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网文 > 开奥拓的男人(全)

开奥拓的男人(全)

发布于:2022-06-15 作者:admin123 阅读:64

  版权所有:苗子 原作   提交时间:2001-03-29 13:16:38

  注:

  1.这个是全部整理以后的,而且没有每次连载的P.S.,方便阅读吧。

  2.其实连载到一半时就有朋友提醒应该是奥拓而不是奥托,但为了保持上下连贯特别在网络上查找起来方便就没有改。现在全部改过来了。

  3.本人职业习惯,所以文章每看一次必有个把修改的地方,所以现在贴的和以前的多有不同。

  4.本人仅保留对本文的署名权,欢迎。稿费编辑可以自己开给自己或者请我吃饭。网络给了每个人说话而不是牟利的权利,所以网络上的东西应该是free的,想收费的话就不要发到网上,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5.因为本文是首先在新浪车坛贴出来的,时最好注明。

  6.笑一笑,今天天气不错,是吧:)

  开奥拓的男人

  (一)

  大部分男人比女人魁梧,大部分车比奥拓个大,所以一般只有女人开奥拓。

  这是我一哥们知道我买了奥拓后一段经典的三段论,其他人说一大段基本也是这个意思。男人为什么会开奥拓?别人,我不知道;我,没钱。我只买得起那种小车,而且还是分期。

  其实我也算个'老'司机了。96年还是上学的时候就在一个永远闷热的暑假和一帮年龄仿佛的学生上那种被称作是'马路杀手培训班'的暑期班。一个月下来,从学交规到路考马不停蹄,顺利的话开学初就可以拿到驾照。从此以后,我大概4年没摸过车,汽车,直到我买了这辆贝贝。

  大概从我能站起来的时候我就开始琢磨着买车的事。哦,不是两岁(人是那时候会站起来走路的么?),是去年4、5月份的时候,那时我刚刚从一次午夜酒后飞车的事故中恢复。那次事故永远地结束了我开始不久的摩托生涯。于是弄个汽车玩玩就成了我平淡生活中新的追求。

  我不是一个有钱的人,相反'量入为出'加上年轻放纵的生活真的让我成为'月光一族'。存折,啊不,工资卡上的钱一直和我知道的最便宜的车差一位数。我不是车迷,对那些我这辈子估计都开不着的车从来不感兴趣,眼见为实耳熟能详也就是北京大街上跑着的这些车子。所以,夏利和奥拓成为我的初选,又前思后想了一番最后决定买奥拓。因为我天天打车差不多都是夏利,铁栅旁狭小的空间、肮脏的车舱、各种奇怪的味道,以至看见那车我就烦。

  可能是上次事故的原因,家里对我操纵个什么东西多少有点心有余悸。虽然我早就独立生活了,但这样的事最好还是通报一声。去年年底,我先跟我妹说起这事的。她是个标准的乖女,最擅长的事就是学习考试,毕业一年就考过5门注(册)会(计师)但因为工作经验不够两年所以拿不到证书的主。

  '我想买车了。'

  '嗯。'

  '这事我想好久了。'

  '嗯。'

  '我现在一个月打车快2000了,大家都说我还不如买辆车呢。'

  '嗯。'

  '我想最近就买,办完手续刚好春节。'

  '嗯。'

  '那时车少,正好练手。过了春节就可以开车上班了。'

  '嗯,啊,你想买什么车?'

  '奥拓,我也就买的起那种。'

  '噢!就是那个'霹雳贝贝'?'

  我靠!我差点一头栽倒在马路上。记得当时我们忘了为什么在街上溜达,车水马龙。大部分时候我是看着路上奔驰的汽车说话,一面神往着不久以后我驾车的样子……事后证明,很多人对我那贝贝的概念都是'霹雳贝贝'而不是'都市贝贝'。真没想到那部倒霉的弱智儿童电影居然这么深入人心。

  '啊,对,都市贝贝,都市贝贝。'我又可笑又可气地说。

  '那你还不如买'富康'呢。'老妹一边乐一边劝我。我从来没想到学会计的她对车居然也这么了解(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她受当时男友的熏陶),反正在我们接下来的谈话中基本上都是她诱惑我买'富康'我'嗯'。

  后来我还真的动心了,甚至跑到车行把贷款手续单都拿回来了。那几天我拿着计算器算了又算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理由很简单,我不想改变我的生活。贝贝的月付和我现在打车的花费差不多,大体上我还可以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而富康就不一样了,我可不想过三年勒紧裤腰带的苦日子,为什么啊……

  大概对于所有在驾校学过车的人来说,那段日子都是充满酸甜苦辣的回忆,可以津津乐道,但绝不想再经历一次的那种。

  现在我能想起来的就是快两百号人在一个闷热的大礼堂上交规课,老师点名就点半个小时,而且上下午各一次,乐此不疲。第一次上课我还真听了听,从第二次开始我就带个Gameboy游戏机去了。

  因为是暑期班,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一帮青春年少的男女凑起来使得这个班很快变成恋爱速成班。记得我没上几次课就骑车送一个女孩回家了,她坐前面。7月的骄阳毫不留情地照在我们的身上,汗流浃背。两个年轻人无视酷暑兴致勃勃地有说有笑。几年后,当我坐在有空调的出租车里看烈日下骑车的人们时,我想,就算是个绝世美女我也不会再那样干了。热,就是热。

  至于交规考试那对于我这个学文科的人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只在考试前背了一个晚上就一切ok。考试时有两个人灰溜溜被带出考场,看样子都不是学生,而且因为是被警察带出去的,所以当时的感觉他们不是作弊而是犯了罪。

  考试那天下着小雨,考完的人被毫不留情地赶出考场溶入雨中。在考场出门的地方一个身材高挑的mm正犹豫着是淋雨还是和一帮人挤在屋檐下。我作了个邀请合伞的手势,她欣然加入。(唉……真怀念那时的自己呀,现在的我又老又胖还没钱,估计再有这样的事情会被拒绝而很尴尬的。)她是个野模,好像是外地的,比我大。那天我们坐驾校的班车一起回城,聊了两个多小时但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反正路程很颠簸,她不时靠在我身上,我甚至怀疑她有时是故意的。到了市区时已是雨霁天晴,她邀请我去她家吃饭,这回是我没敢去,找个借口溜掉。以后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我见她认识了或者说一帮男人认识了她,然后再也没落过单,而我那时充其量也就是个大男孩。

  等到上车以后就苦了,每天早晨睡眼惺松地爬起来赶驾校的班车,我小学时上早自习都没这么早过。来回各两个半小时的车程,这样每天有5个小时浪费在路上。啊不,我们打牌聊天来着。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那时如何在那能把人颠飞起来的车上玩的牌。而且早晨昏昏欲睡,下午精疲力竭。

  练车时的事也不用多说了,反正是各种问题都出现过。好几次要不是师傅一脚刹车我就开沟里去了。我学的是B本,有幸开的是1041而不是解放,那时我就觉得车小就是有车小的好处。考杆时变成了4个人一辆车,当时磁得跟兄弟似的,现在我他妈的都忘了谁是谁了。在驾校学习怎么说也是辛苦,就算是患难吧。所以可以有速成的友情,然后随着环境改变而更加迅速地结束了。

  考路时变成8个人一辆车,当时我们的师傅是车队的副队长,跟电视剧《起步停车》那师傅似的,教学严格、正直无私,从来没收过我们东西也没跟我们吃过饭。路考完了后我们送了师傅两条烟他都没要,大家只好自己分了。

  路考不太顺利,前面的老六挂错5档起步直接就歇了。接着我就毫无准备地上去了,临去时老大和师傅赶紧叮嘱,'别忘了先打着火!'操,通常都没有这个步骤的。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我顺利地挂到5档,接着警察就几乎是梦呓似的地说了一句'靠边停车'。我当时愣了一下才明白那是口令,而且前面就快路口了。车子几乎跟迫降的飞机似的唏哩哗啦地停下来,右边车窗都快蹭着路边的树枝了。然后我发现,车熄火了。

  突然间我觉得一切特别安静,似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跟着警察开始数落我,我一面点头称是一面在想完了,完了,怎么再熬7天这样的鬼日子啊。警察数落够了特不耐烦地赶我下车,我抱着最后的希望大声说了句'谢谢考官!'现在说起来都想抽自个大嘴巴,我他妈的觉得我以后肯定是汉奸叛徒趋炎附势那种人。不过装孙子的好处是路考过了,这就是社会。

  记忆中,路考回家的那天天空格外晴朗,也不觉得热。心情舒畅的我晚上去游戏厅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玩那部Daytona USA的车机。

  (二)

  大概是因为没采纳老妹的意见,那天跟老爸老妈说这事时她在一边听着一言不发。之前为了鼓动我买富康她甚至许诺愿意贡献出全部存款,那比我能拿出来的钱至少多一倍。我在心里又迅速地计算了一遍,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你买车还是我买车啊?'她不说话了。

  跟父母的通报会变成了我是不是应该买车的辩论会。

  老妈晓之以情,你毕竟重伤初愈还是打车安全,而且那小车看上去就肯定不禁撞。我说,谁买车也不是为了撞着玩的,那是碰碰车。况且您二老知道我一个月打车要花多少钱么?再说了,有车有有车的方便,咱不是在南城有处房子么,大家都嫌远懒得去住,有车就无所谓啦。等我这期房租到日子了,我就搬那儿去。

  老爸动之以理,现在正是汽车准备降价的坎上,而且新车上市的这么多,你就不能等两天?我说,汽车那东西是消费品,跟电脑似的,肯定天天降价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亏。去年买的电脑今年一半价钱都卖不到,而且件还都没处寻了,人家告诉你那玩意已经淘汰了。关键是你现在是不是需要,我现在就需要有辆车,而且我有能力自己买车了。

  如此唠唠叨叨了两个晚上,父母终于通过了我买车的动议。主要是话题总被岔开,从我现在的身体情况适不适合开车也不知道怎么就到了我现在是不是还坚持去健身房锻炼,以及效果如何,是不是该复查了,结果怎么样……从如今一辆贝贝卖多少钱到现在乃至未来的车市行情,以及入关后会怎么样,中国--世界经济形势,石油危机油价上涨……靠!我把帮广告部骗厂商上广告的本事都用上了。事后我发现,这几年的工作把一个不爱说话的我变成了一个话痨,啊不,是唐僧!

  可怜天下父母心,既然同意以后就开始各个方面帮我办买车的事。

  老妈把股市里的钱取了出来,跟我算和银行分期付款如何如何亏,利息加上信用保险一共会多付多少钱。这样吧,你跟老妈我分期得了,你交银行利息还不如交家里呢。我是那种办事怕麻烦的人,一想就这样吧,第二天就把准备首付的钱和工资卡一起给了老妈。到现在我也不好说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来跟银行分期一个月也就1k多,现在工资卡里5k多都给老妈了,如此下来估计年内这车款就还清了。感激之余不由有点郁闷,以后每个月的生活就靠那点乱七八糟的收入了。或许如此也让我放纵的生活多少有些节制吧。真是用心良苦。

  老爸找到一个以前的同事就是奥拓专卖店的。不过他人在天津分店,好在北京分店的人他也都认识,要买车,没问题。

  学本后第一次开车已经是一年多以后了。那时我在一家游戏软件公司,为自己纯真的理想奋斗着。当时我的生活特别简单,每天看的听的想的说的都是游戏。下班了大家在公司不走联网对战,虽然收入一般也没有女朋友但那真的是一段快乐时光。

  一天一个同事租了辆夏利,一帮人起哄似的冲了过去。轮到我开时好像也不紧张,按部就班地该怎么着怎么着。夜凉如水,灯光静静地洒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我沿着白颐路开了个来回。在过首体路口后有几个行人要穿行马路。我知道该用大灯晃他们一下提醒来车。但我压根没用过灯光,驾校里开车都是白天,好像也从来没教过。更别提车跟车的灯光设置略有不同,那是我第一次开夏利。结果是我的车灯一亮一灭地驶了过去,那几个行人大概看出不是新手就是病车,老老实实地退了回去,等我过去再过的马路。

  比较乐的是我们一个同事,那天下午在一段不宽的马路上,他发现对面来车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手忙脚乱起来。接着雨刷器就被莫名其妙地开动了,然后是更加的手忙脚乱开始画龙。对面车里的司机立马惊了,一直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才躲开我们的车。同事慌忙逃窜,估计人家此时正在问候他的母亲。

  后来又有几次开车的经历,但都极短暂。一次是一辆租来的奥拓,围着公司所在的小区转了个圈子。一次是公司里的一辆送货的中巴,就在一个小院里。刚起步,那车方向巨死,车子冲着围墙就过去了,车上的人开始纷纷跳车。我最后也没转过去,一脚把车刹在离围墙不到10公分的地方,然后在一片嘘声中红着脸开始倒车……

  以在游戏公司的那点收入买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同事中毕竟有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98年初的时候两辆捷达几乎成为我们一帮哥们的班车。

  买车中的一个同事也是学了本以后就没怎么摸过车的主,刚买了车的那几天,天天有几个哥们中午钻上他的车遛弯去。哪堵车往哪跑,哪人多往哪钻,练车么,呵呵。我们说好了,万一撞了,丫要牛逼,哥几个帮你打丫挺的,且一致指证是对方的责任。

  这种陪练活动我参加了几次,还好没出什么意外,最严重一次是在一个自由市场里轻轻顶了前面一辆三轮。下来一看,没找到撞哪了到底,一点痕迹都没有。蹬三轮的老农方欲发作,回头一看5个气势汹汹的小伙子立马老实了。哦,顺便说一句,做软件搞开发的很多年轻人打扮得比较前卫另类,充满艺术气息。我记得当时我们中至少有两个人是一头披肩长发浑身带着乱七八糟一堆饰物的那种。

  对于这样的训练我现在能想起来的经验就是,在闹市中想让那些近在咫尺却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行人自行车让路时,闷着离合给脚油比用喇叭管用,不过据说这招毁车。

  (三)

  去专卖店看车那天下了大雪,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1月6日星期六。

  早晨起来我才发现遍地银妆素裹,然后赶紧把身边睡着的那个上个世纪最后一个晚上认识的女孩叫醒。我知道,今儿这车肯定难打。其实我们昨晚聊了半夜什么也没干,主要是我觉得她想玩真的,这我可玩不起。在那个本来应该很热闹应该很温暖的晚上我特别孤独,所有可以性交的朋友都在陪她们正版的老公或者男朋友。于是去酒吧想嗅一蜜'世纪之交'来着,结果也不知道怎么着喝到早晨5点晕头转向各回各家。然后第二天我一封电子邮件把她侃晕,接着就变成了我躲着她了,用弗洛伊德过渡都没用,我把自个装的越俗越坏她越喜欢,结果我只好装忙。这让我有一种今年或者这个世纪都只会和女人失之交臂的恐惧。

