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心名言 > 赵军读师兄岩波《理想国》随记(附第一章)

赵军读师兄岩波《理想国》随记(附第一章)

发布于:2022-05-23 作者:admin123 阅读:38

  赵军读师兄岩波《理想国》随记(附第一章)

  (天津市第十四中学英语专业高级教师)

  《理想国》前三章看完了,很好看,很有继续读下去一探各位发展如何的欲望,窦文武从获金奖且收获爱情的幸福兴奋一下跌入鸡飞蛋打的深渊的反差很抓人,只是杨实对这件事儿的态度不太合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解释进而两人做个约定就更好让人接受了。

  看完了第四章,创业真是不容易啊,组织文化低,眼界窄,格局小,小农意识的农民确实不容易。维纳斯、掷铁饼者、大卫,哈哈哈哈哈,有意思。晚上接着看。师兄,4-6章看完了,杨妍没有外伤没有脑溢血而成了植物人,是不是因为精神上的强刺激形成的潜意识里“不愿意醒来”?后面还会醒过来的吧?疼爱女儿们的杨教授夫妇的焦急紧张揪心是不是再体现一下,或者可以通过医生给她父母讲解一下病因以及指导如何“唤醒”,您看是不是可以。

  穆汉松结婚的部分,我觉得他是为了因杨教授的“理想国”之约去奋斗的,现在要和杨布结婚,虽然距实现理想还有差距,他有些心虚,但是结婚这么大事,是不是应该他亲自登门汇报成绩,请求岳父母答应婚事,遇阻后心情沮丧甚至心灰意冷,再通过魏小麦传递给杨布,杨布不顾父母意见去结婚支持穆汉松。师兄,这是我读这部分时感觉有点情绪上不能酣畅淋漓的地方,提了一点点想法,仅供参考。嘿嘿,希望别影响您的整体思路,我只是看到局部,也许正是您埋下的伏笔呢。

  早起一睁眼就有小说读,何其幸哉!已经看完第7章,门中活这个人物好真实啊,动作语言把她的性格淋漓尽致体现出来,我还蛮喜欢她的。看完七八九章了,研究生们在杨教授家讨论部分很精彩,好看。窦文武一行三人在东北跑业务的艰辛真切感人,太不容易了。

  2022年第一天的清晨看完了《理想国》第十章。为窦文武奋斗的艰辛感动,为杨实的失身不值,但这就是社会就是生活,不会都一帆风顺不能都顺心顺意,肯定有遗憾有不圆满,不过还是希望好人好报,“坏人”应受到惩罚(来自法律的、道德的、社会的、生活的惩罚)来自生活的惩罚最痛快,就是老百姓说的“活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跟您说实话,认识您之后,我多看了好多书,特别是看了您的书要向您汇报读后感,这就迫使我看的要认真同时还要思考,而不再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地看看,和您交流一些想法时我要组织语言,注意措辞,一开始我挺怵头的,可我不愿意失去您这个朋友(我有点不自量力了),我是逼着自己写的,这两三年过来,现在我感觉写点什么不那么难了,这种感觉让我窃喜,特别感谢您。

  《理想国》11-13看完了,杨教授希望他的女婿们建立起“理想国”之后来迎娶他的女儿们,这本身就是他自己的“理想国”,但他没能等到理想的实现就因病离开了。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甚至是千难万险的,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

  14-16章看完了,窦文武当年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爱那么拼,后来发达了就偏离了正道,就他非整出个孩子来和杨实对等这人就不地道,如果感到憋屈气不过出去放纵一下还可以理解且值得同情,这样一弄,他俩的婚姻和感情就不会美好了。还有那个穆汉松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遇到黑恶势力,被威胁甚至被打伤住院,仍然不忘初心,坚持到底,令人感动令人钦佩!我记得好像在《红星谱》里也有类似的桥段吧,可见要想干成大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太不容易了。

  看到您写的国企的状况,国有资产的流失,我还想真会是这样吗,这也太邪乎了!看来还真是。要不是您说我都不信。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哎哟,他们贪国家的确实可恨,但是坑个人的就该千刀万剐了,人性呢?!良心呢?!我的天!太贪了吧!他要这么多住的过来吗,不怕惹事吗,而且能量是守恒的,正负是互补的,他占了这么多,就一定有人亏这么多,太坑人了,良心何在啊?!!真是触目惊心,太可恨了。好多事都没有仔细想过。那您现在打算写出来吗。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有些敏感神经尽量别触碰。

  窦文武这个人物很真实很客观,他本性不坏,有理想有头脑肯吃苦,为了实现杨教授要求的“理想国”,在创业之初付出了很多,杨实的“背叛”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后来事业有成时在利益权利面前把持不住自己,任由欲望膨胀,在腐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好在后来被“高人”点化,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凭借他的能力干出一番事业,也算“浪子回头”,让读者感到真实、舒服、愿意接受。

  冯占喜和窦文武不一样,他本性自私狭隘,心术不正,但往往这样的人会审时度势,做“坏事”也是“有备而来”,一步一步设计好的,遇到风险自会撇清关系,保全自己,不过人在做天在看,且留他一时,坏人终归会受到惩罚的。姚雪瑛这个人物是个重要的存在,杨氏三姐妹以及围绕在她们身边的故事都是通过她的采访报道串联起来的,这个人物设计非常好,让人读起来很自然。

  二十章的《理想国》一口气读完了,故事从老教授杨爵给未来女婿们提出的“理想国”的要求开始,通过杨布、杨实、杨妍三姐妹以及她们身边的人们的故事层层展开,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深深感到创业的艰辛,实现理想的艰难,有“好人”穆汉松和戴怀章们的坚持和牺牲,有“坏人”冯占喜们这些“蛀虫”的腐败,还有本性不坏但定力不足的窦文武们的“浪子回头”,真是引人入胜读起来就不能停下。《理想国》里除了“理想国”这一主题之外,还介绍了许多国外的风土人情,加拿大考驾照,爱尔兰婚礼习俗等等都非常有意思,特别期待岩波师兄的大作《理想国》早日出版。

  长篇小说《理想国》

  岩波

  【内容简介】上世纪80年代初,北方一所著名大学的杨教授有三个“三胞胎”的混血女儿,个个如花似玉,对他最中意的三个年轻学子许愿嫁给他们,伴有相应的财产,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十年之内打造出自己的“理想国”(企事业单位都行),至少也要拿出“雏形”。四个心怀壮志的大学生深受世界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影响,也对杨教授的女儿情有独钟;发誓三十年后各自拿出自己打造的成品“理想国”来,谁拿不出来,聚会时就不要来了——杨教授的巨额财产也别奢望了。大家约定,按照“两男一女”的理想模式搭配领导班子。三十年后,出现了一个工业上的强悍集团,农业上的一个少见的合作化农工商联合体,国外的一个蓬勃兴旺的保健品生产著名品牌,其中一个人是硬性加入的攫取者。他是谁?他们的人生道路深刻揭示了“即使心怀壮志,未必实现理想;不是心怀壮志,更难实现理想”和“理想原本是相对的”、“虚妄的幻想不等于理想”的人生真谛。那么,他们是否真的娶到三位美貌女郎了吗?该书通过平实叙述进行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在轻松与深度之间追求完美平衡,是一部文学性、思想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佳作。

  【主要人物】

  1,杨爵:旅美华人教授,改革开放后回国任教,文理兼修,名重一时,为人正直,满怀理想,意图通过三个女儿以及女婿,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

  2,奥菲娅:杨爵的爱尔兰妻子,专心为杨爵做科研助手,不理家事。

  3,杨布、杨实、杨妍:为杨爵的三胞胎混血女儿,个个美貌,学有所成。

  4,窦文武:心怀壮志,肯于吃苦,做出一般人没有的努力,艰难上位,但得势后忘记初衷,依仗歪门邪道,买通一切,武力打造理想国,为人痛恨。

  5,穆汉松:心怀壮志,胸藏锦绣,曾经与冯占喜合作被坑,痛定思痛,几经周折,回乡建起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农工商一体化现代农业理想国。

  6,岑志博:心怀壮志,才华横溢被嫉妒,因挨整而逃到加拿大,艰难竭蹶之中,接过一临终老者的企业,打造了知名品牌理想国。

  7,冯占喜:心怀壮志,野心勃勃,但志大才疏,德不配位,多年来依靠巧言善变和欺下瞒上请客送礼,步步高升,在朋友圈熬得职务最高。

  8,戴怀章:心怀壮志,镇长兼书记,一身正气造福乡里,既支持个体经济,又支持穆汉松的集体经济,竖起乡村致富的两种样板。

  9,廖子棱:朴实忠诚,江湖义气,窦文武的前期追随者和后期打手,一心辅佐窦文武而得到一系列好处,铁杆保镖,得到擢升。

  10,范丽华:一身武艺,窦文武的追随者和红颜知己,一心辅佐窦文武。

  11,甄小惠:年轻女大学生,机关处长,窦文武的后来情人,一心支持窦文武而得到好处,发展为情人关系。

  12,魏欣萍:年轻女大学生,穆汉松的合作者,与其友好相处,志向相同,一心干事业,撑起乡村企业半边天。

  13,艾丽莎:英裔白人女白领,岑志博的合作者,与其友好相处,在精神上依恋岑志博,成为岑志博的左膀右臂,也是企业稳定剂。

  14,甘子宜:冯占喜的老婆,老谋深算,精心构筑冯占喜的理想王国,终于实现了个人主义色彩的理想。

  15,蓝黛玉:戴怀章的老婆,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求名利,辛勤辅佐戴怀章的事业。

  楔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杨爵是美国耶鲁大学光学专业的终身教授,但对文科也浸润颇深,业余时间做为休息的一种方式而穷究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以此为主题的散文、随笔出了好几本。此时,面临三胞胎的混血女儿进入大学,到了名正言顺交往男生的当口,为她们书写了如此的“警示”:“孩子们,上面引述的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体现孔子思想的《礼记》里面的话,意思是:饮食男女(吃喝与性事),乃人类最大的欲望;而死亡贫苦,又乃人类最厌恶之事。这些欲望和厌恶,都会隐藏在人类的内心深处,表面看不出来,让人无法揣测,要想真正了解和控制这些欲望和厌恶,除了用‘礼’来约束,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呢?”

  所谓的“礼”,自然是中华民族的“礼”:没有正式结婚便不可随便发生性行为。但三个女儿已满十八岁,算是成年,法定或民俗都对性事取允许甚至“不值一提”态度,甚至之前身边就不乏追求者,出格之事是分分钟都可能发生的——美国的中学女生不是处女的比比皆是——像样的男孩或“不像样”的男孩都走马灯一般往他家跑,让杨爵如卧针毡。多年来,他浸润中国传统文化过深过久,对三个女儿面临的“威胁”不能忍受。他认为这是人类的倒退行为,为此竟然辞掉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毅然回国。其实,他在国内并无近亲,只有一个出了五服的远房侄子在省城企业当干部,对于他的回归帮不了任何忙,只是在杨爵回国时给他介绍一番国情与乡情,即便如此,他仍旧选择回归。杨爵教授时年四十有八,属于“移(民)二代”。早年父辈在日寇侵略中国的时候为逃避战乱,在美读书滞留下来并留校任教,转眼已然四十多年,父亲是历史系教授,没给杨爵什么遗产,只是把存了一屋子的中英文书籍,以及安分守己的性格、循规蹈矩的为人处世原则,无偿地、难以有偿地传给了他。上中学时期,他已经读完了中国的《四书五经》,了解占据中国思想界的“儒释道”三大家;读完了非常难读的黑格尔《大逻辑》、《小逻辑》,具有标志意义的卢梭《契约论》和柏拉图《理想国》,对群星璀璨的古希腊哲学乃至世界主要思想家,包括马、恩、列、斯、毛都有相应了解。

  父亲是学文科的,但反对儿子涉足政治,所以儿子虽然从小就读父亲的书籍,大学读的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光学专业,文科变成业余爱好。那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杨爵从小理科非常好,刚上小学就通过看书学会了二元一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刚上中学就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父亲似乎看出端倪,忠告:你若学理科有可能出成绩。于是,有了名校耶鲁的最年轻物理学博士生和留校任教的“终身教授”——这几乎是北美大学里的最高职位和荣耀,多少学子趋之若鹜翘首以盼而难以如愿。但在思想观念极其开放的美国,从小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杨爵因特立独行而无比孤寂,像个不合群的“封建遗老”。大学时同在一个班的美貌的爱尔兰农场主的女儿奥菲娅出于好奇,慢慢接近了他,见他对人对事极端的负责任,遂死心塌地爱上了他。最终两个人结为伴侣。奥菲娅原本爱抽烟,也在杨爵监督下成功戒烟。大学教授发生婚外情者不乏其人,同侪之间乃至师生之间,频率极高;即使获诺奖的著名学者,换老婆换老公或红杏出墙都司空见惯。杨爵身边各式各样的诱惑也不时发生,他却毫不为之所动,心无旁骛只爱奥菲娅一个人,把奥菲娅宠成公主。待奥菲娅婚后转年生下三胞胎,让他兴奋了很长时间,说这是老天对他的回报和眷顾,更加热爱家庭,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四个女儿”,不允许一点点污染。眼看着三个女儿慢慢成长起来,水水灵灵的那么赏心悦目,他心情之沉重便与日俱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中韵味可就未必全都“赏心悦目”了。果然危险说来就来了。

  高三将要毕业的当口,一天晚上三个孩子在屋里读课外书时发出放肆的大笑,杨爵闻声感觉异常,急忙过去询问原因,三个孩子立即虎起脸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他便挨个检查她们手里的书,在大女儿杨布手里的《论语》里,发现一个纸条:“I spend 10,00 yuan purchase Your Panties on the body。Brown。”杨爵认识这个“布朗”,老大杨布的同学,富二代,到家里来过,身上总有让人深恶痛绝的蹿鼻的大麻味儿,曾经发誓这辈子要睡遍想睡的美女,眼下要花一千美金买老大身上的内裤(裤衩)。“这是高中生应该想的事情吗?”他当即把纸条撕得粉碎,摔到老大身上。多年来一直受到宠爱的三个女儿,全都睁大恐怖的眼睛,战战兢兢,等待着父亲的大发雷霆。但杨爵眯起眼睛,咬住牙帮骨,勉强压下火气,心疼地看着三个爱女,没有发作,他舍不得。布朗的誓言,代表很大一部分人。当然也有人把吃遍天下美食或游遍天下美景,做为人生理想;更有人发誓这辈子要做“人上人”,以指挥和驱使别人为自己价值实现的方式;还有人要穷尽天下“真理”,探究人间和自然界各种规律与奥秘,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发现发明什么;当然,也有人把赚很多很多钱做为人生理想……总之有自己的理想。但杨爵目力所及,没发现一个年轻人把建立“理想社会”做为人生目标的,这让他十分讶异乃至失望。他当然也知道,构建理想社会会受到方方面面的牵制,一种格局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但没有理想社会,不合理的动议就得不到抑制,合理的动议就得不到保障,不是么?他希望有这种人,他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上孤陋寡闻。

  时值初夏,天气干热。转天,他到学校授课后,正准备回家的时候,一个自称耶鲁医学院的博士生,娉娉婷婷,五官娟秀,讲闽南话的英语名字叫沙莉雯的台湾籍女孩来找他,她身穿胸部开得很大的白色连衣裙,头发简单地在脑后揪成刷子,宽阔的额头昭示着聪慧,脚下一双褐色牛皮硬底拖鞋,带着香气踢里踏拉地走到跟前。见面熟一般喊了一声:“你好杨爵教授!”便靠得很近搭话。杨爵急忙后退一步。她说非常喜欢阅读他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散文,与“杨爵”这个名字“神交”已久,对他这位中年帅哥十分仰慕。现在特来邀约,参加她们的“酒会”和“派对”。关键是她点题一般声称她是“双性恋”。杨爵知道个中秘辛,简直气不打一处来,手里的茶杯颤抖着几乎洒光了里面的水。耶鲁医学院非常难考,能够进入的学子都是天分极好的高材生,这个女博士咋会如此之“乱”?便忍不住嘲讽:“你这是什么雅好?为什么要这样?”

