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搞笑图片 > 【原创】讲稿 《高考作文辅导1(给高三艺考生讲课)》 人中马-陈虚炎

【原创】讲稿 《高考作文辅导1(给高三艺考生讲课)》 人中马-陈虚炎

发布于:2022-05-19 作者:admin123 阅读:48

  高考作文辅导讲座——提高写作能力的实用方法

  一.回顾关于写作的基本知识

  A首先,谈谈关于写作你知道多少?什么是写作?你对写作兴趣如何?

  对写作的定义,有许许多多。写作简单讲就是针对一个主题,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谈到写作就要讲到组成他的材料,我们叫写作素材,广义上讲,我对写作素材的定义是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素材,你的心声,一段朋友间的谈话,电话通话,短信,微博,笑话,影视剧等等,都可以看做是或长或短的写作素材。只要涉及到语言,任何思想的形式或是事件的形式都是写作的材料。所以说,生活在哪里,写作素材就在哪里。写作无处不在。我的写作观比较浪漫,也比较开放,这就是我的写作观。

  你对写作兴趣如何?(喜欢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找到心理根结。)

  B看过哪些小说?能说出作者名吗?主人公名字呢?能不能简单概述小说大纲或内容?

  中国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吴贯中的《三国演义》

  中国四大谴责小说: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国外的,比如世界三大优秀短篇小说作家:法国莫泊桑,英国欧亨利,俄国的契科夫

  C谈谈写作的功能性

  发散思维,谈谈你觉得写作有哪些功能?

  1.记录 2陶冶情操 3.创造和艺术,感染他人(比如小说,诗歌和剧本)4.职业(比如作家,记者,评论家等),行行出状元,可以成名成家,过去纸上写像金庸武侠小说,十四字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以展开说说各是什么作品。

  D 写作四要素?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系统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四要素。

  1写作主体

  即进入写作状态的人,一般谓之作者。就写作四要素而言,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

  无疑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要素,动人的诗句、感人的文章都要在其手中诞生。

  2写作客体

  实际上就是指作家所要描绘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泛指一切能够成为写作对象的人、事、景等客观对象。写作客体往往制约、引导着写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写作受体

  即写作活动的接受对象,一般谓之读者。作为写作活动中的一个要素,其价值和地位正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读者至上的时代正在到来。商家宣称,“顾客是上帝”;那么,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读者是上帝”。(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谈到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你认为写作到底是应该为作家自己写,还是为读者写的?我的观点是,为谁写这要看写作的目的性,你想赚钱,想炒作,当然是为读者写,你想济世救人,醒世的,例如孔子,孟子,庄子,或者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之类等,但比如一些诗歌,或者特殊的小说,传记可以是写给自己的,有句话这么讲“写自己的书,你爱看不看”,可以这么说,有些作家写作是为了追求自我灵魂的救赎,或者写给自己的约定等,那就算是为自己写的,读者看或不看并不影响作品本身蕴含的价值(比如顾城的诗歌,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最后杀妻自杀结束一生)

   4写作载体

    一般而言,写作载体是指书面文章。具体来讲,写作载体是构成写作行为的、以语言文字有规律的排列传递信息的组织系统,通常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对于传统的写作活动而言,写作载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纸质媒介,文章作品依托其呈现在世人面前。而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电脑及网络作为新的写作载体形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分别就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博客写作等等展开研讨。

  E记叙文记叙文六要素?

  是指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或者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与事件背景5、反映的道理(主题)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记叙文首先要把六要素交代清楚,否则文章内容就有可能显得不完整。一般的记叙文中经常出现时间模糊、地点不明的情况,其实此处的“要素”是写记叙文时必备的,至于现在文学的模糊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作为高考的记叙文这些基本的文体知识还是需要严格掌握的。

  F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G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H描写分哪两大类?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I修饰方法:(技巧类)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大家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二.怎么去写作,怎么才可以写得更好?

  这里我想提出我的看法,写作和任何一项竞技或者技能活动是一样的,没有捷径。没有天生就是大作家,或者语言天才之类的说法,写作是一项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创作活动,它的根是来自生活和实践,这个根越粗广,越扎实,那它的枝叶就会更繁茂。没有单纯靠想象力写作的作家,包括科幻作家,想象力在写作中确实很重要,但是需要一个基础平台,就是你生活的世界。有些作家得益于生活和工作经验,有些作家得益于阅读,有些得益于想象力,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要知道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这些是根,阅读是后天的,是养料,想象力是活力和禀赋,只有结合这些才能更好的创作。

  A一开始要写放胆文

  首先,更正大多数人对写文章的一种恐惧症纠正过来,我认为心结就在于把文章看成一种比较神圣的东西,一种高雅的艺术,没那么玄乎,所以别把文章看得很高级,很高尚,很高不可攀,克服掉这个心理误区。其实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成了文章。无非是口语表达稍微可以粗俗写,文章表达精炼些,用词上更正规,端庄些,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并没有任何难度可言。换句话说,把日常口语做一个简单和规范的包装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我觉得任何有想法的人,有生活阅历的人,感情比较细腻和敏感的人都是很适合写作的,因为写作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出来这么简单。

  把生活实践作为后盾,用想象力去大胆创作。不要怕写错,不要怕用词不当,不要怕暴露思想,千万不要怕你写出一篇“坏文章”后被拉去枪毙(朝鲜或者中国文革时期可能会发生),当然,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怕你写出一篇好文章后诺贝尔文学奖就颁发给你了,这个可能性也不高,笑话。你可以把写作想想成画画,小时候你画画是怎么画的,是不是感觉这个形状是圆的就画成圆的,感觉是方的就画成方的,你不用担心画得到底是否那么标准,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对文章而言,更是没有尺钜去测量好坏,凭得是一种感觉,感觉到位了,表达上的一些“疏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文章是一个整体,任何细节的比较都没多大意义。比方说文章中有一句话:“看他那样子,好像得了便宜似的,兴高采烈的。”换句:“瞧他那样,高兴得整个人都快飘起来了。“你能比较出那句更好吗?是否多用成语就是好句子或好文章呢?是否表达俗气就是坏句子或坏文章呢?我们说,文章不是一个物件,没有人能设计出一个称重系统来称量他。就像鉴赏美食,凭得是整体感觉。

  写放胆文的要诀在于——发散和扩展。你今天去游西湖——天气怎样,交通怎样,心情怎样,几个人去的(和女友一块去,还是和家人),为什么去(心情不好去散心,和家人踏青,约会等等),看到了些什么人或事,有什么感触(高兴还是不高兴,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有没碰到熟人(多年不见的好友,过去的同学,老师,同事),联想到什么(诗歌,白居易,李白),西湖的景色变化了吗(随心情变化,人造美化了,发现过去没发现的美景了吗),回忆过去的西湖,过去在西湖发生的往事(一段伤心事,一段开心的旅程),分析为什么西湖那么美丽,那么有名,有否在欣赏美景时对人生问题产生思考,游完西湖后发生什么事,有否感触等等。通过这种发散性的联想扩展,把原来写500字的文章竟可能多写,写成2000字,10000字,别怕流水账或堆积废话,文章不怕写多就怕写少。要知道一个道理,写多了可以精炼成短的,写短了就无可精炼了。现在都是数码相机,过去拍照要求很专业的,因为照相消耗的就是胶片,多照一张就是成本,那现在不一样了,数码相机可以拍上万张照片,你不会拍就多拍几张,挑出几张最好的照片总简单吧。写文章的道理也一样。

  写放胆文的好处在于你可以畅所欲言,克服心理障碍,并且通过“量”来检查和提升“质”。在不断写的过程中体会出写作的乐趣和检查出写作的问题。写作没有捷径,即使有生活,有阅历,有想象力的人,不去写也不可能会写。所以去写作吧,先不计较得失,不评论好坏,不要求完美,在写作中提炼,在写作中精进。所以有人说写作是种很笨的体力活(举琼瑶及她老公的例子),只要你不断去写,不断付出,重复重复再重复,自然就锻炼出你需要的“体力”了。联想起下棋,你只要知道棋规,你只要不断下,无论对手强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进步。当然提高到一定的水准就需要学习技巧和强化练习了,这是后话。

  B.不要追求华丽的技巧

  越是高深的东西看上去越是简单。艺术这个东西在最开始的基础都是朴实的学问,技巧需要,但过分了会造成反效果。比如爱因斯坦回忆录中就说过,年轻时很喜欢看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的十四行诗(大多是情诗)众所周知,莎翁的作品是比较华丽的,不管是遣词造句还是写作技巧。但他到晚年后再看莎士比亚的小说就一点都看不下去,反倒喜欢看俄罗斯作家,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之类的有着真情实感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因为归根到底,我们看小说家的作品是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喜乐与悲情,感受一个时代,感受能震撼心灵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感情。这是技巧所不能涵盖的。越是高超的作品看上去越是朴实,真正的高手就这么几招,比如咏春的摊,板,伏,李小龙的截拳道也是一样,截断与反击,李昌镐的围棋哲学,看上去最笨的连却造成一道厚不可破的城墙,每次就赢那么1目半目,很多走棋花俏的围棋高手就是下不过他,碰到他那种不冲不突的防守风格一点招都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天龙八部里的段王爷,一阳指,就一招,内功深厚了,一招足以制敌。写作也是一样,华丽的话在文章中有几句就够了,太多反而有玩弄文字技巧的卖弄之嫌,做作且破坏文章整体美感。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大家都知道钱钟书这个人很聪明,是个才子,《围城》里句句都是妙笔生花,你看了开始感觉很好,越看会越没味道。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也是他的名言,就是一次演讲时他前面一位讲得时间太长,与会人员都昏昏欲睡了,他演讲本来预定10分钟,结果上台就一句话:“我觉得演讲应该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结果大家都被逗乐了,短短一句话,体现出他的幽默感和智慧,当然还是有卖弄的感觉。(类似的还有尼采)

  总结:技巧这东西要靠自然而然的发展,在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过分的玩弄技巧反而会暴露缺陷,使文章水平显得三脚猫。