  在风雪中无助地站了半个小时以后我终于还是坐公共汽车去的父母家,半道那个女孩下车自己转车回家,当时她特无所谓的样子并让我赶紧去和家人汇合办正事。这让我觉得特不落忍,但我知道我要是送她,耽误的就不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可能是一两年或者更多。她在车站挥手的影子渐渐消失在漫天大雪中,我那一片混乱的思绪慢慢回到买车的事上。

  雪中等车的感觉更加坚定了我买车的决心,并且我希望那是我最后一次乘公共汽车了。我受不了那种摩肩接踵的环境,这让我觉得有悖人权。而且这年头漂亮女孩坐公车的是越来越少了,身边越来越多是目光呆滞破衣拉撒进京务工的盲流。从前没钱的时候骑自行车,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有点钱就打车,公共汽车是能不坐就不坐。然而,每当遇到街边车站里那些一脸无奈翘首以待等车的市民时,坐在出租车里的我总不敢把目光与他们相对,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看到车辆来时大家争先恐后的样子,看到人挨人的车箱中大家茫然而又欣慰的样子,我只想到一个词,挣扎。

  计划是这样的,我先去父母家和他们汇合,然后一起去专卖店。我们约了老爸以前那个同事在那里见面。

  铅灰色的天空下我们来到一片雪白仿佛童话世界的专卖店,院子里停了几十辆同样看起来充满童话效果的小车,我知道不久以后它们中的一部车就属于我了。我从来没对汽车有这样的感觉,一种莫名的兴奋萦绕在心头,它推着我走进专卖店的大厅。

  我见到那个人时就知道他比我们家老头油多了。三十多岁的人,比我大不了一轮,可当着老爸我得叫他叔叔……

  叔叔特热情,说当年我暑假街上卖冰棍时还见过我呢。我是一点都不记得了,每天在面前晃来晃去的得有好几百人,就想着钱别数错了,还记得谁啊。叔叔带我们去见北京专卖店的主任,谈下来可以给我们的优惠就是免费加装中控防盗内饰等等。其实我对这些倒无所谓,主要我对车辆完全外行,我更希望他们能帮我挑一辆好车。作为熟人他们向我推荐贝贝,因为他们觉得王子加的那点东西实在是不值比贝贝贵的那5千块钱。对此我欣然接受,本来我就是想买便宜货。后来据我观察王子唯一的好处是附加保险杠以后正好挡住了后车牌,少了很多被拍照的危险。

  付款后发现我要的颜色(宝蓝色)没有贝贝只有王子,于是说好明天进几辆过来再挑。

  第二天挑车时就我一个人去的,人家把几辆蓝贝贝前盖打开打着车怠速让我听声,操,我哪听得出来啊。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一辆一辆煞有介事地听了几遍,果然阳春白雪之音,我辈不能属而和之。最后人家说了,就这辆最好,让我觉得跟夏天瓜摊上让摊主帮忙挑西瓜似的。反正我也不懂,那就是它吧。

  检查完车子后人家抄下车架号和发动机号填保单去了,我坐在刚刚属于自己的贝贝里一个人陶醉了一会。冬日的阳光透过车窗暖暖地洒在我的身上,外面的雪悄悄地化着,一切都那么恬静怡然。

  好景不长,98年春夏之交,由于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我所在的那家游戏软件公司渐渐陷入困境。悲剧是那么突然,我永远记得那天,本来应该发工资的日子,总经理宣布开全体员工会,这位我至今敬重的中年人噙着泪水告诉大家公司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就这样,公司事先没有减薪也没有部分裁员地突然GAME OVER了。我们像一帮毕业的学生一样互相留下联系方法纷纷怅然若失地离开了这个地方。我记得那时我兜里就剩下30块钱,但我已经顾不过来这些了。

  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公司的失败不是自己的原因,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没有用。相信公司里有很多人是这样的。第二天,我写下了让国内所有爱游戏的人看了都噙着泪水的《游戏的心》,至少在网络上的反映是这样的。然后晃晃悠悠地过了一个月,度过了24岁生日,本命年,他妈的。

  找到新的工作并不难,我做公司的媒体宣传时认识了不少媒体的朋友,他们介绍我去了现在工作的单位。但这一次,仅仅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已,以前,那是在实现理想,不是工作。

  理想破灭的打击让我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我开始玩上了摩托。为此我和书商合作出了本书,赚的钱就买了辆125的太子型车。那好像是8月下旬。最逗的是,那辆车的牌子就叫'捷达'。

  毕竟骑了十几年自行车,又会开车,对油离配合的道理也明白,所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可以在北大里的一个操场上开着那辆'捷达'兜圈子了。因为是暑假,操场上不多的几个学生好奇而又羡慕地看着我轰隆隆呼啸而过。

  哦,对,那车是样子货,排量不大但个头不小,所以看起来也很诱人的样子。另外那车居然也可以装电子防盗,有时我就坐在离车不远的地方,看有漂亮mm经过摩托时启动警报吓唬人家一下,嘿嘿。

  第一次摸这车时差点栽了,我没想到它那么重,车向一边慢慢歪去,我咬牙挺着眼看要歇。旁边教我开车的哥们眼疾手快扶了一把,要不我就真玩现了。那哥们就是如今已经一条街的飞宇网吧最早经营的三个北大学生之一。现在人家混得比我牛,IBM里爽着呢。

  开摩托是件很爽的事。至今我依旧觉得摩托是最好的个人交通工具。堵车时,它可以混迹于自行车中间;加速时,它比汽车快得多,再说城市里也开不了多快。灵活是它最大的优点,可以随处停车这点让今天开汽车的我怀念不已。

  开摩托是件很酷的事。特别是旁边有女孩的情况下,可以假牛逼一下。如果不带头盔的话,时速60公里就已经很有感觉,到80公里时眼睛开始难以忍受,开不了多一会就得把速度降下来。对于我来说摩托与其是交通工具不如说是玩具。我上班基本不用它,只有下班出去玩时才开着去。玩,什么都是玩,摩托、酒吧、女人等等充满了我那本来纯净得只有游戏的业余生活。

  开摩托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据说那车的机器是日本的,实际情况是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最可气一次是带扎了,后胎。那是个漆黑的夜里,我去青塔看一个朋友,回来的路上骑着骑着就觉得方向渐渐难以控制。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停下来才发现后轮胎瘪了。回忆当时的感觉真是欲哭无泪,骑摩托的样子很酷,但推摩托的样子很烂。黑灯瞎火的肯定也没辙,我把车锁在路边,第二天找了辆卡车送到修理部了事。为此我损失了车雨罩和包里一把大扳子。哥们说轮子没让人卸了你就知足吧。

  (四)

  1月12日周五验车。

  那是个半晴天,千古不变的阳光艰难地穿过被污染的大气把天空弄的混混沌沌的。大部分地方的雪都化了,仿佛人生一样,雪白纯洁过后便是黑色的泥泞。

  因为申奥,路边古老破旧的高楼被刷成奇妙的颜色,奇妙得让人觉得设计这事的人是幼儿园里的蜡笔涂鸦冠军。可能是缺乏经费,大部分楼只刷了临街的一面,令人想起改革初期那种脸上铺满白粉更显得脖子黝黑的时髦女郎。

  到了专卖店,见到了几个同样开奥拓的男人和女人。大家寒暄几句就开始各奔前程。不知道是因为我的住址还是泊位证的关系我得去京北所验车,在昌平,去那的就我一辆车。

  陪我验车的师傅让我去开车时我才觉得大事不妙。

  '我开?'

  '啊!你的车你不开,难道还是我开不成?'

  '我……我好几年没摸过车了。'

  '没事。'

  '我今天没带本。'

  '没事。这的规矩,我们不能开客人的车。'

  '那行,我试试。'我忐忑不安上车打着,热车。师傅站在前面冲我招手,他得指挥我先揉出这个小院。该起步了,我努力回忆4年前学车时的情景,左脚慢慢抬,右脚慢慢给油……不知道是新车离合比较高还是我太紧张了,我慢慢抬啊抬啊,油给啊给啊的车就是不走。发动机的声音渐渐增大,前面的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了,过来冲我一招手:'你……你下来吧你。'

  结果第一次上路我坐在副驾上,悠哉游哉地看着路边的风景,跟平常打车没什么区别。

  一路畅通,经八达岭高速向北,百葛路出口出来,不一会到了京北所。这段路程真的勾起我学车时的回忆,那时我在北方驾校,就走这条路,以后4年,我都再没有回到过这里。

  到了京北所我开始与我最不想打交道的人打交道,办我最不想办的事。师傅是一个好人,跑上跑下帮我办各种手续,除了我必须亲自去的窗口都是他帮我去排队办的。光大厅里贴着条的就有10个窗口,操,这是折腾人呢还是为了多创造几个就业机会啊。

  在我要去的那个窗口后面是一个学习雷锋却只学了冬天那种态度的中年女警,她正义凛然地盯着我那贴着大学时照片的身份证和我的脸反复比较,一脸狐疑。

  '这是你本人么?!'

  '是,是。'我陪着笑脸,'胖了现在。'

  真佩服陪我验车的师傅对一切能够从容不迫井井有条。拓号时也不知道怎么就省了笔钱,路检好像什么都没干就过了。验车时出了点小麻烦,第一次没有通过,好像是速度表的问题。师傅打开前盖折腾了几下再去验就过了,而我从头到尾都只有在一边莫名其妙地看着的份。

  其实进京北所没多久我就晕菜了,跟着师傅不停地转来转去,万分小心着别落下什么东西,另外还要填写各种表格。说实话现在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拿起笔来满脑子往外冒的都是拼音。我一边填表一边想着,什么时候这东西要是支持Ctrl-C和 Ctrl-V那该多好。

  历尽艰辛终于拿到一张让我们1月19日再来取牌的小纸片,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去的路上在高速路出口的收费站前我们被警察拦住。任凭可怜的师傅一脸无辜地分辩了半天也没用,我们的车因为没有移动证违章了,他作为司机被扣了5分。我塞给师傅200块钱告诉他要是不够罚的我再给你,其实这一切都怪他们那办泊位证的小子没有开移动证出来,而在此之前我压根不知道移动证是个什么东西。事后师傅叮嘱我一定别把这事告诉他们公司的人,不然他就会因开客人车而挨批扣薪,因这事违章而名誉扫地。我答应了,连父母都没跟他们提。

  有车,摩托;有房,租的;没有理想,只有生活。'开着摩托泡酒吧,嗅个姑娘带回家'成了我那时周末生活的真实写照。像很多在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一样,白天我麻木地在单位工作着,甚至经常加班到夜里,而周末的晚上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我经常去的那个酒吧--民谣。

  民谣?!。……我在这个词后面可以写下各种符号,大概97年起民谣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几乎每个周末和每个心血来潮的日子,我都是在那里度过。我经常孤独地闪进民谣,我经常郁闷地踱进民谣,我经常兴高采烈拉帮结伙地冲进民谣,我经常拿着头盔扮作酷样地走进民谣。我在那里醉过,我在那里笑过,我在那里爱过,我在那里恨过……

  在酒吧里经常会认识各种女孩。在其他场所向漂亮女孩搭茬的行为对于我这把年纪的人似乎已经不合适了,但在酒吧里就让人觉得自然而然。一路狂奔来到酒吧已经是热血沸腾,酒精的作用更让人寂寞难耐。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我特别怕寂寞,怕一个人。唉,最寂寞的时候不是夜深人静,独坐空屋,看窗外星光灿烂灯火阑珊;最寂寞的时候是好友欢聚,单身还家,寂寂中耳边欢声笑语犹绕……

  我讨厌一个人回家,虽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这样的结局,但能让人牢记的事情总是不寻常的。比较经典的回忆是我和一个一起玩车的哥们在民谣喝酒。然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和边上的一桌女孩开始玩牌了。再清醒时一个女孩坐在我们那个哥们腿上,而另一个靠在我身边。最后是双双把家还(此处删去500字,嘿嘿)。大概是酒精的缘故,一切的一切像是放幻灯片,忽隐忽现。

  哦,对了,我那哥们是从前前导的同事。因为叫'仲南'而外号'种男'的男人。他玩车比我晚几天,开的是CBR250的趴赛。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他总是后来居上,比如玩摩托。还有泡妞时几乎每次都是我去搭茬,等大家玩到一起后下手最快最狠的就是他。有一次,我一下认识了临桌4个一起来的女孩,然后我们去Banana跳舞,不知道什么时候丫拉着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女孩跑到别的什么地方聊天去了(据他说是聊天而已,哼哼~)。害得我们剩下几个人在灯光闪烁群魔乱舞的迪厅里找了他们一个小时才不知从哪冒了回来。买汽车看来也是如此了,他喜欢的是桑塔纳2000,正为此奋斗呢。

  除了女人以外开摩托泡吧的另一种刺激是酒后飞车。

  在酒精的作用下我半夜在车公庄大街开到过130(当时可能更快,但表速到头了),还有一次别了一辆桑塔纳后以时速60左右急刹甩着后轮拐了一个弯。而说实话平时我开车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些动作都不敢尝试。酒壮松(尸从)人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你喝下半瓶沾边或者3扎百威6个陶可拉泡以后,你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去吧台取回你的头盔,在众人的注视下慢慢走出酒吧。跨上你心爱的铁骑,让马达发出震人心弦的轰鸣,把头盔歪歪的挂在后面,甩甩头发,刹那间尖叫着绝尘而去。夜风抚摸着你的脸,酒很快醒了;当本来安静的夜风在你耳边呼啸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心扉从来没有如此开放。在酒精的魔力下,在肾上腺激素分泌中,你渐渐感到人车合一,你用你的心灵奔腾在北京空旷无人的大街上。只有这时,你才会觉得这个城市是属于你的。她真美……

  (五)

  1月19日星期五,再去昌平京北所领牌照。

  还是上次那个师傅陪我去办理这些手续,所以事先他特别叮嘱我带一个会开车的人来,他是再也不敢开我那车了,呵呵。本来我就觉得对不住人家,自然照办。

  那天早晨,我和'种男'一起到的专卖店。他一看我那车就乐了。

  '这就是你那贝贝啊?'

