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情笑话 > 自传体小说-名字

自传体小说-名字

发布于:2022-06-12 作者:admin123 阅读:48

  前言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就叫名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的坎坷经历,人生中成败的次数、过程和原因。书中既无刻意杜撰,也无高傲炫耀,更无任何抄袭。只是通过主人公成败的过程来揭示人性自私残忍的一面,以及社会中一些事物的多面性,从而使人们对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深刻地认识。书中既有针砭时弊的政治评说,也有严肃缜密的社会思考。比较细致地描写了上个世纪新中国建国初期出生的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艰辛,以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所写事实能引起这一代人的共呜,对下一代人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本书共分六章:一,难忘童年。二,学生时代。三,军旅生涯。四,职场争夺。五,家庭生活。六,老年感悟。如果朋友们能从中受益,笔者将感到高兴和欣慰。

  第一章 难忘童年

  在我国东北某市南部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叫李家村。据老人讲,可能是这个村庄刚形成时李姓居多的原因。这个村子很漂亮,生态环境特别好。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两公里外便是小河的入海口。海中物产丰富,海参、鲍魚应有尽有。每到夏季,妇女们在清澈的河水中洗衣服,孩子们便在水中嬉戏打闹、游泳、捉小魚,一片快乐祥和的景象。

  一九五零年二月十四曰,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降生在这个村一个张姓贫农家里。男孩的父母都是从山东闯关东到这里给人种地的农民,从未读过书的父母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张发财,小名得胜。两位老人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过上好日子,这是发财的本意,而得胜则是希望儿子将来能一切顺利。得胜是家中长子,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得胜第一次记事是从哭声中得到的。大姐比他大五岁,由于父母每天都要出工务农,只好由大姐在家看管弟妹们。有一次大姐抱他抱累了,就把他放在家中一个破旧的小柜上面,自已又去看管其他弟妹了。这时,得胜在柜面上爬到柜边,一不小心掉到柜子和火炕之间的夾缝里。由于疼痛和害怕,他便在夾缝中大哭起来。大姐听到哭声匆忙赶到,由于大姐也还小,够也够不到弟弟,结果急得她也大哭起来。就这样,得胜在里面哭,大姐在外面哭,场面一片混乱。由此,得胜有了他人生第一次记忆。所以后来他说,我第一次记事就是从哭开始,难怪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苦难不断。

  由于父母收入少,他们家孩子又多,所以生活很贫穷。家里的房子是那种用油毡纸盖顶的低矮小房,逢雨必漏,使屋內地上常年都是潮乎乎的。冬天,大人孩子一家九口挤在一铺小炕上。孩子们是炕沿这边睡几个,窗台那边睡几个。他们脚蹬着脚,当时也叫打重腿,身体下面是沒有褥子的。这样挤在一起睡既节约了空间,又能互相用体温取暖,还能省被子。就这样,夜里也时常被冻醒。由于贫穷,得胜他们那时经常吃不饱。妈妈为了让儿女们吃饱肚子,经常用一些代食品来给孩子们充饥。比如秋天的地瓜叶、大萝卜叶等收来哂干后存放起来。冬天用水泡开,剁碎后加少许玉米面,再把它们弄成团状下锅蒸一下,就拿来当主食吃。这两种东西在当时算是比较有营养,但也不是总能吃到。有时还要靠上山采些橡树叶子,粉碎后用水泡两天,再沥干水分,也加上少量的玉米面蒸来吃。但这种东西远比不上前面说的那两种代食品,孩子们吃过后大便干结不通。有时只好喊母亲来帮忙用小棍之类的物件将颗粒状的大便从肛门往外抠,真是很痛苦。

  有一次,是个冬天,妈妈收工回家时天色已晚,但她还要现做饭给孩子们吃。又偏赶上家中水缸里沒水了,她就喊上大儿子得胜到水井帮她抬桶水。由于得胜肚子饿了许久了,他跟着妈妈一边走就一边哭闹喊饿。到了井边,妈妈顺手拣起一小块那种当地常见的页岩,由于这种页岩比较软,俗称面石板。她順手递给得胜,道:吃吧,吃了就不饿了。说完便自顾自地拔水去了。这边的得胜还真信了妈妈意在哄他的话,把那块面石板放进嘴里咬起来。后来他回忆说,这东西倒也能咬动,但毫无滋味,他就给吐了出来。

  得胜他们家由于太穷,根本不能给孩子们买点零食之类的,有时老爹也用零钱买两块2分钱一块的糖块回来。妈妈在嘴里咬碎成几小块,然后分给弟妹几个。由于小,都不懂事,往往还因为哪个分到的那块比自已的大一点而哭闹,使妈妈都感到为难。

  同现在的儿童一样,得胜他们姐弟几个小时候也想有零食吃。那时他们家乡有苏联红军驻扎在那里,中国人都称他们为苏联老大哥,孩子们也学着大人们一样地叫。

  这一天,大姐领得胜他们三个大一点的弟妹在路边玩耍,这时不远处有三个戴船形帽的苏联士兵正向他们这边走来。大姐赶忙招呼他们几个,告诉他们说,等会那三个士兵走到跟前时,我们大家一起喊苏联老大哥好,那样苏联士兵就有可能给我们东西吃,弟妹们都点头说好。

  只一会儿,那三个士兵走到他们面前。在大姐的示意下,大家一起给那三个苏联士兵鞠了一个躬,同时大声喊道:苏联老大哥好!那三个苏联士兵果然高兴的不得了。他们俯下身来,笑容滿面地摸着他们姐弟几个的头,同时各自从裤兜里掏出几个圆形的、中间有一个小五星的饼干给了得胜他们姐弟几个,这件事至今得胜都记得很清楚。

  由于粮食不够吃,尽管是用萝卜叶或地瓜叶做的菜饼子,妈妈也要定量地分给孩子们吃。有时分到的吃不饱,得胜便在晚上睡觉时装睡。等父母都睡着后,偷摸下地,搬过一只小板凳,踏在上面就能够着妈妈挂在棚頂上装干粮的筐子。从中拿出一个菜饼子,到被窝里偷偷地吃起来。结果由于太困了,菜饼子只吃一半便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便自然被抓了现行。被妈妈数落了一番,但沒挨打。妈妈警告说,如果以后再这样干,定打不饶!

  得胜他们姐弟几个所穿的衣服都是妈妈用在供销社扯来的便宜布料手工缝制的,冬装夏装一概如此。大家穿的衣服妈妈是补了又补,一件单衣至少能穿两年。由于是山东人,妈妈特別善长手工缝制衣服和鞋子。孩子们冬天穿的棉鞋都是妈妈自已纳鞋底,用棉花和黑布夾起来做成鞋帮,缝到鞋底上再翻过来,一双棉鞋便做好了。这样的棉鞋外形不好着,显得胖乎乎地,但穿起来很暖和。只不过所用材料太过简单,还沒到春天便有破损,还須妈妈修补才能过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家的几个孩子渐渐的长大了。在得胜滿七岁那年,他进入当地一所小学读书,开始了他的学校生活。

  第二章 学生时代

  今天是小学新生报到的日子,通往小学校的路上,一个大男孩在急匆匆地走着。他矮小的个子,干瘦的身材。刀削似的脸上,除了一双大眼,其它的五官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以前,他刚刚把自家的奶羊拴到一个有草的地方,放学后还要把羊放饱才能回家,又要挤出时间伺弄自家的自留菜地。

  在小学阶段,得胜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他自幼聪明过人,老师安排的作业他可以利用课间休息那十分钟在校内做完,这样他就能有效地节省出放学后的劳作时间。由于家中贫穷,一双胶鞋前面破个大口子也沒钱买新的。男孩子又顽皮一些,走路时踢这踢那的,鞋里自然会进很多泥土。这些泥土和脚汗混在一起,便形成黑色的粘糊状物体。既烧脚,异味又特別大。有一次上课时得胜觉得脚烧的难受,便在老师讲课时在下面偷偷地将鞋脱下来,低头去清除鞋里那糊状物。结果被老师发现。便喊道:张发财,起立。得胜慌忙站了起来。老师问:刚才我都讲些什么?得胜便把老师刚才所讲內容全部答了出来,并无半点差错。老师对这种聪明的学生也是格外地喜欢,便说道:坐下吧,以后不要做小动作,注意听讲。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下午老师要开会,临走时给大家留了一道数学题。就是两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其中一人先走几分钟,第二个人再走,两个人行走的速度还有点差别,问后者多长时间能追上前者。同学们都在低头做答。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做完了,但都沒有十足的把握说自已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便三三两两地对起答案来。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答案是一样的,另外有几位是其它的答案,但只有得胜自已是一种答案。大多数同学都相信那个多数答案,劝得胜改过来。但他仔细看了一遍,还是觉得自已的算法有道理,便坚持沒改。老师回来确认得胜的答案是对的,大多数同学都走进了这道题最容易被误导的区域。

  转眼到了小学毕业的日子。那一年,得胜他们正赶上小学升初中第一次语文考作文。在这以前,都是考造句、组词、挑错字、找病句等一些纯基础性的题。他至今还记得当年作文的题目,是学生小华在暑假期间给老师写 ,内容提示就是小华在信中向老师汇报自已在假期中的生活学习点滴。题虽不难,但同学们大都沒写过信,又从未写过作文,一时也不知所措。得胜他也就是写些他在假期跟同学一起去海上钓魚、游泳,按时参加学习小组学习,完成假期作业等内容。关健是信的结尾署谁的名字的问题,有半数以上的人写上了自已的名字。可得胜想,既然要求是小华给老师写的 ,那你就是代表小华写信,署名自然就应写小华,于是果断地写上了你的学生小华。他三姐就是把自已的名字写上了,并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回家后又把这事告诉了父亲。