  “你是耶鲁的人,自然知道,我来耶鲁求学不容易。耶鲁医学院的申请是个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从第一轮申请、到第二轮申请、到准备推荐信、面试和后续跟进,不能有一丝松懈。作为国际学生,还有签证的问题,总是等啊等,等啊等,等得人心焦,恨不得跳楼。有个和我本科一起的加拿大学生,第一年在申请耶鲁医学院时没通过(因为地方保护政策,给全加拿大国际学生的名额就一两个),后来他工作了一年办移民后重新申请才被录取。另一个朋友申请耶鲁医学院的本科GPA不够,就先读了个硕士,还是不行,他实在不耐烦了,只得进了另一个牙科学院。事情如此困难,需要足够的耐心、坚持和努力。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有数不清的人帮助过我。不下10个朋友帮我修改过个人陈述和书面问答。共7个教授和导师写推荐信。在面试旅途中有许多医学院学生的留宿和接待,还有很多老师及朋友的鼓励,家人的关怀就更不必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也不可能有这个幸运的结果。回想起来心里最多的就是感恩。所以,他们若夸我有‘姿色’,我便会给他,因为我没有别的。这种事是双向投入与获得,我并没有失去什么。”“你就如此开始了‘开放之旅’?真够奇葩的,在下难以苟同。”“当然了,我这种人算少数,但在咱康涅狄格州却并不难找。而且我的社群里有上千人,社群外愿意尝试的人也很多,在我所接触过的学人里,不玩这些的普通传统夫妇反而成了少数。”“你找错人了,我一辈子都做这种‘少数’。祝你一帆风顺,但谨防AIDS(艾滋)——不送!”

  几乎等于直接往外轰了。女博士满脸笑意,一点没觉尴尬,说了句:“我期待。”甩给杨爵一个飞吻就扭着腰肢退了出去。杨爵难以理解地连连摇头。心脏也怦怦乱跳。他承认对方身上似乎有着某种魔力,能够让男人心醉。还好,她只是为了求学而不是赚钱。甚至仅仅对一个尚未谋面的文章作者心仪于是当面邀约。这样的做派以前他也有所耳闻,今日终于得见。回到家以后,他心情忐忑地忙前忙后做饭,熬到半夜,给国内打长途——美国的夜间正是国内的白天,联系到他那个远房侄子,几天后在大学里请了假就飞往国内了。他是在美国长大的人,原本对美国的国情和民风视而不见,但身边三个女儿如同三枚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单是女儿身上偶尔沾染来的大麻气味儿就让他难以忍受,义愤填膺。女儿们身体健康,自然荷尔蒙就分泌正常,倘若变身为沙莉雯女博士那样的人,他将生不如死。妻子奥菲娅是不善家务的女人,三个女儿在小时候全是他崴屎崴尿一手带大。那是三颗心尖尖。他要为了女儿当然也为了自己而回国谋生,尽管“祖国”二字于他既熟悉又“陌生”——文字、书籍上熟悉,而实际上陌生,因为他从未在国内访问和旅游过,但方方面面的信息反映出国内“改革开放”后形势发展非常好,他把“宝”押在国内了。算是寻根问祖和叶落归根吧,也更有“孟母三迁”味道。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疼爱孩子的家长也许并不罕见,眼下就出现一位。而他的骨子里却推崇“理想社会”,必然会在行动上顽强表现。问题是他是理工科教授,没有机会在课堂讲解和宣示自己的主张,只能间接通过下一代——未来的女婿来实现梦想。虽然他很客观地感觉这几乎等于“不可能”,但也仍然会如堂吉诃德那样固执己见地做下去。

  第一章,理想与现实

  岑志博有着过人的语言天赋,英语口译、笔译都曾经在大学拿过大赛冠军。国内打拼失利以后,经朋友介绍到北欧瑞典发展,这个欧洲小国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但凡说到环境全都赏心悦目,能在这里工作、生活实属享受。但在移民时遇到困难:他没有资本,做不了“自雇移民”,只能依赖雇佣他的公司老板,而那个大腹便便的老板却逼他娶其女儿,否则不帮他办“绿卡”,那个年轻女子他不光在外表没看上眼,还抽烟喝酒,翘起的兰花指时刻夹着一支烟。不论老板给他多少笑脸他都没法接受。不办“绿卡”又在工作、生活上多有不便。岑志博为此转道法国,打算碰碰运气。据说法国人浪漫,容易融入,而且法国人讲艺术气质,穿衣打扮世界一流,而他也曾爱好服装设计;况且法国也有很多人懂英语,加之岑志博聪颖,时间不长对法语也能磕磕绊绊地知其一二,可以应酬日常交往,便打算扎根。但忽一日在巴黎的街上遇到一个“作案嫌疑人”,手持匕首迎面而来,对着他的肚子就刺,他依仗反应机敏,快速闪身然后撒腿猛跑。他的发梢根根直立,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脏狂跳似要撞破胸腔了。对方比他年龄大,追了一阵没追上,而去刺了别人,然后周身洗劫。岑志博站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切,眼睛瞪得牛眼大,打消了在法国扎根的念想。事件可能是偶然的,对岑志博选择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依靠在餐馆打工,挣到一笔钱,再次转道,这次选择了加拿大。能够两次顺利转道,仰赖朋友介绍的中介公司。时间是2000年,世界跨入新世纪之初。一个人的早期发展,往往依赖客观条件,身边朋友的发达有可能带动你的发达,而朋友的局限性也往往转移到你身上。岑志博的两次转道,耗光了所有积蓄。在国内早期打拼的副产品不光是远走他乡,还有老婆的离去。不是离婚,而是因为跟着他着急,心脏猝死了。老婆是个十足笃诚的老实人,偏偏又是急脾气,看到岑志博深陷圈套难以自拔,便急火攻心了。女儿继承了他的聪颖,不光生得五官端庄,小小年纪就呈现了学霸气象,门门儿功课满分,字迹清秀页面整洁,老师们人见人爱,爷爷奶奶视若掌上明珠,老婆去世的当天,他们就把孩子领走了。

  岑志博的初恋就是大学杨教授的三女儿杨妍。杨教授做为“移二代”“海归”学者,改革开放后从美国回来,带来了光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受到国家高规格的款待,北京方面曾经竭力挽留他,但省里坚决不放,把他做为重点科研人员予以关照和安置。甫一进入大学,省里立即为他安排了实验室兼宿舍的一座拥有二十几个房间的三层小楼——那是早先为苏联专家建的别墅,苏联专家撤走后的几十年来,这座别墅只是做为实验室和科研人员休息室,现在粉刷、修缮一新,完全交给了杨教授无偿使用。杨教授在向校领导汇报时是这么说的:“您是圈里人,必然知道光学是近代物理学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激光的问世,光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光学的研究内容也从传统的光学与光谱学迅速扩展到光学与物理其他分支学科的交汇点。诸如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高分辩率光谱学、强光光学和量子光学正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有的则正在积累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光学与化学、生物学、电子学、材料学、医学及生命科学的交叉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光学中的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已成为激光、光纤通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中,光学的研究将会发生若干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对生命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以及光学、光电子等高技术产业革命起到关键性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一番话说得校领导频频点头,连声称是,表态一定会尽其所能,为杨教授提供一切科研和教学条件,并确定他为学科带头人。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实现这一切属于顺理成章。

  不光如此,杨爵教授还带回了科研助手爱尔兰妻子奥菲娅和三个一直跟随他学习光学理论的“三胞胎”身材高挑、娉娉婷婷、如花似玉的混血女儿。大女儿杨布,二女儿杨实,三女儿杨妍。明眼人看得清楚,把这爷儿四个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决不食言”。名牌大学里的学子们一个个冰雪聪明,自然知道杨教授的用意,一定是昭示他为人处世的宗旨,但何以如此,总会有些缘由,那就不得而知了。杨教授文科也很棒,东西方哲学、历史、文化了解很多,属于“文理兼修”型学者,为一般学者难以望其项背。他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的著作甚至比光学著作更引人注目。一家人跟随杨教授也把汉语以及东方文化特点掌握得八九不离十。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次暑假,省学联组织尖子生赴北京游八达岭长城,杨教授和三个女儿都应邀而至。不知省学联出于何种目的,事先造了名册发到了大家手里,谁是哪个大学的,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全写在上面,还有一寸黑白照片。于是杨教授的三个女儿都各自选了中意的男生玩了“单挑儿”——躲开了众人的视线,私下“密谈”去了。这是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副产品,对待男女关系不像国内学子那么拘谨(当然,若干年后,国内也让人刮目相看了)。学联委员冯占喜是大四学生,把一切看在眼里,找到杨教授说:“大学里有明文规定,在学期间不允许谈恋爱,您的三个女儿在违规,事态很严重。”杨教授眯起眼睛看着眼前这个身材挺拔表情阴郁的学生干部,他是那么一本正经,单看服装:灰制服的五粒扣子系得整整齐齐,连领钩都挂着。暗想,他一定在嫉妒,因为三个女儿没有一个找他“密谈”的。便笑着说:“你放心吧,我回头挨个教训他们,坚决做到‘棒打鸳鸯’。”“我拭目以待!”

  杨教授果然“决不食言”,陆续找到了三个女儿和她们的“密谈”对象,把他们叫到一起,在一个背静的山窝里,低声对他们说:“我对你们闯入我女儿的眼帘和心里,首先表示祝贺,她们看中你们不容易,因为追她们的人不计其数;其次,我会成全你们,但有条件;第三,条件是你们必须在十年之内打造出自己的‘理想国’(企事业单位都行),至少也要拿出‘雏形’。你们的理想国规模大小暂且不论,关键要有‘理想’。柏拉图的《理想国》你们早已耳熟能详,相信你们会为了心仪的妻子而不遗余力。请原谅我在此‘掉书袋’了——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些话,想必你们在上中学时就已经读过。”杨教授顿了顿,拿出随身的不锈钢水壶喝了一口水,继续道: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七古·残句》中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豪气干云啊,是不是?两年后,即1919年,26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又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中国男子汉负责任的宣言!十四年后的1933年,28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么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你们想想看,这又是怎样的情怀?他们说这些话的年龄比你们大不了几岁,算得上是同龄人。在此我还告诉你们,我老婆奥菲娅刚刚继承了祖上数千万英镑的一大笔遗产,将来我们也要分给三个女儿,我们夫妻俩已经约定,百年之后骨灰撒到海里,一分钱不带走。那么,你们的理想国应该是什么模样呢?我想,至少是以尊重每一个人为目标,鼓励强者,帮助弱者,按劳分配,人际宽松,打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个群体。”

  这番话,在中国长大的文科教授也未必能够完整讲出,而生在美国的杨教授竟然一字不漏如此熟稔,可见其记忆力的超群和思想倾向的鲜明。岑志博听得如雷贯耳,脸上烧得火烫。当时社会上正在热炒“万元户”,能够成为“万元户”已经为万众所瞩目,那还是人民币,英镑此时币值是人民币的十倍以上,哇,岑志博不敢想了,身边的老三美女杨妍正在悄悄掐他的后背,他一点没感觉疼,只感觉事情突兀,他与杨妍“距离太大”,打算偃旗息鼓,结束交往。

  岑志博与杨妍的交往起自旅途闲聊。他是个十分低调的人,临来的时候上大轿子(旅游车),虽然来得最早,他却坐到了最后一排,把前面的好位置留给了其他人,宁可承受颠簸。坐过大轿子的人都知道,坐在最后排是颠簸最厉害的。刚刚坐下,一个黑头发黑眼睛,高鼻梁深眼窝,雪白皮肤的混血美女带着香气坐到了身边,紧紧挨着他,因为是凌晨,天还没完全亮,车内稍稍有些暗凉;一俟人员到齐开车了,车内空气便渐渐热了起来,暑期么,而那时的汽车一般都没有空调,挨在一起是很热的,但岑志博一点想和美女拉开距离的念想都没有。正是恼人的青春期,荷尔蒙旺盛,想着抵御诱惑却身不由己。此时,美女说话了:“我为什么坐到你身边?因为我看名册得知你是语言天才,《中华学生字典》能背诵一半;英语能一字不漏背诵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英语原文;英语课老师偶尔还会求教于你。”“不敢当不敢当,区区学子,正在爬坡。”“坐车枯燥,你给我说个笑话呗。”“请问你尊姓大名?”“My name is Yang Yan.——杨爵教授的三女儿。”“哇,失敬失敬。”岑志博使劲往旁边挤了挤,给杨妍腾出更大一点的空间。杨妍却十分知趣,伸手将他拉了回来,说:“别搞这小动作,这是献殷勤,也叫拍马屁。我说得没错吧?”岑志博脸红了,挠着头皮,哭笑不得。杨妍继续催问:“你倒是说个笑话啊,难道不会?”