  C.学会借鉴,取舍,和整理

  借鉴—— “天下文章一大抄”! 像琼瑶阿姨的情感小说,前段时间和于正闹的笑话,《宫城深锁3》很多剧情模仿《梅花烙》,当然,作为原创作者而言,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剽窃,而且还这么“正大光明”。但是要记住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绝对是写作上的一句至理名言,务必记住,也是我们现在谈写作的一个重点,所谓抄不是指原搬一段话那种抄,是一种艺术的抄,一种借鉴,为什么我们写作时要引用名人名言,因为有份量,有道理,所以就这两点可以深化主题,加强论证的效果上讲,我们就需要也应该引用,当然这不是抄,这是借鉴,不加引号另当别论。伟人的话被你脱口而出,不知道的人以为是你说的,到时等你成名了发现原来是别人说的,那到时也很尴尬的。毕竟是名人或伟人说过的话,为了尊重,以及避免误会我们也应该加上引号。那现在是电脑打字写,比如说《三重门》韩寒,《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郭敬明,最近不是还拍了电影《小时代》,韩寒呢从作家到赛车手,郭敬明从网络作家摇身一变成为郭导了,我猜猜看再几年估计他这个形象是不是可以包装下成影视明星,他确实有这个潜力。还有,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喜欢看什么玄幻小说,有名的有南派三叔,我爱吃番茄,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等等(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品牌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公布,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血红分别以2650万、2000万、145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他们的作品我大致知道,但从来不看,为什么?因为我认为这是文学快餐,你吃过了,饱了,忘记了。奥,三步曲,很现实。因为既然是快餐,他的营养性肯定不够,我们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去吃,而不是填饱你的精神。填饱精神需要什么?需要看一些大师的作品,日本的川端康成,渡边纯一,村上春树,夏目漱石,紫式部,大江健三郎等等,拉丁美洲的博尔赫斯,马尔萨斯等,中国的四大名著,老舍,贾平凹,莫言等等。

  取舍——针对素材 罗丹的断臂维纳斯的道理。好的东西过多,过分糅杂在一块,不代表整体就是好(美)。所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需要对素材加以筛选,不是所有的素材一并放上就能做到“完满”,要知道“信息”在这个社会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怎么去利用信息和理解信息。(可以举例毕业论文)做到“够”了就行,而非“满”了才好,这也是“度”的意义。

  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理解方式去写作,去构建故事的大脉络。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关系,时空上的因果联系,人物的心情,动机,性格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都是不同的,既要写出真实感,又要有剧情感(高潮迭起),所以利用不同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思故事的情节需要精心布局,这就是整理。具体怎么去整理,整理的好坏,就取决于作家的水平,最终影响故事达到的效果。

  D.坚持的力量

  每次和别人谈写作方法时,我就必定要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那就是写日记。我现在一直坚持写日记,大约1两百万应该是有的。这也不是说我过去一直就坚持,小时候是用本子写,当时断断续续写了几本,后来都没坚持每天写。日记变成周记,周记变成月记,那之后就没什么大意义了。后来,等我意识到日记的重要性之后,就开始天天坚持写了,不能说每天都写的很有激情,至少把每天大体事件和心情记录下来。可能因为我记忆不太好的缘故,我觉得人活着到最后留下的其实只有记忆,所以我很珍惜,我觉得不管每天活得是否精彩,至少简单记录一下,以后翻看一下,能大致想起当时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其实写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你记流水账也没关系,心情好时写篇诗歌附上去也没关系,关键在于坚持,这种坚持不仅仅锻炼了文笔和表达,而且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所以我认为写日记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写作的手段。也可以定期给自己出题目,自己约束自己写,每天多少字或者每天几篇文章,这也是很好的约束。

  E.名作家提高写作的做法(写作习惯)——跟大师学习

  易卜生为了观察市民生活,年老的时候,还常常坐到咖啡店里,假装拿着报纸看新闻,暗地却偷偷注意各种顾客的相貌、动作,倾听他们的谈话。(《玩偶之家》)

  喜剧大师莫里哀在台上滑稽多智的演员,但离开舞台却不大言语;他的袖筒里经常藏着一个笔记本,到商店里常待在一旁一言不发,只留心偷听买东西的人们谈论的话题,将它们私下记录起来。因为这个癖好,朋友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静观人”。 (《可哭的女才子》《伪君子》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写作时,喜欢在写字桌的一角摆上一面镜子,为的是便于随时从镜子中观察自己脸上的表情,像不像笔下人物的表情。 (《苦难的历程》,《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

  福楼拜在创作名著《包法利夫人》时,被自己塑造的人物所感动。当描写爱玛·包法利服毒时,他口里仿佛有了砒霜的气味,一连两次消化不良,两次真正消化不良,所吃的饭全吐出了嘴。

  大仲马自称写得最好的作品要算《三个火枪手》。有一次,一个朋友看见伏案写作的大仲马泪痕斑斑,大吃一惊,大仲马情不自禁地说:“啊,我的朋友!我刚把波尔朵斯杀了„„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喜欢他!”原来,大仲马是为主人公波尔朵斯的死大动感情。

  法国作家雨果常常叫仆人把他的衣服偷去,这样他就不能够外出,只好呆在家里继续写作。

   英国作家司各特写作时常故意把邻居的一大群孩子请到书房里玩耍,并要求他们高声谈笑。他向迷惑不解的朋友解释说:“我们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吵吵闹闹的,要是我写作时一片寂静,那倒正是一种‘失真’哩。”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对小纸条怀着特殊感情,他的房间是一个小纸条的世界。窗帝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壁上到处都贴着形形色色的小纸条。作家本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纸条,早晨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壁上的纸条,刮脸时,他读贴在镜子上的纸条,房内踱步,他可以随便读贴在各种什物上的纸条。外出时,他可以伸手从口袋里掏出纸条。在他的一生中,究竟写下了多少纸条,恐怕连作家本人也无可奉告。

      法国18世纪的作家雷蒂夫(1734—1806)一生写了120部作品,大部分作品来源于他对女性的脚的鉴赏。他时常穿一件褴褛的短披风,带着大沿帽,整夜在大街上徘徊,寻觅小说素材,只要望见一只穿着合适的鞋的漂亮女性的脚,他就会堕入情网,并找到写作的灵感。因为这个原因,他被文学史家归划为色情作家。晚年,雷蒂夫又改变了他的写作习惯,他开始有计划地在花园的墙壁、阳台的石头栏杆、河岸边的护墙、特别是圣路易岛的护墙上镌刻他生活中重大事件发生的曰期以及他对事件的感受。起初,他是用钥匙在石头上镌刻他的记事铭文,后来换上了特制的铁锥。每过1年,雷蒂夫都要去看看他那些作品,亲吻它们,如发现铭文已被风雨侵蚀,他便再刻一遍。

   巴尔扎克写作时总要大量饮食咖啡。他喝咖啡既不加牛奶也不加糖,他曾不无得意地说:“我将死于3万杯咖啡。”此话被他不幸言中,慢性咖啡中毒是他的死因之一。有学者估计,他一生中喝过至少5万杯咖啡。

  列夫•托尔斯泰只是在早晨写作,他认为在早晨才能使人保持一种清醒的批判精神,而在夜间会写出大量胡说八道的废话;在写作环境上则是随遇而安,纵使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他也能专心写作。法国作家福楼拜则是白天休息,夜里通宵写作。他书房里那盏绿罩的灯彻夜通明,他的窗口也就成为塞纳河上船夫的航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为了求得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经常带足干粮和水,驾一叶扁舟,泛舟海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作起来得心应手,进展甚快。

      丹麦作家安徒生则喜欢在幽静的森林里构思他的童话,一进入森林王国,作家的艺术想象力就格外活跃。

      美国剧作家柯汉则喜欢在列车上创作,他包下一间普尔门特别列车上的客厅,在火车不停的行驶中奋笔疾书,直到他把要写的作品写完为止。通常,一个夜晚,他能写出140页原稿。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认为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是他的对头,所以他总要把斯特林堡的像放在他的写字台上,与他相对,才能写出好的剧本。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作时,也总是在案头放一面镜子,时刻观察自己的面部表情,借此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法国作家拉辛习惯于边走边思索,有时在庭院里发疯似的来回走上几百遍,反复琢磨推敲。

      美国当代女诗人艾米•克兰皮特无论是在宁静的海滨或喧嚣的闹市,乃至于奔驰的列车上,她总喜欢久久盯着1页窗户玻璃,据她说,玻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反射效应,只要盯上一会儿,便会才思如涌。

      法国作家司汤达,为使文笔声调铿锵,每天早上都要读两三页民法。

      德国作家席勒的书桌抽屉里,总搁着一些烂苹果,当他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时,就打开抽屉,吸上几口烂苹里气味,然后在弥漫着浓浓的烂苹果气味的房间里继续写作。他的名作《阴谋与爱情》、《华伦斯坦》三部曲等都是在散发着这种怪味的房间里写成的。

      法国作家大仲马认为,诗要写在黄纸上,小说要写在蓝纸上,散文要写在玫瑰色纸上,否则就无法下笔。

      美国作家吉卜林坚持用中国的墨汁写作,他说他最讨厌用蓝墨水。

      美国作家爱伦•坡总要把自己心爱的猫放在肩头,然后才开始创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英国诗人沃尔夫、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都习惯于站着写作。海明威说:“我站着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资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与他们相反的是,马克•吐温和英国的史蒂文森则喜欢卧着写作。

      其它如美国政治家兼作家富兰克林、法国剧作家罗斯唐则情愿泡在浴缸里写作。有位当代美国作家有如下一段自白:“我在写作时先将浴缸注满热水,再往水中撒一些起泡澡粉,在浴缸沿上横搁一块松木饭,放上纸笔才开始写作小说。我在浴缸里一泡便是几个小时,热腾腾的洗澡水使我体重减轻,感到身轻如燕,飘然欲仙,当自己的体温上升到热水的温度时,我的文学思维挣脱了羁绊,自由自在地飞翔起来了。”