  得胜的父亲脾气出名的不好,平时对孩子们管得很严,就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出息。他记得当时父亲板着面孔说:不用你嘴硬,将来考不上中学就得回家种地,到那时看你怎么办!等到正确答案公布,果然就是小华。后来得胜在就读的中学他老师那里看到了自已的语文考卷,分数是87分,这在当时也是比较高的。

  就这样,得胜顺利地考上了当地的一所中学。学校离家大约有两公里远,中间要翻过一座小山,其它的也是山路。到校的第一天,得胜就感到很兴奋,一切都是新鮮的。老师都很和蔼,看样子就比小学老师有学问。还有很多活泼的学长,他们在操场上打球,说笑,很是热闹。

  他被分到初一二班,班主任叫张和谦,一个脸上带着笑容的粗壮汉子,大约三十几岁。语文老师叫刘海洋,一样是笑容滿面且知识渊博。他比张更活泼一些,二十几岁的他课余时间跟男同学一起踢足球,非常地有亲合力。数学老师是王贵有,也很年轻。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老师,数学功底深厚,为人也很和气。由于个子矮,得胜被分在座位的第一排,同学们大都是新面孔。经过几天的接触,他们便互相熟悉了。

  那时的同学们都很正统,异性很少接触,更沒有早恋现象。记得第一任班长叫赵順,他为人很好,工作负责,深得同学们的支持和拥护。得胜被委任为数学科代表,负责收个数学作业什么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得胜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他想,自已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考上大学,再也不要过父辈那样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学习特別努力,尤其是数学,有些东西老师沒讲之前他就能通过书上的例题学会怎样解这种类型的题。语文成绩也不错,他写的一篇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作文深得刘老师的认可。记得老师在他写的精彩部分用红笔画满了杠杠,批语也充滿了肯定和鼓励。

  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开始了,那时的试卷都是油印的,有些地方有可能印得不是很清楚。老师把卷子发给第一排的同学,他们先留下自已的一张,然后依次往后传。人手一张后,老师便说:请同学们把卷子打开,我念题目,大家看自已的卷子,印的不清楚的地方以老师念的为准。

  得胜把卷子传给身后的同学以后,迅速地把自已的卷子检查了一遍。发现并沒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他便开始答题。等老师念完卷子,问:同学们还有沒有不清楚的?同学们说:沒有了。老师便告诉大家可以开始答题。

  这时老师发现坐在前排的张发财高举着右手,便问道: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得胜答道:老师,我答完了,交卷。贵有老师当时显然不相信,只见他几步便来到得胜的课桌前,用手按住卷子,从头开始阅卷,口中还小声地念叨着解题的顺序和答案。

  一会儿,他站直了身子,表情严肃地对得胜说:现在交卷,99分也算你不及格。这可把得胜吓住了,他想,如果真的哪个题目有纰漏,而被算作不及格,那就惨了,回家老爹肯定得一顿胖揍不可。于是他便老老实实地收回卷子,从头检查起来。

  也就是过了五分钟的时间,他发现真的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做改动。因为那是数学题,每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如果对了,你再改那就肯定是错误的答案了。于是他果断地上交了卷子,走出教室到操場上玩去了。后来这次考试他的数学果然得了一百分,但此事也助长了他的骄傲自滿情绪,以至于到后来被撤掉了数学科代表的职务。

  读初中时得胜他们家还是一样的困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在署假里到学校附近的海带养殖场打工。就是手工撸海带绳,将夾苗用的麻绳上的海带根用一种铁制的器具撸干净,以便再次使用。这种活是要凭力气的,纯粹是大人们的活。但得胜还是去了,力气小就一点一点地干。虽然很辛苦,但最终还是将他和他三姐下学期共四元钱的学杂费给掙了回来。就是由于干这次活,把得胜的双手十指都累得肿得老粗。至今伸出双手,那十个指头也都还是弯曲的。

  他还在家帮父亲养兔子,种菜,上山拾草,一年也能帮家里增加个几百元的收入,邻居们都说张家那大小子是个顾家肯出力的好孩子。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以后有学者说,毛 本意是要开展一场学术上的革命,让大家认识到怎样才能保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结果被四人帮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变成了人们互相利用,相互攻击,国家大乱的一場人间悲剧。这一点 ,连毛 也是始料未及的。

  记得当时说,伟大领袖毛 教导我们,知识越多越反动。结果就是全国的高校教授,专家们都被打成反革命知识分子。被戴上纸糊的高帽,用绳索拴成串,拉到大街上示众。其实后来查证,得到的结论是这话确是毛 讲的。但前面还有,原话是如果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结果被人断章取义,显然是別有用心的欺骗。少数人为了自已的利益,利用了人们的热情。使我们的国家遭受十年浩劫,社会也倒退,或者说停止进步了好多年。

  文革中,得胜他们学校也有三位老师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其中就包括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们被关押在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每天有红卫兵看着,逼着他们交待自已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什么向题。有些不懂事的学生甚至用一些极端的作法,让他们承认自已所谓的罪行。由于他们本来就是被人有意陷害的,所以到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啦。

  到了运动中期,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开始所谓的革命大串联。大家多数涌向北京,到清华,北大等一些知明高校学习他们是怎样进行文化革命的,名义上叫取经,得胜也和他们班十几名同学一起到了北京。

  当时北京也和全国一样,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由于当时进入北京的各地学生太多,使得首都的交通变得很困难。红卫兵在北京市内乘车不用买票,每人发一张乘车卡,坐汽车或地铁,只要亮出那张卡便可以通行。他们住在西直门木材公司的职工宿舍里,每天有一名木材公司派出的女同志带领他们到各个高校参观学习。国家每天给每人五角钱补助,按当时的物价,吃饭是足够了。得胜他们到北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受到伟大领袖毛 的接见。他们有幸赶上了毛 第四次接见红卫兵,那是六六年十月十八日。

  那天,天还沒亮他们便被喊了起来,由那位女同志带领到一个指定地点,原地等候毛 的到来。想到快要见到毛 了,他们都很激动。道路两边挤滿了各地来京的红卫兵,大家高唱革命歌曲,喊毛 万岁等革命口号,气氛十分热烈。

  上午十时左右,毛 的车队来了。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往前挤,生怕见不到毛 。车队总共由五辆吉普车组成,毛 站在第二辆车上。车队从得胜前面过去十多米时,他看到了毛 那伟岸的背影,高大的身躯令人敬仰,但是头发己经大部分白了。得胜正在为沒能看到毛 正脸而懊恼时,毛 突然转过身来向大家挥手。天啊!我真的见到毛 了,得胜当时都跳了起来,至今他也难忘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場景。

  只见毛 表情凝重,眉头紧锁,一脸的愁容,但还是那么的慈祥。看他老人家那天的神情,足以证明他对当时形势的焦虑和担心。诺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全部停产停课。这样下去哪能行,叫谁也得担心,何况 呢?全国各地红卫兵乱窜,光北京据说常住的就有四百万,这可能就是以后知青下乡的原因。现在有人说知青下乡是错误的,得胜却认为那是 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英明决策。

  当 的车队远去以后,现场混乱极了。有很多沒有看到毛 的红卫兵坐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南京的女同学还在地上打滾哭。工作人员在人们渐渐散去后开始清理现场散落的物品,得胜他们亲眼见到,光是踩掉的鞋子就装了滿滿地两大筐。

  从北京回来后,学校再也沒有什么活动。直到1968年10月初中毕业,大家一起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结束了得胜前后八年的学校生活。

  学生时代是得胜人生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他从前辈师长那里学到了知识和智慧。从一加一等于二到x加y等于z,从大小多少到之乎者也,使他从一个只知吃饱不饿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政治也有初步认识的有志青年。八年间,他从书本和老师那学到的知识给他以后的人生征途在人格道德、责任担当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军旅生涯

  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得胜的人生规划是个不小的打击。他想,这样就摆脱不了父辈那种贫困的生活。因此情绪低落,不见笑容。

  六九年二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得胜想,这也许是实现自已人生规划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当时当兵复员后国家都给分配工作。再者,如果在部队干好了也有提干的可能。于是他便报名参军,当时父亲是支持他的,但是生产队却不同意。因为他们家还欠着生产队好多钱,好不容易多了个劳动力可以帮忙还账,又要去当兵,那哪行。于是队长亲自到他们家找得胜,说服他不要去当兵。得胜沒听那一套,当兵入伍态度坚决,后来队长也只好作罢。

  经过严格体检,得胜身体合格被部队录取。当年二月十曰,他随带兵的同志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经过一个月的新兵训练,他被分配到解放军某军一连三排机枪班,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此以后,他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和部队一切规章制度,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

  他们连老营房在宁安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沟里,周围几里都沒有老百姓居住。小山上到处都是原生态的树林,各种野兽经常出现。连队为改善伙食养了很多猪,还有滿山坡都是的散养鸡。当时生活很好,想吃肉杀头猪就够全连吃几天。炊事班的战士每天都提着小篮子在山坡上、树林中捡拾鸡蛋,天天都有收获。

  有漏网沒检到的倒也好,个把月后便突然可见有母鸡身后带着十几二十只小鸡,大摇大摆地在山坡上到处走动,样子十分可爱。这种事常有,不足为奇。连队会餐时,从各班抽调几名战士,每人手中拿一根小短木棍,上山打鸡。看到哪只公鸡大些,便瞄准后将手中木棍狠投过去。只一会儿工夫,每人手里都提着几只,显得非常容易。

