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求一则关于牛的故事 (急)
小的时候,我睡觉前最大的爱好就是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而且最喜欢听的几乎都是有关动物的。几乎每天如此,到后来爸爸实在找不到新故事了,就把老的故事来回的讲。我好...
2024-03-24
六、贴心的便民设施
有关土耳其是否发达国家,网友有很多疑问,更有很多网友不服,觉得土耳其与中国GDP差不多,为何它算发达国家。在土耳其三周转下来,没见到几个工地;没见过很贫穷的地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除了高高在上的清真寺,其他的民居大多红瓦白墙或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各色建筑,清新宜人;接触的当地人大多对国家的认同感极高,安居乐业,平静幸福。另外,仅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各种便民设施来看,土耳其就无愧发达国家的称号。
先说交通。市内公交车、电车、地铁等五花八门,方便快捷,而土耳其的长途大巴,更是获得广泛的赞誉,多次体验后,觉得果然不凡,值得大赞特赞。共搭乘11次长途客车,总共几十个小时,分属Metro和Pamukkale两个公司,应该算有代表性。
整体感觉,土耳其的长途大巴,绝对超飞机待遇,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大巴车大多八九成新,一排三或四个座位,座椅大都宽大舒适美观,设计合理。连我这个有十多年腰肌劳损毛病、每次上飞机需要先要毛毯垫腰的人,一圈跑下来,竟没出什么毛病,应完全归功于土耳其大巴座椅的合理设计。座椅前都有小电视,电视电影音乐游戏等一应俱全。如想打发时间,完全可以带上耳机,旁若无人地看下去。而我这样上车喜欢看景或睡觉的人,扣上安全带,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欣赏路边美景或舒舒服服地睡大觉。不过要想不被打扰,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过一两个小时,大巴都要在停一下,让大家上个厕所,或者买点吃的,或者下车活动活动。虽然车上一般有两个司机和一个服务员,司机绝不会把自己累着,也绝不想把乘客累着。土耳其的公路质量都挺好,很像我们的高速公路,但大巴一般也只开四五十迈,超平稳,超安全,司机好像一点儿不着急,乘客也“稳坐钓鱼船”,该吃吃,该喝喝,该下车下车,似乎无人着急有事。在土耳其三周,只见过一起交通事故,还是在格雷梅我们旅馆门前的斜坡小街上。不知网上流传的土耳其交通事故频发之类的信息,是如何得来的。
除了大巴车停靠休息,服务员频繁派发饮食,是乘客不可能不被“打扰”的主要原因,也使我们充分理解了“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的含义。大巴发车不久,服务员就开始为大家服务,先发杯水或发个冰激凌,有时还会先让大家用古龙水或柠檬水洗个手。过会儿开始推着小车给大家发零食和饮料,通常四五种小蛋糕和饼干,还有土耳其咖啡、红茶和两三种果汁,然后再次送水。如果旅途在四五个小时以上,会送两次以上的零食和饮料。从伊兹密尔到恰纳卡莱五个半小时的大巴上,大巴停靠两次服务站,服务员还送一次冰激凌,两次水,四次零食和饮料,外加每次过后都要收垃圾,一路根本没怎么坐下过。而我也就是那次竟然把每种点心都尝了个遍,发现还都不错,难怪土耳其美食扬名世界。
土耳其长途大巴不光是游客,更是土耳其本地人城际之间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虽然明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看着白领一般身着干净整洁制服、打着领带的司乘人员,享受着他们温文尔雅、细心周到的服务,有吃有喝又不用担心找厕所,上帝一般的待遇,自然不会有什么无名邪火,与司乘人员之间不会有什么矛盾,票价贵点也就认了。况且从伊斯坦布尔到番红花城六七个小时车程,票价50里拉(110多元),好像也不算太贵(开封到洛阳大巴3小时,60元)。在安静清凉的大巴上戴着耳机享受音乐或影视天地,或静静享受窗外蓝天白云下的山川河流和乡野美景,这样的大巴旅行,绝对是享受。
除了大巴本身,汽车站一个小小的便民设计,也使我们感叹不已。不知哪天我们突然注意到,每辆进站的大巴都有固定位置,两个前轮正好贴着地上两条横杠,停靠后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而乘客上车的位置高出汽车一个台阶,方便上下。习惯了土耳其大巴的舒适宽敞,回程一坐上南航航班,马上大感失落。面前没有小电视不说,座椅又小又不舒服,加上旁边小伙子不自觉,胳膊总是碰着我,我恨不得贴到小窗上。最麻烦的是,还得要毛毯垫腰。
长途汽车公司体贴入微的服务,还体现在汽车站与市内的衔接上。尽管土耳其长途客车的服务无可挑剔,但大多数城市的汽车站,却与市内相距较远,好在有免费通勤车,却还是有点不方便,且耽误时间,尤其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不明白这些交通规则的游客。在卡帕多奇亚的格雷梅,我们就上了一当,当然也是因为交流不充分,对所谓的“汽车站”理解不一所致。在所谓的格雷梅下车后,朋友与答应接站的旅馆老板联系,老板说两分钟就到“汽车站”,而我们却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最后才发现我们离格雷梅还有几十公里,本该下了大巴再上Metro公司的通勤车,坐到格雷梅市中心的Metro公司售票点,老板就在那里等我们。好在Metro公司的服务确实无可挑剔,竟然为我们的失误买单,专门又派车把我们送到市内。
说起土耳其的便民设施,我们感受的绝不止大巴一种,与游客息息相关的,还有可以随时饮用的自来水,尤其是景点常见的饮水机,大多设计巧妙,如安塔利亚滨海公园的饮水机,仿佛一位老人背着大大的茶壶正在倒茶(15.8.9-5),方便、大方、美观,一举多得,赏心悦目。
接头的饮水机
土耳其另一个便民设施,是遍布全国的钟楼,与各地的饮水器一样,美观大方,又时刻提醒人们注意时间,也是土耳其一景。说起这些漂亮高大的钟楼,还有个小故事。1901年,当时的奥斯曼苏丹为鼓励国人向欧洲人学习守时的好习惯,在土耳其各地建造了58座钟楼,其中最漂亮的一座,当属伊兹密尔海滨的科纳克钟楼(15.8.9-6),这座钟楼也是为庆祝当时的苏丹登基25周年而建。它与旁边的科纳克清真寺一起,成为伊兹密尔的标志,吸引众多游客合影留念。其实早在旅程的第二站番红花城,我们就注意到老政府大楼后面的花园里有个钟楼公园,虽是些缩小的模型,却颇引人注目。以后的旅途中见到不少实物,如获至宝,比如恰纳卡莱码头附近的钟楼,虽然简朴,却因为它位于我入住的Yellow Rose Pension旁边,是我寻找住地的地标,每次经过都倍感亲切。然而尽管这些钟楼已存在114年,土耳其人的时间观念,却实在不敢恭维。大巴车晚点是常有的事,我错过的特洛伊小巴,大概是最准点的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似乎并不取决于钟楼或其他计时器的普及。
科纳克钟楼
尽管欧洲人准时的习惯没学好,土耳其在许多地方确实非常欧化,体现在衣食住行、建筑设施、钱币等方方面面。除了众多清真寺提醒我们这是个穆斯林国家以外,其他许多地方,和在欧洲旅行感觉相似。仅以钱币为例。出发前思虑再三,决定换1000美元,唯恐万一银行卡刷不了。到了土耳其才知道我们还是选择错误,因为土耳其虽然也认美元,但更认欧元,旅馆房间都是按欧元算的,而我们需要先把美元换成土耳其里拉,最后在机场再把手里的里拉花掉,而机场所有免税店也都已欧元结算,换来换去当然都会有损失。虽然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却住着10%的人口,而且土耳其一直致力于加入欧盟,欧化也就在所难免。从历史上看,土耳其隶属于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奥斯曼帝国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欧洲和北非,因此它与欧洲之间的关系,似乎向来就比它与亚洲之间的关系密切,这些大概都是这个国家欧化的原因。
每次在境外看到类似种种便民小设施,都会感叹不已。上天入海原子弹,从不怀疑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何时国人真正“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何时出国考察的官员们也试试人家的公共交通工具,真正与当地的老百姓好好交流接触,而不总是坐专车走马观花,社会大概就真得和谐了。
七、热情友好的土耳其人
出发前四天,碰巧土耳其爆发较大规模的反华游行,从银行得知这个消息,还有点不大相信。很快消息满天飞,为安全起见,家人劝我放弃,但我们为这次旅行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岂能轻言放弃。还好我们去了,因为我们见识的土耳其人,绝大多数像传说中一样热情好客,参加反华游行的年轻人早已不知去向,游行地点塔克西姆广场平静祥和,几天前的那些不快,像没发生过一样。土耳其的几千年文明,毕竟幻化的是土耳其人的热情、友好、诙谐、从容与机智,少数被蛊惑的年轻人头脑发热的一时行为,不足以影响土耳其人的整体形象。
土耳其人的英语实在不敢恭维,但少数英语不错的土耳其人的热心相助,却给我们这些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尽管英语不怎么样,那些不幸被我们拦住的路人,大多极认真地搜寻脑子里的那些英文单词,实在不懂英语的,一脸遗憾的样子。每逢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冒出一个懂英语的人,主动上来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我们便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就像十年前我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帮过的那个巴基斯坦人一样。有两次甚至是开车的人停下来,专门为我们解决难题。还有的人因为说不清楚,干脆带我们找到就在不远处的目的地,令人感动。
其实早在伊斯坦布尔的几天,已经充分领略土耳其人的热心友好,而不是我们担心的反华。也许亚裔面孔不多的缘故,每次从加拉太桥走过,我们仿佛也是一景,有人甚至会拉着我们合影,而桥上密密麻麻的钓鱼人(15.8.9-7),看我们从身边走过,就会腼腆地对我们微笑,尤其是看我们举着相机的时候。有天凌晨被清真寺的叫拜声惊醒,我和月月决定去加拉太桥上看日出。才5:30,桥上已有不少钓鱼人在准备下钩。和一个年轻人聊起来,才知道有些人每天都在这里钓鱼,钓到的小鱼直接卖给桥下的游船饭店,很快变为游人口中的美味。旁边的中年人就是一个职业钓鱼人,看到我好奇,他教我上下摆动鱼竿,自己则去准备另一个鱼竿,我这才发现每个鱼竿上有多达10个鱼钩,而他有五根鱼竿,共50个鱼钩,有时会同时钓上很多条小鱼。难怪经常见他们的小桶里收获颇丰,可惜都是些两三寸长的小鱼,可怜这些小鱼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久而久之,这些钓鱼人也成了加拉太桥一景,与两岸美景一起,是游客聚焦的对象。
格拉太大桥上的钓夫
一次黄昏冒险,更让我有机会见识伊斯坦布尔人的热心与大度。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天下午6点多回到旅馆,稍作休息,我又到了旁边的加拉太塔(Galata Tower, 1348)。很快,塔西晚霞满天,如梦如幻,我顾不得多想,冲着太阳飞奔下山,直奔博斯普鲁斯海峡边。那天日落,我有幸从头看到尾,眼睛眨都不眨,唯恐错过瞬间的美妙景象,唯恐辜负了老板的大度,唯恐浪费了此生唯一一次从欧洲大陆看太阳从亚洲大陆落下去的情景。欣赏壮美的日落美景的同时,剑桥格兰切斯特村后无数次看日落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恍如隔世。而有幸在一艘停泊的大船甲板上独自静静地观赏满天如血的晚霞,完全出自一个好心的餐馆老板的大度。从加拉太塔所在的小山头西下,海峡仿佛尽在咫尺,但下去后才发现根本无法到达海峡边。我沿着离海峡最近的公园与建筑跑了很远,眼看太阳一点点下沉,却无法接近,心急如焚。终于通过一扇小门能看到海峡,看到人来人往,我顾不得多想,直接往里冲。被一个服务员拦住,我举起手里的相机,说我想看落日,但他明显听不懂,叫老板过来,老板无奈,摆摆手让我进去了。进去以后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个水上餐厅,很多人在露天餐厅就餐,一边欣赏落日,而我是唯一在大船甲板上欣赏落日的人。回来对女儿讲起这段经历,女儿一句“你傻啊,你不会也在那儿吃饭?”是啊,可惜当时没想走远,手里只抓着相机,没带一分钱。
心满意足地看完日落,赶快往回走,想在天黑之前回到旅馆,没想到慌乱之中,竟记不得下来的路口,两次走过头,最后走进一条死胡同。关键时刻,又是一位好心人主动提醒,才使我不至于再回头。意识到前边不通之前,旁边车库里的老先生示意我走车库,我觉得莫名之妙,但还是左顾右盼地走进那扇大大的卷闸门。里面空无一人,密密麻麻的全是车,好在暗影中能看到几十米外的对面那扇门。我谢过老先生,快步直奔对面,心里却有点犯嘀咕,甚至怀疑被骗,直到从对面出来,发现面前是另一条街,而且右手不远就是我该走的那条小路,加拉太塔就在前边山头,才彻底放心,并为自己的疑心而真心羞愧。在欧美旅行,一次次发现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次次发现我们的信任感太低,生活得太累。没办法,几个月前还被一个假网站骗去100元,被杂志社奚落为“幼稚”,乐于助人的土耳其人让我又一次感叹人与人之间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因为大多数土耳其人的英语不大好,因此与当地人接触最多又能说上话的,往往是旅馆老板或工作人员,在他们大多数身上,土耳其人的热情好客常常展现地淋漓尽致。卡帕多奇亚小镇格雷梅的Cave House Hotel老板快人快语,热情洋溢,非常积极主动地帮客人联系游玩事宜,口碑很好。让他不明白并且很受伤的是,在他那儿入住的中国游客往往拒绝他的帮助。他说如果来中国玩,肯定会先向旅馆咨询有关吃玩购游等事宜,但不知为何,每次他想提供帮助,中国游客往往会说不用了,我们自己玩,我们自己找吃的。我无法向他解释说中国人被骗怕了,信任度太低,对别人主动提供的帮助,往往心存芥蒂,起码首先会想到回扣,只能说我们不想麻烦人,想自力更生。有天晚上与刚认识的两个英国朋友聊天,刚坐下没一会儿,服务员又送来一杯苹果汁,说买一送一,付钱时并没听说有这回事。一里拉一杯(不到2.4元),已经很便宜,没想到还更便宜。老板人确实很好,很会做生意,难怪这家旅馆的口碑超好。我通过他定了热气球和卡帕多奇亚的红线一日游,都含来往接送和一餐,很靠谱,也很值。一日游回来,时间还早,老板说你先休息一下,一小时后可以上楼顶看日落,后来他又主动提出骑摩托车带我去看日落。那个地方其实就在我们旅馆后面的小山上,步行也就四五分钟,但若非他带我过去,真会错过尽在咫尺的好地方。那里人山人海,是格雷梅看日落的绝好位置。不好意思多占用他时间,就让他先回去,没想到回来走错路,竟然差点找不回旅馆,因为我连旅馆的名字都没记住。好在格雷梅很小,找回镇中心,看到路口的地毯商店,一直往上走就是我们入住的旅馆了。不过说起这里的洞穴酒店,体验一次也就够了。其他各方面都不错,就是房顶掉渣,床上往往会有碎屑,另外因为没有窗户,室内阴暗,倒是很适合睡大觉。