  '啊,怎么着?'

  '呵呵,女人--'

  '滚--'

  都是好兄弟,谈笑间自然什么话都有。当年一起玩摩托的时候,他出事时是我送他去的医院,接着我出事时就是他送我去医院了。妈的,这也叫缘分么?

  种男一上车就开始数落我这贝贝,比如太窄,换档时总会不小心碰到副驾的腿。

  '你得这么想,'我分辩道,'这副驾位子上坐的要是个姑娘呢?'

  '滚--'这回轮到他这么说了。

  其实我倒从来没觉得贝贝小过,即使是种男一米八的个头坐在里面也不觉得怎么样。我一米七七,正好。不过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坐在后排是什么滋味。这车目前走过的里程中90%是后面没人。通常前面的两个位子都是向后顶到头的。

  一路上,种男都在不停地作墩墩教导状,介绍各种行车技巧和情况处理方式。可让丫逮着了,他是装甲兵学院毕业的,号称开过坦克。平常他摸车的机会很多,要么这回我找他帮忙呢。还行,说归说,种男开车还是挺稳当的。不知是为了给我作榜样还是怎么的,一路上他可以说是安全礼让文明驾驶,同时给我这车下了个定论:你这车在路上就得让着别人,不然万一撞了肯定是你倒霉。操!什么事呀。

  办牌照比验车容易多了。拍号时,我特别快捷,连按两下几乎没有停顿。那个办理手续的年轻女工作人员一面低头填表还一面指导我怎么拍号呢。

  '我已经选完了。'我说。

  '啊?!'她略带惊讶地抬起头,可能我是这儿最快的一个。之前我见到一个三张多的大老爷们盯着屏幕上飞速变化的数字磨挤了半天才下决心拍第二下,跟抽500万似的,而且他还算快的了。

  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任何鬼神的。结果我拍到的号是3922。种男和同行的师傅想了半天也没想出这号有什么好的讲法或者不好的讲法来,最后也就是一句,还行。

  回去的路上是我开的车。总得有第一次,第一次就这么平静地来临了。

  开始时还行,比验车那次好多了,虽然紧张但好歹把车开上了路。开出几百米后我怎么看仪表板怎么觉得别扭,我问师傅,这中间写着个'P'字的红灯应该亮么?

  '嗯?'师傅从后面探头看了一眼,'手刹!你放手刹了么?!'

  我如梦方醒,还好是手刹没有放到底而不是压根没放,可那也给我心疼的……

  没多久就到了八达岭高速入口,那是个上坡,却必须停车领条,麻烦来了。

  熄火、溜车,新手坡起所有的毛病我都犯了。最后是种男帮我拉着手刹,勉强起来的。大冬天的,急出一脑门子汗来。真谢谢我后面的一辆大货车,从始至终它一直默默地看我在前面做出种种丑态而没有鸣一声喇叭。

  知道我是新手,而没有催我。这让我在以后驾车中从来不鸣笛催那些明显看来是新手的司机,因为我知道我也曾经这样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年你最早开车手忙脚乱时,你难道对后面那一声声不耐烦的喇叭声不心烦么?设身处地地想想,催促只会乱上添乱。

  打从玩摩托的那天开始,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出事的时候我异常平静,仿佛这一天早就应该来临。

  99年4月2日周五,刚刚忙完4期的杂志,晚上忘了为什么不爽我约了种男去酒吧喝酒。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交了个女朋友也正在闹分手,总之心烦得要命就是想去买醉。因为那天我准备喝醉所以根本没有骑车,但种男骑了。我们去的是北大那边的一个酒吧。

开奥拓的男人(全)

  喝着喝着,我也不知道哪来的一股邪劲特别想骑车去兜兜风。我要种男的车,他拦我也拦不住就把车钥匙给了我,然后到酒吧门口的烤串摊吃东西去了,其实那时他也喝得差不多了。现在想起来一切好像命里注定,那天我就是得出事,无论是我自己还是种男或者别的什么人,谁也拦不住。

  车开出去不到一公里我就在一段弯路上撞到了马路牙子。那是我第一次骑他的车,CBR的档位跟我的车不一样,我人在半空时都不知道当时是几档。

  一瞬间,我就躺在了路边的土地上,仰面朝天,星光灿烂。我突然间觉得一种解脱,所有的烦躁都无影无踪,心静如止水。夜里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我躺在那里一动也不想动,仿佛我本来就是躺在这里仰视苍穹。

  等我检查自己时发现腿动不了了,开始时我以为两条腿都折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也没有慌张,似乎一切都是预料中的事。我掏出手机给种男打了个电话,语气平静如常,'我摔了,出路口往北。'两个月以前种男刚刚给我打过一次这样的电话,那时我们从酒吧出来分手不久。幸运的是他仅仅摔折了一根手骨。惊人的相似是之前我们都有强烈的预感--今天要摔。

  这是我玩摩托后第一次出事故,应该也是最后一次。

  我被就近送到了西苑医院。当种男和出租车司机抬我时,疼痛波涛汹涌般地袭来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刚刚是开始。检查的结果是左腿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除此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伤处,骑车时我没带头盔,而头部居然连擦伤都没有。这难道也是命中注定?

  由于一时大意我没把这伤当回事,就在西苑医院做的手术,甚至手术前都没告诉我的父母。一个月以后固定钢板的钉子松动了,我终于不得不到积水潭医院再做一次手术。当时我的一个发小就在积水潭医院,甚至给我动手术的医生中有一个就是他的同班同学,以至后来面对大家'你为什么开始不去'积水潭''的责问时我无言以对。

  手术是半身麻醉,我非常清醒,知道他们把我的腿切开然后用一段钢板固定,并在骨头上钉了11根钉子,但却一点知觉都没有。那种体会让你觉得自己从来就没有过下半身。闲的没事我开始小声唱歌,这让在场的医生觉得哭笑不得。手术时我的血压和心跳一度不正常,他们不时询问我的情况,看我是否还清醒,每次我都回答:'我还活着!'

  虽然我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但二次手术造成的结果就是骨头恢复得特别慢。伤筋动骨一百天,我却在床上躺了几乎一年,一年以后的4月才刚刚从拄双拐过度到单拐。每次我回忆过去时,总会觉得生命中消失了一年。这一年和以前以后的生活都不着边际,仿佛是我人生的外传。

  在积水潭住院的时候同屋6个病人,中间还先后换过几个,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因为车祸。在那一个月里,我上了一生中最深刻的一段交通安全教育课,所有的事例都活生生地发生在我自己和旁边的人身上。我发誓再也不酒后开车,并且最好别开别人的车或把车借给别人。其实我自己早就无所谓了。我爱过,我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么?但我永远无法忘记那给我的家人和朋友以及其他关心着我的人带来的不幸和麻烦。特别是我的亲人们,他们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觉得一辈子都难以偿还。如果非要说活着得有个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的话,那就算是为了他们吧。

  (六)

  领牌的那天下午,我们去修理厂装饰我的贝贝。一路上车都是种男开的,他不断怂恿我开车。我知道自己现在什么水平,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恶语讥讽我都严词相拒婉言谢绝。

  在修理厂我们碰到一个开银灰色桑塔纳2000的少妇。风姿绰约的女人加上宽大的桑塔纳让我们这两个加上贝贝的大老爷们略显滑稽。两辆车是挨在一起装饰的,所以我们也很快挨在一起聊天。开始时大家都是说车的话题,桑塔纳2000是种男的理想,因此说起那车来琅琅上口如数家珍。一时间让我觉得那车仿佛是种男的,而在边上听得如痴如醉的女人是丫的小蜜。

  我无心泡妞忙着挑答应送我的车饰。那少妇一边听种男海阔天空,一边不时咯咯笑着跟我抢这抢那。果然成熟少妇不是天真少女,聊天归聊天,该干的事她一样没落下。那儿唯一的一个淡黄色方向盘套就被她先下手拿去了,剩下的一个是绿色的,种男像发安慰奖似的笑嘻嘻地把那个绿油油的方向盘套套在我车上。我看了半天实在觉得别扭就又给摘了,这让我未来的两个月里不得不经常握着冰凉的方向盘上路。

  那少妇挑了一个档位锁,这个可不是送的,所以我为了省钱只买了一个方向盘锁。那东西沉甸甸的,拿起来特顺手。我挥舞了几下,一面想万一发生纠纷时这东西倒是实用。已经好多年没进行那种运动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哥几个聊天话题从谁打架特牛逼变成了谁挣钱特有道。

  我试锁时种男过来说那东西不顶用,人家会直接把方向盘拽下来。

  '你给我歇,'我装作特深沉的样子,'这东西的作用就是让人家看到这儿有把锁。'说着我看了一眼那个少妇,她果然噗哧一声乐了出来。

  '你想啊,本来贝贝就卖不了多少钱,再偷起来那么麻烦,估计贼也就不惦记了。'

  '靠,谁偷你丫这破车呀,怎么着也得是2000啊'种男一脸坏笑着逗那女的……

  几个浑身油渍的汽修工忙着给我们装中控防盗座套地胶什么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把桑塔纳拆了一个左前门而把我的贝贝大卸八块。

  '你这车四个门都得拆,她那个本来就有就不用了。'一个汽修工一边FORMAT我的贝贝一边如是说。妈的,这也有差别。

  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然后自顾自地去外面晒太阳。冬日的阳光有气无力地洒在我身上,看着贝贝、种男、少妇、汽修工……我忽然感到时光不在心灰意懒,摩托和少女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而新的生活就那么现实地摆在我面前。我点着一根烟,看着生命如香烟一样义无返顾地缩短,激情如烟雾一般无形缥缈地消散。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认为这辈子只能向张海迪学习了。第一次复查时还以为自己当时就能蹦达蹦达地回家,后来就渐渐习惯每个月去复查,看那基本没什么变化的X光片,然后继续拄拐回家往床上一躺再也不动。春去秋来,日复一日,上班的时候经常知道是星期几而不记得是几号,而躺在床上时往往连星期几也不晓得。

  头儿对我不错,不仅支付了差不多全部的医药费还让我继续工作,甚至不用上班每个月还能拿一千多块钱工资。这让我庆幸自个是用电脑工作而不是其他。每天就是玩游戏、工作和上网居然让我的生活充实而忙碌。

  在那段时间我学会了做主页,并写了无数关于游戏的文章。我甚至开始在网上认识陌生的女孩并和她们神侃闲聊,而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屑一顾的事。我向来认为在酒吧去泡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女比在网上来得保险,不过去不了酒吧拿网络替代一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电子邮件加ICQ杀手,一般的女孩三封邮件内都可以让她对你心仪不已。聊了一段时间以后她们通常会想看你的照片同时把自己的发过来。这往往是决定是否与她们继续聊下去的时候,同时让你一段时间内把Photoshop、Photofantasy、Photostudio、Photoimpact等等各种档次的图形处理软件用得滚瓜烂熟,并为自己从前没有照过艺术照而后悔不迭。

  当渐渐能拄拐活动以后我像疯了一样地往外面跑,仿佛想把一年损失的青春找回来。春节放假时我让朋友陪着,一个星期去了五趟'金永',一个北京为数不多的没有小姐的歌厅。酒吧自然也不能少,有个朋友陪我去酒吧后在网上如是写道:

  '那一时刻,我觉得苗子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拄着双拐的人泡酒吧是多酷的一件事啊,虽然这完全不是计划中的,大概不会有人为了泡吧打折自己的腿,谁知道,这代价确实大。那一时刻我忽然想起了前两天在论坛上看IU贴的周星驰的剧本对话,而且在脑子里大致改编了一下:……还泡酒吧泡到架着拐这么有突破性,不必喝啤酒也够酷的了!……'

  虽然渐渐康复,但摩托已经永远从我生活中消失了。事实上为了平息'民愤',我那辆摩托当时就卖给了一个哥们。有时候,种男会骑着他的新摩托过来看我。那是一辆400的巡航车,每次来的时候都让我家住的那片楼群好像过喷气机一样。而他走的时候每次我都会望着窗外的天空,呆呆地听着隆隆声渐渐远去,一脸茫然。

  (七)

  自从种男把贝贝帮我开回家后,车在那停了整整三天。

  和所有刚刚有车的人一样,那几天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满足。我每天不时从七楼窗户里鸟瞰着我的贝贝,心痒难忍。每次听到楼下警报器响起的时候,无论在做什么我都会瞬间移动到窗口,目光锁定在我的贝贝上。这样的事甚至经常在半夜凌晨发生,开始的一段时间几乎让我神经衰弱。直到我可以从楼下各种各样的报警声中分辩出哪个是自己车的,仿佛狗主人可以从一片犬吠声中轻易地找到自己的小狗。

  同时很快我发现自己是个理性或者胆小的人,特别是那次事故以后。我每天打电话给常开车的哥们,让他们过来陪我练车,但在此之前,我决定说什么也不自己去开那车。

  北京的春节越来越平淡了。回家过年的外地人和出外旅游的北京人让这个城市除了机场火车站以外,别的地方都空空荡荡的。因为买车和越来越懒惰的性格,我没有安排旅游。每天就是和从国外回来过节同样无所事事的朋友玩游戏、泡酒吧、上歌厅……这让我觉得春节就是无数个加起来的周末。

  站在自己的车前面打车大概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反正当时跟我一起的那个哥们没少挤兑我。

  '靠,晚上不是要喝酒吗!?'我一般这样分辩。

  '嘿嘿~'哥们知道我的过去,干笑两声不说什么。

  那几天通常我们去西单华威8层玩游戏机,然后到人家关门时去下面的乡谣酒吧。两个男人一边玩骰子一边聊天,很快那里的几个女服务员就认识我们了。有一个甚至敢上着班过来跟我们一起喝酒玩骰子。还好她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北京小妞,不是饭馆里那种木头呆脑的乡下打工妹。北京酒吧里玩骰子大概就是一种每个人5个骰子玩命摇,最后猜总数的玩法。因为常去酒吧玩这种游戏,我可以像电影《赌神》里一样把骰盅在空中摇起来,至于摇出几点来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不过即使这样也能让周围老老实实在桌子上晃骰子的客人侧目而视。和开摩托兜风一样,当你在空中摇晃骰盅发出哗哗声响的时候,那也是一种很爽的感觉。

  凌晨时分,我醉醺醺地从出租车上爬下来,看着楼下停着的我的贝贝,它是那么迷人,蓝荧荧的外壳在路灯照耀下发出诱惑的光晕,好像昏暗灯光下端着酒杯躺在床上冲你微笑的半裸美女。

  '明天我一定要上你。'我暗暗决心。

  终于有一个哥们晚上有空答应陪我练车。我先打车去他家,在他家附近请他跟他小蜜吃饭,然后打车去我家。这是我一过命的哥们,当年帮我打架胳膊折过一次,所以今天说什么我都不敢在他后面加'丫'。

  哥们帮我把车开到一段僻静的马路上,让我从起步停车练起。

  车咣铛咣铛地起来了。

  '离合别抬那么快!'