  连队每月吃一次饺子,由于都是小伙子,部队训练又非常苦,因此战士们都非常能吃。吃饺子这顿饭连里定量就是每人一斤面,一斤肉 。由炊事班剁好馅,再让各班打回去自已包。面要自已和,找几个干过这种活的老兵,或是家住东北的也行。他们每人拿一块较平滑的小木板,在上边垫上报纸,洒上面便可以擀皮包饺子了。

  因为四川、江苏等南方战士在家就几乎不吃饺子,所以根本就不会包。有的班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他们包出来的饺子就特別滑稽,大小不一,各种形状。有的甚至有点发黑,那是手沒洗净就包的结果。煮的时候是全连两口大锅轮着用 ,有的班不会煮,会将好好的饺子煮成了馄饨,也只好将就着吃了。

  连里训练之余有时也组织大家到县城看场电影,每到星期曰,战士们便三三两两地结伴到县城逛街,生活的蛮有情趣。他们军是中央部暑在黑龙江省唯一的一个野战军,负责这个省的所有防御任务。

  三月二日,珍宝岛战斗打响,全军所有部队都进入一级战斗准备。三月十五曰又打了一仗,形势更加紧张。在珍宝岛前线直接与苏军作战的是得胜他们师的另一个团,他们团属于预备队,在后方加紧训练,随时准备上前线。宁安县城火车站单独甩出一条军事专用线,那里停着多节准备随时拉部队上前线的闷罐车厢。有几名战士曰夜站岗守护,到处弥漫着战爭的气氛。

  得胜他们被要求剃光了头发,说这样打仗时头部负伤便于包扎。领章背后写上自已的姓名、家庭住址、血型。这样受重伤输血便不用验血型,战場牺牲也好及时通知家属。他们每天进行八小时以上的高強度训练,学技术战术,在沒膝的雪地里打战术,搞拉练和夜行军。目地是提高战士技战术水平和吃苦精神,以便达到战时能冲得上,打得胜。得胜说,他们那段时间过得很紧张,但沒有一个害怕的。大家都写了请战书和决心书,每人都多领了一些子弹背着,是怕真打的那天子弹不够用。

  那时他们睡的是通铺,就是一个大铺上个挨个睡一个班。晚上每人一小时轮流站哨,回来叫人站下一班哨时,看到铺上那排列整齐的一溜光头真是想笑。个个泛着青光,且形状各异。有扁长的南北头,有鸭蛋包,有快赶上西瓜的大圆脑袋,真的是天南地北,爹妈各异,确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就这样训练了几个月,后来中苏关糸缓和,也就再也沒有战事发生。

  他们部队有面积很大的农场,其中最大的一块地就有三千亩,说起来都很难令人相信,但得胜说这真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些地种些大豆和春小麦,用来补充部队的给养,以解决国家军费开支不足的问题。

  农场里种的春小麦到七月末正是收割的旺季,由于夏季雨水多,农场里有很多小麦地涝得进不去机械。又不能等地干了再收割,那样小麦粒可能大部掉到地下,造成很大损失。所以只能靠人工来收割,得胜他们连奉命前往虎山农场收小麦。

  当时正置盛夏,每天都是近三十度的高温。用镰刀收割小麦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流大量的汗水。因此,战士们要喝很多的水,军用水壶装的那点水真可谓杯水车薪,只好由炊事班派人往地里送水。部队住的老百姓村庄离麦地有五六里路远,炊事员费好大劲挑来的一担水对全连一百多小伙子来说又是一个杯水车薪,有些人还沒凑到水桶前水便沒了。尽管这样,劳动还是要进行下去,再渴,再流汗,活还是要干。这就是部队里常用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得胜渴得实在干不动了,出汗多再喝不到水,很可能造成虚脱。他就想,这附近能不能找到水呢?于是他便顺着收割过的麦田到处寻找着,猛然间他还真的找到了水。那是在麦田的低洼处,战士们收割小麦时脚陷进泥浆地里留下了一些大约七八公分深的脚印。由于过去了一段时间,脚印里渐渐地渗出了约两公分深的水来。这点水在烈曰的炙烤下温度很高,但较清,都能看到脚印底下那白色的水泡。当时他也顾不上那水热不热,脏不脏的,心想,先解决难耐的口渴才是真格的。可怎么才能把这点水喝到口呢?

  聪明的得胜想出了一个绝妙地办法:他用镰刀将小麦秸最长的那一段割开来,去掉两头,留下一段中间相通的部分。把它叼在嘴上,然后俯下身来,把麦秸的另一端对准脚印中的水,用不了多大的气力便将水吸进口中。虽然热乎乎地,味道又不怎么样,但是能解渴呀。得胜一连喝了好几个脚印的水,并把这个办法传给了其他战友,对连队不能及时送水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后来得胜每每提及此事,还开玩笑说:应不应该说中国的吸管是我张发财发明的呢?

  他们农场还种了很多大豆,由于大豆垅大,因此生长出很多杂草。那时还沒有机械除草的设备,需要人工用锄头来除这些杂草,这是件很辛苦的差事。有一次,他们一行十几个人,每人锄一垄半,大家并排往前锄。结果一上午都沒能锄到地的那头,可见这块地有多大。

  到中午,大家得回去吃饭呀,但这锄头怎么办?扛回去,很远的路大家感到累,再说下午还得回来,又得受一遍累。但如果不扛回去的话,饭后回来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豆地里找到自已的锄头恐怕也得费些周折。得胜又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大家都把锄头把朝下直立地钉在地上,这样,十几把锄头排在一起,又高出大豆许多,目标就很大了,这样饭后回来找就会容易很多。午后他们回去时,沒走多远便看到远处那一排整齐站立的锄头,一下子就找到了。

  他们先前割下的小麦,都是一小垛一小垛地推放在地里。到十月初,地干了以后,联合收割机便开进地里 ,他们再将这些成梱的小麦塞进机器里脱粒。

  这样一干又是十几天。当时正是文革时期,生产恢复得还不够好。得胜他们军两万多人冬季要取暖,地方上由于产煤量跟不上需求,便同军里商量,让军里派人到国营煤矿帮助釆煤,这样地方便可无偿地供应给部队生活用煤。军里答应了,并派得胜他们连到鹤岗市前进煤矿去协助釆煤。

  矿上派了些级別高又有经验的老工人带班,以确保战士们的安全。煤矿作业是机械不停,人工三班倒。煤层都在地下三百米以下,他们每天穿着高腰水靴,身着棉工作服。因为地下由于沒有阳光,所以温度都在二十度左右,但也不冷。

  像打眼放炮一类的技术活都由工人师傅干,当兵的就负责用铁锹将炸下来的煤铲到传动带上,他们每班要出三百吨煤。由于劳动強度高,中午每人都发一个矿里面包厂自已做的大面包。有各种馅的,甚至有肉馅的。可以说足够大,很好吃。他们在井下沒太阳,升井倒班是白天的话,你得睡觉,也见不到太阳,就是见到也是很短的时间。大家都相互戏称为地下工作者,或是见不得阳光黑白不分的人。

  得胜他们在那里干了一年还多一点的时间。这期间,让他看到了煤矿工人艰辛的劳动,也经历了生死考验。那时煤矿机械化水平不高,巷道掘进全靠人工完成。头顶上全是碎石和煤块,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塌方造成死伤的事故几乎是常有的事,大面积塌方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也有多起。有一次得胜就被头顶上掉下来的石头砸中了脚面,连水靴都砸了个大口子。但伤的不重,只是脚面小骨错位,休了半个月就好了。

  有一天收工回来,连里接到上级命令,让他们连第二天乘火车到东方红火车站,再坐军用卡车到宝清县与前线参战部队換防。这时的得胜已经是三排七班的班长了。军令如山倒,他们连夜准备好行装,于第二天开拔上路。经过两天的行程,他们来到宝清县一个叫岱王磊子的地方,住进了兄弟部队撤走后留下的,他们自已建的草屋里。他们团三营直接上岛接防,得胜他们一营算是二线,离珍宝岛还有十几里的距离。他们住的地方离有老百姓住的地方有一百多里远,什么公共设施也沒有,连吃水都要靠连里的小毛驴车用两个汽油桶到十里外兄弟部队打的土井那拉。

  那一年冬天黑龙江下了一場史上罕见的大雪,一直下了三天三夜。说起来可能你都不信,去过黑龙江的人都知道,由于是内陆性气候的缘故,黑龙江冬天几乎不刮风,雪花落在哪里那是不动的。他们亲眼看到一棵大树上的一根很粗的多年枯枝被落在它上面那一溜积雪压断而掉了下来,他们也觉得新奇,还特意捡起那段树枝看了看。见到那树枝足有十几厘米粗,当然是朽了,但断茬却是齐刷刷的。那雪不是沒膝,而是齐腰深。由于当时沒有污染,那雪真是雪白雪白的。这话听起来有点呦口,但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得胜说,这以后他恐怕再也沒机会看到那样白而洁净的雪了。

  由于雪太大不能训练,连里就放假让各班排自已活动。吉林战友小张告诉大家说,这样的大雪正好上山抓野兔,说野兔在这种天气出来觅食会陷在雪里走不动,抓会容易些,于是得胜他们几个便一起随那名战士上山抓野兔去了。结果连个兔影沒见着,倒是把他们几个累的够呛,连棉裤都打湿了。你想呀,兔子走不动人就能走动?在齐腰深的雪地里,不用走多远便能使你精疲力尽。