塞尔丘克Nazhan Hotel的老板娘热情、善良、能干、大度,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家旅馆离汽车站及主要景点很近,位置超好,就是我们的房间窗户对着一条斜坡路,前半夜有点吵。第二天老板娘还专门问起这点,担心我们休息不好。说是老板娘,其实她是真正的老板,并且是个独自带着六个月大的小女儿操持家庭旅馆的老板。她的丈夫在游泳馆工作,上午十点多才穿着大裤头、趿拉着拖鞋不紧不慢地去上班。而在家里,丈夫明显是个甩手掌柜。我们入住时从办理入住手续,到帮朋友搬运沉重的大箱子上楼,都是矮小的女主人一手包办,而自始至终,丈夫都没事人似的坐在旁边看电视,除了试图回答我找上门来的问题,根本没动窝。第二天早上,我先去郊外寻找地图上的罗马水渠,未果,搭便车回来吃早饭。虽然只有我自己,女主人同样端给我十几种东西:奶酪黄油三种,果酱三种,麦片三种,橄榄两种,面包一小筐,再加上咖啡、黄瓜和番茄,甚至还有芝麻酱。除了芝麻酱,其他都是土耳其早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唯恐吃不完浪费东西,女主人一再说“没关系,你只管吃就好。”早饭后去对面的圣约翰教堂,临行之前告诉女主人我11点前会回来准时退房,她一再说不着急。本只想细细观赏宏大的圣约翰教堂及其中的圣约翰墓地,没想到教堂后面的塞尔丘克城堡也一同开放,城堡上最主要的遗迹,莫过于圣约翰曾写作约翰福音的小教堂。四福音书是新约圣经中我们关注最多的内容,没想到在这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小城,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圣约翰生活写作过的地方,也是这次旅行的一个意外收获。一个半小时后匆匆忙忙赶回来,差十来分11点,女主人同样说不着急,而我退房后也还是得把东西寄存在那里。回去拿行李时,又不得不在她家客厅看了半个多小时书,女主人同样热情地要给我们准备茶水。与棉花堡冰冷冷的旅馆母子相比,这家女主人给我们宾至如归的感觉。她的大女儿已经上大二,晚上大女儿值班,第二天看到她半岁大的妹妹,我们才明白其中原委。可惜在这里只住一夜,没和她聊过,不知她对那个可爱的小妹妹,是何态度,我身边的大多数独生子女,可是坚决不想再要个弟弟或妹妹的。
整个旅行途中唯一参团的一次,是在卡帕多奇亚,也是收获极大的一天。风趣幽默、尽职尽责的导游Erbil,轻松游玩的露天博物馆等红线主要景点,陶瓷工作室和地毯厂博物馆般的体验,结伴游玩的北京摄影师小白,Kappadocia Han Restaurant丰富美味的自助午餐,都使100里拉的团费物超所值。除了不想太累,也想体验一下当地的旅行团,果然还碰到一个特有幽默感的导游。Erbil现年28岁,已干5年导游,并且很喜欢这份工作。他觉得每天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打交道,其乐无穷,这份快乐自然也伴随着他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他的团友。跟着这样的导游游览,无意中了解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心情愉快,景色也似乎变得更美。记得有次在龙亭公园,院里特意为与会的老师们请了国旅的讲解员,没想到那小姑娘倒更像个引路的向导,一路上惜语如金。我忍不住,一次次提醒她把眼前的景点讲给老师们听,而她竟然觉得没意思,没什么好讲的。我只好一次次越俎代庖,不时将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讲给大家,并把开封的景点归结为三塔三湖,她觉得还挺是那么回事,并说听我讲解,她也似乎觉得有意思了。既无语,又觉得她可爱之极。一路上聊得多了,就劝她要么尽快喜欢上这份工作,要么尽快转行,否则自己难受,也耽误游客的时间与心情,而这些游客也许一辈子只来这里一次。那小姑娘倒是不恼不烦,认真倾听我的意见。真希望国内多几个Erbil这样风趣幽默、热爱本职工作的导游,少几个云南、香港那样总盯着游客钱包的导游。
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多,Erbil对汉语的兴趣与日俱增,不时向我讨教。在卡帕露天博物馆,Erbil讲解近一个小时,一点儿都不偷懒。看到我举起相机,他马上夸张地摆姿势给我,嘴里的讲解一点儿都不耽误。整体的感觉和国内旅行团差不多,景点给的时间稍显紧张,但线路上规定的景点,都不折不扣,唯一的自费景点是露天博物馆最精美的黑暗教堂,去不去完全由自己决定。除了景点,还去了一个地毯厂和一个陶瓷工作室,了解实际制作过程,有兴趣的可以购物。地毯厂还专门有汉语讲解,旁边一个工作人员一块块将各种各样的地毯铺开,让我们光脚上去感觉各种材质、各种织法地毯的细微差别,果然很不一样。羊毛地毯最便宜,丝质地毯最贵,棉质地毯居中,还有毛加丝、毛加棉、丝加棉等多种材质,图案各异,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眼界大开。小伙子讲了半天,最后问我们对哪种地毯感兴趣,或者有问题可以随意提。同在的五个姑娘都沉默不语,我只好迎着头皮说抱歉,我们几个都属于穷游,买不起这些昂贵的地毯。旁边有位姑娘说,如果有个土豪就好了,小伙子问“土豪”啥意思,大家于是七嘴八舌地聊天。小伙子在土耳其大学学的汉语专业,还在重庆学习过半年,汉语说得不错,但对“土豪”之类的新词,显然没有接触过。看我们实在没什么购买力,他说“不买没关系,你们随便看。我们今天已卖出三万多美元货,其中不少买家大概就是你们说的中国土豪。”我指着那块价值15000美元的丝质地毯开玩笑说,这样吧,我留下打工,多久能挣回这块地毯?小伙子伸手说5年,又说不对,得6年。我们就这样像在陶瓷工作室一样,将地毯厂当地毯博物馆,大饱了眼福,又不用受导游的任何辱骂与刁难,顺利结束地毯厂之行。这也许是土耳其跟团游与国内许多不良旅行社的一大区别。
小地方人往往比大城市人更热情好客,世界各地仿佛都是如此,土耳其也不例外。代林库尤(Derinkuyu)老老少少的热情友好,令我终生难忘。在卡帕多奇亚的第三天,独自坐长途客车去代林库尤地下城,参观1300多年前建造的不可思议的地下岩洞城之前,先在附近逛了逛。首先吸引我的,仍是有着高高叫拜塔的清真寺。这是我在土耳其见到的规模最小的清真寺,只有一二十平米大,设施也很简单。清真寺里面还有一个小房间,摆成U型的一些小桌子上,摊着孩子们的课本。好在外面有个大点儿的院子,适逢暑假,这里简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十几位大大小小的孩子在院子里玩耍,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一点也不生分,纷纷围着我打招呼,就像在埃及神庙里见到的那群女孩子一样,每个人都问一句“What’s your name?”借此练习英语。随后他们簇拥着我一起进教堂参观,叽叽喳喳,热闹非凡。就像在费特希耶的Gul清真寺和安卡拉的Kocatepe清真寺一样,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虽少了份蓝色清里的庄严肃穆,却多了份生活的气息,是我所有清真寺之游里最轻松愉快的一次经历。很快一个工作人员进来,把孩子们都撵了出去,让我静静地参观,他默默地陪在旁边,完了邀请我去门口旁边的小办公室,里面还有一个人坐在桌前。他们端给我一碟糖果,一杯红茶,只可惜无法交流。这么小一间教堂,想不到竟有两个工作人员,其中一个说不定是负责孩子们功课的老师。每逢这个时候,就会遗憾地想象,如果上帝不摧毁人类建造的巴别塔,世界各地人操同一种语言,不用学外语,会节省多少人力物力,人与人之间都可以无障碍交流,旅行中会多出多少乐趣。出来又被那群孩子围住,我提出给他们照张相,孩子们自然乐意,但大点儿的女孩子提出她们不与男孩(15.8.9-8)合影,于是我给男孩女孩分别照了相,并且一一拿给他们看,大家都很开心。
在清真寺玩耍的孩子们
离清真寺不远,就是代林库尤市中心的街心公园,实际上就是街角的一小片三角形树林,树林里摆着很多张桌子,每张桌子旁都围着几个在此休闲放松的男人,只有一个女顾客和一个女服务员,这也是在土耳其三周,见到的唯一一个女服务员。而我,是那个烈日炎炎的大中午出现在那片树林里的第三个女人。尽管人多,又是在室外,树林里却非常安静。有些人在喝茶聊天,大部分人在打“麻将”。我在一张麻将桌(15.8.9-9)前站住,马上吸引全桌人抬头看我,我问可否坐下来观战,大家都笑着点点头。看到服务员过来,旁边的老人问我要茶还是咖啡,我说要茶,随即掏出钱包问多少钱,他马上摆摆手说不要钱,我只好表示感谢。看他们打二十来分钟,发现土耳其麻将其实与中国麻将差不多,只是他们用数字牌,多米诺骨牌大小,分红、蓝、黄、绿四种,码在两层木制牌架上,整齐好看。穆斯林国家男人地位高,很多阿拉伯国家还实行一夫四妻制,而在今天的土耳其,一夫一妻与一夫四妻制并存,妇女地位明显偏低。丈夫在此休闲打牌的时候,妻子肯定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无论是偶遇的路人,还是接触时间较长的旅馆员工,或者是代林库尤热情好客的老人与孩子,友好的土耳其人与土耳其美景一起,永驻心间。
土耳其麻将
八、游学教师
在土耳其这个东西文化大融合的地方,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实为一大快事。适逢暑假,旅途中遇见最多的是教师和大学生,和我们一样利用暑假游学。接触最多的是英国的Elizabeth与Eva,还有日本的智子。
在卡帕多奇亚三天,联系最多的是一同住在Cave House Hotel的Elizabeth和Eva,她们是发小,来自伦敦一所叫Barnet and Southgate College的大学,父母都是乌干达移民。这次她们在土耳其两周,除了旅游,还要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令人羡慕。我那天去代林库尤地下城时碰巧在车上扫了一眼当地人的婚礼,载歌载舞,看起来很热闹,问邻座我可否去参加婚礼,他说当然可以,任何人都欢迎。晚上与她俩聊天,刚开始老板还在,大家玩笑不断,很开心。后来她俩准备要酒喝,我赶快撤退,因为我滴酒不沾,这种场合不免扫兴,但我那会儿撤退似乎更令人扫兴,于是说回去冲个澡,一会儿再回来。其实她们的所谓喝酒,和我们所说的喝酒完全是两码事。她们一杯酒也许会喝上一晚,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是聊天。半个多小时后回来,果然发现她们还在,我要了杯苹果汁,一起聊天,聊土耳其、非洲、中国、英国,聊教师、学生、大学、假期,也聊宗教信仰,尤其是欧化的土耳其穆斯林与中东其他地区穆斯林女人的区别。Eva说到她在阿联酋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她原本穿着短裤背心,但一到阿联酋就被要求和当地女人一样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两只眼睛,使她几次都差点中暑,最后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Elizabeth尤其热情,说下次去伦敦,一定要提前和她联系,她会到机场接我到她那里去住。我说如果再去伦敦,就是大概第8次了,她说那又何妨,故地重游会别有一番趣味。倒也是,不过一般去过的地方,除非有机会常住,我不会再去旅游,正因如此,一般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多待几天,多看几眼。
在棉花堡后面的古剧场遗址结识28岁的日本姑娘智子,接下来几个小时一起游览、晚餐,发现她不只美丽温柔,而且开朗健谈,我们仿佛一见如故的忘年交,分手后还有微信联系。
智子的汉语说得很好,刚开始根本没想到她是日本人,还以为是个南方姑娘。她在北航学过两年汉语,难怪她不但会说,而且会写,在微信上用汉字和我交流,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她谦虚地说那是因为日语里也有汉字的缘故,所以书写汉语对她来说不是问题。艺不压身,没想到那两年的汉语学习,对她现在的教书工作大有益处。她教外国人日语,学生大多是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而她之所以选择北航,而不是我猜的北语,是因为她想把自己丢在中国人堆里,而不是到处都可以见到日本人的地方,聪明之极的选择。女儿在美国留学五年了,没交到一个美国朋友,成天混在中国学生群里。不到18岁就送她到美国留学,期望她能很快练就一口纯正流利的美语,没想到口语进步最慢,无语。
说起自己的名字,智子说在北航学习时闹过不少笑话,因为她姓神津。每次她自我介绍,听到“神津智子”这个名字,同学们都会一愣:啊,神经质啊?这几个字放一起,确实不容易发清楚。我开玩笑说以后再有人说你“神经质”,你就说不是你发音不好,是他们听力有问题。她开心地笑说:对啊,以后我就这么说。
智子大学学的是西亚历史,之所以来中国留学,其实是随丈夫陪读的,但她没有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自己也学好了汉语,一举两得。可惜他们回日本后就离了婚,如今智子单身,这次是独自周游世界。我们这次只订了往返伊斯坦布尔的机票和伊斯坦布尔的五夜住宿,其他行程都是临时安排的,已属任性,但与智子的任性游相比,那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驴友一样,因为不需要考虑签证问题,智子完全是想哪儿走哪儿。她出来五周多了,已游览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土耳其是她这次旅行的第五个国家,但要在这里待多久,下个国家是哪儿,何时回日本,都还是未知数。一个地方待够了,她才会考虑下一站,哪便宜飞哪儿,绝对任性至极,也让人羡慕不已。
智子的父母很传统,以前对女儿管教很严,比如不可找外国人、婚前不可来往过密等,但面对女儿婚姻的坎坷,父母也不得不妥协,说女儿就是领个外国人回来,他们也认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希望的,其实就是儿女的幸福安康。如果是几年前,智子一个人在外漂着,父母一定很不放心,但自从智子在中国留学回去,父母发现她长大了,懂得自己照顾自己,做饭做家务样样在行,他们也就放心了。
说起我和智子的缘分,还要归功于棉花堡如火的骄阳。也许是污染少的缘故,哪怕是在只有二十多度的伊斯坦布尔和番红花城,太阳底下也晒得受不了,更别说炽热的土耳其中西部了。临近塞尔丘克,大巴显示外面温度达42度。为躲避骄阳,中午一两点到四五点最热的时候,要么午休,要么在大巴车上,要么在博物馆,反正决不能在烈日下。但我们在棉花堡只有二十五六个小时,又想在景区多待会儿,因此那天下午四点就到了棉花堡公园。棉花堡的美丽果然名不虚传,并且因为泉水流个不停,光脚踩在如雪的岩石上,倒是并不觉得热,但剧烈的阳光经过白色岩石和水流的反射,更加刺眼,相机镜头更是晃地根本什么都看不清。棉花堡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双脚被有些不得不走的尖利岩石扎得生疼,“棉花”绝对名不副实,从未有过的痛苦体验。回来不得不走第二遍时特意穿上提前准备的白色厚棉袜子,也没觉得起什么作用,反而大家都光着脚,就自己穿着袜子,总觉得招来不少白眼。