  总结:写作源于生活,多观察;写作素材需要积累,多记录;写作需要真情实感,多情感注入。

  F.一些写作技巧(个人经验心得)

  1.什么是好故事——有情感注入

  好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感的故事。打个比方,我们来设计个简单的剧情:一个孩子学习不好,请家教,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另外,一个孩子身体不好,克服身体不好,仍然努力学习,很刻苦。家里父母是农民,没钱,爷爷又肝坏死,急需肝脏移植。在临考前,孩子边打工边学习,立志在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拿到奖学金为爷爷治病。结果考上了,而且拿到全省第一,拿到奖学金的那刻,爷爷死了,他把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试问,哪一个故事你觉得更好?肯定是第二个,为什么,因为情感的注入。

  故事情节需要跌宕起伏,造成强烈的情感驱动力,从而打动读者(内心的震动)。所以好故事就是要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波动,引发读者对世界,政治,人性,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2.冲突和矛盾永远是故事发展的要素

  故事的发展是个因果链,冲突和矛盾是因果链中比较脆弱的环节,也就是说容易发生断裂而选择新的因果链的节点。这类节点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想,并且在情感冲突强烈的节点,也是最容易打动观众。比如《来自星星的你》,都教授,千颂伊,弟弟,二号女演员之间的四角恋,因为恋爱的复杂性导致冲突(嫉妒),各人间情感的走向就是因果链的走向。每一次冲突,就是因果链的节点。由于节点的打开和闭合,造成故事的跌宕,从而产生情感驱动。人物身份和地位设置的巨大差异造成的驱动,都教授——超能力的外星人,千颂伊——国民女神,哥哥和弟弟——富二代,女二号——普通家庭出生,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异才构成矛盾的可能性要素,例如灰姑娘,罗密欧与朱丽叶,《继承者们》,试想,人物背景和地位都差不多,生活环境和需求都差不多,那驱动力何来?而剧本的“悬念设置点”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节点的交汇点。悬念设置点有两个,第一个都教授的真实身份(12年前一次车祸目击),第二个大集团继承人gege的犯罪事实(U盘的得失)。悬念的打破往往是高潮产生的条件。节点的重要性?为什么韩剧这么好看,一本本看下去停不下来的感觉。(古代章回小说)剧集之间的过渡,往往正式是节点的前后,一集结尾往往是节点之前(各个线索的谜题正要被解开时),紧扣读者好奇心,从而继续看下去。

  3.效果是靠环境和人物烘托出来的

  怎么去深化效果?比如一个人从钟楼掉下来(事件);一个人爬上的钟楼的顶点时,钟楼有100多米高,此时天下起大雨,电闪雷鸣,他涕泪滂沱,眼泪和雨水相溶都看不清他的模样(环境);下面有个女人带着个孩子在哭泣,一些市井人们纷纷议论,他是因为欠债而自杀!;这个女人衣衫不整,是自杀者的妻子,因为自杀者欠了一个财主的债,被逼卖身给财主,他赶到时女人已经被财主奸污了,结果他冲动把财主杀了(为什么自杀,因为复了仇怕连累家人)

  4.要写正面的故事就先让故事向逆向发展(也是深化效果的方法之一)

  激励人心的故事情节设置往往需要先把主人公推向困境,从困境推向绝境,把绝境推向死穴,在死地重生。

  《开锁记》教师节,一虚荣老师,手捧一康乃馨,想骑车回家,刚好同学也骑车,打招呼,学生(手拿“开锁100问”)说:你也骑永久牌自行车啊!老师说怎么可能,宝马老婆在开,我今天开桑塔纳,拿钥匙对着对面的桑塔纳照了10分钟,没反应,可能电池没了。学生要求帮忙,只好妆模作样去开车门,打不开,学生说自己力气大,结果学生帮忙打,结果门被打开,“大白天还偷车不成,老师,你那快递费还没付!”学生见状先撤,老师开自己车时打不开,结果看了学生的书,暴力一下打开了,学生急了,重新回来说“老师,这是我的车,旁边那辆很像的车可能是你的”之后飞快骑走,“老师我什么都不知道,别挂我科”。通过这么个故事,康乃馨是老师自己买给自己的把老师陷入无限尴尬的境地,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老师那一点点虚荣心的同情。越是要同情一个人,就越是要折磨他,越是要得到爱情,就越要设置障碍,

  5.小说的框架法则和叙述顺序的规律

  剧本设计因为商业化的需求,为了迎合读者观众的心理,有一套完整的剧情框架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的打动观众。

  科幻片框架:一个普通人,通过变异或改造成为超能力者,爱慕一个美女,而美女并不爱他。之后,科学狂人疯子制造反派人物,对抗,好人胜坏人,拯救世界,美女爱上英雄。(美剧为什么成为一个产业,因为他有个模式——英雄拯救世界,这么多蝙蝠侠,闪电侠,超人,猫女,x战警,神奇4侠,绿巨人,绿灯

  侠这些好莱坞大片就是这么产生的。)

  传记片,励志片框架:一个小人物(或成名之前),受尽折磨,被人误解唾弃,但扔不放弃,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

  灾难片框架:世界因为病毒或某种不可抗因素将要面临毁灭,顶尖科学家(或能人,世外高人)被政府指名,团队配合,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玄幻剧框架:一个人,得到高人点拨,吃了仙草灵药,不断打boss升级,越搓越勇,最终打败大boss。

  举例:当下比较流行的玄幻小说《斗罗大陆》《修真》,过去的漫画《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等

  不同小说或剧本,故事的叙述顺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爱情剧,悲情剧,战争历史剧往往倒叙开始,中间插叙。喜剧和正剧均正叙。悬念剧往往先插叙或倒叙,引出主要人物后在正叙,中间补叙。

  总结:从以上框架看来,其实写小说和剧本很简单,也是有公式可套的。

  6. 无巧不成书

  剧本小说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举例,一男一女刚不巧凑成不雅姿势或“亲密动作”时,被正派情人撞见,产生误会。搞笑片里有很多尴尬的产生就是通过这些“凑巧”来完成的。故事情节较强的小说同样。主要看小说的风格,但大多数虚构小说在故事情节里必然会制造一定的“巧合”,这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将故事因果链闭合(故事的完整性和简约性)往往大结局(比如日式的推理剧尤多)时,反派正派人物以及无门无派人物都不约而同聚在一块——决斗,见证,庆祝。《飞狐外传》就是个结尾不封闭的故事,但这类故事是比较少的。

  这里要说明一点,无巧不成书是写作的一大技巧,可以加快剧情,自圆其说,增加小说的可读性,但是这一技巧的滥用将造成剧情真实性下降。所以是把双刃剑,掌握“巧的程度”是考验作家功力的一个指标。

  7. 小说的路线就是帮助主人公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

  爆炸性的开场:约翰是个拳击手,老板要赞助他比赛,他的机会终于来了。第二天宾馆里醒来,旁边一个美女,一看已经死了。正慌乱间,门铃响了,门打开,她老婆走进来。她老婆惊叫:“约翰,你出轨啦,不仅出轨还杀人了!”……这种开场就是爆炸性开场,引发无数问题和悬念,美女是谁?谁杀了她?昨晚老板请客喝酒,怎么醉得不省人事?是否老板害他?老婆的误会怎么去解释?尸体是先藏好再报警,还是先报警?晚上还要比赛怎么办?一系列问题导出无数种可能性,于是,写作的动力就源源不断的来了,有一堆问题摆在你面前,你害怕写不出东西吗?

  三.怎么写高考作文

  1.高考写作六部曲

  审题——文体——主题——脉络——素材——修改

  A审题的四推敲法(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法——众所周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作文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宫”。话题作文则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别别窍的迷惑、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考生写什么东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这样,大多数考生再也不必为吃不透题意而焦急。审题难度的降低,目的是给考生搭建一个施展写作才华的舞台。  但是,话又说回来,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

  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漫谈“动”与“不动”的辨证关系,抒写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推敲“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0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三、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2000年高考题,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2004年高考全国卷(山东等地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吉林等地用)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广西等地用)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宁夏等地用)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卷话题“语言与沟通”、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也是关系型的作文,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四、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2000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B确定文体 (文体)

  实用文体

    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

    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

  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

  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  

  文学文体

    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戏剧——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

  扩展提问:日记属于什么文体?

  记叙文,因为是一种对人物事件的记录

  那鲁迅的《狂人日记》属于什么文体?

  小说,借日记的体裁形式来,通过人物来表现社会的黑暗。其实最早的《狂人日记》是果戈里写的,鲁迅因为搞翻译,把过去国外小说引入中国的契机了解到这些先进的国外小说,受到启发。所以不能根据题目就简单判断一种文体,还要结合内容,再比如拍成电影的《安妮日记》,改编过,是讲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屠杀犹太人,讲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就成了一种电影剧本,是戏剧类。再比如还有《史东郎日记》,讲一个日本士兵对侵华战争的忏悔,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可以当成一种作为史学记录。

  常见文体的基本框架结构?