  因为积雪太深,水也沒办法拉了,他们只好化雪水做饭。他们班有一个兄弟部队留下的半截汽油桶,他们就用脸盆往里装雪,底下架上柴禾,点着火,将雪化成水。然后抬进屋里轮流洗澡,当然是洗一个換一次水。

  驻地是沒有电的,连里规定晚上八点才熄灯睡觉。他们都还年青,睡觉前这两三个小时也不能就那么干坐着,于是就利用这一段时间凑在一起打扑克。一个班只有一盏煤油灯,煤油还是定量的。由于灯光暗,看不清扑克牌的数字,得胜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每人嘴上叼一张长十几公分,宽五六公分的白色小纸条。把手中的扑克牌散开来凑到小纸条近前一点的地方,利用小白纸条与煤油灯之间的反光折射原理,就能大概看清扑克牌了,正所谓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也是嘻嘻哈哈玩个不停,也算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有一个星期天,在家乡就有打猎经验的吉林战士小张提议说,咱们是不是到附近山里看能不能捕到点野物,比如狍子,野猪,野兔什么的。得胜同意了,并同小张和另外几名战士一起到山里去了。

  到山里一看,营房附近根本沒有动物踪迹,因为有人的活动,再打靶放枪,因此动物不敢靠近。而到了五六里外的地方,那便到处都是各种动物在雪地里留下的蹄印。大家提前准备了一些用细钢絲绳做成的套,按照小张的指点,在动物经过的地方绑上索套。

  套狍子野猪的套便粗一些,绑的位置也高。套兔子的套就细很多,离地二十几公分高就行。他们总共下了几十个套,又四处转了转,熟悉一下地形便回去了。

  过了三天,连里晚上要到兄弟连队驻地看电影。得胜便让副班长给请了个假,说班长感冒了在家发汗,不能去看电影了。其实是得胜着急进山看看到底有沒有野物上套。本来定的是下个星期天才去的,但得胜觉着现在有机会就提前去看一下,如果抓到了也好提前吃呀!

  等连队集合出发后,得胜立刻提上一支自动步枪,打开刺刀,子弹上膛并不关保险。急匆匆地向他们下套的地方奔去。由于到处都是白雪,那晚也正是滿月之时。月光照白雪,视线还真不是问题。但由于离边界只有十几里路,敌特是否趁夜色活动谁也说不好。还有,猛然间树林中窜出一只虎或熊也不是不可能。得胜凭着自信和胆量,外加心头的期望,勇敢而快速地向目的地进发。

  他一边急走,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情况。如果遇到很粗的大树,便端枪前行。这样,如果树后有敌特出现,便可第一时间开火,这叫先发制人。

  得胜终于到达他们下套的地方。他先仔细观察了四周,确认沒什么情况后,便逐一地方开始查看他们下的套上有沒有收获。最后终于在一个兔子套上发现捕到一只野兔,而且还是全身白色。如果不是得胜眼神好,在雪地里能发现这只兔子也是难事。见再无其它,得胜便提起那只冻得直挺的野兔急忙往回赶。

  等他到达驻地时,战友们看电影还沒回来。由于走的急,加上需要高度戒备精神紧张,得胜连棉衣都被汗水湿透。来回十几里山路,又是踏雪前行,回来时手中还提只兔子,真把他累得够呛。他见战友还沒回来,便装雪化水。等到战友们回来时,他已经坐在热气腾腾地半截油桶里洗澡了。

  得胜将那只野兔拿给大家看,战士们都觉得既高兴又新奇,高兴是终于有了收获。新奇是野兔也有白色的,就连吉林小张都说从未见过,甚至沒听说过野兔还有白的。

  这时的野兔身子也化软了些,大家便找了把水果刀,由小张主刀将兔皮剝下来。把打饭用的铝盆装雪化水将野兔煮熟。战友们一起把曾参加过中印边界反击战的老排长请来,大家说,班长雪夜闯山劳苦功高,排长曾经战場算是前辈,两只后腿一人一只。由于冬天可供野兔吃的食物不多,因此兔子很瘦,除去后腿,那就剩不多了。因此尽管战士们真心相劝,得胜和老排长都沒同意,最后还是将兔腿撕开大家一起吃,这样也是每人吃不点就沒了。但是战友们都很高兴,边吃边说,老排长还讲了些反击战时的故事,大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那时部队生活艰苦,一天四角五分的伙食费,一斤五两七的口粮标准。根本就不够这些每天都提着枪在野外训练的小伙子们吃的。在岱王磊子住的那个冬天,由于离最近的东方红火车站也有二百里远,所以根本买不到什么菜。连里秋天买了些大白菜,就堆放在伙房的饭厅里,冬天一到就都冻得硬邦邦地。

  每天早饭大都是煮些黃豆拌点咸菜,再熬一鍋大喳子粥,有时热一点昨天剩的馒头,一将就便是一顿。中午就把那冻白菜拿来十几棵,去掉外层老的部分和根部。然后把它们放到伙房扫净的水泥地上,用大锤敲成碎片,大鍋里烧开水,把碎白菜用铁锹装到里头烫一下捞出来空着。鍋中倒少许豆油,把空干的这些白菜掀了进去,用小铁铲翻炒一会,这午饭的菜就算大功告成。晚饭随便做点什么汤的一凑合,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部队換防前他们连自已养了二三十头猪,换防时随他们一起被拉到了现在的驻地。连长考虑到现在人吃都成问题,拿什么喂猪呢?再说猪的吃食不好,天又冷,不但不能长肉,反而会把原先长的瞟给瘦回去。就下令把那些大的猪都杀了,去掉毛后再劈成两半,挂在他们用木桩围起来的所谓库房里。

  因为周围沒有老百姓住,当兵的又不能偷,所以库房也沒安门。只是连队什么时候吃肉,炊事班就进去割一点回来做就行了。

  一天,有战士回来说:咱们成天吃的这么差,可炊事班想吃啥吃啥,炒肉都吃够了,现在开始吃烤肉了。刚才我在炊事班那看到烧火的那家伙边烧火边用小煤铲托着切好的肉片在火上烤着吃,他气愤地说,都吃洋了。

  当天晚上快八点了,大家正准备睡觉。有个战士说:既然他们都多吃多占,我们是不是也去弄点回来煮着吃。得胜这人本来对这种多吃多占的不良作风就很反感,听了战士的提议也沒多想,张口就说:对,去弄点回来。他派了一个四川籍战士小朱,让他拿一个饭盆和一把水果刀到库里割肉去了。

  结果等了有二十分钟人还沒回来,他心想,坏了,是不是被人抓到了。正在这时,小朱回来了。当时外边能有零下三十多度,只见他睑冻得通红,手中的饭盆里只有一丁点的肉。得胜上前定睛一瞧,原来盆里是一只猪腰子。他笑着呵斥道:你怎么这么笨啊!小朱说:我拿小刀到处割,哪都割不动,最后摸到这块时才给抠了下来。现在想想,那冻肉用水果刀确实割不动。猪腰子是依附在猪肋骨上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然割起来就容易些。

  但一个猪腰子够谁吃的呀。这时辽宁的大楊自告奋勇说:我再去一趟!得胜同意了。这次他让大楊带上了他们平时劈柴用的斧子,并嘱咐他快去块回,不行就算了。只几分钟工夫,大楊呼呼带喘地回来了。这次他零零碎碎地砍了近一饭盆,但几乎都是肥肉。因为猪肉表面本来就都是肥肉,他总不能先把肥肉砍了去,再去砍瘦的吧。不管肥瘦,他们总算有肉吃了。

  得胜分咐把盆装上雪,放到屋内取暖用的叫地火龙的炉子上。水化够后把肉倒进去,填上劈材烧起来。门口放上一个岗哨,如果连排干部查房也好提前报个信,其他人就和衣躺在铺上等着吃肉。

  不大工夫,肉熟了。因为不敢点灯,大家只能摸黑动手,你一块我一块地吃起来,一会儿就全部吃光了。得胜让把盆刷干净,将刷盆的水倒到屋后稍远一点的地方。一切完成后,得胜说道:今晚的事只有我们班知道,明天或以后,不管是谁问起这件事,都说不知道。如果哪个告了密,我们其他同志就一起作证说就是这个人背着班长和大家自已去的。只不过他觉得自已吃的比別人少,感觉吃亏了,才把责任往別人身上推,大家都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还沒到吹起床号的时间,突然响起紧急集合号声,大家赶紧收拾行装,临出门时得胜又叮嘱了一番。集合后,连长滿脸怒气地说:炊事班报告,说昨天晚上我们连的猪肉被人偷了一些,这肯定是我们自已人干的。早操结束后,各排各班回去认真查一下,看是谁干的,这事一定要严肃处理!