  “好吧,恭敬不如从命——英语来源于汉语,你信吗?”“不信。”“据资料记载,古英语起自公元前100多年,证据是塔西佗于约公元前100年所著的《日耳曼尼亚志》,它是研究日耳曼人(英语的祖先)在远古时代的文化信息的主要来源。英语距今只有不到三千年的历史。而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原始汉藏语分化成现代语言的最早年代距今约5900年。想想看,谁更早?”“汉语早,但未必是英语的起源,而且也并不可笑。”“你听——英语的单词‘经济’Economy,读音是‘依靠农民’;单词‘海关’Custom,读音是‘卡死他们’;单词‘地主’Landlord,读音是‘懒得劳动’;单词‘雄心’Ambition,读音是‘俺必胜’;单词‘强壮’Strong,读音是‘死壮’;单词‘羡慕’Admire,读音是‘额的妈呀’……”“哈哈哈,确实可笑,请继续。”“单词‘脾气’Temper,读音‘太泼’;单词‘怀孕’Pregnant,读音‘扑来个男的’;单词‘救护车’Ambulance,读音‘俺不能死’;单词‘律师’Lawyer,读音‘捞呀’……”杨妍笑得捂住了嘴:“还有吗?”“当然。黄色是秋天叶落的颜色,英语单词是Yellow,发音就是‘叶落’;单词‘商铺’Shop,英语发音基本等同于汉语发音;心脏、脑袋,这是人体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器官,单词是Heart/Head,英语发音就直取汉语其意:‘核的’,只是稍有变音而已。”“哇,太神奇了,既可笑,又可信。你是才子,名不虚传。我喜欢——”杨妍伸出右手抓住了岑志博的左手,一路没有松开,只是偶尔松开在裤子上抹抹汗,然后继续抓住,生怕对方逃脱。而岑志博也悉听尊便,女孩绵软的手掌握在他的宽厚掌心里,心中无比惬意。

  三个女孩因学业优异,都留校任教师了,当然是三个不同的学校。而她们的三个男友,因怀抱远大志向则服从分配走向了社会。因为杨教授有言在先:“我反对你们留校任教或做学问,相反我鼓励你们大鹏展翅,迎接风浪。现在中国的国情是箭在弦上,百废待兴,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复杂的人际关系更适合你们历练,去尽情张开你们理想的翅膀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不缺我女儿那样的书虫子,最缺胸怀宽广擅长社会管理的高水平综合性人才!”早先那个学联委员冯占喜比岑志博高两个年级,率先分到了省商业厅,做党委秘书。但他考虑坐机关进步慢,则主动要求下基层锻炼,到食品公司做了办公室副主任,副科级。待到岑志博也分到这个省的时候,不知为何也阴差阳错地分到了商业厅——事后岑志博得知,是省领导具有超前意识,正打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近年毕业的一批批大学生充实到商业领域。此时,冯占喜已经做了办公室主任。恰巧岑志博也要求下基层锻炼,局党委便将他安排到食品公司冯占喜的身边,希望他时时向冯占喜讨教。

  冯占喜是学联委员,局党委对他高看一眼,初来乍到就做为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属于“种子选手”。而岑志博不是,他只是个学业优秀的一般大学生。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去车间从事加工生产是大材小用,去经营部门却有可能赔钱,冯占喜便建议公司领导,把岑志博放到肉联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办公室,先体验一下基层的管理和行政工作。于是,岑志博在每天迎来送往忙忙碌碌的同时,接触到加工技术问题,很快写出了好几篇事关管理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商业厅出版的行业杂志上。继而,根据外省技术引进的有关信息,淘换来成套资料,又翻译成中文,提交给商业厅领导,建议到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商业厅领导自然是高兴的,真的成立了一个班子,五六个人,组成小组赴欧洲考察,然后引进了相对自动化的设备,岑志博必然是成员之一,很是露了一手。于是,迅速提升到公司办公室当了副主任,为冯占喜做了副手。

  而赴欧洲考察和谈判,冯占喜也必然是成员之一,因为他是上级领导“带帽”培养的对象(内定日后提拔),所以他还是出国小组的副组长。在谈判中,冯占喜见识了岑志博娴熟的英语口语和笔译能力,只得把小组的核心让位于他,心中无比气恼——几乎显不着自己了,自己像个多余的人,来不来都无关紧要了。心里暗暗憋了一口气。起初对方花钱请他们到风景区游览,吃大餐,看歌剧,像对国家级贵宾一样招待,他们还感觉非常有面子,以为老外与人为善热情好客,待请他们过目设备的时候,岑志博经过与资料对照,指出:该设备与资料介绍不符。而这一切冯占喜却没看出来。差一点买了只是换个新壳的旧设备。岑志博与老外展开唇枪舌剑般争吵,不明就里的冯占喜怪岑志博多事,影响了外事工作,而其他组员一致支持岑志博,就让冯占喜更加没面子了,可又不能不委曲求全服从整体。虽然买回来的设备确实是新的,全小组不辱使命,得到上级领导表彰,冯占喜却与岑志博系了死扣。食品厂因为引进了新设备,生产蒸蒸日上。引进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都得到提拔。冯占喜做了公司副经理,岑志博做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转年当了主任。

  那个年代通讯条件原始,简陋,没有手机一类的先进工具,几年里,杨妍不断在大学里给岑志博写信,询问“奋斗进程”,岑志博都没回信。他感觉自己这辈子没这个福分,消受不了杨妍的爱情,更做不了杨教授的女婿享受那千万英镑遗产。杨妍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结婚生子的愿望一定是十分强烈的。而他,距离杨教授建立“理想国”的要求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纵然当了一个公司小主任,也根本主不了全公司的事,何以建立那个理想所在?公司领导说:“志博,起草个通知,下周全公司职工开始‘普法’教育,请市中级法院在工人文化宫讲第一课。”“是,马上办。”“志博,起草个通知,下下周全公司职工进行职业道德三十条的考试。”“好的,马上办。”“志博,下下下周全公司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你把各厂办公室主任集中起来,整理出成套资料。”“好的,这就办。”“志博,年终快到了,你要准备年终总结了,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要早做准备。”“好的……”岑志博十分气馁,他现在干的就是这种活儿,到哪儿找“理想国”去?他甚至感到杨教授过于书生气,社会生活如此复杂,即使建起一个理想所在,也是长久不了的“乌托邦”。既然自己不认同,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给杨妍回信呢?那时国家号召“晚婚晚育”,虽然法定结婚年龄并不高,而实际上响应国家号召者众,年近三十再结婚的比比皆是。此时岑志博自觉未到“而立”之年,不必着急,即使结婚,也没把杨妍考虑进来。所以,他对杨妍的来信置之不理。

  杨妍得不到回音,十分着急、纳闷又毫无办法。便冒冒失失给省商业厅领导写来 ,了解岑志博在单位的表现,询问他是否犯了错误受了处分。一个人平白无故销声匿迹没有回音,往往因为出了问题丢了面子,这是杨妍的推测。杨妍虽比岑志博小一岁,低一届,可也二十五六了,如此为婚恋着急也是人之常情。此时冯占喜提职做了食品公司一把手,成为商业厅挂号的明星一般的最年轻中层领导干部,商业厅领导便把杨妍来信转给了冯占喜,请他处理来信。冯占喜起初以为告状一类的信件,谁知自己关起门来一读,是“爱情”信,他也是聪明人,由 就得知了杨妍是如此守信用讲笃诚的好女子。他接触过杨爵教授,也见过他那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心里便猛地热了起来,痒了起来,他时年二十九岁,也正是荷尔蒙旺盛之时,立即从文件柜里拿出稿纸(起草各类文件的横条纸,各单位都有),铺展开来,洋洋洒洒地奋笔疾书,几千字的回信一挥而就,然后寄了出去。一方面,他阐明自己的身份,为什么写这封信;另方面讲清岑志博现在的状况。你不是问“理想国”的进展吗?在一个小小的食品公司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办公室主任,说白了就是给公司领导打杂当“小跑儿”,谈什么“理想国”?那不是天方夜谭?如果说本人从现在起设计和塑造“理想国”,倒是有一定条件,全公司上上下下四五千人,我一声招呼,没有敢不来的。但让我建“理想国”我也不想现在就建,而需要在职位更高一些的时候才合适,因为那可以普惠面积更大,受益人员更多——我们搞“理想国”的目的,难道仅仅是实现个人愿望而不是普惠众人吗?那样的话等于徒有其名,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其实,冯占喜这封信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上级领导是什么意见?假如你建的“理想国”正与上级领导合拍,则有可能建成,否则,随便一个理由便让你烟消云散。会不会弄你一个灰头土脸也未可知。即使一封有如此缺陷的来信,也让既单纯又爱思考的杨妍彻夜难眠了,最后把来信交给了父亲,请求答案。父亲杨爵教授看后思忖了一阵,说:“我认识这个冯占喜,原以为他仅仅是个时刻惦着往上爬的‘官儿迷’,现在看还不是,这个人有一定思想水平,你可以考虑放弃岑志博,与冯占喜继续做沟通。”老爸出的主意合情合理,女儿没有理由不听。于是,杨妍给冯占喜写来了长信,与之交流思想。那个年代讲究这么做,尤其在知识层,远不是后来的“聊两次微信就开房”那么轻率,通信几年都未必能够结婚,更别提上床。尤其少女的贞操,比金银贵重得多——我不了解你,更谈不上爱你,纵然给我一座金山也不会把贞操给你。当然,你若是娼妓,甘愿以贞操换利益,身体是你自己的,别人也拦不住你。那时正常高洁的年轻知识男女的交往,会从爱读的书籍谈到爱看的电影,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谈到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从国家的一草一木谈到国际争端与世界大势……几时过渡到如何建立小家,要绕好大好大一个圈子。而终于谈到建立小家了,那火候差不多也该拿户口本去领证了。就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台词:“不到火候不揭锅”。而婚恋中成熟的火候,就是经过反复的多方面的交谈,找到彼此的切入点,互相嵌入,互相适应,达到成为一体的程度。所以,那时人们结婚慎重,离婚率便极低。杨妍在回信中引用西方哲学家康德的话说:“‘真正的富有,不是必须拥有,而是没有也行。’何其经典!”还引用了西班牙女作家莲娜·布斯克茨在《这也会过去》中的话:“也许一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能够产生的最崇高的感情就是尊重,而不是爱或喜欢。”充满一个谨慎少女的试探。

  冯占喜心知肚明,暗暗窃喜,在回信中欲擒故纵闪烁其词:“不关心社会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为社会由人组成,而不关心者没有把自己当成社会一份子,本质上他是不关心自己的,而他自己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冷漠与无知是他的标配。”杨妍看后半宿没睡:冯占喜这个人真的志存高远,是雄心还是野心?杨妍是学自然科学的,对已经成为县处级干部的冯占喜不能完全理解,继续回信,还是引用名人名言,这是那时候年轻学子的习惯:“加缪说:‘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处境本身还要糟’(其实杨妍想说的是她放不下岑志博却又联系不上,让她十分绝望)。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习惯麻木习惯冷漠习惯懒惰习惯索取习惯交出思考的权利习惯听话……习惯造就了性格,性格影响了命运’(意思是说你为什么不想深入地理解我)。”话里有话,绵里藏针。冯占喜对这些说法必然持不同见解,但他的身份让他没法直说,便劝杨妍继续深钻汉语,否则说话就会文不对题,等于拐弯抹角地驳斥了她,因为她那些语言过于消极:“你应该继续深钻汉语言文学,为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换句话说,语文即生活。你表达感受、感悟、感触、审美、理解、鉴赏、综合等等的语言,没有一样不是语文,而其外壳的背后就是生活。”

  互相不能嵌入,杨妍气得又是半宿没睡,回信也拐弯抹角骂了冯占喜,她是从父母角度说起,因为她知道冯占喜父母亲都是一般工人:“父母自身的质量决定和孩子谈话的质量,父母质量低,而且认识不到自己低,拿什么高质量的语言和孩子交谈?不要说高质量的交谈,有的连保护孩子的能力都没有。孩子读的东西,看的影视,这些进入心灵的东西,还有进入身体的东西,无从分辨。所以救孩子首要是父母自救。”如此尖刻的语言和画外音,冯占喜岂能听不明白?他好长时间不再给杨妍写信。感觉杨妍像个浑身是刺儿的刺猬,没法接近。但他已经得知杨爵教授手里有千万英镑的“悬赏”,而杨妍又如此美貌,在已经牵上线、接上火的情况下,哪个神经正常的男人会拂逆呢?这时,杨妍又写来 ,内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杨妍直截了当希望他帮她与岑志博接续前缘,她实在想念那个才子,几乎要害相思病了。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害相思病的人恐怕难得见到,因为信息沟通过于便利,只有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和条件下才更容易出现相思病人。杨妍的来信让冯占喜沉默了良久。要不要将美女与金钱拱手相让?一番深思以后,更加激起了冯占喜征服杨教授父女的欲望。再回信就不再写那些故作高深的玩意儿了,而是儿女情长起来,用温馨软语让杨妍转移目标。此时,岑志博被提拔到公司做了副经理,相当于三把手。恰巧此时有一笔涉外业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大陆与港台的业务通道也陆续打开,这一年,即1985年,中国内地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占香港进口货物来源地第一位、转口贸易第一位和香港产品出口市场第二位。其中包括岑志博依靠外事优势,与港商谈成的两笔肉联厂火腿肠业务,肉联厂着着实实赢得了效益。但第三笔业务量更大,岑志博在和冯占喜商量定夺时,冯占喜不仅没发现疑点,还鼓励说:“做吧,你是主管,这个合同值得签,不要畏首畏尾。”由岑志博与对方签了合同。时隔不久,合作客户突然没有了消息,再怎么联系也联系不上了。而岑志博已经把钱撒出去了——打水漂了。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啊!岑志博哭丧着脸找到一把手冯占喜,道:“这可怎么好?”冯占喜不说话,只是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他。岑志博眼泪汪汪离开了冯占喜。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打起电话,发动一切他所认识的外事口的朋友,想方设法要与对方取得联系。直打得昏天黑地,也毫无结果,几乎让他万念俱灰。