  文体确定后,那我们就知道大致一个写作的框架。因为每种文体有对应的写作格式,我们需要掌握基本文体的格式要求。比如记叙文,六要素,哪六要素?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可采用简单的三段论,也可采用联想,类比论证)散文,记住一点,徘徊在记叙文和议论文或者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它的性质是简约,随意,糅杂。那说明文,应用文,戏剧,小说我们这里都跳过了,这些其实也很重要,但对高考而言,这种题材的发挥一般情况是不合适的,高考的文章说白了就和古代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一样,太跳跃式,或者太庞大的体系是不适用与考核的。要明确这点,否则小说家曹雪芹,冯梦龙,吴承恩这些大作家早就当大官了,其实在古代,小说家这种职业也不算太入流的,有些市井作家的味道,而诗人,像李白,白居易,杜甫等或者文章高手董仲舒,韩愈,范仲淹等,这些才是正流。现在的话,很多东西都拨乱反正了,小说家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写出名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C.确定主题 (主题)

  回归正题,第二步,确定主题,那主题是什么?就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意在突出主旨,主题,也是文章的中心。一个公式:文章主旨=文章中心。那我简单出个题目,也是现代的一个社会时弊,比如我让你写老人跌倒不敢扶的问题,你所确定写的主题是什么也就决定你将要搜集的素材,素材的选取和分配的比重,素材怎样组合,才样怎样突出主题?这些是什么,是怎么写的问题!回到刚才的题目,反应了一个什么问题?是不是社会良知的缺失,那为什么会缺失,两方面,1扶人者的心理障碍(这个是由不道德的被扶者造成的),2中国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或者说处世哲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知道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这么一个社会现象。通过简单分析呢,我们知道了这本质上是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矛盾的问题。在一个人与人诚信体系缺失的大环境下,一个“普通人”的抉择问题?扶或者不扶。为什么说是普通人?(从本我,自我,超我论出发先解释人性)。题目可以取---人性的枷锁。题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你的主题你的中心,甚至如果主题很鲜明的话,直接用主题来代替题目都很ok的。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他就是个历史老师,他讲历史课很有趣,像说书一样,有点痞子讲课的味道,满口大实话大白话,所以你看他的题目不仅说明了我就是给你科普历史的,并且还很好的反应的他的写作风格。他说“黑社会就是有组织的一帮地痞流氓,国家就是比黑社会还大的,更有组织的一帮地痞流氓的集合,可以说是最大的黑社会。很浅显吧,但也很深刻!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历史就是两帮最大的黑社会在抢地盘,抢钱,抢女人的历史。”具体可能比我说的还有趣,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你可以停留在表面,把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的道理说清楚,分析透彻,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或者更加深入进去,分析出原因,还要找到解决方案:1.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美好,2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体系的重新构建,那就更加深化主题了。刚才讲的这个例子呢,我觉得比较典型,因为这几年的高考题目越来越有这种倾向,就是社会时事性,论辩性,考高命题组很喜欢取一个当下社会关心的时事问题,社会问题,让你展开论辩,支持还是反对,扶还是不扶?讲到这里,那我们也明确一点,如果碰到这种题目,主题一定要明确,所谓明确就是要确定一个方向,扶,还是不扶?千万不要模棱两可,这只能让你的文章失去观点,失去方向感,阅卷老师最烦这种文章,因为他理不清头绪啊,他看你的文章到最后本来以为你肯定支持扶,结果你说扶么最好,不扶也可以,那就完蛋。辩论你也知道,往往反方总是胜利方,比如人性善恶的问题,但是高考作文,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操控力或者说写作技巧,你还是稳稳的走正方的道,虽然是大众观点,但绝不会出错。这点很重要。

一、小说没有真和善,我的文艺美思考

  这些年也出去做过一些文学交流,但还是第一次在老巢的江东父老面前献丑,谢谢图书馆和文友们,这大好周末,能够非功利地参加一场文学活动,在这个年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这次讲座有点难度,因为台下有不少已经出书立说的作家,也有大学文学社的朋友,又有我在北滘专门过来捧场的中学生。讲深了不行,讲浅了也不好。所以我给自己讲座建立了两个原则,一是不论好坏,一定是不能百度得到内容,一定是我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浪费大家拍拖约会的时间,这就是谋财害命。二是尽量简短。活动给了我一个半小时,我争取压缩在七十分钟。林语堂说得好:台上的讲话就应该像女孩子的裙子,越短越好。很多在台上的人不懂这个道理,老觉得自己的讲话特别重要,其实台下的都不这么觉得,很多人都想早点回家。这一点必须有自知之明。不过我聊文学容易激动,万一超时了有事可以先走。这没有什么不礼貌的,强迫人听课才不礼貌。

  我讲的主题是文艺美的思考。为什么选这个话题了?文艺美这个东西对大多数老百姓可能根本不重要,但对于作家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它的工作是否有意义的标尺问题。所谓的文艺,无论音乐、美术、文学,追求得不过是美不美而已。三者不过是载体不同,音乐是声音,美术是色彩,文学载体则是语言。这里还有个尴尬的地方,我是学中文的,我当然知道汉语言文学有个二级学科是关于文艺美学的。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专家教授混饭吃,相关理论已经汗牛充栋了。但是了,我是以一个写字者的身份谈谈自己的一隅之见,还是有些独立的价值的。写字的人和搞学术评论的人其实不是一个圈子的,就好像踢足球的和足球评论员,虽然都算个球,但谈不上同行。足球评论员会很有激情和气势地说很多话,比如我经常听到的:要在加强进攻的同时注意防守——这都是绝对正确的废话。真踢球的人和评论员不是一路人。对足球的理解也会不同。

  在我一个码字的眼里文艺美没那么全面复杂,我想来想去就是一句话,文艺美是一种欲望同构下的时间变形。这句话还是有些拗口,但确实是我能想到最简单的一种概括。

  先说时间变形,文艺美产生时时间一定是变形的,时间不变形美没有产生,所以两者可以大约等同。我们觉得一本书很美,是什么时候?是你被情节打动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你忘记时间的时候,你的时间感觉一定是变形了。一般来说你的时间会过得比平时更快一些,家里人催着你睡觉你还不想睡,抬头看表凌晨一点了,你还想看两章,这就是文艺美。我们产生创作快感是什么时候,当你写字写到无我之境的时候,或者绘画进入沉浸状态的时候。这种物我两忘,这种沉浸状态,这种废寝忘食,就叫创作美,这种时间变形就是美本身。所有的美学教科书都强调美不是一个需要理性算计的东西,是一种自然的直觉和冲击。如果你对一本名著,一场交响乐会没有感觉,没有发生时间变形。就把书放下,把交响乐的票退掉,这样一别两宽,彼此安好,书是好好的书,人是好好的人,千万不要互相折磨。心猿意马时美是不存在,因为名气大就委屈自己呆在那里欣赏那叫附庸风雅。哲学上讲,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美就是你的时间变形,你感知到的才是美。比如我就从来看不懂《百年孤独》,也听不懂交响乐,我知道这是我的错,但不想改,也并不感到自卑。

  中国词语很有意思,当你沉浸在美里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于是我们发明了一个词,叫快活。一旦缺少美,只剩下平时的琐碎和无聊,时间会变慢。你觉得难熬,觉得度日如年,那就叫做难过。快活,难过,这造词多么精妙啊,这都是时间变形啊。所以创作者是很有福气的人,真心喜爱画画、唱歌和打太极拳的人都是很有福气的,他们经常能享受到审美的快感,日子比别人确实要丰富一些,变形的时间并不等同于平庸者毫无知觉的时间,两者都会流逝,但质量是完全不同。皮囊都是一样的皮囊,灵魂还是可以分为有趣无趣。苏轼对他弟弟苏辙说,我发现了一个长寿的办法,那就是把日子闲散着过,一天多发个呆,这样一天就变成两天。这不就长寿了吗?我估计他的所谓闲散,也是思考和各种创作。这是有文学史依据和文学成果物证的。

  讲完时间变形,再讲一下欲望同构。你跟文艺作用有类似的欲望才能产生美,欲望同构时间才能变形。

  文学是人学,研究人就要研究欲望。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人类本来就是欲望的产物,不管一个人外面披着怎样的袍子,往里看都不过是各种各样的欲望。离开欲望来分析文学,那就不是文学是佛学。佛,一个人字旁,一个弗字,意思就是非人也。而美字了,一个羊字,一个大字,大羊为美,那是赤裸裸的欲望。为什么大羊为美?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太低,仓颉造字那会,估计最美的事情就是吃饱肚子了?所以美是大羊,是食欲,也是人群最大的欲望同构。还是广大群众千年以来穿越无数战乱和饥荒对美好的生活最凝练的期盼和定义。欲望最基础的层次,就是生存繁衍,这两个欲望现在也不过时,受制于人的生物性,也许永远不会过时。中国人打招呼时,尤其是上点年纪的还是在问:吃饭了吗?这两年流行问:生二胎了吗?如果文学是人学没错,文学直面人的欲望也就理所当然。

  但不同的人欲望确实不在一个频道上。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你要写出一篇所有人都喜欢和满意的作品是绝对不可能的,你的文艺美不可能打动所有人,这是铁则。你要说大羊为美,这应该没问题吧。《红楼梦》里只有刘姥姥和焦大之流认可,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公子小姐肯定是不认可的,他们不爱吃肉,偏爱吃野菜,吃螃蟹主要为了写诗——否则体现不出他们的高贵。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欲望类型是不同的,这也符合马斯洛的欲望等级学说。你写的东西受众多或者少,还真不是用传统理论写得好还是坏可以分析得了的。关键是多少人和你作品欲望同构。比如武侠、宫斗、修仙为何都会风靡一时,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变强的欲望,这是生存欲的展现。当然宫斗背后还有抢争夺优质男人繁衍后代的欲望。当然我们只知道人类有欲望,至于为什么有欲望,其实是不清楚的,那是天问。我觉得,欲望的复杂性够一个正经作家和不正经的作家探索一辈子了。

  所以现在很多类型文学很多细分市场。本质上就是对人群欲望的结构的划分。网络作品为什么要分男频和女频,因为男人和女人不是一个物种,他们的欲望是不同的。男频经常看到屌丝有四个女朋友,女频经常看到霸道总裁只爱我。这其实是网络作家对传统作家的优势所在,网文是市场经济,它当然也容易沾上市场经济下的一些缺点,但它一定对读者的欲望更加敏感,更加了解,因为那是衣食父母。我其实并不太认可作家划分为传统和网络两种,作家其实只分会写的不会写的。打动别人的作家和感动自己的娱乐家。报刊和网络都只是载体,把作家划分为传统和网络,就跟汉代时把作家分为竹简作家和纸张作家一样,一定而且很快会变成历史的笑话——这是十年前《羊城晚报》采访我时,我就很清楚的表达过的观点。现在我依旧这么认为。传统圈也好,网络圈也罢,都有不少高手和混混,他们的共同特点很多,比如都经常收不到稿费。

