,言论最为激进,影响最大。

   1915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妇女杂志》,中华书局与之竞争也创办的《中华妇女界》,两者都是绵延10余年的大型期刊。它们固守着“家政”、“学艺”、“国文范作”等栏目,偏重于家庭医学、妇幼保健、家事整理等女学内容。1925年1月,主编章锡琛把《妇女杂志》第11卷第1号办成“新性道德专号”,招来新旧卫道士的非议,被迫停职,另办《新女性》(1926-1929年),继续号召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其战斗姿态激起社会反响。30年代中期,由“左”翼文化团体创办了《天津妇女》、《北平妇女》、《上海妇女》等追求进步的刊物。沈兹九主编的《妇女杂志》月刊(1935年创刊),也较有影响。

   中国共产党也很重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妇女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921年12月,王会悟主编的《妇女声》半月刊(1921-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妇女期刊,它把妇女解放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为妇女运动指明了新方向。它开辟了“评论”、“译述”、“通讯”、“杂感”、“谈话”等栏目,语言以白话为主,并采用新式标点,刷新了妇女期刊的出版形式和编辑方法。邓颖超创办的《女星》旬刊(1923-1924年),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刊》(1923-1925年)虽然分别作为天津《新民意报》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版发行,却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水平。王一知主编的《光明》杂志(1925-1926年),亢文慧等兴先后主编的《湖北妇女》(1925-1927年)及时的宣传了党的关于妇女运动的方针、政策。1926年,中共中央创办《中国妇女》,但不久停刊。直到1939年,《中国妇女》在延安复刊,才结束了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妇女期刊的历史。

  4、文学期刊

   以小说命名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大量兴起并发展成为辛亥革命前后期刊的一支劲旅,受“小说界革命”的文艺思潮的影响, 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期刊蔚为壮观,极一时之盛。从1902年至1916年,创办文艺期刊57种,其中以小说命名的期刊就达26种。刊名小说,却并非小说专刊。除小说外、戏剧(传奇)、诗文、政论及时事都在刊载之列,是以小说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其中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的《新小说》(1902年)为最早,影响最大。与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1903年)、吴趼人主编的《月月小说》(1906年)、徐念慈主编的《小说林》(1907年)合称晚清四大小说刊物。其他较有影响的有《新新小说》(1904年)、《新世界小说社报》(1906年)、《中外小说林》(1907年)、《小说时报》(1909年)等。这批期刊诞生在热情澎湃的辛亥革命前,政治功利性是其底色,追踪时代,反映现实,经小说“新民”是其主要的出版追求。用侦探、政治、武侠、家庭、社会、教育等杂彩纷呈、分类并不科学严谨的小说栏目刊登短篇小说,连载中长篇小说及戏剧是其基本的编辑手段。包括《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在内的一大批中外优秀小说就是通过这些刊物与读者见面的。辛亥革命失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减退,以游戏为宗旨的消遣娱乐性文学期刊大批涌现,垄断了文艺期刊出版。主要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1910-1932年)、沈瓶庵主编的《中华小说界》(1914年)、徐枕亚的《小说从报》(1914年)、王钝根主编的《礼拜六》、黄山民的《小说海》、李定夷的《小说新报》、胡寄民的《小说革命军》等。其中以《礼拜六》(1914-1923)最有代表性,是模仿美国富兰克林的《星期六晚邮报》而创办的,从刊名、刊期到内容都强烈地显示出都市性和娱乐性。所刊小说以哀情、艳情、凄情为多。《礼拜六》创刊号销数“达二万以上”,在200期刊物中,共刊载图片600多幅。《礼拜六》派文学期刊的编辑非常注意探察和反馈读者的欣赏心理凤娱乐性、趣味性、传奇性为中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栏目:小说、笔记、译从、诗话、杂谈、灯谜、笑话、歌台、书苑、剧评等等;随着时序、世事频频转换推出名目繁多的专号:新年号、消夏号、中秋号、青年苦闷号、恋爱号、情人号、离婚号、妇女心理号、国耻号等等;印刷、装帧也力求花样翻新,吸引读者。功利性强的文学期刊的衰落的娱乐性、游戏性的文学期刊的兴起是辛亥革命前后,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念在文学期刊中的反映。

  三、壮大繁荣期(1915-1937年)