  这时,冯占喜悄悄出现在商业厅领导面前,给岑志博奏了一本。说:“他事先跟我打保票,说万无一失。因为前两笔都没出错,我就相信他了。谁知是这么个结果!”厅领导问:“一点办法也没有吗?”“没有。我发动了方方面面的人脉关系,都了无结果。”厅领导眯起眼睛想了好久,突然一声断喝:“你这一把手怎么当的?还不滚?”冯占喜扑通一声跪下,道:“我甘愿接受处罚,谁让我心太善,太轻信于人呢!”厅领导走过来,轻轻扶起冯占喜,摇摇头,坐回椅子:“请原谅我一时冲动。你的责任是三分之一弱,那三分之二强是岑志博。”冯占喜低头抖抖索索地从书包里掏出一套香港中华书局版的精装《诸子集成》,摆在厅领导桌子上,那是硕大的一堆。因为他已经侦悉厅领导也喜欢读书,而这套书当时很难买。向喜欢读书的上级领导送这种书,而不送其他,彼此都不失身份。厅领导挥挥手让他走,但没有拒绝书籍。冯占喜点点头,悄悄退出屋子。三天后,厅里下发一份红头文件,鉴于岑志博的错误,免去他的公司副经理职务。然后来电话,让岑志博仍然回公司办公室当主任。虽然只是降了半级,对岑志博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脸面全失。一个成熟的从业者有可能“愈挫愈勇”,但那往往是历经磨砺的中年人,而类似岑志博这样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会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根本谈不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从此一蹶不振乃至跳槽另谋出路,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树挪死人挪活”是人们的口头禅,尤其对于有学历、有专长的年轻人而言。

  冯占喜及时给杨妍写了长信,添油加醋地汇报岑志博的失误为公司带来的巨大损失,说,你心心念念的男友就是这么一种冒冒失失的人,做事顾头不顾腚,让利润蒙住了双眼,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和根源,根本不值得你这么牵挂,放手吧!杨妍见信以后哭湿了信纸,为岑志博的失误,更为自己的初恋。慨叹人生的无常。要不要继续要求冯占喜帮她与岑志博接续前缘呢?这件事如果说给父亲,估计会让她立即把目标转向冯占喜,因为父亲做为中年男人比一个始终不曾走向社会的小女生理性得多。但杨妍执意得到岑志博的亲笔信笺,得不到岑志博的亲口“告吹”她便不能死心,甚至即使得到了岑志博的亲口“告吹”,她还是要努力三番,要竭力挽救。因为,她在岑志博身上看到了才华,在冯占喜身上看到的仅仅是“世故”。于是,她再次给冯占喜回信诉说愿望。而此时,公司里上上下下都是对岑志博的同情之声,还有人悄悄给岑志博送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他重读。这怎么行?冯占喜有些焦急了。急会生智。他把岑志博叫到跟前,说:“公司内部有人反映,小车司机经常给公司领导干私活,你要给司机们开会,实行轮换制,不能一个司机死盯一位领导。”事情源于岑志博的那两笔业务赚的利润,公司添了好几辆小车,每位领导都配了车。不光如此,厅里也沾了光,他们为厅领导也都换了上档次的新车。这样,他们在请示为公司领导配车问题上,得到厅领导的首肯,而其他公司则没有这个条件。

  岑志博及时召开了办公室会议,办公室是主管小车班的。这段时间以来,小车班司机与自己对口服务的公司领导已经达成默契,他帮领导干私活,领导便默许他为自己拉私活。那个阶段“方向盘(司机)、听诊器(医生)、大壳帽(警察)”是三种最吃香的职业,因为可以方便自己。有的领导家里装修而照常上班,派司机为他盯守,显得他“工作至上”;有的领导老婆出差,领导把红颜知己叫到家里来,便由司机在门口把门;此时麻将牌刚刚兴起,有的领导在某处聚下几人玩挂彩的,也由司机在门口把守。反过来,领导到哪里检查工作,对方会送点纪念品或土特产,便给两份,其中一份是司机的。岑志博这一轮换,司机们首先炸了窝。刚刚把对口领导的脾气秉性摸准,说换就换?刚刚形成的所有方便全都烟消云散,怎么行?他们立即把问题反馈到领导们耳中,公司领导有五六位,他们也刚刚尝到用车的方便(几乎等于私车了),司机比儿子还听话,怎会同意轮换?因为私下用车在于领导与司机的默契,换了新人举报我咋办?私下用车是违规的,难免被处理,至少是降低威信不利提拔。大家都兢兢业业奋斗在上升的路上,谁甘愿平庸?这就是悖论。领导也是人,也有追求私下方便的本能,当这种本能受到制约,便力求挣脱。怎样既方便自己,又不违规?此时电视剧《西游记》正在热播,孙猴子三打白骨精时唐僧一再念咒,让他打不成,于是一句台词十分流行:“难死猴儿哥!”这句话对岑志博正合适,对司机们、领导们也不能说不合适。

一、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篇文章

  小说作者简介,杰克•伦敦(1876-1916)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曾假想“高效运转起来的中国将会颠覆西方世界”,发表了《黄祸》、《前所未有的入侵》等文章,鼓吹用生物战方法消灭中国人。

  他出身于美国底层平民,在思想上受到达尔文的弱肉强食、马克思的社会进化论以及尼采的个人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影响,早年参加过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成名后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40岁时服用过量吗啡而死。1904年他以记者身份只身潜入日本以报道日俄战争,被日本当做间谍拘捕,在朝鲜半岛历尽艰险后被美国营救。之后在旧金山报纸上发表了《黄祸》(Yellow Peril)一文,表达对日本在中国扩张后果的忧虑,指出被日本占领后高效运转起来的中国将会颠覆西方世界。1910年他又在文学政治杂志mcclure's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前所未有的入侵》(The Unparalleled Invasion),后收录于1914年出版的小说集《强者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the Strong)。

  此文是针对《黄祸》所提出问题的解答,也就是通过生物战对中国实行种族灭绝以防止中国的崛起。小说中预言了日本对华战争和失败,中国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爆炸。最终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通过细菌战消灭了所有中国人,在作者看来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案”。

  小说正文

  前所未有的入侵

  世界和中国之间的麻烦,在1976年达到其顶峰。因此,美国自由女神像屹立二百年的庆祝活动被延期。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的其他计划也出于同样的原因被取消,改变或者推迟了。世界冷不丁醒来,发现了这个七十年来未被察觉的危险,但事态已经不可控制地向着它必然的趋势发展。

  实际上,1904年的变局已经揭开了这一巨变的大幕,并在七十年以后,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恐慌。1904年当日俄战争发生的时候,历史学家曾严肃地指出,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国际大家庭。实质上,它其实标志着中国的觉醒。人们曾经期待过这种觉醒。西方国家曾试图唤起中国,但最后失败了。出于他们天生的乐观骄傲和种族自我中心主义,他们因此得出结论,这任务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中国永远不会醒来。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他们和中国之间没有共同的心理内核。他们的思维过程是根本不同的。甚至没有任何共同的词汇。西方人的头脑试图进入入中国人的心灵,但还没有进入多远,就发现一条深不可测的迷宫。而中国人的心灵同样进入西方的头脑很短的距离,就碰上了一堵不可逾越难以理解的墙壁。本质上这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导致由于没有任何办法将西方的思想传递到中国人的心灵中去。中国人仍然是沉睡着的。西方的物质成就和进展对中国人完全是一本合拢的书,西方人也打不开中国的书。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胸腔深处,有一种吼出喊出撒克逊语言的能力;而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说出自己的象形文字的能力,但中国人的心灵却吼不出撒克逊语,而讲英语的心灵也难以理解象形文字。他们心理的质地是这样的完全不同。使得这两个民族精神上的差异犹如外星人一般。所以西方的物质成就和进步,并没有给沉睡的中国留下任何印痕。

  直到日本在1904年对俄罗斯取得了胜利。日本民族从此成为了东亚民族中的异类和榜样。日本以一种奇异的方式接受了所有西方的知识。日本迅速吸收西方的思想,并消化它们,并干练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于是她突然迸发,全副武装,成为了世界权力的一极。没有办法解释这种日本特有的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正如我们也没法解释在动物王国中的任何生物的突然运动一般。

  在决定性的击败了俄罗斯帝国之后,日本立即着手实施自己的帝国梦想。 韩国成为了她的一个粮仓和殖民地; 利用条约特权和老奸巨猾的外交使她得到了满洲的垄断权。但日本并不满足。她转身向后看,她的眼睛盯住了躺在那里的幅员辽阔的,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文明的支柱——铁和煤的储备的中国。除了天然资源外,决定工业发展的另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而在该领土上有着四万万人口,占地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此外,中国人不仅是优秀的工人,而且他们的宿命哲学(或宗教)和他们顽固的神经特点使他们在合适的管理之下可以成为极好的士兵。不用说,日本准备进行管理。

  但最妙的一点是,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他们的亲族。令人费解的谜语般的汉字对日本人并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日本能够理解,西方人永远无法学会,或希望了解的内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心理过程是相同的。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具有相同的思想符号,有同样的细微之处。日本人看中国人的心灵时可以轻松越过我们犹豫不理解的障碍。也可以在我们无法感知的转折点转折,翻越周围的障碍物,并达到我们无法进入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们是兄弟。不久前,一方就借用了对方的书面语言,以及在这无数代之前,他们从共同的蒙古人种之根分开。虽然曾有被不同的环境条件带来的改变和其他血液的输注,但在其生命的底部,是一个共同的遗产,一种时间没有抹煞的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之处。

  于是日本开始了她占领中国的计划。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之后不久,她的代理人涌进了中国帝国。她的工程师和间谍在边境1000英里外艰苦工作,穿着像苦力,打着流动客商或是传教僧人的幌子;记下每个瀑布的马力,建工厂的可能地点,山的高度和位置,战略优势和弱点,山谷中的农场积累的财富,在一个地区或可以强制征收的劳动者人数和公牛的数量。从未有过这样大规模的普查,因为可能已没有其他人比日本人更顽强,更耐心,更爱国。

  但在很短的时间内秘密行动就被弃置了。日本的人员开始重新训练中国军队,她的训练官将中世纪的士兵变成了二十世纪的战士,习惯了所有现代战争的机械并获得了高于任何西方国家的士兵平均水平的枪法。日本工程师深化和拓宽了中国复杂的运河系统,建立工厂和铸造厂,用电报和电话将整个帝国联系起来,开创了铁路建设的时代。这些机器文明的曾经的反对者,现在在他们的国土上发现了巨大的石油储量,铜矿和铁矿,生产着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气的天然气井。

  在中国的帝国议会充满了日本的使者。在政治家的耳朵边上低声诉说。日本人重建了帝国的政治。他们驱逐了中国的传统学者,并斥之为反动暴力分子,而选派要求进步的革命的官员进入办公室。并在每个乡镇和城市开始发行帝国报纸。当然,日本的编辑按照直接从东京来的政策负责这些报纸的导向。正是这些文字教育了巨大的人口并使他们获得进步。

  中国最后终于清醒了。西方在这一点上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她已经将对西方文化和成就的理解传递给了中国。日本自己突然惊醒时就已经震惊了世界。但在当时她只有四千万人口。中国的觉醒,与她的四亿人口和世界科技的进步加在一起,就更为惊人。她成为了国家中的巨人,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听到她的尚不明朗的声音。日本怂恿着她,骄傲的西方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

  中国在迅速和明显地上升着,可能仅仅因为她的高质量的劳动者。中国人是完美的工人,而且一直如此。在纯粹的工作能力上,世界上没有工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工作于中国人就像呼吸那么自然。工作对于中国人就像远洋旅行和冒险对于西方人一样。自由对中国人来说就集中体现在辛苦的劳作。辛苦的耕作和没完没了的劳动是他生活中唯一需要的权力。而中国的觉醒不仅给了其庞大的人口自由和不受限制的劳作手段,而且是最机械和最科学的劳作手段。

  中国返老还童了!这时的中国离完全失控只有一步。她发现了自己新的自豪感和意愿。在日本的指导下,她开始自作出新的主张,但并没持续很久。在日本的建议下,她一开始已驱逐了所有的西方传教士,工程师,训练官,商人,教师。她现在开始驱逐来自日本的代表。后者被中国政治家接见,获得荣誉和勋章之后被送回日本。西方惊醒了日本,日本也补偿了西方,但日本却没有被中国补偿。中国感谢她的好心的援助,并把她的背包和行李甩到了门外。西方国家笑了。日本曾经的梦幻已经化为泡影,她大大地生气,中国嘲弄了她。于是武士刀拔了出来,日本贸然发动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1922年,满洲,韩国,和台湾在七个月的血腥后离日本而去,日本再次回击,结果却是彻底破产,并只好龟缩在她的峡小,拥挤的岛屿。日本从此推出世界舞台。此后,她致力于艺术,她的任务变成了像世界展示她创造的奇异和美丽的世界。

  与预期相反,中国并没有被证明是个好战国家。她并没有拿破仑一般的梦想,而只是积极投身于和平的艺术。在世界惶惶不安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中国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战争,而是商业。虽然,后来还会知道这并非中国真正的危险之处。中国继续开始享受她的机器文明。中国并没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常备军,她建立一个非常出色高效的民兵组织。她的海军是如此之小,并成为世界的笑柄,她也没有试图加强她的海军。世界的通商口岸也从未有中国的战舰访问过。

  真正的危险在于中国的繁殖力,于1970年开始,第一次有人提出预警。而一段时间之后,毗邻中国的所有领土已经开始抱怨中国移民,但现在世界突然了解到,中国的人口是五亿。因为她的觉醒,中国人口又增加了几亿。博彻特公爵呼吁关注中国人的数量已经超过白人的事实。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他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欧洲部分,以及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口相加。结果是四亿九千五百万。比中国人口少了五百万之多。博彻特的数据传到了整个世界,全世界都颤抖了。

  许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一直不变。她的领土与人口已经饱和,这是说,她的领土,与原始的生产方法,已经支持了人口的最上限。但是,凭着她醒来时开始实施的机器文明,她的生产力已大大增加。因此,在同一地区,她能够支持更多的人口。出生率开始上升,死亡率下降。在此之前,当人口过多生活资料过少时,过剩的人口会被饥荒扫除。但现在,由于机器文明,中国人的生存手段已经大大增加,再没有饥荒,她的人口持续地增加。

  在这段过渡和发展力量的时间里,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征服世界的打算。中国不是一个帝国主义的种族。而是勤劳,节俭,爱好和平的。战争被中国人看成一个不愉快的,但有时必须执行必要的任务。而西方种族却在不停地争吵和战斗,在整个世界冒险,中国则完全冷静下来,在她的机器上工作和成长。现在,中国开始派出大量移民,在所有的边境上,中国移民以一种可怕的冰川一般的缓慢而坚定的势头蔓延到邻近的领土。