  我要表达的是,文学作品把欲望划分得比较清晰,这是文学的进步。它会使得我们对作品的把控更加精准化和数据化。一些作品一定是大众文学,一些作品必然小众化但其实很有价值,铁粉会很多;一些作品则直接无人问津,基本没有市场。这些可以通过以前同类作品的订阅率用大数据展现出来,这在新媒体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没有难度。作品的传阅度是欲望同构人群数量决定的,可以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笔好和坏了。对着一把茶叶,一把紫砂壶,把一组比喻句强行扩张成八句然后组成排比,再用空格键打成诗,一不牵涉到人性的深度,二不在意读者的欲望,甚至为了安全也避免描写现实社会的苦难和矛盾,这样的作品十有八九会变成感动自己的纪念品。在文学上,打动别人和感动自己完全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难度系数。一个不能打动别人的作品其实已经失去文学的生命力。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能否传播得很远本来就是文学最重要的标尺之一。

  当然所有规律就有反例,订阅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精准的体现所有文学价值。这一点也要承认。比如诗歌,这个时代确实卖不动,并不代表它一定不好,不过是太多人的欲望没那么空灵和高端了,没有那么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有太多人为生活所迫,为业绩所逼,只能变成坚强的战士,无法长出纤细的灵魂,在这个历史阶段,诗歌确实没法弄,没那么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花凋落了就埋起来,就想到自己青春的消逝,这不是精神病吗?心理学上看这还真是抑郁症的前期症状。

  还有一点更不要有歧视,不要歧视非主流文学,他们可能是欲望的小众人群,但不要有多数人暴政,也许它会是一朵奇葩。比如暗黑文学,比如反应社会黑暗面的文字,比如性少数群体的文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看不惯的东西,不能轻易用棍子或者用低俗的帽子压死。欲望可能是分层次的,但这个层次或许并不是高低之别,而只是人性差异,如果严格按照马斯洛的欲望分层,那写给广大工农群众的文章怎么算?广大群众大多数都停留在一二阶段,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大多数真到不了自我实现的阶段——他们不需要文学了吗,他们的文学就一定低级?我相信参差不齐才是幸福之源,不同欲望的人群对应不同欲望的文字,才构建了这个堪忍世界的婆娑。不少人知道我是天涯出来的,天涯如今是个普通的上市公司,现在年轻小朋友已经不太知道这个网站了,在微信微博时代之前,中国的网络时代就是天涯时代,那是第一代的网络王者,产生了现在可能还有半壁江山的作家和意见领袖。以前里面有个板块,我一直不知道干吗的,叫一路同行,有些文章不错但我总是看不下去。后来才知道是同性恋文学板块,我就没进去过了,一个直男没办法理解他们的世界,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还真是有种本能的生理厌恶。但我觉得我不喜欢也应该允许存在。因为那也是生活的一种,众生皆苦,不要互相伤害又没自然淘汰就应该有生存的空间。你可以说一种欲望很变态,但你不能说一种欲望不存在。就好像你一个广东土著说吃辣椒的人很变态一样,这是可以的,辣味甚至不是一种味觉,是一种痛觉。但你不能说喜欢吃辣椒的人是不存在的。更不能说存在也是不能发出声音的,这道理就有些说不通了。同理,这也是我对鹿晗这样小鲜肉的态度,我看他确实不男不女,但我女儿超喜欢他,也只能随她便了。你有不喜欢的自由,但不该有鼓励封杀的声音。你不能理解的作品并不代表不好,只不过是和你欲望不同构而已,或许和主流价值观也不同构,但如果没有打扰和伤害别人,就有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权力。但这也是作家和宣传干部的区别。佛说:“我慢”,慢就是傲慢,傲慢是一种最要不得的病毒。

  中国是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国度,我们的语言汉字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所以中国文学在全世界看,也是容易出成就的。但如果没有这几十年时代暖潮,没有百花齐放的宽容政策,我们可能看不到《白夜行》那样日本暗黑绵长的作品,也看不到《无耻之徒》那样的美国底层神剧,《萨德》和《动物庄园》都是翻译不过来的。我们的文学就会少了很多借鉴。应该珍惜这些改革开放后共识和成果,我们这几十年其实是一个文学小阳春,产生了莫言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网络大神的作品是国外很火的中国制造,这是客观事实。如果一味地强调主流欲望,莫言就等不到诺贝尔奖了,就凭《丰乳肥臀》、《四十三炮》这样的标题,居委会大妈就把莫言大叔解决了。尊重欲望同构的力量,尊重各种欲望,才有万紫千红的文学绽放。那些和你价值观不一致的文学,你可以思考,也可以不看。

  大家还要注意一下概念,欲望变迁的速度很快。我刚才说,在大数据时代,作品能否卖座可能很快就能推论出来。但是了,这个推论有些时候也不准,无数出版社和影片公司会看走眼,谁投资的时候都有玫瑰色的梦想,实际上很多人赔。因为这里就牵涉到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整体欲望的变迁,两年前流行的现在可能不流行。现在人群的欲望变化很快,如果想写出打动人心的热作来,我们的写作题材最好也要能够与时俱进。

  说句得罪很多人的话,我们已经快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了,很多作家还活在农耕时代。有很多写农村生活的作家,回忆家乡的作品,恕我直言,这一类作品很快或者已经没有市场了。这不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是中国的城市化之快,已经让广大读者对农村陌生了,欲望已经不再同构了。以前的山水田园诗为什么会流行,因为那时候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农民,知识分子基本是地主乡绅的子弟,官场受挫之后自然想回家,读者看到漠漠水田飞白鹭也都能理解,都能沉浸在某一段温柔的回忆里。现在的孩子,他见过水田吗,水田上还有白鹭吗?农民工的孩子几乎都不会农活了,上年纪的农民基本不爱看书。以前有个上海的作家就跟我聊过一个真实的事,和学生讲解青砖黛瓦,说这个词很有美感,很多学生莫名其妙。因为很多上海学生没见过瓦,都住电梯房了,真没见过,就审不了这个美。现在的孩子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很多很多。所以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欲望是什么,怎样能够欲望同构,是很值得作家朋友深思的。你再写三亩良田一头牛的温馨生活基本是古墓派的了,大多数人对田已经没感情,尤其一二线城市。他们想要的空调WIFI,外卖直达,然后打王者荣耀,看看电子竞技。他们甚至愿意活在二次元,或者去修仙,也不愿意住农村养牛。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受众——即使还剩下一些三、四线乡镇,但中国发展速度这么快,我相信没几年也会出来。这就是趋势,历史大河,浩浩荡荡,闭门造车是自我消亡之道。

  欲望的变迁,其实说明文学虽然是最恒久的艺术,比权力长久得多。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天长地久的,所谓的永垂不朽那是自欺欺人胡说八道。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灭。我完全读不下汉朝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乌有赋》,我认识的中文系的朋友除了考研究生靠这个卖艺混饭的没有一个真心喜欢的。我觉得现代人没法子跟一千八百多年的人欲望同构,我们只是尊重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史价值,而不是审美价值。我也看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啰嗦得鬼一样,以前看哪个作品忘记了,里面经常有人收藏铁钉的情节,有人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我则看得莫名其妙,去年我才知道莎士比亚那个时代还没有工业化大生产,铁钉要靠手磨,在那时的英国很珍贵,可以当成英镑用,你说我看书的时候郁不郁闷,我一个现代人哪能理解这种事。我都很怀疑这个看得津津有味的要不就是太渊博要不就是装高雅,我也从来不让学生碰这些作品。教育部有个课外名著书单,一堆的国外中世纪文学名著,我觉得教育部的专家大多数是傻的,我从来不让学生看,真要考试了印个资料背了就行。无法共情没有美感的东西你看它干嘛。甚至就是这一、二十年之间,集体欲望变化都很大,以前大家喜欢看傻白甜的故事,喜欢看贤妻良母,现在大家不一定喜欢看,更喜欢快意恩仇有智慧的主角。前段时间很火的《延禧攻略》,主角魏璎珞就不再是个傻白甜,是个腹黑的有棱角的女人,一两集杀死个反角。这看得很爽,我看得也很爽,你现在去写一个忍辱负重处处忍让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人,至少年轻人是根本不会买账的。白莲花都变成了贬义词,现在是黑莲花大受欢迎,年轻人不会买账,市场多半也不会买账,这样的作品可以自恋,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如果你是想打动别人而不是感动自己,多想想身边世界的人性和人的欲望有好处。当然功底是很重要的,前人的作品打动不了你,但一定是你写作的材料和基石,是你的功底。成年人想审美就没必要看古人作品,年轻人想创作还是要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小说家可以不是专家,但一定要是杂家,至少对前人的著作现实的世界充满好奇。比如吴承恩写《西游记》前,西游记的故事就有雏形了,我就看过宋朝版的《西游记》的剧脚本,里面还只有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主角。猪八戒沙和尚和那匹马都是吴承恩加上去的。前人的故事那就是吴承恩功底和创作基础。现在几个挺好的网络作品,阿菩的《山海经密码》,阿越的《新宋》,荒诞背后你都能看到作者的功底。写《山海经密码》先得读透《山海经》,那样的古书啃下去不容易啊,要知道看古典文学,明清小说简单,唐诗宋词又高一点难度,到秦汉文学就生僻了很多,到先秦文学完全不是个难度系数,大多数专业人士也看不下去。《山海经》就是先秦古籍。比如阿菩第一章写到的猰貐怪,猰貐这两字都很难写,我曾经在顾炎武的诗里见过。当时压根没读出来,再看时也很陌生。这就是别人的文字功底。前不久我还强行跑去广州吃了阿菩一顿,他本身就是暨南大学文化史的研究生,现在不渊博很难写好小说。网络是没有门槛,但是容易扑街啊,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好不好。写《新宋》的阿越也是历史学博士。这本穿越小说真的可以看一看,看他们的作品不仅能欲望同构——男人可能都有过穿越过去统领千军万马的欲望,醉卧美人腕,醒掌天下权。而且真的写得很有历史真实感,他写作时好像就是湖南师大历史研究生,文史专业的都不出戏。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他的文章有一次写到一个宦官到前线监军,宦官也就是太监了,别人一般写到公公,小黄门就不错了。他写的是大貂珰——宋朝对大太监的专有用语。这个借代手法一用,我就震住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现在的大神就到了这样的文化水准里。当然你一定要吹毛求疵,所有作品都一堆问题。我们学古文可能不是为了审美,但如果你要创作,你就必须积累功底。这样别人才能不出戏,才能写穿越身临其境,写现实思路清晰。写文章逻辑才能自洽,凡是逻辑不能自洽的文章都是闹笑话。