   1915年,《新青年》创刊,中国期刊史开始了现代历程。正如秋翁在《三十年前之期刊》一文中所说:“那时正值国家鼎革之际……定期刊物,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版。因为在那时候,举办一种刊物非常容易,一、不登记;纸张印刷价廉;三、邮递便利,全国畅通;四、征稿不难,报酬微薄;真可以说是出版界之黄金时代。”仅1919年和1920年两年间,创办的期刊就近100种,从1921年到1927年春,全国各类型的期刊共达500多种,超过此前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出版主要期刊的总和。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生机勃勃的期刊发展受到挫折,但从1932年起,又涌起一个波澜,几年间期刊持续增长,办刊热潮从文学刊物扩展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据当时的《文学》杂志估计,1934年,全国有期刊300多种,当年开始有“杂志年”之称,据《申报年鉴》统计,1935年6月底,全国期刊达1500种,除上海拥有398种外,南京、北平、江苏、河北都拥有130种以上,又据《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上记载,1936年,全国三日刊以上的杂志达1793种。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热心期刊出版事业,打破了前一时期社团学会办刊的单一局面。学会、社团办刊与书店等出版机构办刊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形成了期刊发展的双轨制。中华书局在1915年前后创办了《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中华英文周刊》、《中华妇女界》、《中华儿童画报》等“八大杂志”,其实都可以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期刊中找到它的对应刊物,即《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英文杂志》、《妇女杂志》、《儿童画报》。堪称近代期刊史上社办期刊的大对垒。

   这是一个期刊编辑在办刊意识上日渐觉醒的时代。编辑视角由期刊内容向期刊载体自身以及传播对象方面的全面转移,为现代期刊建立了新的生命机制。读者观念更新,作者队伍扩大,两者互相促进,使作者、读者、编辑形成了以期刊为中心的开放的传播关系,也使期刊真正成为面向广大社会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青年》首先采用新式标点和分段编排;《科学》首先采用横排,科学地构筑了以读者接受的视觉规律为基础的新型期刊版面,刷新了中国期刊的出版形式。商务印书馆掀起改刊高潮在1920年前后,所办期刊大多调换主编,期刊面貌焕然一新。

  1、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期刊

   1915年,陈独秀主编《青年杂志》(1915-1922年)在上海创刊,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是中国期刊史上最杰出的杂志之一。其前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激进民主主义的战斗旗帜;中期是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刊物;后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和中共中央早期的理论机关刊。

   五四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以《新青年》为核心,傅斯年、罗家伦主编的《新潮》(1919年)、北京救国会主办的《国民》(1919年)等刊物积极响应,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刘师培担任总编的《国故月刊》(1919年3月创刊)、梅光迪等人办的《学衡》(1922-1933年)、章士钊主编的《甲寅周刊》(1925年创刊)则举起复古的旗帜,反对新文化运动。而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体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观点的期刊,则先有王世杰主编的《现代评论》(1924-1928年),后有梁实秋等人的《新月》(1928-1933年)。

   在这壮大繁荣期,追求进步的综合性文化期刊也很多。胡愈之主持的国际时事半朋刊《世界知识》,1934年创刊于上海,销售数万份,很受读者欢迎。而以生活书店主办的《生活周刊》(1925-1933年)最有影响。它原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开始影响并不大。1926年邹韬奋(1895-1944年)任主编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的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中讨论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编排方法的新颖和相片插图的动机,也很注意。”由于改变编辑方针,注重社会和读者需要,改单谈“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为讨论社会为主,而出版形式又改单张为16开本,销量由二千份增至4万份,最多时达15万份,为当时全国期刊之冠,创现代期刊史的最高记录。此后邹韬奋又先后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1935-1941年)、《生活星期刊》(1936年)、《抗战》三曰刊、《全民抗战》(1938-1941年)等,他走过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步向革命的道路”,他是中国期刊史上从编辑理论和编辑实践上自觉追求“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的杰出的期刊编辑家。

  2、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在中国现代期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期刊的壮大繁荣昌首先是文学期刊的壮大繁荣。在文学期刊的总体规模上,以小说为主,散文(小品文)、诗歌等到门类齐全,同时,大、中、小型期刊综合发展。