  继勃彻特的数字提出报警后,法国在被长期威胁后,于1970年作了一个决定。那时法属印度支那已完全被中国移民占领。法国人要求停止。却无法阻挡来自中国的人流。法国在她不幸的殖民地和中国之间的边界集结了十万部队,中国派出了一百万民兵战士。后面跟着战士的妻子和儿子,女儿和亲属,以及他们的家庭行李,组成第二集团军。于是法国部队像一只苍蝇一样被拍死了。然后中国民兵战士与他们的家人一起共超过五百万人冷静地在法属印度支那落户并计划停留个几千年。

赵军读师兄岩波《理想国》随记(附第一章)

  法国愤怒了。她派出一艘又一艘舰队开往中国沿海,并为此几乎倾家荡产。中国没有海军。她撤回到内陆并拒绝回应。对于法国舰队封锁她的海岸并轰炸暴露的城镇和村庄。中国并不介意。她对这个世界无所要求,也不在乎他们。平静地撤离法国枪炮的范围后,中国继续工作。法国哭了,绞着她的无能的双手,呼吁其它惊呆了的国家支援。随后,她派遣一支队伍大胆地深入中国,计划到北京兴师问罪。这支队伍由二十五万强大的战士组成,是法国之花。这种队伍的登陆和进入内地都没有遭受任何抵抗。但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它。在第二天这支队伍就失去了联络。没有一个幸存者回来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它已被中国的血盆大口吞噬,这是人们知道的所有消息。

  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在所有的边境的方向,在快速地扩张。暹罗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并且缅甸,马来半岛也被侵占,而沿西伯利亚南部边界,俄罗斯被中国人一步步推进。这个入侵的过程很简单。首先出现中国移民(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人已经在那里,不知不觉地居留和扩张长达数年)。接下来出现是武装冲突和扫荡所有反对派的民兵战士大军,以及他们的家庭和家庭行李。最后作为殖民者在征服的领土安定下来。从未有这么奇怪和有效的方法可以征服世界。

  中国人进入尼泊尔和不丹,和整个印度北部边界。在西部,布哈拉,南部和西部,阿富汗,甚至被吞噬。波斯,突厥,与所有中亚都感受到这种洪水一般的压力。正是在这个时候,勃彻特修改他的数字。他已经错了。中国的人口,必须是7亿,8亿,没有人知道多少亿,但无论如何,这将很快成为十个亿。勃彻特宣布世界上的每一个白皮肤的人类后面都有两个中国人与之对应,于是世界颤抖了。中国的增长应该已经开始很久了,可能始于1904年。有人记得自该日起,中国再没有发生一次饥荒。并以五百万一年的速率增加,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总人口会增加三亿五千万。但谁知道?实际上可能有更多的人口。谁会知道这个陌生的二十世纪的中国,返老还童的中国,富有成效的中国,咄咄逼人的具有威胁性的新中国会怎么样!

  1975年全世界在费城举行了大会。所有的西方国家,以及东方的几个国家,派代表出席了会议。没有达成任何结论。有国家建议奖励生育提高出生率,但被算术家嘲笑着指出,在这一方面已经没有任何国家能超过中国。没有人能提出应对中国的可行的办法。用联合国权力谴责和威胁中国,是这次费城会议和国际力量唯一做到的事情,中国笑了。李唐福,皇座背后的力量,屈尊回复。

  “中国为什么要为什么国际大家庭的和谐负责?说:”李唐福说。 “我们是最古老的,光荣的,高贵的种族。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天命要完成。抱歉我们的天命与你们不同这一点不令你们感到愉快,但是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你们曾经也饶舌过什么高人一等的种族啦,全地球是你们的财产啦,对此我们只能说,还得走着瞧。你们侵入不了我们。你们的海军无足轻重。不要大喊大叫。我们知道我们的海军规模是很小的。我们的海军仅有治安的用途。我们不在乎海样。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人口,将很快成为十个亿。多亏了你们,我们配备了所有现代战争的机械装备。把你们的海军送过来啊。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的。你们也可以向内地讨伐,但要记住法国的前车之鉴。你们可以驻扎50万士兵在我们的海岸,这将消耗掉你们的大量的资源。但我们亿万人会将你们一口吞下。发一百万过来;发五百万过来,我们会一样吞他们下来。哈哈!灭掉你们的部队简直不足一提,小菜一碟。我们可以发动一千万苦力到你美国的海岸,像你们曾经威胁我们一样灭掉你们,而这一千万仅仅是我们的每年人口增长数额的一半。“

  对于李唐福的发言。世界不知所措,无助,害怕。他说出了真相。没有办法打击中国的惊人的出生率。如果她的人口为十亿,并在二十五年内一年增加二千万,最后将是十五亿,等于世界总人口在1904年的总和。而且。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恐怖的如滔天洪水般的人口过度繁衍和蔓延。战争对此是徒劳的。中国嘲笑着打算封锁她海岸线的计划。她欢迎入侵。在她宽敞的肚子里容得下集全世界之力派出来的队伍。在此期间,她的黄色人种的洪流会席卷整个亚洲。中国笑了,并通过他们的杂志阅读学习心神不定的西方学者贡献的专著。

  但有一个学者中国人未能注意到,这就是雅克布斯.兰宁道尔学者。实际上他被称为是一个学者也是很勉强的。雅克布斯.兰宁道尔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在那个时候,也还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在纽约市卫生局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雅克布斯.兰宁道尔的头脑和其他人区别不大,但在这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想法。此外,他的智慧足以使他为这个主意保密。他没有为杂志写任何的文章。相反,他专门为此休了假。 1975年9月19日,他于傍晚抵达华盛顿,接着直奔白宫,一次与总统的密谈已经被安排好。他与总统莫耶是密谈了三个小时。密谈的内容直到长时间之后才被世界各地所了解,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人对雅克布斯.兰宁道尔感兴趣。第二天,总统召见他的内阁。雅克布斯.兰宁道尔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完全保密。但是,当天下午,国务卿,鲁弗斯考德里离开华盛顿,并在第二天早上坐船到了英国。之后这个秘密开始蔓延,但只在政府首脑之间传播。这个国家只有不到六个人被信任并告知这个想法。之后这个想法开始在所有的造船厂,兵工厂,海军码头实施。法国和奥地利的人们开始怀疑这些不正常的行动,但政府对此未知的项目进行保密的呼吁是如此诚恳,最后这些活动得到了默许。

  这是伟大的休战时间。所有国家都庄严承诺自己不与任何其他国家打仗。俄罗斯,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的军队开始逐步动员,第一波行动开始。力量集结后开始向东移动。所有铁路上都充斥着到亚洲的部队的列车。中国是这一切行动的最终目标。过了一段时间后,庞大的海上行动。来自各个国家的远洋军舰远征而出,舰队随后,一直到中国沿海。国家清空了他们的海军码头。他们派出了预算官,工兵,和灯塔守护者,他们派出了过去陈旧的巡洋舰和战舰。同时他们开始招募商船加入。统计表明,共有58640艏商船,配备探照灯和速射火炮,由各国开往中国。

  中国在微笑地等待着。在她的土地边,沿着她的国界,驻扎了以百万计的欧洲战士。她动员了五倍于此的民兵等待入侵。这次看来与上次一样。但中国突然感到困惑。因为这支庞大的队伍并没有开始入侵。她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广大的西伯利亚边境一切都归于平静。她的海岸城镇和村庄甚至没有遭到炮轰。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如此强大的战争舰队的聚集。世界上所有的船队,百万吨的战舰聚集在她的海岸线上,却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任何尝试。他们想使她离开她的地盘吗?中国笑了。他们以为能够厌倦死她,或饿死她吗?中国又笑了。

  但是,1976年5月1日,在京师那一千一百万人口的城市中,一位市民将目睹一个奇怪的景象。他看到喧闹着的黄种人民众挤满了街道,每一个排在一起的头都向后倾斜,每一双吊梢眼都转向天空。在蓝色的天空中,他会看见一个黑色的小点,小点越变越大,可以确定是艘飞艇。这个飞艇盘旋在城市上空来回飞行,降下奇特而无害的“导弹”:易碎的玻璃试管,在街道和房子的顶部粉碎成数以千计的碎片。但是,并没有任何人因这些玻璃试管丧命。什么都没有发生。也没有爆炸。虽然三名中国人被掉在他们头上的试管砸死了,但对于每年增长两千万的中国来说这算得上什么?一个试管掉在花园中的鱼塘里,并没有破裂。这家的主人把它捞上岸。但他不敢打开这管子,于是,他在他的朋友的陪同下,通过数量不断增加的围观人群,将试管交给了所在地区的长官。长官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在群众的注视下,他用他的黄铜烟管打碎了试管。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比较靠近的一两个人声称他们看到一些蚊子飞了出去。这就是全部的情况。人群大笑后四散而去。

  不仅是北京,整个中国都在被这些玻璃管轰炸着。小飞艇从军舰上出发,每艇仅有两人,他们盘旋着经过所有城市,乡镇,村,一人指挥船,另一人投掷玻璃管。

  六个星期后,如果有人再次在北京出现,他会发现一千一百万人大都不知所终。他也许会看到其中的一少部分,大约几十万人,他们的尸体溃烂,分散在房屋和无人的街道上或是堆积在被丢弃的堆得高高的运尸车上。而其他人会分布在帝国各个公路和小道上。所有人都在逃离鼠疫灾区,远离北京,成千上万的人撇下未掩埋的尸体,火速撤离。但瘟疫不仅仅发生在北京,而是发生在帝国所有的城市,城镇,和村庄。瘟疫毁掉了这个国家。不是一种两种瘟疫,而是十几种的瘟疫。各种致命的传染病都在大地上快速蔓延。直到此时,中国政府终于理解了之前的准备工作,来自世界的舰队,锡制飞艇,和玻璃试管的含义。政府文件是徒劳的。他们无法阻止人口从鼠疫灾区逃离,把疾病从北京一个城市传到所有的土地。医生和卫生官员死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切都已经被死亡征服了,无视皇帝和李唐福的法令。李唐福死在第二个星期,皇帝隐藏在里,死在第四个星期。

  如果当时只流行一种瘟疫,中国有可能应付。但当时流行了十几种瘟疫,没有生物对此全部免疫。从猩红热前逃脱的人被天花带走了。对霍乱免疫的人被黄热病带走了,如果有幸免疫,黑死病也能把他带走。这些细菌,病菌和微生物在西方的实验室被培养,又通过玻璃试管送到中国。

  然后所有组织消失。政府崩溃了。当签订条款的人几天后就会死去的时候,法令和宣言毫无用处。数以百万计的逃亡者在这片土地上狂奔,什么都顾不上。他们把传染病从城市带到农村,,无论他们逃到哪里,就把灾祸带到哪里。届时正值炎热的夏季,这是雅克布斯兰宁道尔精心挑选的日期,因此瘟疫到处肆虐。人们已经无法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的故事中了解只言片语。生物袭击使整个帝国充斥着逃亡者。广大军队在从中国的边界消失了。农场充斥着被糟蹋的庄稼,无人下种,地里生长的庄稼无人看管,也无人收获。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流民。他们集结成几百万的群体,冲向被西方的巨大军队封锁的帝国边界,与其遭遇,并被驱赶回去。这场在边界线上的屠杀是惊人的。防卫线再次后退二三十公里以躲避众多死者的传染。

  但瘟疫还是爆发了,守卫边境的德国和奥地利的士兵以及土耳其士兵被击倒。虽然已经为这种情况的发生做了准备,依然有欧洲的六万名士兵因此倒下,但疫区随即被国际医生集团免疫隔离。但是在这场斗争中,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鼠疫病菌,它来自于鼠疫病菌之间以及与其他病菌之间的杂交,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且可怕致命的菌种。首先由温伯格发现,并怀疑其为致病菌,后来被史蒂文斯分离,并被海恩法特,诺曼和兰德斯研究。

  这是对中国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入侵。对于这十几亿人来说,他们毫无希望。只能蜷缩在停尸的房子里面腐烂和发臭,失去所有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只能等待死亡。他们无法逃脱,被从自己的陆地边界驱赶回来,也被从海洋边界驱赶回来。因为有七万五千艘军舰在沿海岸线巡逻。白天,军舰排风口的烟雾的使海面暗淡,夜间,闪烁着的探照灯扫过黑暗,找到每一艘逃跑的中国帆船。数量庞大的帆船船队没有一艘能逃得了的。没有人能越得过巡洋舰的范围。现代战争机械阻碍了中国人的杂乱无章的逃亡,而瘟疫继续做它该做的事。

  但旧的战争模式在这里已经被彻底的笑话和嘲弄,除了巡逻执勤之外它似乎也只值一晒。中国曾经嘲笑战争,于是她得到了战争,但这是超现代的战争,二十世纪的战争,来自战争科学家和实验室,是雅克布斯兰宁道尔的战争。几百吨的和实验室制造的可供投掷的微生物制剂相比,就如玩具一般,后者才是真正的死亡使者,横行在十亿人口的大国上空的毁灭天使。

  在1976年的夏季和秋季,中国是一个地狱。微生物武器到达了每一个最偏远的藏身地,无处躲避。未掩埋的尸体繁衍着细菌导致传染能力翻倍,最后,每天数百万人死于饥饿。此外,饥饿削弱了受害者的身体,并摧毁他们对瘟疫的天然免疫能力。整个国家陷入了自相残杀,谋杀和疯狂之中。至此,中国灭亡。

  直到次年2月,在最寒冷的天气中,各国开始了小心翼翼的第一次远征。这支探险队伍由科学家和专职部队组成,他们从各个侧面进入中国。尽管采取了最详尽的抗感染预防措施,依然有数位士兵和医生染病致死。但是远征勇敢地继续了下去。他们发现中国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萧瑟的旷野,只有成群的野狗和和绝望的幸存者们像土匪一样地徘徊。所有发现的幸存者都被当即处死。然后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彻底地把中国打扫干净。五年的时间内,亿万珠宝被找到并搜走,然后全世界人民都迁入了中国,不是分区居住,而是杂居而处——这是阿尔布雷希特男爵提出的想法,并根据美国的民主程序实施。 1982年及其以后,大批兴高采烈的各个国家民族在1982年和随后的几年里共同落户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且成功的民族混合实验。并产生了在机械,智力和艺术方面的辉煌产出。

  1987年,全世界的联盟已经解散,法国和德国再次因为阿尔萨斯 - 洛林地区的古老争议争敌对起来。到了四月,战争的威胁和阴影再次降临这个世界,于是4月17日一场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所有世界国家的代表全部出现,并一致严肃地宣誓永远不会把用于中国的实验室战争方法用于他们彼此之间的战争中。

