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2014,老鬼“环塔”记
嘿嘿,环塔——说起来似乎好笑,老鬼快七十了,连汽车、摩托车方向盘是扁的长的都分不清楚,还能去“环塔” ? 但是,谁又敢说,老鬼不能去参加“环塔”活动!...
2024-03-24
一、这个世界真精彩
(命运怪物,中国制造)
幸福的人可以幸福得如同在天堂,不幸的人可以不幸得如同在地狱,但是你们有谁见过什么人既是一个命运的宠儿又是一个造化弄人的倒霉蛋。这当然是无法想象的,不要说在实际生活中,即使在寓言里好象也未曾有过。可是作为一部电影,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却有着这种奇特的遭遇。
首先让我们看看《英雄》的“幸福生活”:在国内,它创造了2.5亿票房的奇迹;在美国,首周上映就以1780万美元成为票房冠军,而《纽约时报》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上映的盛况,称《英雄》经典得就象《红楼梦》,是奥斯卡的无冕之王;在柏林电影节,首映中途,掌声响起三次,映毕更是持续达几分钟,那里的媒体评论说,《英雄》的美学手段令人耳目一新,画面漂亮,有诗情画意;在2004年,它荣获多伦多影评学会最佳外语片奖;在2005年,它荣获美国影评学会最佳外语片奖。
接着再让我们进入《英雄》的“悲惨世界”:很多人看了《英雄》后,他们对于《英雄》的“烂”的忍受能力已经穿透了底线。于是,网上恶评波涛汹涌,媒体批判铺天盖地,斥之为烂片——烂得不能再烂了,垃圾——十足的垃圾。这种声音至今仍不绝于耳,且余音大有绕粱千年之势。
一褒一贬、一扬一抑、一喜一悲,几到极至。多么强烈的对比!不是两者之间的对比,是同一个体的正面与反面或上截与下截或左边与右边的对比;既逍遥于极乐世界之中,又陷于万劫不复之地。这么怪异的事也有!这么怪异的事也发生!这个世界是不是很精彩?
二、这种现象好奇怪
(人间喜剧,如何收场)
如果一方单纯由文盲而另一方纯粹为权威所组成,那么上述这种现象就相当容易理解,容易得如同1+1,比方说,即使全国的农民和民工一致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烂书,还不如他们的姥姥讲的民间故事,也不会有一个权威会产生一丝冲动去写文章和他们论战,但奇就奇在褒、贬《英雄》的双方既有农民、民工,也有权威,也有两者之间无数个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群;如果这一方的权威和另一方的农民、民工都可以扳扳手指头就能数出来的,那么上述这种现象也不过是一道10+10题目,因为任何人都有出人意表之处,高人难免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大文豪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就嗤之以鼻,而我国大学者朱东润对司马迁的不朽《史记》也不以为然,但怪就怪在于褒、贬《英雄》的双方中的权威和农民、民工都是以集团军规模组成的。这似乎是道比哥德巴赫猜想更哥德巴赫猜想的难题,难不成就此留给后人去解答?!
由此我想到美国科幻片《失忆》(Forgotten)中的故事:外星人为做一个实验,使人类在某特定事件上集体失忆,并对所有的文献记录作了相应的修改。结果,一位不久前因车祸而失去儿子仍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年轻母亲,突然有一天被她的心理医生告知她从来未曾有过儿子。从此,一切亲朋好友包括她的丈夫都众口一词咬定从来不曾存在她儿子这么一个人,珍藏的照片也没了她儿子的踪影,有关该车祸的媒体报道也变成了其他内容……。莫非“《英雄》现象”也是外星人所为?他们在存心看我们的笑话:人类中的半数的审美观念被作了180度的扭转,从此,最好的也就是最坏的,最美的无异于最丑的,最香的相同于最臭的……。遗憾的是,外星人一定是存在的,恶作剧却是没有的。留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不对这种现象作出一种解释,那怕是自欺欺人的,我们这出自编、自导、自演的人间喜剧该如何自圆其说。总该有个收场,总该有个说法。
三、都是主题惹的祸
(歌颂暴君、空洞主题,《英雄》本色?)