  这些就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一些概念,欲望、时间和美的逻辑。总结起来就是这一句,文艺美是欲望同构下的时间变形。

  面对它我们有什么对策了?我们能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口味按照大多数人的口味写出风靡一时的作品了?我也不太建议,不是说媚俗不好,是因为其实没这个能力,取媚市场并不比取媚上司容易,对这一点要有清晰的认识。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还真得只能写自己能写的,一个人能力也有范围,必须清楚自己的认知局限,这样失败了也就认了,写作本来就不是个好行当,这个行业很残酷的,不成为神话就成了笑话,我反正已经做好了变成笑话的心理准备。再说你最想写的写不好,其它的只会更加难看。所以明白什么作品火红也只是借鉴,你还是写自己的兴趣点比较保险,这样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至少自己尽心了也爽了——这一点还真要向传统文学学习。不去考虑得奖,也不去考虑市场,这不是清高,这是知道考虑是没用的,多大的手就捧多大的碗。甚至也不要去想雅和俗的问题,或者有多少读着的问题,你的欲望可能会有同构的读者也可能根本没有,这里还有传播渠道以及运气的干扰,喜欢写就写,不为什么,写完了成不成都好好上班好好陪家人。也不要妄自微薄,更不要迷信权威,文艺美这种东西啊,谁说得清楚了。至少我知道的,能留下的一定是对前人和权威的突破,内心不强大的人不适合写作。而且我们也要知道,后代的评价跟身边的人评价也不是一回事,人非常容易陷入错觉中,别人捧你是天才,不过是讲客气话而已,踩你是垃圾也可能是嫉妒或者可怜的自尊心爆发,总之不要太当真。比如王小波活着时居然没几个人承认,这还都是常事。我们现在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古典文学的高峰。其实在古代没这回事,宋朝人并不认可词的地位,觉得写诗的人是最牛的,觉得写词的不上档次,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段子手,是青楼瓦肆唱的,得不了五个一工程奖的。当时人和当事人都觉得:词,诗之余也,写不了诗的人才写词。但那些所谓上档次的馆阁文学,高贵的八股唱和,它们现在在哪里?偏偏那些婉约低俗的边角料留在了语文书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他写了《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父什么的,前段时间还和莎士比亚一起过生日,其实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戏剧成就骄傲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看不起戏剧,估计他自己也是,也就是混在下九流里换点小钱。现在初中文化的人都知道写《聊斋》的蒲松龄,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很卑微的,看到当时的县令一定觉得是高级干部,知府可能根本见不到。可是到了今天,那一年山东巡抚是谁?谁都不记得了,搞历史的都不记得了。写文章的,可能还是得有点脾气,我们不是活得最好,应该是活得最丰富和洒脱的,一不小心可能是活得最久的。因为我们是玩文艺美的啊。美也不能永垂不朽,但肯定比名利和肉身活得久——这点自信必须得有,因为它是客观事实。写出自己的话,不说其他的,至少不负此生。泰戈尔的飞鸟没留下痕迹,但它飞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文学创作不一定都是正面作用,他其实也有很多负面作用的,这一点玩字的人应该心平气和的承认。所以有人批评文学或者批判网络文学,我从来不说话。因为文学的软力量很大,所以破坏力也很大。比如我们老提倡真善美,但文学可能就不能太强调这三个字。我们不能给文学太大的压力,太多的要求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只会杀掉文学。所谓的真善美,文学其实只沾一个美字。

  首先肯定不真,《三国演义》就是虚构和恶搞历史,这是历史学家公认的事实,比如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张飞其实很文雅。张飞隶书写得很好,现在还有遗迹。而且他本来竟是文官,最早担任的是徐州太守一职。《红楼梦》里贾宝玉出生时含着一块玉,这怎么可能,那是胆结石吧?《西游记》就更不对了,这叫娱乐至死,石头里是跑不出猴子了,生物老师不同意。《水浒传》历史记载过,只有三十来人。所以我们只好说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什么,其实不过是逻辑自洽而已。比如《人民的名义》里,能解释清楚祁同伟是如何变坏的,《延禧攻略》里能解释高贵妃为什么这么嚣张,这就是逻辑自洽,这就给人真实感了,但这改变不了文学虚构的本质。所以我最烦被人问我小说是不是真的,这里统一回答都是虚构的,包括第一人称写作,这是常识。还是村上春树比较老实,他说小说家是职业谎言制造者,唯一不被讨厌的一种。前段时间在《花城》上看到残雪刚发表的《一种要消逝的职业》,还是延续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写得很好,但人怎么可能和大山精灵感应,变成神奇中药师——这怎么可能。因此,我们只能讲文学就是文学的标准。不要和文学较真,那比唐吉坷德战风车还荒唐。

  其次小说也可能不善,古希腊四大悲剧,是西方文学的渊薮,充满仇杀、嫉妒、乱伦,如俄尔普斯王,那是血腥加乱伦啊,并不能否认别人的名著地位。因为文学是写人性的,人性就是如此。四大名著都曾经是禁书,原来以为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颟顸。这两年想得多了,就清楚了,其实那群封建统治者很精明的。说《水浒传》诲盗,《红楼梦》诲淫,并不能特别冤枉,只是文学作品不能这样算账而已。《水浒传》里的好汉,滥杀无辜的不少,做人肉包子的,做车匪路霸的,偷东西的,说诲盗完全有问题,你说武松啊,你血溅鸳鸯楼就算了,杀别人小厮干嘛。现在都属于扫黑除恶的对象,你说对读者有没有负面作用,要承认是有的,我小时候就老想着杀富济贫,这两年自己买了房才反应过来,这杀富好像也不对啊。《红楼梦》风月情节这就不说了,三观就奇怪,古代人看着奇怪,现代人很多也是被它的名气镇住而已,当然它的文笔是没得说。还有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金瓶梅》里确实有不少诲淫情节,这是事实,不用反驳。我曾经就专门翻那些情节看。但中文系的都知道没有《金瓶梅》可能就没有《红楼梦》,学中文的都知道。它们的文学成就是一回事,他是否善良是另一回事,甚至它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白描和对恶的描写。

  说到善恶,最早也是宗教的重要概念。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其实很多宗教也不喜欢写字的。我知道很多作家佛学功底都不错,像台下这位写《芭蕉树上》的陈小莉作家等。但佛真不一定喜欢我们,佛经不喜欢一切妄语者,二语者,绮语者——说这都不是善业,妄语、二语不就是虚构吗,绮语不就是铺成华丽吗,这不就是骂我们吗?而且我读过几本南传上座部的书,佛祖对文娱工作者优伶也不友好,说这职业轮回不到好地方。当然我们可以反驳,小说和现实是不同的,可是别人接不接受就难说了。很多人就是分不清小说和现实的。你也怕碰到钻牛角的原教旨主义者,前段时间还有个热点新闻,净空法师说游戏里杀人也是杀人,因为起了杀心,吓得我两天没玩游戏。那小说里写了这么多杀人放火的大场面有没有问题,副作用有多大。如何算因果?我估计没有答案。所以写小说的人万一人佛不收,可能也只好认命。文学可能就是把双刃剑,这是没法子的事情。

  文艺美的目的说到底,只是为了更好的传递经验,文学无法对善恶负责,更无法对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负责。同一本红楼梦,有人悟道,有人见淫,这是没法子的。我们不要把文学捧得太高,这样被误会了就摔得更重,文以载道当然可以,但注定不是思想品德读本,否则古希腊四大悲剧和中国很多名著都不应该存在了。鲁迅说,诗歌起源于劳动,小说起源于闲暇。说白了小说的雏形就是一堆原始人有闲暇彼此编故事吹牛罢了,属于吃饱了撑的。吹得最系统有味道的那些就成了作家。我们为什么要听那些故事,因为每个人经验都有限,都有通过别人的语言扩展自身经验的欲望,我没去过巴黎,但我愿意听圣母院的故事。而语言能力本来就是人类的核心能力。有人总是质问,写字的写这么多社会阴暗面,写这么多杀手、妓女、写十宗罪、甚至写变态,对社会有没有负面影响,我觉得要坦率承认就是有的。但是没办法,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啊,人性就是这样的复杂啊,作家就是干这个的啊,就是传递信息和经验的啊。鲁迅的眼睛阴暗吧,懂的都是懂,不懂得也没法说。虽然社会的负面描写也可能教坏一些人,另一方面讲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世界不也是促进成长吗?这不也是小说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吗,是否描述一个心中真实的世界,这也是作家和宣传干部两个职业的分野。

  更深一层次讲,如果不是宗教徒,善恶如何定义也不会太清晰。我有一次在澳门玩,看当地电视台有神学节目,一个牧师说了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上帝当然存在。上帝如果不存在,善恶本身就只是个观点,而不是个事实。其实这句话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但还是给我触动很大。一个非宗教教徒,一个怀疑主义者,该如何去算清一笔道德账了,比如欲望本身的善恶,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尼采写出上帝死了,才会在哲学史影响这么大。总之,作家如果想真实的展现世界,真实的面对人类的欲望,想打动人心,可能就要做好彪悍活着的准备,“男人面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