   1917年到1927年,创办的文学期刊共143种。而从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不同的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的文学刊物52种。据茅盾统计,到1925年为止,更“不下一百余”。当时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期刊除《小说月报》外,还有《文学旬刊》(1921-1927年)、《诗》月刊(1922-1923年)等,其中《诗》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创造社出版了《创造季刊》(1922-1924年)、《创造周报》(1923-1924年)、《洪水》(1924-1927年)、《创造月刊》(1926-1929年)等。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陆续出版了《前哨·文学导报》、《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提倡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茅盾、郑振铎、傅东华等主编的《文学》(1933年7月—1937年11月)是30年代上海大型文学刊物中寿命最长的,云集了全国知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4-1935年)堪称大型文学杂志之最,16开,每期300多页。曹禺著名的戏剧《雷雨》就是在此刊发表的。鲁迅和茅盾是文学期刊编辑的楷模。茅盾着手改革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消遣娱乐刊物《小说月报》(1910-1931年),可称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编新纪元之举。1921年茅盾接任此刊主编后,大胆改革,封存了全部旧稿,以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研究会会员为主要作者队伍,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发表中外优秀作品,介绍中外文学情况。在革新内容后,第一期起销量大增,到年底已宿一万。1923年茅盾被迫辞职后,郑振铎、叶圣陶、徐调孚先后继任主编,继承茅盾的编辑传统,发表了巴金的《灭亡》、《家》等一系列优秀进步的文学作品。《小说月报》持续20余年,特别其后十年则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刊物。抗日战争期间,茅盾又主编了《烽火》、《文艺阵地》等文学期刊。鲁迅曾先后编辑出版了《莽原》、《朝花旬刊》等二十种文学期刊。以期刊为阵地,以文艺为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是鲁迅文学期刊编辑的基本思想。编刊肓人,通过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发现和培养新的力量,是鲁迅文学期刊编辑的重要特点。鲁迅编刊态度认真、严谨,讲究期刊装帧,不仅编刊仔细,还很重视“按语”、“编者附白”之类文字,说明红编辑意图,介绍刊物内容、作品背景情况。

  3、青年期刊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期刊

   到北伐战争前夕,全国青年刊物达50多种。其中一部分是在革命的思想指导之下出版的。中国共青团最早的一团刊是成都的《人声》、广州的《青年》周刊等。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刊物是《先驱》半月刊(1922年1月—1923年8月),恽代英、肖楚女士主编的《中国青年》周刊(1923—1927年)是团中央的第二个机关刊,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杰出的期刊之一,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动员青年反帝、反封建,在广大知识青年和一部分青年工人中有广泛的影响;在办刊形式上,图文并茂,文辞浅显;平均期发量1.2万份,最高达3万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又改名《无产青年》、《列宁青年》(华岗主编,1928—1933年),并曾用《何典》、《青年杂志》等伪装封面出版。在中央苏区,《青年实话》(1931—1934年)半月刊,也是党的很有影响的青年刊物。

   在进步的青年期刊是,赵景深、石民等人主编的《青年界》月刊,办刊时间久,1931年创刊,直到抗战停刊,复刊后又出六卷,直到全国解放,是一个生命力强、皮受读者欢迎的刊物。除文艺外,还有科学知识、医学讲话、书评、社会科学讲话等栏目。第一期厚达423页码,创中国期刊史上杂志厚度的最高记录。

   30年代的出版热点转向教育。《中学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以高中学生为对象,指导其文化学习的综合性月刊,创刊于1930年1月,由夏丐尊、金仲华主编。刊行65期后在“八·一二”抗战中休刊。其后曾在桂林、重庆等地出版《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抗战结束后迁回上海,上海解放初期改为《进步青年》。后又改回《中学生》,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叶圣陶于刊物上开设“写作杂话”、“文学偶谈”、“文章病院”、“文章修改”等栏目,发表了许多辅导青少年阅读和写作的文章。其销路之广,影响之大,为其他刊物所望尘莫及,。受其影响,刘林杰等人编的《现代青年》(1930—1933年)较有影响。1936年,叶圣陶等人又创办综合性课外辅导半月刊《新少年》,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指导他们的文化学习为宗旨。1945年,《新少年》在重庆复刊,改名《开明少年》。《开明少年》的《中学生》表现了叶圣陶等教育家、编辑家为青少年作贡献的业绩。受其影响,上海还办有《中学生生活》(田仲严主编)、《中学生时代》(葛柳辛主编)、《少年读物》半月刊(陆蠡主编)等。1938年,宋云彬在汉口创办的《少年先锋》,以经常刊登适合少年唱的歌曲和每期报导全国各地儿童抗日的文章为特色。