  车摇摇晃晃地画起龙。

  '换档别带方向盘!'

  车嘎然而止地停下来。

  '刹车别那么着急!'

  '我操,你丫真的学过车么?'车停下来后哥们又好气又好笑地说。

  我作势想了想,'我怎么记得那年咱俩一起学的啊,北方。'

  '噢--对,暑假。你后来就没开过车吧。'

  '差不多。'

  我也纳闷,记得以前开过几次没这么紧张啊,大概是因为自己的车吧。起步、停车、起步、掉头、停车……我在那段路上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练了一个钟头才勉强让哥们满意,然后把我带到一个地方练坡起。哥们一边教我开车一边讲他自己开车的经历,还有各种关于车的笑话。比如那个00544和44944的故事就是这时才听到的。有一点哥们倒是跟我一样,都说绝不在路上催新手。不过他和我的经历相反,我是感激人家没催我,他是刚开车时一次被催得都快急疯了。

  如此练了两个晚上,从起步停车到在路上溜达。除了一次右转回轮太慢差点撞上一辆停着的大公共以外倒没什么险情。大公共慢慢悠悠若无其事地开走了,我这才发现哥们的手都扒到方向盘上来了。

  '呼~'

  '呵呵,还行,我第一次撞车撞的就是大公共。'

  直到2000年春节以后我才开始正式上班,开始时还拄着双拐。

  每当有人问起'都这样了,你还来上班啊?'我心说,你还没看到我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时候呢。然后学着《不见不散》里葛优的台词说道:'我得生活啊~'

  4月份换成单拐,6月份开始在外面租房。在跟朋友的通信中我如是描述我那时的生活和感受:

  '虽然我又再次站起来了,再次开始工作了,再次从父母家里搬出去独立生活了。但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女朋友、工作上升职的机会等等实际的东西,还有朝气、追求、克制等等内心的存在。我变的容易满足,我变的空虚寂寞。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一切都是两个字,活着。活着而已。但我并不后悔,我从来就不会后悔。我依旧怀念过去飙车的感觉,心满意足地过今天的日子。人生,就像是摩托车,没有倒档……'

  摩托大概是永远不会再骑了,顶多就是在游戏厅里的摩托机上找回些过去的感觉。打车,依旧是我生活中主要的交通方式。

  最早打车是上学的时候,只打面的,且偶尔为之。在游戏公司上班时打车比较经常,但收入有限主要还是骑车。到杂志社后才开始每天打车的生活。这时北京的出租车已经没有面的,主要是一块二的夏利和一块六的富康什么的。

  尽管很多出租车司机会把车里车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我对出租车的印象还总是狭小、肮脏、充满异味……特别是那种已经在路上跑了几年的两厢夏利。

  其实不管怎么说打车还是很舒服的。上了车报个地名就什么都不用管了。是北京人,所以对司机怕堵车绕个弯多几块钱也无所谓;是北京人,所以司机一般也不会蒙你绕着三环兜一圈再把你送到目的地。

  都说北京的哥爱唠叨关心国家大事,其实也不尽然。但那种热情亲切大概是北京人的天性,我遇到的大部分的哥的姐都属于这类,说起话来客客气气京味十足。要不是遇到什么事他们也不怎么主动和你聊天,通常是开着收音机听着交通台专心致志地开车。

  交通台里经常会播报现在哪个地段堵车。播音员一口气报出大段长长的地名,让你觉得仿佛整个北京没有不堵车的地方。不过在路上久了大概应该习惯这样,对汽车排成长龙慢慢悠悠起步停车早已司空见惯。这段时候,你或者可以闭目养神小憩一番;或者可以打开手机呼朋唤友;你或者可以漫不经心地看着窗外的霓虹街景,观察旁边车里的漂亮姑娘;或者可以同仇敌忾地跟司机一起咒骂前面抢行的车辆,感叹北京交通的混乱……

  交通台里还经常播报各种寻物启事。都是在出租车上,丢什么的都有。不过碰到这样的事大概跟买彩票中奖的几率差不多,我是说五块的那种。打了这么多年车只捡到两次东西,一次是一个装满零钱的包,我问司机是不是刚才客人的,司机万分感谢地说是他自己的并找出里面的驾照为证。而这包竟然是放在副驾的位子上被我坐在了屁股底下才发现的,这司机也不知道想什么呢。一次是捡到一只很好用的签字笔,我留下了,用了几天不知道丢哪去了。不义之财难享,这话不假。

  夏天打车比较烦。北京出租车不许贴防晒膜,因此即使富康的空调在太阳直射之下也是痛苦不堪。冬天打车就舒服多了,无论什么时候车里都是暖烘烘的。而冬日里每天钻进自己的车都是冰凉冰凉的,这让我着实怀念了一阵打车的日子。

  开车之后慢慢讨厌起出租车来了。为了谋生,他们在马路上争分夺秒横冲直撞。原来打车的时候看见空车特别亲切,特别是天气不好时。现在,如果跟着一辆空驶出租得万分小心。一旦路边有打车人,它多半是一脚急刹一把轮把车停到客人旁边。要是幸运的话左边没车你可能来得及换线躲开,要是不幸的话你只有也跟着一脚急刹等着客人上车。无论是灯光还是喇叭都没有用,司机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很可能仅仅是为了10块钱,这些的哥的姐们就得拿自己和别人的安全冒险。生活,真的那么残酷吗?我不知道。

  这辈子我还想从事的职业只有两种,警察和出租车司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事想起这事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个,或许它们都是充满矛盾的职业吧。有时招人恨,也有时让人爱,就像我自己。

  (八)

  早晨醒来,屋子里亮堂堂的,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按下VCD机的播放键,屋子里立刻充满了'动力火车'咆哮声。这是我独居生活的经验,它能打消掉你醒来后任何不想起床的念兴。

  看了看表,才9点,还早。杂志社改10点上班的规定一度让我觉得生活真他妈的爽,老百姓就是这样,可以为一点小事欣喜半天。然后像菜青虫一样扭动着爬了起来,几乎是光着身子地走到窗户前,俯视着下面生机勃勃的世界。

  我的贝贝孤零零地呆在本来停满了车辆的路边,看来其他车子的主人都已经奔波去了。为生计?为理想?为权利?还是为迟到扣的那50块钱?

  楼对面是一个大学的侧门,我搬来时曾经对于这个学校的女生做出过各种遐想。但这个侧门似乎是靠近家属区的缘故,进出的除了汽车多半是从里到外都透着'麻木'俩字的中年人和可以大白天出来买菜的老头老太太。另外这个培养未来灵魂工程师的大学显然只重视灵魂而忽视了外表,少数难得一见的女生也都是长得比较安全的那种。不过想想从小到大接触过的各个女性老师,这个结果似乎也不出人意料。

  洗漱完毕整装待发,环顾我那乱的像猪窝一样租来的家。

  各种衣服零食堆满了门口的长沙发,上面还有两张最后一次复查拍的X光片。那就是我的左腿,10多厘米的钢板和11根钉子清晰地显示在乌黑的胶片上,我没打算拆钢板,希望那将是我一生的记忆。

  靠近窗口的地方码了一溜4升装矿泉水空瓶,农夫山泉--我煮方便面都用这个水。矿泉水瓶中间夹杂着各种饮料和酒的瓶子,这还是去年年底一个上海来的朋友住了几天帮我全部卖掉以后的积累。我每次倒垃圾袋时总懒得仍瓶子,理由是瓶子不会产生异味。

  窗台上有一层厚厚的尘土仿佛这里根本没有住过人一样,因为打夏天以后我就没有擦过那里。地面好一些,至少我一个月会擦一次。租来的房子,所以这样,要是自己的家应该会一周擦一次吧,我这样安慰着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家呢?我不知道,像歌里写的一样:我的家、我的未来、我的妻……我都不知道在哪里。

  在一楼的门口,我习惯性地为后面的老人多留了一会儿门。老人点点头说着谢谢,大概这年头能这样的年轻人不多了。我眼见的小朋友多半是飞扬跋扈扮酷另类的一代,鼓噪而来呼啸而去。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彬彬有礼衣冠楚楚的年轻人会住在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里和一样乱七八糟的内心呢?

  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脸上立刻升起了意气风发的表情,我微笑着朝向我点头的小店老板问好,一切都那么充满活力与希望,好像各种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里描写的一样。

  走出院门,来到我的贝贝前面。看着不远处那个等出租车的男人,用遥控器打开车门的样子让我的虚荣心稍稍满足了一下。大概那个男人也正对着公共汽车站里等车的人们满足着自己的虚荣心。

  发动着车子,空挡,我拿出掸子开始每天例行地清洁车身。北京春天的沙尘名不虚传,一个晚上车子上必然会有一层灰黄色的尘土。清洁主要是玻璃和反光镜,为了视野清晰我的车子里没有装任何饰物。男人的贝贝么,这和大街上挂满毛绒玩具的奥拓形成鲜明对比。我想我的性格中多少有点虚荣,不然为什么懒得清理房间却每天都要擦了车再走?

  上车,系安全带,戴上墨镜,换盘磁带,松手刹,看后视镜,挂档起步……每天如此这般走上生活的大道。

  各种各样的车辆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路上前进着,公共汽车、出租车、奥拓、富康、奥迪、奔驰……我和我的贝贝也在其间。人生的道路在面前平静地展开着,你总看不到路的尽头,眼前永远是其他车辆。慢下来的车辆被其他车子毫不留情地超过去,不一会便在视野中无影无踪。而通常我来不及关心它的命运,前后左右的情况总使我无暇分心。提速、刹车、看后视镜、换线……每个人每辆车都在向自己的目的地匆匆行驶着。

  后视镜中出现了一辆白色的富康,驾车的是一个漂亮的长发女子。我对着镜子笑了笑,虽然知道她根本不可能看见。不一会她向左并线和我开到了并排,然后目不斜视地加速而去。我只来得及瞟了一眼她的侧影和洁白无暇的富康车,看上去都很美。

  接着路过一个车站,我一眼就发觉等车的人群中一个穿黑色风衣的女孩,从一群人中迅速发现最美的女人大概是男人的本能吧。春天的阳光洒在她俏丽的脸上,略带无奈的眼神凝视着公车来临的方向。

  转眼之间富康和车站都从我视线中消失了,虽然我们都曾并排过,然后一个从我旁边,一个从她旁边,擦身而过……

  通常是一路畅通,所幸我到单位的路程中没有交通繁忙的路口。每次来到单位楼前空地的停车场时停车员总是笑脸向迎。

  '来啦,今儿早点,呵呵。'

  '呵呵。'

  什么时候楼下的这几个停车员就记住了我呢?仿佛我在这里停车已经年累月。我开车上班有多久了,两个月?好像从第二天起那个热情的停车员就让我开车的生活没有了新鲜感。

  10点上班,食堂11点开饭。不过一个小时里能做的事情很多:

  打招呼。

  讨论天气和最近的时事。

  看看昨天自动下载的电影怎么样了。

  收邮件,然后再挨个删除或回复,同时大骂哪个傻逼又发垃圾信。

  听音乐,放到那个CNMLB的歌时,跟着一起唱:CNMLB。

  接电话,'喂~他不在,还没来呢,你打他手机吧。'

  一个同事的显示器不时在蓝屏和黑屏间转换,'操!为什么啊?!'他抱怨道。

  '人品--'一屋子人同时说。

  11点了,又到了每天讨论去哪吃饭、吃什么、谁请客的时间。

  '今儿不去食堂了,你请我们吃饺子吧。'我对着一个同事说。

  '为什么啊?给我一个理由。'

  '你请我们吃饭需要理由吗?'

  '操~'

  一日忙忙碌碌是是非非。

  待到夕阳西下之时,办公室里开始充满战斗的声音,这被我们称作'饭前运动'。

  '走!走!一起上!'

  '红色的医生,想什么哪?!跟上来!'

  '小心Lurker!赶紧照一下!'

  人类枪兵阵亡时撕心裂肺的惨叫夹杂在各种武器的轰鸣之间。每个人都盯着屏幕,双手让鼠标和键盘噼啪作响,大家专心致志地操纵着游戏里的生命,仿佛在现实中操纵着自己,一丝不苟。

  夜幕降临了。

  钢筋森林被灯火装饰得如梦似幻。在灯光的作用下,白天坚固冷漠的建筑物变得柔和透明,仿佛水晶之城。

  一千多万人在这个城市里忙着吃饭,忙着喝茶;忙着看电视,忙着玩电脑;忙着养家活口,忙着读书考研;忙着谈情做爱,忙着生儿育女;忙着独自加班凑点业绩挣点奖金,忙着好友相聚推杯换盏胡言乱语;忙着猜彩票收回扣投机钻营买汇炒股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忙着学外语考托福体检签证留学移民玩命开展香蕉工程……

  我漫不经心地在北京行色匆匆的大街上开着贝贝,毫无目的。去哪呢?开车后,酒吧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又不知道该去哪,每次都是转悠半天只好回家。到处是人,西服革履的,休闲便装的,面无表情的,春风得意的……

  大部分人都在匆忙地生活吧,从小开始上学,然后找工作,然后再上学,然后再找更好的工作……结果你对工作没有兴趣,对学习更没有兴趣。其实这都不是你想做的事,渐渐的,你连你到底想做什么都忘了,平平淡淡一生……

  大概出人头地的几率和中500万差不多吧,反正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何必再拿青春做赌注呢?谁真的会把希望寄托在中彩上么?为什么不平心静气地去过不给自己太多压力的生活呢?把中间注定白费的功夫去体会平常生活的乐趣……

  就像开一辆奥拓。

  它不大,但能载你在路上跑。

  它不贵,但总是亮丽的色彩。

  后记:

  查了一下word里文章的属性:

  创建时间:2001年3月1日 15:00:00

  全部编辑时间:4479 分钟

  我真没想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竟然用了70多个小时的时间来写这篇文章,这还不包括现在写'后记'的时间。本来准备一天一篇一周时间搞定的,主要因为经常在上班时间办公室里码字,时不时就得处理各种事情,所以拖拖拉拉这么久。

  首先感谢回帖的网友以及千百位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名字的点击我文章网友的支持。这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东西,也是刚刚来这个论坛发言。如果不是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中间好几次都因为忙碌的工作生活而放弃了。这在游戏论坛那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多不错的长篇文章连载都有始无终。

  特别感谢:(以回帖顺序为序)

  小飞flyguy、切诺基6420e、用_心_良_苦、安答、地球人都知道了、m9m、会员代码合法、老迷糊、fkax、二条、火马和火箭炮、6008790802、如梦如烟、卡米亚、撬边模子、张大千6452、二把刀子、汽车轮子飞了、oracle734、大众通用、sxs0727、胖警察、胖丁丁、看客123、x_ran、俘光掠影、华华洛夫、人头马1665、巫桑、alei0011、puck_f、无波、天津老白、无极变速、笨笨他老爹、尹之平、白肉猪、添加剂、yzbyzb、刀_子、也奇89

  还有飘雪,据说让我心动而写这篇东西的《小奥拓和女司机》就是她的大作。关于这篇文章,我们谈过很多。

  当然还有狸猫,文章写到一半时回忆让我自己又变得有点郁闷得不想继续。他的幽默让论坛里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开心的笑了一回。这年头,能让人开心的事应该珍惜。

  回帖中有两个让我特别触动。

  一个是:

  '苗子: - [点击数:55] 270 字节 6008790802 11:52:42 3月8日

  很高兴你还活着!你前几年的生活也是我曾经追求、梦想的生活,喝酒、泡吧、唱摇滚……是一种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圣洁却飘渺虚无的理想主义。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一切生活都变了,变得现实、满足甚至势利。不过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一方不为人知的圣土。希望你好好得生活!'