  结果查了一大顿谁也不承认,最后也就自消自灭了。

  现在提到这件事,得胜觉得他做的确实不对。但是炊事员的贪占和战友们的饥饿和愤慨,促使他同意并指挥了这次行动。他觉得这件事与自已的道德品质沒有关系,如果炊事员不那么干,偷的又是老百姓的肉,那他就该被送上军事法庭接受审判。

  在得胜人生成长的关健时期,他有幸遇到了他的一任连长李卫国。他是长春市人,六二年他十五岁那年便报名参军,但部队不收那么小的兵。他便偷偷地爬到拉新兵的列车上,藏在新兵队伍中被一起拉到了部队。最后还是被留了下来,实现了他当兵的梦想。

  他一米八五的个头,笔直的身材,宽大的双肩细细的腰,如同健美运动员一般。俊俏的脸上,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他各项军事技术都十分出众,堪称一流。六四年,他们军从全军各部队挑出一批技术尖子组成了一个步兵班,一起参加解放军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军军事大比武。十七岁的他就在其中,并取得了不错成绩。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迄今为止,得胜也沒见过一个字写的比他还好的人,他是得胜心中唯一的偶像。他原地站立一挥手便能将手榴弹投到六十米开外的地方,且准确度极高。

  那他枪打的准吗?得胜说,有一次冬天下大雪,他带我们到野外打战术演练。训练中有战士发现前方二百处一棵大树上站着一只鹰,便说:连长你看,前面大树上有只鷹。那战士一指,连长便也看到了。他手一伸,说道:拿枪来!有战士拿来一支步枪,并递上子弹。只见连长将一颗子弹推上膛,成跪姿举起了枪,只一瞬间,砰地一声枪响。只见二百米外树上的那只鹰身上飞起一股毛,鹰也飞机滑翔般的落到了雪地上。连长站起身来,大手一挥,喊道:冲击——前进——。司号员也配合地吹起了冲锋号,得胜他们个个热血沸腾,用尽全力冲了上去。抓到那只鹰时,他们发现在鹰的腹部有一处贯通伤。大家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枪法精准,得胜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那时在机枪班。部队里有个雷打不动的规定,就是不管你在执行什么任务,每天必须按排一小时军事训练,叫做天天练。所练科目是变化的,有射击、刺杀、投弹、队列、以及班进攻排进攻的战术演练。练刺杀时,得胜他们就到炊事班或有另外任务的战士那里借步枪参加训练。得胜悟性高,身体协调性也比那些在家终日劳作的战士好很多。刺杀要领练几次便能掌握,再加上他态度认真,又勤学苦练。因此他的刺杀技术很快便提高到在全连无人能敌的程度。深得卫国连长的青睐。

  好多次连长都将得胜喊出列,然后随着他的口令做动作给战友们作示范。并说:你们都要向张发财同志学习,人家是机枪兵,刺杀都做得这样好,你们怎么就不行呢?凭着从卫国连长那学到的技术,后来在全团步兵班长集训时,在戴护具持假枪的刺杀格斗中得胜从未输过。有的时候他一枪便能将人刺倒在地,令众多班长佩服。

  第二年春季复员工作结束后,班长的位置有空缺。经连长提名,营长签署命令,将张发财调到三排七班任班长。从战士跨过副班长直接任班长的也不多见,尤其还是三排的第一班。

  六四年以前部队里是有副排长编制的,后来取消了,由每个排的第一班的班长自动成为副排长。在战場上,如果排长牺牲了,本排的第一班长就自动接任排长指挥战斗。得胜的七班正是三排七八九班的头班,由此可见卫国连长对他的信任。

  由于他文化水平较高,军事技术又精,班里管理又很得法,因此也深受排长的喜爱和倚重。

  在卫国连长身上,得胜看到了別人沒有的那种男人范。从他身上得胜学会了正直和坚忍,改变了自已的性格,也可以说影响到得胜的一生。直到现在也时不时提起卫国连长,甚至动过上倪萍节目去找老连长的念头。后来他听提干留队的战友说卫国连长升任师参谋长了。得胜觉着那还太小,怎么也得弄个军长干干,那也算不屈才。

  得胜也受到过卫国连长的严厉批评,用连长的话说那叫响鼓也要重锤敲。那是得胜还在机枪班的时候,那时的班长平时对战士关心不够,而得胜恰恰相反,所以战友们有事都愿跟得胜讲,之间关糸自然就好。但他们几个对班长的工作却不支持,连队集合时,他们总是拖拖沓沓,每次他们班都是后几名。内务卫生也做的马马虎虎,连里多次检查都不合格。

  有一次,班长参加团里集训去了,得胜代理班长。由于平时与另外三名战士关糸处的好,他们都非常支持得胜的工作。班长走后,得胜说:班长不在家,我们要好好干,再也不能吊儿郎当了。结果在班长集训不在家的那些天,但凡连里集合,三排机枪班几乎全部第一,内务卫生几次连里检查也都是合格优秀。

  这些变化自然逃不过卫国连长的眼晴,他马上把得胜他们几个和他们排长叫到一起,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他说:班长在的时候你们那么消极,班长走后你们反而来劲了,难道是班长拖累了你们?问题就出在你张发财身上。你这是典型的骄傲自滿,并说明有个人野心。得胜被批得心服口服,日后主动做那三名战士的思想工作。从此对班长的工作全力支持,班里工作干得也越来越好。

  七一年初,他们团组织全团所有步兵连班长到团部所在地进行集训。临行前得胜嘱咐副班长在家好好带兵,各项工作都不能落后,又安排一名有文化的叫刘小南的协助副班长做好工作。半个月后,得胜结束集训回到连队,一切又和以前一样。

  在他参加集训的这段时间里,他们班又分来几名新战士。他听完副班长汇报完最近一段工作情况后,便开始找几名新战士谈心,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比如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到部队后的感受等。同时引导他们怎样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加快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

  当他与一名新战士谈心时,那名战士突然说道:我看班长你挺好的,不像副班长和刘小南说连长批评你所讲的那样,得胜便追问他们是怎么说的。这名新战士便讲出了他们分到七班后,副班长和刘小南在班里同他们讲过说班长过去被连长批评过,连长说他有骄傲自滿和个人野心。

  得胜听后很气愤。他想,你对我有意见应该当面提出来,把连长批评我的话讲给新战士听是什么意思?这不是背地里搞小动作吗?此风不能长!他找到了排长,向他反映了这件事,要求领导处理。排长听后也很生气,他认为不应该跟新战士讲班长过去的错误,这样会影响部队的团结,这是关糸到部队思想作风建设的大问题。

  排长来到七班,把他俩批评了一顿。排长说:连长批评你们班长那是想敲打敲打他,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看你们才有骄傲自滿情绪和个人野心。同时对得胜说:你尽管大胆工作,我支持你。得胜主动找副班长谈心,交換了意见,两人消除了误解,也更加团结。

  打那以后,在得胜的带领下,他们班的各项工作在连里都做的很出色,唯有刘小南情绪不高。得胜就找他谈心,刘小南说:排长说的对,我不该将连长批评你的话同新战士讲,影响了你在新同志中的威信,对不起你班长,以后想入党肯定沒戏了。得胜就鼓励他说:谁还不犯点错误,我在机枪班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吗?现在不也当上了班长?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不就完了吗!再说我也不怪你,我不也不是党员吗。我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爭取早曰加入党组织。

自传体小说-名字

  后来师后勤部到各连询问看有沒有身上有特长的战士,比如木工铁匠之类的。如果有就调到师后勤工作,他们那里急需这样的人材。连长开班长会时传达了此事,要求各班回去问一下,如果有这类人材就向连里汇报一下。

  得胜知道刘小南在家就是一个快滿徒的木工,又懂无线电技术。考虑到他在本连想入党也很困难,因为那点小事就毀了人家一生的前途,得胜深感不安。他立马找到刘小南,极力劝说他到师后勤工作。直接了当地告诉他在这里想入党恐怕希望不大,鼓励他凭自已的文化特长,到新单位好好干,一定会有前途的。

  刘小南感谢班长的谅解和关心。他说:我听班长的,到那里我一定好好干,决不辜负班长的期望。得胜就到连里给他报了名,只几天他就调到师后勤工作去了。

  从这件事中,得胜说他做对了。人不能因为不点小事就不依不饶不让人,那是小家子气。一点肚量都沒有的人又怎能带领下属去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呢?后来他与副班长也合作的很好,七班的工作也越来越突出。

  当时黑龙江省治安状况很差,尤其是铁路。火车上有很多人不买票,下车后大家一拥而上,硬闯收费口,集体逃票。车站货場也屡遭哄抢,老百姓有挑担的,有推车的,甚至还有开小拖拉机的。聚集百多人,到货場见什么装什么,几个警察根本管不了。沒办法,省里向得胜他们军求援,请求军里派些人到车站和列车上帮助维持秩序,军里就派得胜他们营由营长带得胜他们一连去执行这次任务。

  一开始,得胜带他们班到哈尔滨火车站,登上由三棵树车站开往滿洲里的客车,协助乘警维持列车秩序。当时这趟列车逃票现象十分严重,乘客往往是买一张几毛钱的票蒙混上车,然后坐很远的路,甚至直达终点。中途遇到查票时便东躲西藏,就是被乘警抓到也说沒有钱,就是不补票。

  在得胜他们进驻哈尔滨铁路局后,局里也同时出台了一项政策。就是,凡抓到逃票的,一律从始发站补票。沒钱的一律拉到哈尔滨,送到在监犯人干活的农場劳动,什么时候把车票钱掙出来什么时候就放你回去。

  得胜他们上车后采取了一把清的查票方式,就是把战士和乘警混合分成两组,在列车行驶期间从客车厢的两头分别往中间查。沒票的当时补票便放你过去,不补的便集中起来一起带到餐车里来,再询问能否补票,若还不能,便拉回哈尔滨到农場劳动。

  中途有的乘客藏到厕所里,任你怎样拍门喊叫就是不出来。不要紧,等到列车前方到站停下后,他们便下车找到那节车厢的厕所,将蒸气机车用来刹车用的胶皮管从连接处拆开,用里面的蒸汽从厕所的底下往上呲气。那是用来刹车的气,力量很大也很热。呲进厕所时便将粘附在厕所底部冻的大便冲了下来,直接冲到里面藏的那人身上。里面逃票的那家伙只好开门投降,并带着一身粪便渣子,有时睑上都有,很是搞笑。这还不算,你还得把厕所给擦干净,不然別人怎么上厕所?