  4、科技期刊

   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期刊发展较慢。在维新运动期间,进步的知识分子觉悟到科技知识对于“新民”的重要性,开始创办综合性的科技知识期刊。仅1897年创办的就有:《通学报》(1897—1902年)、以研究外国语为主,分历史、物理、化学等科;罗振玉、蒋伯斧等主编的《农学报》(1897—1906年),在上海农学会主办,初为半月刊,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专业刊物;黄海澄主编的《算学报》以介绍数学知识为主;《新学报》则算学、政治学、医学、博物兼顾。从1900年到1919年,创办了一百多种科技期刊,门类广泛,包括专业科技刊物和综合性刊物,而以农业期刊数量最多,达29种。《地学杂志》(1910—1937年)是中国地学会的机关刊物,也是中国现阶段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文献。《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创刊于上海)第期都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对照出版,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是中国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学会。《气象杂报》(1915年创办于北京)是我国第一个气象杂志,也是某事我上最早的横排期刊之一。这些期刊大多以介绍科学知识和外国科技成果为主,普及性强,学术水平尚弱。但有的模式设置了图画专栏,配以照片宣传科技实况,促进了国人的科技意识。著名的《科学》是中国第一种综合期刊,1915年创刊于美国,1918年迁回上海,由中国科学社编辑出版。它传播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鼓励科学探讨,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至今仍然出刊,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学术期刊。

   早期的大学学报,如《清华学报》(1915年创刊)、《复旦》(1917年创刊)、《北京大学月报》(1919年创刊)等都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除文、史、哲、经等内容外,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的论著占有一定比例。

   二三十年代,自然科学期刊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科技期刊相继问世。如《中国地质学会志》(1922年)、《气象学报》(1925年)、《土壤学报》(1931年)、《中国考古学报》(1937年)等。综合性大学的学报开始文、理分刊。 如武汉大学在1930年既出了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季刊》,也出了自然科学学报《理科季刊》。另有理工科院校的学报如《东北交通大学校刊》、上海交通大学的《交通季刊》等是理工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北平大学农学院的《农学月刊》(1935年创刊)“纯以农学为范畴”、“专在农的方面着笔着眼”,除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外,比较注意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是当时发行量大而又有影响的科技刊物。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所迫,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纷纷内迁,科技期刊数量大为减少。大学生学报由30年代的401种下降到40年代的338种。天文气象方面的科技期刊由30年代的68种下降到45种。而且绝大多数的期刊出刊不正常,往往中途辍刊达数年之久。但各大学的自然科学学报,以及前中央研究院、地质部等编辑、出版的技术期刊,在此时期仍表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历史价值。

  四、艰难发展期(1937—1949年)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期刊进入艰难发展期。上海沦陷后,在期刊出版方面武汉、重庆、桂林先后起而代之。而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则既代表不同的政治区域,也作为不同的文化氛围规定了期刊的出版内容和文化风格。因此,坚持抗日、积极进步的革命期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反动派期刊,以及卖国投降的日伪期刊在这一时期同时并存,形式了期刊史上错综复杂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在期刊中深深地刻下印痕。创办的期刊,刊名多富有战斗性,火药味浓。如《前哨月刊》、《突击》等。新闻期刊迅速增多,如《新闻记者月刊》、《战地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周刊》、《青年记者》风行一时。在众多期刊被迫停刊的同时,不少期刊纷纷合并,除《全民抗战》(1938年7月创刊,由李公朴主编的《全民周刊》 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合并而成,生活书店出版)外,《文学》、《中流》、《文从》、《译文》四大刊物合并一个《呐喊》周刊(1937年8月—1938年10月,后改名《烽火》),先由茅盾、后由巴金主编。《世界知识》、《妇女生活》、《中华公论》、《国民周刊》四家期刊联合出版《战时联合旬刊》。这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而自动压缩,调整出版规模,反映的期刊工作者火热的爱国热情。在出版形式上,为适应战时的文化需要,期刊大多为加快传播速度而缩短刊期。以周刊、半月刊居多,也有三日刊、五日刊月刊;为携带方便,期刊压缩篇幅,缩小开本,小巧玲珑的袖珍型杂志流行一时,32开本已属大型,48开、64开颇多。就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进步期刊来说,期刊编辑们出版热情高昂,而印装工业及纸张材料却十分落后,出版期刊十分艰难,近乎瘫痪。期刊出版中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不平衡,是本时期期刊出版中的明显时代特点。