  短短数语道出了我那时放纵生活背后的一切。我想我们有相同的经历,只是我们开始那样生活的原因不同。我像个受伤的情人一样,害怕再次受伤而不敢再次把自己的喜爱和感情化作热爱和激情(……把几年十几年对游戏的喜爱和感情化作对游戏事业热爱和激情--《游戏的心》)。所以我沉迷,我放纵,在刺激中麻木自己,在空虚中追求空虚。以为人生就是这个道理,肆意地挥霍着青春……

  现在想想,没有理想倒不是什么错,但太放纵必然会有报应,呵呵。

  再一个是:

  '不是骂你,我觉得象王朔 - [点击数:49] 152 字节 刀_子 20:27:38 3月26日

  八篇连载我都看完了,写的不错。但我觉的有点不足。我不知道你真的空虚还是一不小心把自己写的很空虚,我不太欣赏玩世的人,做人做事,应该认真。也许只是文风如此。'

  难道说我像王朔就是骂我么?呵呵,我哪比得上王朔。

  说实话,我这个岁数的年轻人多少会受王朔影响。我很喜欢王朔,他是前辈。他的小说让我第一次觉得文学是可以那样真实的,真实的就像我身边的生活。尽管若干年后他的文章被我们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和同学骂得一钱不值;尽管后来我明白他的文章是他的生活,而对于我来说那仅仅是表面的真实。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我能看到的文学全是虚伪的东西或者和我的生活远隔千里的东西。王朔的小说在那时是和我生活最接近的感觉了。而越是接近,越容易产生共鸣。

  后来可能有很多人写得东西都有点像王朔,以至后来有好多人问我是不是看过谁谁谁的小说。没有,我好久不看小说了。如果说像谁那就像王朔吧,我学他的。

  把自己的生活真实地写出来,然后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就是我这篇文章的全部。在我看来王朔和那些所谓的职业作家的区别就是他没把自个那么当回事。什么作家呀什么文人啊,大部分都是无病呻吟的白痴!自己的生活不去写而非要去过两天别人的日子,号称体验了生活然后写出一陀东西来,蒙其他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的人于是自个就牛逼了就作家了。我宁可看完全虚构的东西也不愿意看那种无数文学表现手法打扮起来的貌似的真实。

  我想就是由于传统的传播垄断只能让少数人说话,少数人的言行混淆着所有人的视听,而网络大概是文学平民化的最佳途径,以后大概没有什么作家这种蒙老百姓的职业。人人都可以去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然后可以平等地写出来同周围的人分享。

  过自己的日子,写自己的生活。就这么简单。

  平淡的生活容易空虚,真的没有人生目标,我是一个非常空虚的人。

  我住的地方有电视、VCD、游戏机、电脑、漫画书、万智牌等等一切可以打发时间的东西,因为我无法忍受在家待着无所事事(但不知为什么就是懒得打扫房间:)。

  对于用平常心过平常日子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现代人对自己的压力太多了。本来生活中就充满了外界的压力,为什么自己还要给自己压力呢?给自己定下无数个目标,然后拼命努力忘却了自我。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呢?做每件事前想没想过是自己想做这件事还是为了什么?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在社会父母、老板老婆、同学同事等等周围一切不断给你压力的同时,你无法左右别人,能减少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吧。我不知道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不是写清楚了,大概比喻的成份比较多。

  我就是这样做的。我认真工作,因为要对得起薪水,但我从来没有去为了升级加薪而过分努力。我待人真诚,因为要对得起朋友,但我从来没有为了追女孩子而改变自己。我好好生活,因为要对得起父母,但我从来没有为了自己的物欲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也买彩票,呵呵,通常是一帮同事一起为之,他们说,小赌怡情。我生活就是这样,我常说我懒,甚至钱都懒得挣,更为了懒得挣钱而懒得梦想得到什么。生活是懒懒的,但很暇逸……

  再者,努力就能成功吗?那生活就太简单太容易了。我努力过,但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这又是一种悲哀吧。对于比较小的目标来说付出的努力不多可能也无所谓,但对于那种动不动就是人生理想的目标来说,岂不是豪赌,真的要拿青春去做赌注么?

  话说回来了,所以从游戏公司倒闭以后,所以从大难不死之后,我就不再给自己的人生订什么目标了。活着,就行了。其实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碌碌无为吧,成功人士毕竟是少数。那么我宁可在40岁以后像大部分人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也不愿意在那时后悔年轻时没有尽情享受青春。我只追求快乐,而我不是工作就觉得快乐的人。

  青春是那么真实的摆在我面前,立刻就可以享受到。而几十年以后的成功……太缥缈了。我放弃。

  从骑车的生活到打车的生活到开车的生活,大概也可以作为自己生活经历的标志吧。其实还有更多的标志说明一个人的成长和变化,衣食住行,交通方式仅仅是一方面。

  开车的日子刚刚开始,从1月23日除夕那天夜里第一次独自开车出去到现在,好像也就两个月的时间。但这两个月中又发生的故事已经很多很多,而且我想以后会更多更多。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会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并与每个看我文章的人分享。

  如果我还活着的话……

一、专家学者点评2004可读之书

  止庵:我最留心两类书,是否可作“反排行榜”?

    学者止庵先生被公认为一个好读者,他读书很多,读得认真仔细,更有自己的一副眼光。面对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他不无深意地说:“我最留心两类书”。

    止庵觉得,这次图书订货会特别抢眼的书并不很多。他说这也很正常:中国的出版业是从1977年或1978年重新起步的,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了,不可能在一年间有太大的变化。总的感觉是比较平稳。

    止庵说,现在出版社讲求发行量,很多报纸也喜欢做“排行榜”,这可以说是评价一本书的标准之一。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价值、质量,或者文化含量。把这两个标准结合在一起,可以将书分为不同类别:有的价值高也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但好卖,有的价值很高但不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也不好卖。当然更多的书是介乎其间,价值一般,卖的也一般。这是正常现象,全世界都一样。止庵说他所担心的是,可能出现这样的趋势,就是只用发行量这一个标准来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毫无疑问,书是一种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商品的属性之外,书还有文化属性。书的出版还有文化建设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今天以前所有出版的书,都可能成为阅读的对象,他并不只是阅读现在出版的书。真正懂得读书的人,什么书好才读什么书,并非什么书新才读什么书。那么出版社也不应该只是面对此时此刻买书的人。过于急功近利,就会失去未来的读者。止庵说,他觉得两种书最可留意:一种是书好也好卖的,一种是书好但不好卖的。前一类,譬如人民出版社的《柏拉图全集》(4卷),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听说这套书已经再版三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往事并不如烟》应该很畅销,这是一本沉痛之作,没有作者那个阅历,是写不出来的。

    止庵说,出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有的书的确很好,很重要,卖得也许不是很好,但是不应该被忽略。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大的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小的好书好比注入一滴水。这种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一定马上反映出来,但是能够造福于后世。现在很多出版社还在出这种好而不赚钱的书,有时可能只是因为责任编辑有种责任感,是某个人坚持对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对此媒体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作为群体的读者是需要引导的。这几年很多媒体跟风太厉害,只盯着畅销书、排行榜。炒作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还应该有一种与炒作相反的引导。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反排行榜”,专门提示一段时间内出版的被受众忽略了的或低估了的特别有价值的书?如果出版社领导不支持,读者不留心,媒体也不关注,这样的书可能很快就不再有人给出了。

    止庵觉得像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邓云乡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的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四种,都或多或少具有文化建设的意义。还有一些单行本,如东方出版社的《奥威尔传》,是很有分量的书;作家出版社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商务印书馆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恶的象征》,也都很有意思。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荒诞派戏剧》,是评论荒诞派戏剧的权威著作。前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的三本书:《命运无常》、《英国旗》和《另一个人》,很值得注意,作者对于人类的命运有深切的把握,是许多中国作家和在中国比他更出名的外国作家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这种水准的书似乎并不太多。

    止庵还谈到今年图书订货会上,他所感到的不同出版社之间的差别。那些大的社,或者比较活跃的社,在选题上往往具有自己的思路和风格。相比之下,一些小的、或者不太活跃的出版社就缺乏自己的思路,东出一本西出一本,跟风的色彩较重。从书的形式来说,大的、活跃的社的书,品相往往也较好;小的、不太活跃的社的书,则做得比较粗劣。总的来说,图书出版事业是在平稳发展,但出版社之间却多有参差,比起上届订货会来,这一点更为突出。对有的出版社来说,应该有点危机感了。

  黄集伟:我推荐这八本书

    黄集伟把他所推荐的八本书做了极其有趣的分类,简单地说是四个两本,仔细体味足见一个资深出版人和书评人的用心。

    第一个两本是他认为多半会被人们漏掉的好书:第一本是《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这是个法国人写的一本只有10万字的小说,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最佳年度小说系列。黄集伟说:“小说文笔非常冷漠,但观念非常锋利。它写的是二战当中很零散琐屑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作者的功力在于将缩写的故事和人的探究结合在一起。”第二本是中青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这本书装帧很有特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全部采用红色,在读书的时候手会被染得通红,作者是曾经在北京工作过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黄集伟认为此书基本上是西方视角中比较详尽地描写毛泽东形的一个版本,很多人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未必同意这个作者关于毛泽东的很多观点和看法,但是会很欣赏他观察毛泽东的角度。

    第二个两本书可以送给小朋友的好书。其一是《可怕的科学》,黄集伟认为,这套英国畅销书是中国的科普作家20年都写不出来的。他说:“我们通常会觉得写一本科学著作应该是比较严肃、比较严谨,但是它确实是很搞笑的一本书。其中比如像对话、漫画、幽默、笑话,还有基本事实,还有实验资料,还有大量的游戏,它把所有年轻人或者少年喜欢的样式全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里边甚至还有励志的倾向。”其二是接力出版社的“阿罗系列”,这是一本面向低幼儿的作品,由美国著名漫画家约翰逊创作。主角阿罗是一个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神笔马良”。黄集伟感性地说道,阿罗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小男孩,而且其实是一个“又寂寞,又美好”的孤独的小孩。

    第三个两本是两本非常有用的书。一本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媒体术语辞典》,黄集伟幽默地说:“据我和我很多的朋友观察发现,其实现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新闻系毕业的人都当书商去了,所以做新闻的人需要充电,媒体的人看了这本中英文对照的书算是可以充电。”另一本是由广西师大出版的《21世纪辞典》,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学者,此辞典不是集合21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新现象,而是把人们已经知道的很多熟悉的词,按照21世纪的语境给予个人化的理解。黄集伟认为这本书是放在枕头边睡前翻一翻很好的读物。

    第四个两本是2004年可能大家都喜欢的书。一本是《往事并不如烟》,黄集伟对这本书的感受是“读下来让人心灵很重”,黄集伟对作者饱满的情感和锋利的观念十分赞赏,他认为书中饱满的情感甚至可以解决20多岁的年轻人会对书中所描写的时代比较陌生的问题,而书中作者在书中对遗忘和尊严的独特看法也给黄集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本在2004年会受到欢迎的书是三联书店的《厨室机密》,作者是美国人安东尼·富尔顿。黄集伟认为书中揭露所揭露的,类似怎样把变质的食物变得新鲜等厨房黑幕十分有趣。黄集伟打趣道:“评论界说作者是一个有着成功的现在,复杂糜烂过去可爱的家伙,但他肯定不是美国的沈宏非,也不是说英语的蔡兰,而是活色生香的,这位老兄是一个对饮食充满激情的人,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激情。”(鲍晓倩)

  张颐武:感觉眩晕的订货会

    我在书市里转来转去,在晕眩之余发现还是有很多留给我可读的书,需要我回家进一步去读。这些书不是我推荐的,是我想带回家去。

    《往事并不如烟》确实很有意思,是章伯钧先生的女儿章诒和写的一本书,非常妙,它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文化人在惊天动地的大时代里他们所经受的考验、痛苦、挣扎,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刻画在我们面前,使我想要带回去看。

    《我的生活质量》是一位叫劭丽的女作家写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当官的人怎么奋斗的历史。它好在哪儿?这本书揭示了当官人的内心世界。

    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写的一段很短的中国哲学简史,配了很好的图。这本书原来因为有过译本,这次是赵复三重新翻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很好的哲学普及读物,非常简明,告诉我们很多中国哲学的知识,而且文笔、翻译都是非常可靠的。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邓云乡集》。邓云乡是一个非常老的中国风土专家,他关于北京风土,关于北京文化这些东西,能够激发我们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北京城里,激发对古老城市的怀乡,当我们向前冲的时候,回首看看我们从前从哪儿来,能激起我们一些浪漫的回想。