  有一次他们一把清出了四五十人,到餐车也很少有人愿意补票,那就等吧。直到列车都到他所要下车的车站,实在沒办法才补票。结果有一个小媳妇由于补票沒排上队列车就启动了,她急得把她站的那地尿湿了一大片,自已也哇哇大哭起来。这样严格的执法传到地方,起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震攝作用。只月余时间,列车上不买票的人就很少了。

  这时得胜他们班又被调到牡丹江火车站执行同样的任务。他们住在车站对面不远的分局招待所二楼的两个房间里,吃饭也在招待所食堂。他们早上七点到车站,一直到晚上五点收队,中间轮流吃饭。在这期间,得胜要求战士严守军纪。他们所住的两个房间卫生全部自已搞,连走廊都包下来。被子叠成豆腐块,室内和在食堂吃饭时不许高声说话。碗筷自已洗,饭菜不许浪费,执勤途中步伐整齐且口号响亮,在铁路员工及周边群众中造成很好的影响。

  在执勤过程中,得胜除了派人到车站货場看守货物外,他亲自坐阵收票口,重点打击逃票行为。由于他们工作积极,车站的补票收入较以前大幅提高。逃票的少了,秩序也好了很多。再加上他们班军纪严整,在牡丹江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铁路分局领导了解情况后,就写了一封感谢信给得胜他们军,军领导将信转给得胜他们营。营长听到一连七班在牡丹江干的如此出色,便来车站看望他们。看了他们住的房间,又到车站做了些了解,听了得胜的汇报。他对得胜他们的工作十分滿意,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临走时他问得胜:你还有什么要求吗?得胜答:报告营长,我想入党。话语中透着诚恳和期望。营长听罢瞪大了眼晴:你还不是党员?得胜答:是的,营长。营长说:你们好好干吧,回头走了。

  当天下午,排长来找得胜,他问得胜:你知道我来找你干什么吗?得胜笑道:知道,是让我入党。排长会心的笑了,同时拿出一份入党志愿书递给得胜,说你现在就填写,并亲自做得胜的入党介绍人。在得胜填写志愿书时,排长对得胜说:营长把支部训毁了。他问:你们连有多少人?有人答:一百三十几。又问有多少党员?有人答:六十几人。他又问道:那你们连有多少名班长?有人答:十三名。问到这里营长拍了桌子,对几位干部吼道:你们会不会算术?六十几和十三哪个数大?告诉你们,在我命令张发财当班长时他就够一个党员标准!我不管他还有什么缺点,你们马上让他入党,一天都不许拖!你们成天都干了些什么!

  就这样,当天下午支部就让排长拿上志愿书来找得胜,当时填写完毕。不多曰,营党委批准张发财为中共正式党员,因为那时入党沒有预备期。

  那为什么得胜当班长都一每多了却总入不了党呢?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部队在山地搞俯角射击训练,就是从山上往山下射击,也是为实战做准备。在山下一百五十米处立一个半身靶,枪支标尺上是沒有五十的,而只有一百以及一百的倍数。打不是整数的靶通常叫打半个标尺,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何况又不是平地,要靠自已的眼晴决定瞄准的点,因此成绩都不怎么好。每人三发子弹,不计环数,命中即算。

  得胜凭着从卫国连长那学来的本领,结结实实地打了个三发三中。最后是排以上干部打,结果干部们打的不是很好,有的还打了三个光头。得胜在不远处看到山下报靶员用报靶杆划了三个大大的圆圈后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他并不是笑话干部打的不好,而是笑那报靶员夸张的画圈动作。结果被有的干部看到了,误认为是笑话他们。

  从此,每到发展党员时,不管三排党小组怎样极力推荐得胜入党,到支部讨论时总是通不过。现在想想,也不能怪支部,一个笑话别人缺点的人的确不够党员条件。后来一排,二排,四排及后勤党小组一起提名得胜入党,并且是每次提名的唯一人选。大家说,如果七班长都不够党员标准,那我们小组谁都不够。就这样一直拖了十六个月,这个全军先进党支部一个党员都沒发展。得胜后来感慨地说,因为我的过错,耽误了多少努力上进的同志啊!

  快到与驻岛三营換防的日子了,得胜他们团组织二线部队进行一次在夜间长途奔袭的训练。凭一张军用地图,各连自已行动。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用标尺在地图上量,全程是八十一公里。平均气温是零下三十八度,每人平均负荷四十五斤,途中还要穿越树林和山岭。

  出发前,大家都积极地做着准备。有战士说路上出汗能渴,別忘了带上水。得胜不让,他说:气温那么低,带上水一会儿就会冻成冰坨,那样既喝不到水,又不能将水壶扔掉,反而给自已增加了负担。他到附近老百姓住的村庄小卖店里打了一斤白酒装在水壶里,心想,酒是不冻的,渴时喝点估计也能起点作用。

一、我眼中的鲁迅

  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翻箱倒柜,翻出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里所有的文章,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孔乙己》。

  这篇小说后来又被我翻出来读了好几遍。当时对于文学作品虽然还不具备审美能力,可就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就说不出来了。

  从此“鲁迅”二字在我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之后又在一本高中教材上读到了他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位居全书第一位,读完之后,有点失望。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样的文章我也可以写。

  我那时写过和看过无数篇以“一件小事”为题的作文。我甚至觉得许多作文书上的《一件小事》都要比这篇《一件小事》写得好,至少读起来不是那么拗口。

  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将这个想法公之于众,因为在我当时看来,能够入选教材,供广大师生耗费几个课时概括各段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文章,必定是极好的文章。我之所以会觉得不好,并非这篇文章真的不好,而是因为我自己水平太浅,读不出个中深意。所以你想,我怎么敢对人说这篇小说其实很幼稚?这不等于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吗?

  在小学课本上读到的唯一一篇鲁迅的文章,是他写给一位文学青年的信,教育对方读书要像蜜蜂采蜜,别老在一朵花上耗着。

  到了初中,鲁迅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开始升高,几乎每一本语文课本里都有他的散文、小说或杂文。坦白说,他的《故乡》、《社戏》当时并未给身为读者的我带来多大阅读乐趣。《孔乙己》早就看过,这里不提了。初中课本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友邦惊诧论》。可能是这篇杂文犀利的文笔暗合了一个初具叛逆意识的少年人的心理。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层层递进的逻辑论证,辛辣直白的鲁氏口吻,让我读完之后大呼痛快。学过很多课文都是软绵绵平铺直叙的口气,如果没有署名,你就算告诉我这些文章全部出自一人之手,我也不会感到奇怪。然而乍读到个人风格如此鲜明的文章,眼前不禁为之一亮。

  但是我仍然不能理解,何以鲁迅在课本里出现的频率会那么高?何以每次学习他的文章就像是举办宗教仪式,将他的文章当成《圣经》,逐词逐句地分析揣摩,榨取字里行间表达的所谓“深意”?何以每次提及鲁迅,老师的脸上总会露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慕之意?“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初中课本里面对鲁迅的评价。我们那时接触到的鲁迅是一个被意识形态蒙上脸谱的鲁迅,是一个政治化、概念化的鲁迅。人还是那个人,身体还是那个身体,声音还是那个声音,至于真人究竟长什么样,就看不见了。

  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我也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把鲁迅当神供着。虽然没读过他多少文章,但是提及他必是一脸虔诚和景仰。说他如何如何有正义感,面对邪恶如何如何不肯低头,是个铁骨铮铮的斗士。有时念及此节,恨不能时光倒流,回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其并肩作战。

  受此种情绪驱使,当时初学作文的我开始模仿他的语气写文章。

  这一模仿坏事了,写出来的东西读着不通顺不说,还被指病句太多。我曾经很疑惑,到底是我模仿得不好,还是鲁迅的文章本来就病句成堆,不够通顺?年龄稍长方才渐渐知晓,其实我当时并未体会出迅翁语言的美感。我模仿的只是他的语句,而非语气。而他的语句恰恰是不能刻意模仿的。当时还悟不出这个道理,因此也就闹出了东施效颦的笑话。

  我说鲁迅的语句不能刻意模仿,是因为他所使用的白话文是一种不太成熟的白话文。李敖说鲁迅的文章到处都是病句(大意如此)。这种观点虽嫌狭隘,但也不无道理。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字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如果没有深厚的国文功底,根本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但是,他的那种尚处于发育阶段的白话文实在不适合初学写作的初中和小学生。因为他们的识别能力还不够强,再加上教条式的授课模式,他们很容易就会把鲁迅的“初级白话”当成模仿对象。

  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也不是初中和小学生可以真正理解的。当然,你抓住一个中学生,他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故乡》这篇课文我们学过,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我们的学生都很善于归纳中心思想。当年我刚碰到这篇小说,先看了题目,就猜测这文章大概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要么就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读完以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

  鲁迅创作《故乡》时是否真的在心里说:我要写一篇文章,表达我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这一点我没有充分证据去肯定或否定。但是《故乡》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凉情绪,以及个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可奈何,我是参加工作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我也是步入社会之后才真正感受到《社戏》中作者对纯朴人性的向往。

  我不是说年龄小就不应该读鲁迅的作品,我认为在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鲁迅的文章真的不适合被选入初中和小学教材。鲁迅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可在我们的课堂上,他的文章却成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冲压成一个形状的模具。那么是不是就要把鲁迅作品完全从学生的视野中清除呢?当然不是!他的文章应该继续保留在高中教材里。因为步入高中后,学生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驾驭文字的能力已然略具雏形,这个时候系统地学习鲁迅作品,我认为再合适不过。