参观棉花堡后面的古城遗迹时,剩下的就都是炎热了。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规模宏大,石棺、古街、大剧场、教堂等遗迹很多,几公里走下来,又爬到山头看大剧场遗址,出来后觉得整个人有虚脱中暑的感觉,是整个行程中最辛苦、最狼狈的一次。恰在此时,坐在剧场外树荫下休息的智子打招呼:热坏了吧?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因为太热,也因为我们都想等7点多的日落,因此在那儿聊个半个多小时。尽管仍然扎脚,但日落前光线柔和了,落日余晖撒在一池池泉水里,无比美丽。得知景区是晚上9点关门而不是之前以为的8点,因而慢下脚步,开始好好欣赏棉花堡的秀美奇观。智子提前穿好了泳衣,孩子一样在泉水中嬉戏,我为她拍了很多照片,她感激不已。我太明白这种感觉了,独自在欧洲旅行时,经常发现一天天都没有自己的照片。
智子说本想去希腊,但朋友说希腊应该和男朋友一起去,因此她暂时放弃了。看到哥哥姐姐他们都夫妻恩爱,儿女绕膝,智子很羡慕,希望自己也有个温馨的小家,有个可爱的孩子。但愿外柔内刚、漂亮可人的智子姑娘早点找到她真正的另一半,早点成行她的圣托里尼岛浪漫爱情之旅。
除了教师与学生,也接触一些利用年假出来旅行的其他人员。在伊斯坦布尔最后一天,在旅馆的楼顶平台结识匈牙利小伙子Frank。Frank现在奥地利做物流工作,每年有4周带薪假期,这次共休假10周,其中6周是积攒了一年半的假期,用来旅行,其他4周准备回家看望父母,还开玩笑说反正回家就不需要花钱了,和中国人的感觉似乎一样,吃父母喝父母的似乎天经地义,但他的意思其实是住父母家就不会有旅行这么多的花费,因此没有工资也无所谓了。他已在泰国一周,很喜欢那里便宜的物价,并且与我一样,更喜欢清迈,而不是曼谷,因此有很多共同语言。他刚到土耳其,准备先在伊斯坦布尔待几天,然后再决定接下来的行程,和智子姑娘一样任性。说起物流,他很为自己的工作自豪,他认为物流工作很重要,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物流。聊起伊斯坦布尔的知名景点,我自然有发言权,不仅将自己四天的伊斯坦布尔之行如数家珍,而且正好把五天的博物馆通票(85里拉)留给他,第二天还可以使用。
除了常见的欧美游客,还几次遇到来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年轻人。新闻上看到的那些场景,不免在脑海浮现,很想知道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如何,可惜交流不畅。在格拉太大桥上被三个巴格达小伙子拉住合影留念,有点受宠若惊,不知自己哪里特别。一个叙利亚小伙子在安卡拉的餐馆打工,准备下个月去北欧,可见叙利亚的局势确实不怎么好。
在土耳其整整三周,仍是脚步匆匆,留下诸多遗憾。专程去旋转舞的故乡孔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苏菲教派教友一起观看苏菲教派的创始人鲁米的墓地,却没看上旋转舞,肚皮舞也无缘一见,就连举世闻名的以弗所,也不得不忍痛舍去。土耳其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卡帕多奇亚、棉花堡这样的自然奇观,有三面环海的五千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有丘陵山区蜿蜒全国的数不清的景致,有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塞尔柱等十三种古文明在这里交融,六千多年历史在这里沉淀。土耳其还有美味实惠的烤肉,有大巴扎等数不清的购物天堂,有热情友好的土耳其人民(15.8.9-10),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访古探幽,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每个游客大概都能在土耳其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找到自己心仪的圣地,获得不一样的独特体验。
孔亚市中心的擦鞋匠
从土耳其回来16天了,游记也整理了20955字,虽然照片还未来得及好好整理,但觉得想说的话差不多了,终于可以将土耳其之旅画上句号。但半夜两点多醒来,脑子里满满的还都是土耳其,尤其是错过的以弗所和圣母玛利亚小屋,并且突然想起漏掉一个很重要的朋友,于是再也睡不着,干脆爬起来补充。“梦幻土耳其”是出发之前做功课时就定下的游记题目,此刻很想换作“说不尽的土耳其”。从未写过这么长的游记,当然也从未一次出去这么长时间,但土耳其确实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地方,古得如梦,美得如幻,值得一游再游。
六月之书——记2008年6月所购图书19册
1.燠热的六月
6月1日
阴了一天,最后下雨。多么凄惨的儿童节。
6月2日
又阴了一天,下午有雨。小叶丁香又开出新花。
6月3日
下午转晴。译书累了,站到窗前,望着下面的“天然”垃圾山。那里原有几排平房,房子拆掉后,形成这个三不管的空地,前有一段废弃的红砖墙,恰与我家对面的一栋旧楼比邻。过往的居民,喜欢随手把垃圾袋扔到空地左边的墙下,既可以让废地不废,又可以少走二三十步的远道,避开市政专设的垃圾箱。几年的工夫,这个空地便被迫改制,变成天然垃圾山。尽管如此,它却不会散发多少那种人类中间特有的气息,因为大自然每年都要眷顾这里,把一些从不抱怨命运的花草种籽派过去,请它们开出“恶之花”。远远望去,你会以为那是一个布满青草和野花的小土坡,假如你有意不去注意那些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袋。也许,存在总是有道理的。我把眼光移到那段红砖墙上,正这样想着,一个小东西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活的,白的,黑尾巴,身上有几个墨点般的黑斑。哈,一只白猫,墙上的猫。我盯着它看。她迈着令人赏心悦目的步伐,无声地在墙上行走,一直走到墙尽头的垃圾山跟前,然后将尾巴一摇,羽毛般地落下去,在那些参差披拂的草叶间寻觅着独属于猫的财宝。有人从垃圾山旁边的小巷经过,她立刻一动不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久,她又开始寻宝。我低下头,点燃一根纸烟。再抬头时,她不见了。我转过身,离开窗口。隔了一会儿,我又往窗外看,发现一辆大车停在那片空地上,两个人拿着铁锹,往车上装垃圾。他们站在空地的右边,离左边的垃圾山比较远。他们旁边有一座新楼,楼下有一家新开张不久的浴池。我想,他们大概准备为那个浴池清出场地,吸引游客。那么垃圾山怎么办?这片空地会不会完全被人蚕食,让流浪猫从此又少了一个乐园?不。请给流浪的猫狗多留一点空间。请你们手下留情。就算流浪猫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就算大部分土地都被人类占有,人类也绝非地球的主宰——过去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是。我们只是过客,一砂一石,一草一木,都比我们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那只白猫不见了。她当然会消失,因为她是聪明的动物。和她相比,我们多么冷酷。我祈祷,我每天都在为流浪猫祈祷。要不是我已经有了两只猫,我会跑下楼去,把她请回来,假如她肯赏脸。
14:02,居然又出现了阳光,但空气还是冷冷的。
傍晚,我去给我的猫采摘又可口又芬芳的、具有牛奶潜质的青草,那是她们最喜爱的开胃食品。我走在一条四周布满花木的小径上,寻找青草。草叶间有一个白白的大草蘑,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三个蘑菇。一个流浪汉在丁香丛间的空地上席地而坐,汽车纷纷从他身边经过,他却浑然不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有点羡慕他。灌木丛里有好多旋花,白的粉的都有。我喜欢这种以爬来爬去为乐的小家伙,它们的外表和牵牛花差不多,但叶片小而多变,花朵小而幽香,似乎能够适应任何恶劣环境,可以当作勤劳的中国平民的象征。一个月前,我曾经把两棵旋花移栽在我的花盆里。尽管换了一个土壤贫瘠的环境,它们依然活得很快活。
也有人把旋花叫做“打碗花”,但桔梗等植物也有“打碗花”的异名。潘富俊著《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2003年初版)P243认为,旋花即《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提到的葍,又名旋葍,中国各地均产,北美、欧洲等处亦有,其特点如下:
“北方田野甚多,夏秋之际开花,红花、白花遍生田野,很难锄治,属于原野杂草。旋花根甚多,长度可达50厘米,色白,可直接蒸煮或晒干杵碎磨成粉烘烤烧饼,但《救荒本草》说‘久食则头晕破腹’,仅能间隔进食。”
该书又称,葍也有可能是藤长苗、商陆或萝卜。程俊英先生在《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注释中说,葍为“一种多年生蔓草,地下茎可蒸食。”从这个注释看,它说的大约就是旋花。顺便说说这首《我行其野》,这是一首凄婉的弃妇诗,其末段云:“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程俊英先生对此有一段妙译:“我在郊外独行路,摘株葍草心凄楚。不念旧妻太狠心,追求新配真可恶。并非她家比我富,是你异心相辜负。”
暂时告别那位千年前的怨妇,再说说旋花。我检索手中的东北、辽宁、河北中草药手册,都没有找到旋花,只在《江苏验方草药选编》上集(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1970年出版)P104中找到介绍,这里摘抄如下:
小旋花(旋花科):别名 扶母草、兔耳草、辅秧
植物形态:原植物为打碗花。蔓生草木。叶戟形,或为三裂,中裂大,……全缘或带波状,有长柄。花腋生,花冠漏斗状,淡红色。花期5~10月。
生长环境:为田间常见杂草。
性味功能:甘微苦,温。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煎服补劳损,益精气,利小便。干用1钱5分~3钱。捣汁饮治丹毒热。外用:捣敷毒蛇咬伤。
检索电子版《本草纲目》,里面似无“打碗花”的字样,但对旋花(旋葍)却有介绍,这里摘录如下:
旋花
《本经》上品
【释名】恭曰:旋花即平泽旋葍也。其根似筋,故一名筋根。炳曰:旋葍当作葍旋,音福旋,用根入药。别有旋覆,音璇伏,用花入药。今云旋葍,误矣。
颂曰:《别录》言其根主续筋,故南人呼为续筋根。一名豚肠草,象形也。宗奭曰:世俗谓之鼓子花,言其花形肖也。时珍曰:其花不作瓣状,如军中所吹鼓子,故有旋花、鼓子之名。一种千叶者,色似粉红牡丹,俗呼为缠枝牡丹。
【集解】宗奭曰:今河北、汴西、关陕田野中甚多,最难锄艾,治之又生。时珍曰:旋花田野塍堑皆生,逐节延蔓,叶如菠菜叶而小。至秋开花,如白牵牛花,粉红色,亦有千叶者。其根白色,大如筋。不结子。
【气味】时珍曰:花、根、茎、叶并甘滑微苦,能制雄黄。
【发明】时珍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花根细如筋可啖,故《别录》言其久服不饥。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每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其他的资料,我一时还找不到,只好日后再说。总之,我爱旋花,就象爱蒲公英那样。人世间一切在卑微中体现出尊严和美好的东西,都是我之所爱,我要用我的一生去歌颂它们。
6月6-2日
上午晴,可我宁愿它阴着,甚至再下一阵暴雨,因为我习惯了阴郁。下午多云。2点时,我望向窗外,那只白猫又出现了,蹲坐在白色塑料袋中间,守护着它的家园。给它留点儿空间吧,你们。
傍晚,我来到公园。紫丁香基本凋谢了。暴马丁香现出绿色的小米般的花蕾。有的黄蔷薇和红玫瑰还在开放。盐肤木已经变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我仔细寻找,在园中又找到三棵比较小的盐肤木。一种叫做酸黄瓜的小草,开出幽幽的五瓣蓝花,花朵仅有米粒般大小。棠棣花凋谢了,它的枝条间出现了绿色的小果子。离开公园,准备回家。杨花满树,绿叶如血,白花如雪。六月如雪,我心如雪。人世间最冰冷的季节莫过于六月,酷热让我的心格外寒冷,仿佛陷入一个走远也走不出的深渊。让所有的西西弗斯和永世流浪的犹太人安歇吧。给他们一点凉风,给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云在飘,燕在飞,这个世界本可以那样美好,只要你有一颗丹柯的心。
6月6日
傍晚18:37,我正在读《金字塔密室》,一只燕子飞进来,围着日光灯管转了一圈,唧地叫了一声。我愣住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请你快快飞出去!多亏我的两只猫刚刚睡醒,就在它们起身的刹那,燕子又在窗外了。一只猫无声地跳上窗台,那只燕子在窗外兜了一圈,似乎还想进来,徘徊甚久,终究恋恋不舍地离去。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这才感到后怕:万一当时猫醒着,叼住燕子,那会发生怎样的惨剧?我连想都不敢想。几分钟后,我的心又悬了起来。不知怎么回事,那只燕子大声叫着,反复在窗口飞旋,就是想要进来。我猜,他的家园大概被那个该入地狱的家伙毁灭了,他渴望恋爱,渴望生活,所以想要建一个新家,而我的日光灯管上面的木横梁恰好可以帮助他满足这个心愿。可是,我必须请你原谅,我的家太危险了,那两个超一流的猎手,都不是你能对待得了的。我的猫激动得轻声叫出来,发出美妙而又可怕的颤音,幻想着燕子的滋味。我不忍拂了她们的性子,而燕子又舍不得离开窗外,我只好关上窗子,尽管天那么热。汗水不断滚下我的额头,可我不能开窗。抱歉,温柔的杀手。抱歉,执著的燕子。二十分钟之后,那只燕子彻底飞去了。我打开窗,漫天都是燕子的呢喃——哪一个声音属于我那个悲伤的朋友呢?我只能祝福你,不管你在哪里。永远永远祝福你。
6月7日
在网上看到网友转贴的莎朗·斯通的讲话原文,假如那些原文是真的,则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她没有把中国地震当作“非常有趣的事情”(it’s very interesting);第二,她曾经认为地震是“因果报应”(karma),后来却被感动得“哭了”(made me cry),并从中得到一个很大的教训(big lesson ):在救助灾民时,应该以德报怨。(that sometimes you have to learn to put your head down to be at service to people who aren’t nice to you.)
