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名言 > 陶渊明是什么人?

陶渊明是什么人?

发布于:2022-05-30 作者:admin123 阅读:36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5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浔阳 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抱负,性喜 自由无拘。从29岁开始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几任小官。

  因憎恶官场污浊,41岁时决意辞职归隐,此后20余年亲事农耕,与农民朝夕相处,虽一贫如洗,甚至乞食 于人,仍洁身守志、义无反顾。死后被朋友谥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现存诗120余首和散文辞赋数篇,成就均高。其诗可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前

者慷慨悲愤,表达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和安平守志,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生活态度,如 《咏荆轲》、《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后者描写淳朴自然的田园日常生活,讴歌春播秋收的劳动

景象,抒发躬耕的宝贵体验以及与农人和睦相处的愉快心情,如《归园田居》、《癸卯岁始春怀古 田舍》等。

  散文《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和《五柳先生传》等,同为传世名作。陶潜是对后世影

响非常深远的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学大家都对他极为推崇。

一、关于陶渊明饮酒的传说有什么?

关于陶渊明饮酒的传说有很多。传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将酒过滤,过滤完毕后仍把葛巾戴回头上。又有说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休息,故石名曰醉石。更有传闻说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里装有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都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倒在地上。结果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陶渊明是什么人?

二、陶渊明集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例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 活的憎恶。

  但这种对现实和官场的否定,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否定,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否定。诗人看到了,在那种粗俗、卑污、没有人身自由的环境里,人已经丧失了自己天真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善美属性。这是陶渊明把追求目标转向田园的根本思想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田园也并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这一点诗人并不是没有看到,而且也在诗中写到过。

  《归园田居》其四云: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可能才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如果以这一幅画 面来权衡田园生活,则田园未必就真能成为人性解放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可贵就在这里,他不是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而是以理想主义、乐观主义来对待它。

  因而在诗人眼中,那宅旁的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榆柳桃李,远处的袅袅炊烟,近处的鸡鸣狗吠之声,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生机,又是那样的恬静和谐。它使人心灵得到解脱,并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本性,就在这种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中得到恢复。

  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心远地自偏”正是诗人能从苦难的现实中找到诗意的原因。陶渊明正是凭着一种心灵的超越才升华出诗的。

  “采菊”两句历来为诗歌评论家所激赏。苏东坡想像陶渊明的情境是: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这种想像最为近情。陶渊明称自己所发现的诗意为“真意”。所谓“真”,《庄子·渔父》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真”就是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性,这种属性不是由外物所施加, 也并非外物可以改变。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真”是一种真朴无伪之美。陶渊明是带着一种哲学与美学的眼光来看待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在田园中他领悟到一种最佳的审美境界,却无法以语词或概念表达出来。

     陶渊明表现自己投身劳动生产的那一部分田园诗也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士大夫,他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为了坚持他退隐独善的理想,他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决心老老实实去种地了。《归园田居》其三写他去为豆苗除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他去收割: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是把劳动与坚持隐居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是艰辛的,而且劳动所得未必就真能丰衣足食。陶渊明就是在力图自食其力却仍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甚至于乞食(见《乞食》诗)的田园生活体验中,认识了“田家岂不苦”这一田园生活真相的。

  封建时代有很多士大夫也因为种种原因隐居,但他们大多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亲自去参加劳动。如谢灵运就曾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登池上楼》)陶渊明的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亲自参加了劳动,而且还在于他能承受劳动生活的痛苦。陶渊明的这一部分田园诗正如《诗经》、汉乐府一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歌食歌事两方面的内容。

     陶渊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诗是写闲居交游、饮酒赋诗等生活的。例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连雨独饮》等。《和郭主簿》描写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是:   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到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和琴是他的主要文化生活。从他的诗来看,他是相当善于捕捉生活的韵律节奏的。酒也是他诗中常写的。萧统《陶渊明集序》称:“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家庭生活方面,他写到了小孩在他身边嬉戏,呀呀学语。这些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都是他的精神寄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感情的丰富,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可以体味到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移居》写到了他与隐士、农民朋友的交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这种真诚坦率、不拘形式的自由交往、谈吐,与官场那种勾心斗角、装腔作势的生活相比,谁更接近人性是再清楚不过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

  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而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进而描绘出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富裕且愉快的理想社会,以与肮脏的尘世相对立,“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 (清丘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

  而且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不受统治者的剥削与掠夺;甚至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隐士躬耕的小天地,而且多少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自食其力、不受剥削的理想和对劳动者不得食的现实社会的否定。

  当然,桃花源理想也受到过庄子、阮籍、鲍敬言等前辈思想家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小生产者和诗人自己的某些局限,如否定智慧、小国寡民和复古倾向。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有《杂诗》、《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咏怀诗中一些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

  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所表现的孤独、悲愤心境,显然与阮籍《咏怀》诗相接近。

  封建时代,士大夫都以出仕为建功立业的惟一途径。隐居,除了一些人把它当作做官的捷径外,多数人显然是出于不得已。隐居以后,他们常常会引起一种人生价值的失落感,并同时会激起一种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陶渊明正是这样。《声诗》中 几乎篇声都在慨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五),“人皆尽获宜,抽生失其方;理也可累何,且为陶一觞!” (其八) 情调是极其悲怆的。读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我们会觉得他内心很平静,很达观,一读他的咏怀诗,才知道达观与平静只是一种表面的,或暂时的现象,悲怆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陶渊明的咏史诗中颇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之事,极其慷慨悲壮。朱熹曾评:“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其实,陶渊明的性 格本来就有刚烈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位缺少斗争精神的人。

  《读山海经》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种诗在晋、宋文人中是很难看到的。

   陶渊明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被载入文学史的。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搜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

 北齐阳休之编《陶渊明集》十卷宋征士〈陶潜集〉九卷旧唐书经籍志录陶渊明集五卷本,目录已失。

宋绍熙三年曾集本;上海广智书店影印。

  宋淳佑元年汤汉注本四卷,清乾隆年间拜经楼从书吴骞刻本。明正德何孟春注本十卷毛晋汲古阁本《陶渊明集》十卷焦竑本八卷清《四库全书》本八卷,根据昭明太子萧统本。清道光陶澍集注本十卷。梁启超评清道光陶澍集注本十卷:“博证诸家,考证最精”。

卷首:《陶征士诔》;卷一:诗四言;卷二至四:诗五言;卷五:赋辞;卷六:记传述赞;卷七:疏祭文;卷八:五孝传;卷九、十:圣贤群辅录;附录年谱。

 今学者公认“五孝传”、“圣贤群辅录”是后人伪托。

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的诗,但更多是歌咏归隐生活、描绘农村景色的诗篇,也有一些用意境化手法表现老庄思想、玄毕命题的诗,正因如此,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锺嵘《诗品》)。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之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风格冲淡,韵致悠然,极善用写意的手法点染出浑朴深远的意境。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

  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

  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标签: #陶渊明

相关文章

  •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短点)

    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短点)

    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

    2024-03-17

  •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吗?

    陶渊明与酒的故事是怎样的吗?

    有人说,陶渊明是个爱闲爱酒不爱官的人,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年轻时的陶渊明受先祖陶侃赫赫声名的影响,也曾有过“忧时念乱,思扶晋衰”的志向。他写的“岁月掷人...

    2022-05-30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