  最近几年,通过各种媒介,我看到了许多对鲁迅的评价。有继续拔高他的地位,将其理想化的。有刻意贬低他的作品,甚至怀疑其人品的。还有建议将鲁迅作品从教材中删除的。

  诚然,鲁迅也是人,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生了病他也得吃药。其次他才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和众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齐的,例如《一件小事》,我至今依然认为这小说很没劲。他的文笔自成一家,但是谁也不好说他的文笔就是当时最优秀的。同时代的林语堂、梁实秋的文笔也不差。论学术造诣,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至今无人堪与比肩,可是钱钟书、郭沫若等人的贡献也同样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说到翻译作品,窍以为朱生豪、傅雷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鲁迅其实也算不上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和观点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他并未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仅凭十六部就事论事的杂文集就将鲁迅纳入思想家之列,是不负责任的。

  鲁迅既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作家。这样的评价我认为并不过分。试问有哪一个人是没有缺点的?哪一个作家是完美无瑕的?但是鲁迅也确实了不起,他是做出过极大贡献的。除了一批优秀的作品,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崇尚理性的精神、民主自由的精神。他提倡“拿来主义”,认为“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体现了客观冷静的理性思维。在许多文章中,他直言不讳地指责当局,议论时政,表现出一个公民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他不顾同时代一些文人的嘲讽,为了稿费与出版商对簿公堂,胜诉后又与对方握手言和,同席进餐,这是一个具有民主观念的公民选择用理智、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制社会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我不清楚,但是法制社会的公民我觉得就应该像鲁迅在这起诉讼中表现的那样,原则问题不让步,却又不失文明风度。

  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其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立思考、崇尚理性、民主自由的精神是我国国民长久以来所缺乏的。他的作品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我至今仍未停止读他文章的原因。所以我一直坚决反对将鲁迅“请”出教材。只要独立思考、崇尚理性、民主自由的精神还没有被我们抛弃,我们就不应该忘记那个留着隶体“一”字胡的瘦老头。

  人云亦云,盲目崇拜鲁迅,是可笑的;一厢情愿,刻意神化鲁迅,是猥琐的;居心叵测,一味贬低鲁迅,是卑鄙的;耽于浮华,选择遗忘鲁迅,是可悲的。

  我希望以后的教科书在介绍鲁迅时可以这样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2010年6月

二、如何写博士论文?

作者:崔敏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怎样写论文》的短文,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些年评阅博士论文发现的问题,再来谈谈如何写博士学位论文。

  一、关于博士论文的选题

  选一个好的题目,是写好学位论文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要选择自己特别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觉得有感悟、有体会,有新意,有话要说,有话可说,非说不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才有可能写出一篇较好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题目,一般可以叫做《××××论》或者《××××研究》,比如《刑事第二审程序研究》或《死刑程序控制论》等。

  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一般说来我不主张由老师命题。因为老师给出的命题,也许并不是你们想写的问题,平时对它思考得不多,硬要去写不一定能写好。选题最好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感而发,有话想说,才能写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博士生自己实在找不到一个好的选题,请老师帮助,老师也可以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个较为合适的选题,但也要经过学生的仔细思考,认为适合自己,才可以确定。博士论文的题目不宜过小。太小的题目无法展开,也不像一篇博士论文。

  二、关于收集资料

  确定了选题后,就要立即着手去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要尽量多浏览有关的专著、论文和报刊文章。从中吸取营养,或者找到灵感。建议每人都买一个扫描笔,扫描笔有两种。一种叫E摘客,外观就像一支笔,笔头扫过的文字即刻电子化并存入E摘客的内存,回家用Word打开即可,携带方便且效率很高,非常有用。另外一种叫速录笔,不便携,需要连到电脑上的USB接口使用,优点是识别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扫描内容即时显示在电脑上,方便编辑。你所需要的资料,常常是散见于各种书籍中,一本书中也许只有一小段或者几句话是你将来要引用的,可以用扫描笔把它输入电脑中,记下它的出处,以后可随时调用,那就很方便了。此外,如果有大部头的内容需要电子化,千万不要花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或者用笔摘抄了,使用文本仪扫描书本,就像复印那么快速高效。资料的收集要随时留意,有时也许在偶然间会遇到很好的材料,就要留心把它记下来。比如,有一次我在太原市双塔寺烈士陵园看到一个倒塌的残旧石碑,上面刻有明朝万历年间驻太原按察使写给后代子孙的遗训,题为《近溪隐君家训》,上面写有“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等内容,使我眼前一亮,惊叹:这不正是我们宣传的“大庆精神”吗?这可是一个极其难得又极有价值的资料,遂赶紧把它记了下来。回京后,不久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介绍《近溪隐君家训》的报道,还刊登了那块残旧石碑的照片。可见那位记者也很识货,他也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资料。后来,我在论述法律的社会性和继承性时,就引用了这个资料,说明即使是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念,与某些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的道德观念也有某种相通之处。这个资料就派上了用场,而且极有说服力。撰写博士论文,还要特别要注重对外文资料的收

  集。要收集最新的资料,新的立法、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新的数据。

  关于外文资料的收集,要注意区分是新的资料还是旧的。比如外国人要引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如果引用的是1979 年的法条,那显然就是过时了的,已被修改过的陈旧的法条,作为论据,其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今年我审阅西南政法大学某学生的一篇博士论文,是论述陪审制的,他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法国留学,查阅了外国的许多最新资料,校正了国内一些学者的不准确解释,这篇论文就很有价值。收集外文资料,要尽可能看外文版的原文,因为翻译过来的资料总会或多或少地失真。当然,一个人很难懂得许多国家的语言,因此,当遇到有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可借助其他专家的帮助。比如,前些年我在评述有关法的定义时,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译文不准确,造成对法的定义很48 难理解。这句话的中译文是:“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在汉语中,“法”与“法律”本来就是同义词,因而从语法或逻辑上来讲,这句中译文就成了同义反复,由此使我对这句话的翻译产生了疑问。但我不懂德文,便去请教德语专家石立坚教授,请他查对一下《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和俄文版在此处是用的什么词语。查对的结果,发现在中文译为“法”和“法律”的两处,在俄文和德文中都是对应地使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前者表示权利、权力、法权等等,后 者则表示规律、定律、法、法则、法律等等的意思,更为确切的表述是“写进了法律中”。这样,问题便清楚了。这一句话,中文应该译为“正像你们的权利不过是被写进了

  法律中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或“正像你们的权利不过用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这就使人们容易理解了。据此,我写了一篇《对〈共产党宣言〉中一段译文和法的定义的商榷》,发表在《中国法制报》上,由此撼动了以往对“法”的定义。但必须说明,此文中涉及外语的内容,是请教了德语专家石立坚教授才弄通的。如果你们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应向有关专家请教。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要不耻下问。

  三、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 要争取陆续撰写和发表几篇文章

  确定好选题后,按照选题的内容,逐步展开研究,一部分一部分地搞明白。成熟一章,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先把它作为一篇论文送出去发表,力争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几篇相对独立的小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不断成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占有的资料越来越充分,自己的思路也渐渐清晰,就要把已经疏理清楚,思考比较成熟的这部分形成书面的文字,进一步整理成可以发表的文章。这样既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又形成了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特别应该提醒大家:切忌只是一味地堆积资料而不去疏理、运用。否则,资料收集了一大堆却迟迟不动手写作,到最后才去动手时,“灵感”早就消失了,那就很难写出一篇有灵性、有创见又能引人入胜的好文章。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过来说,切忌搞成华而不实、“空对空”的抽象概念演绎。为此,需要强调几点:

  1.博士论文中一定要有一些实际的案例

  引用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自己杜撰或编造案例。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撰写博士论文,不应脱离现实只凭“想当然”去任意发挥,而要针对现实,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最近在2007 年第3 期《中国法学》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陈永生副教授,他的文章提到50 个冤假错案,都是他多年来留意收集的实际案例,他从中抽取出20 个典型案例,分析冤案形成的原因,就很有说服力。对于引用的案例,可以是已经判决生效的,也可以是一审已经判决但尚未生效的,也可以是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案件。收集案例有多种渠道,但不管是从哪里得到的,都应是真实的,不得虚构或增减任何情节。分析真实的案例,才能对健全诉讼法制起到有益的作用。

  近几年我评阅了不少博士论文,发现有一些论文竟没有引用一个案例,尽是说一些想当然的空泛的议论,这样的论文就不大好,至少可以说它对立法、司法都没有多大益处。这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博士论文中,应当引用一些必要的数据,作为对重要观点的支撑引用的数据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比如,《中国法律年鉴》每年都刊登公检法机关发布的比较全 面的数据,政府某些部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也会发布若干数据;某些学者或课题组的调查报告也可能提供许多重要数据。你们到基层单位实习或者搞专题调研,更要留心收集各种数据,或许会很有用处。总之,数据的来源是广泛的,问题是自己要多留心收集这些数据。在引用数据时还应注意:必须对若干数据进行比对,有时可能会发现几个数据彼此有冲突,或者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的部门在不同时间发布的若干数据也许对不上茬口。遇到此类情况就要认真核对,去伪存真,不可在引用的几个数据之间发生明显的矛盾。

  3.论文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量化词论文在涉及对某些问题的判断时,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相对模糊的量化词,例如“许多”、“很多”、“绝大部分”、“大部分”、“多数”、“少数”、“个别”、“极少”等等,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量化词,尽可能把握好分寸,避免用词不当而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五、关于对引文、脚注的要求