所以,我认为莎朗·斯通没有什么错。在这件事上,有过错的是那些断章取义并煽风点火的人。封杀莎朗·斯通是一个疯狂的做法,尽管我几乎从不看电影(不管是谁的)。911时,有很多中国人幸灾乐祸,却没有遭到指责或控告,我们的媒体也对他们很宽容,而且宽容得令人难以置信。中国人难得团结,这次终于团结了,结果却是集体指责一个外国艺人。我还能再说什么呢?少数不该欺负多数,多数也不该欺负少数。我想,除那些灾民之外,莎朗·斯通也是这次地震的受害者。
6月8日
昨天起,天气开始变热。小叶丁香还在开。暴马丁香已经盛开。
傍晚,去师大书摊买书,发现路上停满人和车,原来今天是高考时间。我想起来了,几天前就在报纸上看到,为了不打扰学生,在高考的三天里,呼吁汽车停止鸣喇叭,商店也不放音乐,给学生为期三天的安静。但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三天时间又管什么用呢?这就象仅有一天的六一儿童节,或者死囚临死前吃的那顿好饭,只不过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与高考相比,鸡肋也是人间美味。取消高考,怎么样?自从有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中国和中国人就有了奇特的变化——这样的恶果,我们已经吞咽了多少年,难道还不够吗?
6月9日
早晨出去散步,发现那种叶子宛如萝卜的小草开花了。它的叶子为复叶,每片叶由五或六片小叶组成,叶缘浅裂。花五瓣,金色,花萼十片,宛如绿太阳,类似草莓的萼片。花苞略呈圆形,手感坚硬,如向日葵的圆盘。
各种苣卖菜都在开花,满地金黄。大蓟开花了,花朵仿佛紫色的冰尜,顶端伸着许多紫色的小舌头,似乎在品尝阳光的滋味。有的杨花果实刚刚成熟,不久以后,又要六月飞雪了。
6月13日
暴马丁香已经开到极至,也就是说,它马上就要衰败了。昨天最高气温34度,今天则28度,凉快一些。
6月18日
从14日起,日最高气温始终在33度以上,昨天则高得让我整夜无法入睡。今早天阴,傍晚开始下雨,恍然秋天。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打着一把有趣的雨伞——伞面上带有两个兔子耳朵,全都支棱着——我立刻想起老姜,在指责加菲猫长不大时,他的脚上却穿着兔子鞋。
19:08。在译书的间隙,我抬头看天。乌云急速跑过天空,象是急着给谁带去坏消息。大概是嫌前面的乌云走得太慢,后面又赶过来一批黑衣使者。一个男人站在对面的楼顶,不断挥舞手臂。每年夏天,这个人总喜欢站在那里,有时还会挥舞衣服甚至一面旗帜。这个世界太神秘,我不懂。摩托车突突地驶过肮脏冰冷的小街,窗台上的两株旋花摇着纤纤碧手,想要捂住它们那看不见的耳朵,但不知是因为噪音,还是一阵淘气的凉风。我的猫气哼哼地趴在电脑机箱上,等着我抱,或者给她弄点好吃的,或者……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有一万个可以得罪她的理由。街道上不再有小贩吵架或叫骂的声音,在这个深秋般的夏天傍晚,生活也还在继续,包括欢乐,包括悲哀,包括疲惫,也包括人世间所有的痛。夜近了,我看见它那深蓝色的脚,从对面的楼顶拖过。那个在楼顶问天的男人消失了。这个世界太忧郁,可我无法换一个。继续译书吧,就到这里,就到这里。
6月30日
从19日起,几乎日日是高温天气,除了挥汗译书,我还有很多杂事要做,几乎再没有时间去买书。这样更好,因为目前我早已严重透支,只能等迟迟不肯露面的稿费为我抵债。我在翻译的是《Deeper》,《隧道》的第二部。这本书长得可怕,可我爱它。因翻译《隧道》受伤的左手还没有恢复好,现在又露出疲劳的迹象,真让我为难。
下午去银行,发现我的稿费还没入账。回来的路上,忽然想起一两个月前在那附近看到的一棵开白花的大树。那究竟是一棵什么树呢?它有三个苍老的树干,叶子似杨树但稍小,似榆树但光滑。我走到那棵树身边,抬起头,看见满树的黄果子——原来是一棵老杏树。在我很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守候在那里,等着我发现它的秘密,我却那么懒惰,一直拖了这么多年。你好,老杏树,祝你多子多孙,寿比喜马拉雅山。下次再见。
我转过身,离开丑恶的街道,开始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在水泥地上看到四只麻雀,我 立刻停住脚步,不去打扰它们。麻雀优先,燕子优先,所有动物都优先,不管它们是男是女。它们四个仿佛组成了一个小探险队,在地上蹦跳着寻找好吃喝。一个顽皮的小家伙,在同伴脑袋上啄了一下,然后蹦蹦地往前跳,恰如一个在同学脑袋上来了个栗凿的小学生。被啄的那个,不动声色地悄悄蹦过去,在对方的脑袋上也啄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跳进一个花坛。唰!它们四个一起飞起来,在空中还忘不了得意地摇摇尾巴。
我继续往前走。没有麻雀的地面,让人感觉少了些什么。但空中处处是麻雀和燕子的歌声。你们来了,你们看见了。我也一样。世界呀,你给予的太多,他们却总不满足。
2.《灵犬莱茜》
6月8日傍晚,去师大书摊,7元购得两册《世界文学》和《灵犬莱茜》。
★ 《世界文学》(1978年第3期、第4期)
买到它们之后,我几乎在公共汽车里就读完了1978年第3期《世界文学》中的一篇小说,那是冯亦代先生译的王尔德早期短篇《亚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
王尔德不愧是王尔德,他的笔下似乎没有平庸之作。小说很怪异,语言完全是我们熟悉的王尔德式——美得让你感到有点过分。小说的大意是,有个看手相的人,预言萨维尔勋爵将会杀人,为让这个预言成真,年轻的萨维尔勋爵买来毒药送给一个老太太,人家却无疾而终。他不死心,又去向俄国革命党购买钟表炸弹,想要炸死他的亲戚,结果炸药属于假冒伪劣产品,只能当焰火放。最后,他把那个预言自己将杀人的看手相者推下河去,从此万事大吉。故事的奇特构思和幽默感,容易让读者忘记,这位萨维尔勋爵有多么卑鄙。土耳其幽默小说家阿齐斯·涅辛在《我是怎样自杀的》这篇小说里,也采用了类似手法:毒药是假的、火药是假的、煤气也是假的,去饭店吃一顿饭,想要好好生活,却差点被毒死。
★《灵犬莱茜》(美国学生课文阅读丛书),[美] 埃里克·奈特著,周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
这是一个老式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有一条狗,狗被卖给有钱的公爵,却不远千里返回。书中介绍,此书在1942年被改编为电影,当时12岁的伊丽莎白·泰勒在片中扮演角色,变成童星。1943年,作者在二战中阵亡,他的书却留到现在。该死的战争。
3.《狐狸列那的故事》
6月13日傍晚,再去师大书摊,24元购得《红与白》等书。
★《红与白》(世界古典文学名著),[法]司汤达著,杨元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986年初版,上下册
此书没有写完,由后人整理而成,1894年出版。
★《朝鲜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5年2印
我曾购买过上海文艺出版社七八十年代印的《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选》《蒙古族民间故事选》,但当时书中没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的字样。从这本《朝鲜族民间故事选》看,在1982年时,这些书都被汇入一套丛书重印,可我只看到这一本。从书中可知,这套“故事大系”的总目为:
第一辑: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黎族民间故事选
第二辑:壮族、朝鲜族、傣族、纳西族、达斡尔族、傈僳族民间故事选
书前有一个图书章,写作“哈尔滨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图书章”。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部门呢。
★《萨多维亚努选集·中篇小说选》,张增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
《萨多维亚努选集》我已经买到多册,可还是不够。不久前刚刚买到《萨多维亚努选集·短篇小说选》,这回又买到这本中篇小说选,其中收有《安古察客店》《斧头》《花的诱惑》。
★《狐狸列那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改写,严大椿、胡毓寅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初版,1979年3印
早想买到这个本子,如今终于如愿。译文很有趣,但终究是改写本,恐怕不全。我始终希望买到比较全的英文译本,把它全部译出来。
★《喀尔巴阡山狂想曲》(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匈] 伊雷什·贝拉著,汤真、万紫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
书中介绍,《喀尔巴阡山狂想曲》创作于1937~1939年,为三部曲,各部分别叫做《新葡萄酒》《林中人》《格杰里·萨科维支的王国》,小说描写破落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格查的成长过程,以一战前后为时代背景。
★《汉娜太太》,[犹太]裴莱兹著,孙用、汤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
书中说,作者生于1851年,被称为“犹太的高尔基”,1915年病逝。此书收入其20多个短篇小说,有3篇是孙用先生由世界语所译,其余乃汤真先生(孙用的学生)据英译本所译。
4.《非洲童话》
6月14日傍晚,15元在家附近的书摊购得《美国口语词典》《非洲童话》。
★《美国口语词典》(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美]Edward G·Seidensiticker主编,张文华编译,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5年4印
这本书有点意思。买到它的第二天,我在译《Deeper》时遇到一个单词简单但意思难懂的短句子,试着翻了翻这本《美国口语词典》,居然一下子就找到了解释。
★《非洲童话》,董天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
据译文后记,此书来之不易。董天琦先生在1979~1981年间去刚果讲汉语,利用从学生那里口头搜集和书面搜集来的民间故事,以及8本法文版非洲故事集,编译出这200篇故事。此书后来有新版,但价格很高。
5.《吹牛船长航海记》
6月15日傍晚,去昨天去过的那个书摊,2元购得《吹牛船长航海记》《满族神话故事》《爱情的季节》。
★《吹牛船长航海记》(外国现当代童话名著丛书),许小海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3年2印
这是一本“奇”书。它的“奇”,表现在两方面。该书的前面说,1990年,作协和该社组织了一个外国儿童文学研讨会,会后决定推出这套丛书。此书即为其一,“原名《伏龙格船长奇遇记,是一部在前苏联多次再版,颇得好评的作品。”可是,它的作者是谁呢?在书中根本找不到答案,这是第一个“奇”的地方。
第二个“奇”,表现在它的译文上。我清楚地知道,在多年以前,孙幼军先生曾经翻译过此书,名字也叫做《吹牛船长航海记》,因年头太久,忘记了作者名字,现在无法查找,因而不能出版。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我早就留心寻找有关此书的任何信息,希望能找到作者名字,让孙先生的译文有出版的机会。所以,买到这本书后,我立刻与孙先生的译文进行抽样核对,而我的核对结果证明:两种译文毫无分别,连标点都不差。
这就怪了。究竟谁是“吹牛船长”呢?孙幼军先生是否知道这件事呢?我已经请朋友有空时将此事告诉孙先生,听听他怎么说。
★《满族神话故事》,傅英仁搜集整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1986年2印
此书我已经买过,这次买,是为了书后的一个奇怪印章。那是一个方形大印章,上半部写着曲里拐弯的满文,下半部写着一行汉字:“哈尔滨市满族勒真大会纪念”,中间有个圆形图案,画着一个骑马射箭的人。“勒真大会”是什么东东?有时间我要去查查看。
★《爱情的季节》,周家星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
这也是一部“奇”书,因为从书的四封上,你几乎看不到任何可以让你猜测到正文内容的信息,假如没有那个“译”字,你还以为它是一本中国小说呢。看到目录,我才明白,它是一本基罗加等拉美作家的短篇小说选,共26篇,里面对每个作者都有详细介绍,却不肯在书的封面上印出“拉美”字样。其中有一篇《蒙铁尔寡妇》,作者为“马尔盖斯”,从作者简介中知道,他就是马尔克斯,因为那个简介中提到了《百年孤独》。
6.《历代笑话集续编》
6月22日傍晚,又去15日傍晚去过的那个书摊,25元购得《历代笑话集续编》《汉英分类插图词典》《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
★《历代笑话集续编》,王贞珉、王利器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
王利器先生编过一本《历代笑话集》,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初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但我都没有买到的运气。这本书是它的续编,包括《谈谑》《解愠编》《应谐》《时兴笑话》《笑典》。
★《汉英分类插图词典》,广州外国语学院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买这本书,完全是为了其中的插图。在翻译时,我常常为某些名词感到头疼,比如说汽车内部的某个装置,但只要看到插图,我就可以明白作者指的是什么。可惜的是,这本书里面的插图还是太少,很多名词都没有配图。