    《张爱玲全集》,那里有好多没有看过的作品。张爱玲人人都知道,但是那些没有看过的作品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些很好的作品,而这套全集还是值得我们重新去保存,从皇冠引进的版本,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让我重新去感受在一灯如豆的时候感到温馨和满足。

    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个订货会上已经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力量,这么多人拥塞在里面,到处给我发名片,非常强悍地对待我,你感到不接受是对他非常残酷,你感觉读书是这么伟大的产业。但读书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在即将睡觉时,在一个小的台灯下,你躺着快要沉沉睡去之前,你看一两页书,这可能是人生中间最美好的一个时刻。我发现现在连这个时刻也会慢慢消失,因为倒头便睡,因为你在外头太累了。我希望我们有这两种境界,一方面我们有伟大的书展,在这个展会上我们会找到一切我们所想要、不想要的书。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你永远会有一本书在家里慢慢阅读。(舒晋渝)

  李敬泽:文学的热闹只限于几个大社

    总的感觉就是有限的文学资源现在很显然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出版社手里,大部分我们的省级的文艺出版社,我是替他们感觉很荒凉,这也许不是他们的过错,有限的资源他们已经无力拿到,文学的热闹也只限于几个大出版社而已。

    我们的原创文学应该说在本次订货会上还是推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有些大家已经很清楚,像王蒙的《青狐》、阎连科的《受活》。我个人对《受活》是相当推崇的。除了《受活》,我看到的好像还有华夏社的《别看我的脸》,在表达现实生活中所采取的那样既能够深入冷静地观察,同时又有强烈的道义立场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红柯有一部长篇《大河》,《大河》以额尔齐斯河为线索,表现了草原、中亚、高山这样一种想像世界。

    上海文艺社的《告别夹边沟》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去看一看的书。它是以一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甘肃一个劳改农场为背景写的。

    文学图书尽管表面上很红火,但大致上还是比较黯淡,比较单调。其它的图书就不想多谈,因为刚才各位都已经谈得很多。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挺喜欢人文地理类的图书,而且我发现现在各出版社都在拼命做这类图书,而且出得非常漂亮。但是我对这方面的书有一个很大的怀疑,当你写一个村庄也好,写一个城镇也好,写一个地区也罢,是不是工夫真的下在那里了,还是仅仅是浮光掠影?如果这样的书出来,意义也不是很大。这里边有几本我比较推崇:

    《西藏最后的驼队》,作者以他漫长的亲身经历来写西藏驼队这样一个特别特殊的人文现象,很有意思。三联出的《城记》写得也很扎实,写的就是北京城1949年前后整个规划的变化过程。它搜集资料做学问的态度也还是比较扎实,也确实能够对我们整个城市建设和那种现代化想象起到了一种反思和追问的作用。作家出版社的《黄河十四走》也有它的价值所在。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我们还是赶不上我们的西方同行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陈香)

  刘兵:科学文化类图书走向成熟

    在这次订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科学文化类的图书与去年相比,在数量上显得增长不大,但在质量上却呈显出稳定的提高,而且,特色更加突出。仅仅在走马观花的印象中,像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学圣地丛书”(《紫金山天文台史》等三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丛书”(尽管目前只有一本《怎样当一名科学家》问世)和“盗火者译丛”(已出《圆的历史》等3种)、上海科普出版社《科学大师》、北京少儿出版社的“可怕的科学”丛书(已出20种)、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探索者丛书”(15种)、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发现之旅丛书”(已出5种),都是新推出的很有特色的丛书。而一些原有知名度很高的老丛书也在继续出版吸引人的新作,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新出有《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金羊毛

  书系”(新出有《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八面风文丛”(新出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KJ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第三辑)等。此外,一些单本的这类图书也非常引人注目,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飞翔的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玻璃的世界》、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哥本哈根》等。

    从这些选题独特、视角新颖、文化含量高,代表了新的科学普及出版理念的图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正在走向成熟。

  刘华杰:值得推荐的书太多

    订货会上,有一批刘华杰先生认为非常值得推荐的优秀科普、科学文化好书,列出6种(组)如下:(1)“可怕的科学”系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规模宏大,语言生动,形式活泼。代表了一种新型科普(包括观念和形式)。采用了大量漫画和科学史上的故事。其中形容词“可怕的”(Horrible)并非指字面意思,刘先生个人认为是指“令人惊奇的”。此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在国外颇受欢迎,相信中国孩子也会喜欢。刘华杰仔细读过其中Fatal Forces一册关于摩擦力的讲解,感觉真是棒极了。展会广场上有6个由活动人装扮的“玩偶”,就是特别为此丛书做宣传的。这也是此次展会唯一的此类宣传,刘华杰认为效果很好,玩偶与过路人时有交流。(2)《科学社会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原书1973年出版,作者是科学社会学大师默顿,30年后终于在中国内地有了译本,虽然迟了点,但依然值得祝贺。这30年正反映了中外科学社会学研究与普及的巨大差距。“公众理解科学”(PUS)中相当重要一部内容是,公众是否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的社会运作有较好了解。刘先生认为,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公众(包括媒体、科研管理者等)确实很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比缺乏具体的科学知识更为可怕。(3)《哥本哈根》,上海科技。名篇名译。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好的剧本,值得每一位关注科学史和科技伦理问题的读者阅读。本书特别值得那些“铁杆儿”的科学主义者看一看。(4)“中国科学圣地丛书”3中《老协和》《紫金山天文台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河北大学出版社。此社几乎每年推出一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极具创新意义的科学文化图书。这三部书向人们展示了“赛先生在中国落脚的地方”。(5)《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是“北大科学传播丛书”的第一种。此书由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院共同推出,对于研究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了解科学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6)《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名似乎应当简明地译作《爱翁情史》,是一部严肃而有趣的图书。它讲述了爱因斯坦与若干个女人的故事,对于人们更好理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重要参考意义。(崔雪芹)

  余中先:外国文学奶酪越切越小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我主要想从外国文学方面来谈谈本届订货会图书给我的印象。总的印象就是,外国文学这块奶酪越切越小,但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几大传统的外国文学出版社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得比较踏实。从中译本选读来看,德国的《城市的爱神》、《黑炸药先生》、阿根廷的《蜂王飞翔》比较精采。当然,获奖并不是说这些小说就是最佳、最好或者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上海译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做,昆德拉系列就相当不错。上海译文还有几个文集在做,比如村上春树,也是大牌子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洲人马拉文斯文集我更加关注。南京译林的《华裔美国文学译丛》也可以一看,因为这几个华裔作家已经体现了当代世界文学潮流里的一种后殖民的特征,一种杂质文化。

    非专业出版社现在有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文艺社、教育社雄心勃勃,要做全集。比如河北教育,前两年有雨果、格聂夫,今年我问他们有没有出全集,他们说没有。因为你不可能一年就把一个大师全集十多卷、二十卷都出来,既然要创牌子还要谨慎一点。

    选题中的一些空白也在填补。比如四川文艺出版社今年在做翻译自斯洛文尼亚的文学图书,广西师范大学把法国贾克的历史小说和拉里西斯的历史小说做得很漂亮,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法国文化的书,跟编辑对法国文化的文学了解有关。最近他们出了法兰西文学院士皮埃尔·让雷米的作品,分量确实很足;漓江文学社也做了一些法国文学奖和俄罗斯普克奖的作品。(陈香)

  朱正琳:这些书我想带回家

    朱正琳非常谨慎,在所有的专家中,他所谈到的书是最少的。他如是解释自己有限的推荐:“假使一个人一周读一本书,一年他可以读50本书,读60年书,他一生中总共也就能读3000册,和我们书展上所能看到的一比,的确令人绝望。组委会让我们逛会场,看一下,然后作出选择,的确不太好完成,而我所说的是我带回家的书和想带回家的书。”

    朱正琳认为,只有自己真正读过或有充分了解的书,才能向读者推荐。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张颐武先生已经提到的《往事并不如烟》。朱正琳告诉记者,这本书在他带回家之前已经在网络上仔细读过,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其一,书中的人物特别精彩,在人物被打成右派落难的时刻里,最黯淡的岁月也遮掩不住这些人的光彩;第二,文笔非常好,不仅仅有历史,还有文学;其三,细节描写让人感觉十分可信,仿佛近距离亲眼见到那段历史,作者把记忆中所接触到的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正琳谈到的第二本书,是华夏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经典译介”中的《柏拉图文集》,书的主编刘晓峰和朱正琳相熟,朱正琳说,正因为我认识书的译、编者,所以我知道刘晓峰不光是参照了希腊文重新翻译了柏拉图的文集,而且写了大量的学术注释,这是一本新一代的学人重新诠释的世界著名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图文二战史》是朱正琳想带回家却还没有可能带回家的,因为这一套书有39卷之多。《图文二战史》的作者、撰稿人有近百位,都是亲历二战的记者、将士或战争史专家,由美国《时代周刊》和《生活周刊》两家杂志社用30年的时间完成,共6000多幅照片,400多万文字。朱正琳认为《图文二战史》用纪实文学的笔法感性地回忆、再现了二战的历史,交融的图文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把读者带回了一个时代,教会读者如何感觉战争。

    《可怕的科学》也进入了朱正琳的关照视野。朱正琳觉得《可怕的科学》的“学习与搞笑结合”的宣传很有意义,但他不同意“搞笑”的说法,他说:“‘搞笑’是成人世界的词汇,在这里最合适的应该是‘逗乐’的态度,也就是有童心、童趣,用陪孩子玩的笔调给孩子讲科学。”朱正琳认为《可怕的科学》所体现的全新的科普创作态度和努力值得赞赏和肯定,而且此书所提倡的精神应该引入到当前对儿童的教育中去。(鲍晓倩)  

  雷颐:订货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一般的历史学者不同,雷颐和大众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他在诸多场合并不能让人马上意识到他的专业身份,这样他的阅读经验也许更容易和大家分享。他说虽然他来订货会只看了半天,可谓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由于自己以读书、写作、研究为职业,平时经常进书店,故而仍具有发言权。而在我看来,他的记忆力和叙述的严谨非常能够体现出历史学对他的训练,他的广泛的趣味、视野的开阔使他更加吻合知识分子的形象。

    面向专业领域,他着重提起了岳麓书社和唐浩明。他说,岳麓书社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而唐浩明研究曾国藩已经20年了,其《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和《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稿》确为精品。他认为唐浩明对曾国藩的家书评点非常到位,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一方面对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同时又很经世致用干了很多大事的特殊的人分析得很透彻,对他的内心的冲突与妥协描述很精当。他说:“我很认真地读过《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雷颐告诉记者,台湾对区域近代化的研究很深厚,但是这方面的著作以前在大陆一直没有出版。现在《湖南地区早期现代化》出来了,很值得一读。他还提到岳麓书社出的《蒋廷黻回忆录》也很好,对近代史的研究颇有价值,与之相关的“口述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

    雷颐的兴趣相当广泛,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他给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马上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是一套“信使精华丛书”。《信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杂志,已有54年的历史,以28种文字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文章大都是全世界的顶尖学者撰写的,又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很通俗,雷颐一开始就很喜欢看。后来这本杂志因经费原因停刊了,他觉得特别遗憾。现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从《信使》中文版发行以来的21年各期译文里择其精华,辑为“信使精华丛书”12本,包括《世界名人一席谈》、《神灵、图腾与信仰》、《媒介的变迁》、《城市迷宫》、《电影一百年》、《通往自由之路》、《大革命与乌托邦》、《石头、文化和时间》等,以期把《信使》中文版中最有深度、最能给人启示意义的文章结在一起,满足读者的求知需求,他感到特别欣喜和

  意外。由于这套书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他还愿意着意地推荐。

    他非常喜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称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伍尔夫散文集《书与画像》、英国散文选集《伦敦的叫卖声》非常传神、地道,有一股英国的绅士味。今年结集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就收入了这三本书和两部剧本《圣女贞德》、《亨利五世》。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建筑史的教授陈志华写的,雷颐称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且把意大利的历史也穿插其间,图文并茂,还附录了中西方古建筑对照年表,对于引起我们对如何保护古建筑的思考等很有启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去年又添了两本新书《秩序自由主义》和《道德的市场》,雷颐在这两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就读了,认为其超越了我们习惯的思路,把道德与法治、道德与自由的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对于思考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的关系很有帮助,并且这些命题这也是很紧迫的现实问题。

    他对戏剧戏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的“戏剧戏曲学书系”。他说这些书告诉他,中国的艺术最广大和最深厚的基础在民间,尽管民间说书人、民间剧团等在五十到七十年代被取消了,可改革开放后又蓬勃发展起来了,证明了民间艺术的极大生命力。这些书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民间艺术如何同国家体制相协调、如何经过过滤而更好地融入现代媒体等问题的更深的联想和思考。

    就其总体来说,雷颐认为这届订货会书的品种多了,书的质量提高了,明显比去年更深厚一些,装帧也更精美了,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他还发现,现在艺术类的书出得非常多,并对此感到高兴,并为之辩护:“这证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艺术的需求增加了,你可以说他附庸风雅,但在真正懂得风雅之前,总得有个附庸风雅的过程啊。”

    像雷颐这样的学者,是非常繁忙的。对于选书,雷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他坦言:“对于自己专业内的新书,我都要翻一下,买不买看两点,一是有无资料性,二是在思想、观点、方法上是否有创建性。”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对中国古代笔记这一类书很喜欢,因其往往更有深度、更加细致。对于专业外的,雷颐主要偏向于人文性质的书如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他说:“我对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的变迁很感兴趣。”而消遣性的书记,他则喜欢看建筑、戏曲等方面的书,以及优美的散文。在他看来,在睡觉之前看看《刘炳善译文集》、《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是一种享受。(谭彦德)

  李辉:订货会在平静中悄悄调整

    李辉已经是订货会的常客和名客了。作为一位资深的编辑、记者,作家和读书人,他对订货会可谓是乐此不疲,情有独钟。一路走马观花,他感觉今年的订货会和去年相比平静许多。去年、前年的订货会有些浮躁甚至闹哄哄,今年的订货会与前两年相比而言热点不多,出现了某种调整的态势。但他认为:热点少不是一个坏事。

    李辉认为,今年的出版业虽然受到“非典”的冲击,但是仍然给读者提供了好些不错的书,堪以慰人,随后他一一信手拈来。他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章伯钧次女章诒和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往事并不如烟》推崇有加:“这本书的叙述非常生动,章诒和很善于讲故事,对人物的描述在深刻的前提下显得非常无情、冷峻甚至残酷,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凸现了历史的客观和深刻。这给传记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体例。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很值得推荐。”