   国统区的期刊品种多、数量大,社会影响较广。进步期刊在物质条件缺乏的困境中求生存,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求发展。1938年5月,在武汉创办的中华全中文艺界抗敌协会机关刊《抗战文艺》,后移重庆出版,先后出73期,1946年5月停刊。在《抗战文艺发刊词》中,明确地提出创办本刊的任务是“使文艺这一坚强的武器,在神圣的抗战建国中肩负起它应该肩负的责任”。《抗战文艺》是贯串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艺刊物。此外,还有罗荪主编的《文学月报》、《学习生活》,李凌、冼星海主编的《新音乐》,杨述主编的《战时文化》,葛一虹主编的《新演剧》等。胡风先后创办的《七月》(1937—1941年)、《希望》(1945—1946年),以“和读者一起成长”为口号,并形成了“七月”文学流派。

   抗日战争开始后,党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事业,中共中央在各解放区都陆续举办的大批刊物其中以党中央所在地廷安创办的期刊最多。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于1939年10月创刊,毛泽东亲自写了发刊词。《中国文化》(1940—1941年)是陕甘边区第一个大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期刊,创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论文《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工人》月刊在1940年创刊,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八路军军政杂志》月刊(1939—1942年),由毛泽东、王稼祥等组成编委会,是自有中国工农红军以来首次出现 的人民军队系统研究评介军事政治工作的大型期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介绍八路军的抗日战绩和经验,对提高八路军的政治、军事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了《中国青年》(1939—1942年)。在晋察冀解放区出事了综合性刊物《新长城》、《抗敌周报》、《文化导报》等,由《抗敌画报》发展而成的《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影响较大的大型画报,晋察冀解放区的期刊有《华北文艺》、《抗战生活》等38种。在山东解放区,有《山东文艺》、《文化阵地》、《山东妇女》和《中国青年》(山东版)等。在华中解放区,新四军政治部于1939年创办的理论刊物《抗敌杂志》,远销重庆、桂林。

   当解放战争从局部胜利走向全面胜利,中国期刊发展史也随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五、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期刊事业以北京、上海为中心,又有了新的发展。新办期刊以社会科学类为主,自然科学类较少。新创办的著名期刊有《人民文学》、《红旗》等,复刊的著名期刊则有《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世界知识》等。1949年,全国有期刊257种,年总印数2000万册。1959年,全国期刊已达851种,为1949年的3.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3.75%。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从1952年的87种,增加到356种,增长速度高于社科类期刊。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期刊品种有所下降,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期刊数量又有所增加,1963年达861种,1965年达790种。

   中国期刊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期间却也出现了某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参差不齐,部分期刊办得不好,效益欠差,为此,有关部门正采取必要措施,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引导期刊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了一批质量较高、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的品牌期刊,如文摘类的《读者》、《青年文摘》,妇女生活类的《家庭》、《知音》、《女友》,文学类的《故事会》,时政类的《半月谈》、《辽宁青年》等。中国期刊将以自己崭新的面貌、独特的文化风格走向世界。

  撰稿 李频

标签: #史话 #中国 #期刊 #转载

相关文章

  •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分不清ADND和DND、或不知道PH、DMG是什么的新手,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ADD常用缩略语表”   魔幻世界之旅龙与地下城的故事   发表于大众软件CD杂志...

    2024-03-24

  •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大家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忆中有没有哪些猥琐的老师做过的龌龊之事?   1):大学时的摄影课中,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从外面聘来的在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头子。而且...

    2024-03-24

  • 求简短的红色故事?

    求简短的红色故事?

    简短的红色故事:王二小的故事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吴连长带着队...

    2024-03-24

  •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老徐头条巴黎讯(邢彦春)12月5日,主题为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举行。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024-03-24

  •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在他大三的時候交了一個學妹,兩個人一個帥一個美,   簡直是學校裡最強的一道閃光,經過了約半年的交往後,   男同學想說也該去見見女方的父母...

    2024-03-24

  • 闹元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汨罗古镇抬阁故事会

    闹元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汨罗古镇抬阁故事会

      湖南省汨罗市长乐古镇的抬阁故事会(国家级“非遗”)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杂技,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