★《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A.S.Hornby E.V.Gatenby H.Wakefield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年英文初版,197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英汉版初版,1982年第14版
我原来一直使用梁实秋编的那本英文字典,和这本一样,也是国内翻印的。这么多年之后,它早已被我翻烂,应该光荣退役了。但我还要让它陪着我,就象永远的恋人,因为它给了我很多美好的日子。
7.《元素的故事》
6月23日,2元在家附近的书摊购得《元素的故事》。
★《元素的故事》(少年自然科学丛书),[苏] 依·尼查叶夫著,滕砥平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初版,1978年第2版,1979年3印
购买这本书,完全应该感谢一个天涯书话的网友。我看到他撰文回忆此书,说起它的种种美好,让我也怦然心动,买下此书。它初版于1940年(苏联),书中讲的是人们在18世纪起对化学元素所做的重大发明。这本该是枯燥的书,苏联科学院的一个院士却说它是“一本趣味浓厚的探险小说”,伊林也曾对它有过好评。我翻了翻,感觉他们说得不错,此书写得有趣极了,哪天我要把它读完。
8.本月收友人赠书
本月收到友人赠书5册:
1.《Wild Animals I have Knows》,E.T.Seton, Bantam Books,1946
2.《Animal Heros》,E.T.Seton, Creative arts book company.Berkeley,1987,$9.95
3.《Two little Savages》,E.T.Seton, 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8.95
4.《The biography of a silver fox》,E.T.Seton, Century Company,NewYork,1988,$7.95
5.《Holes》,Louis Sachar, Scholastic inc.2000
前四本是西顿小说,每一本翻起来都那么迷人,《Holes》是一部有趣的儿童长篇,曾经获得1999年的纽伯瑞金奖。这里偷个懒,从小书房网站抄下此书的内容介绍:
“少年史丹利被冤枉偷了足球明星的球鞋而来到绿湖营少年管教所,终日从事一项惨无人道的苦役——在干涸如岩的湖床上顶着烈日挖洞。出人意料的是,挖洞竟挖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下,埋藏着几个家族上百年盘根错节的恩怨。史丹利和他的伙伴零蛋在不堪忍受苦役和虐待的逃亡过程中结下了生死情谊,并最终揭露了绿湖营“挖洞”的大骗局,化解了家族之间的恩怨诅咒……这个幻想故事由不同的时空交织在一起,情节扑朔迷离,人物也非常有个性。”
怎么样,很迷人吧?好,就到这里,下个月再会。
18:32 08-6-30 肖毛
附:
2008年6月所购图书19册目录
2008年6月8日,实付7元
1~2.《世界文学》(1978年第3期、第4期),定价每册0.77元,5元购
3.《灵犬莱茜》(美国学生课文阅读丛书),[美] 埃里克·奈特著,周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初版,定价10元,2元购
2008年6月13日,实付24元
4~5.《红与白》(世界古典文学名著),[法]司汤达著,杨元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986年初版,定价:上册1.7元,下册2元,8元购
6.《朝鲜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延边民间文学研究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1985年2印,封面设计:何礼蔚,定价1.9元,4元购
7.《萨多维亚努选集·中篇小说选》,张增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封面设计:王增寅,定价2.4元,3元购
8.《狐狸列那的故事》,[法]玛·阿希-季诺改写,严大椿、胡毓寅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初版,1979年3印,叶飞插图、装帧,定价0.37元,2元购
9.《喀尔巴阡山狂想曲》(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匈] 伊雷什·贝拉著,汤真、万紫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定价2.1元,5元购
10.《汉娜太太》,[犹太]裴莱兹著,孙用、汤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封面设计:池长尧,定价0.64元,2元购
2008年6月14日,实付15元
11.《美国口语词典》(Modern American Colloquialisms),[美]Edward G·Seidensiticker主编,张文华编译,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90年初版,1995年4印,定价32.8元,10元购
12.《非洲童话》,董天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插图、封面设计:何礼蔚,定价5元(平整),5元购
2008年6月15日,实付2元
13.《吹牛船长航海记》(外国现当代童话名著丛书),许小海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3年2印,封面设计:吴勇,定价3.6元,5角购
14.《满族神话故事》,傅英仁搜集整理,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1986年2印,定价0.8元,5角购
15.《爱情的季节》,周家星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初版,封面设计:晓勇,定价0.93元,1元购
2008年6月22日,实付25元
16.《历代笑话集续编》,王贞珉、王利器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定价1.55元,5元购
17.《汉英分类插图词典》,广州外国语学院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定价4.7元,10元购
18.《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A.S.Hornby E.V.Gatenby H.Wakefield编,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年英文初版,197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英汉版初版,1982年第14版,内部交流,定价C00590,10元购
2008年6月23日,实付2元
19.《元素的故事》(少年自然科学丛书),[苏] 依·尼查叶夫著,滕砥平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初版,1978年第2版,1979年3印,简毅装帧,定价0.41元
2008年6月收友人赠书:
1.《Wild Animals I have Knows》,E.T.Seton, Bantam Books,1946
2.《Animal Heros》,E.T.Seton, Creative arts book company.Berkeley,1987,$9.95
3.《Two little Savages》,E.T.Seton, 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8.95
4.《The biography of a silver fox》,E.T.Seton, Century Company,NewYork,1988,$7.95
5.《Holes》,Louis Sachar, Scholastic inc.2000
2008年6月总付:75元
这两部分文章是我过去在某网站作免费文学编辑时,为它编发的两期特刊。
上半部多是关于鲁迅的文字,下半部多是关于周作人的。虽然里面的错误
很多,但见有人对周作人也很感兴趣,故不揣冒昧,把它们发出来,请朋
友们多多批评,谢谢!
肖毛
|||| 卷首语 ||||
* 看云居絮语(五)
喜欢鲁迅兄弟作品的人,可能也会有兴趣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因为
这不但能满足好奇心,更能因此使你对其作品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我就是这样。因此在阅读之余,我开始收集有关他们的传记、评论以
及回忆文章。看得多了,心里自然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总感觉其中
有些介绍不详或是不确,就又花了很多心思来甄别。然后,就想把总结出
来的容易被忽略或误解的鲁迅兄弟的情况编一个小专辑:既是为我自己,
也为公诸同好,更希望朋友们看了提出自己的意见,帮我找出错误来。
但是,我手中资料既不全又可能失之偏颇。除非我能去图书馆查——
可我今生是不准备再去图书馆了,所以我的能力也只能有限——如果我可
以去图书馆的话,我早该写出一部鲁迅兄弟的传记了,至少也能整理出基
本正确的历史资料来的。
鉴于我见到的传记资料对“鲁迅兄弟的婚姻”、“鲁迅兄弟作品的理
解”、“鲁迅兄弟的历史”等地方有介绍得不清,或是故意胡说的情况,
我才专门据有关资料编写了八篇短文。这些文章就是集中谈上举的三点问
题的。由于学识资料有限,里面定有不少错误甚至可笑的地方,欢迎朋友
们看了提出批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说明:我写的这些文字,其实只能算是“编”
出来的,因为事实部分都是从别人的文章里综合出来的,为了表示不敢掠
美,我尽可能在文末列出了参考文章及其作者的名字,这里一并向他们致
谢!
昨天看到一名研究鲁迅的专家发表的一篇谈鲁迅作品人物的小文字,
通篇不过摘自鲁迅的某篇杂文,毫无新意,却赫然在纸上印着某某作——
我都替他脸红:明明是鲁迅说过的话,他又来说一遍做什么?如果是引用
当然可以,但也不能全篇都是引用。我虽是无名之辈,也不肯做这样的事,
因为这涉及到品格的问题。
开始编这个专辑时,天气还很燥热;可现在,空气中已经有了一种沉
静的秋意了。不过,翻看着我这些文字时,我的心却沉静不下来,因为我
从中想起了鲁迅兄弟,想起了那个他们生活过的时代......
最后,就让我把这个专辑作为早秋的献礼,献给鲁迅兄弟,献给我的
朋友们吧。
1999.8.12 肖毛
|||| 关于鲁迅兄弟 上 ||||
* 究竟谁才正确诠释了《阿Q 正传》
——读上海书店版《阿Q 正传》导读有感
文/肖毛
最近买了一本插图本的《阿Q 正传》,(关于其插图我准备另写文章
来谈),当时很满意。可是,看完书前所附的何满子先生(为方便起见,
以下简称何先生)写的那篇长达几十页的奇文——《阿Q 正传导读》后,
我又有些“不满意”了,因为其中不少奇怪的观点我看实在值得商榷。下
面我将分别加以说明。
在这篇奇文的开始,何先生首先摘录了一段鲁迅在【俄文本《阿Q 正
传》序】中列举出的别人对《阿Q 正传》风格的不同看法(具体文字一会
儿我再引用),然后据此果断的说:“鲁迅的这番话,是不满,不屑和反
感于当时国内一些批评家对《阿Q 正传》的无知曲解而发的主体意识的宣
告。”
那么,鲁迅是在对哪些人的“曲解”“宣告”呢?接下来,何先生好
心的指了出来,共有五位:“第一个曲解这篇小说的是周作人”,因为他
胆敢“把《阿Q 正传》的风格定性为冷嘲”;第二位曲解者是成仿吾;第
三位曲解者是冯文炳;第四位曲解者是张定璜;第五位曲解者是郑振铎。
由此可知,周作人的罪状是“把《阿Q 正传》的风格定性为冷嘲”,
那么其余几位呢?成仿吾的认为“《阿Q正传》是部浅薄的传记”的看法,
当然是全盘错的,就象何先生也指出的一样,尽管何先生的言辞太刻薄了
些——但大抵承继鲁迅衣钵的杂文家就该这么说话,所以这里我且不去论
它;
而冯文炳的认为《阿Q正传》是部令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着“
刺笑的笔锋”的观点,尽管理解的很片面,但《阿Q 正传》中究竟也有这
些成分在内的,所以你尽可以说废名理解的不完全,却不能说他是有意曲
解——这个大帽子废名又如何戴得起?
至于郑振铎,不过是对小说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看法不
很正确,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曲解”吧。而认为周作人是“曲解”《阿 Q
正传》就更是笑话了,因为周作人其实是正确理解《阿Q正传》的第一人。
具体原因我等一会再说。
总的看来,除了对郑振铎的批评比较客气外,何先生对另四位的指责
不但武断而且粗暴,读来也奇怪得可笑,套用何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一
定是靠了某种“特别的嗅觉”的帮衬才能作出如此的批评来的。
还有一点我起初也感到有些奇怪,就是何先生既然认为这五位全都是
“曲解”了《阿Q 正传》乃至鲁迅,理当对他们全部加以痛斥,为何提到
郑振铎时却格外的客气?仔细看完何先生的这篇奇文后,我终于明白了这
个原因。
原来,在内心里何先生是把自己作为鲁迅的正宗衣钵传人的——既然
自己是正宗传人,那么对《阿Q 正传》以及鲁迅的解释权当然要归何先生
本人专有,谁对《阿Q正传》及鲁迅有不同于他的看法,谁就是乱臣贼子,
是妖孽,应该大力铲除的——而郑振铎本来也该归到妖孽一类里的,姑念
他是鲁迅的朋友(不幸这大家都知道),才在言辞中对他格外开恩;
至于其余的四人就不同了,因为他们都是鲁迅的对头(其中鲁迅的兄
弟周作人“更坏”),所以对这样的人当然要“嚓”的一声砍将过去的,
即使可能像阿Q 作势砍向王胡一样只能吓吓他们,也能达到教他们或别人
知道好歹的目的: 看以后还有人还敢用不经我首肯的眼光来看待《阿Q正
传》!