  我在评阅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时,经常发现在引文和脚注中出现种种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为此,有必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引文务必准确,不能有错漏,并且应当尽量引用原著和第一手资料比如论文中引用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领袖人物或权威学者的话,就一定要从原著中摘引。引用其他文章中的论点也要尽量来自第一手资料。有时发现某篇论文引用毛 的话,下面的脚注却注明是转引自某刊物发表的一篇论文,读者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没有看过原著,表明其治学态度不严谨。如果别人所引的话不准确甚至断章取义,他也只会是以讹传讹,那就很不严肃了。

  2.引文要忠实于原著,不能断章取义如果引述的内容文字太长,中间可以用省略号删节,但不能更改原文,更不能断章取义。曾发现有的论文引述他人的论述很不准确,与原文核对,人家根本没有讲过他所引述的话,这叫做“强加于人”。假如人家知道了这种情况,甚至可以把他告上法庭。

  3.引用外国法律的条文,必须与原文核对准确无误我曾发现有的论文引用外国法律很不准确,拿原文一对照,在他标注引用的某一条中,根本找不到他所引

  述的文字,有的引文竟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这岂不闹出了笑话!这些都是文章的“硬伤”。

  4.论文中涉及的外国人名,要参照统一的规范化译名。例如,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很容易误写为“贝卡利亚”,但正确的译名是“贝卡里亚”。此类错误所在多有,要注意校正过来。

  5.论文写好后要认真校对(包括正文和引注)。谁也不可能保证在一篇论文中一个错别字也没有,但错漏不可太多。可以让同学帮助互相校对,校改几遍再交给

  老师。还要注意引文与文章主体的契合程度,即引文是否能够恰当地、有力地支撑你的观点,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如果引文与论文所要论述的内容关系不大,宁可删-除引文,不必画蛇添足。

  六、关于论文的开篇和结尾

  论文的开头非常重要,古人就将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可见开头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份量。一篇博士论文,一般不宜开头就直接写第一章,通常要有绪论,写明选题的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创见,还存在哪些疑难问题等等。论文的开篇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亮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要争取能够吸引读者愿意看下去。

  一篇博士论文,自然要分为若干章节,全面、系统地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但是在最后一章写完之后,一般不宜直接打住。要注意首尾呼应,通常在最后一章之后,应有一段结束语与开篇呼应,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在文尾要有个交代,用总结性的文字将全文收场。也就是说,话不能只说一半。一篇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要最终解决问题。

  如同文章的开头一样,结尾在全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结尾要言尽意止,不要拖泥带水。

  七、关于对博士论文中语言文字的要求写文章不同于口头的陈述,它是以书面语言来表达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书面语言一般要比口语化的表述更为洗练,因而书面语言运用的好坏,是评价论文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要素。在此强调以下几点:

  1.博士论文文字应清爽、通畅,切忌病句连篇,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红楼梦》中塑造了无数光辉鲜亮的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多种角度去写,有时是直接写某件事、有时就写得隐晦曲折,有时又一语双关。同样的话,从不同人的口里说出来,所用的语言就完全不同。这样,文字的表述就显得灵活多变而不死板。文字功夫是一种硬功夫,需要长期的磨炼,但博士生的书面语言一定要能够基本上过关,否则很难写出一篇好论文来。

  2.要尽量避免使用长句子

  我所带过的学生中,有人习惯于使用长句子,一句话往往长达数十个字,中间的意思又转了好几道湾,读起来让人颇感费力,想半天也很难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曾多次指出这个毛病,硬是把它校正了过来。须知,汉语的优势就在书面语言极为洗练,通常是使用短句子。像《史记》一类的古书就不用说了,你们看鲁迅、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很少使用长句子。短句子生动活泼,读起来铿锵有力。学会使用短句子,这也是一种硬功夫,值得我们去体会和磨炼。

  3.在表达某些问题时,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词汇比如,今年我评阅了十多篇博士论文,其中有三篇涉及秘密侦查或技术侦查手段,作者强调“秘密侦查手段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欺骗性”。我就给他们提出,这样的提法似有不妥,应当避开“欺骗性”这种提法。这是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 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为了对付严重的刑事犯罪,各国都在运用秘密侦查或技术侦查手段。如果你把这些手段都说成具有“欺骗性”,那还怎能允许使用?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要使秘密侦查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就不宜把这种手段界定为具有“欺骗性”。可以改用“隐蔽性”、“隐秘性”或者改用其他的表述方式。所以,在撰写博士论文时,对于书面语言要反复斟酌,选择适当的词语来表述。

  八、关于博士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般来说,论文有两种写法:一为“立论式”,二为“驳论式”。博士论文通常应采用立论式,即以我为主,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专题。但是,要想讲透一些问题,还要注意在立中有驳,即要对某些不同的观点展开有理有据的辩驳。论文中要有一些争议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平铺直叙。从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看,真理只有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才能愈辩愈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即“费尔巴哈论”)中强调指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探索真理,只有在“同和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才能得出自己的思想。[1]因此,在论文写作中要勇于争论,有争论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当然,争论必须遵守论战的规则,关键是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搞成人身攻击。要准确地引用别人的观点,绝对不可歪曲人家的原意,更不能随意扣帽子、打棍子,那样只会反过来损伤自己。一定要充分地摆事实,

  讲道理。所谓“有理不在言高,言高未必有理”,重在以理服人。

  其实,“立”和“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用,会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反驳对立的观点,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更鲜明地树立起来。这样才能使问题越说越透,道理越说越明,文章才更有看头。博士论文,是就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议论、评论,其重点在于议论。要求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充分地讲清道理,切忌写成文学性或者艺术性的文章。比如,曾有个硕士研究生想以《刑事诉讼美》作为学位论文题目,我就说这个题目不好,它似乎成了一篇美学论文,而不是法学论文。有的论文开头就写“镜头一”、“镜头二”??好像是写电视剧本,看起来相当怪异。这样的文体也不行。总之,对待博士论文的写作,必须要抱有严谨的态度,还要有严谨的文风。一定要 以严肃、洗练、平实的笔触来阐释法律问题。

  十、博士论文的字数

  一篇博士论文,要严格控制论文的字数。最少要有15 万字,一般不宜超过20 万字。今年我评阅的几篇博士论文,有的写到40 多万字,还有一篇长达60 万字,这就太长了,老师批阅的难度也大大增加。最好是将博士论文精炼到15 万至20 万字,如果还有许多话要说,可在学位论文通过之后,再适当增加内容,或可成为一部专著出版。

  当然,博士论文的字数也不能太少,我曾见到一篇博士论文只写了8 万字,内容甚是单薄,好比只是开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可见作者没有用心去深入钻研,在预答辩时就被老师们给否定了。这个教训也应该记取。

  十一、关于论文的写作进度

  如同对待任何事情一样,一旦接受了任务,就要提前动手,赶前不赶后,免得以后突然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冲击了既定的计划。博士论文选好题目后,就要及时进入“临战状态”,早思考,早动手,确保按期完成任务。要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的进度,一步一步地安排好论文的写作,切忌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才开始动笔。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博士生来说,一进校就应当开始规划三年的学习,以学位论文作为三年学习的主线。早作规划更主动,要围绕自己的兴奋点,选择一个专题作为主攻方向,在三年学习中不断扩充知识,围绕这个专题,一篇一篇地写若干文章,作为在研期间的科研成果。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还可检验这个题目有没有写成毕业论文的意义。当然,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不限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作为练笔,可以撰写无数的小论文,但作为主线,还是要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深入钻研。所以,一入学就要有个规划,先开始考虑,用一年的时间反复掂量,第二学年开学后敲定。

  据我这些年接触到的许多博士生反映,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苦差事,写好一篇博士论文很不容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的体会是:做学问,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要看他的悟性高低和学习是否得法。至于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则是要看它能不能达到五个“度”———要有广度、深度、高度、厚度和力度。这是我多年治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博士学位论文提出的目标,希望你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随时与老师交流,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自是责无旁贷。

  注释:

  [1]参见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227页.

标签: #博士 #转载 #如何 #论文

相关文章

  • 人力资源日常做什么工作?

    人力资源日常做什么工作?

    你好,我就是搞人力资源工作的,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理解和做的日常人力资源工作,或许对你有用。 在我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的内容也不断的高端化...

    2024-03-24

  •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想知道什么是龙与地下城么?进来看看!!

    分不清ADND和DND、或不知道PH、DMG是什么的新手,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ADD常用缩略语表”   魔幻世界之旅龙与地下城的故事   发表于大众软件CD杂志...

    2024-03-24

  •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记忆中老师的龌龊事[转帖]

      大家都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记忆中有没有哪些猥琐的老师做过的龌龊之事?   1):大学时的摄影课中,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从外面聘来的在摄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头子。而且...

    2024-03-24

  •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赵全生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讲述建设美丽内蒙古故事

      老徐头条巴黎讯(邢彦春)12月5日,主题为建设碳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系列边会举行。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副主任、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2024-03-24

  •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分手的原因   在他大三的時候交了一個學妹,兩個人一個帥一個美,   簡直是學校裡最強的一道閃光,經過了約半年的交往後,   男同學想說也該去見見女方的父母...

    2024-03-24

  •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媒体约稿]《花蕊》约稿

      约稿拉《花蕊》约稿拉.尤其欢迎搞笑的东东。稿费在千字100元—150元。每期评3篇好稿在杂志上公布并发一定奖金。   欢迎大家对这个栏目策划多提意见。   ...

    2024-03-24

发表评论

自定义链接1

电话咨询
自定义链接2