我发现可将所有参加褒、贬《英雄》的人划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为外国人。这一类人对《英雄》称赞有加,评价很高,甚至高于《英雄》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一般来说,他们的评价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想法。虽然象《纽约时报》这样的评论出于宣传上的需要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柏林电影节中的那种热烈反响我相信是由衷的,因为鼓掌不可能事先商量好的,相应的媒体报道也没必要厚此薄彼。为什么《英雄》在国外能得到如此热捧呢?我认为,首先因为《英雄》确是一部好电影,而那些外国人对具体某部中国电影、某个中国导演比较少有成见,也不会对有关内容过于敏感,从而不会因瑕疵而抛碧玉;其次,中国的武侠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对他们仍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新鲜感,《英雄》也就因此而能得到他们额外的加分(这同样说明了为什么象《藏龙卧虎》那样质量平平的电影竟能捧了个奥斯卡大奖)。
第二类为中国网民和观众中的一半。这一类人,包括我本人,认为《英雄》是一部不错或相当不错的电影,虽不属于张艺谋最好的电影。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恰当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真是一部烂片,怎么可能在国外那么叫好呢?老外权威们集体掉眼镜?又怎么可能创造票房奇迹呢?老中观众们前赴后继钻陷阱?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中间一个平均分—这种评价至少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你再不信?那我就只好回家睡觉去了!
第三类人为中国网民和观众中的另一半。这一类人否定《英雄》是不遗余力的,措词是不留余地的,打击是不给后路的,围剿是密不透风的,有些人骂娘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但是不管这一类人采用何种方式否定《英雄》,理由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英雄》的主题。他们因《英雄》的主题而神经过敏,因神经过敏而情绪激动,因情绪激动而感情用事。由于他们完全失去了一个平常人的心态,以致于最后他们:一、毫不自知地丧失了绝大部分的审美价值观,很大程度地丧失了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二、陷入了不能自拔的认识误区——眼前明明是一片森林,看到的却是一段枯木;明明是一头壮牛,钻入牛角尖后看到的只是一眼针孔;三、有些人表现出异常浮躁、激烈的情绪——说得难听一点但一点都不过分就是,一眼没对上,就顿足捶胸;一根神经搭错,就全身痉挛;一件小事没想通,就投环上吊;4)另外一些人则暴露出国人的不少弱点:不合自己欣赏习惯或自己根本不懂得欣赏,非骂得人家抬不起头不可,非揪住人家辫子一辈子不放、非搞得人家身败名裂不止;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和仇视名人、能人的心理,所以关系越远的似乎就越好,大陆的不如港台的,港台的不如日本的,日本的不如美国的……。正因为这一类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一系列异常激烈而不寻常的反应,从而就一不小心地制造出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那种令人极为感到纳闷的甚至可能连外星人都难以制造出来的“《英雄》现象”——一次既偶然又必然的机会,一个不会发生变异的稳定分子结构终于形成!“《英雄》现象”相当具有中国特色,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丑陋的中国人”的一个方面。
第三类人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诟病《英雄》主题的:一是《英雄》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二是《英雄》反映主题的方法。前者被人称为为暴君翻案和歌颂暴君,后者被人称为主题空洞。比如,金庸曾公开表示他对《英雄》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我想他是根据主题思想来下结论的,因为那老先生以前是搞政治评论的,对专制和暴政这类东西非常敏感;而香港演员黄秋生则直斥《英雄》为垃圾,他一定是从《英雄》反映主题的方法来作评判的。因而,为了给《英雄》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必须澄清这样几个问题:秦始皇到底有多么残暴?暴君正确的一面或历史功绩是否可以肯定甚至歌颂?武侠片应该如何去反映主题思想?