二、狗日的伊犁师范学院(二) ­

  狗日的伊犁师范学院(二) ­

  前记: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那么让这一切在我们的记忆中重头来过!­

  ——阿昇­

  写完狗日的伊犁师范学院,那些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兄弟,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的日子,忽发感想写写我在大学的那些可爱可亲可敬的老师们。­

  大学很美好,带给我们了回忆,无法磨灭的记忆,那些循循善诱的老师们更是值得尊敬。­

  阿黄说狗日的伊犁师范学院是一个自产自销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未见得过人之处就当上了师院的老师,这样学校的老师真的是一届不如一届,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是一种近亲繁殖的结果。六年时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抑或是一个智障主持领了一帮痴呆小和尚。呵呵,这样的学校又何止伊犁师院?!!相信有狗日的大学就会有这种狗日的近亲繁殖。­ 不过庆幸的是我读书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不少令人满意的老师。­

  走进校园,当我走进了那个满是地区差异的班级,有来自新疆本地的土著,也有来自甘肃的,青海的,还有宁夏的,感觉这个班级是援助我们这些陕甘宁地区的老区学生的。

  班主任——张sir ­

  见到了第一位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一个长的比较消瘦,但很和蔼有点像姐姐的老师——张sir。至今还记得她的笑容,不论上课还是课外,她给我们的笑容不惨加任何虚伪的东西,让人感觉很踏实。­

  张sir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老师,尽管她也是一位毕业于本学校的老师,上的是专科,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进行了专升本。毕业后留在了本校任教。后来带了我们班同学不到一年时间考上了东北的一所高校上了研究生。 正如老师常提到口边的一句话,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它深深地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勤奋就有机会,勤奋就有出路;快别人一步,步步先与别人。 只要早计划、早行动、早准备,小小的鸟儿就会有肥肥的虫子吃。等那些懒洋洋、慢吞吞的鸟儿起来找虫子吃时,在早起的鸟儿早已吃得饱饱的,精力充沛地开始了一天的新生活。在这方面深得老师精髓的应该是罗JB还有“史湘云”史大小姐了。

  我们上的是专科班,可能和张老师当初的境遇是一样的,所以她对我们很亲切,也很照顾。时常鼓励我们要争取,要努力。一边上课一边鼓励我们报自考,争取我们毕业的时候能拿到本科学历,以便毕业找工作时有一定的资本。我们当时听了很是鼓舞,上大学第一学期有很多同学都报了自考。然而到第二学期已很少报考了。等到毕业的时候更是少的可怜,不过也有几个异类,比如罗鸡巴,一个李白,还有老哥。罗鸡毕业时终于拿到了那一纸遮羞布,总认为自己是本科生,不足以和我们这些专科生自居,尾巴敲得高高的,活像蛤蟆堆里的一只癞呱呱,整天自鸣得意。一个李白则差强人意剩下了几门。然而,更给力的是老哥,毕业了还到乌鲁木齐租住了一间房子专心过剩下的几门自考。现在想来其事迹足以自慰平生。等我的孩子长大,我会把老哥的事迹当成正面教材教育我的孩子。­

  张老师给我一个人生的榜样和目标。不管身陷何境,要有一颗勇于上进的心。不论周围如何,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敢于奋斗,敢于争取。感谢张老师,感谢张老师教我们的现代汉语课,感谢老师大姐姐般给我们自信与勇气。

  最能“诓”的老师­

  最能“诓”的老师,也是最能忽悠的老师,这是给很多学生的感受,但那时我还是被他厚重的文学创作经验和厚积薄发的作品所敬畏。就算他不说一句话,他把自己的东西一摆,会把所有的质疑都推翻。王老师是一位满族人,头发经常梳的铮亮,向上卷起来。上课总是喜欢穿西装。显得很笔挺。上起课来有一点走江湖的感觉,摆自己的老资格和阅历,毕竟他是一位有几把“刷子”的人物。­

  在王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叫做厚积薄发的东西。­

  在大学教学之前,他通过自费的形式出版了好几本有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书籍,有好多东西都是自己研究的成果,给我们教课已是他来校第三个年头了,他编著了一本非常实用的《大学生写作》,收录了他自己所教学生的优秀作品和自己的一些文学研究。现在,拿起来看看真的显得很厚重。­

  王老师是东北人,下乡当过知青,也在中学教过几年书,后来跑到了报社,然后做了几年报社的编辑。在此期间写过几篇纪实报道,很有感染力,而且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嘉奖,这也是他时常向我们炫耀自己的地方。----­-----

  而这一切也可能是师院重用他的原因了。­

  想起王老师来也是因为他教给了我许多文学写作的知识和经验,能通过自己的手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王老师授课也是一位很有激情的老师,有时讲到精彩处手舞足蹈,尤其在讲到上古歌谣的时候,引用《毛诗序》当中的“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武之,足之蹈之。盖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知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手舞足蹈活像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老当益壮,神采奕奕。­

  老师的教育理念比较适合大学的我们,你可以一两次甚至不交作业,但是必须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东西来给人看。­

  最性感的老师——夏sir,­

  人如其名,像夏天的雨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身材很好,很会打扮,很是时尚。尤其记得她的一首得意的诗作:­

  我和影子跳拉丁舞­

  我装作无动于衷­

  一千零一朵花朵­

  在天堂凋谢­

  寂寞是谁­

  令我最叹服的是老师的记忆力,很是超群。是我迄今所遇到的最了不起的老师,老师上课的内容全装在自己的头脑当中。不用翻书,从头到尾用自己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好多知识又和课本关联在一起。如果你去翻书去找,那么你永远就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因为很是经典,她上课我喜欢记下她的每一句话。上大学写笔记记得最认真甚至有一种想把每句话都想记下来的冲动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她的文学概论课,还有就是写作学王涧鸿老师的课。快到毕业了又遇到了一位了不起的老师——蒲松龄老师,他们讲课的方式和话语,都深深吸引了我,以至于有种膜拜的感觉。­

  她上课有时也显得很幽默,不时给我们穿插一些小笑话。记得最清楚的是毛毛虫、蚯蚓和蜗牛的故事。有一天乌毛毛虫、蚯蚓和蜗牛三个出去去玩,突然外面下雨了,然后他们三个商议手心手背回家拿伞,最后蚯蚓妹妹输了。临走,蚯蚓妹妹告诉蜗牛和毛毛虫,不许喝她的咖啡,蚯蚓妹妹走后他们等啊等,等了很久,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蜗牛实在等不住了对毛毛虫说,“蚯蚓妹妹的咖啡都凉了,让我们把它喝了吧!”。“你们不许喝我的咖啡,我就知道你们会喝我的咖啡,我一直在门外看着你们呢!”。还有电脑测智商的故事。这些笑话,常引得我们忍俊不禁,继而畅怀大笑。­

  在夏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在文学上开始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的悲歌苍凉,李商隐的忧伤多情,刘禹锡达观淡泊的傲然挺拔。鲁迅文章中对国人劣根性的怒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哲学上开始接触苏格拉底的睿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学,尼采的思想解放“上帝死了,我就是太阳”,在尼采生活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坦言“属于我的时代还没来到”,“我生在,我死后”------;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他医治了病人,谁来医治这个老人,人生的一种荒芜与迷惘;“硬汉形象”海明威你可以把我打倒,但没人可以把我打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不管在战场胜利还是失败,造成了自己人生一种特殊的经历——“胜者无所获”。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战争-----;还有萨特、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川端康成------,这些思想和文学巨匠,让我们在灵魂上接受不小的洗礼。­

  在人生道路上夏老师让我们偏信于屈大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不屈;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感叹于一代枭雄曹孟德“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抱负;还有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尺”豪气雄心。­

  关于文学,关于文学理论我觉得在师院里面没有人比她知晓的更多的了。她是我遇到的一个传奇,一个不朽的传奇。­

  夏老师的课我记得是两周才上一节,所以经常搞得一部分同学忘记上课,而这也是老师一直生气的原因。“下一节课是下周一,我亲爱的同学!”。因为两节课在一起的缘故,有些同学会选择逃课,记得有一次有位同学中途离开了教室,直到第四节课才出现在教室,“那个肚子痛的人怎么一直没进来?是不是我忽略了他?”,“能不能告诉我,你第三节课哪去了?”­

  最初夏老师给我们教文学理论的一些知识,旁征博引很是了得,国学当中的一些经典篇目背的朗朗上口。再配上她特有的磁音让我们如醉如痴。老师在上完文学理论课后,经常放一些经典的电影,然后让我们写文学评论,感觉很是受益。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现实以外的诗意的世界。有文艺片《周渔的火车》、《开往春天的地铁》、还有张艺谋的《英雄》等气势恢宏的影片。看了相当多的电影,也慢慢养成了我看电影的习惯,慢慢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现实以外的艺术世界。­

  王小波说:“我们此生此世不仅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更需要一个诗意的艺术世界。”老师更多的让我们接触了一个偏近于心灵的世界。

  最知性的老师——孙晶­

  孙晶老师,有着一双俏丽的虎牙。罗JB私底下说那一对虎牙最性感漂亮了,老师的现代文学史讲的很生动也很鲜活,尤其是狂飙巨进的五四文学,讲起来非常有激情,激扬文字,指点河山。感觉就是五四时期的学长给我们讲解时代的特点。­

  老师的功底很厚实,讲的也很扎实。 而在现代文学史当中讲的很详实的当属鲁迅文学和郭沫若文学。­

  不过最喜欢她说话语调了,有特有的东北人的魅力,时常带出几个东北腔的字。惹得我们会心的笑。当然老师的特别之处是除了课堂之外的时间了,用她的东北话和我们坐在一起“唠嗑”了。

  最具有女人味的老师 ­

  范老师,长的很端庄,像画里面走出来的淑女一般。我最喜欢她讲我《诗经》,尤其是诗经当中的爱情。 《诗经》开篇第一章《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条大河向东流去,河心沙洲上,荒草萋萋,雎鸠鸟在河水的一方“关关”的叫着,似在向一个人倾诉着无穷的爱慕和思念。一个姑娘撑着一叶小舟,顺着河水缓缓行来,河水在小舟的左右泛起浪花。姑娘抬头往前眺望,漂浮在水面上的长短不齐的荇菜随波逐流,河面上泛起一片片绿波,小伙子在船的左右捞取荇菜,一边捞取荇菜,一边沉思:文静美好的姑娘呀,我何时才能把你追求到手?“情人眼里出西施”,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小伙子夜不能寐,彻夜不眠,“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深秋清晨,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我日思夜想的人啊,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我“上穷碧落下黄泉”去找寻,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空落惆怅,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心中的伊人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他开始思念,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爱情使人糊涂,却也能使人聪明。那个傻傻的小伙子开窍了,向可恨的礼教妥协了,为了爱情,他可以妥协。他带着聘礼,跋山涉水,走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路,来娶她过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像我们期待的结局一样,有情人在钟鼓琴瑟的宴乐中结为秦晋,终成眷属,“觏尔新昏,以慰我心”。­

  天上云追月,地上女求男。“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善怀春。”一对青年男女到幽静的地方约会:她偷偷地告诉他——某日某时某地,她等他。­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娴静的少女真漂亮就像天上的明月亮,等待我在那城角楼上,故意藏起不露面,急得我搔头顾彷徨。可是,当他越过重重阻碍来见她的时候,她却迟迟不肯出现,他只能怀着同样一颗焦急的心情抓耳挠腮。跟现代男女约会何其相似乃尔,男孩也是要等女孩的,在等待的过程中那种焦急难受正是爱情的魔力。­

  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看见了心爱的人儿,她从青青的牧场踩着清晨的露珠而来,俏皮地把手背在身后——她不是空手而来,她看见朝阳之下那满地的彤管草,那么鲜妍,那么美丽,就像他们的爱情。她采了一大把,当做爱情的礼物,送给了那个痴痴等他的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而他,终于醉倒在爱情的眩晕里,语无伦次,分不清人美还是草儿美……这样浪漫的幽会,这般可爱的人物。这定情的礼物不是现代人的金戒指,而是常见的彤管草,随处可见,不是贵重的礼物却会使男子称赞: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恐怕这就是爱情的魔力:真正的感情不是靠贵重礼物来体现的,礼轻情重。­

  我们没有办法谈论孔子的爱情,尽管他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哲学家。我们也没有办法谈论屈原的爱情,尽管他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诗人。历史它开了一个头,然而,线索我们却无从寻觅。如果没有诗经,我们要领会爱情也许要等到汉末才有机缘,但是也不一定抓得住。然后线索失落于民间,我们要等到中唐。这个时候,距诗经中的时代,已经差不多快要有一千五百年了。我国历史虽然久长,而爱情却始终不过一线生机,潜伏在各种仁义道德之下。男女之间被道德所利用那是由来已久的事,在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当中把婚姻当作奉祖先、继后世的头等大事(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把婚礼当作是礼的根本(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遮蔽了爱情,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听不到爱情的半点消息。那个时候,有美丽女子的江南还没有出现,爱情被诗人点点滴滴地采撷。如果没有诗经,我们也许将迷失在昏晦而广大的春秋时代的中原。­

  当时中原的边缘有无数渺小的国家,作为中原的南方,亲眼目睹着楚国的兴起与自己的灭亡。陈国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在左传里,史家为我们记载了陈国的衰亡。而在诗经里,诗人却选择了一个月夜,让我们去关注一位月光中的女子。­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懆兮。­