    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得到了李辉的青睐:“恐怕很难有别的记忆,能像本书这样可以引发众多读书人关于思想、学风、文风的思考。时间并不久远,但书中呈现的文化景象却已显得陌生而遥远。事过境迁的感叹当然不限于杂志本身。”他对《比我老的老头》显然也是爱不释手:“作者讲故事的才能和妙笔生花的本事,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更得佩服他有一双真正属于艺术家的眼睛,把那些比他老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特点观察得如此透彻。”

    朱正在知识界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今年他的《周氏三兄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是李辉最喜欢的2003年的十本书之一,入选的理由是:“考证周密、行笔严谨、思考冷静。从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关系入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史生动的解读。”

    余杰自出道以来一直没有沉默过,不同的人群对他的批评也一直没有断过。今年他的《铁磨铁》由上海三联书店刊出,李辉仍然加以热情地推荐:“作者的敏感、勇气和激情值得钦佩,这恰恰是当今写作界普遍欠缺的精神。”

    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改变那个世纪的人和事”系列丛书去年出了一本《陈独秀风雨人生》,这本书采用了一些最新的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对陈独秀的考察更加全面。李辉认为其实我们对陈独秀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作为一个在出版界有着多年实战经验的策划人,李辉对出版社的运作也颇为关注,并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出版社的变化。他提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出版方向上出现了变化,以前走的是纯学术的路子,现在也出了一套“口述文学”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在选题、装帧也颇有出新之处。作家出版社是制造畅销书的一个重镇,从去年开始大量推出一些文化品位高、但不是很畅销的书,例如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沈昌文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西川翻译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周汝昌的《红楼夺目红》还有《黄河十四走》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外交十记》可谓一炮打响,但是李辉提醒他们应该更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出一些外交方面的书,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并可以在市场宣传方面做得更好一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李辉还特别提请地方出版社注意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他介绍到,江苏艺术出版社去年出版了“旅游民国南京系列”丛书共六种,挖掘了南京的历史底蕴。总体来说,北京和南京的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像重庆的地方出版社就对重庆挖掘得不够,实际上重庆在抗战期间集聚了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作家、知识分子以及外国人等,非常活跃,发生了大量的事件,很值得书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书充分挖掘这段历史”,他说。同样,他认为小出版社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对题材有取有舍,要善于寻找空白点,以小搏大。例如辽宁万卷出版公司把收藏作为自己的一个出版重点,去年又出了“民间人物收藏系列”的《老地图》等三本书,比较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谭彦德)

二、2004年哪些书值得期待

2004年哪些书值得期待?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止庵:我最留心两类书,是否可作“反排行榜”?

    学者止庵先生被公认为一个好读者,他读书很多,读得认真仔细,更有自己的一副眼光。面对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他不无深意地说:“我最留心两类书”。

    止庵觉得,这次图书订货会特别抢眼的书并不很多。他说这也很正常:中国的出版

  业是从1977年或1978年重新起步的,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了,不可能在一年间有太大的变化。总的感觉是比较平稳。

    止庵说,现在出版社讲求发行量,很多报纸也喜欢做“排行榜”,这可以说是评价一本书的标准之一。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价值、质量,或者文化含量。把这两个标准结合在一起,可以将书分为不同类别:有的价值高也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但好卖,有的价值很高但不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也不好卖。当然更多的书是介乎其间,价值一般,卖的也一般。这是正常现象,全世界都一样。止庵说他所担心的是,可能出现这样的趋势,就是只用发行量这一个标准来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毫无疑问,书是一种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商品的属性之外,书还有文化属性。书的出版还有文化建设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今天以前所有出版的书,都可能成为阅读的对象,他并不只是阅读现在出版的书。真正懂得读书的人,什么书好才读什么书,并非什么书新才读什么书。那么出版社也不应该只是面对此时此刻买书的人。过于急功近利,就会失去未来的读者。止庵说,他觉得两种书最可留意:一种是书好也好卖的,一种是书好但不好卖的。前一类,譬如人民出版社的《柏拉图全集》(4卷),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听说这套书已经再版三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往事并不如烟》应该很畅销,这是一本沉痛之作,没有作者那个阅历,是写不出来的。

    止庵说,出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有的书的确很好,很重要,卖得也许不是很好,但是不应该被忽略。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大的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小的好书好比注入一滴水。这种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一定马上反映出来,但是能够造福于后世。现在很多出版社还在出这种好而不赚钱的书,有时可能只是因为责任编辑有种责任感,是某个人坚持对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对此媒体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作为群体的读者是需要引导的。这几年很多媒体跟风太厉害,只盯着畅销书、排行榜。炒作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还应该有一种与炒作相反的引导。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反排行榜”,专门提示一段时间内出版的被受众忽略了的或低估了的特别有价值的书?如果出版社领导不支持,读者不留心,媒体也不关注,这样的书可能很快就不再有人给出了。

    止庵觉得像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邓云乡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的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四种,都或多或少具有文化建设的意义。还有一些单行本,如东方出版社的《奥威尔传》,是很有分量的书;作家出版社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商务印书馆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恶的象征》,也都很有意思。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荒诞派戏剧》,是评论荒诞派戏剧的权威著作。前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的三本书:《命运无常》、《英国旗》和《另一个人》,很值得注意,作者对于人类的命运有深切的把握,是许多中国作家和在中国比他更出名的外国作家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这种水准的书似乎并不太多。

    止庵还谈到今年图书订货会上,他所感到的不同出版社之间的差别。那些大的社,或者比较活跃的社,在选题上往往具有自己的思路和风格。相比之下,一些小的、或者不太活跃的出版社就缺乏自己的思路,东出一本西出一本,跟风的色彩较重。从书的形式来说,大的、活跃的社的书,品相往往也较好;小的、不太活跃的社的书,则做得比较粗劣。总的来说,图书出版事业是在平稳发展,但出版社之间却多有参差,比起上届订货会来,这一点更为突出。对有的出版社来说,应该有点危机感了。

    黄集伟:我推荐这八本书

    黄集伟把他所推荐的八本书做了极其有趣的分类,简单地说是四个两本,仔细体味足见一个资深出版人和书评人的用心。

    第一个两本是他认为多半会被人们漏掉的好书:第一本是《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这是个法国人写的一本只有10万字的小说,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最佳年度小说系列。黄集伟说:“小说文笔非常冷漠,但观念非常锋利。它写的是二战当中很零散琐屑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作者的功力在于将缩写的故事和人的探究结合在一起。”第二本是中青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这本书装帧很有特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全部采用红色,在读书的时候手会被染得通红,作者是曾经在北京工作过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黄集伟认为此书基本上是西方视角中比较详尽地描写毛泽东形的一个版本,很多人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未必同意这个作者关于毛泽东的很多观点和看法,但是会很欣赏他观察毛泽东的角度。

    第二个两本书可以送给小朋友的好书。其一是《可怕的科学》,黄集伟认为,这套英国畅销书是中国的科普作家20年都写不出来的。他说:“我们通常会觉得写一本科学著作应该是比较严肃、比较严谨,但是它确实是很搞笑的一本书。其中比如像对话、漫画、幽默、笑话,还有基本事实,还有实验资料,还有大量的游戏,它把所有年轻人或者少年喜欢的样式全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里边甚至还有励志的倾向。”其二是接力出版社的“阿罗系列”,这是一本面向低幼儿的作品,由美国著名漫画家约翰逊创作。主角阿罗是一个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神笔马良”。黄集伟感性地说道,阿罗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小男孩,而且其实是一个“又寂寞,又美好”的孤独的小孩。

    第三个两本是两本非常有用的书。一本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媒体术语辞典》,黄集伟幽默地说:“据我和我很多的朋友观察发现,其实现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新闻系毕业的人都当书商去了,所以做新闻的人需要充电,媒体的人看了这本中英文对照的书算是可以充电。”另一本是由广西师大出版的《21世纪经济辞典》,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学者,此辞典不是集合21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新现象,而是把人们已经知道的很多熟悉的词,按照21世纪的语境给予个人化的理解。黄集伟认为这本书是放在枕头边睡前翻一翻很好的读物。

    第四个两本是2004年可能大家都喜欢的书。一本是《往事并不如烟》,黄集伟对这本书的感受是“读下来让人心灵很重”,黄集伟对作者饱满的情感和锋利的观念十分赞赏,他认为书中饱满的情感甚至可以解决20多岁的年轻人会对书中所描写的时代比较陌生的问题,而书中作者在书中对遗忘和尊严的独特看法也给黄集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本在2004年会受到欢迎的书是三联书店的《厨室机密》,作者是美国人安东尼·富尔顿。黄集伟认为书中揭露所揭露的,类似怎样把变质的食物变得新鲜等厨房黑幕十分有趣。黄集伟打趣道:“评论界说作者是一个有着成功的现在,复杂糜烂过去可爱的家伙,但他肯定不是美国的沈宏非,也不是说英语的蔡兰,而是活色生香的,这位老兄是一个对饮食充满激情的人,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激情。”(鲍晓倩)

    张颐武:感觉眩晕的订货会

    我在书市里转来转去,在晕眩之余发现还是有很多留给我可读的书,需要我回家进一步去读。这些书不是我推荐的,是我想带回家去。

    《往事并不如烟》确实很有意思,是章伯钧先生的女儿章诒和写的一本书,非常妙,它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文化人在惊天动地的大时代里他们所经受的考验、痛苦、挣扎,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刻画在我们面前,使我想要带回去看。

    《我的生活质量》是一位叫劭丽的女作家写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当官的人怎么奋斗的历史。它好在哪儿?这本书揭示了当官人的内心世界。

    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写的一段很短的中国哲学简史,配了很好的图。这本书原来因为有过译本,这次是赵复三重新翻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很好的哲学普及读物,非常简明,告诉我们很多中国哲学的知识,而且文笔、翻译都是非常可靠的。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邓云乡集》。邓云乡是一个非常老的中国风土专家,他关于北京风土,关于北京文化这些东西,能够激发我们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北京城里,激发对古老城市的怀乡,当我们向前冲的时候,回首看看我们从前从哪儿来,能激起我们一些浪漫的回想。

    《张爱玲全集》,那里有好多没有看过的作品。张爱玲人人都知道,但是那些没有看过的作品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些很好的作品,而这套全集还是值得我们重新去保存,从皇冠引进的版本,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让我重新去感受在一灯如豆的时候感到温馨和满足。

    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个订货会上已经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力量,这么多人拥塞在里面,到处给我发名片,非常强悍地对待我,你感到不接受是对他非常残酷,你感觉读书是这么伟大的产业。但读书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在即将睡觉时,在一个小的台灯下,你躺着快要沉沉睡去之前,你看一两页书,这可能是人生中间最美好的一个时刻。我发现现在连这个时刻也会慢慢消失,因为倒头便睡,因为你在外头太累了。我希望我们有这两种境界,一方面我们有伟大的书展,在这个展会上我们会找到一切我们所想要、不想要的书。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你永远会有一本书在家里慢慢阅读。(舒晋渝)

    李敬泽:文学的热闹只限于几个大社

    总的感觉就是有限的文学资源现在很显然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出版社手里,大部分我们的省级的文艺出版社,我是替他们感觉很荒凉,这也许不是他们的过错,有限的资源他们已经无力拿到,文学的热闹也只限于几个大出版社而已。

    我们的原创文学应该说在本次订货会上还是推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有些大家已经很清楚,像王蒙的《青狐》、阎连科的《受活》。我个人对《受活》是相当推崇的。除了《受活》,我看到的好像还有华夏社的《别看我的脸》,在表达现实生活中所采取的那样既能够深入冷静地观察,同时又有强烈的道义立场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红柯有一部长篇《大河》,《大河》以额尔齐斯河为线索,表现了草原、中亚、高山这样一种想像世界。

    上海文艺社的《告别夹边沟》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去看一看的书。它是以一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甘肃一个劳改农场为背景写的。

    文学图书尽管表面上很红火,但大致上还是比较黯淡,比较单调。其它的图书就不想多谈,因为刚才各位都已经谈得很多。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挺喜欢人文地理类的图书,而且我发现现在各出版社都在拼命做这类图书,而且出得非常漂亮。但是我对这方面的书有一个很大的怀疑,当你写一个村庄也好,写一个城镇也好,写一个地区也罢,是不是工夫真的下在那里了,还是仅仅是浮光掠影?如果这样的书出来,意义也不是很大。这里边有几本我比较推崇:

    《西藏最后的驼队》,作者以他漫长的亲身经历来写西藏驼队这样一个特别特殊的人文现象,很有意思。三联出的《城记》写得也很扎实,写的就是北京城1949年前后整个规划的变化过程。它搜集资料做学问的态度也还是比较扎实,也确实能够对我们整个城市建设和那种现代化想象起到了一种反思和追问的作用。作家出版社的《黄河十四走》也有它的价值所在。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我们还是赶不上我们的西方同行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陈香)

    刘兵:科学文化类图书走向成熟

    在这次订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科学文化类的图书与去年相比,在数量上显得增长不大,但在质量上却呈显出稳定的提高,而且,特色更加突出。仅仅在走马观花的印象中,像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学圣地丛书”(《紫金山天文台史》等三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丛书”(尽管目前只有一本《怎样当一名科学家》问世)和“盗火者译丛”(已出《圆的历史》等3种)、上海科普出版社《科学大师》、北京少儿出版社的“可怕的科学”丛书(已出20种)、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探索者丛书”(15种)、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发现之旅丛书”(已出5种),都是新推出的很有特色的丛书。而一些原有知名度很高的老丛书也在继续出版吸引人的新作,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新出有《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金羊毛

    书系”(新出有《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八面风文丛”(新出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KJ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第三辑)等。此外,一些单本的这类图书也非常引人注目,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飞翔的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玻璃的世界》、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哥本哈根》等。

    从这些选题独特、视角新颖、文化含量高,代表了新的科学普及出版理念的图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正在走向成熟。

    刘华杰:值得推荐的书太多

    订货会上,有一批刘华杰先生认为非常值得推荐的优秀科普、科学文化好书,列出6种(组)如下:(1)“可怕的科学”系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规模宏大,语言生动,形式活泼。代表了一种新型科普(包括观念和形式)。采用了大量漫画和科学史上的故事。其中形容词“可怕的”(Horrible)并非指字面意思,刘先生个人认为是指“令人惊奇的”。此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在国外颇受欢迎,相信中国孩子也会喜欢。刘华杰仔细读过其中Fatal