四、中华第一暴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三大暴君比高下)
人们一提到暴君,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由此俨然成了千古第一暴君,暴君的一竿旗帜,暴君的代名词。不错,秦始皇确是个暴君,而且是一个相当残暴的暴君:他焚书坑儒;他推行严刑峻法;他横征暴敛。但是,将他与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些残暴无度、残暴得骇人听闻的暴君相比,他实在没资格称为中国的首暴,至少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他最著名的劣迹焚书坑儒,只不过杀了几百个儒生,烧了几万或几十万卷书;他杀的人实在不算多,自统一中国直至他死亡,没听说秦朝人口有什么减少;他实在不够残忍,当初他若能杀尽六国贵族,就象朱元璋杀尽功臣一样,即使后来靠象赵高、胡亥这种猪狗搭档也是能够保住大秦江山的;他的残暴主要是体现在暴政方面,即严刑峻法和他横征暴敛。前者是他继承和发扬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传统,虽然它确实相当残暴,但这也可理解为是统治集团为维持统治的一种政策选择,它的始作俑者商鞅、执行这一政策的历代秦王和秦始皇这一政策的鼓吹者和帮凶李斯也并从未为此担当什么恶名;后者有一部分原因,从积极意义上讲,你也可认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卫国护民,所以也不能一笔抹杀,比如征夫40万修长城。在这里,本人丝毫没有任何为秦始皇的残暴开脱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他的残暴完全是出于一个铁腕封建帝王的本性、完全是出于维持自己统治的需要、完全是因为他将法家政治推向了极致,而非因为他纯粹将杀人本身作为一种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纯粹将杀人作为乐趣、纯粹嗜血成性。
我们不仿来作一些比较。我不想用夏桀、商纣这类既暴又昏的野兽之君来作比较,也不想用那些名气不大或名声不好的将杀人作为娱乐或噬血成性的暴君来作比较,我专门挑了两个名气既大名声又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主要被当作明君看待的帝王。那就是汉武帝和成吉思汗。
汉武帝讨伐匈奴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功绩、为国为民的一大壮举。但依我看,汉武帝讨伐匈奴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就象秦始皇统一中国并非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统而完全是为了君临天下一样;秦始皇统一中国功垂千秋,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历史功绩却颇有疑问。汉武帝登基后的最大私欲是什么呢?就是要彻底击败匈奴以充分体现一代雄主的霸气。这也可以从他不甘人下、不甘受人欺凌的个性里看出来的。为什么说汉武帝讨伐匈奴并不存为国为民之心呢?因为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大战略家,他心里很清楚:要彻底击败或征服匈奴,整个国家和人民一定将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若只将战争主要限制在边境范围,国家将继续昌盛,人民能安居乐业。但汉武帝只要武功,不求文治。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实现他个人的价值,嬴得一世英明、万世盛名。他全力讨伐匈奴不单单是一种政策的选择,而主要是个性使然、野心使然、私欲使然。结果,“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种情形很象邻居吵架:各退半步,海阔天空;为了所谓的“名气”而大打出手,不仅整个家被打烂,还殃及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老爹老娘。在这里,我并不想否认汉武帝讨伐匈奴所具有的实际正面意义,只想说明汉武帝作为一个铁腕封建皇帝的残暴性和极端自我。在这一方面,他与秦始皇毫无二致。为了达成个人私欲,他们可以以整个国家和人民作为代价。