周作人等四位并不都是可以被吓到的王胡,但可惜的是,他们现在都
已做古,无法当面反驳这些可笑的指责,就只有任阿Q ——不,应该说是
何先生一个人在那里快活的“嚓”下去。可喜欢路见不平的我,既然听到
了何先生的“嚓嚓”声,就不能不与其理论一番,也免得他一个人“嚓”
得太寂寞。
刚才我已经就上述五人所谓“曲解”的问题作了些简单的反驳,但那
终究不过是我的个人意见而已,可能何先生觉得那并不算数。那么鲁迅本
人的话大概是算数的,所以下面我就回头结合鲁迅的原话来看一下。
这些话是这样的:“…(我的小说)…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
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者还以为冷嘲…然而我又想,看人生是因作者而
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这实在是使我觉得很有意味的。”
很显然,正象何先生分析的,“滑稽”是废名的看法,“冷嘲”是周
作人的看法,这点何先生看的没有错,我就不再具体说明了。但是,鲁迅
列举这些说法的意思是希望吓住他们吗?鲁迅决不是这么蛮横的人,因为
鲁迅列举这些说法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说明“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
品又因读者而不同”的意思——
——言外并没有什么讽刺与不满,更谈不上“不屑和反感”了。若说
这段话中有什么言外之意,那也是鲁迅想在里面特别说明一下自己的看法
而已,不然以鲁迅的性格自可以对其大加驳斥的。所以,所谓的“不满,
不屑和反感”大概是何先生自己的意见,却硬塞到鲁迅的头上了吧。
就常识来讲,对文艺作品的批评,向来是见仁见智的,难有众口一词
的时候,除非在某种暴力的高压下才有可能口径一致——不过于此际人们
的心里往往也会有异议的。如果何先生也懂得这个道理却还要这么代鲁迅
“不满”,我只能认为何先生的指责是另有难以言明的目的。
刚才我已说过,何先生对上述五人的指责多有不对之处,但最不可思
议的是对周作人的批评,因为上述五人中周作人的看法最接近事实。现在
我来具体证明一下。
不过,首先我要先引用两段外国人对《阿Q 正传》的主题及阿Q 这个
人物的分析——我看过的研究鲁迅的文章中,除了少数敢于说真话的中国
人的研究外,外国学者的研究往往反倒更好,因为他们往往比较客观,不
是趴着或者歪着看鲁迅的,所以这里就用这些“外国的月亮”来说明——
何先生不是也说过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见得佳吗?
美国的马斯敦说:“…他描写农民的小说重点并不放在农民所受的…
肉体痛苦上,而放在他们的麻木无知上。表现他们对…革命潮流的不理解
和淡漠无疑是《呐喊》的统一主题。”——《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鲁
迅与中国现代短篇小说》 P60页
美国的林毓生说:“…阿Q …缺乏一个内在的自我和对生活的感觉…
阿Q 是一个基本上凭自然天性生活的动物。他已适应于条件反射,但缺乏
自我觉醒和改变的能力…只有死亡本身才带给他一点自我觉醒。” ——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关于知识分子鲁迅的思考》P217页
由以上两段文字可知,作为《呐喊》中最重要的作品,阿Q 也是“表
达他们对…革命潮流的不理解和淡漠”这一主题的小说。因为正是有感于
当时的“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语见《坟. 娜
拉走后怎样》)这一悲哀的现实,鲁迅才在《呐喊》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
主题,而《阿Q正传》这篇小说对这一主题表达得更为充分。
无疑,阿Q 就是中国民众的代表,“中国无产者的化身”——对这样
的人物是该感到可怜还是可鄙,尽管他是民众的代表?对此,鲁迅的心情
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象阿Q这种“麻木”、不知觉醒的“旧人类”,
只有彻底扫除,中国才有“新人类”诞生的希望,中国也才会因之而发展、
进步,所以在小说的最后鲁迅还是把阿Q杀掉了;
另一方面,关爱着民众的鲁迅自然看到像阿Q 这样的人有千千万,杀
是杀不完的,不然就成了希特勒了。何况最后阿Q 还是有可能觉醒的,因
为他的身上也还是有一些纯朴的优点的,至少在这方面比某些革命者要强
得多,所以在阿Q 死前的刹那他终于知道了喊救命,可见鲁迅对阿Q 还是
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和希望的。
大家都知道,鲁迅曾经接受过尼采的思想——从这篇小说中似乎也可
看到尼采思想的影响,因为杀死阿Q ,寄希望于新人类的看法就是尼采式
的。不同于尼采的是,鲁迅心中始终不愿放弃改造旧人类的希望,尽管这
希望很渺茫,他也不愿放弃,所以他才会那么痛苦,才会忍不住呐喊——
对鲁迅的这种心理,美国的李欧梵(他其实也是中国人)分析的好:
“…鲁迅所持的一种有远见的立场,即在一个天才的富于洞察力的孤
独者与苦痛而麻木不仁的大众之间避免对抗…鲁迅对于自己的国民始终是
深深处在一种既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中。”(《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鲁
迅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性》P87页)
谈完《阿Q 正传》的主题,又分析完了阿Q 这个人物后,下面终于该
切入正题,说说周作人是否曲解了《阿Q 正传》的风格。抱歉的是,这里
我还得再引用一段“外国人”的评论,然后才能细作说明。
美国李欧梵指出:“鲁迅在本质上更倾向于象征主义或象征现实主义
…特别是其创作生涯的早期…他对安德烈夫感兴趣,而后者曾寄情于象征
主义。至于对果戈里、显克微支的兴趣,则是在于他们都利用不同的手法
来表达其象征意味,特别是表现在讽刺和冷嘲方面…鲁迅在《阿Q正传》中
使用了强烈的讽刺,目的是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去剖析中国的民族性格。”
——《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鲁迅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性》P87页
结合上面的评论看来,不独周作人,别的学者也有认为(不如说继承
和发展了周作人的观点)《阿Q 正传》是使用了冷嘲的创作手法的。(当
然,在何先生看来,这看法一样是应该“嚓”掉的曲解,只可惜李欧梵身
在美国,难以追过去“嚓”而后快罢了。)所以说,我认为周作人不但没
有曲解《阿Q正传》的风格,反而正确理解了《阿Q正传》的风格。
以上辩解了这么多,都不过是就“冷嘲”二字本身提出的意见,这样
来谈究竟还有孤立之嫌,还是该看看周作人关于“冷嘲”解释的全文才能
论断得更为充分些。想知道“妖孽中的妖孽”周作人是如何“恶毒”的把
《阿Q 正传》的风格“曲解”为“冷嘲”的,就只有把周作人的那篇评论
文章找出来才可知道。
可惜何先生并没有把这篇文章作为反面教材抄给我们批判,甚至连其
中的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未引用出来,尽管这样使得何先生的批驳显得有些
苍白,但大概是因为这篇文章太过“恶毒”,怕全抄出来后会毒害民众,
所以何先生才出于好意不加多提吧。
但我却想被“毒害”得深一些,就开始四处寻找这篇文章。将手边的
资料一路乱翻过去,先在阿英1937年写的“鲁迅书话”一文中找到了一点
线索:“…《阿Q正传》发表完毕后,周作人先生首先著评,作《自己的园
地》之一,亦刊《晨副》,所论精当,想系避嫌,后辑《自己的园地》单
本,独遗此篇…”——(《阿英书话》 P245页,北京出版社)
正因周作人是对《阿Q 正传》作评的始作俑者,所以若任此“谬种”
流传,自然“流毒非浅”,怪道何先生要那么深恶痛绝呢。至于阿英的观
点嘛,当然不值一提了,鲁迅骂过的人,又哪里会说出什么正确的好话来
呢,对不对,何先生?不过,在看了阿英的评价后,我更想受“毒害”了。
所以我便又去翻《自己的园地》,果然“独遗此篇”,也与我记忆符合。
怎么办?再办!从《周作人论》的第215页上,我又找到了有关的话:
“…《阿Q正传》刚刚发表时,京城的大小官僚一片惶恐,又是周作
人首先对《阿Q 正传》深含的思想意义的艺术风格与渊源作出了深入中肯
的分析。周作人的这些评论不仅具有…战斗威慑力,而且显示出批评家对
作品内在价值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把握,使作家不由产生深得我心之感…鲁
迅也认为周作人的《阿Q正传》所说的与他本意相差不远。”
从止庵编的《关于鲁迅》的编后记里(P671页),我又找到了相关的
话:“周作人从前为《阿Q 正传》写过书评,其中关于这篇小说的笔法是
冷的讽刺即冷嘲和阿Q 是中国民族的典型的论述,现在看起来也是一般论
家难以企及的。”
哎呀,这两个人怎么会比阿英的看法还更近一层呢?不会都是被卢布
(应该说是美元才对)收买了吧?而且,鲁迅本人又怎么可能“认为周作
人的《阿Q 正传》所说的与他本意相差不远”?这一定是诬蔑!我仿佛听
到何先生在愤怒地高叫:你拿出证据来!
证据就来了。在印有上面的话的那页《周作人论》的最下面,有一行
小字表明周作人的这篇评论文章曾收集在周作人写的《鲁迅的青年时代》
一书中。而我手边周“汉奸”的书还不少,就很容易的把它找了出来,终
于得见了全文的真面目。(这本书虽然早就买过,却始终没有细看,不然
早注意到这篇文章了)下面我就把有关的话摘录下来:
“(我的文章)有些地方说的很不对,那是当然的事情,但当时经过
鲁迅自己看过,大抵得到他的承认的…《阿Q 正传》里的讽刺在中国历代
文学中最为少见,因为它多是‘反语’,便是所谓冷的讽刺——‘冷嘲’
…笔法的来源据我所知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果戈里与…显克
微支最为显著…多理性而少情热,多憎而少爱…
“…阿Q 这人是中国一切‘谱’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
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著
者的本意似乎想把阿Q 好好的骂一顿,做到临了却使人觉得在未庄里阿Q
还是唯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所以终于被正法了。” ——
(《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阿Q正传”》P110-114页)
从这些话可以知道,钱理群说的“使作家不由产生深得我心之感”这
一句话原来是有所本的,就是源于周作人自述的“大抵得到他的承认的”
这一句。
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的“附录二”中,周作人又一次说到“在
从前那篇小文中我曾经说用的是显克微支的手法,著者本人当时看了我的
草稿也加以承认的(见P125页),可见鲁迅的确曾经大体首肯过周作人对
《阿Q 正传》的大部分评价,所以钱理群和止庵的话都不是对鲁迅的“诬
蔑”。那么就是周作人在撒谎!若这么说,我也再无话可说了。
我只能推断,一向最讨厌别人误解他的鲁迅,若是活到今天,看了何
先生的“曲解”说,或许反会感到“不满和反感”,因而要著文驳斥的,
因为他知道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看法是基本不差的。
其实,就象钱理群、止庵指出的,周作人的那些见解不但正确,就是
现在看来也还是比所谓的权威研究者——比如何先生——难及的,尤其那
些见解是在小说面世后首次提出的,这就显得更为可贵。
那么,何先生为何执意认定周作人“曲解”了《阿Q 正传》,并以鲁
迅的名义欲加其罪?若不是无知,那么套用一句何先生一定很有感触的话,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另有一番目的的。退一万步来看,
即使周作人真的“曲解”了《阿Q 正传》,甚至钱理群等三人都是胡说,
那么单从周作人的这篇文章中又怎能看出其日后“坠落”为汉奸的预兆?
何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冷嘲…和鲁迅的创作态度对得上号么?这
也许正是尚未坠落为汉奸而想做隐士的周作人的人生态度的夫子自道。”
至于周作人当初是以“坠落”还是“堕落”的方式成为汉奸的难题这里姑
不去讨论,尽管“坠落”比“堕落”的说法要新潮些;
我要说的是,单是从何先生的这个判断就可看出何先生一定是个有未
卜先知本领的天才,真真具有超人的眼光,比起那些尚要借这一代人的样
子才能推断出“一代不如一代”理论的“多少斤”老太式的预言家们,何
先生显然更有高强的本领,不然他怎么会有这么天才的远见?
不过,从何先生在这篇“导读”中的话来看,何先生是不相信人类有
什么超能力的,所以可能我对何先生是超人天才的判断又不很对——那么
何先生到底是凭什么能从周作人的这篇文章中推断出来周作人日后会成为
“隐士”甚至“汉奸”呢?凭说胡话还是靠了别的神奇法宝?
我想,说穿了不过是源于古老的嫉妒罢了,因为居然这个“汉奸”会
这么有眼光,尚方宝剑在手的何先生却没有。那么就只有把周作人“提前
搞臭”,才能使人不会去在意周作人的评论的价值。
“搞臭”的方法嘛,则容易得很咧,因为周作人既然1939年做了汉奸
(或许还杀害了几百中国人也未可知),那么没理由不从1922年做起,所
以这篇写于1922年的文章也是其做“汉奸”的证据,从中不难“发明”出
周作人想做“汉奸”的“夫子自道”来的。
如果这只是何先生暗地里的嫉妒和否定倒没什么,或者你能给对方当
面辩论的机会也行,可是何先生却在对手不在的情况下,跳将出来谩骂—
—就象挨了打的阿Q 在假洋鬼子走得远了之后表现的那样——就不很有英
雄气概了罢,因为此时你骂得再欢快也无用的。何况就连鲁迅也说过,辱
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所以你尽管可以说周作人的观点有多么可恨,又为何对周作人的人格
进行侮辱?难道不明白辱人者,往往容易自取其辱这个道理吗?做过汉奸
的周作人即便再无耻,他对《阿Q 正传》的真知灼见也是不容抹杀的,为
何故意视而不见并加以歪曲?何先生不懂什么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与人,
还是在周作人这里根本就不想分?这种做法是最近才开始流行的吗?