  ——《陈风·月出》­

  一切都有开始,爱情不能例外。于是月光出现,那女子在月光中露面。月光刚开始只是纯净的一片,那女子仪态万方,从容悠闲,也许是来赏月,却被诗人欣赏,诗人说:我那不为人知的忧伤啊。后来明月升起,那女子依然闲情一片,而诗人只觉得不安。后来月光朗照于夜晚,美丽大白于天下,面对那女子,诗人的忧伤却难以忘怀。爱情与忧伤,便是这样,再也不能分开。若没有诗人,月光只不过是道德家的玩偶,或者偶尔闯入历史,打断某位君王饮宴的雅兴。可是有了诗人,月光便成了离合圆缺的无常,年年岁岁的时光,在外多年的忧伤,以及在这里,面对女子的彷徨。也许只有诗歌的力量才能够使我们去关注两千五百年前一位诗人的彷徨,这种彷徨辗转不灭,作为爱情的消息,流传至今。诗歌是人的回音。如果天地间没有诗人,人的生命便没有回音,人便是孤单的。诗歌一直在说,而我有幸听到,世界不是水、石头与空气,而是辗转不灭的诗人的情怀。于是,在春秋以后的每一个夜晚,月光与女子注定要在诗人的面前同时降临。她们尽管降临了,却是遥远的。月光是遥远的,那女子也是遥远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诗人用彩笔把思慕描绘成纯净的图画。蒹葭、白露与秋水,字字无暇。所谓那女子,与诗人并没有万水千山之隔。因为遥远,根本不需要万水千山,一水之隔已经足够。方玉润说:其实这首诗第一段已经是绝唱了。古人做诗,一个意境要反复阐明才能够确立。所谓一唱三叹,好诗的回音往往不绝。这次那女子卸下了月光,刚好降临在对岸,没有近一点,也没有远一点。诗人说:所谓那女子,在水一方,不论顺流逆流,无法到达身旁。但丁也说:三步之远,如隔沧海。诗人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情境。爱情开始发生,那女子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一水相望,并非遥不可及,只是不能偕老的忧伤与不安。那女子孤单一人,安静悠闲,始终无言。这岸的诗人怀抱孤单,爽然若失,不能自遣。于是诗歌产生,爱情被呼唤。在此后的岁月里此种情境反复出现,诗人的茫然被后人反复模仿,爱情不再是秘密,而失落将反复继续。爱情为什么会发生,谁在反复操纵?诗人不能回答。爱情她来了,她执意要来,诗人不能拒绝。不是拒绝哪一个单独的女子,而是说,爱情无法被拒绝。爱情在那女子出现的时刻准时降临,河岸被诗歌建立。­

  老师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娓娓而谈,很痴情,很陶醉的样子。我们也沉浸在那一片祥和宁静纯美的爱情之中,如痴如醉------ ­

  除了诗经之外,她还擅长讲魏晋文学尤其是魏晋人物故事了,感觉她就是那个从时代走出来的人物。而上课仿佛又走进了属于她自己的时代,如数家珍般和你分享她身边的人和事。­

  记得最清楚的是她讲我们关于李伶醉酒的故事,老师不仅讲的生动,而且惟妙惟肖的学着人物的一些动作,让我们看到魏晋人物率直纯真的一面。还有嵇康。­

  老师讲课的话语很温和,听起来很舒服, 只可惜我当时不够珍惜,错失了许多聆听的机会,如果时光能够重来,我情愿在讲桌下做她最忠实的守望者。

  “博士老师”­

  大学给我思想上转变最大的应当是一位教我当代文学的老师,记得那位老师介绍自己是说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提起博士来,那时候我挺羡慕的。然而博士老师的思想却给了我一种精神的震撼。。­

  文学和政治一直以来就有种关系。纯文学艺术以及文学服务于政治的目的。­

  文学理论上讲了文学叙事方式上的宏大文学,以及宏大文学叙事结构。她让我认识了文学以外的文学,思考的空间也得到了提升,她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关于三个代表的看法,“X个代表是好的但X个代表也是XX”。­

  她的课与其在教不如说是给我们灌输一种开放的思想,能够拨开一些云雾让你了解事物的真相。阿Q上完博士老师的课,跑到宿舍,一遍遍地回味着,咆哮着,感情是受了刺激。此后,不知是在女人身上受了挫折还是受到老师的熏陶,以后很少在宿舍谈论女人的话题了。有时候更是对我们这些人谈论这些话题不屑一顾。他自己常谈的则是有关于政治的话题。­

  虽然,我看不出老师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没有看见过她的文章,但从她的文学观点上可以略见一斑了。文学的东西它属于一种思想文化会像水流一样从高处流动到低处,她教导我们多学习国外的一些优秀的东西。

  和蔼可亲的“易老头”­

  易老师是我见到学院里面最认真也是最负责任的老师,给我慈父般的感觉。易老师其貌不扬,头发花白,由于年龄大的缘故,我们总是喜欢背地里称呼他为“易老头”。­

  易老师很有才华,常在一些国家级别的中文刊物发表自己的一些文章。易老师经常拿出自己的一些文学研究和我们一起讨论。有时候会让你豁然开朗,让你知道原来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也可以这么写。­

  易老师常常在自己读书的同时也给我们树立起了榜样,因为他读的书很多也很精,发表的许多文章都是自己钻研的结果,他常常把自己最近读过的书和我们一起分享,并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悟。并让我们形成一种习惯去坚持。­

  易老师说的没错,有时间还是读一点书的好。读书会让我们忘记俗世的世事,书本会让你的心灵变得高雅。­

  易老师身上有许多特点,可能是出身和经历的缘故,从最初的一位小学教员走到了大学岗位,并且成为人文学院中文教学和研究的权威。老师的手指很特别,像粗糙的树木,还有点弯曲。老师走起路来有些不便,但是他走路时有一种让人敬重的深情和毅力。在有些方面老师显得很守旧,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老师很少用电话。在这个连要饭的也配手机的年代,老师却一直没用。而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妨碍他的人格魅力。­

  易老师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和蔼,也很和善。­

  在他身边常常聚集着一些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探讨。这也成为伊犁师院一道特有的风景。

  易老师是一位治学非常严谨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他指导我们自己写教案,写学案,然后给我们一一批改,给了我们许多意见和建议。有的评语会写满整整一页,而且非常中肯。在上课和试讲完课程之后,易老师不遗余力,指出你身上的不足,当然你也可以和老师当面进行探讨,说出自己心中疑惑的问题。­

  易老师的严谨,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是很多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因为在易老师指导下的成长起来的学生不计其数,有很多后来毕业的学生走上岗位都成为了优秀的老师。­

  毕业后,一直想给易老师写信表达谢意,信写了好几封,但写完总是搁置一旁,一直没发。对老师的谢意我无法言表。­

  感谢易老师,感谢易老头,感谢那位如慈父般给我们关爱的师长。­

  政治狂人——小东子老师

  想起东子老师是因为老师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由于张sir去了东北师大读研究生的缘故,东子老师成了我们班刚进入大二遇到的我们班的班主任。

  东子老师面庞白净,看起来内向而腼腆,极像一位书生。老师长得比较娇小,但用潘长江的话来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老师眼光透露着一种睿智、坚定与精明。

  他的人生信条“不是统治者,就是被人统治。”有点政治狂人的味道。对待我们班的同学用到了自己总认为不法二宝的经验,那就是用制度和规矩来约束你。可能上学时深受我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喜欢一切上升到政治高度。你不服从我的安排,那就意味着和我们党过意不去。就要写检查写检讨,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纵是你有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依然逃不脱我的控制。用我现在的同事的话来说,就是要把人攥得得死死的,让你透不过来,他才会放心。他才会觉得自己的权力的威力,像所有的的当权者一样,信奉权力。说实话,我毕业走上教育岗位也采用了东子老师的做法。CTMD,这个世界就是变态。带了那一届的学生,临到毕业快成了敌人。把那一届的学生教出去之后。我在无意中读到了一首诗《不是》“不是每一缕阳光都能透进窗户/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开花/不是每一滴泪珠都能打动别人/不是每一次祈祷都能得以实现/不是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所回报/不是每一次开始都意味着结果/不是每一段感情都会有始有终/但总有阳光会透进窗户照亮你的心/总有河流会流入大江汇成海洋/总有种子会发芽开花硕果累累/总有泪水让每个人潸然泪下/总有祈祷能成为现实慰籍你的心/总有付出会加倍得到回报/总有开始有了美好的结果/总有感情能成为美丽的传说.”这首诗还有冰心的那篇《谈生命》。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河都能流入大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形式,而微笑则是生命中最绚丽的花朵。

  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你才能漫过沙石,快乐的奔流;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你才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微笑着面对生活,它会使你走出黑暗,勇敢的面对不幸。当海伦.凯勒在黑暗的世界中踉跄前进时,她不时的碰壁了。每一次碰壁都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但海伦并没有气馁,而是微微一笑,继续摸索前进。而她阳光般温暖的微笑为她消除了障碍。”

  他们给了我人生一个启示,不要期望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重点高中,不一定考上好大学才能成材,考大学只不过是自己人生成功的一种方式。对学生也不能过于求全责备,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只要我们不辜负他们,尽到做一个做老师的责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无需对他们打骂,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君”形象。

  毕业六年了,我相信老师应该也改变了吧!?我想说一句,这个世界能过去就行了,无需太刻意去改变周围的人和事,老师的帅气、睿智、坚定与精明,永远是学生们追求的东西。

  (未完待续)-------

三、第五千四百一十六帖 读《女开科传》

  读书破万卷(5416)·《女开科传》

  《女开科传》,一名 《万斛泉》。清代白话中篇小说。作者岐山左臣,生平事迹不可考。全书十二回,成书约在清代康熙、雍正(1662~1735)间。

  《女开科传》是以才子余丽卿和妓女倚妆的悲欢离合爱情故事为线索结构全书的。

  苏州府秀才余梦白,字丽卿,自幼聪颖,十三岁进学,十六岁补廪。乡试本应解元夺魁,因大主考徇私,本房师赌气,反倒名落孙山。于是置功名于度外,只是娱情诗酒,散心山水之间。父母双亡后,留下泼天的家产。他曾发誓:“殊非是今世没有的才、没有的色方可牵丝结褵。”所以年已十九,尚未婚配。

  恰值春光明媚之际,丽卿携书童司茗游虎丘山,偶遇梁思远、张又张。三人一见如故,遂订八拜之交。次日相约探访名姝,自晨至午未见中意者,扫兴而回。将次走到一座花园门首,只见粉墙半筑,高柳披檐,一阵阵兰麝氤氲扑鼻吹来。园内小阁之上,倚妆、弱芳、文娟正说笑吟诗,各个娇波流慧,细柳生姿; 把丽卿等人都看呆了,竟以为到了瑶台仙界,无不意夺神摇。三人放胆踱将进去,索求诗稿,一饱眼福。倚妆原是好人家的女儿,因连遭兵火,逃难中与父母失散,不幸被贼兵拐卖,做了行首。虽身在娼门,却不肯卖笑,整日吟诗写字,妈妈也无可奈何。这日丽卿、倚妆相遇,一见钟情,并于曲栏幽静之处订了终身。

  丽卿偶发奇想,约行院中诸姬赴试,考其吟咏才华,叫做女开科,又称花案。丽卿表兄焦彦贵得知,赶来助兴,派做监临察院。至期,一应五鼓升堂、排衙参见、唱名听点、搜检入号、传胪高唱、琼林赴宴等科举考试之仪式,无不备具。花案一举,热闹非凡,惊动了四邻; 一个嫁祸生风的柳貔貅径至察院告丽卿等谋反叛逆。察院拥兵而至,一看不过是书生挟妓,徒为豪举而已。只拿获扮假官的焦彦贵问罪,随即签下安民大榜,晓谕诸民,一概余党,都置不问。丽卿等三人,事先逃走,焦彦贵杖枷身亡。

  有个三茁和尚,对倚妆垂涎已久,想借花案一事从中渔利。于是来到倚妆家,谎称察院要拿花案女犯倚妆等十七名解院正法,劝其急速躲避。妈妈听了,慌做一团,后经打探,方知三茁撒谎。数日后,三茁又来吓唬,反被妈妈骗至察院,告了个指官局骗之罪,枷号一个月。焦妻母夜叉见丈夫被枷死,迁怒于丽卿,只是察访不见。一日,司茗正给丽卿和倚妆传信,恰被母夜叉撞着,便揪住不放,定要问出丽卿下落。正在不可开交时,讼师贴天飞过来,假意关心,怂恿她打官司,又故意放走司茗,使官司打不成。最后,母夜叉只得典卖全部家产,随讼师进京告状。二人行至高邮县,讼师乘母夜叉熟睡之际,将她的钱财罄卷回苏州。母夜叉醒来,知道受骗,但身无分文,只得沿街求乞。后嫁与高邮驿丞。

  丽卿害怕花案一事有反复,遂修书一封给倚妆,说明远去躲避之意。倚妆读罢唏嘘不已。随后丽卿更名鲁昭,字易水,投奔姑妈鲁家。丽卿、司茗行至富春交界,忽遇剪径强人,丢了行李包裹,仅以身免。好容易到了龙丘,但又不知道姑父的名字住址。傍晚,坐在一家门口屋檐底下,被管门人误认为是歹徒,捉拿进去,报知主母。盘问之后,原来主母即丽卿之姑妈。姑侄相认,丽卿惊喜交集。

  一客商从京城回苏州,说都中盛传花案消息,倚妆一家以为大祸将临。倚妆被人埋怨不过,即约弱芳、文娟同时出走。舟行之次,大风骤至,三人纷纷落水。弱芳随流抵岸,为大悲庵老尼收留,文娟被一对卖豆腐的老夫妻救起,倚妆则漂到一只舡边,被水手救上舡。原来苏州府察院任满回京,乘舡而行,不期与倚妆相遇。太夫人、夫人极肯向善,便怂恿察院收留在膝下,并命一家仆人等以小姐称呼。

  宗师已行牌按临科举,姑妈替丽卿入籍,选考童子试,取为案首,后赴杭州乡试,中了第四名经魁。其间得知倚妆等已被惊走,不知下落。月余后,丽卿想趁入京会试机会,寻访倚妆,但杳无音信。察院升受京台,正点着会试分房,成了丽卿的座师。殿试后,春闱放榜,丽卿中了探花,考先翰林。赴宴时,与思远、又张相会,三人既成同年,情趣愈密,但三女下落不明,转结愁肠。

  思远、又张各自赴任,丽卿在京终日上街打听倚妆消息。一日,听说倚妆等已溺水淹死,便放声痛哭,好不凄惨。随后,以请假省亲为名,前去寻觅倚妆骸骨。舟行至瓜州地方,不料竟与文娟相遇,于是同去淮安见思远。此时,思远已从大悲庵中把弱芳接回。四人相见,俱各惊喜。独倚妆下落杳然。丽卿决定亲送文娟到山东又张处,同时探访倚妆消息,希望和倚妆重逢。舟至滋阳,又张喜出望外,而丽卿却染病在身,不能登岸。京台得信,亲自到舡中看望易水。突然看见易水在桌上设一“亡妻倚妆之灵位”,十分惊骇。再三追问,得知门生易水即是丽卿,而义女则是倚妆,均是当年花案中的人物。京台大喜,备以鼓乐花烛,使丽卿、倚妆欢然合卺。