他与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的讨伐匈奴完全是在为国为民的幌子下进行的,所以他博得了好名声,尽管事实上他在位54年里因讨伐匈奴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远比秦始皇暴政13年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多。汉武帝的残暴性,可以从他处理民变的方式方面得到具体的证实。由于多次讨伐匈奴,国库被搞空,经济被搞垮,民不聊生,从而民变蜂起。汉武帝的方式简单而血腥:你地方官扑灭不了当地的民变就杀你的头灭你的全家。结果迫使地方官们为解决民变整乡整县地杀光当地的百姓。汉武帝的残暴和穷兵黩武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全国百分之五十的人死亡,给他的继承者留下一个彻底被掏空的国家。这就是他自称的“亡秦之绩”。但照我看,他的这个“绩”比亡秦的那个“绩”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描写:官渡之战时,曹操为了安抚因缺粮而浮动的军心,“借”了粮官一颗人头,伪称粮官扣克军粮。杜撰了将杀人纯粹作为一种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一个故事,从此曹操被留下了一个千古“奸”名。与秦始皇的“暴”相对应,曹操成了“奸”的代名词。但曹操的“奸” 和汉武帝的“奸”相比,只能说是小奸见大奸,而且曹操的小奸是文艺作品虚构的,而汉武帝的大奸才是货真价实的。在汉武帝诛灭魏其侯窦婴九族的诸多原因中,除了没有所谓“矫诏”不可恕这一原因外,因当初窦太后专权对窦氏家族的怨恨有之,因遗诏引发的屈辱感有之,对遗诏的顾虑有之,但我认为最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汉武帝想通过诛灭窦婴九族对其不断干涉朝政的亲娘王太后和国舅田蚡起到震慑作用。我让你们干涉朝政!我让你们对我指手画脚!我让你们把事情做绝!现在我把事情做得更绝,绝到家了!结果,原本也是非法枉为之辈的太后、国舅看到这种血淋淋的结局心理竟也承受不了,被彻底吓瘫了。汉武帝利用血腥的杀戮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至奸至暴行为还可以通过主父偃事件来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他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行“推恩令”,利用主父偃削弱诸王的势力,然后又通过诛灭主父偃九族来缓解与诸王的紧张关系。可谓既斗争又妥协,无不运用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在成功的背后却又多了千百怨魂。
汉武帝的残暴还表现在毫无人性的滥杀、杀人无度。有的滥杀,极无理性,比如在他晚年,大臣无罪被诛灭九族的就有几十家;巫蛊之祸,太子被杀,皇后被逼死,另有十几万人死与非命。有的滥杀,又过于有理性,比如在自己死之前,“违天理拂人情”地处死深受自己宠爱的年仅23岁的钩弋夫人,仅仅因为担心“主少母壮”,存在再次出现太后专权局面的可能性,仅仅因为担心自己死后可能被戴绿帽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政治的主题就是征服和杀戮。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还把人头割下做成“人头塔”。在一次屠城时,因有个老妇人事先吞了一粒珍珠,成吉思汗为寻找珍珠,下令将所有人剖腹。共屠城数百,其中屠花剌子模人约100万,西夏人80万,巴格达人数十万。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律继承其祖父“遗志”,屠杀了1800万中国人。中国北方百分之九十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整个四川经蒙古人屠杀后仅剩下不足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国共损失人口7000万。
就象我们现在为对付禽流感扑杀家禽那样,成吉思汗成群成群地、成万成万地、整城整城地扑杀人类,至残至暴地实行野蛮对文明的征服,却为何没沾上一点暴君的骂名呢?也许暴君的这顶帽子安不上“世界征服者”的头上,也许成吉思汗这个“中国人”经他手杀的都是外国人,也许民族问题是个过于敏感的问题,也许……只有天知道!