  文学描写不少是虚拟的,看着荒诞,但这一点虚构能力特别重要,我们的文明不少就是人类的想象力虚构出来的。因为这种能力,炎黄两帝才能从传说变成的图腾,三皇五帝本来就是传说时代;玫瑰花才能代表爱情,才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在牛眼睛什么花都只有一种食物,所谓牛嚼牡丹,那才是自然规律。文学的作用就是这么霸道,所以作家才被称为无冕之王。无冕之王的功能只有一个,利用文字的美向世界传递经验,传递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以扩张读者的认知范围。一个好的作家甚至像个杀手一般独夫成军,选择最酷最炫的词语,让读者时间变形。若是想做传道士的和卫道士的,最好也不要去做作家。像李叔同一样字帖都不写才对,李叔同不就因为太多女字旁的字不适合出家人写,连答应朋友要写的字帖都爽约了吗。如果你立志扩大人类经验的范围,那就只能对美一个字负责了。否则无法面对世界的复杂,更无法直视人性的多面性。思想不喜欢围墙,文学也不能只剩下童话和鸡汤。

【原创】讲稿 《高考作文辅导1(给高三艺考生讲课)》 人中马-陈虚炎

  所以文学肯定不真,可能不善,只为美负责,而且只有欲望同构时才能产生。

  最后用在抖音上听的一首民谣结束这讲座。民谣本质就是《诗经》里的风,我认识一些有名气的诗人,但还是觉得那些圈子里互捧的诗人很可能进不了文学史,但像李宗盛、黄霑、方文山、包括这首歌的作者花粥这样的,都有可能进入中国诗歌史。我摘了几句歌词,真心觉得不错。听歌时时间就变形了:

  沙海行旱舟,冰山做酒壶,二十多年没朋友,天涯任我游,孑然一身勇,算什么英雄世间太多伤心愁,我身后三只狗。

  月上柳梢头,相约去青楼,怒发冲冠凭栏处,我身边一壶酒。醉眼看人间,个个都温柔,杯中尽是侠客冢,我还不想走。

  一句似一箭,万箭读穿心,白驹一晃人已瘦,少年化老朽,也有人吟阙,也有人歌舞。一腔诗意喂了狗,我也不愿回头。

  蓝药师

  2018年11月23日

二、悠哉演讲命名《红楼梦》是“东方梦幻主义”小说,抨击夏志清和严家炎等学者(续)

(接续)

  【十四】乱用“现实主义”标签《红楼梦》的巨大危害

  乱用“现实主义”术语,究竟有什么危害呢?我的理解是:

  第一,这丝毫损害不了丰富的西方文学。因为当你说《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西方人也许会耸耸肩,漠然地地说:

  “哼?这号货色不稀奇,我们西方多得很!”

  第二,这样做却极大地损害了伟大的中国文学:

  (见下页电脑画的示意图:两个纸篓)

  这样,《诗经》、汉乐府、陶渊明、杜甫、杜牧、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一股脑地装进“现实主义”篓子里。

  而屈原、李白、李贺、吴承恩、李汝珍……被他们一股脑地装进“现实主义”篓子里。

  底蕴丰富而深厚的中国文学,被弄成一幅这么贫乏的图景,难道不可笑、不悲哀吗?

  【十五】西方人并不乱用“现实主义”术语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我请大家看西方19世纪前的小说名目:

  (1)16世纪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2)17世纪骑士小说(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它);

  (2)18世纪心理小说:拉法耶特夫人《克莱芙王妃》、理查森《帕梅拉》;

  (4)18世纪斯威夫特寓言讽刺小说《格力佛游记》;

  (5)18世纪法国哲理小说: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老实人》;

  (6)18世纪英国“自我指涉”小说:斯特恩《香迪传》;

  (7)18世纪散文体喜剧史诗:菲尔丁《汤姆.琼斯》;

  (8)18世纪感伤主义小说:哥尔斯密《威克菲尔牧师传》;

  (9)18世纪哥特小说: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10)18世纪教育小说:卢梭《新爱洛依丝》;

  (11)18世纪成长小说: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

  (12)19世纪印象主义小说:龚古尔兄弟《修女菲洛梅娜》;

  (13)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雨果《巴黎圣母院》;

  (14)19世纪写实(现实)主义小说:巴尔扎克《高老头》;

  (15)19世纪自然主义小说:左拉《娜娜》;

  (16)19世纪海洋小说:梅尔维尔《白鲸》;

  (17)19世纪惊悚小说:爱伦.坡《厄谢府的倒塌》(哥特小说的美国化);

  (18)19世纪侦探小说:爱伦.坡《莫格街谋杀案》;

  (19)19世纪游历(历险)小说:斯蒂文生《金银岛》;

  (20)19世纪科幻小说: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21)19世纪历史小说:司各特《艾凡赫》;

  (22)19世纪废奴小说: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进入20世纪后,更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小说、象征主义小说、“失落的一代”、超现实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荒诞派小说、法国新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名目很繁多。限于时间,不一一列举了。

  试问:按我国学者对“现实主义小说”的乱用,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完全可以归入“现实主义小说”。为什么美国人弃而不用,非要另取一个“废奴小说”名称?既然《汤姆叔叔的小屋》这种作品都有自己专享的称谓,《红楼梦》这部空前绝后的伟大作品,竟然被中国学者简单地、粗率地归入“现实主义小说”,难道这不是对它的贬低,甚至说重一点——对它的侮辱吗?

  大家再请看,法国文学史家米歇尔.莱蒙在《法国现代小说史》中,是这样用的:

  他用“幻想的现实主义”概括巴尔扎克的小说,用“传奇的反面”概括《包法利夫人》,用“幻灭的史诗”概括《情感教育》,用“史诗式的写实主义”概括左拉的自然小说,用“象征主义时代的小说”概括普鲁斯特的作品……为什么他不笼统地、泛泛地“现实主义”加以概括呢?

  【十六】法国新版《拉鲁斯大百科全书》“曹雪芹”词条是对中国文学的侮辱

  大家请读一读1976年法国新版《拉鲁斯大百科全书》“曹雪芹”词条:

  这是中国第一部心理小说。以前虽然也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小说,但大多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重视人物的刻画。《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并不离奇曲折,作者精心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贾府的迅速没落过程:内部的勾心斗角,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原来场面的难以维持和许多人过早地丧失生命。小说用北京话写成,大胆地使用了当地的一些土话。人物对话流畅自然,这在中国文学中是相当罕见的。(引自:姜其煌《欧美红学》,第58页)

  悠哉对该书“曹雪芹”词条的评价,有三条:

  第一,所谓“心理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这实际上是拿西方小说史上出现过的作家作品来硬套曹雪芹作品。这极大地贬低了它,甚至可以说,是对《红楼梦》的莫大侮辱!例如,法国拉法耶特夫人(1634-1693)的《克莱芙王妃》(1678)号称第一部心理小说;英国作家理查生(1689-1761)的《帕梅拉》(1741)就是一部书信体心理小说。试问:既然“心理小说”和 “现实主义”小说的正宗和高峰都在他们西方,那么他们这么理解《红楼梦》,难道不是贬低吗?

  第二,所谓“用北京话写成”,无非强调地方特色,在西方也很常见。例如哈代、劳伦斯、马克.吐温等人的小说,都大量使用当地土话。

  第三,剩下那句“人物对话流畅自然,这在中国文学中是相当罕见。”这不仅是隔靴搔痒,而且胡说八道。试想:“人物对话流畅自然”,这属于小说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竟成为《红楼梦》“相当罕见”的巨大成就,那么悠久而丰厚的中国小说,在傲慢的法国人眼里,岂不是一无是处了吗?他们怎么可能和愿意,将曹雪芹置于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左拉等人之上呢?

  下面转述一段“红学”家胡文彬的话,他谈外国的“红学”研究:

  许多国外学者对曹雪芹和《红楼梦》还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国外研究《红楼梦》的深度、广度比起国内的研究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胡文彬《红学世界面面观》第58页)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很多,如文化差异、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作怪等。但是,与国内学者不争气,胡乱套用西方理论术语,也脱不了干系。说到底:是中国学者自己不争气!法国人会振振有词地辩解:谁教你们中国人胡乱生搬硬套西方的小说术语?因为你们说《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小说”,我们法国人只好将它与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等量齐观;因为“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的正宗和高峰都在西方,连这个术语的发明权也来自法国,所以我们只好说:曹雪芹比巴尔扎克等作家差劲一些!

  【十七】悠哉命名《红楼梦》是“东方梦幻主义”小说

  本人对《红楼梦》的概括:

  它是“东方梦幻主义”小说;

  或者说,它是“梦幻现实主义”小说(如果非要用“现实主义”概念的话);

  或者说,它是一部举世无匹的“中国园林小说”。

  这样概括,比夏志清硬套和搬用的“心理现实主义”概念,显然好得多了。

  究竟如何概括?中国学界可以深入探讨,但是拜托大家:千万千万别笼统地乱贴“现实主义”标签!!!

  【十八】中国文学为什么由世界先进变成落后?

  下面讲一个问题:中国文学为什么由世界先进变成落后?

  中国为求西方强势文明接纳,融进世界大家庭,付出了必要的、沉痛的代价。

  五四新文学“另立传统”,引进西方文学。用西方文学标准来衡量传统文学:“七擒孟获”、“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属于情节拖沓累赘、“不合格”的作品。

  如此一来,中国小说的固有神韵西方人领略不到,采用西方小说规则创作的作品(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张爱玲、钱钟书等),他们不缺乏这号货色;不欣赏也不构成重大损失。

  【十九】林黛玉的死属于“女儿的正死”

  悠哉对“黛玉之死”、“安娜之死”和“爱玛之死”描写的打分和点评:

  “黛玉之死”得100分;

  “安娜之死”得95分;

  “爱玛之死”得95分。

  点评如下:

  (一)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篇幅最长(我略去很多),决定自杀前的心里混乱;“烛光”采用象征手法。“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含有作家评判,福楼拜绝不会写的。

  (二)《包法利夫人》里瞎子哼唱的“情歌”成为爱玛一生的绝妙讽刺,足可抗衡托尔斯泰写的“烛光”,且稍觉佳胜。

  (三)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8226;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黛玉临终的话留下很大空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另外,小姐、丫鬟和寡妇各一人为她送终,见证黛玉“女儿的正死”,也属于绝妙;如果增加一两个人,便不佳妙。

  什么叫“女儿的正死”?