仔细想来,何先生的这套其实也不算新鲜,文革中已经有人用过了,
或许也用到何先生身上过(或许和我推断的相反)。但是正象何先生“夫
子自道”的,有人“倘一旦得势,有整人的权力时该是一幅什么模样”,
所以如今得了势的何先生自然要做这幅模样给我们看。
由此可知,何先生光是骂周作人“曲解” 《阿Q正传》还是轻的,还
嫌骂得不够狠呢——我真是太幼稚了,竟然会因此对得了势的何先生横加
指责,竟然会不懂得何先生还说过的“训练出阿Q来的人自己也变成了阿Q,
大人物也有阿Q 的一枝一节”这样浅显的道理,看来我更加该挨骂了,因
为我胆敢对被“训练”出来的何先生表示不敬。
提到骂,我要特别说的是,在这点上何先生可真是颇具“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这样的深厚功力的,似乎连鲁迅也难以企及。所以,下面我不
如就再转而与大家一同欣赏一下何先生在他的这篇导读中表现出的“嬉笑
怒骂”艺术,因为关于谁曲解《阿Q 正传》的问题,目前为止我已谈得够
清楚了。
骂的艺术前面已经举了不少,这里再举两个骂的艺术来给大家赏析。
(1) “要是他革了命…得了势,那末吴妈…就会自动献上来,贱货们还
以能荐枕席、沐雨露为荣呢!当此时会,阿Q 肯定也很会演戏,作正气凛
然状,宣称要脱离低级趣味云云。” (2)“…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悲剧要
以化蝶作虚幻的化解…真叫见他妈的鬼。”
尽管(1) 里象是有“夫子自道”的影子,但是读来却格外的精彩,这
大概是因为何先生亲见过此等事实,所以才能推断得如此叫人信服。但我
最欣赏的还是这段话里的“贱货们”这三个字,因为它读起来是那么的动
听,那么的自然,就象是听两个破脚骨在街头吵架时说的活泼的口语,由
此可见何先生的生活根底是多么的深厚了,佩服佩服。
可是对(2)里的骂的艺术,我就更加钦服,甚至要为之五体投地了。
听听,“真叫见他妈的鬼”这几个字读起来是多么的沉着痛快,尽得优秀
杂文的风流!本来从前还怀疑过何先生杂文的功力,现在可一点儿也不敢
了。
就象“每下愈况”的人畜排泄物也可以入药一样,这样的国骂也可以
这样“入文”(在虚构的小说等的创作里或在纪实类的作品里出于表现人
物性格的需要这么说却完全可以),而且是直取本意来表达情感!这不但
教我瞠目并诚服,而且转而令我嫉妒得要发狂了!
一会儿,我也试着学写一篇带有“真叫见他妈的鬼”字样的文章,没
准儿会获“茅盾文学奖”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呢。不如现在就去写吧,
为了美元的缘故——可惜为了更好的欣赏何先生的文字,只好等写完我的
赏析后再做打算了。
不过,心里还有个小小的不明,因为我发现何先生在热骂之余,对阿
Q 信手拈来的的解释似乎不很对,可是…我的理解一定是错的,就不说了
吧。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何先生的“怒”的艺术。
(3)“…一旦眼界大开,福至心灵,权力在手,何事不可为,何求不
可得?处于倒霉…状态的阿Q自然是一幅阿Q相,飞黄腾达起来的阿Q自然…
带有神圣的光圈。” (4)…船王包玉刚的祖先原来是…包龙图;一个伟
人的谱系可以直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你说这不是很无聊么,他却
以为这样才能证明老子先前的阔。”
(5)“…在被…剥夺了生命时…或如文革时张志新烈士那样临刑抗争
不屈…(而)阿Q则对生命的无辜剥夺也竟坦然。” (6)“阿Q 是可悲
可悯的,但这样的灵魂不值得长生。人们倘要告别旧世界,创造新的人生,
阿Q必须枪毙。”
何先生的“怒”,正象他的“骂”般,在文章里是比比皆是的,所以
我只好仅仅摘出四段来,希诸君见谅。先来看看(3)里的“怒”。 阿Q
为什么要做革命党?鲁迅认为“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意思是说,阿Q
这样的人尽管浑浑噩噩,似乎也还不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他也对这个社会
感到不满,所以才有加入革命党的愿望。只不过他对革命本身的理解根本
是错的,所以才以为革命的目的只是金钱和美女,这正代表了几乎所
有国人的心理。可是何先生却愤怒的以为阿Q 革命的目的除此外,还是为
了使“权力在手,何事不可为”,甚至为了使自己“带有神圣的光圈”—
—以阿Q 的头脑,能想得那么远吗?当然,以何先生的学识自然是可以的,
所以何先生可能是一不小心把自己对于革命目的的猜想错加到阿Q头上了。
我想,也就因为阿Q 还知道要革命,所以才是“未庄里唯一可爱的人
物“,所以才被杀,所以才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但阿Q 革命的目的是简单
的,没有太复杂的想法——不过这些话我只能小声说,因为被愤怒的“带
有神圣的光圈”的先生们听到了可不得了,一定要对我连“嚓”几百下而
后快的。
至于(4)里的“怒”,在我看来就“怒”得没有边际了。鲁迅的本意,
是想借阿Q 的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了”来讽刺那种只知守在故纸堆
上不知放眼天下,积极进取的人,但并不是说叫我们彻底放弃了传统中的
精髓的意思。
何先生却把鲁迅的本意加以奇怪的延伸,推广到认为对儒学、周易等
传统国学中的任何部分都该抛掉,这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都泼掉了吗?或
许,何先生哪天大概连传统的汉字都不要用了,因为它们看来也陈腐得令
人愤怒。
正是源于这种“激进”的观点,所以何先生愤愤不平的指出家谱之存
在的“无聊”,进而认为包玉刚把祖先上溯到包公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证明
其祖先“先前的阔”,因而就格外的感到愤怒。
当然,包玉刚的家谱未必能上溯到包公,但追认祖先的做法本身又有
什么无聊呢?即使人家把祖先归到大人物里,也不过是表达了一种好的愿
望而已——谁又希望自己的祖先是杀人犯呢?所以,我想这并没什么无聊
——中国人不是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吗?这种对祖先的追认难道也无聊?
或许何先生根据自己的家谱发现其祖先“不是很阔”,所以才对别人
能追溯出“很阔的”祖先感到愤愤然,如阿Q 嫉恨王胡的原因一样吧。还
有一点,倘使包玉刚的祖先真是包公,那么一世清贫的包公又怎么会比包
玉刚阔?只不过能说包玉刚的“老子先前有名”罢了。
对(5) 里的“怒”,也有可商榷的地方。第一,张志新入狱后,经过
严刑,已被折磨成了疯子,所以临刑前已经连正常人的感觉都没有了,也
就谈不到什么“临刑抗争不屈”了。
这还是误听谣传的错误,而认为阿Q 对死亡是坦然的看法就不但不是
误听,而是理解的盲点太大的缘故——何先生难道没听到阿Q 死前心里喊
的那声“救命”吗?可能是何先生只当没听见罢。
(6)里的愤怒倒是有一半正确的,就是未免太过分了些。如果连还有
些可取处的阿Q 都必须“枪毙”,那么整个未庄和省城的人也多该毙掉。
推而广之,差不多大部分的国人也该被杀掉,不必给他们改造的机会,这
样何先生大概才会称心。幸亏可怜的阿Q 没有犯到何先生的手上,不然套
用港台警匪片里的行话来说,阿Q“一定会死得很难看的”。
谈完了何先生的“怒与骂”,本来该谈何先生“嘻与笑”的风采的,
可是嘻的文字我没有见到,而笑的部分也没有,因为何先生太气愤了,一
点也笑不出来。不过,何先生另外还有些别类的高见,也值得赏析的,这
里再抄一些吧。
(7)“阿Q在这点上还老实正直得无可批评,否则上头要他招供出同
党来的时候,他尽可以举出小D、王胡等人来,株连出一批,使上头能扩
大战果,这类事情人们也并不少见。”
(8)“在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男一女最能概括中国人的灵魂,男的是
阿Q,女的是阿金,阿金如果老死于未庄,就是阿Q…阿Q和阿金配成夫
妻,那真是天作之合…造物主可能有时也会有奇异的撮合。”
阿Q的老实,正是体现了农民的纯朴天性,这是阿Q身上还剩的可爱
处之一,所以阿Q供不出同党却不胡说是很正常的事,为何何先生要惊叹
于阿Q的“不扩大战果”,并认为这么做很不容易?
我只能说这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的想法。因为既然阿Q没这个念头,
鲁迅也没有,就除非何先生自己有。再看何先生用的“上头”,“扩大战
果”等熟悉的字句,更叫我怀疑何先生一定是亲有体会,才会惊诧于阿Q
的愚蠢。
如果说(7)里的评价我还能猜懂的话,对(8)里话我就不明白了:
阿金和阿Q怎么可以搅在一起呢?阿斗的名字里也有个阿,为什么不把阿
金许配给阿斗?那该有多么风光!而且,我看来阿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没
有太多中国女性的灵魂,何先生对中国女性的态度未免太过份了一些吧?
我想,只有那种想当然的造物主才有可能把“灵魂人物般”的阿金嫁
给阿Q,因为她与阿Q根本就不同,尽管她是那么令人讨厌。阿金不过是
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喜剧形象,正象这篇收入在《且介亭杂文》里面的写于
1935年12月21日的《阿金》一文本来也只是一篇幽默散文而已,并没有何
先生悟出来的那些深意。
在《且介亭杂文》的附记里,鲁迅明明指出:“《阿金》是写给漫画
生活的,这真是不过一篇漫谈,毫无深意,怎么会惹出这样大问题来的呢,
自己总是参不透。”查鲁迅在1935年12月22日,即写成《阿金》的次日给
叶紫的 里,也可以见到这样的暗示:“为《漫画和生活》,我是准
备做一点的”。(见《鲁迅全集第13卷》,P276)
可见鲁迅准备做的一点文字就是这篇毫无深意的《阿金》。既然鲁迅
两次都说这篇文章“毫无深意”,所以若是鲁迅再生,看到何先生的关于
《阿金》的论断,怕又要“参不透”了。
我们再看别人对《阿金》的意见。在《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的第
145页上,英国的大卫.伊的《鲁迅的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鲁迅的许
多作品却是真正的幽默性作品…他的《阿金》恰好是这种类型的作品,阿
金恰好是这样的人。”
的确,阿金不过是个喜剧人物,尽管从对她的描写里可以看到对社会
的讽刺,但那在这篇文字里是次要的部分,何先生却不明白这一点,只是
闭着眼摸到了这些枝节,便以为是柱子了,这才是真正可笑的。
最后,回头再谈这本书的另一个奇怪之处。就是正文间夹印了周作人
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里对《阿Q正传》的分析,却只附了周遐寿这个
名字,而不写出周作人这个令人熟悉的名字来,不知是否有意使人误解?
(这本书里的分析收录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鲁迅》一书中,有
兴趣的人可以找来对照)。
“再一次的最后”(真的是最后), 让我引用一句鲁迅的话作为这篇文
章的结束:“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
傀儡了。”(语出《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的确,鲁迅是一个伟人,可是不幸落到何先生手里的鲁迅不但成了傀
儡,还被严重曲解,这真太可悲了,所以我才说了上面的那些话,尽管我
对鲁迅也是一知半解。
1999.5.30肖毛写;6.2录入;6.5改;8.11再改
注:(《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上海书店 1999年1月初版;1999
年2月第2次印刷;定价:14.50元;5.22购)
(附)此文参考书目:1.《鲁迅全集》(包括书信日记);2.《鲁迅的
青年时代》周作人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3月第1版;3.《周作人传》
钱理群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4.《关于鲁迅》 止庵
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5.《当代英语世界鲁迅研究》 乐
黛云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印数1500册;
6.《周作人论》 钱理群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7.《阿
英书话》 钱璎等选编 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8.《谈龙集》 周作
人著 上海书店1987年9月影印版)
* 真的鲁迅
——评曹聚仁著《鲁迅评传》一书
文/肖毛
对鲁迅的看法,大抵有两种:一是近来时兴的认为“他不过是个爱骂
人的老头子”的看法;一种是过去,现在也还流行的认为“他是马列主义
包裹起来的文学革命家”的看法”。
对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能苟同。对前者的污蔑与无知我不必去指责,
对后者的包装我也怀疑其中的用心—我以为这种看法比前一种更为可恶,
因为这看法的由来多数不是主观不懂的缘故。
凭我对鲁迅文章的感觉,我认为他是学者、作家、文艺的倡导者和文
化的传播者,却不是什么带头衔的“革命家”。即使鲁迅生前,也没受过
这样的美誉,为何他一死,就连一向不把鲁迅放在眼里的郭沫若也大喊着
“大哉鲁迅”的口号?
我们中的很多人,素来爱走极端。对自己喜欢的,能总结出“十大美
德”;对自己不喜欢也不愿让别人喜欢的,却不但要列举出所谓的“十大
罪状”,还恨不得捏造出其“可恨”的事实来使你“痛心”。其实,所谓
的大奸大贤,这世上幷没有几个的,又何必动辄斩钉截铁的作结论?