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暴君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秦始皇名气太大,影响很大,而年代又早;二、秦始皇焚书坑儒,得罪了普天下的知识分子,而历史书都是知识分子写的;三、秦始皇搞暴政,成了历代所有搞仁政的甚至当代搞民主政治的人的对立面;四、秦皇朝太短命,秦始皇的暴政正好被历代学者用来当作一面以史为鉴的镜子;五、最后的可能也是最主要的,除了极少数有头脑、思想深刻的人,绝大多数人包括极大多数学者都是人云亦云,谁声势最大或谁被损得最甚谁就会被认为是最好或最坏。偶像就是这样建立的,反面典型也是这样竖立的。所以超女如同超新星爆炸可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光芒盖住所有其他也红得发紫的明星,而秦始皇必须一个人承担所有其他暴君本也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作为自已暴政的殉葬品也一起被深深埋葬。
提到人云亦云,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现在正好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李安的《断背山》刚一获奥斯卡奖,赞扬李安电影的评论就象雨后春笋一下子冒出来很多,什么李安的电影艺术怎么怎么啦,主题怎么怎么啦,成就怎么怎么啦。我倒奇怪了!你们这些话为什么不在获奖之前讲呢?如果《断背山》最终没获奖,你们是否还讲这些话呢?抑或是不是奥斯卡奖是魔法石,能改变一个导演以前所拍过的电影的艺术质量啊? 那些人明明是墙头草,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其实很肤浅,却偏偏要装得很深刻、很懂得欣赏艺术;不仅仅如此,还非要象癞蛤蟆似地把自己鼓大,煞有介事地当起艺术仲裁,论起天下英雄,什么谁比谁好,谁比谁好多少,谁好在哪里,谁不好在哪里,谁为什么好,谁为什么不好,等等。前不久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的一篇文章替大家找出了大陆导演为何不如李安的这样一个原因:“中国导演在思维、审美、理念以及人文修养等各方面,都存在中西方明显的差异,这或许是双方最根本的距离所在”,“中国导演的人文底蕴的积淀和他们对中西方文化深入了解程度欠缺”,但是该文作者偏偏忘了:艺术只有民族性的,才具有世界性。我不记得人们以前对李安及其电影有什么高的评价,现在他升值了,他以前拍过的所有电影的艺术质量也一起跟着升值。《藏龙卧虎》甚至在获奥斯卡奖之后,无论媒体还是观众对之评价都很低,现在好了,主题被那些自称懂李安的人越挖掘越深刻,人物也越研究越复杂。真是些随风而倒、望文生义的高手!照我说,一部武侠片,一部纯粹的娱乐片,有什么狗屁的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人物!其实根本不要相信他们真正欣赏李安,懂得欣赏李安的电影,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醉翁之意就是想利用机会通过抬高一方来贬低另一方,以此来表达个人的畸形心理笼罩下的好恶感。
咳,扯远了!下面还是回到正题吧。
待续:
五、五十步不该笑一百步
(见识,见识:什么是和平的主题,什么是暴君的逻辑)
六、武侠片就该形式大于主题
(武侠片的形式:离奇的情节、诡异的人物、远离尘嚣的武侠精神)
七、大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研讨会上专家比赛飞口水,圬水池中群盲表演哈臭气)
相关文章
嘿嘿,环塔——说起来似乎好笑,老鬼快七十了,连汽车、摩托车方向盘是扁的长的都分不清楚,还能去“环塔” ? 但是,谁又敢说,老鬼不能去参加“环塔”活动!...
2024-03-24
青春因你而美丽 一切本应冬眠,雪啊!你为何要飘洒人间? 元旦晚会,在病房。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可这阳光笑容的背后都提着一个个脆弱的心,为她,一个勇敢与病魔...
2024-03-24
1:刮眉能使眉毛浓黑 专家观点:给孩子刮眉毛害多利少。婴儿的眉毛一般在3~6个月时会自动脱落,这是人体的新陈代谢现象。而且眉毛同头发一样,与刮不刮没关系。另...
2024-03-24
故事从很多年以前说起,那时的男孩象个小呆瓜,女孩个子小小的,乖乖的,绝对是只可爱的丑小鸭。 XX中学新生入学那天,第一眼,男孩就喜欢上了这只丑小鸭。...
2024-03-23
“青春”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大招》 中的一句:“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春季降 临,天地间充满生气。此后,文人墨客也多用“青 春”一词来表示春天的意...
2024-03-22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
2024-03-2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