  我的理解是:也就是少女“死得好”、“死得其所”、“死得干净”。比如安娜卧轨和包法利夫人服毒,就死得不好,这叫“横死”,或者说“死得不干不净”。

  《红楼梦》里,贾宝玉谈论何谓“正死”:

  先问他春风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莹,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掩住口。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第三十六回)

  在曹雪芹心目中,“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的答案叫“正死”。黛玉的死即是标准答案,也叫大义。借用黛玉《葬花词》来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污淖陷渠沟”,隐喻社会浊臭;

  “香丘”,隐喻女儿的理想诉求。

  对应于黛玉的好哭,“质本洁来还洁去”诉尽了千百年来妇女的心酸:无法左右自己命运。黛玉临终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对应于《葬花词》的“质本洁来还洁去”,隐喻她没有被男人糟蹋。黛玉虽然“有命无运”,没获得自己的爱情;但是她得到了“女儿的正死”,也算没有白到这世上走一遭,因此叫作“还洁去”。

  林黛玉的“正死”,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不幸和卑贱命运的抗争精神。

  那么,悠哉给《红楼梦》打满分,是否意味着这部作品毫无缺点呢?

  答:不是,也有缺点的。已故台湾青年作家洪醒夫(1949-82)说:

  中国也有自己的好作品。《水浒》、《三国》、《红楼》、《儒林外史》皆是,但还是没有气势雄伟的作品。

  在“气势雄伟”这点上,《战争与和平》就超过了《红楼梦》。

  这涉及民族性:汉唐气势因宋明理学、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斵丧了中华民族的刚性,这是一大遗憾。

  【二十】平行比较三位作家作品的“开头”、“梦境”、“女主人公之死”、“场景描写”

  (此处略)

  【二十一】简短总结

  (一)曹雪芹作品“众体皆备”,体现“小说的包容性”,是中国文体的集大成(诗词歌赋散文乐府骚体骈文谜语药方酒令幽默笑话请柬诔文奏启等),福楼拜和托尔斯泰作品欠缺;

  (二)曹雪芹作品的语言超级丰富(俗语、歇后语等),他俩作品欠缺;

  (三)曹雪芹作品在“用典”方面臻于化境,他俩作品欠缺;

  (四)曹雪芹作品依托和体现了底蕴丰厚的古老中华文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取名。贾瑛(小名“宝玉”,影射“神瑛侍者”)、黛玉等体现中国特有的“玉文化”;“袭人”源自陆游诗句;“晴雯”隐喻“好景不长”,白居易诗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反观莫罗、戴洛里耶、阿尔努、洛萨丽、堂布罗什、爱玛、包法利、莱昂、罗道尔夫、安娜、卡列宁、列文、娜塔莎、索尼娅、尼古拉、彼埃尔、安德烈……这些名字不可能具有底蕴如此丰厚。他们俩所依托、体现的也就数百年,略显单薄。(古希腊文明虽有4000多年,但是从他们作品里领略不到)

  (五)追求中国诗歌、中国园林的意境,在小说中体现了世界文明之最菁华,展现了世界头号小说大师的超级小说智慧,他俩是望尘莫及的。

  (六)福楼拜、托尔斯泰不懂文章“趣第一”

  李贽评《水浒》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金圣叹评语屡赞“趣绝”、“趣极”、“真乃一派天趣”,显然认同这种观点。

  曹雪芹继承和光大了这个创作理念,他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例如:“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齐备,或可适趣解闷”;“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黛玉评《西厢记》:“果然有趣!”等等。

  有了“趣第一”的创作理念,中国古典小说才有“龙宫借金箍棒”、“大闹天宫”、“三拳打死镇关西”、“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黛玉葬花”、“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凹晶馆联诗”等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字。《红楼梦》才有那么多谐趣的俗谚、幽默和笑话。一言以蔽之,《红楼梦》的叙事既雅至极,又俗到家。

  相比之下,福楼拜和托尔斯泰太古板、太正经,作品里没一句谐趣文字,也不见半句俗谚。例如:

  包法利夫人爱读浪漫的爱情小说、喜看歌剧;安娜也读英国小说;伏伦斯基退伍后学过绘画。但是没有更好地融入故事;比起曹雪芹描写大观园的人如何吟诗,他们差劲多了,人物谈吐也稍欠雅趣。

  【二十二】我为什么如此厌恶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小说家,著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笑忘录》、《玩笑》、《不朽》等作品。1975年定居法国。这家伙赤裸裸地宣扬欧洲中心主义的小说观:

  (一)小说是全欧洲的产物;它的那些发现,尽管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完成的,却属于全欧洲。(《小说的艺术》第7页)

  (二)当然,也有别的小说:中国、日本小说,古希腊小说,但是这些小说与拉伯雷和塞万提斯一起诞生的历史事业没有任何持续演进的联系。(《被背叛的遗嘱》第27页)

  反观我们中国人,有时自轻自贱到胜过阿Q。昆德拉将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小说贬低得狗屎不如;我们反倒将他尊为小说大师,一再出版他的作品,进行大肆宣传,难道不是自轻自贱得滑稽可笑吗?

  【二十三】对世界小说贡献最大的七个国家,中国位居第一

  下面,悠哉评出对世界小说贡献最大的七个国家:

  (一)中国:曹雪芹(世界头号小说大师);

  (二)俄国: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果戈理、布尔加科夫、普宁、帕斯捷尔纳克、别雷、巴别尔、肖洛霍夫等;

  (三)法国:巴尔扎克、福楼拜、司汤达、普鲁斯特、拉伯雷、雨果、伏尔泰、狄德罗、莫泊桑、加缪等;

  (四)西班牙:塞万提斯、加尔多斯等;

  (五)德国-奥地利:穆齐尔、卡夫卡、德波林、布洛赫、托马斯.曼等;

  (六)英国:简.奥斯丁、狄更斯、乔治.爱略特、艾米丽.勃朗特、菲尔丁、司各特、笛福、哈代、亨利.詹姆斯、劳伦斯、伍尔夫夫人、康拉德、奥威尔;

  (七)美国:福克纳、马克.吐温、麦尔维尔、海明威、霍桑、爱伦.坡、辛格、纳博科夫、索尔.贝娄、德莱塞等。

  从“对世界小说的“原创性”贡献看,美国是最差劲的。

  曹雪芹之所以能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红楼梦》,是因为他站在中华诗歌天才(屈原、陶渊明、李杜、小李杜等)、戏剧天才(王实甫、汤显祖)小说天才(庄子、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园林艺术天才(倪云林、计成、石涛等)的肩膀上,并融会了儒道佛三家,以及民间智慧(谜语、俗谚、荤笑话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原是恩格斯评价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达.芬奇等人。

  限于时间不能一一讲述,仅拿出“曹雪芹站在施耐庵的肩膀上”,给大家讲一讲。

  首先,请比较《水浒》第一回“洪教头误走妖魔”和《红楼梦》第一回:

  ……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很明显,曹雪芹受到施耐庵的启发,又超越了他。

  其次,施耐庵写出了众多梁山好汉个性的笔法写“十二钗”,曹雪芹学习借鉴他,写出众多女儿的个性;不仅写小姐们,而且写她们的丫环、婆子,顺带也写活众多爷们儿,这大大超越了施耐庵。

  再次,总体结构超越《水浒》的“列传体”。

  第四,在文笔的诗情画意方面,也超越了施耐庵。《水浒》中只有宋江作诗填词,水平相当于贾雨村的。

  第五,白描法、背面敷粉、草蛇灰线等技法的使用,较施耐庵更圆熟;

  第六,施耐庵的妇女观很落后,是一大缺陷;曹雪芹的妇女观大大超越了他。

  第七,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细腻与复杂,也超越了施耐庵。

  第八,创造性地使用词汇,打了个平手。例如《醉打蒋门神》和《宝玉缠凤姐》:

  (一)有几个当撑的酒保,手脚活些个的,都抢来奔武松。武松手到,轻轻地只一提,提一个过来,两手揪住,也望酒缸里只一丢,桩在里面。

  (二)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

  假如有个欧美作家,能把从古希腊、罗马以来丰厚的西方文化底蕴涵盖无遗地写入一部小说,那他/她最多可以与曹雪芹打成平手——因为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一绝,他们在小说总体结构上仍然无法抗衡。这样的欧美作家,至今仍没出现;也许永远不会出现。

  【二十四】“红学呼唤”巴赫金,抨击严家炎教授

  俄国文学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著有《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术语:“复调小说”,全世界在使用。法国托多洛夫的《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专门研究他的文学思想。法国托多洛夫的《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专门研究他的文学思想。中国学者缺乏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构建能力,常常拿外国的文学理论标签到中国作家头上。例如严家炎教授的《鲁迅的复调小说》,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只晓得从巴赫金那儿机械地搬用“复调小说”这个理论术语,标签到鲁迅的作品上。

  在当今时代,应当大力呼唤中国的“巴赫金”。很可惜,中国缺少“巴赫金”这样的理论家;否则,他可以写作《曹雪芹诗学问题》,从《红楼梦》中提炼问题,泽被世界小说家;同时也向全世界宣传了这部伟大的中国小说。

  2009-3-12

  附注:《曹雪芹与福楼拜、托尔斯泰之平行研究——悠哉在北京教育学院的演讲》全文42000字,见“天涯虚拟社区”的“闲闲书话”栏目,因篇幅较长分为2张帖子。

标签: #严家 #红楼梦 #清和 #抨击 #命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