奇怪的是,我们尽管对人物的评价非左即右,对事情的看法却往往持
了庄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观点,一味的在那里“和稀泥”,
这个原因我始终不明白。
我总是那么“守旧”的想要中庸,想要费厄泼赖,不管是对鲁迅还是
人生。因此,我想象中的鲁迅不象他们所说。但由于我无法从那些意见及
文字里“复原”出真的鲁迅来,我对真的鲁迅的想法也只有压在心里而已,
直到看到曹聚仁的这本《鲁迅评传》后,才感觉这回才真的“找回”了鲁
迅。
因为在曹聚仁的这本书里,我既看到了鲁迅的光彩,也看到了鲁迅的
“泥沙”的一面,因而觉得格外的真实。为什么我只是认为曹聚仁笔下的
鲁迅才是真实的?这要从曹聚仁的人生经历谈起。
曹聚仁(1900-1972),浙江人,是朴学家单不庵和章太炎的学生,因
而可以算得上旧学根底深厚的学者;也是朱自清、夏丐尊的学生,因而又
算得上新文化的受益者和捍卫者。在鲁迅叱咤文坛时,虽然曹聚仁还很年
轻,但他的识见和判断力却出奇的老辣(对政治的看法,他可能还在鲁迅
之上),所以深得鲁迅的器重。
除了文艺、史学上的成就,他在新闻史上的贡献也很大。夏衍曾经说
过,“在他72年的生命中,新闻工作几乎占了一半”。的确,作为一个优
秀的记者,他曾是国内报道台儿庄大捷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是
海外宣传中国的第一个记者(他甚至还试图促成蒋介石回大陆定居,以实
现两岸的统一—不过这只是在政治上不成功的尝试罢了)。
他的一生,曾经做过不少好事,更留下了不少文章,尽管曹聚仁自谦
的说他的著述不多,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总数四千多万字的文史、新闻
作品,其中结集出版的就有70种以上!这不算著作等身吗?
可惜,我只买到了他的一些杂文和史学随笔(我想这两种文字可能是
他写得最好的),包括《曹聚仁杂文集》、《中国思想学术史随笔》(都
是三联版)、《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都是上海东方版)、《笔
端》、《文思》(都是上海书店影印版)这几种。其中的《笔端》、《文
思》是1988年出版的,是我买到的他最早作品。
这之前,国内是否也出版过他的作品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没有见到;
这之后我也只买到了以上这几本——琼瑶之流的作品多年来可以一版再版,
为什么曹聚仁的文字我们却出版得这么少?是不屑于出版还是有意的让我
们淡忘他这个人?作为一个正直的学人,曹聚仁一生都没有什么气节的亏
欠;作为个一个记者,曹聚仁也是同行中优秀的楷模;
在政治上,他对新中国的讴歌曾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的嘉许
——所以不论从何角度来看曹聚仁,我们过去的出版界都不该淡忘他的。
那么他的作品出版的这么少,又这么迟,是什么原因?看完《鲁迅评传》
后我才隐约明白了——就是因为他写了这本书。(也因为他与周作人非同
一般的关系)
据曹聚仁自己讲,新中国成立后,他去香港的最大原因,就是为了无
忌的去写这本《鲁迅评传》,可见当时在国内这绝对是本犯忌的书。因而
它在海外出版风行后,曹聚仁可能就被国内出版界悄悄的“封杀”了,直
到80年代后才好一些。(这是我的看法)
曹聚仁为什么要写鲁迅?因为自1927-1936 年这十年间他与鲁迅、周
作人的交往,使他萌生了写一本真实的鲁迅传记的念头,尤其在看了国内
的那些鲁迅传记的不实后,他更加要写了,所以在五十年代他才终于写出
了这本书。
这本书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但由于曹聚仁对鲁迅的了解和他
的学识与眼光的独到,使这本书“不可避免”的成了佳作。以上谈了那么
多关于曹聚仁的题外话,也不过想证明只有以他的经历与胆识,才能写出
这样的一本书来。
在本书的开头,曹聚仁便追忆了1933年他与鲁迅的一次谈话。当时,
鲁迅在他家吃完饭,看到曹聚仁的家里有许多关于自己的资料,便问他是
否有意给自己写传记。曹聚仁回答说:“……与其把你写成一个神,不如
写成一个人的好。”鲁迅听罢,幷未阻止,可见这看法是得到鲁迅的默许
的,因为他相信曹聚仁的史家直笔。
而曹聚仁对鲁迅怎么看?下面我把一些要点摘抄下来,大家就知道了。
1.鲁迅骂过的人未必是坏人:曹聚仁用大量的分析与事实证明,鲁迅骂过
的人,是好坏参半的。比如梁实秋、陈源等,就是人格上没什么亏欠的文
学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坏的。
而且,鲁迅的骂,往往是对事不对人,内容也多是对文艺的论争。当
然,也有意气用事的时候,不过火一发完,往往也就不放在心中了,对别
人没有什么刻骨的仇恨的(除了对少数人)。若是谁单单欣赏或不屑鲁迅
的“恶毒”,那只是对鲁迅的误解。
2.赞扬鲁迅的人们心态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是别有用心,表面上是
想把鲁迅捧成高尔基、革命家,其实只是为了他们的政治目的;有的是胡
说八道,比如写《鲁迅传》的王士菁,写《中国新文学史》的王瑶;有的
只是口上说,心里却不服气,比如郭沫若、周扬;
有的自以为是继承鲁迅的衣钵,其实却浅薄得很而不自知,如胡风、
聂绀弩;有的是有话不会说,只会干喊,因为其文学修养不够,比如许广
平;有的是由于某种压力而欲言又止,比如冯雪烽。
3.鲁迅的性格:鲁迅也是阿Q,因为那篇小说中也有鲁迅的影子。鲁
迅身上还有种绍兴师爷气(从好的方面来说)。这起因和童年的生活与家
庭的没落有关。世态的炎凉和祖父的脾气、父亲的病等也养成了鲁迅日后
“多疑”、“讽世”的嵇康式的性格;更使他可以“坚决”、“执着”的
去追求真理与人生的意义。
曹聚仁曾对鲁迅说过:“你的学问见解第一,文艺创作第一,至于你
的为人,见仁见智,也难说的很。不过,我幷不觉得你是一个难以相处的
人。”这看法得到了鲁迅的承认——可见对鲁迅的性格,曹聚仁的了解大
半是对的。
4.鲁迅的政治观:他从来就不属于任何一党,也不想加入。因为他说
过:“革命的领导者,要有特别的本领,我却作不到。”所以可以说鲁迅
始终是“正义”的“同路人”,却不能说他是革命家。
为什么鲁迅始终不愿加入任何党派?是因为鲁迅既讨厌那种“以别人
作牺牲”的政客所为,又怀疑革命的意义,尽管他始终对革命的态度是积
极的(“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
于革命的”——鲁迅的这句话,剖析得多么深刻!),但是由于他看透了
“政治永远是一种骗局”,所以他终生不曾加入任何党派。
5.鲁迅的思想:曹聚仁以为刘半农的评语最好的概括了鲁迅的思想:
“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托尔斯泰与尼采的观念虽有很大不同,却一样
影响着鲁迅;而鲁迅的文字里,始终是包含着魏晋风骨的。 6.鲁迅与左
联:鲁迅不是左联的领导者,左联也不愿要鲁迅的领导,他们不过是想要
利用鲁迅的名气而已。象周扬、徐懋庸等,不就在鲁迅身后捅了几刀吗?
7.鲁迅与大众语运动:王瑶在他的新文学史里认为,1934年的大众语
运动是鲁迅倡导的,其实却是陈望道、夏丐尊、曹聚仁等八人提倡的,鲁
迅只是应邀的参战者——当然这次鲁迅的功劳最大。
以上都是曹聚仁在这本书里的观点的摘要,其中大部分我都赞同,除
了对王瑶的那部分。因为尽管王瑶的那本新文学史里有错误,其书也还是
有些价值的,不必一味抹杀。
回头再说书前陈漱瑜作的序。那序里认为,曹聚仁的认为“鲁迅的思
想是悲观的虚无主义的,文艺观是自由主义的,政治观是个人主义的”的
看法是基本错的,幷引经据典的证明鲁迅不但不是“同路人”,甚至就是
“革命家”。我觉得这说法不太对,但他的言辞是争鸣式的,也很诚恳,
不是对曹聚仁的恶意攻击,我也没必要反驳——因为这也是一家之言嘛。
而对曹聚仁的认为“许钦文的妹妹差点就成了鲁迅的夫人”的说法,
陈漱瑜却不容反驳的声称是错误的,好象这里豪无商量的余地——即使与
鲁迅关系密切的曹聚仁不知道是否有此事,没见过鲁迅的陈漱瑜又怎么知
道没有此事?是根据了什么资料吗?可他也没指出来,因而他的结论更为
可疑。
其实,即使鲁迅有过这种关系,也没什么,一样无损于他的文章价值
——我们更不必因此以为就损害了鲁迅的形象。何况,除非有可靠的资料
证明,这种事曹聚仁和陈漱瑜都无法说清,因为事实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
楚的。
曹聚仁说过,不要以为看了几部鲁迅的小说就认为了解了鲁迅,因为
鲁迅这个人可能跟他的文章里表现出来的个性相反。鲁迅自己也说过类似
的话——我想,明白了这些话,才能更清楚的了解鲁迅这个人。
1999.6.18 肖毛写;1999.6.20录入;1999.8.11改
(注:《鲁迅评传》,曹聚仁著 东方出版中心99年4月第1版 定价:
18元 99.6.6购)
* 再谈《野草》
文/肖毛
上次谈《野草》,重点在插图上,对文字的内容,虽有些不妥的浅见,
但却谈得很不够,因此这里再补充一些。
1.关于《我的失恋》的创作原因:这首打油诗的创作原来也是有原因
的,我是看了许寿裳的解释才知道的。据许氏的说法,鲁迅当时是有感于
那些“啊呀呀,我要死了”的所谓爱情诗(可能就是郭沫若的《女神》一
类的诗)的风行,才写了这样的“爱情诗”作为讽刺。
诗里的“猫头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等真的是
鲁迅生活里最喜欢的东西,因此他要把这些毫不时髦的东西真诚的献给诗
里的爱人——可这些礼物既寒酸古怪,又没有诗意,爱人当然不会喜欢,
所以也只有“由她去罢”。
故此,这虽是戏诗,也有真实的影子在其中的。生活中的鲁迅也是真
诚的把自己最爱的奉献给爱人和朋友的,可有时他的真诚却被误解,甚至
造成彼此的伤害,但鲁迅还是不悔自己的坚持,这也是鲁迅的可敬处之一。
2.《过客》中的一句话:《过客》里,有这么一句:“倘使我得到了
谁的布施,我就要……祝愿他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这是什么意思?
我从前是不大懂的,可最近在《两地书》(我才开始翻这本书)的第一集
中的第24封信中找到了答案。(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6卷本《鲁迅全集》的
第11卷之79页)
鲁迅在信里说:“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同我有关的活着,
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也在《过客》中说过。”原来,因
为看到在当时的社会里生活的痛苦还在死亡之上,所以“过客”才希望小
女孩的死亡——如果“过客”得到了她的布施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
心境倒和把刀剑砍向女儿时的崇祯皇帝有些象呢!
3.《腊叶》是谁:这原是首情诗!据许广平说,当时她劝鲁迅要保重
身体,以作为“革命”的本钱,鲁迅即作《腊叶》回赠,表明自己的心境,
那个“腊叶”,原来是指鲁迅自己。若不是许广平的解说,谁又能看得出
来呢?
4.《好的故事》的涵义:曹聚仁认为《好的故事》是在暗中感叹:历
次政治运动和变革都是一样没有区别的“戏法”,都只是骗人的东西。我
不大赞同这意见,可自己也说不好,就在这里存疑吧。
关于《野草》就再写这些吧。我总觉得,鲁迅的文章有时要从文字外
去了解,才能明白一些。可是研究鲁迅思想文章的太多,专门研究他的文
章内容及背景的文章反而相对的少,所以给我造成了不少对鲁迅理解上的
困难。
对鲁迅的小说的理解也是如此。如果不是看了有关资料,我决不知道
《奔月》是骂高长虹的,《理水》是讽刺顾缬刚、林语堂的,《伤逝》是
写与周作人的决裂的,《弟兄》是怀念周作人的——哎呀,再说就跑题了,
打住吧。
1999.6.18 肖毛写;1999.6.20 肖毛录
|||| 跋 ||||
* 跋
这些“关于鲁迅兄弟”的文字,虽然不多,但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分
两期刊载,抱歉。这期编发的是上一辑,收录的只有三篇读书笔记。这几
篇笔记主要都是谈鲁迅作品和鲁迅的为人的,因为篇幅都相对的长而内容
也接近,所以我把它们放到一起。
我以前连载的小说和散文,因为编发这个专辑的缘故,只得推迟两期,
还要请朋友们谅解我才好。
相关文章
小的时候,我睡觉前最大的爱好就是缠着父亲给我讲故事,而且最喜欢听的几乎都是有关动物的。几乎每天如此,到后来爸爸实在找不到新故事了,就把老的故事来回的讲。我好...
2024-03-24
很多的,比如昂起头来真美--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
2024-03-24
关于我在太平洋保险的遭遇 保险,顾名思义是一种保障,是规划人生的一种工具。不过中国的当今社会保险演变了何种模样呢?先说说我在太平洋的经历再来评价吧。。...
2024-03-24
1。一农民到汽车销售店拿出两千元:买辆桑塔纳。店员:什么?农民:门口写着桑塔纳2000啊店员:你去对面那奔驰600 2。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不是...
2024-03-24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
2024-03-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