  从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遇难离散、最终团圆的基本故事情节来看,《女开科传》仍然属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家族。才子佳人小说的一般特点,这部小说也都具备,但它又有自己独具的特点。这特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女主人公的妓女身份,二、相对地说,它所涉及的社会面比较广; 三、作者的直接议论比例大。这三个方面的配合使《女开科传》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界限,从而使它无论在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广度方面,还是在反映生活的艺术方式和手段方面,都显示了某些新异的东西。因此,尽管这部小说仅仅是二三流的作品,但是由于它的新异趋向,使它能够独立于小说之林,使读者能够从中领略到其它小说,哪怕是第一流的最杰出的小说,所不具有的历史内容和美学风范。

  作者懂得“事不奇不新,不新不奇也不传”的接受心理,于是他就自觉地在新奇方面做文章。花案的构思就是作者刻意追求新和奇的成果。花案是《女开科传》最重要的关目,是牵动全书的主脑。余丽卿闲步虎丘、结识倚妆,是为花案作铺垫; 三茁和尚起邪心、母夜叉报仇、讼师诈骗、丽卿逃避、三女出走,都是花案的余波。作者以花案为核心结构全书,说明他在情节、场面的设计和男女主人公身份的规定之间,做过深思熟虑的构思。花案之举只有在书生挟妓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如果倚妆不是妓女而是闺秀,这一情节就难以成立。倚妆的妓女身份,就使生活中的可能性很自然地转换为艺术的真实性。书生与妓女相恋,本身并不新奇。唐传奇以后,小说、戏曲中,都有不少这样的故事。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故事大都以书生中了状元之后,背信弃义,富贵易妻的悲剧而告终,像白行简的《李娃传》、蒲松龄的《瑞云》那样的结局是很少的。这部小说中的书生和妓女之间的爱情始终没有产生过裂痕。当丽卿第一次遇到倚妆时,说: “我便为她想杀了,到九泉之下亦何等风骚,何等快活!” (第2回) 当丽卿听说倚妆已落水而死时,还是不改其初衷:“倚妆既为我身死,我怎肯负彼深情。宁可斩我宗祀,此生决不再娶。”(第11回)在崇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古训时代,丽卿的思想总还是多少有些异端的味道。作者虽然给了倚妆妓女的身份,但是并没有赋予她一般妓女的品格,倚妆不肯倚门卖笑,“整日吟诗写字,烧香吃茶”,而她的妈妈也是“百依百随,无所不至的奉承他” (第 2回),当京城盛传花案消息的风声传来时,大家都以为大祸临头了,倚妆曾准备自尽,但她却想到“毕竟要干连妈妈,此中也觉过意不去”(第10回),结果把自杀的念头打消了。倚妆的美丽、多情、严肃的生活态度,富有才华的品格,为文学画廊中的妓女形象增添了一份色彩。

  这部小说有一篇《蠡庵跋》,说:“全书愤世嫉俗,半多诙谐笑话。”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愤世嫉俗是从小说作品揭露社会种种弊端体现出来的。尽管我们对作者的情况一无所知,但从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大约也是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挣扎过一番的读书人。他对科举弊端十分熟悉,因此抨击起来也有一定分量。小说写道,考试之时“如买号、雇倩、传递、割卷、怀挟种种弊窦,难以悉举” (第3回)。正因为当时的现实是如此,作者才别出心裁地幻想出来一个女开科。女开科本来是才子们闲极无聊的凑趣取乐,但丽卿一伙人却做得认认真真。“俨然是棘闱气象,倒比那真正科举场中更觉得森严整肃,甚是可畏。” (同上)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窦与小说中女开科的森严整肃鲜明对比,作者愤世的情绪也就表达了出来。科举考试中的行贿受贿,作者也是深恶痛绝的。作品十分尖刻地指出:“文章好歹,那有定评,有银子,就是好文章; 没银子任凭你锦绣珠玑,总是嚼蛆放屁。” (同上) 所以凡是熟谙科场的老行家 都知道,只要有了钱,“那举人进士不怕不一节打通”,“那在下等的朋友也不要去埋怨自家的文章不是锦绣,也不要坦怨试官的眼珠不是铜铃,只恨自己的祖父原不曾为子孙预先打算,积得几万贯稀臭铜钱,致使文字无灵,光拳无措,这不是人去磨墨,却被这一块墨把人磨去了半橛” (同上)。如果说试官受贿,那利益毕竟还是有限的、暂时的,那末试官把门生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那利益则是更为长远的了。作品引唐代崔群知贡举,取门生三十人,回家便对妻子夸口说:“我有美庄三十所,留与儿孙作祖遗。”这正代表了一般考官的心态,他 们把“棘院为场圃,以士子为俗种” (同上),更大的收获将有望于未来。作者的愤懑不平是溢于言表的。

  对科举考试弊端的抨击和揭露,从明代的 “三言二拍”开始,中经《聊斋志异》,一直到《儒林外史》的问世,一直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其原因不外两个。一个是作者本身就是士子,他们都经历过科举考试,其中的甘苦深有感受,其中的弊病也深有了解,说起来言之凿凿,写起来又得心应手。另一个则是读者的需要。一部分读者也是士子,其中有许多则是落魄的士子,他们每人大约都有一段在科举道路上拼命挣扎的心酸史,这一主题也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是,这一主题反复出现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上述所说的两个原因。科举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进入国家机器,因此科举考试决定了官员们的命运,也决定了国家机器的命运。对于科举考试的抨击和揭露,也就是在间接触动着封建官僚制度。《女开科传》参加到抨击科举弊端的合唱中去,虽然它的声音还不甚宏亮,但是作为合唱队中的一员,也还是应当给予肯定的;它的积极意义,也还是应当给予充分认识的。

  从第3回开始,作品的画面逐渐展开,对由花案而引起的一系列风波进行勾勒,从而描绘各式各样的世相。作品描述了一个由察院升为京台的清官。清官本人的形象并不丰富,但是由于作者总是以当时官场的秽行来衬托清官的廉正,也就开拓了小说的涉及面。例如第八回,写察院任满回京,一路之上并不骚扰驿站;夜渡高邮,高邮驿丞尚在睡梦之中。作者写道:“如今的承差,不拘早晚临驿,科派需索,打骂施行,备了人夫,又要干折,既干折了,又要人夫; 抓拿驿丞如蝇虎,提放驿丞如猢孙。如叩头虫,不时起倒; 如失缰马,冲突奔忙; 气喘喘,忙急急,不知此驿丞之苦,何时得歇。”驿丞的被欺凌,官员的无节制勒索,显示了官场黑暗的一般。作者还进一步描述了清官只能做到自身廉洁,连他手下的人都没有能力加以节制的情景。察院夜渡高邮之后,随行员役却返回高邮质问驿丞“缘何既裁革了一应使费,反敢藐视宪台,不来迎接”。惊吓之后,上了年纪的驿丞“竟捐馆于驿邮舟次”。驿丞之死正说明清官作用有限,其实作者也分明知道:“世道软熟,已是天造地设的了,你有什么本事翻得局来。” (第一回)

  想借花案进行讹诈的有两个最突出的人,一个是讼师贴天飞,一个是和尚三茁。第七回集中揭露讼师的恶行。贴天飞怂恿母夜叉告状,无非是为了从中诈取些钱财。母夜叉尽管十分精明,但她毕竟不是贴天飞的对手。结果,母夜叉的全部财产都被贴天飞罄卷一空。母夜叉仅仅是一例,贴天飞 “专惯哄人告状,打点衙门,不知弄坏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所以作者说他是“双天字号的 恶人”。一件很小的事情,要是让讼师插手,“毕竟要弄做讼浪滔天,刀风泼地”。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背后还是金钱做怪:“若得他粪金摆布,偌大的事,他也会弄做鬼火无踪。既可兴无风之浪,又能息有浪之风,任意纵横,莫可端倪。”作者写讼师,又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官府,即 “上官之喜怒尽属钱神”,那逻辑是:讼师可怕在于官府可怕,而官府可怕是由于金钱可怕。最后作者十分幽默地说:“千万个讼师都是一爷娘胞胎所出,但这等讼师,连阎王十八层地狱中的鬼卒,也都怕他死去作吵,倒要保佑他长生在世。”

  三茁则代表了另外一种世相。他披着和尚的外衣,却南风女色无所不好。花案事发,他以为有机可乘,企图把倚妆弄到手。于是,公然造谣,暗设骗局,结果反而害了自己。对于和尚秽行的揭露和抨击,明清小说中并不罕见,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对三茁内心世界的挖掘。第五回有一段关于三茁的独白:“和尚虽系出家,却与俗人一样,他身上并不曾少生些什么。既具了五形,便有了酒色财气四件。若说和尚不该擅动色念,就不该把他生这个东西。既把他生这个东西,又不许他动起色念,明系是诱人犯法,殊不公道。”这段独白揭示出三茁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等于宣布禁欲主义的破产。如果说这一段的揭示还比较抽象的话,那末第六回的一段就更具体,从而使三茁的丑恶精神面貌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倚妆、文娟、弱芳一班儿,这等俏丽。我为着他们也不知虚空摹拟,害过了几十场单思大病,咽过了几钵头唾沫涎津,睡梦间也不知错认过几百遭徒子法孙,暗地里也不知道错叫了千万声宝命心肝,就是醒时节也亏我挨过了几十次的黄昏夜雨,月朗风清。真个为他死边得活,有苦难言,几乎阎罗老子即日具请。”因为具体,所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就深刻,抨击的力量也就愈大。

  作者的直接议论是《女开科传》的另一个特点。一般地说来,议论过多容易削弱小说的形象性,读起来令人乏味。这部小说的议论占的比例较大,不能说不影响了形象的塑造,但由于这些议论本身的特色,也还是有很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的。首先,这些议论更偏重于揭露,很少正面立论,于是也就很少有道学头巾气。其次,作者的思想比较开通,不象有的才子佳人小说那样开口温柔敦厚,闭口男女之大妨,迂腐的语言也就相对少得多。第三,作者很善于运用语言,虽是议论,作者还是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描写、叙述等各种方法,使议论的语言形象化。第四,作者的议论成为叙述故事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是小说揭示世相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扩大了小说内容的蕴含量。

  通过议论揭示士子的心态是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回讲到士子进入考场的情景:“那真正读书的秀才,走进场屋里去,便觉文章声色已减了一半。要晓得,试场两扇大门是真有鬼的,一关关了,实是窘人思路。”这是议论,但很形象,不是过来人就难以描摹出来。第四回,写丽卿少年狂放,不肯饶人时,说:“只有这些读书的阿呆,是天不怕、地不怕、鬼神都不怕的,偏要在虎嘴上去拔须,龙口里去挖珠,拚做这顶头巾不着,擂锣擂鼓赶到前路。”同回又说:丽卿 “不过书呆旧样,读得几句书在肚里,见了小人,略觉妄尊自大,这也是盘古至今无可医的病”。这些议论风趣幽默,左一个“阿呆”,右一个“书呆”,把那些正直而不知变通的士子精神状态勾勒得十分贴切。古来的士子自恃耿直,往往失于计算,结果往往倒霉。因为浇漓的世道决非靠几个正直的士子就能扭转得了的,而士子往往忘了这一点。甚至有的士子天真地认为,如果为了理想去牺牲,所谓杀身成仁,就能唤醒民众,改变世界的面貌。其实这都只是乌托邦而已。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正是这个道理。当作者指出 “阿呆”有“盘古至今无可医的病”以后,说:“总之古圣人说得好; 满招损,谦受益。这六字当铭诸肺腑,是我辈养身惜命的本源。” 明明是 “无可医的病”,却又说要“养身惜命”。这种矛盾的说法,恰恰流露出作者的牢骚情绪来。

  通过议论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是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第三回说到考官受贿,作者则用十分俏皮的语言说:“总是五显得权文昌削职的时节,钱神有灵,岂但称为家兄,直可尊为阿父”;“人都说文场中实有鬼神把持,不由试官作主。要晓得,这些贪婪试官已是活现鬼蜮,那里还另有甚么鬼神”。第一回说到钻营拍马、阿谀奉承的世相,就通过比喻、夸张、摹状等手段进行形象的勾勒:“那些献谀阿好的,好象什么东西?就象那鹁鸽子一般,只飞向旺的去处; 又好象粪坑里的蛆虫,越臭越闹处他就越钻得高兴。”“种种利益,就是献妻贡妾、尝粪吮痈这样极不肖、极龌龊的事体,推他的意思,都是心悦诚服的事; 若要他攒一攒眉儿,道半个不字,这也不希罕。”这些议论,实际上是很好的杂文语言,很有讽刺力量,对丑恶世相的揭露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第十回写倚妆被察院收留为女,接着议论道:“若把别个官府撞着倚妆,看了这般绝世的仪容,莫说自己又没有儿子,就是有儿子,也要起私欲之心,收留在身边,做一个如夫人了。纵使夫人不贤慧,此女不顺从,你道男子汉的心肠,又是绣衣公的声势,如何执拗得他,毕竟千方百计,也要弄他到手。”作者用这段议论来反证察院的 “行谊端方”,却起到了揭露官僚丑行的效果。这段议论写得平实,似乎不动什么声色,但敦实有力,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女开科传》只不过是一部二三流的小说作品。它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难以望第一流小说的项背,它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方面也难以和第一流的小说相比,但是,作为我们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它自身的价值也是不可抹杀的。除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的价值之处,还毕竟有为第一流杰作所不能完全囊括的东西:即如关于花案的想象就是其他作手所未试者; 丽卿、倚妆等形象固然并不丰满,但作为艺术形象也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地方; 至于它那独特的议论,幽默风趣、讽刺有力、语句警人、形象性、深刻性等等,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评:苏州才子余丽卿,散心山水诗酒情。春光明媚游虎丘,偶遇梁张结弟兄。

  倚妆弱芳与文娟,说笑吟诗荡春风。娇波流慧柳生姿,意夺神摇呆丽卿。

  三人放胆索诗稿,丽卿倚妆见钟情。曲栏幽静终身订,偶发奇想“花案”兴。

  嫁祸生风告谋反,杖枷身亡余表兄。三茁和尚想渔利,谎称女犯十七名。

  反被妈妈骗察院,枷号一月祸自生。丽卿表嫂母夜叉,受骗求乞嫁驿丞。

  殿试丽卿中探花,思远又张又相逢。三人同年情趣密,三女下落仍不明。

  听说倚妆溺水死,寻觅骸骨文娟逢。同去淮安见思远,思远弱芳已重逢。

  亲送文娟又张处,喜出望外喜相逢。京台得信看易水,易水桌上设亡灵。

  方知义女则倚妆,门生易水即丽卿。备以鼓乐花烛夜,倚妆欢然嫁丽卿。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