  Forces一册关于摩擦力的讲解,感觉真是棒极了。展会广场上有6个由活动人装扮的“玩偶”,就是特别为此丛书做宣传的。这也是此次展会唯一的此类宣传,刘华杰认为效果很好,玩偶与过路人时有交流。(2)《科学社会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原书1973年出版,作者是科学社会学大师默顿,30年后终于在中国内地有了译本,虽然迟了点,但依然值得祝贺。这30年正反映了中外科学社会学研究与普及的巨大差距。“公众理解科学”(PUS)中相当重要一部内容是,公众是否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的社会运作有较好了解。刘先生认为,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公众(包括媒体、科研管理者等)确实很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比缺乏具体的科学知识更为可怕。(3)《哥本哈根》,上海科技。名篇名译。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好的剧本,值得每一位关注科学史和科技伦理问题的读者阅读。本书特别值得那些“铁杆儿”的科学主义者看一看。(4)“中国科学圣地丛书”3中《老协和》《紫金山天文台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河北大学出版社。此社几乎每年推出一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极具创新意义的科学文化图书。这三部书向人们展示了“赛先生在中国落脚的地方”。(5)《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是“北大科学传播丛书”的第一种。此书由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院共同推出,对于研究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了解科学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6)《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名似乎应当简明地译作《爱翁情史》,是一部严肃而有趣的图书。它讲述了爱因斯坦与若干个女人的故事,对于人们更好理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重要参考意义。(崔雪芹)

    余中先:外国文学奶酪越切越小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我主要想从外国文学方面来谈谈本届订货会图书给我的印象。总的印象就是,外国文学这块奶酪越切越小,但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几大传统的外国文学出版社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得比较踏实。从中译本选读来看,德国的《城市的爱神》、《黑炸药先生》、阿根廷的《蜂王飞翔》比较精采。当然,获奖并不是说这些小说就是最佳、最好或者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上海译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做,昆德拉系列就相当不错。上海译文还有几个文集在做,比如村上春树,也是大牌子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洲人马拉文斯文集我更加关注。南京译林的《华裔美国文学译丛》也可以一看,因为这几个华裔作家已经体现了当代世界文学潮流里的一种后殖民的特征,一种杂质文化。

    非专业出版社现在有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文艺社、教育社雄心勃勃,要做全集。比如河北教育,前两年有雨果、格聂夫,今年我问他们有没有出全集,他们说没有。因为你不可能一年就把一个大师全集十多卷、二十卷都出来,既然要创牌子还要谨慎一点。

    选题中的一些空白也在填补。比如四川文艺出版社今年在做翻译自斯洛文尼亚的文学图书,广西师范大学把法国贾克的历史小说和拉里西斯的历史小说做得很漂亮,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法国文化的书,跟编辑对法国文化的文学了解有关。最近他们出了法兰西文学院士皮埃尔·让雷米的作品,分量确实很足;漓江文学社也做了一些法国文学奖和俄罗斯普克奖的作品。(陈香)

    朱正琳:这些书我想带回家

    朱正琳非常谨慎,在所有的专家中,他所谈到的书是最少的。他如是解释自己有限的推荐:“假使一个人一周读一本书,一年他可以读50本书,读60年书,他一生中总共也就能读3000册,和我们书展上所能看到的一比,的确令人绝望。组委会让我们逛会场,看一下,然后作出选择,的确不太好完成,而我所说的是我带回家的书和想带回家的书。”

    朱正琳认为,只有自己真正读过或有充分了解的书,才能向读者推荐。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张颐武先生已经提到的《往事并不如烟》。朱正琳告诉记者,这本书在他带回家之前已经在网络上仔细读过,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其一,书中的人物特别精彩,在人物被打成右派落难的时刻里,最黯淡的岁月也遮掩不住这些人的光彩;第二,文笔非常好,不仅仅有历史,还有文学;其三,细节描写让人感觉十分可信,仿佛近距离亲眼见到那段历史,作者把记忆中所接触到的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正琳谈到的第二本书,是华夏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经典译介”中的《柏拉图文集》,书的主编刘晓峰和朱正琳相熟,朱正琳说,正因为我认识书的译、编者,所以我知道刘晓峰不光是参照了希腊文重新翻译了柏拉图的文集,而且写了大量的学术注释,这是一本新一代的学人重新诠释的世界著名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图文二战史》是朱正琳想带回家却还没有可能带回家的,因为这一套书有39卷之多。《图文二战史》的作者、撰稿人有近百位,都是亲历二战的记者、将士或战争史专家,由美国《时代周刊》和《生活周刊》两家杂志社用30年的时间完成,共6000多幅照片,400多万文字。朱正琳认为《图文二战史》用纪实文学的笔法感性地回忆、再现了二战的历史,交融的图文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把读者带回了一个时代,教会读者如何感觉战争。

    《可怕的科学》也进入了朱正琳的关照视野。朱正琳觉得《可怕的科学》的“学习与搞笑结合”的宣传很有意义,但他不同意“搞笑”的说法,他说:“‘搞笑’是成人世界的词汇,在这里最合适的应该是‘逗乐’的态度,也就是有童心、童趣,用陪孩子玩的笔调给孩子讲科学。”朱正琳认为《可怕的科学》所体现的全新的科普创作态度和努力值得赞赏和肯定,而且此书所提倡的精神应该引入到当前对儿童的教育中去。(鲍晓倩)

    雷颐:订货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一般的历史学者不同,雷颐和大众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他在诸多场合并不能让人马上意识到他的专业身份,这样他的阅读经验也许更容易和大家分享。他说虽然他来订货会只看了半天,可谓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由于自己以读书、写作、研究为职业,平时经常进书店,故而仍具有发言权。而在我看来,他的记忆力和叙述的严谨非常能够体现出历史学对他的训练,他的广泛的趣味、视野的开阔使他更加吻合知识分子的形象。

    面向专业领域,他着重提起了岳麓书社和唐浩明。他说,岳麓书社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而唐浩明研究曾国藩已经20年了,其《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和《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稿》确为精品。他认为唐浩明对曾国藩的家书评点非常到位,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一方面对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同时又很经世致用干了很多大事的特殊的人分析得很透彻,对他的内心的冲突与妥协描述很精当。他说:“我很认真地读过《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雷颐告诉记者,台湾对区域近代化的研究很深厚,但是这方面的著作以前在大陆一直没有出版。现在《湖南地区早期现代化》出来了,很值得一读。他还提到岳麓书社出的《蒋廷黻回忆录》也很好,对近代史的研究颇有价值,与之相关的“口述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

    雷颐的兴趣相当广泛,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他给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马上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是一套“信使精华丛书”。《信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杂志,已有54年的历史,以28种文字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文章大都是全世界的顶尖学者撰写的,又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很通俗,雷颐一开始就很喜欢看。后来这本杂志因经费原因停刊了,他觉得特别遗憾。现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从《信使》中文版发行以来的21年各期译文里择其精华,辑为“信使精华丛书”12本,包括《世界名人一席谈》、《神灵、图腾与信仰》、《媒介的变迁》、《城市迷宫》、《电影一百年》、《通往自由之路》、《大革命与乌托邦》、《石头、文化和时间》等,以期把《信使》中文版中最有深度、最能给人启示意义的文章结在一起,满足读者的求知需求,他感到特别欣喜和意外。由于这套书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他还愿意着意地推荐。

    他非常喜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称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伍尔夫散文集《书与画像》、英国散文选集《伦敦的叫卖声》非常传神、地道,有一股英国的绅士味。今年结集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就收入了这三本书和两部剧本《圣女贞德》、《亨利五世》。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建筑史的教授陈志华写的,雷颐称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且把意大利的历史也穿插其间,图文并茂,还附录了中西方古建筑对照年表,对于引起我们对如何保护古建筑的思考等很有启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去年又添了两本新书《秩序自由主义》和《道德的市场》,雷颐在这两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就读了,认为其超越了我们习惯的思路,把道德与法治、道德与自由的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对于思考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的关系很有帮助,并且这些命题这也是很紧迫的现实问题。

    他对戏剧戏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的“戏剧戏曲学书系”。他说这些书告诉他,中国的艺术最广大和最深厚的基础在民间,尽管民间说书人、民间剧团等在五十到七十年代被取消了,可改革开放后又蓬勃发展起来了,证明了民间艺术的极大生命力。这些书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民间艺术如何同国家体制相协调、如何经过过滤而更好地融入现代媒体等问题的更深的联想和思考。

    就其总体来说,雷颐认为这届订货会书的品种多了,书的质量提高了,明显比去年更深厚一些,装帧也更精美了,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他还发现,现在艺术类的书出得非常多,并对此感到高兴,并为之辩护:“这证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艺术的需求增加了,你可以说他附庸风雅,但在真正懂得风雅之前,总得有个附庸风雅的过程啊。”

    像雷颐这样的学者,是非常繁忙的。对于选书,雷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他坦言:“对于自己专业内的新书,我都要翻一下,买不买看两点,一是有无资料性,二是在思想、观点、方法上是否有创建性。”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对中国古代笔记这一类书很喜欢,因其往往更有深度、更加细致。对于专业外的,雷颐主要偏向于人文性质的书如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他说:“我对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的变迁很感兴趣。”而消遣性的书记,他则喜欢看建筑、戏曲等方面的书,以及优美的散文。在他看来,在睡觉之前看看《刘炳善译文集》、《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是一种享受。(谭彦德)

    李辉:订货会在平静中悄悄调整

    李辉已经是订货会的常客和名客了。作为一位资深的编辑、记者,作家和读书人,他对订货会可谓是乐此不疲,情有独钟。一路走马观花,他感觉今年的订货会和去年相比平静许多。去年、前年的订货会有些浮躁甚至闹哄哄,今年的订货会与前两年相比而言热点不多,出现了某种调整的态势。但他认为:热点少不是一个坏事。

    李辉认为,今年的出版业虽然受到“非典”的冲击,但是仍然给读者提供了好些不错的书,堪以慰人,随后他一一信手拈来。他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章伯钧次女章诒和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往事并不如烟》推崇有加:“这本书的叙述非常生动,章诒和很善于讲故事,对人物的描述在深刻的前提下显得非常无情、冷峻甚至残酷,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凸现了历史的客观和深刻。这给传记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体例。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很值得推荐。”

    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得到了李辉的青睐:“恐怕很难有别的记忆,能像本书这样可以引发众多读书人关于思想、学风、文风的思考。时间并不久远,但书中呈现的文化景象却已显得陌生而遥远。事过境迁的感叹当然不限于杂志本身。”他对《比我老的老头》显然也是爱不释手:“作者讲故事的才能和妙笔生花的本事,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更得佩服他有一双真正属于艺术家的眼睛,把那些比他老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特点观察得如此透彻。”

    朱正在知识界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今年他的《周氏三兄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是李辉最喜欢的2003年的十本书之一,入选的理由是:“考证周密、行笔严谨、思考冷静。从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关系入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史生动的解读。”

    余杰自出道以来一直没有沉默过,不同的人群对他的批评也一直没有断过。今年他的《铁磨铁》由上海三联书店刊出,李辉仍然加以热情地推荐:“作者的敏感、勇气和激情值得钦佩,这恰恰是当今写作界普遍欠缺的精神。”

    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改变那个世纪的人和事”系列丛书去年出了一本《陈独秀风雨人生》,这本书采用了一些最新的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对陈独秀的考察更加全面。李辉认为其实我们对陈独秀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作为一个在出版界有着多年实战经验的策划人,李辉对出版社的运作也颇为关注,并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出版社的变化。他提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出版方向上出现了变化,以前走的是纯学术的路子,现在也出了一套“口述文学”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在选题、装帧也颇有出新之处。作家出版社是制造畅销书的一个重镇,从去年开始大量推出一些文化品位高、但不是很畅销的书,例如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沈昌文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西川翻译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周汝昌的《红楼夺目红》还有《黄河十四走》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外交十记》可谓一炮打响,但是李辉提醒他们应该更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出一些外交方面的书,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并可以在市场宣传方面做得更好一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李辉还特别提请地方出版社注意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他介绍到,江苏艺术出版社去年出版了“旅游民国南京系列”丛书共六种,挖掘了南京的历史底蕴。总体来说,北京和南京的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像重庆的地方出版社就对重庆挖掘得不够,实际上重庆在抗战期间集聚了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作家、知识分子以及外国人等,非常活跃,发生了大量的事件,很值得书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书充分挖掘这段历史”,他说。同样,他认为小出版社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对题材有取有舍,要善于寻找空白点,以小搏大。例如辽宁万卷出版公司把收藏作为自己的一个出版重点,去年又出了“民间人物收藏系列”的《老地图》等三本书,比较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谭彦德) 中华读书报

标签: #值得 #哪些 #期待 #转载 #2004

相关文章

  • 小时候有哪些非常皮的故事。想想还挺搞笑的?

    小时候有哪些非常皮的故事。想想还挺搞笑的?

    本人是个女孩,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非常调皮,爬树上墙,戳猫逗狗,在村里是出名的捣蛋鬼和女霸王,记得比较搞笑的两次是掰人家田里的玉米,被别人发现,逃跑的途中掉了一只...

    2024-03-24

  • 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暂行办法十四条内容有哪些?

    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暂行办法十四条内容有哪些?

    集体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的 优惠,包括以税还贷、税前还贷和各种减免税金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1993年6月30日前形成的,其产权归劳动者集体...

    2024-03-24

  • 古代有哪些名人的撩妹轶事?

    古代有哪些名人的撩妹轶事?

    历史上最有套路的撩妹,我认当属汉朝大文豪司马相如。贫困的司马相如不但撩到了美人卓文君,更套得卓王孙万贯家财。真应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现在就让...

    2024-03-24

  • 求好玩的短信笑话,要新的

    求好玩的短信笑话,要新的

      1。一农民到汽车销售店拿出两千元:买辆桑塔纳。店员:什么?农民:门口写着桑塔纳2000啊店员:你去对面那奔驰600 2。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不是...

    2024-03-24

  • 抖音最近最火的段子有哪些?

    抖音最近最火的段子有哪些?

    抖音最火的莫过于当下疫苗临床的进展和什么时候能结束这次疫情。 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

    2024-03-24

  • 有什么爆笑的动漫?

    有什么爆笑的动漫?

    今天就来推荐一部超级搞笑又充满基情的动画电影——《火鸡总动员》 《火鸡总动员》这部动画以一只瘦弱却异常聪明的蓝色火鸡瑞基为主角,加上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好基友...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